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绩效主义之殇及再启示
【案例分享】是绩效主义毁了索尼?不,是企业文化!

【案例分享】是绩效主义毁了索尼?不,是企业文化!最近读了索尼的常务副董事天外伺郎先生写的《绩效主义毁了索尼》一文,天外伺郎先生在他的文章里认为是索尼公司推行的绩效主义毁了索尼的辉煌,笔者没在索尼公司服务过,没有天外伺郎先生的感同身受。
仅就文章介绍的情况来看,表面上是绩效主义毁了索尼,深层次的原因是索尼的企业文化发生了变化。
索尼公司在公司创立的宗旨中强调“自由,豁达,愉快”,这正是索尼公司企业文化的精髓,然而遗憾的是,随着索尼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这种文化慢慢发生了变化,直接的表现就是“身心疲惫的职工急剧增加,职工逐渐失去工作热情”,甚至索尼公司创业时期的三大传统“激情集团”消失了、“挑战精神”消失了、“团队精神”消失了。
天外伺郎先生将索尼公司的这种退化归咎于索尼推行的绩效主义。
其实笔者认为不能全盘否定绩效考核,绩效考核的目的是激励员工,为员工更好的服务。
但如果绩效考核只是简单的“你努力干我就给你加工资”,就会适得其反。
这样的绩效考核其实已经背离了索尼公司创业初期的企业文化理念。
索尼创业初期的宗旨里强调“愉快”,其实是希望员工能在索尼这个团队里愉快的工作,并通过工作获得成就感;而如果把员工简单地当作经济动物来管理,认为“职工是为了拿到更多报酬而努力工作”,把业务成果和金钱报酬直接挂钩,在这种“追求报酬”的文化理念导向下的绩效考核,时间久了只会导致员工缺少工作的快乐感,并最终失去工作热情。
另一方面,天外伺郎也谈到:“过去在一些日本企业,即便部下做得有点出格,上司也不那么苛求,工作失败了也敢于为部下承担责任。
另一方面,尽管部下在喝酒的时候说上司的坏话,但在实际工作中仍非常支持上司。
”,之所以在过去能形成团队精神,实质是索尼文化早期理念里强调“豁达”,也就是要有包容性,心胸要宽广,在这种文化理念下容易形成团队精神;后期虽然加强了管理,可他的考核目的已经背离了他的原始文化内核,容易造成“各人自扫门前雪”,因此出现“后来强化了管理,实行了看上去很合理的评价制度。
索尼绩效主义之殇及再启示

索尼绩效主义之殇及再启示索尼绩效主义之殇及再启示索尼绩效主义之殇及再启示2015年05月08日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绩效主义毁了索尼”。
然而在索尼公司引入绩效主义时,三星也在同步推进绩效管理模式的转型,为什么三星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很好地利用绩效主义促进战略转型而索尼则被“毁了”?一个时代的结束,预示一个新的时代到来。
在大数据、平台化、云存储与移动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分布式认知技术与交互式记忆系统正帮助企业更精准地定位消费需求,传统的长尾正成为新的价值洼地。
但是,精确定位并不等于能够精准打击。
惠普的业务板块调整,IBM谋划新的转型,都是为了创造性地满足日益呈偏态分布的消费长尾。
一切都预示着全球竞争格局正经历一场断崖式的重组与洗牌,新一轮集体危机意识已经爆发。
日本索尼公司无疑是新游戏规则的不兼容者。
有人说“绩效主义毁了索尼”,也有人说“绩效主义成就了三星”。
尽管争论由来已久,当商业智能化已经从概念成为现实的时候,回头再审视索尼绩效主义之殇,我们能够更清晰地揭示索尼问题之所在,从而为推进绩效管理变革提供借鉴,也为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期的中国创新企业带来警示和启迪。
