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葡萄酒发展史
醉美之乡走进中国葡萄酒的发展历程

醉美之乡走进中国葡萄酒的发展历程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一直以来都以茶文化和白酒文化而闻名于世。
然而,近年来,中国的葡萄酒产业迅猛发展,逐渐走进了世界的视野。
本文将带您了解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历程,并见证中国作为一个醉美之乡的崛起。
第一章葡萄酒文化的渊源在中国古代,葡萄酒并不为人所熟知。
直到近代,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葡萄酒逐渐进入了中国市场。
最早的葡萄酒进口到中国,是从欧洲进口的佳佳酒。
当时,这种酒被富有洋文化的人们所追捧,成为高品质生活的象征。
第二章中国葡萄酒的起步阶段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中国开始尝试自己生产葡萄酒。
上世纪70年代,国家决定在河北省张北县进行大规模的葡萄种植,以及酿酒产业的发展。
这标志着中国葡萄酒产业的起步阶段。
然而,起初的尝试并不顺利。
由于缺乏经验和技术,中国葡萄酒的品质较差,无法与国际上的优质酒款相媲美。
但是,这并没有阻止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反而激励了更多人加入到这个行业中。
第三章技术的进步与质量的提升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中国葡萄酒产业经历了一次技术革新。
国家加大了对葡萄酒产业的支持力度,引进了国外的葡萄酒生产技术和酿造设备。
这使得中国葡萄酒生产的技术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从而改善了葡萄酒的质量。
除了技术的进步,中国葡萄酒产业还注重品牌的建设。
越来越多的葡萄酒企业开始注重品牌形象的打造,通过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使得中国葡萄酒逐渐被消费者所认同和接受。
第四章中国葡萄酒的国际化之路中国葡萄酒产业在努力提升自身的同时,也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通过参加国际葡萄酒展会和举办品鉴活动,中国葡萄酒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和认可度。
同时,中国还注重与国外优质葡萄酒产区的合作与交流。
通过引进国外的品种和技术,结合中国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生产出适合中国市场的优质葡萄酒。
这种合作模式为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第五章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挑战醉美之乡走进中国葡萄酒的发展历程不仅是辉煌的,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我国葡萄酒市场发展研究报告

我国葡萄酒市场发展研究报告二、我国葡萄酒市场的发展过程1. 起步阶段(1980年代至1990年代)我国葡萄酒市场的起步阶段始于1980年代,当时国内外葡萄酒消费市场的需求逐渐增加,国内企业开始引进外资合作,开展了一系列的技术交流和合作。
这一时期国内葡萄酒产量相对较低,主要以进口葡萄酒为主。
2. 爆发期(2000年至2010年)进入21世纪,我国葡萄酒市场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这段时间,国内葡萄酒品牌开始崛起,企业逐渐出现了国产葡萄酒。
同时,国外知名葡萄酒企业也纷纷进入中国市场。
这一时期,国内葡萄酒消费需求逐渐增加,人们对葡萄酒的认知度不断提高。
这促使了国内葡萄酒产业的快速发展,葡萄酒产量显著增加。
3. 稳定期(2010年至今)进入2010年代以来,我国葡萄酒市场进入了稳定期。
国内葡萄酒企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价值,逐渐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
同时,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葡萄酒产业发展的政策,促进了行业的持续稳定增长。
近年来,国内葡萄酒消费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不同价格段的葡萄酒都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三、我国葡萄酒市场的发展现状1. 产量和消费量持续增长近年来,我国葡萄酒的产量和消费量持续增长。
国内葡萄酒企业积极拓展产业链,提高葡萄酒的质量和口感,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葡萄酒的需求。
同时,国内人民消费观念的变化也使得葡萄酒的消费逐渐普及化。
