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园地里的一簇奇葩_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丛书_总序

合集下载

20世纪上半叶哈尔滨俄罗斯侨民文学与报刊

20世纪上半叶哈尔滨俄罗斯侨民文学与报刊
题研究所所长。
中国俄罗斯 侨 民文学是 世 纪之交学 界热议 的
“ 离 散文学 ” 之 重要 组 成 部 分 , 也是 世 界俄 罗 斯 侨
高 。在繁重 的工作 之余 , 在异 国他 乡 的孤寂 中 , 他
们迫 切需要 精 神慰 藉 , 这 就 为 中 国俄 罗 斯侨 民报 刊 的出现提 供 了契机 和受 众 群 体 。根据 0. 巴基 奇 的著作《 在 哈尔 滨 的俄 文 报 刊 : 1 8 9 8 —1 9 6 1年 历史 书刊简 介 》 所述, 从 1 8 9 8年 至 1 9 1 7年 期 间 , 在 哈尔滨共 出版 了 3 2种俄 文杂 志和 4 5种俄 文报
2 0 1 4年 3月 第4 7 卷 第 2期
延边大学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Ya n b i a n U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
Ma r . 201 4
V0 1 . 4 7 No . 2
中图 分 类 号 : I 5 1 2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 —3 3 1 1 ( 2 0 1 4 ) 0 2 —0 1 1 8 —0 5
收 藕 日期 : 2 0 1 4 —0 1 一O 2
作者简介 : 刘艳萍( 1 9 6 5 一) , 女, 吉林龙井人 , 延 边 大 学 汉 语 言 文 化 学 院 教授 , 博士 ; 延 边 大 学 俄 罗 斯 远 东 问
纸。 [ 3 3
民文 学 的东方奇 葩 。随着俄 罗斯 友谊勋 章获得 者 李延 龄教授 主编 的《 中 国俄 罗斯侨 民文学 丛 书》 [ 1 ] 和《 中 国俄 罗 斯 侨 民文学 》 [ 2 ] 的问世 , 中 国俄 罗 斯

试论在华俄侨作家的东北书写

试论在华俄侨作家的东北书写

120《名家名作》·研究肖霁同20世纪初,以哈尔滨为中心聚集了大批的俄罗斯侨民,因中国的生活环境、生存境遇与俄罗斯相似,这些侨民很快地适应了东北的生活,将其视为第二故乡。

东北也成了他们生活的绿洲、创作的自由天地。

一、中国东北俄侨文学的出现俄罗斯是文学大国,俄罗斯民族是爱读书、爱写作的民族。

俄罗斯侨民同样保留了这一优良的传统,无论是知识分子、军人、工人、农民,只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会化身“缪斯”借文学作品表达他们作为漂泊者的辛酸以及发现第二故乡的喜悦。

(一)漂泊者的无奈与辛酸几次移民潮中的俄侨大多为贵族、军人和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他们来到中国以后,虽说生活没有以前富裕,但是也足以温饱,生活无忧。

然而,在灵魂深处,总不能免除失去故园、漂泊流亡者的无奈与辛酸。

叶甫盖尼·雅什诺夫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来到哈尔滨,作为侨民诗人他经常借诗歌表达个人难以把握命运的悲哀。

在《漂泊的缪斯》中他写道:“我的影子把两条长腿/抛向相邻的深沟。

/口袋里只有潮湿的护照,/还有一个旧钱包……/为迷路的伊万哭泣吧,/母亲,为我祈祷!”女诗人叶列娜·涅杰利斯卡娅同样借诗歌表达了对幸福的渴望:“永远的惊慌不安中,我们所有人是何其孤单。

”“我们需要的是爱,是好运,是夜晚火的温暖。

”因此,爱读书、喜欢文学的俄罗斯人用自己的笔来表达对世事无常、岁月蹉跎的无奈,既是一种精神的慰藉,又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二)发现第二故乡中国东北,在地理位置上与俄罗斯相邻,有类似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纬度较高,冬季寒冷,处于边疆地区,受中原文化影响较小。

而俄罗斯尤其是远东地区,同样处于文化、地理的边缘地带,受西方大陆文化影响较小,边境较为开放,与中国的文化交融、交流历史较早。

这吸引大批俄侨暂居到与俄罗斯相近的哈尔滨等地,而东北文化具有的包容性、开放性、民族兼容性更加促进了俄罗斯文化与东北文化的快速融合。

于是,哈尔滨成为中国较早开放的一批城市之一,也成为俄侨作家“诗意的”栖居之所。

俄罗斯文学园地里的一簇奇葩:哥萨克文学

俄罗斯文学园地里的一簇奇葩:哥萨克文学

过去或是现在 , 哥 萨克对俄 罗斯都 具有十分重要 的功能和作 用, 自古备 受文学 家的青 睐。在俄 罗斯 文学 中, 俄 罗斯作 家塑造 了一 系列哥 萨克艺术形 象, 贯穿于诗歌 、 小说和戏剧等不 同题材作品 中, 成为俄 罗斯 文学重要 一部 分 : - s t - 萨克 文
学 。哥 萨克文 学以历 史题材 小说为主 , 以颂 扬哥 萨克 自由精神、 英雄 主 义和悲剧命运 为基 调 , 以浪漫主义和现 实主 义
手 法 描 述 了哥 萨克 作 为一 个独 特 社 会 群 体 的历 史功 能 和社 会 文化 变 神 ; 英雄主义 ;悲剧命运
中图分 类号 : 1 5 1 2 . 0 7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 9 8 7 6 ( 2 0 1 3 ) 0 2 - 0 0 8 6 - 0 4
俄 罗斯 文 学 园地 里 的 一簇 奇 葩 : 哥 萨 克 文 学
杨 素梅 , 樊 柯
( 河南大学 外语 学院 河南 开封 4 7 5 0 0 1 ; 河 南大学 文学院 河南 开封 4 7 5 0 0 1 )

要: 哥 萨克是俄 国时期 一个特殊 的社会群体 , 现为俄 罗斯一个典型的亚 民族 , 具 有独特 的历史和 文化特征 。无论
t o r y a n d c u l t u r a l i d e n t i t y .Wh e t h e r i n t h e p a s t o r n o w,C o s s a c k o f Ru s s i a h a s a v e r y i mp o r t a n t f u n c t i o n a n d r o l e .I n Ru s s i a n l i t e r a t u r e Ru s s i a n w r i t e r s h a v e c r e a t e d a s e r i e s o f C o s s a c k a r t i s t i c ig f u r e s ,i n d i f f e r e n t f o r ms s u c h a s l e g e n d s ,p o e t r y ,f i c t i o n

20世纪俄罗斯侨民文学的回顾与反思

20世纪俄罗斯侨民文学的回顾与反思

第10卷第3期2008年5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 RNAL O F H IT (SO C I AL SC IEN C ES ED IT I ON )Vol .10No .3May .,2008 收稿日期:2007-12-04 作者简介:杜国英(1970-),女,辽宁沈阳人,副教授,从事跨文化交际学、俄罗斯文学研究;李文戈(1966-),男,吉林海龙人,教授,从事俄汉翻译理论及实践研究。