绩效主义溯源与索尼的不兼容性绩效主义溯源与索尼的不兼容性究竟是什么力量使索尼曾经拥有的猎狗般的市场嗅觉、“小白鼠”般的创新精神消弭了?索尼前常务董事天外伺郎(化名)曾根据其亲身经历写过一篇文章《绩效主义毁了索尼》,认为索尼公司1994年引入美国式的绩效主义,打破了公司原本存在的“创新文化”,这对于以“创新”和“求异”为战略基点的索尼公司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原本的创新先锋不幸沦为落伍者。
绩效主义最早出现在美国,有其深厚的社会文化与历史根源。
上世纪60年代,迫于人权组织和职场反歧视运动的压力,美国“民权法案第七章”催生了一个独立的联邦机构——公平就业机会委员会(EEOC),从制度层面为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工主张权益。
EEOC禁止一切职场歧视和报复行为,这驱使企业清晰界定每一位员工在特定工作领域内的责任、绩效标准以及依据评价结果而定的奖惩办法。
绩效主义不该背这锅

绩效主义不该背这锅很多年前刚参加工作不久,读到《绩效主义毁了索尼》一文时,一方面,我对绩效考核一窍不通,另一方面,该文的作者天外伺郎是索尼公司的常务董事,是权威,所以我和很多人一样,认为他的文章很有道理。
现在,经过在人力资源界多年的浸润和咨询实践,我对绩效考核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回头重读《绩效主义毁了索尼》一文,发现天外伺郎把绩效考核当成了框,什么问题都往里面装。
其实,不是绩效主义毁了索尼,而是下面几个原因。
01索尼的失败是技术洞见的失败作为以技术见长的公司,索尼持续成功的基础根基在于产品团队的技术洞见,技术洞见着眼的是整个商业生态系统,不受市场调研的局限,也不沿袭目前产品开发的惯性,着眼未来,看到用户都没有意识到的需求,找到有发展潜质的领域,开发相应的产品。
福特汽车的创始人亨利·福特说:“如果我要问人们要什么交通工具,他们一定会说是更快的马。
”这句话证明了洞见有多重要!技术曾经给索尼带来了辉煌,但后来索尼在技术上过于纠结。
比如:基于索尼Betamax 技术的Betacam 后来成为全球专业录像设备的重要技术,这充分证明索尼的技术确实可以达到更精细化的要求,索尼本应成为家用录像机时代的王者。
当时,美国无线电公司洞察到消费者需要更长的录制时间,那么画质稍做让步也可以接受。
他们曾与索尼探讨提高家用录像机的录像时间,而索尼的工程师认为:提高录像时间,那么需要将影带前进速度从每秒4厘米降至2厘米,并且将影像轨变窄会使画质损失过于严重。
最后松下-JVC提供了美国无线电公司所要的长时间录制模式,索尼丧失了一个最大的消费市场,当然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
索尼的技术很好,但是没有洞见到消费市场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所以索尼的失败一部分是技术洞见的失败。
02索尼的失败是绩效考核方法选择的失败以我个人多年的从业经验来看,绩效考核方法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绩效考核方法:要员工做。
指公司通过绩效考核,奖惩激励等措施推动员工去工作,即员工被动工作,员工的工作动机主要来自外部。
绩效管理的失败案例

前不久,看到最近关于sony的日本媒体报道:截止今年3月底,索尼集团将出现1000亿日元约合11.2亿美元的经营性亏损。
如果1-3月份库存状况不佳,该集团的亏损额有可能远远高于这个数字。
这是索尼公司自1958年上市以来的第二次年度亏损,也是近14年来首次亏损。
sony算是很早就进行了绩效管理的一家大企业了,当然我不知道也不敢说这是否和现在sony亏损有关。