2. 进口葡萄酒市场持续扩大我国的进口葡萄酒市场也在不断扩大。
国外葡萄酒品牌的入驻和合作,为中国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的选择。
同时,国内消费者对于进口葡萄酒的需求也在增加,这为国内葡萄酒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3. 品牌建设和市场竞争加剧随着市场的发展,我国葡萄酒行业的竞争也在加剧。
国内外品牌的竞争愈加激烈,葡萄酒企业需要通过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来提高竞争力。
同时,葡萄酒价格的竞争也在逐渐凸显,不同价格段的葡萄酒品牌争夺市场份额。
四、我国葡萄酒市场的发展趋势1. 品质至上,追求差异化随着消费者对葡萄酒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葡萄酒企业需要注重产品的品质和口感,打造独特的品牌形象,追求差异化竞争。
中国葡萄酒市场发展历程

中国葡萄酒市场发展历程中国葡萄酒市场发展历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开始酿造葡萄酒的国家之一,自古就有种植葡萄和酿造酒的传统。
然而,中国葡萄酒市场的现代发展却相对较晚。
本文将回顾中国葡萄酒市场的历程,从起步阶段到初步建立品牌优势和国际竞争力。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的葡萄酒市场处于起步阶段。
当时,中国政府为了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和饮食文化,开始重视葡萄酒的生产和推广。
中国政府引进了葡萄酒种植和酿造技术,并鼓励国内企业开展相关生产。
然而,由于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和市场认知度低,中国的葡萄酒产量和品质都不高。
市场上的消费者对中国葡萄酒缺乏了解,主要依赖进口葡萄酒。
80年代至90年代,中国葡萄酒市场进入发展阶段。
中国开始大规模引进国际葡萄酒品牌,并与外资企业合作建立生产基地。
这一阶段的关键是技术转让和品牌建设。
通过与国际知名葡萄酒企业的合作,中国葡萄酒行业得以学习先进的酿造技术和管理经验。
同时,这些合作也为中国葡萄酒建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提升了消费者的认知度和信任度。
然而,这一阶段的市场增长相对有限,大部分消费者仍然更倾向于进口葡萄酒。
21世纪初至2010年代,中国葡萄酒市场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
中国政府将葡萄酒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农业产业,在政策和财政支持下,中国的葡萄酒行业迅速崛起。
一方面,中国开始积极推动国内葡萄酒品牌的发展,通过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逐渐提升了自主品牌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中国市场的消费者也逐渐意识到国内葡萄酒的质量和口感逐渐提高,开始更多地选择购买中国葡萄酒。
此外,中国的中产阶级逐渐壮大,他们对葡萄酒的需求也大幅增长。
这一阶段,中国葡萄酒市场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葡萄酒企业和品牌,有些甚至在国际比赛中获得了重要奖项。
进入2020年代,中国葡萄酒市场正处于调整和升级的阶段。
随着消费者对葡萄酒的需求不断增加,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
一方面,中国的葡萄酒企业加大了对品质和技术的投入,逐渐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口感。
葡萄酒发展史

葡萄酒发展史1 概述1.1 葡萄酒的起源和历史根据考古的研究推测,野生葡萄起源于60万年以前。
从理论上讲,葡萄浆果落地裂开后,果皮上的酵母菌就开始活动,酿酒也就开始了。
正因如此,在人类起源的远古时期就有了葡萄酒。
大约在7000年以前,南高加索、中亚细亚、叙利亚、伊拉克等地区就开始了葡萄的栽培。
人类有意识地酿造葡萄酒是在新石器时期。
考古学家在埃及的古墓中发现的大量珍贵文物清楚地描绘了当时古埃及人栽培、采收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的情景。
最著名的是Phtah Hotep墓址,距今已有6000年的历史。
西方学者认为,这是葡萄酒业的开始。
而中美科学家对距今约9000-7000年的河南舞阳县的贾湖遗址进行研究分析,结果令人震惊。
研究表明人类至少在9000年前就开始酿造葡萄酒了,并且在世界上最早酿造葡萄酒的可能是中国人。
3000年前一些航海家从尼罗河三角洲将葡萄栽培和酿造技术带到希腊,并逐渐编辑希腊及其诸海岛。
公元前6世纪,希腊人把小亚细亚原产地葡萄酒,通过马赛港传入高卢(即现在的法国),并将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传给了高卢人。