20世纪俄罗斯侨民文学的回顾与反思杜国英,李文戈(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哈尔滨150001) 摘 要:俄罗斯侨民文学是20世纪俄语文学的组成部分,其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显示出与苏联国内文学迥异的风格特征,而且作家人数之多、创作成就之大,为世人瞩目。

通过对俄罗斯侨民文学三次浪潮的成因和成就的梳理,揭示俄罗斯侨民文学与苏联本土文学的根本不同在于:意识形态的分歧、不同社会制度的选择、不同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界定。

俄罗斯侨民文学不同于苏俄文学的品格为:不满当时国家的社会制度或文化政策,对故国的深深眷恋之情,尊重传统,接受异域文化。

伴随着俄罗斯侨民文学回归的欢乐景象,其消亡是必然的。

侨民在侨居地不可能创建自己的文化,侨居地仅仅是保留个别侨民作家及其创作的地方,没有读者的艺术家注定会成为愤世嫉俗的孤独者。

境外俄罗斯文学的回归可能成为俄罗斯侨民文学终结的悲剧。

关键词:俄罗斯;侨民文学;三次浪潮;回归;消亡 中图分类号:I 512.0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21971(2008)03-0151-04 俄罗斯侨民文学是20世纪人类文化的特殊景观,是俄语文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俄罗斯境外独特发展的俄语文学,俄罗斯人称之为“境外俄罗斯文学”,我们习惯称之为“俄罗斯侨民文学”,简称“俄侨文学”[1]。

俄侨文学的作家人数、创作成就以及在世界上的影响,在世界侨民文学中数一数二。

在20世纪漫长的岁月里,俄罗斯侨民作家不懈努力,取得巨大成就,其作品从內容到形式都显示出独特的风格特征。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俄罗斯侨民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俄罗斯侨民文学

文 学特 征 , 又刻 有深 深 的 中国烙 印 , 包涵着其他 文 学对 象 少有 的特 殊 性 , 身既是 特 殊 地域 文 本 学现 象, 是跨 国、 民族 、 文化现 象。文章 以哈 尔滨俄 罗斯侨 民 文学 为基 点 , 也 跨 跨 论述 了其 作 为 学现 象在 中国现 代文 学 中的特殊 地 位 , 多元格 局 的 文 学史理论概 念 为
的南下 去 了上 海 , 的 去 了澳 大利 亚 、 拿大 、 有 加 巴
斯 侨 民诗人 和作家 。俄 侨在华 曾出版过 的数 以百 计 的刊物 中 , 都倡 导 自由 、 大 民主 、 等思 想 。然 平
而 , 民主性 和对俄 罗斯 社会 产生 的影响来 看 , 从 文
学 毫无 疑 问地 占据 绝 对 第 一 的位 置 。究其 原 因 ,
世纪 之久 的特殊 文 学现 象 的关 注 和研究 几乎 还是 零 。这 与东 北地 方史 研 究 中 , 于 中 国与 沙俄 关 关
求 答案 的过 程 。 陈思 和 教 授 曾说 : 现 代 文 学 史 “ 研 究要 在理论 建 设 上 有较 大 的 突破 , 能 使 我们 才
的文 学史研 究从 以往 的 战争文化 心 态下 的片 面性 和局 限性 中摆 脱 出来 , 成 一个 多元 格 局 的文 学 完 史 全貌 。 … 哈尔 滨 俄 罗斯 侨 民 文 学 这 一 特 殊 的 ”
全貌 的科 学描 述提 供 新 的 思 考 , 重 新 描 绘 中 国现 代 文 学 的 “ 图” 供 新 的 学 术 成 果 和 为 版 提
依据。
关 键词 : 俄 罗斯 侨 民文 学 ; 国现代 文 学 史 ; 尔滨 中 哈
笔 者关 注俄 罗斯 侨 民文 学 始 于 20 00年在 乌 克兰做 访 问学者 之际 , 至今 已有 1 时间 。其 间 0年 完成 了博 士论 文《 0世 纪 中 国俄 罗斯 侨 民文 学研 2 究 》 国家 社会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尔 滨 俄 罗 斯 侨 和 哈 民文 学研究 ” 。作 为研 究个 案 的哈 尔滨 俄 罗斯 侨

论哈尔滨俄罗斯侨民诗歌

论哈尔滨俄罗斯侨民诗歌

论哈尔滨俄罗斯侨民诗歌哈尔滨俄罗斯侨民文学是世界文学园里的一簇奇葩。

它之所以是与众不同的独特文学,因为它是俄罗斯人在中国土地上创造的。

它既是俄罗斯的,但与俄罗斯本土文学又不一样;又是是中国的,但它与中国文学又有区别。

它既是特殊俄罗斯文学,又是半中国文学。

从20世纪初到40年代末,这40多年在哈尔滨产生了阵容强大的俄侨文学家群体,以一个城市产生如此规模群体而论,可谓空前绝后。

其中尤以诗人数量为最。

据不完全的统计,一共产生诗人50余位,其中出版诗集的30余位,最高产者出版过诗集10本。

这是一大笔文学财富。

忘记是可惜的,丢弃更是不应该的。

原苏联和俄国近15年来开始研究它了,我们也应该研究起来才是。

俄侨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为了研究这些诗歌,我们必须首先搞清楚这些诗歌及其它形式文学作品,赖以产生的基本条件—哈尔滨俄罗斯侨民的情况。

如果从来没有什么侨民,那么当然不会有什么侨民诗歌之说了。

哈尔滨俄罗斯侨民潮有过四次。

第一次侨民潮是从1898年中东路开工,到1903年中东路全线通车。

这一段时间里,一共有三万俄罗斯侨民来到哈尔滨。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哈尔滨隧成为俄国军队的补给基地,于是各行各业的人纷至沓来,这是第二次侨民潮。

这次侨民潮人数达到10万之多。

但是,随着日俄战争结束,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许多侨民应征入伍,侨民数量又骤减,到1916年已不足4万人。

第三次侨民潮从1917年俄国革命爆发到1924年。

这个时期,一批逃避十月革命的上流社会人物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的知识分子,诸如医生、工程师、教员、教授、律师、演员、音乐家、新闻工作者等等涌入哈尔滨。

到1922年,仅哈尔滨市内俄侨就高达15.5万人,全黑龙江省达20万人以上。

这是俄罗斯侨民潮的顶峰期。

这次侨民潮又以人数大减宣告结束。

第四次侨民潮,是1924年到1931年。

一则是因为中苏两国建交,另则是1928到1929年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使一些受波及的俄罗斯人跑到了哈尔滨和黑龙江各地来、于是,俄侨总数再次超过10万。

