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的表面及其结构

合集下载

固体的表面及其结构

固体的表面及其结构

常见情况是介于二者之间,即在吸附剂和吸附物之间
形成共有电子,且常为不对称 对于离子晶体,表面主要取决于晶格能和极化作用。
第五章 固体表面与界面 —— 5.1 固体的表面及其结构
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
(2)分子引力,也称范德华(van der Walls)力 是固体表面产生物理吸附和气体凝聚的主要原因, 主要来源于三种效应: (1)定向作用:主要发生在极性分子(离子)之间, 也称葛生力(Keesen force); (2)诱导作用:主要发生在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之 间,也称德拜力(Debye force); (3)分(色)散作用:主要发生在非极性分子之间, 也称伦敦力(London force)。
第五章 固体表面与界面 —— 5.1 固体的表面及其结构
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
2. 粉体表面结构
粉体制备过程中由于反复破碎,不断形成新表面,表面
层离子极化变形和重排使表面晶格畸变,有序性降低;
随粒子微细化、比表面增大,表面结构有序程度受到愈
来愈强烈的扰乱并不断向颗粒深部扩展,最后使粉体表
面结构趋于无定形化。 两种不同的模型: 无定形结构; 粒度极小的微晶结构
1. 晶体表面结构
2. 粉体表面结构 3. 玻璃表面结构 4. 固体表面的几何结构
第五章 固体表面与界面 —— 5.1 固体的表面及其结构
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
1. 晶体表面结构
(1)真空状态下晶体表面结构特点 a. 真空状态下,无杂质、气体等吸附作用,是纯粹
质点表面力场作用;
b. 固体质点只能通过表面层质点极化、变形、位移、 重排来降低一部分表面能;
况。
第五章 固体表面与界面 —— 5.1 固体的表面及其结构

武汉理工大学考研材料科学基础重点 第5章-表面结构与性质

武汉理工大学考研材料科学基础重点 第5章-表面结构与性质

第四章固体的表面与界面固体的接触界面可一般可分为表面、界面和相界面:1)表面:表面是指固体与真空的界面。

2)界面:相邻两个结晶空间的交界面称为“界面”。

3)相界面:相邻相之间的交界面称为相界面。

有三类: S/S;S/V; S/L。

产生表面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材料表面质点排列不同于材料内部,材料表面处于高能量状态⏹ 4.1 固体的表面及其结构♦ 4.1.1固体的表面1.理想表面2.清洁表面(1)台阶表面(2)弛豫表面(3)重构表面3.吸附表面4. 固体的表面自由能和表面张力5. 表面偏析6. 表面力场固体表面的结构和性质在很多方面都与体内完全不同。

所以,一般将固体表面称为晶体三维周期结构和真空之间的过渡区域。

这种表面实际上是理想表面,此外还有清洁表面、吸附表面等。

1、理想表面没有杂质的单晶,作为零级近似可将清洁表面理想为一个理想表面。

这是一种理论上的结构完整的二维点阵平面。

它忽略了晶体内部周期性势场在晶体表面中断的影响,忽略了表面原子的热运动、热扩散和热缺陷等,忽略了外界对表面的物理化学作用等。

这种理想表面作为半无限的晶体,体内的原子的位置及其结构的周期性,与原来无限的晶体完全一样。

2、清洁表面清洁表面是指不存在任何吸附、催化反应、杂质扩散等物理化学效应的表面。

这种清洁表面的化学组成与体内相同,但周期结构可以不同于体内。

根据表面原子的排列,清洁表面又可分为台阶表面、弛豫表面、重构表面等。

(1)台阶表面台阶表面不是一个平面,它是由有规则的或不规则的台阶的表面所组成(2)弛豫表面 –在垂直于表面的方向上原子间距不同于该方向上晶格内部原子间距的表面由于固体体相的三维周期性在固体表面处突然中断,表面上原子的配位情况发生变化,相应地表面原子附近的电荷分布将有所改变,表面原子所处的力场与体相内原子也不相同。

