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大学七年制中医专业培养计划

合集下载

中药学专业培养方案

中药学专业培养方案

中药学专业培养方案中药学专业旨在培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职业素养的人才。

以下是中药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中药学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中医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中药鉴定、中药炮制、中药制剂、中药质量控制、中药安全性评价、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中药新药、大健康产品开发等方面的能力,能胜任中药生产、管理、研究、流通、教育、国际交流及文化传播等行业岗位的中药学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毕业生就业行业及岗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中医药学及其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中药学专业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中药鉴定、中药炮制、中药制剂、中药质量控制、中药安全性评价、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中药新药、大健康产品开发等方面的能力,能胜任中药生产、管理、研究、流通、教育、国际交流及文化传播等行业岗位。

专业知识要求本专业学生应掌握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但不限于临床中药学、方剂学、高等数学、数理统计、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波谱解析、物理化学、药理学等。

专业能力要求本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1)具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开展中药学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2)具有从事中药生产、加工、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和生产工作的能力;(3)具有对药品质量控制的方法与技能的应用能力;(4)具有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能力;(5)具有中药新药、大健康产品开发的能力。

三、学制与学分要求本专业学制基本为四年,最长学制为七年。

学生需修满规定的学分,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公共基础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体育等。

(2)专业基础课:包括临床中药学、方剂学、高等数学、数理统计、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

中医学七年制学生临床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中医学七年制学生临床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实践教学来实现 中医人才 培养 目标 _ 。无论在 专业 基础 课 7 ]
还是 在专业课 程的学习过程 中都要加强理论与实 践的联系 ,
鼓 励 学 生 主动 参 与 到 临 床工 作 的各 个 环 节 , 养 学 生 运 用 中 培
中医学七年制学生 , 以着重 于科研 能力 的培养 , 可 但并 不是
七 年制 高等 中医教育培养 的重点 。
二、 合理 确 定 中 医 学七 年 制人 才 培 养模 式
医临床思维思考和解决 临床 问题 的能力 。
结 合目前 中医 临床工作 的实际情 况, 中医学七年制学 在
临床思维是指临 床医 师对患 者疾病进 行诊 治过 程 中的 认识活动和思维方法 。中西医各 自的理论体 系不 同, 决定 了 两者 的临床思 维方式 不 同。整 体观 念与辨证 论治 是 中医理 论体 系的基本 特点 , 也是 中医临证 的精髓 。在 中医学七 年制 学生的临床学习阶段培养过程 中, 必须将培 养学生 的中医临 床思维和临证能力 作为贯穿 整个培养方案 的主线 , 过临床 通
七年制高等中医教 育是我 国高等 中 医教 育体 系 的重 要
组成部分。 自 19 年开办七年 制 中医学 专业并 招收 了首批 91
四年 ) 临床学 习部分 ( 及 两年或三年 ) 。鉴于临床 能力培养在
七年制高等 中医教育 中的特殊地位 , 因此对如何合 理按排理 论 学习部分与临床学 习部 分 的时 间分 配是 目前 医学类 七年 制 高等 教育 面临的一 个颇有争议的 问题 。国内有学者认 为 , 长 学制 医学 教育 的重点应在加强基础教育 ( 包括通识教 育与
三 、 强 对 中 医 学 七 年 制 学 生 临 床 思 维 能 力 的 培 养 加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七年制)教学改革大事记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七年制)教学改革大事记