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中儒释道文化研究

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中儒释道文化研究
国儒 释 道 文化 。
中 图分 类 号 : 1 .7 I 202 5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 章编 号 :0 8— 6 8 2 1 )4— 0 2— 3 10 2 3 (0 2 0 0 8 0
2 0世纪上半 叶 , 由于 中东铁 路 的修 建 以及俄 国十月 革 命的发生 , 大批俄侨来 中国定居 。在 中国的俄侨人 数众多 ,
《 齐齐哈尔大学 学报》( 哲社版)
21 02年 8月
Ana y i n t e e f Ch ne e- Ru sa I l ss o he Th m s o i s — s i n mm i r n e r g a tPo t y
LAN —me Li i
(c ol f oe nLn ugs Qqhr nvrt, iia 110 C ia Sho ri a gae, iia U i sy Q q r 6 06, hn ) oF g ei h
( 齐齐哈 尔大学 外 国语学院 , 黑龙 江 齐齐哈 尔 110 ) 60 6
关键词 : 中国俄侨 文学 ; 作品 ; 儒释道文化 随着俄 罗斯侨 民在 中国的定居 而产生的。顾名思 义, 中国俄 罗斯侨 民文 学是
俄罗斯 的作 家以中国社会环境为 背景 而创作 出来的文学作品 。泱 泱五千年 的中华文明 史, 将博 大精 深的儒释 道文化融 于一 身, 形成 了具有独特意蕴的中国传统文化。它不仅 影响着整 个中华民族的意识形 态, 同时也 对生 活在 中国半个世 纪之 久的俄侨作 家产 生了一定的影响。文章 以文本分析形 式解读、 梳理 中国俄侨 作品 中的 中
w o h v e n rc r e n t eh soy o i e e—Ru sa h a eb e e o d i t r f d h i Chn s s in i mmir n t rt r ;a d moe t a 8 h n s g a t ie au e n r n 1 0 C i e e—Ru sa mmi a tp e- l h si i n r g n o t r ol cin a e b e u l h d h o g h s h n s y c l t s h v e n p b s e .T u h to e C i e e—Ru sa mmi a tp esh v a s d a y,t ewok h y lf h v e n e o i s in i r g n o t a e p s e wa h r st e t a e b e e h r iu pf n r B r t tae w r r e r h n t e b n fw r l e au e h a e lz ste t me n t so t e p c o ss i m a d t a u a r o t s ac i g i h a k o o l i rt r .T e p p ra ay e h e s a d mo i f e i e e h he n d t n h f