但我也在2007年就看到过关于“绩效毁掉了sony”的许多报道。
sony在实行了绩效管理后,把员工的工作进行了量化,最终用定量的科学方法核定每个员工/每个部门的薪水。
不过,这也看上去很美:员工所有的工作都很轻易的量化吗?因为要考核业绩,所以几乎sony的员工都提出容易实现的低目标,然后就为了这个低目标工作,当然,很轻易的就完成了这个低目标,然后,就放松了工作激情。
(好像我们也是这样的哦)于是,索尼也就更加追求眼前利益而非长远利益了,因为眼前的利益更容易在绩效中体现出来。
索尼公司不仅对每个人进行考核,还对每个业务部门进行经济考核,由此决定整个业务部门的报酬。
最后导致的结果是,业务部门相互拆台,都想方设法从公司的整体利益中为本部门多捞取好处。
索尼公司前常务董事天外伺朗评论,绩效主义就是:“工作成果和金钱报酬直接挂钩,职工是为了拿到更多报酬而努力工作。
”(哦,知道了,工作是为了金钱,并非以工作为乐趣。
)sony实行了绩效管理后,sony彻底丧失了“挑战精神”和“激情集团”。
所谓“激情集团”,是指天外伺朗参与开发CD技术时期,公司中那些不知疲倦、全身心投入开发的集体。
在创业初期,这样的“激情集团”接连不断地开发出了具有独创性的产品。
此外,“挑战”和“创新”也曾经是sony的本源,指导sony在冒险和挑战中开发全新的市场。
在这样的开创精神之下,整个团队都一直在努力去满足市场和顾客对于索尼极高的期待。
sony的团队常说的一句话是“Let's take a risk. Let's challenge.”(让我们一起去冒险。
真是绩效主义毁了索尼?

深陷“电池门”中焦头烂额的索尼又被自己人狠狠地插了一刀。
2007年1月,索尼公司前常务董事天外伺朗撰写了一篇《绩效主义毁了索尼》的文章。
天外伺朗在文中指出,索尼失败的根源是从1995年左右开始实现绩效管理开始,成立了专门机构,制定非常详细的评价标准,并根据对每个人的评价确定报酬。
但是这个举措导致绩效主义在索尼公司逐渐蔓延,最终导致2003年春天开始,索尼问题不断,仅当时一个季度就出现约1000亿日元的亏损。
天外伺朗认为绩效主义毁掉了索尼的传统文化,失去了集团激情、挑战精神以及团队精神。
因为要考核绩效,就必须把各种工作要素量化,但是根本做不到,最大弊端是搞坏了公司内的气氛。
上司不把部下当有感情的人看待,而是一切都看指标、用“评价的目光”审视部下。
因为要考核绩效,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而在真正的工作上却敷衍了事,出现了本末倒置的倾向。
因为要考核业绩,几乎所有人都提出容易实现的低目标,可以说索尼精神的核心即“挑战精神”消失了。
因实行绩效主义,索尼公司内追求眼前利益的风气蔓延。
天外伺朗甚至怀疑绩效主义是制造“电池门”的罪魁祸首。
“因为老化处理是保证电池质量的工序之一。
电池制造出来之后不能立即出厂,需要放置一段时间,再通过检验,剔出不合格产品。
至于老化处理程序上的问题是否是上面提到的锂电池着火事故的直接原因,现在尚无法下结论。
但我想指出的是,不管是什么样的企业,只要实行绩效主义,一些扎实细致的工作就容易被忽视。
”绩效主义从个人蔓延到部门,因为索尼公司不仅对每个人进行考核,还对每个业务部门进行经济考核,由此决定整个业务部门的报酬。
最后导致的结果是,业务部门相互拆台,都想方设法从公司的整体利益中为本部门多捞取好处,这些导致索尼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看过索尼高层的自我反省,不禁要问:真是绩效犯的错?或许很多人不会同意这个观点,因为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实行绩效考核,很多的企业都是成功的;但是在另一面也不得不承认,有过“绩效之痛”的企业也绝不仅仅是索尼一家。
索尼绩效分析