为使体系能量尽可能降低,表面上的原子常常会产生相对于正常位置的上、下位移,结果表面相中原子层的间距偏离体相内原子层的间距,产生压缩或膨胀。

《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基础》第6章 固体的表面与界面行为

《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基础》第6章 固体的表面与界面行为
平衡时,此膨胀功必然等于新增加的表面能8πrγdr, 即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的结论:肥皂池的半径越 小,泡膜两侧的压差越大。
上式是针对球形表面而言的压差计算式,对于 一般的曲面,即当表面并非球形时,压差的计算式 有所不同。一般地讲,描述一个曲面需要两个曲率 半径之值;对于球形,这两个曲率半径恰好相等。一 般曲面两个曲率的半径分别为R1和R2。我们可以得 到一般曲面的压差计算式:
1. 共价键晶体表面能
2. 离子晶体表面能
每一个晶体的自由焓都是由两部分组成,体积 自由焓和一个附加的过剩界面自由焓。为了计算 固体的表面自由焓,我们取真空中0K下一个晶体 的表面模型,并计算晶体中一个原子(离子)移到晶 体表面时自由焓的变化。在0K时,这个变化等于 一个原子在这两种状态下的内能之差。
目录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 第四节 • 第五节
表面与界面物理化学基本知识 固体的表面(固-气) 固-液界面 浆体胶体化学原理 固-固界面
6.1 表面与界面物理化学基本知识
固体的界面可一般可分为表面、界面和相界面: 1)表面:表面是指固体与真空的界面。 2)界面:相邻两个结晶空间的交界面称为“界面”。 3)相界面:相邻相之间的交界面称为相界面。相界面有
界面间的吻合和结合强度。
表面微裂纹是由于晶体缺陷或外力作用而产生。微 裂纹同样会强烈地影响表面性质,对于脆性材料的强度 这种影响尤为重要。
脆性材料的理论强度约为实际强度的几百倍,正是 因为存在于固体表面的微裂纹起着应力倍增器的作用, 使位于裂缝尖端的实际应力远远大于所施加的应力。
葛里菲斯(Griffith)建立了著名的玻璃断裂理论, 并导出了材料实际断裂强度与微裂纹长度的关系
R 2E C

第7章 固体表面与界面

第7章 固体表面与界面
W=-ΔG=(LV +SV)-SL 粘附功愈大则表示固-液界面结合愈牢,也即附着润湿愈强。 (一般γSV、γLV均是固定的,可改变γSL) γSL↓(选择固液组成接近)→W↑→坯、釉完全粘附、适应、结 15 合牢固。
2、铺展润湿
SV= SL+LV cos)
LVcos= SV-SL=F cos=(SV- SL)/LV
面能大小来估计。对于离子晶体,表面主要取决于晶格能和极化
作用(表面能与晶格能成正比)。主要形成化学吸附。
2
2、分子引力(范德华力)
一般是指固体表面与被吸附质点(如气体分子)之间相互作用
力。它是固体表面产生物理吸附和气体凝聚的原因。分子间引力 主要来源于三种不同效应。
1) 定向力:相邻两个极化电矩因极性不同而相互作用的力。主
c.凸面上的饱和蒸气压>平面>凹面(P凸>Po> P凹)。
12
讨 论:
1 Ln (球面), P0 RT r
P
2M
Ln
P P0

M
RT

1 r1

1 r2
)( 非球面)
r↓→凸面上蒸气压升高P凸↑; r↓→凹面上蒸气压下降P凹↓
这种蒸气压差,在高温下足以引起微细粉体表面质点由凸面
SL很大,不润湿。
16
3、浸渍润湿(液体表面没有变化)
浸渍润湿指固体浸入液体中的过程。 例:生 坯的浸釉。把固体浸在液体之中,固-气界面 为固-液界面所代替,γSV→γSL: ΔG=γSL-γSV 当γSV >γSL,润湿自发进行。

