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讲解
三次工业革命

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证明,科学和创新是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和知识源泉。
受文艺复兴的影响,16~17世纪欧洲发生科学革命,现代科学诞生。
18世纪下半叶英国发生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现代化启动。
欧洲开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移。
第二次工业革命,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新兴工业产生。
如化学工业、电力工业和内燃机等重大发明。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科学技术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与知识创新为特征的新的现代化启动,美欧开始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移。
1.三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的含义(1)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工场手工业发展到机器大生产的一个飞跃。
它不仅是一场生产技术上的革命,也是一次深刻的社会革命,引起了生产关系上的重大变革。
(2)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研究工作取得重大进展,1870年前后,由此产生的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经济的发展。
(3)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
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科技革命。
2.三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兴起的条件及其发展特征(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①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②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成为雇佣劳动力。
③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带来大量资本。
④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
⑤形成最大殖民国家,国外市场扩大。
发展特征:①从英国一国先开始。
②发生于英国(18世纪中)延续到法、美、德、意、俄、奥、日等国。
③从发明使用机器开始,主要由有实践经验的工人、技师进行。
④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①19世纪60、7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提供了政治保障。
高中历史知识:两次工业革命全面对比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两次工业革命全面对比总结第一次工业革命一、工业革命含义: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资本主义生产中,大机器生产开始取代工场手工业,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在生产领域中、社会领域中都引起根本性变化。
二、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1、前提1688年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18世纪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发展,社会稳定。
2、条件①劳动力——圈地运动为其提供了自由的劳动力。
②资本——通过海外贸易、殖民掠夺、贩卖黑奴等活动,积累大量资本③技术——手工工场日益兴旺,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
④市场——“日不落”殖民帝国的建立,海外贸易市场扩大(直接和必要条件)三、工业革命的进程1、工业革命开始——标志机器的发明和使用——18世纪60年代珍妮机问世2、工业革命进入新阶段(工业革命的关键)——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使用,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1)动力革新: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推动机器的普及和发展。
(2)交通运输的发展:美国人富尔顿——汽船;英国人史蒂芬孙——蒸汽机车。
3、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标志1840年前后,大机器工业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
4、工业革命的拓展19世纪中期,法国、美国等也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
主要发明:领域发明国别发明人新兴棉纺织业珍妮纺纱机英国哈格里夫斯动力革新改良蒸汽机英国瓦特交通运输工具汽船美国富尔顿蒸汽机车英国史蒂芬孙四、工业革命的影响1、生产工具的变革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提高社会生产力,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注意:生产工具的变革是指从手工工具到珍妮机再到蒸汽机。
2、生产手段、方式的变革对人类文明的影响(1)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生产组织形式)变化——工厂制度出现,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
(2)引起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工业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
(3)引发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城市化进程发展。
(4)社会关系发生重大变革①新的阶级关系出现,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总体概述18世纪60年代,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
到19世纪上半期,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力获得迅猛发展,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为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进一步扩大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核心的世界市场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初步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世界格局。
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欧美主要国家先后发生了以电力取代蒸汽力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力获得更加突飞猛进的发展,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文学艺术空前繁荣。
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各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海外殖民地的斗争趋于白热化,终于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二、三维目标知识目标:引导学生简单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前两次科技革命的联系和区别,使学生认识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影响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初步概括知识,并能够对所提供的社会现象有一定的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科教兴国思想,能够明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中考热点链接:有关工业革命的内容,中考经常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但也有大题出现。
