高速公路GPS控制测量研究

高速公路GPS控制测量研究
高速公路GPS控制测量研究

高速公路GPS控制测量研究

徐春

摘要:自1973年12月美国国防部批准研制GPS以来,GPS的发展应用被广泛的使用在军事、交通、远洋、地理等各个领域,目前GPS全球定位系统在测量中,由于它精度高,作业时间短、灵活、方便,对控制布网的网形要求低,而且不受气候和地形条件的影响限制,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常规测量等级点的方法,已逐渐被GPS所代替。GPS定位测量的高精度、高效率和低成本是以测前科学的技术设计和测后精确可靠的数据处理为基础的。GPS测量的技术设计是按照GPS测量规范要求,兼顾精度、可靠性、经济性等指标,在测量前制订严格、科学、切实可行的布网及观测方案。本文针对高速公路GPS测量进行了论述。

关键字:高速公路;GPS测量;技术;

1.GPS控制测量技术概述: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美国国防部主要为满足军事部门对海上、陆地和空中设施进行高精度导航和定位的要求而建立的。该系统从本世纪70年代初开始设计、研制。80年代未,建立在FARA(整周未知数快速逼近技术)基础上的快速静态定位为短基线测量作业闯出了一条新路,大大提高了GPS测量的劳动生产率。一对GPS测量系统(双频)在10km以内的短边上,正常接收4~5颗卫星5min左右,即可获取5~10mm+1ppm的基线精度,与1~2h甚至更长时间静态定位的结果不相上下。近几年,特别是1993年Leica公司开发了AROF初始化这个实时GPS测量关键技术的商品化。各个GPS测量厂商看好定位技术,首先实现了动态环境下整周未知数这个大趋势,纷纷推出各自的GPS测量新产品。加强GPS的开发与利用对于设计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高速公路测量由于地形等原因测量较为复杂;总之,GPS测量理论与设备的不断发展,使得GPS测量技术日趋成熟,GPS测量功能更加完善,GPS测量应用面更广,并且GPS测量设备价格变得低廉,操作更加简便,使GPS测量更加实用化和自动化。初步测量是高速公路初步设计的重要工作,它是根据工程可行性研究在小比例尺地形图上选定的路线走向,进一步勘测落实初步选定的路线,进行平面导线、高程控制测量和实地测绘大比例尺的带状地形图,以便在该地形图上进行比较精密的纸上定线,确定互通立交、服务区、桥梁和涵

洞等构造物的设置方案。为初步设计和工程概算编制提供必要的资料,为将来路线的定线测量、征地放线以及工程施工提供必须的平面控制和高程控制资料。2.测量基本方法:

(1)卫星依据自己时钟(钟脉冲)发出某一结构的测距码,经过△t时的传播到达GPS接收机。

(2)接收机在自己钟脉冲驱动下,产生一组结构完全相同的复制码。

(3)通过时延器使之延迟时间τ,对两码进相关比较。

(4)直至两码完全对齐,相关系数R(t)=max=1,则该时间延迟τ即为传播时间△t(τ=△t)。

(5)距离ρ=c·△t=c·τ。

3.GPS观测作业:

观测作业的主要任务,是捕获GPS卫星信号对其进行跟踪、接收和处理,已获取所需的定位和观测数据。其观测工作主要包括:安置天线、观测作业和观测记录等。在雷雨天气安置天线时,应注意将其底盘接地,以防止雷击。在观测时要注意各接收机的观测员应按观测计划规定的时间作业,确保同步观测同一组卫星。观测记录需记下测站点,天线高,接收机号,开机及关机时间。摆设GPS人员尽可能留在仪器旁边,不要让仪器离开视线范围之外,数分钟需至接收仪查看一次,注意数据有无持续接收、电池剩余电量等。

4.控制测量布网:

GPS测量平面与高程控制,测量首级平面控制采用D级GPS网,选用线形锁形式布设使用仪器为南方9600单频GPS接收机控制网布设时力求图形几何结构强,有良好的自检能力和约束力平面与高程控制均采用国家一等以上三角点作为起算点,联测点个数小少于3个;选点用于GPS测量观测站之间小一定要求相互通视,而且网的图形结构也比较灵话,所以选点上作比常规控制测量的选点简便但山于点位的选择对于保证观测上作的顺利进行并保证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在选点工作开始前,除收集和了解有关测量的地理情况和原有测量控制点分布及标架、标型、标石完好情况,决定其适宜的点位外,选点工作还应遵守以下原则;点位应设在易于安装接收设备、视野开阔的较高点上;接收机锁定

卫星并开始记录数据后,观测员可按照仪器随机提供的操作手册进行输人和查询操作,在未掌握有关操作系统之前,小要随意按键和输人,一般在正常接收过程中禁比更改任何设置参数。GPS得到的高程是大地高,而实际采用的是正常高,需要将大地高转化为正常高。而测区的高程异常是未知数,且高程异常的变化较复杂,特别在山区精度较差。此外,新线定测要求约每隔4km常设置水准点,而有些地形环境不能满足GPS观测的条件,采用高程拟合的方法拟合的高程精度不能得到保证。完全用GPS替代等级水准难度大。因此等级水准仍采用水准仪作业模式。求取地方坐标转换参数合理选择控制网中已知的WGS84和国外当地坐标(或地方独立网格坐标)以及高程的公共点,求解转换参数,为RTK动态测量做好准备。

选择转换参数时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1)要选测区四周及中心的控制点均匀分布;2)为提高转化精度,最好选3个以上的点,利用最小二乘法求转换参数。基准站选定基准站设置除满足GPS静态观测的条件外,还应设在地势较高,四周开阔的位置,便于电台的发射。可设在具有地方网格坐标和WGS84坐标的已知点上,也可在未知点上设站。1:6放样内业数据准备利用测量内外业一体化程序完成全部计算工作。将线路的起点坐标、方位角、加直线长度输入,程序根据里程计算出全线待放样点的坐标,其中直线上每50m一个点,地形变换处加一个点。按相应的数据格式将放样点坐标导出成DATA文件,通过软件将文件导入到外业掌上电脑供外业调用。

