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优质课教学说课
沁园春长沙获奖说课稿

沁园春长沙获奖说课稿沁园春长沙获奖说课稿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沁园春长沙获奖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沁园春长沙获奖说课稿篇1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这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中国现当代诗歌、外国诗歌)的第一篇,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的作品。
下面我准备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沁园春长沙》选自《毛泽东诗词集》,整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斗志。
上阙描绘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下阙则紧承上阙,通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而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谁主沉浮”作了答: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2、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沁园春长沙》是高中语文的第一课,这也是高中语文中唯一的一个现当代诗歌、外国诗歌单元中的第一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理解诗中生动、鲜明的形象(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
同时这节课的教学也是学生进入高中以后接触的正式的第一堂语文课,在这以前,我们虽然已经对高中语文的编排体系、教学内容、学习要求和高考语文的一些特点给学生讲解过,学生已初步明白了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些要求,可能对高中语文有了一定的新鲜感和较浓的兴趣,但这毕竟是学生进入高中以后所接触的第一课,这堂课具有很强的引领作用。
《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精选13篇)

《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精选13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篇1【学习目的】1、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2、对比诵读,了解词的格律特点,加深对情感内涵的把握和理解。
3、品味词的语言和意境,了解诗词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4、背诵全词,提高朗读能力。
【教学重点】诗词朗读,赏析诗词的语言表现力,感受作者的情怀。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板块学习方法介绍(结合人文主题)1、说说: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自由表达。
(引入写作与阅读的结合)2、读读:初读、对比读,感知诗词的形式特点──音韵、节奏与格律。
范读后整体感知本文的思想情感与风格。
3、议议:品味鉴赏诗歌的语言和技巧,深入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品语言、知诗艺、思想)4、写写:拓展鉴赏。
二、品读课文1、说说:⑴ 同学们,踏入高中也就踏入青春的门槛,今天老师想问问大家,你的青春理想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你的理想?(学生自由表达)⑵ 交流后,教师点评后引导:刚才同学们都畅谈了自己的理想,非常简洁的一句话或几句话。
但老师想问问你们中有谁能诗意地说出自己的理想,形象地表达自己的理想?⑶导入课文: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看看作者青春时代的理想是什么?又是如何形象地表达自己的理想,如何诗意地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伟人的伟大,并从中学到一些诗词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2、读读:⑴ 我们先来读读读这一首词。
读了之后,我想和大家一起来交流同学们读了之后的初步感受。
提醒注意:把握情感,注意语气,划分节奏,读出重音。
(交流初读的感受,请学生推荐学生来范读,探讨该词的朗读处理。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优秀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优秀沁园春长沙说课稿优秀11教学目标①品味关键词语,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②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2学情分析古代有才学之士、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必定生出很多感慨。
曹操登上碣石山,大发诗兴,写下《观沧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几句表现出诗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
陈子昂在幽州台上吟诵“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感叹宇宙之寥廓,人生之苦短,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愁苦之情。
那么,毛泽东重游橘子洲时又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
3重点难点①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境界。
②从词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抒情性。
4教学过程4.1第二学时评论(0)教学目标1、解读《沁园春长沙》下片中“峥嵘岁月”图和“中流击水”图,进一步把握全词的巧妙结构和主旨。
2、引导学生自学《采桑子重阳》评论(0)学时重点全词的巧妙结构和主旨。
评论(0)学时难点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沁园春·长沙——导读【教学过程】一、检查巩固1、指定学生背诵全词。
2、检查重点词语的掌握与运用。
二、提问:上片作者独立湘江,观赏了一副雄伟壮阔的湘江秋景图,并借景抒情,发出了“谁主沉浮”的感叹。
面对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跟着是如何回答的?明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
毛泽东与1913年——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肄业,常常跟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或游泳。
故地重游,回忆那不寻常的岁月太多了。
三、重难点的解决过程1、具体研习“峥嵘岁月图”。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1)提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明确:一般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在词中其承接过渡的作用。
词的上下片下发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
《沁园春·长沙》优质课教案

《沁园春·长沙》优质课教案第一篇:《沁园春·长沙》优质课教案《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复习巩固词的体裁知识,了解意象和意境,学习诗歌鉴赏方法。
