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管理毁了索尼

合集下载

【案例分享】是绩效主义毁了索尼?不,是企业文化!

【案例分享】是绩效主义毁了索尼?不,是企业文化!

【案例分享】是绩效主义毁了索尼?不,是企业文化!最近读了索尼的常务副董事天外伺郎先生写的《绩效主义毁了索尼》一文,天外伺郎先生在他的文章里认为是索尼公司推行的绩效主义毁了索尼的辉煌,笔者没在索尼公司服务过,没有天外伺郎先生的感同身受。

仅就文章介绍的情况来看,表面上是绩效主义毁了索尼,深层次的原因是索尼的企业文化发生了变化。

索尼公司在公司创立的宗旨中强调“自由,豁达,愉快”,这正是索尼公司企业文化的精髓,然而遗憾的是,随着索尼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这种文化慢慢发生了变化,直接的表现就是“身心疲惫的职工急剧增加,职工逐渐失去工作热情”,甚至索尼公司创业时期的三大传统“激情集团”消失了、“挑战精神”消失了、“团队精神”消失了。

天外伺郎先生将索尼公司的这种退化归咎于索尼推行的绩效主义。

其实笔者认为不能全盘否定绩效考核,绩效考核的目的是激励员工,为员工更好的服务。

但如果绩效考核只是简单的“你努力干我就给你加工资”,就会适得其反。

这样的绩效考核其实已经背离了索尼公司创业初期的企业文化理念。

索尼创业初期的宗旨里强调“愉快”,其实是希望员工能在索尼这个团队里愉快的工作,并通过工作获得成就感;而如果把员工简单地当作经济动物来管理,认为“职工是为了拿到更多报酬而努力工作”,把业务成果和金钱报酬直接挂钩,在这种“追求报酬”的文化理念导向下的绩效考核,时间久了只会导致员工缺少工作的快乐感,并最终失去工作热情。

另一方面,天外伺郎也谈到:“过去在一些日本企业,即便部下做得有点出格,上司也不那么苛求,工作失败了也敢于为部下承担责任。

另一方面,尽管部下在喝酒的时候说上司的坏话,但在实际工作中仍非常支持上司。

”,之所以在过去能形成团队精神,实质是索尼文化早期理念里强调“豁达”,也就是要有包容性,心胸要宽广,在这种文化理念下容易形成团队精神;后期虽然加强了管理,可他的考核目的已经背离了他的原始文化内核,容易造成“各人自扫门前雪”,因此出现“后来强化了管理,实行了看上去很合理的评价制度。

索尼绩效主义之殇及再启示

索尼绩效主义之殇及再启示

索尼绩效主义之殇及再启示索尼绩效主义之殇及再启示索尼绩效主义之殇及再启示2015年05月08日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绩效主义毁了索尼”。

然而在索尼公司引入绩效主义时,三星也在同步推进绩效管理模式的转型,为什么三星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很好地利用绩效主义促进战略转型而索尼则被“毁了”?一个时代的结束,预示一个新的时代到来。

在大数据、平台化、云存储与移动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分布式认知技术与交互式记忆系统正帮助企业更精准地定位消费需求,传统的长尾正成为新的价值洼地。

但是,精确定位并不等于能够精准打击。

惠普的业务板块调整,IBM谋划新的转型,都是为了创造性地满足日益呈偏态分布的消费长尾。

一切都预示着全球竞争格局正经历一场断崖式的重组与洗牌,新一轮集体危机意识已经爆发。

日本索尼公司无疑是新游戏规则的不兼容者。

有人说“绩效主义毁了索尼”,也有人说“绩效主义成就了三星”。

尽管争论由来已久,当商业智能化已经从概念成为现实的时候,回头再审视索尼绩效主义之殇,我们能够更清晰地揭示索尼问题之所在,从而为推进绩效管理变革提供借鉴,也为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期的中国创新企业带来警示和启迪。