5.基站及高程系统:

基准站选定基准站设置除满足GPS静态观测的条件外,还应设在地势较高,四周开阔的位置,便于电台的发射。可设在具有地方网格坐标和WGS84坐标的已知点上,也可在未知点上设站。放样内业数据准备利用测量内外业一体化程序完成全部计算工作。将线路的起点坐标、方位角、加直线长度输入,程序根据里程计算出全线待放样点的坐标,其中直线上每50m一个点,地形变换处加一个点。按相应的数据格式将放样点坐标导出成DATA文件,通过软件将文件导入到外业掌上电脑供外业调用。

高程系统可采用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在测区附近选择两个最近的国家二等或三等高程控制点,作为本测区控制的首级高程控制,附合水准路线采用四等水准测量。测量仪器可采用自动安平水准仪和红黑双面区格式水准尺。为保证最

大视线长度不超过100m和前后视距大致相等以尽量减少仪器的调焦次数,可利用测绳来确定安放水准尺和水准仪的位置,观测严格按照后-前-前-后或黑-黑-红-红的顺序,每站观测完毕首先检查前后视距差和黑红面读数是否超限,将观测误差在测量的同时及时地发现,以避免返工

结束语

应用静态GPS进行平面控制测量,只要按规范及GPS操作规程使用,并用先进的随机处理软件进行解算,其成果完全能满足资源勘查控制测量的要求。由此证明GPS测量不但具有较高的精度,而且具有快速、灵活、高效等特点,并且对网的图形要求很低,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在今后公路、铁路、水利等线路测量中GPS将发挥更大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高等级公路开始向山区、重丘区岭区拓展。这些地区人烟稀少,植被茂盛。成片的密林、密灌地区,水平方向通视困难,有时实施常规测量方法几乎不可能。

参考文献:

[1]刘强.浅谈GPS在高速公路应用中的高程控制测量[J].焦作大学学报,2008,01:87+95.

[2]杜新,钟生伟,蔡薇,张峰.浅谈公路GPS测量中的质量控制[J].地理空间信息,2011,02:116-119+10.

[3]胡向荣,李国峰,崔文佐.高等级公路GPS控制网的建立与应用[J].内蒙古公路与运输,2001,01:14-15

D级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要点

目录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和任务 (3) 1.1.设计目的 (3) 1.2.任务概述 (3) 二、测区概况 (3) 2.1.测区自然地理概况 (3) 2.2民族种类 (3) 2.3已有资料情况 (3) 2.4测区的范围: (3) 三、设计的依据 (3) 四、主要的技术指标 (4) 4.1GPS测量 (4) 4.2水平角观测 (6) 4.2.1水平距离的观测 (6) 4.2.2导线网 (6) 五、坐标系统的选择 (7) 六、设计方案 (7) 6.1布网的原则 (7) 6.1.1.GPS网型网型方案设计 6.2.图上展绘已知点(或图上查找已知点) (7) 6.3按点位要求与测区情况在图上选点布网 (8) 6.4.判断和检查点间的通视(主要点间) (9) 6.5.外业选点埋石 (10) 6.5.1选点 (10) 6.5.2标志埋设 (10) 六、仪器设备的选择 (11) 七、外野实测方案设计 (11) 7.1. GPS外业工作的原则 (11) 7.2安置天线要求 (12) 7.2.1对仪器设备的要求 (12) 7.3观测方法 (13) 7.3.1 GPS 观测方法 (13) 7.4 地籍勘丈 (13) 7.4.1 、地籍勘丈的方法: (13) 7.4.2. 宗地图编号 (13) 7.4.3. 地籍图的规格及分幅 (13) 7.4.4 地籍勘丈的基本精度 (14) 7.4.5界址点的施测方法 (14) 7.4.6 界址点边长的检核: (14)

7.4.7 地籍图的表示原则: (15) 7.4.8 宗地图 (15) 7.4.9面积量算与汇总统计 (15) 7.4.10提交成果 (15) 7.5数据的记录 (15) 八、数据处理的方法与要求 (17) 8.1.外业观测数据处理 (17) 8.2外业观测数据质量检核 (17) 8.3数据处理和平差计算 (18) 8.3.1数据处理 (18) 8.3.1无约束平差 (19) 8.3.2约束平差 (19) 8.4 GPS 高程拟合 (19) 七、提交成果 (19) 八、参考文献 (20)

工程测量毕业设计

存档号:学号: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设计 分析水准测量的误差的来源及控制方法---以山西省某高速公路一期工程TJ4-4标段为例 系部: 测绘工程系 专业名称: 工程测量 指导教师Ⅰ: 姓名:

二0一二年十二月 诚信承诺 本人慎重承诺和声明: 我承诺在毕业论文(设计)活动中遵守学校有关规定,恪守学术规范,在本人的毕业论文中未剽窃、抄袭他人的学术观点、思想和成果,未篡改研究数据,如有违规行为发生,我愿承担一切责任,接受学校的处理。 承诺人: 2012年 12 月 5

毕业设计(论文)评定表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摘要 本次作业以山西省某高速公路一期工程TJ4-4标段控制点SB43至SB48的三等水准测量为实例,阐述了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及其水准测量的方法与水准路线。总结了在水准测量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并对山西省测量误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了在测量过程中容易忽略的细节从而导致测量成果不符合要求的问题,进一步改进了在水准测量过程中发现的这些问题,最终得到满足要求的测量结果。 关键词:水准测量水准仪高程误差

