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控制测量技术总结
GPS-RTK测量及检核技术总结

GPS-RTK测量及检核技术总结2、RTK平面控制点按精度划分等级为:一级控制点、二级控制点、三级控制点、图根控制点。
RTK高程控制点按精度划分等级为等外高程控制点。
3、一级、二级、三级平面控制点及等外高程控制点,适用于布设外业数字测图和摄影测量与遥感的控制基础,可以作为图根测量、像片控制测量、碎部点数据采集的起算依据。
4、RTK测量可采用单基准站RTK和网络RTK两种方法进行。
在通信条件困难时,也可以采用后处理动态测量模式进行测量。
5、有条件采用网络RTK测量的地区,宜优先采用网络RTK技术测量。
6、RTK测量卫星的状态应符合表1规定。
表17、经、纬度记录精确至0.00001”,平面坐标和高程记录精确至0.001m。
天线高量取精确至0.001m。
《NBCORS网络RTK测量技术规定》:平面坐标和高程记录精确至0.0001m。
8、RTK平面控制点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2规定。
表2《深圳市卫星定位测量规程》:将图根点和碎步点加上:表3 GNSS RTK平面测量技术要求注:①一级GNSS控制点布设应采用网络RTK测量技术;②网络RTK测量可不受起算点等级、流动站到单基准站间距离的限制;③困难地区相邻点间距离缩短至表中的2/3,边长较差应不大于2cm。
9、RTK控制点平面坐标测量时,流动站采集卫星观测数据,并通过数据链接收来自基准站的数据,在系统内组成差分观测值进行实时处理,通过坐标转换方法将观测得到的地心坐标转换为指定坐标系中的平面坐标。
10、测区坐标系统转换参数的获取:a) 在获取测区坐标系统转换参数时,可以直接利用已知的参数;b) 在没有已知转换参数时,可以自己求解;c)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与参心坐标系(如1954年北京坐标系、1980西安坐标系或地方独立坐标系)转换参数的求解,应采用不少于3点的高等级起算点两套坐标系成果,所选起算点应分布均匀,且能控制整个测区;d) 转换时应根据测区范围及具体情况,对起算点进行可靠性检验,采用合理的数学模型,进行多种点组合方式分别计算和优选;e) RTK控制点测量转换参数的求解,不能采用现场点校正的方法进行。
测量技术总结范文

测量技术总结测量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积累和创新所形成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技术。
测量技术为现代社会的基础构建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也为各种科学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在现代化的生产和科学及技术领域中,测量技术已广泛应用到各个方面。
从传统的地形测量到工业控制水平的自动化测量,在人类生产活动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计算机、微电子、互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测量技术的应用不断扩展和深化,人们也对测量技术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
在地形测量领域中,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其高精度,高灵敏度和高可靠性的优点已经成为主流的测量工具。
GPS技术大大提高了地形测量的效率和精度,从而更好地支持了各个行业的发展。
在交通工具导航、地震预警和无人机等领域,GPS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同时,基于GPS技术的卫星遥感技术更是通过卫星搭载的传感器成像,实现对地球表面的高精度观测,为地质、生态、农业、水利等领域的科研和应用提供数据支持。
在工业领域,测量技术也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
利用各种测量仪器,如三坐标测量机、光学定位器、激光距离计等,工业生产中的产品质量可得到高精度测量和自动化控制。
同时,在自动化智能制造和工业物联网领域,测量技术也越来越成为工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被广泛应用的测量技术还包括光学成像、声学成像、红外成像、量热分析和化学分析等。
建筑工地、地质勘探、人体健康检测和环境监测等也是测量技术广泛应用的领域。
除此之外,测量技术也是一门涉及到数学、物理、计算机科学和机械学等多种学科的交叉学科。
测量技术应用于不同领域之前,需要进行足够的理论研究和算法优化。
仪器的制造需要物理学、机械学和电子学的知识及其制造技术的支持。
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则使测量技术走向数字化,测量结果实现了实时和在线共享。