俄侨涅斯梅洛夫诗歌的哈尔滨印象

俄侨涅斯梅洛夫诗歌的哈尔滨印象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11月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Phi&Soc Sci) Nov.2023  收稿日期:2023-08-12 作者简介:冯玉文(1972-),女,副教授,博士㊂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㊁侨民文学研究㊂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23H096)□文学研究俄侨涅斯梅洛夫诗歌的哈尔滨印象冯玉文(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陕西汉中723001)摘 要:从1924年到1945年,诗人涅斯梅洛夫侨居在哈尔滨,但20余年城与人的血脉相连却并没有令诗人对哈尔滨产生爱意;相反,涅斯梅洛夫常常以异乡人的身份㊁殖民者㊁旁观者的眼光评价哈尔滨;而且在弃国怀乡的晦暗心境中,常将在哈尔滨的所见所闻进行一定程度的异化㊂心怀故国,故国远在天涯;身处哈尔滨,时时有漂泊零落之感;在身心撕裂的痛楚中,涅斯梅诗歌呈现出独特的哈尔滨印象㊂关键词:涅斯梅洛夫;诗歌;哈尔滨中图分类号:I51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23)11-0109-04On the Impression of Harbin in Nesmerov ’s PoemsFENG Yu -wen(School of Liberal Arts,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zhong Shaanxi 723001,China ) Abstract :From 1924to 1945,Nesmerov lived in Harbin.But for more than 20years,the blood connection between the city andpeople did not make the poet love Harbin;on the contrary,Nesmerov often evaluated Harbin in the eyes of a stranger and a colonist;what's more,in the gloomy mood of abandoning the country and homesickness,he often alienated what he saw and heard in Harbin to a certain extent.Cherishing his remote hometown,he always felt wandering and scattered,in the pain of tearing his body and mind inHarbin,Nesmerov’s poems presented a unique impression of Harbin. Key words :Nesmerov;poems;Harbin 哈尔滨是俄侨最集中㊁文学创作最活跃的地方,在俄侨诗歌的题材中自然占据突出的地位”[1]85㊂哈尔滨俄侨诗人阿尔谢尼㊃涅斯梅洛夫创作了大量诗歌,仅就已经汉译并收入 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丛书”[2]诗歌卷‘哈尔滨,我的摇篮“来看,已有诗作116首之多㊂这些诗歌承载着涅斯梅洛夫在哈尔滨的生活印记㊁心路历程㊂其中,多首诗歌描述哈尔滨的建设㊁哈尔滨的景象和哈尔滨的中国人㊂遗憾的是,虽然 哈尔滨作为一个带有浓重俄罗斯色彩的城市,的确吸引过许多俄侨,但聂思梅洛夫从来没有对它恋恋不舍”[3]206㊂涅斯梅洛夫诗歌的哈尔滨书写,共同凝结为迥异与其他俄侨作家的哈尔滨印象㊂一㊁殖民者视角的哈尔滨城建自从1896年中俄签订‘合办东省铁路合同“开始,便有大批俄国侨民出现在我国东北㊂中东铁路沿线㊁与俄国接壤的地区以及当时号称国际大都市的上海㊁天津,都有为数众多的俄侨居住,但是哈尔滨始终是我国境内俄侨数量最多的城市,甚至一度超过中国人口数量㊂一个不争的事实是: 哈尔滨是俄罗斯人与中国人共同建立起来的城市,是伴随着中东路的兴建而出现的城市㊂”[4]正是因为哈尔滨的俄罗斯风格,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俄罗斯帝国的大批官僚㊁贵族㊁资产阶级和军人才会逃往哈尔滨㊁侨居哈尔滨,涅斯梅洛夫就是他们中的一员㊂1924年,涅斯梅洛夫历尽波折从符拉迪沃斯托克逃亡到哈尔滨,开始了21年的侨居生涯㊂这期间,哈尔滨的俄侨由辉煌走向衰落,很多俄侨都南下上海等城市或者响应苏联的召回政策回归苏联,或者直接到其他国家定居,但是,涅斯梅洛夫却一直留在哈尔滨㊂学者李萌认为: 涅斯梅洛夫没有离开哈尔滨,是因为他长期侨居国外,早已把哈尔滨当做一个俄罗斯城市,因此无力切断联系他与祖国的这最后一根纽带”,反过来说, 离开哈尔滨,对他意味着丧失俄罗斯文化环境和母语”[3]130㊂的确,涅斯梅洛夫认为,哈尔滨是俄罗斯人建设的城市;但同时,他也清醒认识到,这是俄罗斯帝国臣民们最后的㊁暂时的栖息地㊂在涅斯梅洛夫关于哈尔滨城的诗歌中,拥有三个部分15节60行的‘哈尔滨的诗“[5]19-22最能表达诗人对这座城市的 良苦用心”㊂首先,诗中描述哈尔滨的名字由一个俄国工程师确定: 工程师,领子解开着㊂军用水壶㊂卡宾㊂ 这里我们要兴建一个新的城市,/给它起个名 哈尔滨㊂’”命名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涅斯梅洛夫才将这一权利通过想象诗化地赋予俄罗斯的工程师㊂其次,涅斯梅洛夫为俄罗斯帝国在覆灭前建立哈尔滨的 命令”骄傲㊁庆幸: 命令难道不是个穿越/世世代代的有威力的词㊂一座新城从此诞生了,只不过是在最后一次㊂”革命风暴到来,如涅斯梅洛夫一样的帝国的臣民们逃往哈尔滨,如同逃向诺亚方舟一样,所以涅斯梅洛夫又说: 显然,你建立这个城市,是为了将他备用于一旦”㊂最后,诗人非常理性地认识到,哈尔滨将成为 俄罗斯墓地”,这是俄罗斯最后的坚持和坚守,也是俄罗斯最后的葬身之所㊂如同 当年勘探者病房的遗痕/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 ”一样, 俄罗斯国旗,系马桩㊂哥萨克们的口音,和往昔了无联系 这就是俄罗斯的厄运㊂”既然将哈尔滨看做俄罗斯的墓地,就自然而然有了另一首诗歌‘墓志铭“: 经过若干飞驰的岁月,俄罗斯人㊁别墅㊁教堂 全消失,只剩下对于这一切的回忆,和诗人留下的二十行诗”[5]35 再次重申对 俄罗斯的厄运”的认识㊂而在‘建筑者“[5]103-105中,诗人则不但回顾过去㊁玄想未来,更是直面现实中的城市建设者: 吸烟吸伤的大胡子,并不愉快的眼神;在秋林的长凳上,坐着好几个老人㊂岁数把活力扫出,使人的精力锐减 但请说,难道不是/由他们把城市创建 ”接着细数 用铁轨铺路基”的㊁ 把第一个火车头开进这新的城市”的 都成了 长了青苔的老人们,在别国的长凳上 头颅全是白色的,全都是一家的成员㊂”诗人还提醒人们记住是俄罗斯人建造了哈尔滨: 窄窄的一条地带/把边地砍出通道,而且是俄罗斯的事,可别把它忘掉!”其实诗人想让人们铭记的不只是俄罗斯人建设了哈尔滨,更是那个曾经在世界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俄罗斯帝国本身㊂涅斯梅洛夫为俄罗斯帝国㊁为哈尔滨城市的俄罗斯建设者歌功颂德,也为城市发展中俄罗斯人的功绩终将成为过去㊁被人们遗忘而愤懑㊂但如果从涅斯梅洛夫本人的立场来看,无论是后来中国收回中东路权,还是苏维埃政权介入,抑或是日本强占中东铁路在哈尔滨扩充势力 都是对俄罗斯帝国利益和臣民的损害㊂他在为哈尔滨的俄罗斯帝国臣民逐步丧失优势地位而焦虑,因为 他所热爱的是俄国十月革命前的社会制度,他所希冀的也是恢复俄国十月革命前的社会制度㊂”[6]涅斯梅洛夫在俄罗斯帝国消亡㊁哈尔滨的俄罗斯臣民风流云散或日渐老去的现实面前㊂只能以 话说从前”的方式在诗歌中进行城市历史追述,来彰显俄罗斯人㊁俄罗斯帝国在哈尔滨的功不可没和开创地位㊂诗人忽略的事实是:哈尔滨作为这座城市名字发生在俄侨到达该城之前,至少在1864年的满语文献中已经有哈尔滨的明确文字记载[7];而俄罗斯人对于城市的建设,又显然带有帝国主义殖民色彩㊂二、跨时空拼图的哈尔滨景象涅斯梅洛夫到达哈尔滨的1924年,哈尔滨已经是中国最大的俄侨聚居地㊂哈尔滨 仿佛是一个真正的俄国城市,大部分居民是俄国人,这里还保留着俄国的语言㊁风俗㊁教堂㊁学校㊁商店㊁剧院㊁报纸和杂志,甚至连中国商店的招牌和街名都是俄文的㊂”[8]92众多俄侨都在这里产生了情感认知错位,直把他乡作故乡的情况很是常见,正如俄侨所说: 在这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非常亲切的哈尔滨,我们产生了一个身处故乡的错觉”[8]39㊂这在中国作家瞿秋白的‘饿乡纪程“中也得到了印证㊂瞿秋白在哈尔滨探访俄国朋友,论及中国文化时俄国朋友说: 我们没到过中国,你们以为哈尔滨是中国么?”