目录 第1章绪论 (1) 1.1论文的背景和意义 (1) 1.2论文的主要内容 (1) 第2章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2.1 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 (2) 2.2 水准测量方法与水准路线 (3) 第3章勘察设计过程中水准测量的问题及控制方法 (5) 3.1 水准测量的现状 (5) 3.2水准测量中出现的问题 (5) 3.3仪器误差(系统误差)及控制方法 (8) 3.3.1 视准轴不平行水准管轴产生的误差及控制方法 (8) 3.3.2水准尺误差及控制方法 (9) 3.4观测误差(偶然误差)和控制方法 (9) 3.4.1符合水准管气泡居中误差及控制方法 (9) 3.4.2调焦误差和视差的影响及控制方法 (10) 3.4.3水准尺的倾斜误差及控制方法 (10) 3.5 外界条件(偶然误差)影响和控制方法 (11) 3.5.1 地球球气差和日照风力引起的误差及控制方法 (11) 3.5.2 仪器升降和水准尺下沉的影响 (12) 3.6水准测量时应注意的事项 (14) 第4章结论 (15) 参考文献 (16)

gps控制测量技术总结

项目概述 1 概述 1.1 项目来源 根据国家测绘局《关于全面加快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与推广工作的通知》(国测国字〔2008〕38号)和《关于伊春等五市列入2009年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第一批推广计划的批复》(国测国字〔2009〕8号)等文件要求及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承担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市1:500数字化地形地籍图测绘”工作是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测区概况 **市地处广西西部,** 地区中部,**市(右江区)建成区面积约50平方公里。本测区范围位于东经106°34′-106°47′,北纬23°46′-23°56′之间。 **市地处珠江水系上游,是国家确定的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区中心地带,是滇、黔、桂三省(区)边缘交通枢纽、重要的物流集散地和大西南出海通道的咽喉,是中国与东盟双向开放的前沿。**市交通便利,是泛珠三角经济区和中国西南地区与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开展直接贸易或转口贸易的黄金宝地。 1.3完成任务情况 **市测区C块控制面积约9.63平方公里,2010年3月10日进入测区开始选点埋石、观测工作,2010年5月17日整个测区外业工作全部结束。 选埋石情况如表1、表2: 表1 1.4作业技术依据、系统基准、起算数据来源和控制网精度要求 1.4.1作业技术依据 1.《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2007,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办公室)。 2.《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 c.《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 d.《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2003,国土资源部)。

工程测量毕业论文设计

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 学生姓名:孙文磊 年级:2011 专业:工程测量技术 指导教师:高润喜 完成日期:2014年5月1日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工程测量的测量仪器 第三章隧洞地面和地下高程控制网略图 第四章隧洞地面和地下平面控制测量设计说明 4.1 确定遂洞地面和地下平面控制网的等级进行遂洞横向贯通误差的预计4.2 地面和地下平面控制测量等级的各种技术要求 4.2.1 地面控制测量的等级标志形状和尺寸的设计 4.2.2 平面控制测量所用的仪器

第五章隧洞地面和地下高程控制测量设计说明 5.1 地上高程控制测量误差引起的竖向贯通误差≤15mm 5.1.1 竖向贯通误差的预算 5.2 地面和地下高程控制测量的等级的各种技术要求 5.2.1 高程控制点的标志设计 5.2.2 确定所使用的仪器和工具 5.2.3 高程控制测量的外业观测方法、各项限差及内业计算的计算要求5.2.4 外业成果的整理与平差计算 第六章隧洞施工放样方法、精度的设计说明 6.1 洞外中心线的测设方法及要求的设计 6.2 隧洞中心控制桩外的设计 6.3 洞内施工导线、基本导线、主要导线的精度、测量方法设计6.4 隧洞内高程控制点测量方法、精度要求 6.5 隧洞进出口点的设计高程、个100 整数桩的设计高程 6.6 隧洞施工面的放样方法

6.7 纵、横和竖向贯通误差的测定方法 第七章总结 第一章 东山隧洞施工测量工程位于维州市东山镇西南方向,其东南方向是东山小学,离东山镇约2km ,离东山小学约1.5km ,距其不远有一条穿过东山镇的南北公路。公路对隧洞的施工提供了比较方便的交通路线。 隧洞全长为3156m ,穿过东山山头,东山山头的高程H=198.236m 。隧洞进口的设计高程HA=78.000m ,隧洞的设计坡降为0.3% 。 第二章本工程测量单位所拥有的测量仪器为 (1)全站仪,测程3km ,测距精度:±(2mm +2ppm · D ) 测角精度:± 2 ″ (2)DS3 水准仪 (3)30m 钢尺 根据所拥有的仪器及遂洞的地形图采用光电测距导线网作为平面控制网。由东山地形图可知道该地形比较陡,通视条件差,不宜布设多边形的平面控制网,测角网测量的角数比较多降低测量的速度,随着全站仪测距精度的提高,采用边角网的平面控制网可以提高测量的速度同时也可以保证测量的精度。由表 2.1.1 可知道平面控制网的等级可能为三等或四等,而且三、四、五等平面控制网,可以用相应等级的导线网来代替。所以本工程的控制网采用了光电测距导线网。平面控制网见东山地形图。 表 2.1.1 洞外控制网等级选择

一级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知识讲解

G P S 控制测量设计书

1.工作大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 1.1任务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 1.2工作内容及任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 2. 技术设计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 2.1概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 2.1.1项目区概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 2.1.2已有资料及其利用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 2.2技术标准和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3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3.1控制测量设计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3.项目目组织实施计划和进度安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3.1项目组织机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3.1.1组织机构设置计划本项目组织机构设置计划如下图所示___________ 4 3.1.2各部分的具体职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3.1.3项目设备资源配置计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3.2项目进度安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4.质量管理措施、进度控制措施、生产安全保障措施_______ 5 4.1质量保证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4.2项目进度控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4.3生产及资料安全保障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5. 提交成果资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6附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6.1GPS点之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工程测量毕业论文