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测量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关键技术之一,为社会的各个领域和行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正是由于测量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的生产活动更为智能化和高效化,我们的社会也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
静态GPS控制测量使用技术方法

静态GPS控制测量使用技术方法1控制点的布设为了达到GPS测量高精度、高效益的目的,减少不必要的耗费,在测量中遵循这样的原则: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所以对GPS测量各阶段的工作,都要精心设计,精心组织和实施。
建议用户在测量实施前,对整个GPS测量工作进行合理的总体设计。
总体设计,是指对GPS网进行优化设计,主要是:确定精度指标,网的图形设计,网中基线边长度的确定及网的基准设计。
在设计中用户可以参照有关规范灵活地处理,下面将结合国内现有的一些资料对GPS测量的总体设计简单地介绍一下。
1、确定精度标准在GPS网总体设计中,精度指标是比较重要的参数,它的数值将直接影响GPS网的布设方案、观测数据的处理以及作业的时间和经费。
在实际设计工作中,用户可根据所作控制的实际需要和可能,合理地制定。
既不能制定过低而影响网的精度,也不必要盲目追求过高的精度造成不必要的支出。
2、选点选点即观测站位置的选择。
在GPS测量中并不要求观测站之间相互通视,网的图形选择也比较灵活,因此选点比经典控制测量简便得多。
但为了保证观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可靠地保持测量结果,用户注意使观测站位置具有以下的条件:①确保GPS接收机上方的天空开阔GPS测量主要利用接收机所接收到的卫星信号,而且接收机上空越开阔,则观测到的卫星数目越多。
一般应该保证接收机所在平面15°以上的范围内没有建筑物或者大树的遮挡。
图5-1 高度截止角②周围没有反射面,如大面积的水域,或对电磁波反射(或吸收)强烈的物体(如玻璃墙,树木等),不致引起多路径效应。
③远离强电磁场的干扰。
GPS接收机接收卫星广播的微波信号,微波信号都会受到电磁场的影响而产生噪声,降低信噪比,影响观测成果。
所以GPS控制点最好离开高压线、微波站或者产生强电磁干扰的场所。
邻近不应有强电磁辐射源,如无线电台、电视发射天线、高压输电线等,以免干扰GPS 卫星信号。
通常,在测站周围约 200m 的范围内不能有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电台、微波站等);在 50m 内不能有高压输电线和微波无线电信号传递通道。
gps测量实训总结

GPS测量实训总结1. 引言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是一种全球定位系统,通过使用卫星信号来计算地球上某一点的准确位置。
在GPS测量实训中,我们通过实地操作和数据处理学习了GPS测量的基本原理、准确性评估和误差抑制方法等内容。
本文将对我们在GPS测量实训中的学习过程和经验总结进行概述。
2. 实训目标本次GPS测量实训的主要目标是让我们了解GPS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掌握GPS数据的处理和误差抑制方法,以及学会使用专业的GPS测量设备进行实地测量。
具体的实训内容包括GPS测量的原理介绍、GPS信号接收和数据记录、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以及实地测量操作等。
3. 实训过程3.1 GPS测量原理介绍在实训开始前,我们首先学习了GPS测量的基本原理。
GPS系统由一组卫星、地面控制站和接收设备组成。
卫星发送精确的信号,接收设备接收这些信号并测量到卫星信号的传播时间,通过这些数据来计算位置。
我们了解了GPS测量的基本原理和GPS信号的传播规律。
3.2 GPS信号接收和数据记录在实地操作中,我们使用专业的GPS测量设备接收卫星信号并记录数据。
通过设置测量参数、选择测量点和启动测量,设备能够接收到多颗卫星的信号并记录相关数据。
我们学会了正确操作GPS测量设备,有效接收GPS信号并记录相关数据。
3.3 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在数据记录完成后,我们进行了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
首先,我们导入记录的GPS数据到计算机软件中,并进行数据预处理、编辑和转换等操作。
然后,我们进行误差分析,通过对测量数据进行差分处理和误差抑制,减小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最后,我们利用数据处理软件生成测量报告并进行准确性评估。
3.4 实地测量操作实地测量操作是整个实训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进行了实地测量操作,并使用GPS测量设备记录测量点的位置和坐标。
