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重点

合集下载

逻辑学考试重点

逻辑学考试重点

一、“逻辑”的含义主要含义有四种:1、指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

2、指某种特殊的理论观点和看法。

3、指思维的规律和规则。

4、指逻辑学。

二、思维形式结构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构成。

其中常项是思维形式结构中不变的部分,它决定思维形式结构的类型,变项是思维形式结构中可变的部分,它容纳思维的具体内容。

例如,在“所有S都是P”中,“所有……都是……”是逻辑常项,“S”“P”是逻辑变项。

这种变项叫词项变项,可以用不同词项去替换。

再如,在“如果P,那么q”中,“如果……那么……”是逻辑常项,“P”“q”是逻辑变项。

这种变项叫命题变项,可以用不同命题去替换。

三、“Pvq”的逻辑性质当且仅当p假,q假时,pvq为假,其他情况下均为真。

四。

、“P→q”的逻辑性质当且仅当P为真,q为假时,P→q为假,其他情况下均为真。

习题:1、命题的两个逻辑特征是:任何一个命题都对思维对象有所陈述,不论正确与否和任何一个命题都有真假值,一个命题是真还是假,必须根据客观事实来判定。

2、下列语句中,表达命题的是(D)A请你坐下 B您贵姓 C噢,原来如此D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3、命题形式之间的主要区别是(D)A命题所陈述的内容不同B自然语言形式不同 C命题变项不同 D命题常项不同4、下列命题中,不表达复合命题的是(C)A会憎,才会爱B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C这个班的同学全都到齐了D并非参加民主运动的人全是马克思主义者5、只有他诚恳像我道歉,我才会原谅他,这一命题可以转化成这样一个蕴含命题(C)A只有他不诚恳像我道歉,我才不会原谅他B只有我原谅了他,他才诚恳像我道歉C如果他向我道歉,那么,我原谅他 D如果我原谅了他,则他诚恳像我到了歉五、一个推理形式是有效的,当且仅当具有此推理形式的任一实例都不会出现真前提和假结论,换句话说,有效的推理能够从真前提必然推出真结论;而一个推理形式是无效的,当且仅当具有此推理形式的任一实例都不能保证真前提不出假结论,换句话说,无效的推理从真前提不必然推出真结论。

逻辑学考试要点

逻辑学考试要点

逻辑学考试要点两个概念间的关系逻辑学所着重研究的是两个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般采⽤欧拉图解法即圆圈图形的⽅法表⽰)即全同关系,包含于关系、包含关系、交叉关系、全异关系(全异关系⼜分为反对关系和⽭盾关系),假设⽤“S ”和“P ”分别表⽰两个任意的概念,那么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必然具有上述五种关系之⼀。

1、全同关系(⼜叫同⼀关系):它是指外延完全相同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即“S ”和“P ”的外延完全相同。

例如:也可从不同⽅⾯揭⽰同⼀对象的丰富内涵。

需要注意的是两个全同关系的概念应该是两个概念,不能是同⼀个概念,⽐如等边三⾓形、三条边相等的三⾓形。

2、包含关系:外延较⼤的概念包含着外延较⼩的概念的关系。

即“S ”的部分外延包含“P ”的全部外延,⽽且“S ”的外延不是“P ”的外延,那么S 和P 外延间的关系就是包含关系。

例如:3”的外延之中,⽽且“S ”的外延不是“P ”的外延,那么S 和P 4、交叉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必须部分重合,并且只有部分重合。

P ”的外延之中,并且“P ”的⼀部分外延包含在“S ”的外延之中,这种关系叫交叉关系。

5、全异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同的关系。

所有“S ”都不是“P ”,所有“P ”都不是“S ”。

全异关系可以⽤风马⽜不相及来形容。

在全异关系中有两种特殊情况在逻辑中需着重研究,即⽭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1)⽭盾关系:同⼀属概念下的两个种概念的外延不同,其外延之和等于属概念的外延,这两个种概念的外延关系就是⽭盾关系。