工程测量毕业论文The final revision was on November 23, 2020

一、绪论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测绘仪器设备迅速发展,新仪器不断出现。在全站仪方面的重要发展是长距离棱镜全站仪的出现,免棱镜全站仪的免棱镜视距由初期几十米发展到当前的一千米以上。 地形测量指的是测绘地形图的作业。即对地球表面的地物、地形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位置和高程进行测定,并按一定比例缩小,用符号和注记绘制成地形图的工作。 地形测量包括控制测量和碎部测量。①控制测量是测定一定数量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点,为地形测图的依据。平板仪测图的控制测量通常分首级控制测量和图根控制测量。首级控制以大地控制点为基础,用三角测量或导线测量方法在整个测区内测定一些精度较高、分布均匀的控制点。图根控制测量是在首级控制下,用小三角测量、交会定点方法等加密满足测图需要的控制点。图根控制点的高程通常用三角高程测量或水准测量方法测定。②碎部测量是测绘地物地形的作业。地物特征点、地形特征点统称为碎部点。碎部点的平面位置常用极坐标法测定,碎部点的高程通常用视距测量法测定。按所用仪器不同,有平板仪测图法、经纬仪和小平板仪联合测图法、经纬仪(配合轻便展点工具)测图法等。它们的作业过程基本相同。测图前将绘图纸或聚酯薄膜固定在测图板上,在图纸上绘出坐标格网,展绘出图廓点和所有控制点,经检核确认点位正确后进行测图。测图时,用测图板上已展绘的控制点或临时测定的点作为测站,在测站上安置整平平板仪 并定向,然后用望远镜照准碎部点,通过测站点的直尺边即为指向碎部点的方向线,再用视距测量方法测定测站至碎部点的水平距离和高程,按测图比例尺沿直尺边沿自测站截取相应长,即碎部点在图上的平面位置,并在点旁注记高程。这样逐站边测边绘,即可测绘出地形图。传统的平板仪测图和经纬仪(或测距经纬仪)测图通称白纸测图,它

GPS静态控制测量技术设计指南备课讲稿

GPS静态控制测量实施指南 一、综述 GPS网建立过程分3个阶段:设计准备、施工作业、数据处理1.设计准备 该阶段的主要工作项目:项目规划、方案设计、施工设计、测绘资料收集、选点埋石、仪器检测。 1.1项目规划 ①位置及范围:测区的地理位置、覆盖范围及控制网的控制 面积 ②用途及精度等级:控制网的具体用途、所要求达到的精度 或等级。(各级GPS网采用中误差作为精度指标,以2倍中误差作为 极限误差。) C级网用途:三等大地控制网、区域、城市及工程测量的基本控制网; D 级网用途:四等大地控制网; E 级网用途:中小城市、城镇及测图、地籍、土地信息、建筑施工 等。 (由于本基坑工程跨距较长,基坑深距大,暂定C、D级测量精度 GPS测量相邻点间基线长度的精度用下面公式表示:

σ为基线向量的弦长中误差,单位mm,a为固定误差,单位mm,b为比例误差系数,单位1 X 10-6 ,d为相邻点间距离,单位为km。 城市GPS测量精度指标:(本工程选用四等) GPS高程拟合板块: D、E级网点按四等水准测量方法进行高程联测, GPS点需要高程联测时,可采用使GPS点与水准点重合,平原、微丘地形联测点的数量不宜少于6个,必须大于3个,联测点的间距不宜大于20km,且均匀分布;重丘、山岭地形联测点的数量不宜少于10个。 各级GPS控制网的高程联测应不低于四等水准测量的精度。 当GPS控制网点间距离小于20km时,可不考虑对流层和电离层的修正;当大于20KM时,每时段应于始、中、终个观测一次气象元素,并采用标准模型加入对流层和电离层的修正。 为GPS控制网点的正常高,先利用已联测高程的GPS点正常高和经GPS控制网平差得到的大地高,求其高程异常值,然后采用拟合或插值等方法求其他高程异常值和正常高。 ③点位分布及数量:控制网点的分布、数量及密度要求。 (GPS网点应均匀分布,相邻点间距离最大不宜超过该网平均点间距的2倍。依据城市测量规范三等基线平均距离为5km,四等为2km,鉴于平时土方开挖收方测量需要5km左右设置一控制观测点。

毕业设计-公路工程控制测量的方法

公路工程控制测量的方法 摘要:作为公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一项重要环节,测量工作贯穿于整个施工 过程,是公路施工的重要技术工作,必须引起施工单位足够的重视。本文将就测 量控制在公路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做分析研究。 关键字:公路工程测量控制 测量工作在公路工程施工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开工前的控制测量还是在竣工验收时的竣工测量,可以说测量工作贯穿于整个公路工程项目之中,测量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公路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1开工前测量的准备工作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在公路工程施工的准备阶段,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施工单位为保证按合同要求如期开工,就必须合理安开工前的控制测量,而测量工作则是整个施工准备阶段的重点、难点。 1.1制定合理的测量计划 作为各阶段测量工作的指导纲领,合理的测量计划是工程施工开展的必要准备。制定测量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测量工作的依据及内容,程序及制度等。在制定测量计划之前应当认真的进行实地考察,熟悉工程图纸及规范要求,然后结合工程内容与实地状况有针对性的制定计划,在制定计划时应注意测量计划的可操作性以及内容的完善。 1.2技术交底及控制点交接桩 一般情况下,业主和设计单位应当向施工单位与监理单位提供高程控制点和平面控制点,在进行内业交接时,应由业主提供包括控制点布置图及成果表、测量成果计算说明及要求、测量依据等详细资料,并在交接记录表中对已交接资料和不完整资料进行分类标注,同时对遗留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在外业交接桩位过程中,必须重点关注点位的完好以及实际情况与资料的匹配度。 1.3控制点的复测 在施工前,测量人员应对标段内的水准点、导线点桥梁控制网及其相邻标段的水准

gps控制测量技术总结

* *市1:500数字化地形地籍图测绘GPS W量专业技术总结 编写单位:****** 编写者:年月曰 审核意见: 审核者: 职务: 年月曰

项目概述 1概述 项目来源 根据国家测绘局《关于全面加快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与推广工作的通知》(国测国字〔2008〕38号)和《关于伊春等五市列入2009年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第一批推广计划的批复》(国测国字〔2009〕8号)等文件要求及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承担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 **市1:500数字化地形地籍图测绘”工作是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测区概况 **市地处西部,**中部,**市(右江区)建成区面积约50平方公里。本测区范围位于东经106° 34'—106° 47',北纬23° 46'—23° 56'之间。 **市地处珠江水系上游,是国家确定的南(宁)贵邙阳)昆(明)经济区中心地带,是滇、黔、桂三省(区)边缘交通枢纽、重要的物流集散地和大西南出海通道的咽喉,是中国与东盟双向开放的前沿。 **市交通便利,是泛珠三角经济区和中国西南地区与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开展直接贸易或转口贸易的黄金宝地。 完成任务情况 **市测区C块控制面积约平方公里,2010年3月10日进入测区开始选点埋石、观测工作,2010年5月17日整个测区外业工作全部结束。 选埋石情况如表1、表2: 表 作业技术依据、系统基准、起算数据来源和控制网精度要求作业技术依据 1.《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2007,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办公室)。 2.《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 )。 c.《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 )。 d.《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2003,国土资源部)。 e.《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TD/T 1015-2007 )。 f.《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2007,国土资源部)。