绩效主义溯源与索尼的不兼容性绩效主义溯源与索尼的不兼容性究竟是什么力量使索尼曾经拥有的猎狗般的市场嗅觉、“小白鼠”般的创新精神消弭了?索尼前常务董事天外伺郎(化名)曾根据其亲身经历写过一篇文章《绩效主义毁了索尼》,认为索尼公司1994年引入美国式的绩效主义,打破了公司原本存在的“创新文化”,这对于以“创新”和“求异”为战略基点的索尼公司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原本的创新先锋不幸沦为落伍者。

绩效主义最早出现在美国,有其深厚的社会文化与历史根源。

上世纪60年代,迫于人权组织和职场反歧视运动的压力,美国“民权法案第七章”催生了一个独立的联邦机构——公平就业机会委员会(EEOC),从制度层面为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工主张权益。

EEOC禁止一切职场歧视和报复行为,这驱使企业清晰界定每一位员工在特定工作领域内的责任、绩效标准以及依据评价结果而定的奖惩办法。

真是绩效主义毁了索尼?

真是绩效主义毁了索尼?

深陷“电池门”中焦头烂额的索尼又被自己人狠狠地插了一刀。

2007年1月,索尼公司前常务董事天外伺朗撰写了一篇《绩效主义毁了索尼》的文章。

天外伺朗在文中指出,索尼失败的根源是从1995年左右开始实现绩效管理开始,成立了专门机构,制定非常详细的评价标准,并根据对每个人的评价确定报酬。

但是这个举措导致绩效主义在索尼公司逐渐蔓延,最终导致2003年春天开始,索尼问题不断,仅当时一个季度就出现约1000亿日元的亏损。

天外伺朗认为绩效主义毁掉了索尼的传统文化,失去了集团激情、挑战精神以及团队精神。

因为要考核绩效,就必须把各种工作要素量化,但是根本做不到,最大弊端是搞坏了公司内的气氛。

上司不把部下当有感情的人看待,而是一切都看指标、用“评价的目光”审视部下。

因为要考核绩效,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而在真正的工作上却敷衍了事,出现了本末倒置的倾向。

因为要考核业绩,几乎所有人都提出容易实现的低目标,可以说索尼精神的核心即“挑战精神”消失了。

因实行绩效主义,索尼公司内追求眼前利益的风气蔓延。

天外伺朗甚至怀疑绩效主义是制造“电池门”的罪魁祸首。

“因为老化处理是保证电池质量的工序之一。

电池制造出来之后不能立即出厂,需要放置一段时间,再通过检验,剔出不合格产品。

至于老化处理程序上的问题是否是上面提到的锂电池着火事故的直接原因,现在尚无法下结论。

但我想指出的是,不管是什么样的企业,只要实行绩效主义,一些扎实细致的工作就容易被忽视。

”绩效主义从个人蔓延到部门,因为索尼公司不仅对每个人进行考核,还对每个业务部门进行经济考核,由此决定整个业务部门的报酬。

最后导致的结果是,业务部门相互拆台,都想方设法从公司的整体利益中为本部门多捞取好处,这些导致索尼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看过索尼高层的自我反省,不禁要问:真是绩效犯的错?或许很多人不会同意这个观点,因为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实行绩效考核,很多的企业都是成功的;但是在另一面也不得不承认,有过“绩效之痛”的企业也绝不仅仅是索尼一家。

案例:“绩效主义毁了索尼”

案例:“绩效主义毁了索尼”

案例:“绩效主义毁了索尼”绩效主义毁了索尼正当我们许多的管理顾问公司向企业倾⼒推销绩效管理模式,当我们的许多企业正把绩效管理当作提⾼企业效率的灵丹妙药的时候,当我们许多的企业通过绩效管理把每⼀个员⼯塑造成⼯作流程中的⼯具或机器的时候,⼏乎没有⼈认为我们的管理从此泯灭了⼈性,从此与“以⼈为本”的基本原则背道⽽驰,是索尼的教训与经验给了我们当头⼀棒,但愿管理界的精英们能有所醒悟。