S 与P 的外延等于Q 的外延。

⽐如说⼈是⼀个属概念,⽤性别来分类的话,有男⼈和⼥⼈之分。

男、⼥两个概念就是种概念。

例如:Q上述⼏对概念分别是⽭盾关系,⽭盾关系的概念的特点就是对⽴⽆中,肯定“S必然否定“S ”,下就说对。

因为,男⼥是⽭盾关系,⼀真必有⼀假,⼀假必有⼀真。

(2)反对关系就是反对关系,即具有全异关系的两个概念S 和P 同时包含于Q ,⽽且S 和P 那么S 、P 就是反对关系。

大学《普通逻辑学讲稿纲要》重点知识

大学《普通逻辑学讲稿纲要》重点知识

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逻辑1、逻辑的语源学:逻辑一词并非我国原生,它是logic的音译,源于希腊文λóуοs,原意指思想、理性、言辞、规律性等。

故希腊称为“逻各斯”,演变为英语为“Logic”,印度称为“因明学”、而我国古代近代曾用“形名之学”、“名学”、“辩学”、“名辩之学”、“理则学”、“论理学”等表示。

清代大翻译家严复第一次将“Logic”译为“逻辑”。

2、“逻辑”的多义性:客观规律;思维规律、规则;逻辑学等(1)指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例如:“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

“捣蛋,失败,再捣蛋,再失败,直至灭亡——这是帝国主义和世界上一切反动派对待人民事业的逻辑。

”(2)指人类的思维规律例如:“律师讲话的逻辑性很强”。

“概念要明确,判断要恰当,推理要合乎逻辑。

”(3)某种特殊的理论、观点、思想。

(一般含贬义)例:“把侵略说成友谊,这是地地道道的强盗逻辑!”“这是什么话,荒谬逻辑!”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这些国民党人的逻辑和中国人民的逻辑是这样的不同,无怪乎很多问题都讲不通了。

”(4)指研究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律的科学,即逻辑学。

例如:“今天上逻辑课”。

二、普通逻辑的对象和性质(一)什么是普通逻辑学或者普通逻辑的对象?普通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及思维的逻辑规律和简单逻辑方法的科学。

三大对象:思维的逻辑形式思维的逻辑规律简单逻辑方法1.思维的逻辑形式:(1)逻辑是关于思维的科学。

(2)逻辑是关于思维形式的科学(3)普通逻辑是关于思维的逻辑形式的科学第一、思维的逻辑形式含义:思维形式各组成要素(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之间的共同联系方式。

是由逻辑常项与逻辑变项构成的。

第二、思维逻辑形式的组成:任何逻辑形式都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组成。

逻辑常项:是指逻辑形式中不随思维内容变化而变化的部分。

体现了逻辑形式的本质特征,是区分不同种类的逻辑形式的唯一依据。

逻辑变项:是指逻辑形式中可变的部分。

第三、思维逻辑形式的表达(1)自然语言如果一个数能被2整除,那么这个数就是偶数;某个数能被2整除;所以,某个数是偶数。

逻辑学重点知识点整理

逻辑学重点知识点整理

逻辑学重点知识点整理一、概念。

1.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 内涵: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

例如,“商品”的内涵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 外延: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对象。

“商品”的外延包括超市里的食品、衣服、电器等各种用于交换的物品。

2. 概念的种类。

- 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 单独概念:反映独一无二的对象的概念,如“北京”“鲁迅”。

- 普遍概念:反映一个以上对象的概念,如“动物”“城市”。

- 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 集合概念:反映集合体的概念,如“森林”(森林是树木的集合体,不能说某一棵树是森林)。

- 非集合概念:反映非集合体的概念,如“树”。

- 正概念和负概念。

- 正概念:反映对象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如“正义”。

- 负概念:反映对象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如“非正义”。

3. 概念间的关系。

- 全同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重合,如“等边三角形”和“等角三角形”。

- 真包含关系: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重合,如“动物”真包含“哺乳动物”。

- 真包含于关系: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重合,如“哺乳动物”真包含于“动物”。

- 交叉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有且只有一部分重合,如“学生”和“党员”。

- 全异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没有任何重合部分,如“植物”和“动物”。

全异关系又可分为矛盾关系(如“正义”和“非正义”,二者外延之和等于属概念“行为的属性”的外延)和反对关系(如“黑色”和“白色”,二者外延之和小于属概念“颜色”的外延)。