[9]55 俄国人住在这里,像自己家里一样”[9]56㊂甚至都不用俄侨自证,中国北游作家冯至到达哈尔滨就发现: 分明是中国领土的,却充满了异国情调”[10]123㊂哈尔滨俄侨诗人的米哈伊尔㊃什梅谢尔也说: 因为哈尔滨的俄罗斯面貎,让我们与痛苦的流亡和解㊂”[5]130与众不同的是,涅斯梅洛夫从没有把哈尔滨当做故乡的错觉,反而是哈尔滨的景象让他心生恐惧㊁怨怼,有时又触发他的思乡怀国,或者让他与俄罗斯故乡景象形成某种对照和比较㊂总体看,哈尔滨景象不但没有使涅斯梅洛夫 与痛苦的流亡和解”,相反地,更加重了他流亡的痛苦㊂涅斯梅洛夫历尽千难万险才从符拉迪沃斯托克逃亡到哈尔滨,这个过程给他的诗歌都带来深刻的影响:诗人在创作中一再重复行旅的苦难,如‘跨越国界“‘触碰“‘夜半“‘久远的黄昏“‘离开“‘穿越大洋“等等㊂诗歌‘选自中国纪念册“[5]5-6描写旅人住宿的 中国大车店”景象: 大门㊂公狗㊂马蹄铁吧嗒响㊂嘎吱的关门声被寂静吞咽㊂多么偏僻,多有中世纪味呀,我投宿在这个中国大车店㊂后面是田野㊂小庙㊁玉米地 而在用土垒起来的墙旁,一个红胡子被砍的头颅,挂在似架天线用的细杆上㊂”不只写出了大车店的破败偏僻和原始,而且还有令人惊悚的人头㊂这样的景象导致 两点多钟我就醒了 我的心发紧㊂它实在无力,既做不了梦,也不能跳动!旷古未有的洪水般的夜,哗啦哗啦潮玻璃溅涌㊂”失眠㊁心悸不安的原因在诗歌最后部分进一步厘清:诗人漫画一样详尽刻画了令人恐怖至极的 红胡子”的头颅, 一身黑中带青紫的皮肤,干到锃亮的额头和双颊㊂他那两只睁着的眼睛里,黄色的苍蝇在乱窜乱爬㊂”虽然已经消逝了生命,但是 唇边存留过一种威胁,唇上弯曲的灰色的褶纹内,尸体曾声音不凡地耳语:你们当心啊! 霍乱已到来㊂”描写一个没有生命的人头细致到唇上的褶纹,由此又想象到人头的预言 霍乱已到来”,预言比头颅本身更可怕㊂当时中国东北的匪患确实很严重,但在一个大车店附近挂着 红胡子”被砍掉的头颅还是令人费解:一是大车店作为食宿简单㊁费用低廉的旅店,无论怎样都是经营服务场所,而在这样的地方旁边挂着人头,肯定会影响旅店的收入;再者,官方也不会允许民间大车店旁边公然挂着人头㊂显然,是诗人通过联想将不同场景进行了拼图,通过描写外在环境的恶劣㊁恐怖,其实表达的是行旅中的 我”惶惶不安的心境㊂由于晦暗的心境,即便是美好的哈尔滨景象,在涅斯梅洛夫笔下也会扭曲变形㊂春天是万物勃发的季节,也是令人011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充满期待和希望的季节,可是涅斯梅洛夫的诗歌‘我们的春天“[5]36却完全给人相反的感受㊂该诗开篇便是: 从兴安岭吹来的风已新鲜,但山谷中霉味刺鼻可辨,一群鸦想要从枞树上方,发动一场乐天的捣乱㊂河水潺潺,每逢傍晚,团团落霞像一堆堆黄铜,每逢傍晚,熊在吼叫,松树懒洋洋地把是非拨弄㊂”春风送暖㊁空气清新,诗人却能从中嗅出 霉味刺鼻”;树上群鸟聚集也被诗人看成是在 发动” 捣乱”;晚霞灿烂却又是 黄铜”般沉重;松枝在微风中摇曳则是 把是非拨弄”㊂这是典型的 造境” 有我之境”[11],有明显的主观情绪情感外化的特征㊂涅斯梅洛夫侨居哈尔滨期间喜欢钓鱼,所以,有很多接触哈尔滨乡间景色的机会㊂在诗歌‘畦田“中诗人写到: 在灰白的干涸的畦田里/吐绿着一片嫩葱的鬃毛㊂无垠的草原㊂无聊啊,到处是落满尘土的无聊 ”[5]3畦田能够生长万物,能够给予人类食粮,也是农业中国的根本所在,但在诗人眼里却是 灰白的干涸的” 无聊的”,甚至是 落满尘土的无聊” 给无聊的情绪加上陈旧感以凸显无聊时间的绵长和空间的无限 无法言说的㊁充斥着诗人思想㊁身体甚至每个细胞的落寞和晦暗㊂哈尔滨的地理纬度气候条件和俄罗斯很接近,与家乡相似的环境不但没有缓解乡思,反而引发了涅斯梅洛夫的深切乡愁㊂‘日落时分“[5]40-41描写诗人面对哈尔滨 浩浩荡荡的大江”和岸边的景象,感觉 此刻重又在亲爱的祖国”,诗人想到的是俄罗斯的额尔齐斯河㊁卡马河㊁沃尔霍夫河㊁奥卡河;也承认眼前的美景和家乡一样,但诗人依然 永远离不开祖国” 总会想起祖国”㊂正如李延龄所说: 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还是爱国文学㊂俄罗斯是生他们㊁养他们的地方,是他们的母亲,他们对她有着大海一样深沉的依恋之情㊂那里的群山㊁那里的江河㊁那里的森林㊁那里的田野㊁那里的房舍,这一切都铭刻在他们的灵魂之中,对这一切的挚爱作为一种民族性的情感,从先天到后天已经融化在他们的血液之中㊂”[12]因为对俄罗斯祖国的挚爱作为心理基垫,再看哈尔滨的景象,就自然与祖国形成了比照㊂其实,涅斯梅洛夫的 祖国”是指俄罗斯帝国而言,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无关;但祖国的文化却不可能因为政权的更迭而完全阻断,自然风光也不会因为俄罗斯帝国的毁灭而随之毁灭,正所谓物是人非;涅斯梅洛夫永远离不开的祖国㊁总会想起祖国由此只能置于怀念和哀恸之中㊂国之不存,爱将焉附?这就更彰显了涅斯梅洛夫思国怀乡诗歌的悲剧性;也决定了诗人笔下哈尔滨景象的悲情色彩㊂三、模式化塑造的哈尔滨中国人涅斯梅洛夫来到哈尔滨就成为典型的白俄 这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个新名词,是 那些没有苏联国籍,没有苏联护照的俄国人的专用名字”[13]㊂涅斯梅洛夫不止没有苏联国籍和苏联护照,终其一生,除了俄罗斯帝国他没有加入任何国籍㊂也就是说,在俄罗斯帝国覆灭后,涅斯梅洛夫就成了没有国籍的人㊂哈尔滨俄侨中,很多人响应苏维埃政权号召加入苏联国籍,或者直接回到苏联;还有一些申领其他国家国籍或离开中国到其他国家生活,也有很多人加入中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 由于热爱中国而取得中国国籍的俄侨曾达到一万人”[14]104㊂但涅斯梅洛夫不为所动,保持着俄罗斯帝国臣民的本色:白色 这是俄罗斯帝国皇族的象征,和白军㊁白党的政治色彩一致,都是指忠实于俄罗斯皇帝㊁俄罗斯帝国的臣民,白俄的说法也依此而来㊂可以说,虽然生活在哈尔滨,但是,涅斯梅洛夫与哈尔滨的中国人甚至是中国文化始终是隔膜的,正如瞿秋白的感慨:俄侨 住在中国地方,一直没真确知道中国生活,中国文化㊂他们知道的中国人只有一般苦力,小商人呵㊂”[9]55其实,作为俄罗斯帝国的军官,无论是在中国东北还是去上海,都有机会加入中国军队:当时很多白俄军人受雇于中国的不同军团㊂白俄军人不但给中国军队带来了新鲜的血液,而且由于作战经验丰富,多为军官,待遇优厚㊂比如, 白俄这支武力给张作霖带来了全国范围内最有实力的作战部队㊂”[14]再比如,1926年北伐军日益逼近上海的时候,上海的白俄,尤其是远东哥萨克军,成为了上海当局的武装力量㊂ 1927年1月,上海万国商团俄国队建立,几年后,该队又被扩建成俄国大队,此后,哥萨克官兵及斯塔尔克将军船队离沪时留下的士官武备学校学员,遂成为上海的合法居民”[15]㊂作为白俄军官的涅斯梅洛夫却从未参与过中国军事,即便在穷困潦倒的日子里也没有动摇,其中除对战争的厌倦外,应该也有对服务于中国军队㊁中国人的拒斥㊂如果以阶级立场来看作为白俄的涅斯梅洛夫,他显然站在普通民众的对立面㊂他看哈尔滨的中国民众,也带着阶级的有色眼镜㊂在很多俄侨自诩为哈尔滨主人的年代,涅斯梅洛夫也以 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清醒姿态看待哈尔滨;用来自强大帝国㊁拥有先进文化的异乡人俯视的角度来看哈尔滨人,尤其是哈尔滨的中国人㊂即便到了俄侨经济衰落㊁众多俄侨离开哈尔滨㊁俄侨势力日渐消弭的时候,涅斯梅洛夫依然保持着与中国人的隔膜㊂涅斯梅洛夫诗歌中关于哈尔滨中国人的描写多为浮光掠影的观察或者道听途说的故事㊂即便是这样,也能够看出涅斯梅洛夫对中国人的态度:以自我文化为标尺的衡量和批判㊂诗歌‘畦田“[5]3-4在描述中国田间的干涸㊁荒凉和无聊后,写到了 一头毛驴,瞎眼而温顺,拉动水井上水车的齿轮”来灌溉农田,再写到田间劳作的中国农民: 一个赤膊齐腰的中国人,像是用晒黑的青铜铸造,不愿和欢快的笑结交,不爱和别人随便闲聊㊂刚说了一句喉音重的话儿,他又沉默了并弓背如常 是个严酷地工作㊁操劳的/有魔法的奴隶,令人向往㊂”这里写到的两个生命就是毛驴和中国人,都是吃苦耐劳的形象;但是毛驴的眼瞎㊁温顺和中国人的沉默㊁奴性之间显然存在着相似性㊂诗歌最后一节发生了描述主题的转换: 畦田㊁围栅,加上铁铲,我要把整个身心投入畦田!