罗马人从希腊人那里学会了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后,在意大利半岛进行推广。
随着古代的战争和商业活动,葡萄酒酿造方法,由希腊、意大利、法国,传到欧洲各国。
直至今天,欧洲和北非地区仍是重要的葡萄和葡萄酒产区。
15至16世纪,葡萄和葡萄酒酿造技术传入南非、澳大利亚、细细蓝、日本、朝鲜和美洲等地。
19世纪60年代,是美国葡萄和葡萄酒生产地大发展时期。
1.2 中国葡萄酒历史中国古代即有各种原生葡萄,古称为蒲桃,周朝已有蒲桃的记载。
但中国种植葡萄及生产葡萄酒的历史是从2000多年前的汉武帝时期开始的,若以此作为我国葡萄酒产业的起点,至清末民国初,可大致分为以下五个主要阶段:(1)汉武帝时期:葡萄酒业开始和发展;(2)魏晋南北朝时期:葡萄酒业的恢复、发展与葡萄酒文化的兴起;(3)唐朝盛朝时期:灿烂的葡萄酒文化;(4)元朝时期:葡萄酒业和葡萄酒文化的鼎盛时期;(5)清末民国初期:葡萄酒业的转折期。
中国葡萄酒的起源与发展史

中国葡萄酒的起源与发展史
中国葡萄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当时的人们就经常以葡萄酒作为饮料
消耗,最早是由秦汉时期汉文化的传播以及汉人引进而不断演变发展而来的,葡萄酒的文化也自此在中国向外传播。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葡萄酒便产自汉朝,唐宋时曾有许多葡萄酒文化沿袭,但由于当时盛行排泄制度,使一些民族在消灭葡萄酒文化方面事半功倍。
到了宋辽时期,葡萄酒文化受到了受到了宋元全盛时期的影响,受到很多和外
国的文化的影响,他们就把葡萄酒的文化传入中国,形成了中国传统的葡萄酒文化。
在后面的明清时期,由于台湾等城镇全面开发,葡萄酒成为日常用品,中国葡萄酒产业也取得了更大的发展和壮大。
随着20世纪初经济的发展,中国葡萄酒行业进
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出现了众多的知名葡萄酒产品,带动了中国葡萄酒行业的发展,这更是为中国传统的葡萄酒文化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发展,中国葡萄酒的。
当今中国不仅使中国葡萄酒和西方葡
萄酒文化融合,甚至把中国葡萄酒的文化发扬光大而成为全球盛会,自一次又一地的出口推的推出,让越来越多的国外欢迎消灭中国葡萄酒,葡萄酒文化也正在不断地发展发育,也在不断累积越来越多的国内欢迎,未来传统的葡萄酒文化将会更加绚丽多彩,也会更加独具特色。
中国葡萄酒发展史

中国葡萄酒发展史
中国葡萄酒发展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当时我国的祖先已经开始认识并栽种葡萄,制作葡萄酒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但直到19世纪以前,中国的葡萄酒只是一种传统的手工业产品,没有形成规模和市场。
19世纪中叶,葡萄酒的商业生产开始萌芽,且在20世纪初,开始在我国部分地区实现了工业化规模化生产。
近年来,中国葡萄酒的发展迅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经济增长和中国消费者对高端葡萄酒的需求增长。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葡萄酒业经历了许多里程碑事件。
50年代时期,中国国营葡萄酒厂开始组织生产,以南京葡萄酒厂和张裕集团为代表,揭开了我国现代葡萄酒行业的序幕。
在60年代,张裕、青岛西海岸、甘肃嘉峪关三家酒厂合办南京葡萄酒厂,并引进意大利、捷克斯洛伐克、法国等国葡萄酒生产技术,推动我国葡萄酒的产业化发展。
至80年代,葡萄酒的生产形式由专业大型工厂向中小企业转移,其间仍有不少国营大型工厂处于折腾状态。
到90年代,中国民营企业的涌现和葡萄酒文化的普及,为中国葡萄酒产业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也许它并没有成为传统工业的主导产业,但在“酒波浪潮”上升的现代化浪潮中却显示了其不逊于其他传统行业的磅礴生命力。
万事开头难,一个新行业的挑战无处不在。
中国葡萄酒行业进入21世纪后,在规模化发展的同时,也不断面临一些挑战,如产品品质稳定性差,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等问题,需要企业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品牌,才能实现更大规模、更高品质、更国际化的发展。
总之,中国葡萄酒业的发展史由最初的传统手工业发展到现代化的工业化生产,中国葡萄酒业呈现出展望美好、前途无限的发展趋势。
关于中国葡萄酒的介绍

赤霞珠、品丽珠、蛇龙珠、梅鹿辄、佳丽酿、黑比
诺、法国兰、宝石解百纳等。
赤霞珠、梅鹿辄、蛇龙珠面积最大,前两个品种在
东部地区占红葡萄酒原料总面积的90%以上
调(染)色葡萄酒品种
烟74、烟73、黑赛必尔 其中烟73、烟74由玫瑰香和紫北赛育成,作为优良 的染色品种,已在我国大面积推广。
烟73、烟74主要区别
东汉时葡萄酒仍非常珍贵,据<<太平御览>>
卷972引<<续汉书>>云: 扶风孟佗以葡萄酒一
斗遗张让,即以为凉州剌史。足以证明当时
葡萄酒的稀罕。
汉代虽然曾引入了葡萄及葡萄酒生产技术,
但却未使之传播开来。 汉代之后,中原地区大概就不再种植葡萄. 为什么?