通过实地测量操作,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GPS测量的实际应用和操作技巧。
GPS-RTK在地形测量中应用的总结

GPS-RTK在地形测量中应用的总结摘要:随着GPS RTK测量技术的日益成熟,RTK广泛应用于地形测量。
文章阐述了RTK的作业原理,规范RTK的作业方法,提出在今后的地形测量中运用RTK测量技术应注意的几个要点。
关键词: GPS-RTK;地形测量;应用总结1 引言目前,RTK(Real Time Kinematic)实时动态测量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地形测量,它因为操作简单,实时定位精度高而广泛应用于很多测量单位。
而传统的测量主要以布设导线和极坐标的形式,使用经纬仪或全站仪对测区进行控制测量和地形测量,传统的测量方法,耗时费工,并受自然地形条件的限制。
随着RTK 测量技术的成熟和广泛应用,大大改善了传统测量模式,GPS RTK测量技术的发展是一场革命性的突破,它具有操作简单,定位速度快,定位精度高,误差不累计不传播,节省人力物力,效率高,不受通视条件限制等优点。
在地形测量中,RTK技术可以取得良好的生产效益。
2 RTK技术概述2.1 RTK测量技术的工作原理RTK技术是全球卫星导航定位技术与数据通信技术结合的载波相位实时动态差分定位技术,它能够实时地提供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
GPS-RTK测量技术,是GPS测量技术与数据传输技术的结合,是GPS 测量技术的一个新突破。
RTK技术是以载波相位观测量为根据的实时差分GPS 测量技术,其基本思想是:在基准站上设置1台GPS接收机,对所有可见的GPS 卫星进行连续地观察,并将其观测数据通过无线电传输设备,实时的发送给用户观测站。
用户接收机实时的解算整周模糊度,并得出用户接受机的三维坐标及其精度。
基准站实时地将测量的载波相位观测值、伪距观测值、基准站坐标等用无线电传送给运动中的流动站,在流动站通过无线电接收基准站发射的信息,将载波相位观测值实时进行差分处理,得到基准站和流动站的坐标差△X、△Y、△Z;坐标差加上基准站坐标得到流动站每个点的WGS-84坐标,通过坐标转换参数转换得出流动站每个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
控制测量技术总结(通用10篇)

控制测量技术总结控制测量技术总结(通用10篇)总结是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的书面材料,它是增长才干的一种好办法,不如我们来制定一份总结吧。
但是总结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控制测量技术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控制测量技术总结篇1实习目的:工程测量是测量学教学的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和深化课堂教学和实验中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必要环节。
通过测量学实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树立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的劳动态度以及团结协作的集体观念。
通过测量教学实习可以将已学过的测量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综合起来进行一次系统的实践,不仅可以巩固,扩大和加深学生从课堂和实验环节所学的理论知识,系统的掌握测量仪器操作,施测计算,地形图绘制的基本技能,获得测量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经验,还可以了解基本测绘工作的全过程,使学生在业务组织能力和实践方面得到锻炼,为今后从事测绘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任务和要求:1、熟练使用常规测量仪器和工具,要求在规定时间范围内完成水准仪、经纬仪的技术操作。
2、能独立组织与实施导线测量、普通水准测量,观测值和成果均符合精度要求。
3、能熟练用经纬仪测绘法测绘大比例地形图。
4、能进行道路纵、横断面测量,并能够绘制道路纵横断面图。
5、能场地平整的测量工作,并计算工程土方量。
6、能运用极坐标法计算放样元素,并运用经纬仪和钢尺进行点位放样。
7、高程测设。
实习组织:实习期间的组织工作应由主讲教师全面负责,每班除主讲教师外,还应配备2~3位辅导教师,共同担任实习期间的辅导工作。
实习工作按小组进行,设组长1人,负责组内实习分工和仪器管理。
负责借还和保管本组的仪器设备,负责本组实习,监督考勤工作,保管本组的测量成果资料。
实习过程中各组要在组长的统一指挥下,分工协作,每项工作要求由组员轮流担任,不要单纯追求进度,注意提高工作质量,按时完成实习任务。
GPS测量知识总结

1.截止高度角Elevation mask angle &&采样间隔在GPS测量中,为了屏蔽遮挡物(如建筑物、树木等)及多路径效应的影响所设定的蔽遮高度角,低于此角视空域的卫星不予跟踪。