过程与方法: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准确把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等)。
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复习巩固词的体裁知识,了解意象和意境,学习诗歌鉴赏方法。
难点: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导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收获,丰富,多愁,充满想象……)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写了许许多多的有关秋的诗歌,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秋的理解和感悟,同学们还记得学过哪些写秋的诗句呢?例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孤寂忧愁)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清净无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沉郁壮阔)二、复习旧知识:(一)词:1、中国诗歌发展流变:诗经-楚辞-古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现代新诗2、词,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
又叫“曲词”“诗余”“长短句”。
词牌决定词的格式,段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声律,与词的内容无关。
根据字数,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3、《沁园春·雪》(二)毛泽东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人。
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三、写作背景: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
沁园春·长沙说课+微课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1925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一、说教材《沁园春〃长沙》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这是高中新诗单元中的一篇基本篇目,属课内讲读课。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新诗属于文学作品,高中语文教材中新诗单元独此一个,无可避免地要担当起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和训练,初步培养学生对新诗的鉴赏能力的重任。
二、说教学从学生的知识构成来看,学生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沁园春〃雪》,所以对于毛泽东的诗歌有一定的认识,并且也掌握了一定的鉴赏诗歌的能力。
同时,从学生的情感体验来看,学生正处在年轻气盛的阶段,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已经能够感悟,所以对于本文的学习也较容易把握,他们能够善于自主探究并且有一定的创新思维。
【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鉴赏,体会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抱负;2.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鉴赏能力。
【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反复吟读,体会深秋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
(确立依据:培养语感要靠读,理解诗意,感受意境,领会主旨要靠对凝练的语言的揣摩和分析)【学法指导】:利用多媒体诵读入境,欣赏诗意;体会感悟,鉴赏评价。
【教学过程】:通过阅读鉴赏,了解诗词的写作特点,体会文中所表现出的真挚而豪放的感情,从而深入诗歌所创造的艺术境界。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鉴赏,体会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抱负;2.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鉴赏能力。
【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反复吟读,体会深秋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
(确立依据:培养语感要靠读,理解诗意,感受意境,领会主旨要靠对凝练的语言的揣摩和分析)【学法指导】:利用多媒体诵读入境,欣赏诗意;体会感悟,鉴赏评价。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沁园春-长沙》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沁园春-长沙》的作者背景、创作年代及诗词的历史地位。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词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学会从诗词中汲取灵感,进行创意写作。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介绍《沁园春-长沙》的诗词背景,分析诗词的结构、韵律和语言特点。
解读诗词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等。
2.2 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兴趣特点,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讨论,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诗词朗诵视频或音频,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意境。
简要介绍作者毛泽东及其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沁园春-长沙》,理解诗词大意。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探讨。
3.3 课堂讲解:分析诗词的结构、韵律和语言特点,讲解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结合历史背景和时代精神,解读诗词的主题思想。
3.4 互动环节: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从诗词中汲取灵感,进行创意写作。
各小组分享作品,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3.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和小组讨论表现。
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给予积极的反馈。
4.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他们对诗词的理解和创意写作能力。
在作业批改中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选用权威、适合学生水平的教材,如《毛泽东诗词鉴赏》、《沁园春-长沙》注释版等。
人教版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人教版沁园春长沙说课稿人教版《沁园春·长沙》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沁园春·长沙》,并理解其基本内容。
- 学生能够掌握本课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并能在适当的情境中运用。