2006年索尼公司迎来了创业60年。

过去它像钻⽯⼀样晶莹璀璨,⽽今却变得满⾝污垢、暗淡⽆光。

因笔记本电脑锂电池着⽕事故,世界上使⽤索尼产锂电池的约960万台笔记本电脑被召回,估计更换电池的费⽤将达510亿⽇元。

PS3游戏机曾被视为索尼的“救星”,在上市当天就销售⼀空。

但因为关键部件批量⽣产的速度跟不上,索尼被迫控制整机的⽣产数量。

PS3是尖端产品,⽣产成本也很⾼,据说卖⼀台索尼就亏3.5万⽇元。

索尼的销售部门预计,2007年3⽉进⾏年度结算时,游戏机部门的经营亏损将达2000亿⽇元。

多数⼈觉察到索尼不正常恐怕是在2003年春天。

当时据索尼公布,⼀个季度就出现约1000亿⽇元的亏损。

市场上甚⾄出现了“索尼冲击”,索尼公司股票连续两天跌停。

坦率地说,作为索尼的旧员⼯,我当时也感到震惊。

但回过头来仔细想想,从发⽣“索尼冲击”的两年前开始,公司内的⽓氛就已经不正常了。

⾝⼼疲惫的职⼯急剧增加。

回想起来,索尼是长期内不知不觉慢慢地退化的。

 “激情集团”消失了 我是1964年以设计⼈员的⾝份进⼊索尼的。

因半导体收⾳机和录⾳机的普及,索尼那时实现了奇迹般的发展。

当时企业的规模还不是很⼤,但是“索尼神话”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从进⼊公司到2006年离开公司,我在索尼愉快地送⾛了40年的岁⽉。

进⼊公司第⼆年,奉井深⼤总经理的指⽰,我到东北⼤学进修。

其间我提出了把天线⼩型化的理论并因此获得了⼯学博⼠学位。

其后我带领项⽬⼩组,参与了CD技术以及上市后⽴即占据市场头把交椅的商⽤电脑的开发⼯作,最近⼏年还参加了机器狗“爱宝”的开发⼯作。

绩效主义毁了索尼

绩效主义毁了索尼

绩效主义毁了索尼作者:许正来源:《英才》2014年第08期众所周知,李安执导的《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金像奖,却鲜有人知道影片的出品方是索尼公司。

索尼是典型的多产业跨国巨头,也是视听、电子游戏、通讯产品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先导者。

上世纪80年代,索尼的Walkman(随身听)全球销售突破2.5亿台,90年代的游戏机PlayStation系列销量4.2亿台,这两者都堪称是全球最为成功的电子产品。

1995年出井伸之出任索尼CEO,他给索尼重新设定了客户价值主张:索尼卖的是个人体验,虽然我们的产品不是维持人类生命的必需品,我们存在的理由是进入人们的梦想生活。

随后索尼成功推出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

1997年经典的PC产品VAIO 505,以镁铝合金为外壳,果断舍弃内置光驱、并口和串口,全面拥抱USB接口令业界叹为观止。

2009年开始索尼的利润却急转直下,连年亏损。

这里还是要提及2011年的日本海啸,索尼因此关停了8家工厂。

如果仅仅是天灾,或许还躲得过,实际上索尼对彩电业务的误判当记一大过,在大多数企业转向平板电视的时候,索尼一意孤行坚持显像管技术;在众多企业做液晶电视的时候,索尼又不识时务地推广等离子电视。