测绘毕业论文

.存档号: 091064103 学号: 200601041003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 常用工程控制测量的方法及应用 系部测绘工程 专业名称工程测量 指导教师尹辉增(副教授) 学生姓名郑盼龙 二○○九年六月 .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评定表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学生用表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

摘要 控制测量学是研究精确测定和描绘地面控制点空间位置及其变化的学科。它是在大地测量学的基础理论基础上以工程建设和社会大战与安全保证的测量工作为主要服务对象而发展和形成的,为人列社会活动提供有用的空间信息。因此,以本质上说,它是地球工程信息学科,是地球科学和测绘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工程建设测量中的基础学科,也是应用学科。在测量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控制测量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各种工程建设,城镇建设和土地规划与管理等工作。这就决定它的测量范围与大地测量要小,并且在观测手段和数据处理方法上还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例如高程控制测量的任务是按规定的精度施测隧道洞口(包括隧道的进出口、竖井口、斜井口和平响口)附近水准点的高程,作为高程引测进洞的依据。高程控制通常采用三、四等水准测量的方法施测。水准测量应选择连接洞口最平坦和最短的线路,以期达到设站少、观测快、精度高的要求。每一洞口埋设的水准点应不少于两个,且以安置一次水准仪即可联测为宜。两端洞口之间的距离大于1km时,应在中间增设临时水准点。 本设计基于对工程控制测量的总结。主要内容是: 1、控制测量的简介; 2、导线平面控制测量; 3、平面控制点的加密; 4、高程控制测量; 5、水准路线的检核。 关键词:工程测量;平面控制;控制网坐标高程计算;控制点加密

GPS控制测量技术总结

四川路桥集团叙永至古蔺高速公路 A合同段第四分部 控制测量技术总结

A合同段第四分部 二0一三年七月二十一日 目录 1概述 1.1工程概况 1.2技术规范 1.3 技术依据 2测量实施 2.1 测量准备 2.2控制点选点 2.3控制点埋设 2.4、数据采集 2.5、数据传输 2.6、预处理 2.7、基线解算 2.8、GPS网平差 3提交资料 附件1 控制点成果表 附件2 控制点示意图 附件3 平差报告 附件4 控制点点之记 附件5 GPS观测手薄

四川路桥集团叙永至古蔺高速公路A合同段第四分部 控制测量技术总结 1、概述 1.1、工程概况 叙永(震东)至古蔺(二郎)高速公路A合同段第四分部地处德耀镇集美村四组至德耀镇集美村1组之间,里程为K9+670~K15+819,全长6146米。该段地形属于盆周山区向云贵高原北部过度地带,整个区域内地形复杂、山势陡峭、沟谷纵横。标段范围内有桥梁、路基、隧道、涵洞等工程,为了方便以后施工需要依据业主提供的已知控制点在标段范围内布设施工控制网。范围内大部分为水田旱地,呈台阶状,大部分控制点只能布设于旱地田埂边。测区范围内只有有一条土质机耕道贯穿,机耕道路面窄,路面质量差,交通不方便;另外由于地形复杂为测量选点增加了难度,测量通视条件较差,因此不宜采用导线测量和三角测量,宜采用GPS静态测量进行首级控制测量。 整个标段呈带状分布,里程较短,面积较小,可以视作平面,对控制点进行了三维无约束平差、二维约束平差和高程拟合。 1.2、技术规范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GB/T 18314-2009) 《公路全球定位系统( GPS)测量规范》(JTJ_T_066-1998) 1.3、技术依据 根据业主提供的G09、G10、T55-1、T55-3进行GPS控制测量,其中G09、G10、T55-3在解算时将平面坐标和高程一并带入解算,T55-1则只将平面坐标带入解算。平面坐标系为业主提供的工程坐标系(北京54坐标系、中央子午线为105°、投影面高程0米),高程基准为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 根据要求,本次GPS静态控制测量的首级控制为四级GPS控制测量,然后根据首级控制点利用RTK技术采集施工控制点的坐标和高程,采集施工控制点时不少于30秒。 2、测量实施 2.1、测量准备 1、人员配备