中国葡萄酒历史
唐代时中原地区对葡萄酒已 是一无所知了 唐太宗从西域引入葡萄,史 载"太宗破高昌,收马乳葡萄 种于苑,并得酒法,仍自损 益之,造酒成绿色,芳香酷 烈,味兼醍醐,长安始识其 味也"
我国饮料酒总体现状
2005年我国饮料酒总产量3800余万千升 利税总额超过400亿元,占食品行业的十分之一 白酒 啤酒 葡萄酒 黄酒 果露酒 349.0万千升 3061.0万千升 43.4万千升 200.0万千升 25.0万千升
人均0.3升/年 人均0.2升/年
产量(万千升)
10
20
30
40
50
4、进口葡萄酒强势抢占市场
行业发展趋势
1、葡萄酒产业国际化
走出去:王朝、张裕在国外产区收购酒庄
请进来:国外技术、资金进军中国葡萄酒产业
2、葡萄酒文化传播专业化
各类葡萄酒品鉴会、葡萄酒品评培训越来越正规、 专业、公正
葡萄酒的生产历史与发展

• (4)葡萄蒸馏酒 采用优良品种葡萄原酒蒸馏,或发酵后 经压榨的葡萄皮渣蒸馏,或由葡萄浆经葡萄汁分离机分离得的 皮渣加糖水发酵后蒸馏而得。一般再经细心调配的叫白兰地, 不经调配的叫葡萄烧酒。
1.1.2 我国葡萄酒工业的发展侨张弼士先生引进欧美葡萄品种170余 种,在山东省烟台建立了大面积的葡萄种植园, 并成立张裕葡萄酿酒公司。
•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进人改革开放的80 年代,我国的葡萄酒行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各 地区积极引进和培育优良葡萄品种,成立中外 合资、合作企业,改进葡萄酒的酿造技术,更 新葡萄酒的酿造设备。
• 其次,葡萄酒厂中广泛使用不同形式的 二氧化硫(SO2),常用的形式有装在钢瓶 内的液化SO2 。SO2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大, 溶于水形成一种酸性溶液,对眼睛、鼻腔和
肺部的刺激性很强,在空气中,人可以接触 的SO2浓度安全限度为2ppm在搬运和使用 SO2时要特别小心,尤其是使用浓缩水溶液 或液化SO2的情况下更要小心。SO2飞溅到眼 睛或皮肤上会造成很严重的伤害。所以在操 作时应引起工人注意。
1.3 葡萄酒的特点和分类
1.3.1 葡萄酒的特点
• 葡萄酒是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饮料酒。 其中糖类是人体热能的主要来源,可供 应身体功能和肌肉活动,帮助消化和调 节蛋白质、脂肪的代谢。另外,酒中的 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及矿物质,对维持 和调节人体的生理机能,都起到良好的 作用。
葡萄酒饮用方法各异,既可作佐餐酒,也 可作餐后酒或餐前酒。佐餐酒是指在就餐过程 中饮用的,通常饮用干白、干红葡萄酒或其它 干型的果酒。也可以因菜肴不同而饮用不同品 种的酒,如食海味、鱼虾等,或清蒸、浅色、 奶色、干烤等菜肴,可选择干白葡萄酒、半干 白葡萄酒或其他干型果酒。如食红烧、煎、炸 等类食物,可选饮干红葡萄酒、半干红葡萄酒 或其他干红果酒。干酒、半干酒在一般接待客 人座谈聊天时,饮用也比较多。餐后酒是指在 饭后饮用,大部分选用甜葡萄酒或其它甜果酒, 也有选用白兰地等酒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葡萄酒发展史
交通一班、20132755、刘臻
摘要:商代我国就已出现葡萄酒,西汉时张骞从西域引进内地,唐元两朝达到兴盛,自明朝开始逐渐淡化,清朝时更加衰败,直到清末华侨张弼士创建了张裕葡萄酿酒公司,近代葡萄酒业才开始起步,但连续的战乱,使葡萄酒业苟延残喘,张裕葡萄酿酒公司几乎关闭,解放后我国葡萄酒业才有了长足发展。