要建立一个成功的团队,不一定需要聘用一批天才,而是要找到一群可以合作的人,共同分享愿景和利益、承担目标、互相信任和共同分担责任。
相反,一群顶尖的人走在一起,如果失去相互信任,甚至由于绩效考核而互相不信任,绩效将远远落后于一群普通但互相信任的员工组合。
索尼绩效案例分析(上)绩效管理曾造就无数企业的辉煌,但也有不少企业因为绩效管理造成积重难返,像索尼一样遭遇绩效之痛。
索尼的绩效之痛“过去它像钻石一样晶莹璀璨,而今却变得满身污垢、暗淡无光。
”正在世人因出色的绩效管理造就了巨无霸索尼并趋之若鹜争相取经的时候,索尼公司前常务董事天外伺朗却在《绩效主义毁了索尼》一文中写道:由于尊崇绩效主义,索尼近几年已经风光不再,并且在一些管理问题上积重难返。
而此时,索尼已经走过了它创业的第60个年头。
由于批判的是人们奉为“管理圣经”的绩效管理,文章一石激起千重浪,引起商界和管理界的激烈争论。
天外伺朗认为,由于过度推崇绩效管理,索尼公司已经发生并存在如下严重问题:“激情集团”消失了“挑战精神”消失了“团队精神”消失了创新先锋沦为落伍者……主要表现为:◆过于注重绩效考核结果与薪酬的关系。
“业务成果和金钱报酬直接挂钩,职工是为了拿到更多报酬而努力工作”,而不再具有过去的奉献精神。
◆量化主义导向。
“为衡量业绩,首先必须把各种工作要素量化。
但是工作是无法简单量化的。
公司为统计业绩,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而在真正的工作上却敷衍了事,出现了本末倒置的倾向。
因为要考核业绩,几乎所有人都提出容易实现的低目标。
”◆追求短期利益。
“因实行绩效主义,索尼公司内追求眼前利益的风气蔓延。
这样一来,短期内难见效益的工作,比如产品质量检验以及‘老化处理’工序都受到轻视。
”◆利益主义抬头,责任感缺失。
“索尼公司不仅对每个人进行考核,还对每个业务部门进行经济考核,由此决定整个业务部门的报酬。
最后导致的结果是,业务部门相互拆台,都想方设法从公司的整体利益中为本部门多捞取好处。
[精品]2017年绩效考核毁了索尼
![[精品]2017年绩效考核毁了索尼](https://img.taocdn.com/s3/m/0c220ccb84254b35eefd3443.png)
绩效考核毁了索尼因实行绩效主义,职工逐渐失去工作热情。
在这种情况下是无法产生“激情集团”的……公司为统计业绩,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而在真正的工作上却敷衍了事,出现了本末倒置的倾向2006年索尼公司迎来了创业60年。
过去它像钻石一样晶莹璀璨,而今却变得满身污垢、暗淡无光。
因笔记本电脑锂电池着火事故,世界上使用索尼产锂电池的约960万台笔记本电脑被召回,估计更换电池的费用将达510亿日元。
PS3游戏机曾被视为索尼的“救星”,在上市当天就销售一空。
但因为关键部件批量生产的速度跟不上,索尼被迫控制整机的生产数量。
PS3是尖端产品,生产成本也很高,据说卖一台索尼就亏3.5万日元。
索尼的销售部门预计,2007年3月进行年度结算时,游戏机部门的经营亏损将达2000亿日元。
多数人觉察到索尼不正常恐怕是在2003年春天。
当时据索尼公布,一个季度就出现约1000亿日元的亏损。
市场上甚至出现了“索尼冲击”,索尼公司股票连续两天跌停。
坦率地说,作为索尼的旧员工,我当时也感到震惊。
但回过头来仔细想想,从发生“索尼冲击”的两年前开始,公司内的气氛就已经不正常了。
身心疲惫的职工急剧增加。
回想起来,索尼是长期内不知不觉慢慢地退化的。
“激情集团”消失了我是1964年以设计人员的身份进入索尼的。
因半导体收音机和录音机的普及,索尼那时实现了奇迹般的发展。
当时企业的规模还不是很大,但是“索尼神话”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从进入公司到2006年离开公司,我在索尼愉快地送走了40年的岁月。