6
40
60
7
80
15
8
40
55
9
55
010ຫໍສະໝຸດ 1025115
60
C
D
E
合计
10
0
10
100
0
0
0
100
0
0
0
100
0
0
0
100
55
25
10.00
100
0
0
0
100
5
0
0
100
5
0
0
100
35
0
10
100
35
25
5
100
10
0.00
25
100
12
80
0.00
5
5
10
100
注:A、B、C、D、E 在内涵,见附件:《调查问卷》。
05 级传统中医班全体同学
英雄山革命 烈士陵园
28
2007.4.10
在 2005 级中医学专业传统 型中医方向学生对目前的 学习状况进行问卷调查
2005 级中医传统班全体学 生、辅导员朱姝老师
教学楼 104 教室
29 2007.5.17 大佛头登山采药活动
05 级传 统中医班 全体同 千佛山大佛
学、辅导员张萌老师
中医学七年制专业传统型中医方向课程设置初步方案课程模块课程名称素质教育模块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概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古汉语体育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中医文献检索军事学卫生法学普通话培训教程专业外语计算机文化基础医学科学概论等传统文化模块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医学史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古代文化综述古代要籍选读十三经选介史籍选介诸子百家选介唐诗宋词欣赏中医文化导论等经典模块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内经难经文献选介伤寒论金匮要略文献选介中医文献学概论等中医基础模块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药炮制学诊法文献选介辨证论治精讲中药药剂学概论中药文献选介方剂文献选介方剂配伍与现代研究治则与治法等中医临床模块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内科学文献选介中医外科学文献选介中医妇科儿科文献选介针灸推拿文献选介五官科文献选介中医论文写作中医医案学等西医专业课程西医学综合亦可设置几门课程基本实践教学两次集中见习每次812周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本硕连读)指导性培养计划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本硕连读)指导性培养计划

识到持续自我完善的重要性,不断追求卓越;在职业活动中重视医学伦理问题,尊重患者及家属隐私和人格;有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
合作开展工作的观念;树立依法工作的法律观念,学会用法律保护他人和自身的权益。
22.人文素质得到提高,具有较宽厚的行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了解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养成较良好的文
8 熟悉医学伦理学、循证医学的有 关知识与方法。
医学伦理学、循证医学等课程;相关网络课程及内容; 学术报告、专题讲座等第二课堂;毕业实习、阶段见 习等实践。
9 了解常见传染病的发生、发展、 传染病学等课程;相关网络课程及内容;专题讲座、
传播的基本规律及防治原则。
社区宣传等第二课堂;毕业实习、阶段见习等实践。
理论与专业知识,初步培养学生中医临床辨证思维能力。 2.实践环节:在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后,在中医诊断学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进入医院跟师见习。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
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儿科学、
4 掌握中医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 中医伤科学等课程;相关网络课程及内容;学术报告
病的临床诊疗知识;
等、跟师门诊第二课堂;毕业实习、阶段见习等实践;
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
5 熟悉中医“治未病”等预防医学 知识及中医康复知识。
中医养生学概论、预防医学、康复医学等课程;相关 网络课程及内容;学术报告等第二课堂;毕业实习、 阶段见习等实践;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
践;运用网络与专业学习结合的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
19 具有阅读中医古典医籍和运用一门外语初步阅读医学文献的能力。
19.1 阅读中医古典医籍的能力 19.2 运用一门外语初步阅读医学文 献的能力 20 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 力。

中医专业教学计划

中医专业教学计划

中医专业教学计划《中医学专业导论》七年制中医学教学计划一、培养目标、方向设臵和培养要求【培养目标】贯彻“七年一贯,本硕融通,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培养目标,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较高的人文和科学素养,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和一定的自然科学和现代医学知识,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以及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能在各级中医院、中医科研机构及各级综合性医院等部门从事中医、中西医临床及科研工作的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拔尖创新型临床人才。

【方向设臵】本专业设中西医临床、骨伤外科和医学创业三个专业方向,在第7学期分化方向。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中医药学基本理论知识和中医临床医疗技能,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和现代医学知识,受到中医临床技能、现代医学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具有较强的中医临床诊疗各科疾病和现代医学诊疗各科疾病的能力和科研能力。

基本要求: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具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具有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积极实践,刻苦钻研,严谨求实,勇于创新,诚实守信,严于律己;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2.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的精神。

3.系统掌握中医药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具有一定的现代医学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中西医临床方向学生能较熟练和准确地运用中西医知识对常见病进行辨证论治。

骨伤外科方向学生能较熟练和准确地运用中西医知识和方法对骨伤科、骨外科常见疾病进行检查、诊断和治疗,并对骨伤科、骨外科一些急重危病症进行处理。

上海中医药大学七年制本硕连读专业介绍

上海中医药大学七年制本硕连读专业介绍

七年制本硕连读专业 1.中医学专业(基础医学⽅向) 〖培养⽅向和⽬标〗本专业以上海交通⼤学为依托,第⼀、⼆学年在上海交通⼤学学习数、理、化、外语及必要的基础课程和⼈⽂课程。