GPS测量中默认为15度。
理论和实践表明:随着卫星高度角的降低,卫星信号的信噪比也随之减小。
小于30度时,信噪比随高度角降低而急剧下降,特别是在L2频率上更加明显。
另外,高度角越小,容易获得较小的PDOP,但是对流层影响显著,测量误差随之增大。
在外业观测时,高度角设为15度,保证观测的数量;在内业数据处理时,改变高度角为18度,提高卫星信号的质量。
一般GPS静态数据采样间隔默认为60,所谓历元间隔为基线处理时,软件从原始观测数据中抽取数据的间隔。
接收机在静态测量观测时,设置为5S的频率,但在内业处理时,高密度的观测数据通常不能显著提高基线的质量。
为提高基线处理的速度,可以增大数据处理的采样间隔。
通常对于短边,且观测时间较短,可适当缩小采样间隔;对于长边则要增大采样间隔!2.改善基线质量的方法1)使用较为准确的坐标作为起算点,如与已知的IGS跟踪点联测,获得分米级以上的地心坐标。
2)删卫星、截时段、改变截止高度角3)改变其他控制参数,如对流层电离层模型等3.GPS网平差观测值:基线向量及精度误差信息结果:待定点坐标、其他待定参数、各类精度指标如误差椭圆等作用:发现剔除粗差,确定待定点坐标及参数无约束平差是在一个控制网中不引入外部基准,不产生控制网非观测引起的变形和改正,可检查是否存在粗差以及网平差的自身精度;约束平差是设定已知点,将平差结果进行强制性符合。
4.GPS周GPS周(GPS Week)是GPS系统内部所采用的时间系统,表示方法:从1980年1月6日0时开始起算的周数加上周内时间的秒数。
2004年5月1日10时5分15秒的GPS周:第1268周,第554715秒,GPS周记数(GPS Week Number)为1268 6,第554715秒。
D级GPS控制测量专业技术总结

D级GPS控制测量专业技术总结编写单位:编写者:年月日审核意见:审核者:年月日桂林市七星区GPS 控制测量技术总结一、测区概况七星区位于桂林市的东南部,北至迭彩区,南至 穿山公园,西至象山区,东至桂林环城公路。
测区内平均高程为海拔150米。
测区房屋较多,通视不是很好。
但测区平坦,交通便利,便利了测绘工作的开展。
测区控制范围大致位于东经110°17' 49" - 110°19' 57",北纬25°15' 50" - 25°18' 00" 之间。
二、作业依据和已有测绘资料1、《GPS 与数字化测图实习指导书》2、本次实习《技术设计书》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标准《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
4.国家测绘局颁布的《全球定位系统(GPS )测量规范》(CH2001-92)。
城市各级GPS 控制网平均边长 表1(单位:km )等级 C D E 一级 二级 平均距离 10~15 5~10 2~51 〈1城市各级GPS 控制网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表2等级 固定误差a比例误差b最弱边相对中误差C 10 5 1/120000D 10 10 1/80000E 10 20 1/45000 一级 10 20 1/20000 二级 15201/10000表3:级别相邻点基线分量中误差 相邻点间平均距离 /km 水平分量 /mm 垂直分量 /mmB5 10 50 C 10 20 20 D 20 40 5 E20 40 3三、坐标系的选择中央子午线精度为111°,测区投影分带为6°带的第19带,3°带的第38带。
GPS网的无约束平差平面坐标系统选用WGS-84坐标系,高程采用85黄海国家高程基准。
横轴加常数500000m。
GPS的约束平差选择桂林本地的自建坐标系统和无大地水准模型的椭球,卫星星历采用广播星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 p s控制测量技术总结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项目概述1 概述项目来源根据国家测绘局《关于全面加快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与推广工作的通知》(国测国字〔2008〕38号)和《关于伊春等五市列入2009年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第一批推广计划的批复》(国测国字〔2009〕8号)等文件要求及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承担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
“**市1:500数字化地形地籍图测绘”工作是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测区概况**市地处西部,** 中部,**市(右江区)建成区面积约50平方公里。
本测区范围位于东经106°34′-106°47′,北纬23°46′-23°56′之间。