完整word版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概述 本次实习的目的是了解控制测量作业的全过程,掌握GPS静态测量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巩固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提高理论水平与外业操作能力。 测量依据、原则 CH 2001-92《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CJJ 73-97《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 CH 1002-95《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 CH 1003-95《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 CJJ 8-85《城市测量规范》 本工程《技术设计书》 2 测区情况 2.1 测区范围及任务 本测区位于东经108°57'、北纬34°13'附近。位于长安大学校本部东院,测区北临育才路,东至雁塔路,测区内为教学区,地势平坦,建筑物以及树木较多,通视条件较差。本次实习在测区内布设7个GPS控制点,构建一个D级GPS网,满足实习需要。 2.2已有资料 测区如有已知的国家高等级三角点,可考虑联测国家高等级点,将GPS网点的坐标转换到国家坐标系中。如测区无已知的国家高等级三角点,采用测区独立坐标系。 控制网起算数据3.2. 本次实习GPS控制网可考虑利用国家等级点2个,国家等级点必须有西安1980坐标系坐标或1954北京坐标系坐标,作为本次实习GPS网的起算数据。如无已知的国家高等级三角点,则采用测区中任意两点的独立坐标作为本次实习GPS 控制网的起算数据,独立坐标系可选用已已建成的地方独立坐标系,也可以在实习是自己建立。 2.4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和时间系统 GPS基线向量为WGS-84坐标系,GPS网平面平差成果为西安1980坐标系坐标或1954北京坐标系坐标,并转换为测区相应的坐标系。 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或1956黄海高程系统。 时间系统采用北京时间或UTC时间系统。 2.5GPS网的布设 采用三台GPS接受机,按边连式的布网形式布设GPS控制网,等级为D级。 2.6GPS网的选点 GPS点位的选择应符合技术要求,有利于使用其他测量方法进行联测;点位的基础应坚定稳固,易于长期保存,并有利于安全作业; 点位应便于安置接收设备和操作,视野开阔,被测卫星的地平高度角应大于15。;点位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点发射源(如电视台、微波站等),其距离不得小于200m,并应远离高压输电线,其距离不得小于50m;点位附近不应有强烈干扰接收卫星信号的物体 GPS静态测量外业观测及观测数据资料的处理 3.1GPS外业观测 本次实习的GPS控制网采用GPS技术静态观测方法施测。

基于NTC热敏电阻的温度测量与控制系统设计(毕业论文)

题目名称:基于NTC热敏电阻的温度测量与控 制系统设计 摘要:本系统由TL431精密基准电压,NTC热敏电阻(MF-55)的温度采集,A/D和D/A转换,单片机STC89C51为核心的最小控制系统,LCD1602的显示电路等构成。温度值的线性转换通过软件的插值方法实现。该系统能够测量范围为0~100℃,测量精度±1℃,并且能够记录24小时内每间隔30分钟温度值,并能够回调选定时刻的温度值,能计算并实时显示24小时内的平均温度、温度最大值、最小值、最大温差,且有越限报警功能。由于采用两个水泥电阻作为控温元件,更有效的增加了温度控制功能。 关键词: NTC TL431 温度线性转换 Abstract: The system is composed of TL431 as precise voltage,the temperature acauisition circuit with NTC thermistors (MF-55), the transform circuit of A/D and D/A, the core of the minimum control system with STC89C51, 1the display circuit usingLCD1602, etc. Get the temperature of the linear transformation by the software method. The range of the measure system is 0 ~ 100 ℃, measurement accuracy + 1 ℃.It can record 24 hours of each interval temperature by per 30 minutes selected of temperature.The time can be calculated and real-time display within 24 hours of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maximum temperature and minimum temperature, maximum value, and each temperature sensor has more all the way limit alarm function. Due to the two cement resistance as temperature control components, the more effective increase the temperature control function. Keyword: NTC TL431 temperature linear conversion

gps控制测量技术总结

g p s控制测量技术总结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项目概述

1 概述 项目来源 根据国家测绘局《关于全面加快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与推广工作的通知》(国测国字〔2008〕38号)和《关于伊春等五市列入2009年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第一批推广计划的批复》(国测国字〔2009〕8号)等文件要求及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承担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市1:500数字化地形地籍图测绘”工作是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测区概况 **市地处西部,** 中部,**市(右江区)建成区面积约50平方公里。本测区范围位于东经106°34′-106°47′,北纬23°46′-23°56′之间。 **市地处珠江水系上游,是国家确定的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区中心地带,是滇、黔、桂三省(区)边缘交通枢纽、重要的物流集散地和大西南出海通道的咽喉,是中国与东盟双向开放的前沿。**市交通便利,是泛珠三角经济区和中国西南地区与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开展直接贸易或转口贸易的黄金宝地。 完成任务情况 **市测区C块控制面积约平方公里,2010年3月10日进入测区开始选点埋石、观测工作,2010年5月17日整个测区外业工作全部结束。 选埋石情况如表1、表2: 表1

作业技术依据、系统基准、起算数据来源和控制网精度要求 作业技术依据 1.《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2007,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 领导办公室)。 2.《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 c.《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 d.《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2003,国土资源部)。 e.《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TD/T 1015-2007)。 f.《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2007,国土资源部)。 g.《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办法》(2007,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 地调查领导办公室)。 h.《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汇交办法》(国务院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 办公室)。 i.《广西第二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桂土调查办发[2007]3号,以下简 称《实施方案》)。 j.《广西城镇土地调查实施方案》(广西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二OO九年二月)。 k.《城市测量规范》(CJJ8-99)。

e级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E 级GPS 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XXX建筑工程设计院 二0 一四年二月 目录 1、作业技术流程 2、技术要点 准备工作 技术设计 选点埋石 野外观测 数据处理 平差计算 质量检查与自检报告 技术报告 成果整理与提交 3、范例 1、作业技术流程 E级GPS空制测量在地形测量、地籍测量中一般是测区的首级平面控制,控制网的精 度保证是后续其它工序的基础。E级GPS空制测量工作时一般按下列流程进行工作:准备工作一技术设计一选点埋石一野外观测一数据处理一平差计算一质量检查与自 检报告一技术报告一成果整理与提交。 2、技术要点 准备工作 E级GPS空制测量的准备工作主要有:熟悉工程的合同或协议,了解委托单位对工程 的特殊要求。收集与测区有关的高等级控制点成果及相关资料,收集需用的地形图资料、 技术标准,按规范或委托单位的要求制作标石,对参加施工的仪器设备按要求进行检验或校验。进行现场踏勘了解测区现状和已知高等级控制点的保存情况,为技术设计做好准备。准备施工的其它后勤保障工作。