二、命题(判断)1. 命题的种类。

- 简单命题。

- 直言命题(性质命题)- 全称肯定命题(SAP):所有S都是P,如“所有金属都是导电的”。

- 全称否定命题(SEP):所有S都不是P,如“所有宗教都不是科学”。

- 特称肯定命题(SIP):有的S是P,如“有的学生是党员”。

- 特称否定命题(SOP):有的S不是P,如“有的动物不是哺乳动物”。

逻辑学学习重点整理

逻辑学学习重点整理

一、简答题1、简述A、E、I、O判断之间的关系(1)AE不能同真,可以同假,具有上反对关系;(2)IO不能同假,可以同真,具有下反对关系;(3)AO矛盾、EI矛盾,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4)全称为真,则特称必真;(5)特称为假,则全称必假。

2、简述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内涵如果P,那么Q前真后真,前假后假:P真则Q真,P假则Q真假不定,Q真则P真假不定,Q假则P假。

3、简述孔子和荀子在“正名”理论上的区别孔子认为名重于实,应根据名分确定责任;荀子认为实重于名,名必须围绕、依据“实”来确定。

4、简述特殊关系判断的特点(1)两个关系项是同一个对象;(2)谓项是能够施加于自身的语词。

5、简述逻辑词义的四个方面(1)逻辑是种客观规律;(2)逻辑是种思维规律;(3)逻辑是某种理论、观点、看法;(4)逻辑是种学科名称。

6、简述概念歧义的主要类型(1)基于语词的发音不同,产生不同概念;(2)语词的组合层次不同;(3)语词属于不同类别;(4)一词多义。

7、简述违背矛盾律的情形(1)在概念中同时肯定相互矛盾的内涵;(2)在判断中同时肯定相互矛盾的内容;(3)对两个矛盾的判断同时肯定;(4)自相矛盾8、简述简述发散性思维的特点(1)发散性思维不能脱离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2)要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3)要充分发挥想象力;(4)容易产生新颖的、创新性的结论。

9、简述概念外延矛盾关系的特点(1)两个概念具有全异关系;(2)两个概念具有共同的属概念;(3)两个概念外延之和等于共同属概念的外延。

10、简述划分的规则(1)划分出的子概念之间不能具有相容关系;(2)每一次划分只能使用一个依据;(3)划分出的子概念外延之和等于母概念外延;(4)划分不是分解。

二、选择题1、孔子、荀子、惠施、公孙龙的主要逻辑观点和提出的著名命题孔子:名重于实,根据名分确定责任。

荀子:实重于名,名必须围绕、依据“实”来确定。

惠施:合同异。

合异于同,把异归结到同之中,夸大对事物的差异。

(完整版)逻辑学重点整理

(完整版)逻辑学重点整理

逻辑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什么是逻辑学答:逻辑是关于思维过程自身规律的学说。

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逻辑规律及简单的逻辑方法的科学。

2、什么是概念答: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及其特有属性的思维形态。

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

概念的外延就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对象。

3、什么是命题答:命题是反映思维对象情况的思维形态。

4、什么是推理答:推理是依据已知命题得到新命题的思维形态。

5、什么是定义答: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

6、什么是划分答:划分是把一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分为几个小类,从而明确这个概念的外延的逻辑方法。

划分的三要素:母项、子项、划分的根据7、什么是直言命题答:直言命题是直接地无条件地反映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

8、什么是直言三段论答:直言三段论也叫三段论,它是借助于一个共同的词项(概念)把两个直言命题联结起来,从而推出一个新的直言命题的间接推理。

9、什么是同一律答:同一律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

10、什么是不矛盾律答:不矛盾律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即互相矛盾或者互相反对的思想不能同真,庇必有一假。

11、什么是排中律答:排中律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即互相矛盾或下反对关系的思想不能都假,必有一真。

12、什么是充足理由律答:充足理由律是在思维或论证过程中,任何一个被确定为真的思想总有它的充足理由。

二、用图解法表示下列概念间的关系。

1.A 船B 轮船C 货船答:这几个概念间的关系可用图表示为:2.A 泰山B 山东C 中国D 联合国答:可用图表示为:3.A 词B 褒义词C 贬义词D 合成词4.A 现代化B 社会主义现代化C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答:可用图表示为:5.A 石拱桥B 卢沟桥C 拱形桥洞6.A 小说家B 戏剧家C 诗人D 文学家答:可以用图表示为:三、将具有下图所示关系的概念分别填入图中3.四、下列语句作为定义是否正确?为什么?1、货币是商品,但不是一般商品。