从第三年起回校实⾏导师制,除接受中医学及现代医学基础的基本训练外,还将受到整理中医⽂献、研究古典医籍的基本训练,学习现代医学基础实验技术与⽅法,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与能⼒,第六学年进⼊临床实习,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临床、教学课题的研究⼯作,完成毕业论⽂。

〖课程设置〗本专业的主⼲学科为中医学、现代医学、现代⾃然科学。

主要课程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剂学、中医经典医籍、现代医学基础和基础医学实验技术与⽅法、中医内科学、诊断学基础、西医内科学、实验中医学、医⽤统计学、教育学等。

〖学位授予情况〗完成学业成绩合格者授予医学硕⼠学位,同时获得五年制医学⼠学位。

未达到硕⼠学位要求,但经过考核达到学⼠学位要求者,授予医学⼠学位。

〖毕业⽣择业⽅向〗主要从事各级医疗机构和医学院校、医药企业等单位的中医药科研、临床与教学等⼯作。

2.中医学专业(临床⽅向) 〖培养⽅向和⽬标〗本专业贯彻“七年⼀贯,本硕融通,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向临床”的培养⽅向,主要培养德、智、体全⾯发展,中医理论知识和实际⼯作能⼒以及综合素质达到中医临床医学专业硕⼠学位⽔平的⾼级复合型中医⼈才。

本专业要求学⽣具有⾼尚的医德医风和为中医事业献⾝的精神,有全⼼全意为⼈民服务的⼯作态度,⾝⼼健康。

具有系统⽽深厚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中医临床专业知识,有熟练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

具有较深厚的现代医学基础理论和诊疗技能。

具有较⾼的古汉语⽔平,熟练掌握⼀门外国语。

具有中医临床科学研究能⼒和⼀定的创新能⼒。

具有良好的临床思维和独⽴解决问题的能⼒。

具有较好的⼈际沟通能⼒。

〖课程设置〗本专业以上海交通⼤学为依托,充分利⽤综合性⼤学理科的优势,在新⽣⼊学后的第⼀、⼆年在上海交通⼤学集中学习数、理、化、外语及必要的⼈⽂社会科学以及部分现代医学基础课等课程;第三年⾄第五年回到上海中医药⼤学,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医古⽂、中医诊断学、中药学、⽅剂学、中医古典医籍等中医基础课程,现代医学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以及中医临床专业课程等;第六、第七年进⼊临床医学院进⾏毕业实习,并在临床导师指导下进⾏毕业课题研究⼯作,完成毕业论⽂。

成都中医药大学专业介绍

成都中医药大学专业介绍

临床医学院中医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学制:七年层次:长学制培养目标:本专业实行“七年一贯,本硕融通,加强根底,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培养方式,培养具有较坚实的人文社会科学根底,必要的现代医学根底理论及诊疗技能,较坚实的中医理论根底,正确的中医理论思维,较熟练的中医临床技能和较高的中医临床诊疗水平,能继承导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能从事中医学临床及科学研究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

学位授予:医学学士、临床医学专业硕士。

主要课程:中国古代哲学、古代汉语、中医文献学、医用生物学、中医根底理论、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针灸学、黄帝内经、伤寒论、温病学、金匮要略、各家学说、正常人体解剖学、组织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诊断学根底、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等。

就业方向:医疗、教学、科研机构,学术编辑出版单位,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等。

中西医临床医学省级特色专业学制:七年层次:长学制培养目标:本专业实行“七年一贯,本硕融通,加强根底,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培养方式,培养具有宽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系统掌握中西医结合的根底理论、根本知识和根本技能,掌握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法,能熟练运用中西医结合知识诊治疾病,有较强的临床辨证论治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能从事中西医临床、教学、科研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中西医临床医学专门人才。

学位授予:医学学士、临床医学专业硕士。

主要课程:中国古代哲学、古代汉语、中医文献学、医用生物学、中医根底理论、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针灸学、黄帝内经、伤寒论、温病学、金匮要略、各家学说、正常人体解剖学、组织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诊断学根底、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等。