- 学生能够了解毛泽东的创作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 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毛泽东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诗歌的朗读技巧和情感表达。
- 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2. 教学难点:- 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把握和分析。
- 诗歌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认识与理解。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完成任务,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展示诗歌背景资料和相关图片,增强直观感受。
- 角色扮演:学生分角色朗读诗歌,体验不同角色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毛泽东的生平介绍视频,引起学生对《沁园春·长沙》的兴趣。
- 提问学生对毛泽东及其作品的了解,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2. 学习新课:- 朗读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 分析诗歌内容,讲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 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理解。
3. 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每组选择一段诗歌进行深入分析,并准备分享。
- 全班交流,各小组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教师点评。
4. 巩固提高:- 角色扮演,学生分角色朗读诗歌,体验诗歌的情感表达。
-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强对诗歌内容和形式的理解。
5. 总结反思:- 教师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诗歌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1.《沁园春长沙》说课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抓关键词,对诗词进行诵读、赏析。
难点: 体会词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树立正
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五、说教法
1、诵读鉴赏法。 2、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3、提问分析法。
九、说板书设计
• 沁园春·长沙
•
毛泽东
•
立 —— 造像XXX —— 游人 独立寻思
•
看 —— 借景抒情 —— 诗人 关怀天下
•
怅
•
问 —— 直抒胸臆 —— 哲人 忆旧言志
•
携
•
忆 —— 怀人忆事 —— 斗士 主宰沉浮
•
记
•
↓
↓
↓
↓
关键词·思路 抒情方式
形象 情感
十、说教学反思
• ②诗人描写了哪些意象,它们各自有何特点,构成了怎样的 一幅秋色图?
• ③我们从这幅秋色图可以透视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呢?(提示: 假如是一个消极悲观的诗人,面对同样的景物,可能会有什 么样的描画?)
• ④“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个深沉的发问,蕴涵的是诗人 怎样的情怀呢?
• ⑤词人在下阕中怀人忆事,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结合毛 泽东生平,投放图片,补充事实,印证词意)
巴地评析。 • 尽量多联系社会现状,学生更乐于与自身
比较、感悟。
青春与理想。 • (4)朗读诗篇《青春之诗》
八、说作业布置
• 1、要求学生背诵全诗,增强学生对 诗歌的感悟,体会诗歌的美。
• 2、结合本诗,将它扩写为一篇抒情 散文,要求字数不少于五百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复习巩固词的体裁知识,了解意象和意境,学习诗歌鉴赏方法。
过程与方法: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准确把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等)。
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复习巩固词的体裁知识,了解意象和意境,学习诗歌鉴赏方法。
难点: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导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收获,丰富,多愁,充满想象……)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写了许许多多的有关秋的诗歌,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秋的理解和感悟,同学们还记得学过哪些写秋的诗句呢?例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孤寂忧愁)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清净无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沉郁壮阔)二、复习旧知识:(一)词:1、中国诗歌发展流变:诗经-楚辞-古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现代新诗2、词,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
又叫“曲词”“诗余”“长短句”。
词牌决定词的格式,段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声律,与词的内容无关。
根据字数,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3、《沁园春·雪》(二)毛泽东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人。
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三、写作背景: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
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
这年深秋,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本词实际上是毛泽东用词的体例所写的现代诗。
四、诵读诗歌,初步感受。
(一)自读,注意部分字的读音(橘,舸,峥嵘,遒,遏)(二)播放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读,比较并评价。
(三)再读课文,思考问题:1、本文上下阕各自写了什么?分别有何直观感受(用形容词概括)?2、分别找到统领本文上下阕的关键字词。
3、找出最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句词,并体会它的作用。
明确:上阕:描绘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
(看)下阕:抒发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怀。
(忆)主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承上启下)第二课时一、品味鉴赏上阕,体景悟情(一)赏析前三句1、哪位同学能够通过合理的调整、补充,把前三句的大意通畅的说一说?“独立”而不孤单,“寒秋”却无冷意。
2、比较鉴赏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附:《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明确:《江雪》是柳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所写,表露作者与恶势力决不妥协的心志。