逻辑学重点整理

逻辑学重点整理

逻辑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什么就是逻辑学答:逻辑就是关于思维过程自身规律的学说。

逻辑学就是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逻辑规律及简单的逻辑方法的科学。

2、什么就是概念答:概念就是反映思维对象及其特有属性的思维形态。

概念的内涵就就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

概念的外延就就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对象。

3、什么就是命题答:命题就是反映思维对象情况的思维形态。

4、什么就是推理答:推理就是依据已知命题得到新命题的思维形态。

5、什么就是定义答:定义就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

6、什么就是划分答:划分就是把一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分为几个小类,从而明确这个概念的外延的逻辑方法。

划分的三要素:母项、子项、划分的根据7、什么就是直言命题答:直言命题就是直接地无条件地反映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

8、什么就是直言三段论答:直言三段论也叫三段论,它就是借助于一个共同的词项(概念)把两个直言命题联结起来,从而推出一个新的直言命题的间接推理。

9、什么就是同一律答:同一律就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

10、什么就是不矛盾律答:不矛盾律就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即互相矛盾或者互相反对的思想不能同真,庇必有一假。

11、什么就是排中律答:排中律就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即互相矛盾或下反对关系的思想不能都假,必有一真。

12、什么就是充足理由律答:充足理由律就是在思维或论证过程中,任何一个被确定为真的思想总有它的充足理由。

二、用图解法表示下列概念间的关系。

1.A 船B 轮船C 货船答:这几个概念间的关系可用图表示为:2.A 泰山B 山东C 中国D 联合国答:可用图表示为:3.A 词B 褒义词C 贬义词D 合成词4.A 现代化B 社会主义现代化C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答:可用图表示为:5.A 石拱桥B 卢沟桥C 拱形桥洞6.A 小说家B 戏剧家C 诗人D 文学家答:可以用图表示为:三、将具有下图所示关系的概念分别填入图中3、四、下列语句作为定义就是否正确?为什么?1、货币就是商品,但不就是一般商品。

逻辑学重点

逻辑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逻辑概述逻辑是关于思维的科学。

逻辑是关于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

思维形式有词项、命题、推理,语言形式有词和词组、句子、句群,大体说来,词项是由词或词组表达的,命题是由句子表达的,推理是由复句或句群表达的。

▲学习逻辑知识的必要性(一)有助于公务人员掌握认识事物的正确方法首先,逻辑思维具有认识事物的基础性的特点。

其次,逻辑思维具有认识事物的工具性的特点。

再次,逻辑思维具有认识事物的普遍性的特点。

(二)、有助于增强公务人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实际工作中,面对各种错误的论证,甚至貌似有理的诡辩,逻辑思维的运用也会帮助公务人员识别、反驳错误的认识或诡辩。

(四)、有助于提高公务人员表达思想、撰写文稿的能力。

第二章词项逻辑▲词项是意义确定了的语词。

▲词项与语词的关系:词项需要通过语词来表达。

词项与语词之间还有着一些特定的逻辑关系。

一方面,同一个语词可以表达不同的词项,也就是语言学上所说的一词多义。

另一方面,一个词项可以用不同的语词来表达。

例如罗盘——指南针,自行车——脚踏车。

有时同一词项用不同的语词来表达,可以使语言生动活泼,甚至幽默诙谐。

▲词项的内涵是指词项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即词项的内容与含义。

词项的外延是指具有内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的总和。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内涵是指词项的意义方面,它说明词项所反映的对象究竟是什么样的;外延是词项的数的方面,它说明词项所适用的范围,包括哪些个对象。

▲词项内涵、外延理解不当,产生的逻辑问题(P9灵活运用,猜为纠错题)词项的内涵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由于对词项的内涵和外延不能准确把握,从而出现词项错用、词项不明、词项混淆、词项赘余、误用集合等多种逻辑错误。

▲词项的种类单独词项是反映唯一的某个对象的词项,其外延只有一个分子,是指称独一无二的事物。

例如“黄河”、“中国最大的城市”、“世界最高峰”等等。

普遍词项是反映一类对象的词项,其外延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子所组成的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逻辑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什么是逻辑学答:逻辑是关于思维过程自身规律的学说。