这是我所无法觅得的/令人向往的甜蜜的负担㊂”诗人似乎在赞赏中国人的头脑简单㊁一心工作,但实际上是在表达自身精神世界的丰富㊂诗歌‘齐齐哈尔附近“[5]25-26可视为‘畦田“的姊妹篇,写牛车夫 上半身一直光到腰上㊂热乎乎的,热乎乎的,他一双晒黑了的肩膀 几千年前,就是这样,人和牛,都低下双眼,再把额头,够向地面,一道走在同样的路上”㊂‘畦田“中的驴和农民㊁‘齐齐哈尔附近“中的牛和车夫都是同样动物和人的组合结构:驴和牛都温顺听话只管劳作,人都是赤膊㊁晒黑㊁沉默㊁奴性㊁保守㊂111 第11期俄侨涅斯梅洛夫诗歌的哈尔滨印象涅斯梅洛夫也关注到中国的女人保守㊁温顺㊁地位低下的一面,在‘多么不像俄罗斯“[5]47-48中诗人写到: 天空中隆隆响着螺旋桨,如今这样国家的妇女,像从前那样柔情地歌唱/古老时代的神圣歌曲㊂”世界日新月异,但是中国女性依然保守着传统; 她们活像一群螟蛾,又像来自异域的花卉,在它们旁边奇特地再现/歌吟的㊁甜蜜的幻想世界!”无论是螟蛾”还是 花卉”,都在指陈中国女性虽然表面上光鲜亮丽,但却无法摆脱装饰性㊁非人化的色彩,而 当一个镇静的男士高傲地∕从她们身旁擦肩而过,她们的鞠躬多彬彬有礼,她们用粲然的一笑代问候!从男人执着的眼睛流露出/一种镇静自若和力量 ”将中国的男人和女人放在同一场域,男尊女卑的传统文化显露在涅斯梅洛夫这个外来者眼里㊂涅斯梅洛夫身处的哈尔滨各方势力汇聚,也包括被称为红胡子的中国东北土匪㊂有趣的是:在脱离了中国人正常生活轨迹的红胡子身上,涅斯梅洛夫展示出了生命的热力和对生命的敬畏㊂诗歌‘红胡子“[5]23-24写 他抛下自己的妻子和母亲,搞到枝便于瞄准的毛瑟枪,光着一副结实的肩膀,走出村外到田野里去闯荡㊂”接着写了红胡子的战斗生活和被捕入狱,诗歌最后写到: 他不再活着,也不会死掉,乌鸦在它的上方盘旋着,因为鸟儿们曾为它争吵㊂”如同‘选自中国纪念册“中的红胡子只剩下头颅还令人恐惧㊁还要对人类发出警告一样,虽然生命消失,但是蛮野㊁自由㊁充满生命力的精神犹存㊂涅斯梅洛夫的红胡子描写肯定有现实依据,因为 旧中国时代的东北,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上,到处出没着一伙伙的 绺子’ 即土匪㊂他们人数之多和分布之广,又堪称中国之最㊂”[16]问题是:诗歌‘红胡子“从成为土匪到土匪的战斗到被捕再到死亡的完整性,恰恰说明了诗歌的虚构性质 作为俄罗斯侨民的诗人不可能有机会见证这个过程㊂诗人 不是去描述那些发生过的事情,而是去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情,也就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发生或必然发生的事情”[17]35㊂其实,涅斯梅洛夫在小说‘一百卢布钞票“中,就明确了有关红胡子故事来源的曲折:记者科斯佳从医生克罗什金处获悉医生的一次出诊历险 为土匪大麻子妻子诊疗㊁得到了一百卢布钞票诊费;科斯佳将其写成了大家都喜欢的小说,但是 这篇美妙的小说却没有面世”,因为 有大麻子统治着我们的生活呢!”[18]268红胡子毕竟不是一个可以光明正大的职业,涅斯梅洛夫诗歌中的土匪形象塑造也只能来自像‘一百卢布钞票“这样的传说渠道㊂综上可以看出,涅斯梅洛夫描写他知之甚少的哈尔滨中国人具有的模式化特点:农民赤膊㊁沉默㊁劳作,像驴㊁像牛;女人守旧㊁恭顺㊁卑微,像螟蛾㊁像花卉,二者都是行尸走肉一样,均属于虽生犹死的模式;而红胡子形象却充满反抗㊁战斗的力度美和跨越生死的神秘感,属于虽死犹生的模式㊂两相对比,有对中国传统礼教文化的质疑,有对反叛规则突破秩序的蛮力㊁武力的欣赏 这是出于曾经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的俄罗斯帝国军官的审美评判㊂涅斯梅洛夫是在被迫流亡中与哈尔滨结缘,这种被动性决定了他面对哈尔滨时思想中饱含潜在的排斥情绪;他又是一个坚定的俄罗斯帝国拥护者,缅怀故国的浓烈情感让他不能对哈尔滨的现实做出完全正确的判断㊂帝国的覆灭显然也承载着他个人理想的幻灭㊁作为殖民者社会地位的沦落㊂于是,他强调哈尔滨城市的俄罗斯元素,借助哈尔滨景象的视觉拼图阐发乡思,又出于自我审美模式化塑造哈尔滨的中国人㊂可见,涅斯梅洛夫诗歌中的哈尔滨并非现实世界,而是诗人精神世界映射的成果㊂ 参考文献:[1][俄]弗㊃阿格索诺夫.俄罗斯侨民文学史[M].刘文飞,陈方,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2]李延龄.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丛书[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3]李萌.缺失的一环:在华俄国侨民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苗慧.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俄文版10卷本)出版的历史意义[J].俄罗斯文艺,2005(03).[5]李延龄.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丛书诗歌卷:哈尔滨,我的摇篮[M].顾蕴璞,李海,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6]李延龄.论哈尔滨俄侨白银时代文学[J].俄罗斯文艺,2011(03).[7]纪凤辉.哈尔滨地名由来与哈尔滨城史纪元[J].学习与探索,1993(02).[8]李延龄.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丛书散文卷中国,我爱你[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9]瞿秋白.瞿秋白诗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0]冯至.冯至全集(一)[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11]王国维.滕咸惠注人间词话新注[M].济南:齐鲁书社出版发行,1981.[12]李延龄.世界文学园地里的一簇奇葩[J].俄罗斯文艺,2002(04).[13]徐有威.白俄:游荡在霞飞路上的异国孤魂[J].上海档案,2002(05).[14]李星耕.风雨浮萍 俄罗斯侨民在中国[M].北京:中共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15]汪之成.旧上海的俄侨[J].社会科学,1994(07).[16]逄增玉.黑土地文化与东北作家群[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17][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18]李延龄主编.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丛书小说卷:兴安岭奏鸣曲[M].冯玉律,石国雄,孙玉华,徐振亚,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责任编辑 吴明东) 211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文学园地里的一簇奇葩———《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丛书》总序李延龄 《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丛书》首次在中国出版了。