还有那后来不思进取的PC业务。

2014年2月索尼宣布放弃PC业务,与其说因为利润无几被剥离,不如说一个具备杰出工业设计能力的业务单元被移动互联时代颠覆了。

索尼 PC这个划时代的杰出产品,代表着日本精密电子制造的巅峰状态,轰然倒下前几乎没有过渡,绝好的品质和工艺的存在感瞬间消失。

我们来不及细数过往的成功,移动互联时代会分分钟解构过去,如果不直面冲击,怎会知道将有什么上演,云计算、大数据纷至沓来,穿戴设备已经登场,每一波浪潮都有加速的趋势,留给企业思考和改变的时间短之又短。

苹果公司用自己真实的案例给索尼上了一课,不光得有革命性的产品,完美的商业模式更是必须,而索尼公司行动缓慢,没能再像之前一样推出颠覆性的产品,到底是谁导致了索尼创新能力的衰退呢?有人将矛头指向1995的CEO出井伸之,但索尼的资深高层天外伺朗反思:首先是“激情”的消失,那些不知疲倦、全身心投入开发的团体已经消失,索尼的技术团队受到赚钱、升职等动机的影响;然后是“挑战精神”的消失,自索尼引入绩效管理制度后,公司内部追求眼前利益的风气蔓延,几乎无人再触及具有挑战性的目标……诚如天外伺朗所言:1995年索尼实行的绩效管理,不仅成立了专门机构制定详细的评价标准,并根据对每个人的评价确定报酬。

绩效主义

绩效主义

是绩效主义毁了索尼吗——用基本动机理论解释绩效管理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成为大多数公司所采纳和使用的管理方法。

但是绩效管理的推广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引起了质疑。

索尼的前常务董事天外伺郎的一篇《绩效主义毁了索尼?!》就描述了实施绩效管理对索尼产生的巨大影响,也成为很多人抨击绩效管理的依据。

03年索尼一季度亏空1000亿日元,股票连续跌停,被视为救星的PS3也因种种原因未能创造奇迹,而电池召回事件不仅给索尼带来510亿日元的损失,而且破坏了索尼的品牌形象。

索尼创业初期,由井深带领的团队充满激情,激发着员工的自身的冲动。

而现在员工自身的冲动消失了,实施了绩效主义变成为报酬工作,而“挑战精神”消失了,外部动机的增强促使内部动机减弱,工作的目的不再是“工作的报酬就是工作”。

“团队精神”消失了,绩效主义搞坏了团队气氛,上级与下级之间的感情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指标”“评价”。

绩效主义打击了索尼创新的能力……天外伺郎把索尼的式微归罪于绩效可能有些片面,但是但是从作者文中讲述的原因来看,似乎绩效主义的实施对于索尼的衰落难辞其咎。

天外伺郎认为主要是绩效主义强化了员工的外部动机,间接的弱化了内部动机。

而索尼之所以能从创业初期保持良好的发展是由于创始人井深倡导的内部动机的强化带来的激情与挑战精神。

我尝试利用《组织行为学》关于动机理论的知识也来分析一下绩效主义与索尼衰落的关系。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现代科学管理发源于欧美,是基于欧美的文化建立起来的,然后逐步的引进的世界其他地区,包括日本、中国等。

管理方式与民族文化是息息相关的,管理方式的引进势必与原有的民族文化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

第一,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来解释索尼员工需求的变化。

在马斯洛需求理论中,人的最基本需求是生存层面的,最基本的是生理需求,其次是安全需求,最高的需求是自我实现的层面。

而这一理论对于不同的民族是有不同的顺序的。

对于传统的日本文化,人最关注的基本需求是安全需求,而传统的日本管理方式是家族式的管理,员工在企业中能够满足其对于安全需求的需要,因此在此基础上员工能够把精力放在无计报酬的劳作中。