**市地处珠江水系上游,是国家确定的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区中心地带,是滇、黔、桂三省(区)边缘交通枢纽、重要的物流集散地和大西南出海通道的咽喉,是中国与东盟双向开放的前沿。
**市交通便利,是泛珠三角经济区和中国西南地区与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开展直接贸易或转口贸易的黄金宝地。
完成任务情况**市测区C块控制面积约平方公里,2010年3月10日进入测区开始选点埋石、观测工作,2010年5月17日整个测区外业工作全部结束。
选埋石情况如表1、表2:表1作业技术依据、系统基准、起算数据来源和控制网精度要求作业技术依据1.《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2007,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办公室)。
2.《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
c.《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
d.《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2003,国土资源部)。
e.《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TD/T 1015-2007)。
f.《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2007,国土资源部)。
g.《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办法》(2007,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办公室)。
h.《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汇交办法》(国务院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i.《广西第二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桂土调查办发[2007]3号,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j.《广西城镇土地调查实施方案》(广西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二OO九年二月)。
k.《城市测量规范》(CJJ8-99)。
l.《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m.《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 73-97)。
n.《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 )。
o.《1:500、1:1000、1:2000地形图数字化规范》(GB/T 17160-2008)。
p.《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8-2009)。
q.《城镇地籍调查规程》(TD 1001-1993)。
r.《地籍图图式》(CH 5003-94)。
s.《中、短程光电测距规范》(GB/T 16818-2008)。
t.《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CH/T 1001-2005)。
u.《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CH1003-95)。
v.《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CH1002-95)。
w.《**市1:500数字化地形地籍图测绘技术设计书》。
1.平面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高斯-克吕格正形投影度分带,中央子午线为东经106°30′。
2.高程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已有测区资料及起算数据来源已有测区资料1.1986年原**市土地局委托原******测制1:1000地形图约12平方公里。
2.1994年至2004年**市相关测绘部门先后所测的1:500地形图约73平方公里。
c.覆盖面积约28平方公里的地籍数据(右江区建成区和城东工业园部分单位)。
d.******生产的1:1万比例尺地形图。
e.近期利用航空、卫星影像制作的1:5000或1:10000比例尺正射影像图。
f.******提供的(河池-**)C级GPS网点和**右江河谷D级、E级GPS控制网成果。
g.******提供的Ⅰ田南线、Ⅲ巴都线、Ⅲ武平线等水准线路的水准点。
h.原有土地权属界线核定书和地籍图件资料。
i.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划定和变化等有关资料。
j.建设项目征地及近期土地征用、转用的有关资料。
k.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等资料。