我46岁就当上了索尼公司的董事,后来成为常务董事。
因此,对索尼近年来发生的事情,我感到自己也有很大责任。
伟大的创业者井深大的影响为什么如今在索尼荡然无存了呢?索尼的辉煌时代与今天有什么区别呢?首先,“激情集团”不存在了。
所谓“激情集团”,是指我参与开发CD技术时期,公司那些不知疲倦、全身心投入开发的集体。
在创业初期,这样的“激情集团”接连开发出了具有独创性的产品。
案例:“绩效主义毁了索尼”

案例:“绩效主义毁了索尼”绩效主义毁了索尼正当我们许多的管理顾问公司向企业倾⼒推销绩效管理模式,当我们的许多企业正把绩效管理当作提⾼企业效率的灵丹妙药的时候,当我们许多的企业通过绩效管理把每⼀个员⼯塑造成⼯作流程中的⼯具或机器的时候,⼏乎没有⼈认为我们的管理从此泯灭了⼈性,从此与“以⼈为本”的基本原则背道⽽驰,是索尼的教训与经验给了我们当头⼀棒,但愿管理界的精英们能有所醒悟。
2006年索尼公司迎来了创业60年。
过去它像钻⽯⼀样晶莹璀璨,⽽今却变得满⾝污垢、暗淡⽆光。
因笔记本电脑锂电池着⽕事故,世界上使⽤索尼产锂电池的约960万台笔记本电脑被召回,估计更换电池的费⽤将达510亿⽇元。
PS3游戏机曾被视为索尼的“救星”,在上市当天就销售⼀空。
但因为关键部件批量⽣产的速度跟不上,索尼被迫控制整机的⽣产数量。
PS3是尖端产品,⽣产成本也很⾼,据说卖⼀台索尼就亏3.5万⽇元。
索尼的销售部门预计,2007年3⽉进⾏年度结算时,游戏机部门的经营亏损将达2000亿⽇元。
多数⼈觉察到索尼不正常恐怕是在2003年春天。
当时据索尼公布,⼀个季度就出现约1000亿⽇元的亏损。
市场上甚⾄出现了“索尼冲击”,索尼公司股票连续两天跌停。
坦率地说,作为索尼的旧员⼯,我当时也感到震惊。
但回过头来仔细想想,从发⽣“索尼冲击”的两年前开始,公司内的⽓氛就已经不正常了。
⾝⼼疲惫的职⼯急剧增加。
回想起来,索尼是长期内不知不觉慢慢地退化的。
“激情集团”消失了 我是1964年以设计⼈员的⾝份进⼊索尼的。
因半导体收⾳机和录⾳机的普及,索尼那时实现了奇迹般的发展。
当时企业的规模还不是很⼤,但是“索尼神话”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从进⼊公司到2006年离开公司,我在索尼愉快地送⾛了40年的岁⽉。
进⼊公司第⼆年,奉井深⼤总经理的指⽰,我到东北⼤学进修。
其间我提出了把天线⼩型化的理论并因此获得了⼯学博⼠学位。
其后我带领项⽬⼩组,参与了CD技术以及上市后⽴即占据市场头把交椅的商⽤电脑的开发⼯作,最近⼏年还参加了机器狗“爱宝”的开发⼯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索尼绩效主义之殇及再启示索尼绩效主义之殇及再启示2015年05月08日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绩效主义毁了索尼”。
然而在索尼公司引入绩效主义时,三星也在同步推进绩效管理模式的转型,为什么三星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很好地利用绩效主义促进战略转型而索尼则被“毁了”?一个时代的结束,预示一个新的时代到来。
在大数据、平台化、云存储与移动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分布式认知技术与交互式记忆系统正帮助企业更精准地定位消费需求,传统的长尾正成为新的价值洼地。
但是,精确定位并不等于能够精准打击。
惠普的业务板块调整,IBM谋划新的转型,都是为了创造性地满足日益呈偏态分布的消费长尾。
一切都预示着全球竞争格局正经历一场断崖式的重组与洗牌,新一轮集体危机意识已经爆发。
日本索尼公司无疑是新游戏规则的不兼容者。
有人说“绩效主义毁了索尼”,也有人说“绩效主义成就了三星”。