关键词:葡萄酒商代五年计划张裕葡萄酿酒公司长城干白
正文:
葡萄酒晶莹剔透,色泽华丽,口味甘甜、醇厚,香气宜人,令无数人钟情。
亘古以来,葡萄酒的发展史,就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史。
10000多年以前,人类的祖先偶然发现这种由葡萄发酵而成的玉液琼浆,我们的远祖便模仿大自然,开始了葡萄酒的酿造历程。
我国在遥远的商代就已出现了葡萄酒,1980年在河南省发掘的一个商代后期的古墓中发现一个密闭的铜卤,经北大化学系分析,铜卤内的酒即为葡萄酒。
公元前206年的汉代以前,我国就已开始种植葡萄、酿制葡萄酒了,并且葡萄酒的生产规模较大,但内地种植较少,主要产地在西域。
到公元前138年,西汉特使张骞出使西域,看到“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
俗嗜酒,马嗜苜蓿。
”,于是,带回了葡萄和葡萄酒酿制技术,葡萄酒酿制技术开始从西域传到内地,东汉时,葡萄酒仍很珍贵,“扶风孟佗以葡萄酒一斗遗张让,即以为凉州刺史”(见太平御览卷972引《续汉书》)用不到20升的葡萄酒向皇帝(汉灵帝)的宠臣(宦官张让)行贿,便买到独揽一个州军政大权的高官,足见当时葡萄酒的珍贵。
但是由于葡萄原料的生产有季节性,终究不如谷物原料那么方便,因此葡萄酒的酿造技术并未大面积推广。
历史上,内地的葡萄酒业一直断断续续、没有连续向前发展,汉代虽引入了葡萄及葡萄酒生产技术,但未使之传播开来,汉代之后,中原地区就不再种植葡萄了,而仅靠一些边远地区以贡酒的方式向后来的历代皇室进贡葡萄酒。
到唐太宗李世民时才又重新从西域引入葡萄和葡萄酒酿造技术,并且葡萄酒在当时颇为盛行,酿造技术也已相当发达,风味色泽更佳,这是一个上至天子满朝文武下至平民百姓文人墨客都喝葡萄酒的辉煌盛世,以致许多文人雅士都以葡萄酒为题材作赋吟诗,如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李白的对酒诗“葡萄酒,金叵箩,吴姬十五细马驮,青黛画眉红锦靴,道字不正娇唱歌。
玳瑁筵中杯里醉,芙蓉帐里奈君何!”《客中行》“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以及刘禹锡的:“我本是晋人,种此如种玉,酿之成美酒,尽日饮不足”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当时还有胡人在长安开设酒店,销售西域葡萄酒。
宋朝重视米酒,创造了用葡萄和米混合酿酒的方法[朱肱(翼中):北山酒经],从元好问的《葡萄酒赋》及序可知,经过晚唐及五代时期的战乱,到了宋朝,真正的葡萄酒酿造方法,差不多已失传,到了南宋,当
时临安虽然繁华,但葡萄酒却是非常稀少珍贵。
这主要是因为江南不宜种葡萄,山西太原等葡萄和葡萄酒产区,已沦陷为金国统治。
陆游的《夜寒与客烧干柴取暖戏作》诗云:如倾潋潋葡萄酒,似拥重重貂鼠裘.,北宋诗中把喝葡萄酒与穿貂皮大衣相提并论,说明葡萄酒的珍贵。
到了元代中国葡萄酒生产水平达到了历史最高峰,统治者甚至规定祭祀太庙必须用葡萄酒,并在山西太原、江苏南京开辟了葡萄园,而且在元28年还在皇宫中建造了葡萄酒室,甚至有了检测葡萄酒真伪的办法,据记载“至太行山辨真伪,真者下水即流,违者得水即冰矣。
”市场上也有大量的商品葡萄酒销售.马可·波罗在《中国游记》一书中,说道:在山西太原府,那里有许多好葡萄园,制造很多的葡萄酒,贩运到各地去销售。
所以山西那里,早就有这样一首诗:“自言我晋人,种此如种玉,酿之成美酒,令人饮不足。
”当地老百姓,把种葡萄酿造葡萄酒,看成是一件很自豪的事。
到明朝时,粮食白酒的发酵、蒸馏技术日臻提高完善,蒸馏白酒开始成为中国酿酒产品的主流,葡萄酒生产由于具有季节性,酒产品不易保存,酒度偏低等特点局限而日渐式微。