选点埋石 选点 1 ?选点人员应由熟悉GPS测量技术及地质技术的人员承担。选点前必须充分研究专业设计书;充分认知测区的地理、地质、水文、气象、验潮等环境信息;熟悉可利用的各种设施、位置环境、交通、水电等信息。 2. 选点人员应收集测区地质资料,实地勘察选定点位。同时考察卫星通视环境与电磁干扰环境,确定可用标石类型、记录点之记有关内容,实地树立标志牌、拍摄照片等。选点(埋石)所占用的土地,应得到土地使用者或管理者的同意。 3.点位应选择在稳定坚实的基岩、岩石、土层、建筑物顶部等能长期保存、满足观测条件的地点,并做好选点标记。点位尽可能位于地面,城区内应尽量选在楼顶上,以便于保存和通视。点位应尽量选在交通便利,方便观测的位置。 4.选点时应避开环境变化大,测量标志难以永久保存的地点,如易受水淹的河床、低地、靠近铁路、公路、已规划的易受施工影响有剧烈震动的地点。点位离开铁路的距离应不小于100m离公路不小于50m 5. 选点时应避开地质环境不稳定的地区,如断裂破碎带边缘、易发生洪水、滑坡、岩崩区、局部沉降区,有大量物质搬移的矿区、采石场、大量取土、地下水剧烈变化的地点。 6.选点时应远离发射功率强大的无线发射源、微波信道、高压线等,距离不小于200 米,应远离高压输电线和微波无线电传送通道,其距离不得小于50 米。并应实地了解发射源和电磁波影响状况,标注在点之记环视图上。 7.选点时应避开多路径环境影响,避免靠近水面、树冠、高大建筑物、低洼潮湿等地点,应保证15°以上无遮挡。50米以内的各种固定与变化反射体应标注在点之记环视图上。 8?选点时应设计水准联测路线,对于要联测等级水准的GPS空制点,尤其是当点位 处于河流、湖泊、水库的边缘时,在其位置选择上一定要考虑其水准联测的可能性。 9.选点完成后提交工作总结;及其它相关资料,包括点之记信息、本点与相邻点网图、实地选点方案等。 10.选点结束后,实地选点方案必须经过业主或质检部门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进 入埋石阶段 埋石 1. 标石类型:地面采用GB/T 18314-200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中的混 凝土普通标石(i ),楼顶采用建筑物上标石(j )。标石尺寸如下:

工程测量毕业论文

一、绪论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测绘仪器设备迅速发展,新仪器不断出现。在全站仪方面的重要发展是长距离棱镜全站仪的出现,免棱镜全站仪的免棱镜视距由初期几十米发展到当前的一千米以上。 地形测量指的是测绘地形图的作业。即对地球表面的地物、地形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位置和高程进行测定,并按一定比例缩小,用符号和注记绘制成地形图的工作。 地形测量包括控制测量和碎部测量。①控制测量是测定一定数量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点,为地形测图的依据。平板仪测图的控制测量通常分首级控制测量和图根控制测量。首级控制以大地控制点为基础,用三角测量或导线测量方法在整个测区内测定一些精度较高、分布均匀的控制点。图根控制测量是在首级控制下,用小三角测量、交会定点方法等加密满足测图需要的控制点。图根控制点的高程通常用三角高程测量或水准测量方法测定。②碎部测量是测绘地物地形的作业。地物特征点、地形特征点统称为碎部点。碎部点的平面位置常用极坐标法测定,碎部点的高程通常用视距测量法测定。按所用仪器不同,有平板仪测图法、经纬仪和小平板仪联合测图法、经纬仪(配合轻便展点工具)测图法等。它们的作业过程基本相同。测图前将绘图纸或聚酯薄膜固定在测图板上,在图纸上绘出坐标格网,展绘出图廓点和所有控制点,经检核确认点位正确后进行测图。测图时,用测图板上已展绘的控制点或临时测定的点作为测站,在测站上安置整平平板仪 并定向,然后用望远镜照准碎部点,通过测站点的直尺边即为指向碎部点的方向线,再用视距测量方法测定测站至碎部点的水平距离和高程,按测图比例尺沿直尺边沿自测站截取相应长,即碎部点在图上的平面位置,并在点旁注记高程。这样逐站边测边绘,即可测绘

D级GPS控制网设计书

北京建筑大学西城校区D级GPS控制网技术设计书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任务概述 由于校园改造,校园实习场原有控制点被破坏,为了保障测绘实践教学,需要重新建立校园控制网。校园首级平面控制拟布设D 级GPS 控制网,首级高程控制拟布设二等水准网。 二、测区状况 测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占地12.3公顷,总建筑面积为20.2万平方米。校区经过长期建设,故行道树高大,像篮球场北侧道路。高大的树木在很大程度上给GPS 测量工作带来了不便。 校园周边现有北京市C 级GPS 控制点4个,分别为:西直门桥、紫竹桥西、公主坟、复兴门桥。 三、级别和精度要求 δ=22)*(d b a 式中:δ—GPS 基线向量的弦长中误差(mm ),亦即等效距离误差。 a —GPS 接收机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mm )。 b —GPS 接收机标称精度中的比例误差系数(ppm )。 d —GPS 网中相邻点间的距离(km )。 四、布设原则 1.GPS 网一般应采用独立观测边构成闭合图形,如三角形、多边形或附合线路,以增加检核条件,提高网的可靠性。 2.GPS 网作为测量控制网,其相邻点间基线向量的精度,应分布均匀。 3.GPS 网点应尽量与原有地面控制点相结合。重合点一般不少于3个(不足时应联测),且在网中分布均匀,以可靠地确定GPS 网与地面之间的转换参数。 4.GPS 网点应考虑与水准点重合,而非重合点,一般应根据要求以水准测量(或相当精度的测量方法)进行联测,或在网中布设一定密度的水准联测点。 5.为了便于GPS 的测量观测和水准联测,减少多路径影响,GPS 网点一般应设在视野开阔和交通便利的地方。