液体
三种润湿共同点:液体将气体从固体表 面挤开,由固-液界面→固-气(或液气) 界面,铺展是润湿的最高标准,能铺展 则必能附着和浸渍。

第6章 固体表面化学

第6章 固体表面化学

但在固体中,由于各方向上具有特殊的晶面,而各晶面上原子
的排列又各不相同,因此固体表面张力与方向(即晶面)有关。 也正因如此,固体不同晶面上的化学反应性能、催化活性等是
不同的。
通常具有最密堆积的晶面,其表面张力值最小;而当晶面上存 在空位缺陷或原子偏离平衡位置时,值则较大。
显然,固体的粒度减小,则表面积增大,表面能和活性随之增
实验结果表明,对于金属而言,当实验测定它们的表面张力有困 难时,可以利用上式估算其表面张力。
30
第三节 固体表面上的扩散
1. 宏观动力学特性 固体表面上的扩散与体相中的扩散一样遵循费克扩散定律, 不同之处在于,体相中的扩散是在三维空间进行的,而表面扩散 在二维空间进行。因此,扩散系数公式略有不同: 体相扩散: 表面扩散:
面,液-固界面,固-固界面。
2
常见的界面
气-液界面(液体表面)
3
气-固界面(固体表面)
4
液-液界面
5
液-固界面
6
固-固界面
7
第一节 固体表面的结构特点
1. 固体表面的基本特点
2. 固体表面结构的基本类型
3. 晶体表面结构
4. 粉体表面结构
5. 玻璃表面结构
6. 固体表面的几何结构
8
1. 固体表面的基本特点
吸附是一个有序度提高,即熵减小的过程,因此如果吸
附过程能够进行,则必然是放热的。也就是说,能量下降是 吸附进行的唯一推动力。
36
3. 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
根据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不同, 吸附可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2 E C 式中, R为断裂强度,C为微裂纹长度, E为弹性模量,α是表面自 R
由能。

固体表面与界面行为

固体表面与界面行为
第2晶界构型车小节不讲
2、晶界构型 晶界形状也由表面张力相互关系决定 多晶体结构,多晶体晶界形状 (1)固-固-固相 晶界交汇处均为固相,此时
多晶体面中,每一个晶界相交角度均为120°所有晶体断面的有 规律六角形状,晶界以120°相等,能量D趋于最稳定系统的总 界面能最小,且晶应当是平直的。
(2)固-固-气相 (3)固-固-液相
由此式得,曲面附加压力引饱和蒸气压变化曲面半径越小引起 蒸汽变化与愈大。
6-6 润湿分相分布
1、润湿 表面与界面之间形成液-固-气,固-固-液,固-固-气三种体
系,其中转为重要的是液-固-气系统 润湿:液体与固体接触,使固体表面能下降的现象。 润滑角θ :液体表面张力γLV与固—液界面张力γSL之间夹角。 γSV,γSL,γLV,分别为液-固-气、固-液,固-气之界面张力
晶界应力与热彭胀系数Δ α 温度变化原底d成正比,如热膨胀为各向同性即Δα =0,τ =0。 如产生应力则晶粒越大,应力愈大强度越差,搞热冲击性也差。
6-6弯曲表面
1、弯曲表面附加压力 表面张力的存在造成弯曲表面上产生附加压力
如右图一根毛细管向其中吹气在管端形成一半径为气泡压力 增大,气泡体积增大相应表面积增加,阻碍其体积增加的阻力 为由于扩大表面积所需总表面能为克服此表面张力环境做功为
γAγB :A、B两界面的表面能 γAB :AB之间的表面能
粘附功:剥开单位粘附面积所需作功,粘附功W大则VAB小,
两者结合粘附牢固 相似表面易于粘附,一般金属排登陆艇它们之间的吸附层且
具足够的塑性变形可出现率固粘附即为冷焊。
4、实际表面结构 硅酸盐表面由于吸附都带有硅酸基团,吸附水而成水膜。
6-5 晶界
T↑表面能V0↓介质不同,表面能数值不同

第四章 表面与界面

第四章 表面与界面
第四章
材料的表面与界面
固体(晶体、玻璃体)的表面与内部有什么不同?
实际上晶体和玻璃体:处于物体表面的质点,其 环境和内部是不同的,表面的质点由于受力不均衡而 处于较高的能阶,所以导致材料呈现一系列特殊的性 质。
例如:石英的粉碎。1kg直径为10-2米变成10-9米 ,表面积和表面能增加107倍。
物理性质:熔点、蒸汽压、溶解度、吸附、润湿和烧 结等(微小晶体蒸汽压增大、熔点下降、溶解度增加, 表面上存在着吸附等现象)。
即用于增加物系的表面能。故:∆PdV=γdA
V=4/3πR3 A=4πR2
∴∆P= 2 (球形曲面)
R
对非球形曲面:∆P=
1 r1
1 r2
— 拉普拉斯公式
r1、r2—曲面的主曲率半径
方向:指向曲率中心
2、弯曲表面上的饱和蒸汽压
将一杯液体分散成为微小液滴时,液面就由平面变成凸面, 凸形曲面对液滴所施加的附加压力使液体的化学位增加,从 而使液滴的蒸气压随之增大。所以,液滴的蒸气压必然大于 同温度下平面的蒸气压。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开尔文方程 来描述。
2、固体表面力场
固体内部:质点受到周围质点的控制, 静电平衡、存在力场、力场对称。
固体表面:周期性重复中断,力场对称性破坏, 产生指向空间的剩余力场。
剩余力场表现:固体表面对其它物质有吸引作用 (如润湿、吸附、粘附性)
固体表面上的吸引作用,是固体的表面力场和被吸引质点的力场相 互作用所产生的,这种相互作用力称为固体表面力。
2、浸湿(Soakage)
V S
L
G SL SV
浸湿过程
浸湿过程引起的体系自由能的变化为
G SL SV
如果用浸润功Wi来表示,则是