就业方向:医疗、教学、科研机构,学术编辑出版单位,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等。

中医院急诊专业七年制学生临床教学探讨

中医院急诊专业七年制学生临床教学探讨
诊” ,而是 集院前急救 、院内抢救 ,重症监护 ( I U) E C 、急诊病 七年制学生前期经过较 长时间 的课堂学 习 ,对疾病 的认识
房于一体 的综合性 学科 。但 目前还存在对 中医院急救力量 与西 是机械性 的 ,对 中医的各种辨证方法常 常无所适 从 .所 以在急
学的迅速发展 。对七年制 生的教育提 出了更高的要 求和 更新 的内容 。
【 关键词】 急诊学; 七年制;中医
中图分类号 :R 7 ;G 4 28 63 文献标识码 :B di 036  ̄i n17 — 6 92 1.612 o: .9 9 .s.6 4 4 5 . 2 .0 5 1 s 0 0
( unz o ihr d ct nMeaC ne sil G aghu5 0O , hn ) G agh uHg e uai g etr pt , u nzo 1 0 0 C ia E o Ho a
【 b ta t S v ny a s d ns o hn s d c e e re c po es n lae te ftr o n oe o hn s d cn A s c】 r e e - er t e t f C ie e me e i meg n y r fsi a r h u e y u g c r f C iee me e ie u n o u
e e g n y p o e so a, o ee u a in i r lt dt e h r a e a d d v l p n fC i e e me e i ee r e c a s . n r c n a s m r e c r f si n l wh s d c t ea e t e t g n e e o me t h n s d cn me g n y c u e I e e t o s oh i o e y r, t er p d d v l p n f me g n y me i i ep t f r r ih r e u r me t n p ae o tn r d c t n o s v n y a t d n s h a i e eo me t e r e c d cn u s o wa d h g e q i o r e n du d td c n e t o u ai f e e - e rs e t . a f e o u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中医药大学七年制卓越中医人才培养方案(2013修订)七年制中医专业是高层次的高等中医学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中医人才的重要形式,是获得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的有效途径。

学校自1996年开办七年制中医学专业以来,遵循中医人才成长规律,不断进行改革探索,先后在1999年、2004年、2009年对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

为了适应医疗改革和中医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在总结中医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特制订2013版七年制卓越中医人才培养计划。

一、培养目标坚持“七年一贯,本硕融通,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指导原则,在院校培养的基础上,与师承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职业以及传统文化素质;系统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现代医学知识,具有坚实的中医传承能力,较强的创新意识、正确的中医思维方法、较高的中医临床诊疗水平的高素质、强能力、卓越型中医人才。

二、培养要求采用“先中后西、全程临床、科研前移、对接规培”的教学模式。

推行“三个结合”,突出“四个加强”,即注重继承与创新的结合,理论与临床的结合,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的结合;加强人文素质培养,加强中医思维训练,加强中医临床能力培养,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最终实现临床专业硕士学位授予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机衔接。

(一)素质要求1.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良好的公民道德与职业道德,遵纪守法,心理健康。

2.热爱中医事业,将中医事业的发展和维护人类的健康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3.尊重患者及家属,具有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流、沟通的意识与能力。

4.具有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5.具有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能够用法律保护患者和自身的权益。

6.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身体健康。

7.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知识要求1.具有较扎实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具有较强的古汉语水平。

2.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方药理论的基本知识。

3.掌握《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中医学的经典理论与知识。

4.掌握中医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诊疗知识。

5.掌握必要的现代医学基础理论及诊疗技能。

6.熟悉中医“治未病”等预防医学知识及中医康复知识;熟悉健康教育、疾病预防知识。

7.熟悉基本的药理知识及临床合理用药原则。

8.熟悉预防医学,了解常见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传播的基本规律及防治原则。

9.熟练运用循证医学等科研方法,掌握循证医学的研究思路。

10.熟悉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的有关知识,熟悉国家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三)技能要求1.具有较强的运用中医理论和技能,全面、系统、正确地进行病史采集、病情诊察和书写病历的能力。