尽管争论由来已久,当商业智能化已经从概念成为现实的时候,回头再审视索尼绩效主义之殇,我们能够更清晰地揭示索尼问题之所在,从而为推进绩效管理变革提供借鉴,也为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期的中国创新企业带来警示和启迪。
绩效主义溯源与索尼的不兼容性绩效主义溯源与索尼的不兼容性究竟是什么力量使索尼曾经拥有的猎狗般的市场嗅觉、“小白鼠”般的创新精神消弭了?索尼前常务董事天外伺郎(化名)曾根据其亲身经历写过一篇文章《绩效主义毁了索尼》,认为索尼公司1994年引入美国式的绩效主义,打破了公司原本存在的“创新文化”,这对于以“创新”和“求异”为战略基点的索尼公司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原本的创新先锋不幸沦为落伍者。
绩效主义最早出现在美国,有其深厚的社会文化与历史根源。
上世纪60年代,迫于人权组织和职场反歧视运动的压力,美国“民权法案第七章”催生了一个独立的联邦机构——公平就业机会委员会(EEOC),从制度层面为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工主张权益。
EEOC禁止一切职场歧视和报复行为,这驱使企业清晰界定每一位员工在特定工作领域内的责任、绩效标准以及依据评价结果而定的奖惩办法。
对于劳工关系争议,法院判决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绩效评价工具的选择上,且争端解决机制采用举证责任倒置。
这实际上提供了一种倒逼机制,驱使企业在员工绩效管理上尽可能地做到精确定量化。
表 三星、索尼、苹果营业利润(亿美元)年份 2010 2011 2012 2013三星(亿美元) 159.3 144.0 267.5 338.7索尼(亿美元) 17.5 -5.9 20.1 2.3苹果(亿美元) 140.0 66.2 417.0 370.4刚性的绩效管理并没有遏制美国企业的创新力。
原因是绩效主义背后的文化兼容性。
美国文化崇尚个人主义,其人性观与东方文化强调组织重要性的“伽利略式”人性观不同,是一种“托勒密式”的人性观,即把个体看做是整个宇宙的中心——最小的、无法再细分下去的界限分明的实体,同时也是整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时,在尊重个体利益和自我空间的前提下,美国企业文化最重要的利器是强调愿景领导。
犹若平板上的铁屑,依靠下面磁石的强大凝聚力,一个个立于平板上,即是独立的个体,又是相互依存和制衡的个体。
这个磁石就是愿景场的力量。
愿景场如“重力场”、“电场”、“磁场”一样,是一种看不见的、非物质的影响力,依靠“超距作用”发挥影响力。
同时,它像意向艺术一样,打造一条交织于员工、组织与工作内容的强烈情感线,把员工心灵深处的共同意象挖掘出来,对硬性的绩效管理手段起到润滑和调剂作用,从而凝聚共识,弥合争议,形成超强的执行力。
然而,发轫于东方文化的索尼公司,当嫁接西方“绩效主义”文化后,这种错位感和文化的不兼容性逐渐暴露无疑。
错位一:形式大于实质中国古代先贤著作中提到“扁鹊三兄弟”的故事,说春秋时期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他们兄弟三人谁的医术最好。
扁鹊自认为自己的医术最差。
魏文王又问为何他的名声最大,扁鹊说因为大哥可以治未病,即在病发之前就去其病痛;二哥可以在病未大发作时就治愈,而自己只有在病情严重时才能去其病根,于是就给人的错觉是自己的医术最高明。
这个故事从侧面解释了索尼引入绩效主义后创新基因消失的主要原因。
绩效主义往往注重当期的效益,或者只关注员工表面工作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忽略了一些员工当期工作对公司长远发展的潜在影响。