但葡萄酒仍受到许多人的钟爱,明朝洪武皇帝曰:“辛酉谒禹庙,有以葡萄酒见饷者,其甘寒清冽……”,公元1578年明朝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葡萄和葡萄酒作了详细介绍并提到了用葡萄酒制蒸馏酒的方法,如:“……高昌献蒲桃干冻酒……葡萄皮薄者味美,皮厚者苦,入风谷冻成之酒,经年不坏。
”及“……久藏者中有一块,虽极寒,其余皆冰,独此不水,乃酒之精液也。
”此法至今仍普遍使用,以人工冷冻方法把葡萄酒里的水分析出,制成浓缩葡萄酒,是现代葡萄酒酿造技术的一个重要工艺。
清朝最伟大的皇帝康熙也是一位热衷于饮用葡萄酒的皇帝。
康熙在一次疟疾后就养成了每天喝一杯葡萄酒的习惯一直到去世。
他把“上品葡萄酒”比作“人乳”,认为常饮是很有好处的。
但由于受历史条件限制,我国的葡萄酒生产虽有悠久的历史,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也曾有过辉煌的鼎盛时期,但由于朝代更迭,战乱不断,最终没有象法国、意大利、西班牙那样,连续的壮大和发展。
到清末时,由于国力衰败,战火不断,人民连基本的温饱都不能满足,葡萄酒业更是颓废败落,直到1892年,华侨张弼士在烟台建立了葡萄园和葡萄酒厂即张裕葡萄酿酒公司,从西方引进了优良的葡萄品种,引进了机械化生产方式,并且将贮酒容器由翁改为了橡木桶,成为唯一由中国人自己经营的葡萄酒厂,我国的近代葡萄酒生产才开始起步,生产技术才上了一个新台阶。
之后,青岛、北京、清徐、吉林长白山和通化等葡萄酒厂相继建立,虽然大部分由外国人经营、生产方式落后,但我国近代葡萄酒工业的雏形已经形成,然而,由于军阀连年混战,再加上帝国主义的摧残和官僚资本的掠夺,葡萄酒工业萧条、暗淡,一直没有得到发展,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葡萄酒工业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才有了迅速的发展。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对许多解放前的老厂进行了扩建、改造,提高了质量、扩大了品种、增加了产量,并在沙城、郑州、民权、兰考、连云港、宿迁和安徽肖县、砀山等地新建、扩建了葡萄酒厂,上世纪70年代中期,沙城酒厂率先研制出我国第一批干白葡萄酒,并在1979年全国第三届评酒会上荣获金奖,1983年伦敦国际第14届评酒会上获得银奖,成为近70年来中国酒获得的最高国际荣誉,轰动欧美,被誉
为“典型的东方美酒”,开创了中国干型葡萄酒的先河,使中国葡萄酒业迈上一个新台阶,并引领中国葡萄酒业蒸蒸日上、蓬勃发展。
我国的沙城、烟台等葡萄产区具有与世界葡萄名酒产区——波尔多相同的纬度和地质条件,现在,国际上有名的葡萄酒在我国均已大量生产。
经过四、五个五年计划,我国葡萄酒业拥有一批技术过硬的队伍,总产量也由解放前的260吨发展到1976年的26700吨、79年的65000吨、85年的232000吨,2006年的495000吨,产量不断增加、品种不断增多,质量不断提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量也不断攀升。
现在,形成在世界葡萄酒界占有一席之地、欣欣向荣的葡萄酒业。
参考文献:
1、《WINE葡萄酒ABC》铁璀、田雅丽著
2、《葡萄酒生产工艺》轻工业出版社1988年7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3、《酿造酒工艺学》轻工业出版社1987年第一版第四次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