绩效主义毁了索尼答案

绩效主义毁了索尼答案

1、是目标管理毁了索尼吗观点:经过分析案例;索尼是因为实施了绩效管理从而引发了一系列原因导致“索尼冲击”;但并不是绩效管理本身存在的问题;不能说是目标管理毁了索尼;而应该是目标管理法的使用不当导致的..索尼之所以前期可以靠激励而中后期反而不行;跟领导者个人魅力、公司发展阶段、社会价值观念等等都有很大关系..井深大的理念没有沉淀成可以延续和继承的文化;当井深大以及受井深大影响深刻的一代人离开索尼;索尼新进的人员的工作激情就没有人去调动了..企业内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很多人都会被短期的利益所迷惑的..绩效考核只是引发索尼业绩下滑的导火线..绩效考核是有必要的;但方式和方法可能对绩效管理的成败也发挥很大作用;而且绩效考核不宜过于复杂、过于纠缠细节、过分强调过程和形式;没有很好体现结果导向、主观评价、判断与客观事实依据混淆部分等;就会对创造力、工作激情的伤害..美国的绩效主义理论在索尼水土不服;应该先将理论本土化;量体裁衣;把工具结合企业的价值观、目标来设计绩效考核方案;因为没有改进就直接用;所以导致了目标管理在索尼的失败..索尼公司本身的管理也出了问题..公司为统计业绩;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而在真正的工作上却敷衍了事;出现了本末倒置的倾向;导致了职工是为了拿到更多报酬而努力工作并且极力逃避责任..目标管理实际上是能够形成激励的有效管理;能够明确任务;有效地加以控制..2、目标管理与激情集团是否格格不入“挑战精神消失了”:在索尼因为要考核业绩;几乎所有人都提出容易实现的低目标见课本..目标管理法应该是由员工与主管共同协商制定个人目标;个人的目标依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及相应的部门目标而确定;并与它们尽可能一致;不应该是直接按照员工提出的目标作为目标;在设计考核指标时一定要把好绩效目标的“权重关”;适度提高难度增加工作的挑战性;所以目标管理与挑战精神并不是格格不入的..“激情集团消失了”:想赚钱或者升职的世俗动机滋长;无法成为“开发狂人”{见课本}..目标管理的特点之一是一种自觉管理;以自觉的努力追求目标的实现去取代麻木的完成工作指标;以自我努力取代被动附属;以自我控制取代任人支配..所以目标管理更能够点燃员工的工作激情;并不是格格不入的..“团队精神消失了”:上司不把部下当有感情的人看待;而是一切都看指标、用“评价的目光”审视部下见课本..团队精神是导入目标管理法的必要条件;这就说明目标管理与团队精神并不是格格不入的..如果各部门和员工只关注自身目标的利益而忽视相互协作和组织目标的实现;滋长本位主义和急功近利的倾向;缺乏相互沟通和协商;势必影响目标的实施和实现..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员工自身的问题;而不是目标管理的问题..3、涌流理论否定了绩效主义吗“涌流现象”是一种专注或沉浸其中的心理状态;很早就被人们在宗教、冥想、瑜伽、艺术、体育等活动中发现..“涌流理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在其研究的积极心理学中的核心内容;随着幸福课的流行而逐渐受到关注..契克森米哈认为:人是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时才真正体会到长久的快乐;这与技能和挑战的匹配程度有关..涌流就是一种类似思如泉涌的感觉;人由于自身的原因而完全参与在某项活动中;此时自我意识消失、时光飞逝;每个行为、动作和想法必然会一步接着一步;就像爵士乐演奏一样;整个人都沉浸其中;且将自己的技能发挥到极致..涌流主义与绩效主义的区别涌流主义主要理论:建立公司的目的是建设理想的工厂;在这个工厂里;应该有自由、豁达、愉快的气氛;让每个认真工作的技术人员最大限度地发挥技能..绩效主义的通常做法:为衡量业绩;把各种工作要素量化;成立专门机构;制定非常详细的评价标准;并根据队每个人的评价确定报酬..绩效主义企图把人的能力量化;以此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表面上看涌流主义像是否定了绩效主义;但是它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没有好坏之分;也没有互为否定之意;只是发生在不同文化的企业和发展阶段..。