第八章 表面、相界和晶界

第八章 表面、相界和晶界
(2)固体表面的几何结构 实验观测表明,固体实际表面是不规则而粗糙的,存在 着无数台阶、裂缝和凹凸不平的峰谷。这些不同的几何 状态会对表面性质产生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表面粗糙 度和微裂纹。
22
(3)清洁表面 清洁表面是指不存在任何吸附、催化反应、杂质扩散等 物理化学效应的表面。这种清洁表面的化学组成与体内 相同,但周期结构可以不同于体内。根据表面原子的排 列,清洁表面又可分为:
13
(2)原因 液膜中不仅有凹面,还有凸面。设凹的曲率半径为
r1,凸面的半径为r2。对于非球面: Ρs=γ(1/r2-1/r1) r :主曲率半径。
当液膜非常薄时, r2»r1 ,或r2=∞, 即为两块相互平行的 平板间的液体液面
Ρ=-γ/r1 负号表示液内压力小,相当于两边给玻璃有正的γ/r1 的推力,这一推力使二块玻璃拉近拉紧。
于B/r3 , 故范得华力只表现出引力作用。
对不同物质,上述三种作用并非均等的。例如对 于非极性分子,定向作用和诱导作用很小,可以忽 略,主要是分散作用。
18
二、固体的表面结构 1.表面结构
(1)静态表面原子状态 1)表面:是指(固体)晶体的三维周期性结构开始破坏一直
到真空之间的整个过渡区域,其厚度一般为几个原子层。 2)静态表面原子状态:是指在0K时,表面原子静止地(无
开尔文公式的结论说明凸面蒸气压>平面>凹面 由于颗粒表面各处的曲率不同,按开尔文公式可
知,各处相应的蒸气压大小也不同。故质点容易从 高能阶的凸处(如表面)蒸发,然后通过气相传递 到低能阶的凹处(如颈部)凝结,使颗粒的接触面 增大,颗粒和空隙形状改变而使成型体变成具有一 定几何形状和性能的烧结体。这一过程也称蒸发冷凝。
多数情况下吸附是介于上述二者之间,即在固体吸附剂 和吸附物之间共有电子,并且经常是不对称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体内相同。
as
a
d0 d0
2020/12/28
图4.1.5 重构表面示意图
3、吸附表面 吸附表面有时也称界面。它是在清
洁表面上有来自体内扩散到表面的杂质 和来自表面周围空间吸附在表面上的质 点所构成的表面。
根据原子在基底上的吸附位置,一 般可分为四种吸附情况,即顶吸附、桥 吸附、填充吸附和中心吸附等。
由于固体表面的不平坦结构,使表面力场变得不均匀, 其活性和其它表面性质也随之发生变化。其次,粗糙度还直 接影响到固体比表面积、内、外表面积比值以及与之相关的 属性,如强度、密度、润湿、孔隙率和孔隙结构、透气性和 浸透性等。此外,粗糙度还关系到两种材料间的封接和结合
界面间的吻合和结合强度。
2020/12/28
• 3.吸附表面 • 4. 固体的表面自由能和表面张力 • 5. 表面偏析 • 6. 表面力场
2020/12/28
1、理想表面
没有杂质的单晶,作为零级近似可将清洁表面理 想为一个理想表面。这是一种理论上的结构完整的二 维点阵平面。
忽略了晶体内部周期性势场在晶体表面中断的影 响,忽略了表面原子的热运动、热扩散和热缺陷等, 忽略了外界对表面的物理化学作用等。
• 1、晶体表面结构 • 2、粉体表面结构 • 3、玻璃表面结构 • 4、固体表面的几何结构
2020/12/28
1、晶体表面结构 表面力的存在使固体表面处于较高能量状态。
