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高考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迈入“电气时代”1.工业革命的基本技术成就工业革命的四项基本技术成就是:第一,用机器取代了工具。
与赤手空拳相比,这两者都可以使人更为灵巧地进行某些特定的操作。
其主要区别在于,工具是依靠人的体力,而机器则是依靠某种天然力。
这里机器这个词是按其18世纪的意义使用的,因为在当时和其后的很长时间里,原动机和其他机器并没有严格的区分。
从1875年勒洛给出的定义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机器是一些人为制造的固体零件的组合,借助于机器能够使自然力产生某些明确的运动”。
第二,引入新的原动力。
新机器需要新的原动力,因为一些比较旧的原动力都有很大的局限性。
风是很廉价,但不大可靠;水则受当地条件的限制。
但蒸汽就不会受这两项缺点的制约,它不受天气和季节的影响。
蒸汽机的发明是工业革命的核心标志。
第三,普遍适用的原动力。
凡是需要的地方,都可以产生蒸汽机动力。
这种机动性是机器时代最具特征的优点,使得许多没有丰富水力资源的国家有可能实现工业化。
此外,蒸汽机已经证明能够比早先的原动力产生多得多的动力,因此迟早能把能量输出提高到非常高的水平。
第四,工厂成为生产组织的一种新形式。
工厂在蒸汽机出现之前就早已有之。
早期的纺织厂和钢铁厂都是这种类型的工厂,而不是具有中世纪和较早技术特征的作坊。
可是在18世纪,工厂这个词并不是按照现在的意义来使用的。
那时的工厂只不过是一个店铺、一个货栈或一座库房,只是到18世纪末这个词才被用于表示磨坊或机械工厂。
磨坊这个词更为通用,因为在那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机器往往是巨大的水车。
16世纪的英格兰,不仅面粉厂而且连使用榔头和风箱的钢铁厂和锻造厂,都是依靠水车工作的,首家棉织厂也不例外。
在1844年颁布的《纺织工厂法案》中,首次在法律上使用了工厂这个词。
到1800年,由蒸汽机驱动的密集的机器已成为工业革命的一个特征,但这肯定不是唯一的方式;许多制造活动仍然在作坊里进行着,工业革命中部分工厂曾经受到过很大压力。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指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在欧美国家发生的一场技术和经济变革。
它的主要特点包括:
1. 电力的广泛应用:电力成为新的能源,带动了电灯、电动机、电报、电话等一系列发明和应用。
2. 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内燃机的出现推动了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发展。
3. 化学工业的兴起:化学合成材料的发明和应用,如塑料、合成纤维等,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4. 大规模生产的出现: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工厂的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
近代科学文化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然科学的发展: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如牛顿力学、达尔文进化论等。
2. 科学方法的形成:实验、观察和理论推导成为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3. 科技与文化的相互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文化、艺术、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文化也对科技的发展产生了反作用。
4. 科学文化的传播: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的发展,科学文化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之一。
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教版)考点26 第二次工业革命

考点26第二次工业革命1.背景(1)政治条件:随着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浪潮的掀起,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得以逐渐确立。
(2)19世纪中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市场广阔。
(3)19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很多研究成果被迅速运用于生产。
2.主要成就及发明成就发明电的广泛应用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八九十年代,电灯、电车、、电影放映机相继问世。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内燃机创制和使用七八十年代,内燃机问世,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
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相继出现化学工业在石油和煤中提取化学物质作原料,制成了染料、塑料、药品、炸药和人造纤维等多种化学合成材料钢铁行业在建筑业和制造业中,钢铁取代了原来的木材和铁(1)工业部门:诞生了电力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
(2)生产结构:促成了工业生产结构的巨大变化,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
(3)生产组织形式:在新兴工业和钢铁工业形成了垄断组织。
(4)世界体系:推动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轻巧识记]第二次工业革命可归纳为“一、二、三、四、五”一个时代:电气时代。
两个中心:美国和德国。
三个特点:科学与技术相结合、几个国家同时开始、部分国家交叉进行。
四点成就:电的广泛使用;内燃机创制和使用;化学工业的发展;钢铁工业的进步。
五个新兴行业:电力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化学工业、电器制造业。
4.垄断组织的出现(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促成生产结构巨变,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的同时,使生产的规模及对资本的需求日益庞大,生产的社会化趋势日趋加强。
(2)出现:为了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一些大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资产阶级一贯倡导的自由竞争原则,采取各种方式,控制产品的生产、价格和市场,从而形成了垄断组织。
(3)影响⎩⎪⎪⎪⎨⎪⎪⎪⎧①实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作的局部调整,它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促进了资 本主义的发展。
高三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点

高三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点高三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点 1. 产生背景(1)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畴内确立。
到19世纪70年代,西方资产阶级反封建的任务已基本完成。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东方则还没有成熟到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程度,只有日本是的资产阶级国家。
故而在大约30年时间里,世界上基本没有产生过革命,资本主义处在相对和平的环境当中。
这里的“和平”是指没有产生革命,并不是相对于战争而言。
在这样的环境中,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和连续克服世界等方面,都得到了庞大的发展,终于到达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基本成型的程度。
(2)第一次工业革命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自然科学迅速发展19世纪自然科学空前活跃并获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第二次工业革命便是在自然科学庞大成果的基础上展开起来的。
正是在这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当中,科学技术又不断有新的突破,并迅速运用到工业生产当中。
第二次工业革命令人佩服地体现了科学技术与工业生产相结合而发挥出来的庞大气力。
(3)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入侵,为占有更为广阔的市场,竞争更加猛烈。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都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生产力水平包括生产技术和生产规模等,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工业在全部国民经济中占有了主导地位,而世界市场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基本形成,又对商品生产给予了强大的推动。
第一次工业革命所造成的生产体系已不能满足需要。
的前程是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开发新产品。
这就只能依靠科学技术。
从而以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去在残暴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象征):①、重要标志是电力的广泛使用,使工业由蒸汽时期跨入了电气时期。
②、内燃机的发明和运用。
内燃机充作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动机,造成了交通领域的一场革命,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距离。