纯粹以短期表现作为评价员工贡献的依据,往往给员工以机会主义行为之机,诱使员工关心易于实现的目标而非组织利益最大化目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员工亲组织社会行为,导致索尼组织内部弥漫商业戾气和短视行为。
错位二:物质重于精神冯梦龙在《喻世明言》中讽刺过“有钱能使鬼推磨”。
在现代社会,金钱的确能够给个体带来生活和地位上的优越感和满足感,间接拉高了人们对金钱的特殊渴望,这也导致企业管理者偏好采用金钱和物质激励作为激励员工的主要方式。
索尼的绩效主义,正是希望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下,通过提高激励强度,推动员工创造性开展工作。
东方文化强调君子不器,重义轻利。
强调以“入市”的体贴,对工作孜孜以求、精益求精;又以“出世”的态度,看淡金钱名利,求得“风清云淡”的人生境界。
索尼过度激励的结果,使得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彻底摧毁了索尼的价值观。
缺乏内心丰富世界的涵濡浸渍,导致员工沦为只会循规蹈矩的工匠和执行者。
很多时候,对于企业而言,最稀缺的资源不是技术和方法,而是一种精神,一种像乔布斯及其追随者那样超越自我的精神和扎扎实实实现从“无”到“有”、不断追随内心世界真实想法的创新态度。
错位三:管控强于自律心理学家杰森曾做过一个实验,把饥饿的白鼠放进装有特制喂食器的箱子,定时会投放食物。
待白鼠习惯在特定时点等待食物时,突然有一天,喂食器停止工作,饥饿难忍的白鼠等不到食物急的团团转,无意间碰到了一个撬杆,弹出食物,接着按一下,又弹出一个食物。
随后几天,当喂食器又可以弹出食物,白鼠宁可自己按动撬杆获取食物也不愿白食,似乎它也知道“劳动光荣”的道理。
结果表明,自我掌控的激励作用不可小觑。
索尼在创业之初,因为受到另一位创始人井深大的影响,员工拥有强烈的归属感,往往为了不辜负领导期望而成为为技术献身的狂人,这时候索尼员工努力工作的基础是自发的动机。
随着公司导入绩效主义,成立专门机构,拟定详细的绩效评估标准,严格依据评价结果确定报酬。
刚性绩效评价导致规则的张力尽失,使得很多事情没有回旋的余地,其结果是上司不再把部下当有感情的人看待,而是一切都看指标、用评价的目光审视部下。
导致员工疏远了领导,渐渐以绩效指挥棒和领导偏好为行为指南,亦步亦趋。
索尼绩效索尼绩效主义背后的战略缺失主义背后的战略缺失主义背后的战略缺失严格意义上,绩效主义是一种战略分析工具,是管理层推动战略实施、追溯战略实施效果、修正战略目标的一种战略决策信息依据。
脱离战略的绩效考核、管理,就会沦为一种华而不实的管理“杂耍”。
战略与组织密不可分,失去组织依托的绩效主义,只会沦为科层官僚制的“帮凶”,失去绩效主义原有的韵味。
在索尼公司引入绩效主义时,三星也在同步推进绩效管理模式的转型,为什么三星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很好地利用绩效主义促进战略转型?原因在于三星有效地实现了绩效主义与战略及组织之间的无缝连接。
三星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成立了一个“秘书处”,成为公司绩效管理的中枢机构。
它是一个集智囊、协调和指挥于一体、兼具实体与虚拟特性的综合性部门,直接对董事长李健熙负责,必要时权力甚至凌驾于三星的总裁之上。
秘书处的权力来源于绩效指挥棒。
主要通过绩效计划建议、绩效执行追踪、绩效结果评估等绩效管理循环手段,依据风险容忍敞口和关键绩效指标健康区间,追踪产品流、资金流在公司内外的循环状况。
对于集团内部的资金往来和业务对接,主要依据内部市场化原则,由秘书处提出合理切割利润蛋糕的建议,弥合潜在冲突。