但系统总会通过各种途径来降低这部分过剩的能 量,这就导致表面质点的极化、变形、重排并引 起原来晶格的畸变。对于不同结构的物质,其表 面力的大小和影响不同,因而表面结构状态也会 不同。
表面微裂纹是由于晶体缺陷或外力作用而产生。微裂纹同样 会强烈地影响表面性质,对于脆性材料的强度这种影响尤为重要 。
脆性材料的理论强度约为实际强度的几百倍,正是因为存在 于固体表面的微裂纹起着应力倍增器的作用,使位于裂缝尖端的 实际应力远远大于所施加的应力。
葛里菲斯(Griffith)建立了著名的玻璃断裂理论,并导出了 材料实际断裂强度与微裂纹长度的关系
2020/12/28
4、固体的表面自由能和表面张力 与液体相比:
1)固体的表面自由能中包含了弹性能。表面 张力在数值上不等于表面自由能;
2)固体的表面张力是各向异性的。 3)实际固体的表面绝大多数处于非平衡状态
,决定固体表面形态的主要是形成固体表面 时的条件以及它所经历的历史。 4)固体的表面自由能和表面张力的测定非常 困难。
2020/12/28
2、粉体表面结构 粉体在制备过程中,由于反复地破碎,不断形成
新的表面。表面层离子的极化变形和重排使表面晶格 畸变,有序性降低。因此,随着粒子的微细化,比表 面增大,表面结构的有序程度受到愈来愈强烈的扰乱 并不断向颗粒深部扩展,最后使份体表面结构趋于无 定形化。
基于X射线、热分析和其它物理化学方法对粉体表 面结构所作的研究测定,提出两种不同的模型。一种 认为粉体表面层是无定形结构;另一种认为粉体表面 层是粒度极小的微晶结构。
2020/12/28
5、表面偏析 不论表面进行多么严格的清洁处理,
总有一些杂质由体内偏析到表面上来, 从而使固体表面组成与体内不同,称为 表面偏析。
2020/12/28
6、表面力场 固体表面上的吸引作用,是固体的表
面力场和被吸引质点的力场相互作用所产 生的,这种相互作用力称为固体表面力。
依性质不同,表面力可分为: 1)化学力 2)分子引力
对鳞石英粉体表面的易溶层进行的X射线测定表明, 它并不是无定形质;从润湿热测定中也发现其表面层存在 有硅醇基团。
2020/12/28
3、玻璃表面结构 表面张力的存在,使玻璃表面组成与内部显著不同 在熔体转变为玻璃体的过程中,为了保持最小表面
能,各成分将按其对表面自由能的贡献能力自发地转移 和扩散。
在玻璃成型和退火过程中,碱、氟等易挥发组分自 表面挥发损失。
因此,即使是新鲜的玻璃表面,其化学成分、结构 也会不同于内部。这种差异可以从表面折射率、化学稳 定性、结晶倾向以及强度等性质的观测结果得到证实。
2020/12/28
玻璃中的极化离子会对表面结构和性质产生影响。 对于含有较高极化性能的离子如Pb2+、Sn2+、Sb3+、 Cd2+等的玻璃,其表面结构和性质会明显受到这些离子 在表面的排列取向状况的影响。这种作用本质上也是极 化问题。 例如铅玻璃,由于铅原子最外层有4个价电子( 6S26P2),当形成Pb2+时,因最外层尚有两个电子,对 接近于它的O2-产生斥力,致使Pb2+的作用电场不对称, Pb2+以2Pb2+ Pb4+ + Pb0方式被极化变形。
威尔(Weyl)等人基于结晶化学原理,研究了 晶体表面结构,认为晶体质点间的相互作用,键 强是影响表面结构的重要因素,提出了晶体的表 面双电层模型,如图4.1.6、4.1.7所示。。
2020/12/28
NaCl
表面离子受
内部离子作用电
子云变形