这不仅带动了一大批新工业部门的创建,也促使石油开采和炼制业迅速发展起来。
③、化学工业的建立和发展。
4、垄断经济的产生、定义、评判:垄断经济的产生:生产力的突飞猛进(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很自然的引发了生产关系上的变化,最重要的就是显现了垄断组织。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次工业革命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次工业革命一、第二次工业革命1.前提和条件(1)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立。
(2)经济基础: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理论基础: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4)市场条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市场广阔。
2.成就(1)电的广泛使用①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
②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
③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电器产品纷纷涌现。
(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以内燃机为动力,研制成功了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
(3)化学工业发展令人瞩目。
(4)科学技术推动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3.影响(1)生产力:提高了生产力,推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工业部门:诞生电力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新兴工业。
(3)生产结构: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
(4)生产组织:一些大企业采取各种方式,控制产品生产、价格和市场,形成了垄断组织。
(5)世界体系: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推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概念阐释]垄断组织垄断组织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或几个经济部门中居于重要地位的大企业之间的联合。
它们凭借这种联合所建立的统治地位,控制相应部门的商品生产,瓜分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规定垄断价格,攫取高额利润。
垄断组织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二、世界市场的发展1.原因(1)物质基础: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
(2)交通通讯: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出现,加强了各地的联系。
2.表现(1)政治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完毕,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基本上都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2)经济上:世界贸易额增长三倍左右;非工业国家与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3.影响(1)建立起以欧美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2)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了艰难的发展历程。
中考历史 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点总结

(3)化学工业的发展: 从煤和石油等原材料中,提炼出多种化学物质,并以此为工业原料,制成多种化学合成材 料,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生活。
开始沦为半殖半封,中国近代企业产生, 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
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走上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沦为半殖半封社会,中国掀起救
亡图存的运动——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2、世界市场的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完毕,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 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附:两次工业革命对比
次第 项目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间
背景
主要 成就
18世纪60年代开始——19世纪中期
19世纪70年代开始——20世纪 初
பைடு நூலகம்
1、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5、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促
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1、开始:棉纺织: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 1、电力的广泛应用: 机
特点 影响
2、动力:瓦特-改良蒸汽机 3、交通运输:1)、富尔顿-轮船 (美、);2)、史蒂芬孙-蒸汽机车 (英)
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并 引起交通领域的革新汽车、飞 机) 3、化学工业的发展: 4、钢铁工业的进步
2、垄断组织出现
一方面,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另一方面,一些大企业一定程度上放弃资产阶级一贯倡导的 自由竞争原则,采取各种方式,控制产品生产价格和市场,形成了垄断组织(类似于结盟) 主要表现:大垄断企业和大财团出现:各种大王、跨国公司 基本形式:托拉斯、辛迪加、卡特尔 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第二次工业革命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第二次工业革命
识记知识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核心内容及相关领域的变化。
时间:19世纪70年代
核心内容:电机发明和运用。
相关领域的变化: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化学工业、钢铁工业的建立。
理解知识点:
垄断资本主义的影响:在自由竞争条件下的形成的垄断资本,竞争更加激烈,扩大了社会两极分化,最终由于无序竞争引发经济危机,导致社会的动荡。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第 1 页共1 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经济史)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归纳总结.doc

2-2-4第二次工业革命一、第二次工业革命1耐间: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2•背景原因条件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促进>资产阶级革命、改革、统一的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殖民扩张政治:◊资产阶级统治的进一步确立◊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相对稳定科技:◊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电磁感应、原子论、元素周期律、细胞学、进化论、量子论、相对论)◊牛产技术进步3•主要成就4.主要特点◊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在儿个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范围广◊成就最突出的是德国和美国◊有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5.影响经济:◊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形成了垄断和垄断组织◊丰富和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内容和方式政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言人◊无产阶级队伍发展壮大,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迎来新高潮国际:◊各帝国主义国家加紧对外侵略扩张,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剧6•启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必须与牛产相结合,才能产牛牛产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经济的发展需要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政治对经济具有反作用◊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7.对比三次工业革命MMB-a TA*uttia••Mt•IE笳阪» rwu火蘇化生产.大多是有实KIRS®:❹首先由英雷开如newftiT.力.趣了绘刑发JH.C&9LBT»^*aft®别起了社鈿锄腋车痔二出工中Ml电九取机.