这是中俄文化交流史中的一件大事,是世界俄罗斯侨民文学研究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中的一件大事。

是的,在休眠了半个世纪之后,这簇奇葩绽放得分外艳丽了。

俄罗斯泱泱大国,它也是个文学大国。

含苏联时期在内,俄罗斯的作家群体规模和作品数量在世界上都是名列前茅的。

俄罗斯侨民文学,从上个世纪初以来与境内文学同为俄苏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且,就像马・高尔基、伊・蒲宁这些文坛巨擘也都曾经属于侨民文学作家。

俄罗斯侨民文学,又分成欧洲俄罗斯侨民文学和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

欧洲俄罗斯侨民文学,出版的较为足量,研究得也较为深透。

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的出版,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是空白;至于研究,则仅仅是近几年才有一些论文。

近年来,包括俄罗斯、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的许多学者和作家,把极大的注意力放在了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上。

例如英国,在1999年12月还把莱顿大学1997年出版的《莱顿大学图书馆收藏的瓦列里・别列列申出版物和图书目录》打上了因特网,以期与世界各国交流,等等。

应当说,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一个热点。

只是,由于资料匮乏,出版与研究工作举步为艰。

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主要发生在哈尔滨,继而又发展到上悔。

它拥有庞大的作家群体,据不精确统计,发表作品的专职及业余作家、诗人有250多位;它拥有大量的作品,只是有的已经永远也找不到了。

而且,其中有十分杰出的人物,尽管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家的作品一直处于尘封状态,尼・巴依阔夫、瓦・别列列申、阿・涅斯梅洛夫等也已经成为世界闻名的作家和诗人了。

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前后总共延续了半个世纪,其具体时间是上个世纪伊始到上个世纪40年代末。

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它首先是俄罗斯文学。

作为俄罗斯文学,它继承了俄罗斯文学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反映了半个世纪俄罗斯及苏联的生活。

但是,它的角度与俄罗斯境内文学有着明显的不同。

就是说,作家、诗人们是在另一个空间里写作。

尤其与肃反扩大化时期及以后一段时期相比,在这里没有什么束缚,更没有什么人身安全问题。

哈尔滨是他们生活的绿洲,哈尔滨是他们创作的自由天地。

这些作品真实,没有扭曲,这些作品自然,而不造作。

与本土文学相比,它是另外一种不同的唱法。

它丰富多彩:有对苏维埃祖国的讴歌,也有为国家吉祥的祈祷;有笑声,也有啜泣。

8作为俄罗斯文学,它基本上属于“白银时代”。

即是说,它从时间上是“白银时代”的延长,从文学思潮上是“白银时代”的延续,例如创作手法,很多诗人也有象征主义、未来主义,阿克梅主义等的特点。

如最富代表性的俄侨诗人之一阿・涅斯梅洛夫,既有未来主义的影响,也有象征主义的特征。

翻开“丛书”《哈尔滨,我的摇篮》卷读一读,即可了然。

另一位最富代表性的诗人瓦・别列列申,则深受古米廖夫的影响,哈尔滨还有过古米廖夫文学小组等等。

著名俄罗斯当代诗人叶・叶甫图申科在他主编的《世纪总结》(《世纪诗歌》)中,即把瓦・别列列申、拉・安洁尔先、尼・谢果列夫等人列入了“白银时代”①。

作为俄罗斯文学,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还是爱国文学。

居住在中国的俄罗斯侨民,绝大多数是热爱自己的祖国的,不管是知识分子还是工人、农民,也不管是资本家还是前贵族,在热爱俄罗斯祖国这一点上跳动的是同一脉搏。

俄罗斯是生他们、养他们的地方,是他们的母亲,他们对她有着大海一样深沉的依恋之情,那里的群山、那里的江河、那里的森林、那里的田野、那里的房舍,这一切都铭刻在他们的灵魂之中。

对这一切的挚爱作为一种民族性的情感,从先天到后天已经融化在他们的血液之中,而且,还要传给下一代。

当他们携儿带女走出车厢,站到哈尔滨火车站站台再回首翘望的时候,祖国已经是遥远的远方了。

尽管有的人保留了原国籍,但是眼下祖国已无法亲近了,此时的爱国情怀,应该是增长了绝非一成的———月是故乡明。

综观中国俄罗斯侨民诗人、作家们的创作,可以说没有没写下思念祖国文字的,没有。

例如女诗人尼・扎瓦茨卡娅,她本是哈尔滨所生,可她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我反复思索着生活,生活为什么委屈我?我思念自己的祖国,可是它我从未见过。

……我不熟悉那片土地,但可以为了它去死。

显然,祖国比生命还重要,这是怎样的情怀啊!非常有说服力的是以乌斯特里亚洛夫为代表的“路标转换派”运动。

这个运动是由原来的俄国上层社会一些人物发起的,它的口号是“去工作!回去!回到祖国去!”这是俄侨中一次集中的、有代表性的爱国运动。

②这个思潮影响了许多作家及其创作。

作为俄罗斯文学,有的作品还属于创伤文学。

由于国内战乱、肃反扩大化和强制性的农业合作化,在包括侨民在内的广大俄罗斯人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创伤。