2.具有较强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及对急症进行初步诊断、急救处理的能力;具有阅读中医古典医籍及整理古籍的能力。

3.具有运用诊断学基础知识进行体格检查的能力;具有合理选择临床技术和方法、手段对常见疾病进行诊断、治疗的能力。

4.具有坚实的中医传承能力和较强的创新发展能力。

5.具有对患者和公众进行养生康复保健等方面知识宣传教育的能力。

6.具备自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利用图书文献资料和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新知识与相关信息,能够运用一门外语熟练阅读有关专业的外文书刊。

7.具有较强的中医药临床科研和教学能力,并在某一方向具备较强的发展潜能。

三、培养方案(一)主干学科中医学(二)主要课程古代汉语、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治法与方剂、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针灸学、医学机能学、医学形态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基础、内科学、外科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

(三)课程设置1.设置要求在课程体系中体现“通人文,重传承,强经典,多临床”的培养思路,并将“先中后西,全程临床,科研前移,对接规培”的培养模式贯穿其中,最终实现传承能力、思辨能力、临床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课程设置突出两个特色:(1)先中后西。

通过入学教育、课程设置等方式让学生首先建立中医思维,即3.1“先中后西”:在第一学年除公共课外,只开设中医基础类课程,进入第二学年后逐渐开设其他中医类课程及西医课程;西医基础课程进行部分整合,在第二学年开设医学形态(解剖学,组织胚胎学)。

医学机能学(生理学,生物化学)。

(2)全程讲座。

通过拓展课程内容,强化中医思辨能力培养,在第1学期至第4学期根据课程进度,安排相应的中医基础讲座,巩固中医基础知识,为进入中医临床课程学习奠定更扎实的理论基础;第5至第8学期安排中医经典与临床讲座;第9至14学期开设临床实践专题讲座,包括医学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进展等。

2.课程内容包含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三部分。

分为人文素养与素质拓展课程群、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课程群、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思维培养课程群、中医临床与四诊技能课程群、中医经典与临床回顾课程群、西医基础课程群、西医临床课程群七大模块,与临床实践环节共计300学分。

(详见教学进程表)(四)实践教学环节卓越型人才的最终体现是在临床能力。

在本培养方案中,通过实验实训课程的开设,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

具体包括:1.实验(实训)课程(1)中医四诊技能训练(2)诊断学实验(3)医患沟通技能训练2.临床实训形式第6学期开始后的临床课程以“半天课堂教学,半天临床实训”的模式,同时将第6、8学期设置为长学期(22周)。

采取课程见习、实验实训、临床课程床旁教学相结合等,训练和强化中医临床思维能力、中医临床操作能力等,每门临床课程必须完成临床技能培养阶段性计划表,达到理论考试、临床技能目标考核双合格,才能获得该门课程学分,具体包括:(1)中医内科临床能力训练(2)中医妇科临床实训(3)中医儿科临床实训(4)中医外科临床实训(5)中医骨伤科科临床实训(6)中医耳鼻喉咽科临床实训(7)中医眼科科临床实训(8)急症科临床实训(9)针灸推拿科临床实训(10)内科临床实训(11)外科临床实训3.见习(必修环节)(1)课间见习从第五学期开始,在各门临床专业课授课期间,在附属医院各相关科室实施,根据课程涉及的不同学科专业将学生分配到各个病房参加住院总医师(包括研究生)的夜间查房,定期轮转,交换病室。

通过见习,使学生获取临床感性认识,达到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结合。

同时,也是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医师素质的培养。

不计学分。

(2)农村、社区医疗见习(一)安排在第1学年暑期进行,至少2周。

结合第一学年理论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基层医疗卫生现状。

计1学分。

(详见暑期见习大纲)(3)农村、社区医疗见习(二)安排在第2学年暑假进行,至少2周。

结合前两年的中、西医基本理论与部分临床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体会临床诊病的基本过程。

计1学分。

(详见暑期见习大纲)各个阶段的见习须填写实践环节培养计划表(见附件三)。

(4)临床能力加强实验(夜间开放课)针对四年级学生,本科阶段理论知识的学习已经进入尾声,需要将前期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进行反复训练和加强,这直接影响到学生临床实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因此,临床医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全部实施开放教学,由学生根据课程和时间需求,统筹安排进行临床课程的能力训练,并进行考核,合格者方可获得相应课程学分,每门课程0.5个学分,至少4学分。