l.辖区行政区划代码表。
以上已有资料可利用于控制点的选埋、数据库的建设以及作为修补测的工作地图控制网精度要求控制网平面精度GPS测量精度分级表表3四等平面控制网中最弱相邻点的点位误差不得超过±5cm。
四等以下平面控制网最弱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5cm。
设备和人员投入设备投入南方灵锐系列GPS RTK仪器一套(基准站一台,移动站二台),中海达HD-8200X系列单频GPS接收机6台套, NA2水准仪1台套,标尺一副,埋石工具一批,汽车1辆。
人员投入工程师3人,助理工程师4人,技术员10人,司机2人。
网布网方案和外业实施布网方案在一级控制网的基础上埋设二级和图根控制点。
每幅图至少有1个二级控制点(含二级以上),每个点至少保证能与一个点通视。
按照设计书要求,每幅图至少布设2个埋石控制点,总共布设控制点不低于6个,并便于设置全站仪及加密控制测量使用。
观测要求按《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1)、《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范》(CJJ 73-97)执行。
外业实施选点埋石按照《**市第二次土地调查城镇地籍调查技术设计书》要求,对二级和图根控制点进行埋石。
为了达到控制目的,并兼顾有利于控制点的长期保存,采用了室内设计和野外实际选点埋石相结合的措施,共布设二级控制点94座,其中埋石93座,由于有一些一级控制点选择的位置处于公路,城镇街道,晒谷场等水泥地面上,所以采用了刻石的措施,共计1座,埋石图根控制点176座,非埋石图根控制点852个,达到了布设合理、密度均匀的控制目的,满足了测图的需要。
整个外业测量采用6台中海达单频GPS接收机,该仪器标称精度为5mm±1ppm,其性能可靠,精度指标高,现场量取仪器高和填写外业记录登记表。
**测区采用的市GPS快速静态定位的方法进行观测,均匀选取两个一级控制点作为起算点,每台仪器作为流动站进行观测,保证每个二级和图根埋石控制点与固定站的有效同步观测时间不少于15分钟,有个别二级和图根埋石控制点由于点位环境复杂,作业人员延长了观测时间。
同时,为了保证成果可靠,在观测二级和图根埋石控制点的同时,每个控制网均选取了一定数量的一级控制点进行观测,以达到检核的目的。
在固定站发生变化的同时,作业人员对每个控制网均选取了一定数量的二级和图根控制点进行重复观测。
控制网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进行整网平差快速静态定位控制网数据预处理基线向量的预处理采用中海达《HDS2003数据处理软件包》进行处理,同时对因卫星失锁而造成的极个别基线解算粗差进行人工干预处理删除不健康因素后,共取合格基线条,所有基线的同步环、异步环、重复基线差均符合规范要求。
3.2.2 GPS网平差由于本测区范围较大,所以本测区共分为8个小网进行观测和平差计算二级和图根埋石控制点共施测个点,其中16个起算点,8个检核点,共812条基线,解算后全部合格。
GPS网平差采用中海达《HDS2003数据处理软件包》完成。
平差步骤,利用《HDS2003数据处理软件包》软件先在WGS-84坐标系下进行三维无约束平差,然后在1980西安坐标系下进行二维约束平差。
3.2.3 精度分析a)三维无约束平差结果评估三维无约束平差结果,每条基线边长的精度指标列于表4,其中最弱(差)边精度为1/25432,全网相对精度的平均值为1/254356,证明GPS快速静态测量控制网的内符合精度是相当高的。
基线边长相对中误差表4b)二维约束平差结果评估二维约束平差后,二级和图根控制点的主要精度指标列于表6、表7。
基线边长相对中误差表6平面点位中误差表7注:M为中误差△为限差从表6、表7可以看出,本测区快速静态定位观测过程中,点平面点位中误差最小值为,而最大值为,比《城市测量规范》规定的±5cm小,而最弱边长相对中误差为1/136456,全网平均边长相对中误差为1/35267,符合《城市测量规范》规定的1/10000的要求。
说明二级和图根GPS控制网测量精度完全可以达到《城市测量规范》规定的精度要求。
4.非埋石图根控制测量本测区非埋石图根控制点共852个。
在土质地面上,采用打入木桩的方法布设控制点;由于有一些控制点选择的位置处于公路,城镇街道,晒谷场等水泥地面上,所以采用了打入水泥钉的方法布设控制点。
所埋设的控制点按照设计书的要求两两通视,极个别困难的地方也保证至少一个方向通视。
本测区非埋石图根控制测量采用GPSRTK的方法进行观测,作业人员严格按照设计书的要求,根据本测区实际情况,均匀选取多个一级及以上等级控制点进行点校正后,求取7参数,然后每次观测前均检核已知点,整个测区检核X坐标最大误差米,Y坐标最大误差米,高程最大误差米,符合观测要求。
在确保精度满足规范要求后才开始作业,每天收测前也进行检核。
为了保证成果准确,每个点均观测三次,求取平均值作为最后成果,两次观测值差均不超过米,符合设计书的要求。
5.结论**市二级和图根控制网的布设是合理的。
从平差结果以及精度分析统计均表明:**市二级和图根控制网的布设和外业观测符合规范要求,内业预处理和网平差方法合理;非埋石二级和图根控制点测量作业方法正确,精度符合要求,提交成果准确可靠。
******2010年7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