这种创伤也反映到有的作品中去了。

另一方面,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又是中国文学。

中国文学,不仅仅指的是汉语文学,它还可以用其它语言写成,例如藏语、蒙语等等。

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尽管是用俄语写成,但它也应包括到上个世纪前50年中国文学宝库中来。

它的确具备中国文学的资格。

之所以这样讲,因为从它的产生背景、创作题材、创作风格等方面,都留有鲜明的中国烙印,而与俄罗斯境内文学有明显的不同。

其一,它获得了两个背景:哈尔滨俄罗斯侨民社会的小背景和中国社会的大背景。

所谓中国社会的大背景,说的是从1898年到1945年这一时期的背景。

这其中包括了清末、民国与军阀、日伪等时期。

这个当时的大背景,与俄罗斯当时的背景是完全不相同的。

其二,俄侨文学的题材与俄罗斯境内文学有明显差异,它有大量的中国题材。

它的题材不仅有俄罗斯生活、俄侨生活,还有中国9生活。

它除了写了俄罗斯人,又写了中国人。

可以说,还找不见哪位俄侨作家或诗人完全不写中国的。

例如,阿・涅斯梅洛夫在诗中所反映的齐齐哈尔郊区农村生活,可以说逼真至极。

车,从路的土丘下来,咯咯吱吱,一摇一晃。

轭下, 牛的耷拉嗉,拖到了,颈下的地上。

车夫,在它身后赶着,上半身一直光到腰上。

热乎乎的,热乎乎的,他一双晒黑了的肩膀。

……叶・芙达莉写的哈尔滨胡同旮旯里的市民生活,的确是活灵活现。

……卖破烂儿的,躲进门后的阴凉儿,陶醉地闭上眼睛,哼哼唧唧。

傅家甸里,好不热闹的大喊大叫,翻花似的,沸腾着各种生意。

衔上是香喷喷的,香喷喷的,大煎饼使劲地往外冒着香气。

亲爱的哈尔滨,中国一城市,也使劲地挥放着,春的气息。

至于大自然,则只能是中国的。

例如,尼・巴依阔夫写的黑龙江大自然,比同时代的中国作家还要多,他在《猎虎》一文中,几乎把黑龙江原始森林中的声音描绘成了交响曲。

他写兴安岭老虎的《大王》已经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珍品,被译成英、法、德、意、日、捷等国文字,在日本多次再版。

作者本人则被某些学者称为伟大的小说家。

其三,与中国的亲情联系。

俄侨中的大多数人都是热爱中国的。

第一代人曾在这里建楼修路,有一种特殊的情愫;第二代人曾在这里工作,在这里避难,在这里繁衍生息,当然也就有一种“情系故土”的感觉;第三代人曾在这里生,这里长,并且受教育,还都多少懂一点儿汉语,把哈尔滨看成自己的襁褓和摇篮,其情甚笃。

而且大多数俄侨,在日本法西斯占领期间都是与黑土地共命运的,黑土地上留下了他们太多的爱,他们太多的体验。

作家和诗人也是一样,他们所反映的也正是俄侨们对中国的一片真挚感情。

诗人叶・涅杰里斯卡娅,是在哈尔滨长大的,她曾写道:“中国哈尔滨———我的小祖国”。

诗人尼・沃赫金在《告别》中则把自己当成中国的儿子:……你蔚蓝色的远方,有时竟叫我忘记,我本不是你的亲生子。

如此等等,这些热爱中国的俄侨,一经离开,对中国真是魂牵梦萦。

七岁来到哈尔滨的诗人兼作家瓦・别列列申从童年起在哈尔滨接受教育,曾在《思乡》中把中国当成“第二祖国”,称之为“温柔的继母”。

在离开中国之后旅居巴西,1968年于巴西出版的《南方屋子》一书中,他曾写下了这样刻骨铭心的诗句:穿过几个胡同,你去拱桥前,在那儿,我们常告别到明天。

别了,永不回还的幸福体验!我平平静静、明明确确知道,我肯定要回中国,死的那天。

看来,真真是心有千千结,情有万万端。

可以说,在俄罗斯侨民最艰难的时候,中国黑土地的粮食和牛奶给了他们新的血液,当然,也给了他们创作激情和灵感,他们有一01百条理由热爱中国———他们的第二祖国。

资料显示,由于热爱中国而取得中国国籍的俄侨曾达到1万人③。

其四,它的创作风格。

一般他说,相当一些俄侨作家和诗人,都吸收了中国文化的营养,他们的作品,在创作风格上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国文学的影响。

有的俄罗斯学者说阿・阿恰伊尔和瓦・别列列申的诗是用俄语写成的中国诗。

尼・巴依阔夫和阿・黑多克的小说,都中国韵味十足。

一些侨民文学家还从事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不仅翻译鲁迅等当代作家的作品,甚至翻译屈原、李白、王维等的作品。

当然,理由还可以列举出一些,限于篇幅不一一赘述。

俄罗斯侨民文学家们的创作,不仅大大地充实和丰富了上个世纪前50年黑龙江文学,应当说,还为中国这一时期的文学增添了特殊内容。

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是中俄合璧的。

这种由反差巨大的东西两种韵味融合成的中俄合璧文学,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独一无二的。

从这种意义来说,它是人类文化史和文学史中的瑰宝。

而且,由于资料的匮乏,它们越发显得珍贵。

这些俄罗斯侨民作家与诗人们的贡献,中国朋友是不会忘记的。

本套“丛书”的问世,是发掘、整理和研究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遗产的一次重要举措,它当然也是多年努力的结果。

应当说,它填补了一项巨大的空白;它对中国、俄罗斯及世界各国学者、读者研究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是有重要意义的。

“丛书”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当此中俄两国进一步发展战略伙伴关系的时候,“丛书”的出版对发展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与两国人民的友谊,是有积极意义的。

本“丛书”收入了大量代表性作品和大量优秀作品,但是,个别作品里稍稍流露出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情绪的句子也是有的。

但考虑到原文的真实性,只要整体上是有价值的,我们都原原本本地收进来了。

这套“丛书”由五卷构成,三卷是诗歌,一卷是小说,一卷是散文与回忆录。

为译好这套“丛书”,组成了强有力的翻译队伍,应当说,他们是中国一流的。

他们是南开大学教授谷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乌兰汗(高莽)、北京大学教授顾蕴璞、李海(张有福)、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冯玉律、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徐振亚,大连外国语学院教授孙玉华、南京大学教授石国雄、黑龙江大学教授荣洁、辽宁师范大学副教授唐逸红、在读研究生李蔷薇。

他们的译文是优秀的。

这些优秀的译文高度地忠实于原文,准确地表达于汉语,译笔清新、优雅、流畅、潇洒、细腻。

应当说,这些译作是一批精品。

本“丛书”的出版得到了国内外诸多人士的支持和赞助。

在此,作为主编兼首席翻译,我特别对俄罗斯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专家叶列娜・塔斯金娜女士致以真诚的谢意,她主动地放弃版权,用以支持和赞助“丛书”的出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