对于子公司或者部门业务出现差错,由秘书处迅速整合内审部门、战略规划部门、业务部门及关联部门进行超组织的会审和诊断,查找原因,提出改进方向。
总之,作为直接服务最高领导的机构,秘书处既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潜在影响力,也有运用绩效管理手段整合内部业务运作的实际影响力,其实用性已经远远超过了索尼的战略规划部和人力资源部。
这样战略规划部可以专注于业务发展趋势研究和集团顶层设计,人力资源部门可以专注于人才发展和内部激励;只需把琐碎、出力不讨好的协调事务交给秘书处来打理。
尽管2012年平井一夫上任以后提出One Sony的战略,并进行业务重组,包括逐渐剥离平板电视业务,发挥硬件技术与内容业务融合能力强的优势,将原有的专业级和消费级二元对立的技术发展界限打破,以技术或者业务关联度来整合部门,打造一个集用户体验与协同创新的业务平台,并涉足医疗领域,寻求错位发展。
一切勾勒得都是那么美好。
但是,索尼战略的多变性,导致绩效管理的调整始终无法跟上战略变化的节奏。
战略缺乏一致性,绩效主义僵化无调整空间,又导致员工行为总是滞后于企业战略诉求,更是与消费者需求合不上节拍。
2013年在全球消费电子火热的情况下,营业利润仅以2.3亿美元惨淡收场,2014年初步预计亏损18亿美元之多,是对索尼绩效管理与战略脱节的最好诠释。
绩效主义之殇再启示绩效主义之殇再启示以大数据、平台化、云存储与移动互联网为特征的商业智能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的工作、生活、社交以及思维方式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这也倒逼着企业更加关注数据对商业交易行为的影响。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商业模式一定更加灵活多变。
绩效管理固有的缺乏弹性的弊端,如果不及时调整的话,无疑很难与这种趋势兼容。
归根结底,索尼绩效主义之殇正源于此。
首先,提高绩效管理的文化兼容性。
绩效管理作为一种正式的管理制度,从一诞生就深深地打上了西方文化烙印。
西方文化的基础是对人性的尊重和契约精神。
前者强调尊重具体的、感性的、多元化的人;后者强调对流程、组织和系统的敬畏。
对于前者,未来商业智能时代正需要这种充满激情和追随内心真实想法的个体,正如克莱·舍基在《未来是湿的:无组织的组织力量》一书中所强调的一样,未来组织人际关系是“湿乎乎的润滑关系”,凭“感情、缘分、兴趣快速聚散”。
对于后者,传统基于组织、流程和程序的组织范式会逐渐被临时化的组织范式取代。
未来,组织会依定制化项目而建,项目的内涵又基于客户甚至客户的客户(B2B2B2……C)的核心利益诉求而界定。
因此,未来组织越来越呈现临时化、动态化、社区化、虚拟化和自组织化态势。
组织的搭建越来越需要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和差异化的个体。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未来的绩效文化越来越人性化、柔性化和自我主导化。
令人欣喜的是,以阿里巴巴、腾讯、华为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在商业智能时代初露端倪时抓住了发展的引擎,并不落后于发达国家企业。
同时改革开放30多年,经受大数据的洗礼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中国企业的文化更加开放,更加以人为本,无疑为我们厚植绩效文化、提高文化的兼容性奠定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