«SA:亀饥« Ki<tli M6主區竇本主文国趣入如主如》第三汝工*苹金HE+ftJett*.人工合林x 宅"、MX©IWWfeM生产力JU*制f 挨 b 力ttMAAT 快" @科字栅柚切配合iHAftiLXJML社■生产力録剑睡了社社Q生彌化二、垄断组织的岀现1含义指少数大企业为控制生产与市场以获取更大利润而结成的经济联合体2.成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经济发展,竞争加剧◊牛产和资木集中◊工厂规模扩大,资本需求庞大◊生产的社会化趋势加强◊垄断组织出现3•垄断组织的出现时间:19世纪晚期形式: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等行业:新兴工业和钢铁工业组织:美孚石油公司、美国钢铁公司、徳国电业总公司、四门子公司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4.认识◊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有利于生产率的提高>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改善企业经营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降低成木>有利于技术研发和推广>一定程度克服肓目生产和无序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造成垄断,影响公平》压制竞争>不利于小企业、新企业发展>引发社会不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5•影响◊促进了资木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干涉、控制国家的经济、政治,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着◊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是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三、世界市场的发展1・时间:20世纪初2.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力发展,推动了世界各地经济联系进一步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明显◊第二次工业革命,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帝国主义国家对外扩张,瓜分世界,资木主义世界体系建立起来3•表现◊世界贸易额大幅增加(1870年以后三十多年间,世界贸易额增长了三倍左右)◊亚非拉等非工业国生产的粮食核原料源源不断的运往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国家的工业品销往全世界,国际分工日益明显4.形成和发展开始形成:新航路开辟后进一步拓展:殖民扩张基本形成:工业革命后(19世纪中后期)完全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20世纪初)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提高,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和需要◊强力推动: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因素:新型交通工具、通讯手段、人口流动、国际分工5•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时间:20世纪初原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重要原因: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直接原因:殖民扩张,瓜分世界内容:◊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思想文化体系◊资本主义殖民体系(世界体系形成的标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XX年高考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点总结
第二次工业革命,起于19世纪七十年代,以电力和内燃机的使用为主要标志,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又称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当时,科学技术的突出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化学工业的建立,第二次科技革命人类跨入了电气时代。
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诞生,90年代柴油机创制成功。
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还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
(导致了列强开始争夺石油。
)
1.特点(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比):
(1)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2)速度快,范围广,规模大,多国同时进行。
(3)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4)经济结构:从重工业开始。
2.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
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政治保障)
2.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经济基础)
3.自然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技术条件)
4.市场的扩大(市场条件)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一、经济领域
1.资奉主义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在l9世纪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尤其是电磁学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新的科技成果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在生产力提高的同时加速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最终形成了以科技为依托、垄断形式组织生产的经济模式。
2.经济结构的变化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后,最早出现垄断组织的是钢铁和电力工业。
之后汽车、飞机制造等工业部门也相继出现垄断组织: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工业结构实现了从轻工业到重工业的飞跃,最终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布局,资本主义生产进人成熟阶段。
3.能源结构的变化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隧着发电机的创制成功,电力逐渐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的新能源.人类社会进人“电气时代”以煤气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以及之后创制成功的柴油机,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
在此基础上“电力”和“石油”成为人类社会使用的主要新能源。
二、政治领域
随着垄断组织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日益完善,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较为健全的议会民主制度。
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资产阶级调整统治政策,实行政治民主化和社会立法在政治上工人阶级已经取得了普选权、组织政党等权利,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经济上,工人的生活状况有所改善,工人运动失去了暴力斗争的环境,多以经济斗争和合法、和平斗争为主。
三、思想领域
19世纪中期出现的三大思潮——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到I9世纪末也有所发展甚至出现了新的变化。
1.自由主义到干预主义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经济从自由竞争阶段进人垄断阶段,资产阶级从要求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到越来越多的干预国家的经跻政治生活.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借助国家政权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已从自由主义转向干预主义。
2.马克思主义到列宁主义
19世纪末,随着工人队伍的壮大,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工人运动再度高涨。
在俄国+以列宁为首的多数派,坚持把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写入党纲,最终形成了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主义。
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诞生。
3.民族主义
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扩张和民族压迫,亚非拉美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在斗争中日益成熟的殖民地人民更加注意本国的实际情况.民族主义思潮日益民族化,如中国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印度的提拉克主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