常结合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三个阶段(三次科技革命)综合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还可以中外历史的联系。
总之,因为本单元内容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它的影响非常重大,在考试中考察它的影响的可能较大。
在今后的复习中可以运用比较方法来进行复习:四、中考试题回放:(2005年河北中考文综样卷)世界历史上的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据此回答31--32题。
3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成果是A、瓦特改进蒸汽机B、火车、轮船的出现C、电话、电报的发明D、飞机的出现32、第二次工业革命A、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即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B、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C、促进大机器生产完全代替工场手工业D、使世界经济呈现出全球化趋势解析:从题型上看,属于“一拖N型”的选择题。
第15讲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

2.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第一次工业革命
动力 发明者 科技含量 蒸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力
工匠
经验主义,科学与 技术未真正结合 首发英国,逐步扩 展到其他国家 轻工业
科学家和工程师
科学理论指导,与生产技术 紧密结合 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发达 资本主义国家 重工业
发展进程 起始部门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进入大企业时代, 垄断组织出现
(1)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资本主义世界
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入了“电气时代”,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2)欧美国家的工业化是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建立起来的,第一次 工业革命实现了以轻工纺织为支柱的工业化,第二次工业革命 实现了以重工石化为支柱的工业化。
3.资本主义的生产组织形式的三次变化
1786年 38 1790年 30 1800年 9.5 1807年 6.75 1830年 3
A.经济危机发生导致产品滞销 B.国内市场饱和激化供求矛盾 C.工业革命导致生产成本降低 D.政府加强调控降低商品价格
3. (2017· 江西省上饶市模拟)19世纪末期,英国的家庭人数 开始减少。这种趋势先在上层社会和自由职业中开始,不 久影响到其他中产阶级,最后影响到工人阶级,工人中也 一度出现了节育。这反映了( D ) A.大机器时代工人的生育观念得以修正 B.工人主观上更愿意少生孩子尽快脱贫 C.智能型职员群体成为工业化的主力军 D.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国内竞争日趋激烈
工业场所。
4.正确理解世界市场的内涵 (1)指在世界范围内通过对外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市场的 总和。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既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国内市场,也 包括资本主义国家控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市场。
微考点: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及带给我们的启示

考点: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及带给我们的启示比较项目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上半叶19世纪下半叶政治前提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标志蒸汽机的广泛应用电力的广泛应用领先国家英国美、德动力蒸汽机电力、内燃机新能源煤炭电力、石油社会转型“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主要成果蒸汽机、火车、汽船等电灯、汽车、飞机等影响1.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2.使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制度而巩固下来;3.促进英、法、美等国成为强大的工业国。
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1.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使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帝国主义阶段.3.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霸世界,最终导致一战爆发。
对中国的影响(拓展点)1.英国为扩大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1840年发动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3.激发国人探求新知,向西方学习,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
①列强继续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如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加重 .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③经济上殖民者加紧对华进行资本输出;政治上,19世纪末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严重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如: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和品质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点:(拓展点)(1)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对于生产的影响不如第二次显著,新技术的发明主体与其说是科学家,不如说是有才能的技工;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发现往往直接导致技术发明。
(2)第一次工业革命重心在轻工业部门,主要是纺织业;第二次工业革命则重心转移到重工业,如石油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工业。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PPT课件

1、有坚实的科学基础,科学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与技术结合。推 动生产力的发展;2、同时在几个国家发生,规模广泛,发展迅速; 3、有许多国家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棉纺织:1、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1765年);2、克隆普顿- 骡机(1779年);3、卡特莱特-水力织布机(1785年) 动力:瓦特-改良蒸汽机(1785年 ) 交通运输:1、富尔顿-轮船(美、1807年);2、史蒂芬孙-蒸汽 机车(1814年)
1、首先了生在英国,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到机器生产机器; 2、 开始于轻工业(棉纺织)部门,发明机器者大多是具有实践经验的 工人和技师;3、大机器生产代替工场手工业
这六个条件是否完备,优劣状况,综合起来就决定 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速度和水平。
3、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开 3、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分
始了城市化进程;
世界,殖民侵略进入以资本
4、世界格局发生变化 ,东方从 输出为主的时期;
属于西方;
4、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5、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殖 加剧,世界力量对比格局发 民侵略进入以商品输出为主时期。 生改变。
二、迁移和运用:
重点!