(具体开放内容由每学期教学计划决定,详见临床医学院实验教学中心网站公告)(五)科研训练第1-4学期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方法和初步的科研能力,以课堂授课为主;第5学期开始,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行设计选题,或参与导师课题,开展基本的临床科研活动,了解和掌握临床科研的一般方法、基本程序、操作规范,最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写作能力。

通过完成一项校级以上临床科研标书撰写以及小样本临床研究的方式进行综合考核,学分为4学分,由导师具体负责。

须填写科研培训计划表(见附件四)。

(六)规培要求第1-8学期修完规定(包括科研训练与创新)学分,计算机和外语达到毕业要求者,在第9-14学期参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完成毕业实习及临床转科(33个月),学分为66学分,转科结束考核合格后,进入临床综合答辩。

(详见七年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七)导师安排入校即配备班导师,第5学期开始配备科研与临床结合导师。

四、成绩考核及学位授予(一)考核内容1.课程考核:考试与考查相结合,平时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

2.临床技能考核: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毕业临床技能综合考试要求进行考核。

3.论文考核:1)学术论文:在学期间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第一单位,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1篇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

2)学位论文:论文以临床观察,综述,总结导师实践经验为主。

同时,应表明作者具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学位论文最终参与综合答辩。

(二)综合答辩完成所有培养环节及规定学分,临床技能考试合格,七年修业期满,可以申请参加临床专业硕士学位综合答辩。

该项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环节。

1.中医基础知识答辩;2.中医病案考核答辩;3.学位论文答辩。

答辩安排在第14学期进行,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管理规定授予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所有培养环节,并通过中医基础知识答辩,中医病案答辩者,可以申请规培证。

五、基本学制及修业年限基本修业年限为7年。

六、个人课程培养计划表第一学期开学后6周内完成。

要求对四大课程群的不同课程(选修课)提前做出修读规划,满足每一课程群中选修课的最低学分要求,在不影响各课程群学分的情况下,后期可以根据情况申请调整,提交学院审核后实施。

(详见附件二)七、教学进程表见附件一附件二:成都中医药大学个人课程培养计划表学号姓名性别年级专业一、学习科目及学分规划课程群课程性质科目学时学分各学期科目分布课程所在学年考核方式是否为专业限选课(*课程)该课程群修读学分秋/Ⅰ春/Ⅱ人文素养与素质拓展课程群必修1、2、3、选修1、2、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课程群必修1、2、3、选修1、2、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思维培养课程群必修1、2、3、选修1、2、中医临床与四诊技能课程群必修1、2、3、选修1、2、3、中医经典必修1、2、与临床课程群3、 选修1、 2、 3、 基础医学课程群必修 1、2、 3、 选修1、2、 3、 临床医学课程群必修 1、2、 3、 选修1、2、 3、合计必修课学分限选修课学分任选课学分(行数不够可自行添加,第一学期开学后6周内完成)附件三:七年制卓越中医专业实践环节培养计划表学年时间段--内容(实践项目,实践课程或轮转科室)完成情况(辅导员,班导师或带教老师填写)第一学年第二学年第三学年第四学年第五学年第六学年第七学年导师意见:导师签字:年月日学院意见:学院签章:(于第七学年结束时交学院审查)附件四:七年制卓越中医专业科研培养计划表科研培养计划学年安排l、科研训练内容一二三四五课程专题其他2、参加科研项目的名称与来源主要分工参与情况(导师填写)(1)(2)(3)(4)标书题目标书完成情况(导师填写)3、科研标书课题名称课题完成情况(导师填写)4.临床研究科研课题导师意见:(该环节是否合格)导师签字:年月日学院意见:学院签章:年月日(于第七学年结束时交学院审查)附件五:七年制卓越中医专业临床规范化培训大纲(试行)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意见征求稿)》的基础上,结合我省及我校对七年制卓越中医师培养计划的具体情况,特制订《七年制卓越中医专业临床规范化培训大纲》(试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