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逻辑规律及简单的逻辑方法的科学。

2、什么是概念答: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及其特有属性的思维形态。

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

概念的外延就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对象。

3、什么是命题答:命题是反映思维对象情况的思维形态。

4、什么是推理答:推理是依据已知命题得到新命题的思维形态。

5、什么是定义答: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

6、什么是划分答:划分是把一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分为几个小类,从而明确这个概念的外延的逻辑方法。

划分的三要素:母项、子项、划分的根据7、什么是直言命题答:直言命题是直接地无条件地反映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

8、什么是直言三段论答:直言三段论也叫三段论,它是借助于一个共同的词项(概念)把两个直言命题联结起来,从而推出一个新的直言命题的间接推理。

9、什么是同一律答:同一律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

10、什么是不矛盾律答:不矛盾律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即互相矛盾或者互相反对的思想不能同真,庇必有一假。

11、什么是排中律答:排中律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即互相矛盾或下反对关系的思想不能都假,必有一真。

12、什么是充足理由律答:充足理由律是在思维或论证过程中,任何一个被确定为真的思想总有它的充足理由。

二、用图解法表示下列概念间的关系。

1.A 船 B 轮船 C 货船答:这几个概念间的关系可用图表示为:2.A 泰山 B 山东 C 中国 D 联合国答:可用图表示为:3.A 词 B 褒义词 C 贬义词 D 合成词4.A 现代化 B 社会主义现代化 C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答:可用图表示为:5.A 石拱桥 B 卢沟桥 C 拱形桥洞6.A 小说家 B 戏剧家 C 诗人 D 文学家答:可以用图表示为:三、将具有下图所示关系的概念分别填入图中3.四、下列语句作为定义是否正确?为什么?1、货币是商品,但不是一般商品。

答:不正确。

第一个分句犯了“定义过宽”的错误;第二个分句犯了“否定式定义”的错误。

2、战争就是战争,战争是残酷无情的。

答:不正确。

第一个分句“同语反复”;第二个分句“定义过宽”。

3、教师是辛勤的园丁。

答:不正确。

用了比喻。

4、商品是用货币作交换手段的劳动产品。

答:不正确。

“定义过窄”。

5、语素是最小的表达一定意义的语言单位。

答:正确。

符合定义规则。

6、句子是表达一定意义的语言单位。

答:不正确。

“定义过宽”。

7、正方形是四边相等的平面几何图形。

答:不正确。

“定义过宽”。

8、健康就是没有疾病。

答:不正确。

犯了“否定式定义”的错误。

例解、题:所谓理性就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而高级神经活动就是理性。

答:这两句话作为对“理性”的定义不正确,犯了“循环定义”的错误。

五、下列语句作为划分是否正确?为什么?1、把句子分为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

答:这个是分解,不是划分。

2、民主革命有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答:这个是正确的划分,符合规则。

3、商品可分为优质商品、劣质商品、畅销商品、滞销商品等。

答:不正确。

“划分根据不同一”,同时还犯了“子项相容”错误。

4、这次公审的罪犯有工人、农民、干部、学生和高干子弟。

答:不正确。

“划分根据不同一”,同时还犯了“子项相容”错误。

5、一望无际的田野上长满了棉花、花生和粮食作物。

答:不正确。

“超级划分”,“棉花”“花生”是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并列的应该是“经济作物”,而不是“棉花”“花生”。

6、所有学校,包括大学和中学,都要开展素质教育。

答:不正确。

“子项未尽”,缺少子项“小学”。

7、市场分为国际市场、国内市场、农贸市场、资本主义市场、社会主义市场和超级市场。

答:不正确。

“划分根据不同一”:“国际市场、国内市场”与“农贸市场”、“资本主义市场、社会主义市场”分别用了三个不同根据,而且“农贸市场”的并列子项没有出现,犯了“子项不全”的错误。