两次工业革命有何联系与区别?
次第 项目
时间 背景 条件
主要 成就
特点
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70年代开始
1、政治保障-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2、生产技术-自 然科学的突破性进展;3、资金-资本的积累和对殖民地的掠夺;4、 市场-德、意、日等国的统一开辟了国内市场;世界市场的出现和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进一步扩大了对商品的需求
初中历史会考《两次工业革命》知识点汇总

英国
美国、德国
主要发明
①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标志工业
革命开始。
②1785年,瓦特改进蒸汽机,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③1825年,斯蒂芬森发明蒸汽机车,标志铁路时代的开始。
①美国的爱迪生发明耐用白炽灯泡、碱性蓄电池、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等。
②与电有关发明:发电机、电动机、电焊机、电钻、电话、电车、电报等。
名称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开始时间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前提
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主要标志
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应用
动力机
蒸汽机
发电机、电动机、内燃机
新能源
蒸汽、煤炭
电力、石油
时代特征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理论基础
牛顿的力学理论
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现象
电力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制造业、化学工业、
通讯工业等
生产方式
机器生产
组织形式
工厂
垄断组织
特点
①技术发明主要源于工人和技师的实践经验。
②蒸汽机广泛使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③首先发生在英国
①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②同时发生在几个国家,美德领先。
③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影响
①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④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中国影响
①工业革命后,为打开中国市场,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人开始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掀起了洋务运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讲解

1914年竣工的巴拿马运河则使旧金 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5 666英里。 轮船的不断更新使航速大大提高, 欧美航程从42天缩短为5天,从伦敦
简要概括科技 进步促进资本 主义世界市场
到加尔各答也由3个月减为18天。此 外海底电缆的铺设,跨洲铁路的修 建,都加强了洲际联系。②有线电
些被“发现”地区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成为其重要的
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地理大发现为后来的资产阶级政治
革命和思想革命奠定了基础;地理大发现使世界连成一体,
有利于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世界文明的汇合。(8分)
(3)能源:电力的广泛应用和石油的开采。动力:内
燃机的发明和运用。工业结构: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不
——吴于廑、齐世荣主
编《世界史·近代史》
《金版新学案》
返回导航页
(1)根据材料一说明 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 了哪些变化?简析其 原因。
答案: (1)世界市场 不断扩大;商业交换 的品种增多。原因: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 扩张的加剧
结束放映
栏目导引
史 料 研 习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读史三步曲]
材料二 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使
国别 德国 13% 17% 19%
美国 23% 30% 36%
《金版新学案》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栏目导引
材料三 电灯以耀眼的光芒宣告,新的光源将使世界 的面貌焕然一新,而在当时的英国,电灯的推广却遭 到煤气照明公司的反对,千方百计保护已取得垄断地 位的煤气照明。 ——摘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1)材料一所反映的该时期的英国殖民政策是什么?这 一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晚期至20 世纪初期英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并分析造成这种 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8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14年竣工的巴拿马运河则使旧金 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5 666英里。 轮船的不断更新使航速大大提高,
材料二中②划线 部分的关键信息:
欧美航程从42天缩短为5天,从伦敦 到加尔各答也由3个月减为18天。此 外海底电缆的铺设,跨洲铁路的修
世界通讯网络的 形成体现了科技
(2)工业革命密切了
(3)垄断组织是资本
世界各地的联系,
主义发展到一定阶
使世界形成一个有
命
段,对生产关系的
机的整体,为最终 形成世界市场打下
题
一次成功的调整, 是生产力发展、科
了基础。工业革命
视
学技术进步的必然
确立了资产阶级对 世界的统治,促进
角
结果,它适应了资 本主义大生产的要
了资本主义制度的
求,是资本主义经
——吴于廑、齐世荣主
编《世界史·近代史》
《金版新学案》
返回导航页
(1)根据材料一说明 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 了哪些变化?简析其 原因。
答案: (1)世界市场 不断扩大;商业交换 的品种增多。原因: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 扩张的加剧
结束放映
栏目导引
史 料 研 习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读史三步曲]
材料二 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使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栏目导引
史 料 研 习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史料应用]