绩效毁了索尼

绩效毁了索尼

真是“绩效主义”毁了索尼?摘自:中国管理传播网-新智囊绩效之痛其实是人之痛被奉为圣经的“绩效管理”,到企业里非但不能发挥作用,反倒起了相反的作用,是绩效管理错了,还是企业错了,还是两者都错了□赵日磊最近,网上有篇关于绩效的文章正在流行,文章的题目是《绩效主义毁了索尼》,作者是索尼公司前常务董事天外伺朗。

绩效考核是公认的世界级难题,索尼是世界知名公司,作者用“毁”这个比较“狠”的词把两者联系起来作为文章的题目,而且作者又是索尼公司的前高官,这所有因素组合到一起,文章想不成为热点都不行。

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它之所以流行的更为重要的原因或许是这篇文章写到一些人的心坎上了,因为它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就是绩效考核是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改善组织的绩效,同时也能使组织的绩效向不好的方向发展,搞不好是要伤到企业的,索尼公司就是例子。

由此,甚至有人又提起了去年比较流行的一篇绩效文章,那篇文章把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称为“洋垃圾”,这个观点似乎在这里得到了印证,一位网名叫“木人”的网友说:戴明在其反对绩效考评的文章当中说到,绩效考评会带来对短期利益的追逐,至少在索尼身上,是个准确的预言。

绩效之过谁的错?下面不妨对该文做一个简单的速描,看看天外伺朗是如何描述索尼公司的绩效考核的。

《绩效主义毁了索尼》以作者的亲历和感受着重描述了索尼公司实施绩效主义前后的反差,归纳了索尼公司实施绩效主义的严重后果:“激情集团”消失了,“挑战精神”消失了,“团队精神”消失了,创新先锋沦为落伍者。

文章指出:所谓绩效主义,是“业务成果和金钱报酬直接挂钩,职工是为了拿到更多报酬而努力工作”。

为衡量业绩,首先必须把各种工作要素量化。

但是工作是无法简单量化的。

公司为统计业绩,花费了大的精力和时间,而在真正的工作上却敷衍了事,出现了本末倒置的倾向。

因为要考核业绩,几乎所有人都提出容易实现的低目标,可以说索尼精神的核心即“挑战精神”消失了。

因实行绩效主义,索尼公司内追求眼前利益的风气蔓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点:经过分析案例,索尼是因为实施了绩效管理从而引发了一系列原因导致“索尼冲击”,但并不是方法本身存在的问题,不能说是目标管理毁了索尼,而应该是目标管理法的使用不当导致的。

分析原因:(目标管理法的成功案例有Intel、丰田、联想、海信等企业。

见课本P169)
1、索尼之所以前期可以靠激励而中后期反而不行,跟领导者个人魅力、公
司发展阶段、社会价值观念等等都有很大关系。

井深大的理念没有沉淀成可以延续和继承的文化,当井深大以及受井深大影响深刻的一代人离开索尼,索尼新进的人员的工作激情就没有人去调动了。

企业内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很多人都会被短期的利益所迷惑的。

绩效考核只是引发索尼业绩下滑的导火线。

绩效考核是有必要的,但方式和方法可能对绩效管理的成败也发挥很大作用,而且绩效考核不宜过于复杂、过于纠缠细节、过分强调过程和形式,没有很好体现结果导向、主观评价、判断与客观事实依据混淆部分等,就会对创造力、工作激情的伤害。

2、美国的绩效主义理论在索尼水土不服,应该先将理论本土化,量体裁衣,
把工具结合企业的价值观、目标来设计绩效考核方案,因为没有改进就直接用,所以导致了目标管理在索尼的失败。

3、索尼公司本身的管理也出了问题。

公司为统计业绩,花费了大量的精力
和时间,而在真正的工作上却敷衍了事,出现了本末倒置的倾向,导致了职工是为了拿到更多报酬而努力工作并且极力逃避责任。

目标管理实际上是能够形成激励的有效管理,能够明确任务,有效地加以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