8、划分由三个要素组成:划分的母项、划分的子项和划分的根据。

按划分的不同层次,划分可分为一次划分和连续划分。

答:第一句话是分解不是划分,第二句话是正确的划分。

例解、题:汉语的词有单纯词、多音词、外来词、方言词。

答:这个划分不正确。

犯了“划分根据不同一”和“子项相容”的逻辑错误。

因为“单纯词”是按词的结构划分出来的,“多音词”是按音节划分的,“外来词”、“方言词”是按词的来源划分的。

除“外来词”与“方言词”之间不相容的情况,上述各子项之间都是交叉的。

六、下述议论是否违反逻辑基本规律?如违反,说明违反了什么规律。

1、金人王若虚云:“或问文章有体乎?曰:无。

又问无体乎?曰:有。

然则果如何?曰:定体则无,大体则有。

”答:不违反。

王若虚对同一对象“文章”从不同方面作出不同的断定。

2、任何人的话都不能信。

答:这句话包含如下逻辑矛盾:任何人的话都不能信,包含了“任何人的话都不能信”这句话本身也不能信,即包含了对自身的否定,这就违反了不矛盾律。

3、有的人拼命追求轻松。

答:这句话包含逻辑矛盾:“拼命”即“不轻松”,要“轻松”就不能“拼命”,“拼命”与“追求轻松”不能共存。

这句话是自相矛盾的,违反了不矛盾律。

4、说“如果一个人是年满十八岁,那么他有选举权”,这显然是不对的;说“有人年满十八岁,但他没有选举权”,这同样是不对的。

答:前者是“如果p,那么q”的形式,后者是“p 并且非q”的形式,二者是不同真、不同假的矛盾关系,对二者都加否定,自相矛盾,违反不矛盾律。

5、甲问:“该犯是否可判缓刑?”乙答:“对该犯判决过重了些。

”答:乙对甲的回答违反了同一律,犯“答非所问的”错误。

6、一个美国人问一个华侨:“你是日本人,还是韩国人?”这个华侨拍着胸膛说:“我是中国人!”答:美国人的问话是个虚假二支选言命题,遗漏了真支“你是中国人”,而且语气中还有对中国人的轻视。

正确的回答应是:“我既不是日本人,也不是韩国人”,这是对虚假问题的拒绝。

而华侨避免正面拒绝,直说:“我是中国人”,表面上“答非所问”,实则隐含了“我既不是日本人,也不是中国人”的回答,并不违反同一律和排中律。

例解、题:我们应该考虑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而不是个人利益。

为什么呢?因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我国个人主义是不可能占有合法地位的。

答:违反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个人主义”和“个人利益”不是一个概念,不能混淆。

七、简答题:1、例解(P208)题:数学家斯摩林,根据莎士比亚的名剧《威尼斯商人》中的情节编成一道逻辑推理题:女主人公鲍细亚对求婚者说:“这里有三只盒子,每只盒子的铭牌上各写有一句话。

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谁能猜中我的肖像放在哪一只盒子里,谁就能做我的丈夫。

”金盒上写的是:“肖像在金盒中”,银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银盒中”,铅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金盒中”。

有一个求婚者猜中了,你知道他是怎么猜中的吗?答:肖像在银盒里。

求婚者的推理过程是:金盒上的话“肖像在金盒中”与铅盒上的话“肖像不在金盒中”是矛盾关系的命题。

根据排中律,二者必有一真。

又已知三句话中只有一句真话,由此可知银盒上的话“肖像不在银盒中”是假话,根据排中律,“肖像在银盒中”应是真的。

2、例解(P205)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某国空军有一条军规规定:如果飞行员被医生断定有精神病,他就可以不参加作战飞行;但在退出作战以前,他本人应当提出不参加战斗的理由;而假如他意识到自己有病不能参加战斗,就证明他头脑健全,没有精神病。

答:这条军规包含着逻辑矛盾:在飞行员被断定有精神病的情况下,如果他能提出不参加战斗的理由,那么证明他头脑健全,没有精神病,因而按规定不能退出战斗;如果他不能提出不参加战斗的理由,那么,按规定也不能退出战斗。

他或者能,或者不能提出不参加战斗的理由,总之,他都不能退出作战(这是二难推理的简单构成式)。

这个“不能退出作战”的结论与“他可以不参加作战飞行”的规定相矛盾,违反不矛盾律。

3、据传,有一年元宵节,司马光夫人想上街逛灯会,跟司马光说:“我要去看花灯。

”司马光说:“家中这么多灯,何必出去看?”司马光夫人又说:“我不但要看灯,还想看游人。

”司马光说:“家中这么多人,何必出去看?”请问,司马光为了阻止夫人上街游玩,使用了什么样的诡辩方法?(P206)答:司马光为了阻止夫人上街游玩,故意混淆“花灯”和“灯”,“游人”和“人”的概念,同时偷换了“看花灯”和“看灯”、“看游人”和“看人”两对论题,违反了同一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