材料一 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 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 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 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 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 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 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 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 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 及葡萄。①美洲的特产也被流向 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 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 南瓜、可可等。
1914年竣工的巴拿马运河则使旧金 材料二反映科技
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5 666英里。
轮船的不断更新使航速大大提高, 的进步促进了资
欧美航程从42天缩短为5天,从伦敦 到加尔各答也由3个月减为18天。此
本主义世界市场
外海底电缆的铺设,跨洲铁路的修 的形成
建,都加强了洲际联系。有线电报、
电话和无线电报的普及,使世界通
欧洲到印度的航路缩短了4 000英里。 (2)根据材料二,
1914年竣工的巴拿马运河则使旧金 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5 666英里。 轮船的不断更新使航速大大提高, 欧美航程从42天缩短为5天,从伦敦
简要概括科技 进步促进资本 主义世界市场
到加尔各答也由3个月减为18天。此 外海底电缆的铺设,跨洲铁路的修 建,都加强了洲际联系。②有线电
必修二 经济成长历程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
史 料 研 习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读史三步曲]
材料一 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 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 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 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 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 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 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 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 萄。美洲的特产也被流向世界各地, 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 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审 题
纺织工人数量增 多不是原因而是 结果,排除A项
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还没有 来临,排除B项
工人手工纺纱速度提 高是原因,但表述不 全面,排除D项
棉纺织领域的 促进了英国棉 纺织业的发展,导致输入英国 原棉重量增加,C项正确
最终形成的主 要表现。
答案报:、电话新和式无交线通电报工的具普和及电,讯使器世材的出现;运河的修
建和界轮通讯船网的络改得进以;形成海。底电缆的铺设,跨洲铁路的修建; 世界—通—讯斯网塔络夫的里形阿诺成斯。《全球通史》
《金版新学案》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栏目导引
热 点 考 向 工业革命与走向整体的世界
(1)综合考查从珍妮机到蒸汽机的重大发明,第二次工 业革命中电的广泛应用,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第二步:细读
材料一中①划线 部分的关键信息: 美洲的特产流向 世界各地,说明 世界联系的不断 加强。隐性信息: 世界市场的雏形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 出现。
《世界史·近代史》
《金版新学案》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栏目导引
史 料 研 习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读史三步曲]
材料二 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使
讯网络得以形成。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金版新学案》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栏目导引
史 料 研 习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读史三步曲]
材料一 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 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 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 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 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 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 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 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 果,如橄榄以及葡萄。①美洲的特 产也被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 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 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建,都加强了洲际联系第。三②有步线:电史证 进步,促进了资 各报界国、通之人电讯间类话网的进和络经入无得济线以近电形贸代报成易以的。来来普往,及不各,断使国世扩的大孤、立本日状主益态义频逐世繁渐界。被市1打9场世破纪, 末20—世—纪斯初塔资夫里本阿主诺义斯世《界全市球通场史形》成 的形成
《金版新学案》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 《世界史·近代史》
第一步:粗读
材料一反映从 新航路开辟到 18世纪后期 世界贸易不断 扩展,联系不 断加强
《金版新学案》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栏目导引
史 料 研 习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读史三步曲]
材料二 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使
欧洲到印度的航路缩短了4 000英里。 第一步:粗读
发展和完善。
济成熟的标志。
(4)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成果应用于生产对我国增 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新型工业化国家的启示。
《金版新学案》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栏目导引
【例】(2012·高考江苏卷)下图是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输
入英国的原棉重量变化示意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是(C )
A.英国纺织工人数量增加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来临 C.棉纺织领域的发明创造 D.工人手工纺纱速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