建筑工程测量毕业设计模板

建筑工程测量毕业 设计

河南理工大学高职学院 毕业设计 课题紫金山庄1#楼施工测量 系别采矿工程系 班级测量10-1 学号 姓名严新华 指导老师何有生 目录

一. 工程概况 (1) 二. 编制依据 (1) 三. 测量前准备 (1) 四. 施工测量基本要求 (3) 五. 施工控制网的建立 (6) 六. 建筑轴线测设 (12) 七. 建筑定位和放线测量 (13) 八. 建筑的基础施工测量 (16) 九. 工程细部测量 (19) 十. 沉降观测 (26) 十一.设计总结 (30)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新县艾洼紫金山庄,由信阳市良友建筑勘察设计公司设计,河南万宏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建造。本工程位于新县潢河南路北侧,其建筑总面积为61722平方米,该建筑地上7层,建筑结构形式为砌体结构,建筑高度为20.1500米。 地区地质情况,本工程地基采用天然地基,场地类别为Ⅰ类场地,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地基形式为条形基础。基础施工完毕后清理基坑,并用素土分层回填夯实至室外设计标高,再进行施工上部结构,回填系数不得小于0.94,灰土压实系数不得小于0.95. 工程依据设计图纸和甲方给定的坐标点,进行建筑物的定位放线,建立施工测量控制网。控制网点必须留在便于施工复测而又不易破坏的地方,应用混凝土包裹以防施工中扰动网点,造成测量误差。 二.编制依据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2.《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程》(DBJ 01-21-95); 3.《建筑安装工程资料管理规程》(DBJ 01-51- ); 4.《建设工程监理规程》(DBJ 01-41- ); 5.《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91; 6. 设计图纸。 三.测量前的准备

安徽省合肥市城区GPS控制测量技术总结

安徽省合肥市城区GPS控制测量技术总结 一、测区概况 合肥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万河上游。测区内平均高程为海拨121米。主要河流有赵河和潘河并在测区东南部交汇,给测绘工作带来一定困难。测区内道路成网,县乡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省道豫49自北向南纵贯测区,省道2324横穿东西,交通便利,便利了测绘工作的开展。 测区包括城区及其附近地区,测区控制范围大致位于东经113°12′21″-113°19′30″,北纬39°00′13″-39°01′42″之间,面积为96KM2。测图范围大致为东经113°53′59″-112°58′31″,北纬39°01′35″一33°05′42″,面积为 36.75KM2,合1:1于图幅147幅。 二、作业依据和已有测绘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标准《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 2.国家测绘局颁布的《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CH2001-92)。 3、CHl002-95《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 4、CHl003-95《测绘产品检查评定标准》。 5、《合肥市1:1000比例尺航测数字化成图测绘工程技术设计书》 三、坐标系的选择 测区平均高程85m,中央子午线精度为117°,测区投影分带为6°带的第20带,3°带的第39带。GPS网的平面坐标系统选用54北京坐标系,高程采用85黄海国家高程基准。 四、仪器设备和软件 GPS控制测量采用上海中翰科技有限公司合肥分公司的Smart-3100IS型GPS测量系统,为12通道单頻接收机,其静态相对定位精度为: 静态基线±(5mm +1ppmD) 高程±(10mm+2ppmD) Smart-3100IS型GPS测量系统配备有Planning星历预报软件(可预报30天内测区各测点一天24小时的卫星分布状况及健康状况)、Spectrum Survey 后处理解算软件(包含数据传输、基线向量处理、GPS网平差软件、多种GPS数据格式转换等功能),完全能满足GPS 控制测量数据处理的要求。 GPS实测和数据处理时采用的其它设备移动电话、计算机和必要的交通工具等。 五、四等(或D级)GPS网的设计和观测 1.GPS布网 充分利用GPS测量的优点,实测GPS控制点45个,其中已知点4个,未知点41个,组成最小同步环135 个,多边形异步环8 个(计算选取)。独立基线54条,其中必要基线44条,多余基线10条,平均重复设站数为1.7/站。多于《规范》规定的1.6/站。

毕业设计221长度自动测量装置驱动控制系统设计

课程设计说明书题目长度自动测量装置驱动控制系统设计

目录 一、任务书 (1) 二、概述 (2) 三、总体方案的确定 (2) 四、详细设计部分 (5) 1、机械部分设计 (5) 2、硬件控制电路的设计 (5) 3、软件设计部分 (9) 五、设计总结 (11) 参考文献 (11) 附录 (12)

《长度自动测量装置驱动控制系统设计》设计说明书 一、概述 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离不开制造业,且其在发展过程中占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其已成为衡量一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各国政府当然努力致力于制造业的发展。其中机床是制造业的关键。在自动化控制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数控机床更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数控机床是由数控系统与数控装置组成的,而数控装置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长度自动测量装置是CNC机床系统的配套设备。当机床完成零件加工后,由机械手将零件送到零件尺寸测量装置上进行内尺寸和外尺寸的测量。测量装置具有独立工作能力,同时可以加入CNC系统,接受协调控制系统的控制,完成等待、测量、显示测量结果等。测量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 图1 测量系统组成图 二、总体方案的确定 根据结构需要,选用丝杠转动螺母作直线运动的传动形式。通过对滑动丝杠和滚动丝杠的比较,根据测量装置的精度要求,选用精密丝杠,直径12mm,螺距1mm。丝杠支承,采用两端支承形式。此装置负荷不大,为了减少丝杠轴颈支承间的摩擦,选用向心球轴承000026。 在测量过程中,丝杠需正、反转,为了消除螺纹间隙对测量产生的误差,必须采用消隙螺母。测量活动刀口固定在螺母上,刀口的移动应保持水平位置,即螺母的移动应平稳,不能转动。为了防止螺母在移动时转动,采用了两个滚动轴承000025支撑,在导轨面上滚动,支架螺母固定在一起的防转机构。心轴可调整轴承与导轨面的距离,使其能防止螺母转动而又能使轴承与导轨面之间的摩擦最小。 在测量过程中,当零件与测量刀口相接触而被刀口夹紧后,丝杠应停止转动,所以电机与丝杠之间应采用摩擦离合器。摩擦离合器的从动圆锥盘,在压缩弹簧作用下压紧摩擦离合器的主动圆锥盘,摩擦力矩使丝杠和电机一起转动。当测量刀口夹紧零件后,摩擦离合器的摩擦面产生滑动,丝杠停止。 当丝杠螺距为1mm,测量精度为0.02mm时,光码盘应大于50脉冲/圈。光码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