离子重排
表面能减少
图4.1.6 离子晶体表面的电子云变形和离子重排
2020/12/28
粉体表面层是无定形结构 的实验验证: 石英的相变吸热峰面积随SiO2粒度的变化; 石英密度值随粒度的变化。
2020/12/28
粉体表面层是微晶结构的实验验证: 对粉体进行更精确的X射线和电子衍射研究发现,其X
射线谱线不仅强度减弱而且宽度明显变宽。因此认为粉体 表面并非无定形态,而是覆盖了一层尺寸极小的微晶体, 即表面是呈微晶化状态。由于微晶体的晶格是严重畸变的 ,晶格常数不同于正常值而且十分分散,这才使其X射线 谱线明显变宽。
R 2E C
式中, R为断裂强度,C为微裂纹长度, E为弹性模量,α是表面 自由能。
2020/12/28
2020/12/28
(1)台阶表面 (图4.1.2 ) 台阶表面不是一个平面,它是由有规则的或不
规则的台阶的表面所组成
[110] [112]
[111]
周期
图4.1.2 Pt(557)有序原子台阶表面示意图
2020/12/28
(2) 弛豫表面 (图4.1.3,图4.1.4 )
由于固相的三维周期性在固体表面处突
固体的表面及其结构
• 4.1 固体的表面及其结构 • 4.2 润湿与粘附
2020/12/28
4.1 固体的表面及其结构
• 4.1.1固体的表面 • 4.1.2 固体的表面结构
2020/12/28
4.1.1固体的表面
• 1.理想表面 • 2.清洁表面
– (1)台阶表面 – (2)弛豫表面 – (3)重构表面
2020/12/28
0.020nm








2020/12/28
0.281nm
0.266nm
图4.1.7 NaCl表面层中Na+向里;
Cl-向外移动并形成双电层
可以预期,对于其它由半径大的负离子与半径小的 正离子组成的化合物,特别是金属氧化物如Al2O3、SiO2 等也会有相应效应。而产生这种变化的程度主要取决于 离子极化性能。如:PbI2表面能最小(130尔格/厘米2) ,PbF2次之(900尔格/厘米2),CaF2最大(2500尔格 /厘米2)。这正因为Pb++与I-都具有大的极化性能所致 。当用极化性能较小的Ca2+和F-依次置换PbI2中的Pb++和 I-离子时,相应的表面能和硬度迅速增加。可以预料相应 的表面双电层厚度将减小。
这种理想表面作为半无限的晶体,体内的原子的 位置及其结构的周期性,与原来无限的晶体完全一样 。 (图4.1.1 理想表面结构示意图 )
2020/12/28
图4.1.1 理想表面结构示意图
2020/12/28
2、清洁表面
清洁表面是指不存在任何吸附、催化反 应、杂质扩散等物理化学效应的表面。这 种清洁表面的化学组成与体内相同,但周 期结构可以不同于体内。根据表面原子的 排列,清洁表面又可分为台阶表面、弛豫 表面、重构表面等。
多数情况下吸附是介于上述二者之间,即在固体吸附剂 和吸附物之间共有电子,并且经常是不对称的。
对于离子晶体,表面主要取决于晶格能和极化作用。
2020/12/28
(2)分子引力,也称范德华(van der Walls)力,一般是 指固体表面与被吸附质点(例如气体分子)之间相互作 用力。主要来源于三种不同效应:
2020/12/28
(1)化学力:本质上是静电力。 当固体吸附剂利用表面质点的不饱和价键将吸附物吸附
到表面之后,吸附剂可能把它的电子完全给予吸附物,使吸 附物变成负离子(如吸附于大多数金属表面上的氧气);或 ,吸附物把其电子完全给予吸附剂,而变成吸附在固体表面 上的正离子(如吸附在钨上的钠蒸气)。
4、固体表面的几何结构 实验观测表明,固体实际表面是不规
则而粗糙的,存在着无数台阶、裂缝和凹 凸不平的峰谷。这些不同的几何状态同样 会对表面性质产生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 表面粗糙度和微裂纹。
2020/12/28
表面粗糙度会引起表面力场变化,进而影响其表面性质 。
从色散力的本质可见,位于凹谷深处的质点,其色散力 最大,凹谷面上和平面上次之,位于峰顶处则最小;反之, 对于静电力,则位于孤立峰顶处应最大,而凹谷深处最小。
称为表面弛豫。
0.1A
0.35A
图4.1.3 弛豫表面示意图
2020/12/28
图4.1.4 LiF(001)弛豫 表面示意图, · Li 〇 F
(3)重构表面(图4.1.5 )
重构是指表面原子层在水平方向上的周
期性不同于体内,但垂直方向的层间距则
2020/12/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