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柳宗元的“独钓寒江”意境相似,但作者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二)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1、一个“看”字统领到哪?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2、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选取哪些意象)?“意象”,是指在诗歌中,融人了词人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它“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抓住诗歌的意象,我们就可以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感受到其中隽永深刻的情感。
作者抓住哪些关键意象来描绘“湘江秋景”图的?明确:(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绿色给人以活力(百)舸————(争)流竞争给人以动力鹰————击长空鱼————翔浅底3、讨论:写“看”的这几句词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有什么特色?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天空:鹰击长空(仰视)水底:鱼翔浅底(俯察)写景应多角度、多方位立体式描写。
4、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能否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鹰击(飞)升空,鱼翔(游)浅底,万类霜天竞(争)自由。
明确:括号内的词不能替换加点的词。
因为“击”显示了鹰展翅的力量和搏击的雄姿;“翔”写出了鱼的活跃和自由自在;“竞”表现了在明净清爽的秋天里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击”“翔”呼应“竞”,而括号内的词可用于任何一个同类事物。
5、古人笔下秋景多肃杀悲凉,清冷凄惨,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什么如此灿烂多彩,充满生机?提示:毛泽东的身份、地位、抱负比较这两首词的主题思想的差异。
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只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鉴赏提示:陆游词所描写的梅花特点是:寂寞孤独、历经风雨,清高自守,百折不渝,芳香永驻。
毛泽东词所描写的特点是:耐寒坚毅,不争名利,适时报春,在花丛中笑看人间春的到来。
陆游词所表现的是作者孤高自傲,志向清高,不与俗艳同流,百折不挠,是站在个人修养的角度上抒写的。
毛泽东词所表现的是一个革命者坚强不屈,一心为争得国家与世界变革的胜利而奋斗,甘愿牺牲自己为人民迎来光明幸福的春天的精神,是站在一个革命者的立场上,写出了一类人的心声与志向。
(三)体会“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丰富含义。
“怅”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
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的蓬勃绚丽,而现实社会却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俯仰天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
禁不住问苍茫大地:谁来主宰你的盛衰荣枯?“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提示: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人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广阔崇高的心境小结:“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词的“词眼”。
上阕就是通过这样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伟大的抱负。
二、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上阙。
第三课时一、回顾上节课要点,朗读(背诵)课文。
(独立寒秋——看湘江秋景——问谁主沉浮)二、欣赏下阕(一)“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上阕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往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
(二)“忆”的内容有哪些?恰同学少年……浪遏飞舟!1、“同学少年”是怎样的形象?“风华正茂”——青春年少,才华横溢“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激昂慷慨,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命运,针砭时弊,宣传真理。
“粪土当年万户侯”——蔑视官僚军阀,救国救民,敢于斗争。
总结:写出了“同学少年”的精神面貌、战斗风姿和高尚志趣。
2、鉴赏“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此句的大意是什么?用此句结尾有何作用?提示:“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
”气魄大!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
毛泽东的青年时代就有如此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小结:下阕抒发了改造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三)上阕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回答了吗?用回忆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
三、小结:上阕主要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的深秋景色,面对充满生机之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阕侧重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青年的特征:他们以天下为己任,肩负着历史的重任,主宰着民族的命运,指点着祖国的江山,豪情满怀,壮志凌云。
同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
上阕写景是下阕抒情的基础,下阕抒情则是上阕含蓄情感的直接再现、升华。
全词借景抒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逐层推进,步步深入。
四、积累除《沁园春·长沙》的名句外,你还能说出毛泽东哪些诗句?(建议课外由学生自行收集)如:1.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清平乐六盘山》)2.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菩萨蛮黄鹤楼》)3.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忆秦娥娄山关》)4.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西江月井冈山》)5.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七律长征》)6.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采桑子重阳》)五、作业:背诵默写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