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建筑垃圾处理技术规范(CJJ134-2009)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公告

第427号

关于发布行业标准

《建筑垃圾处理技术规范》的公告

现批准《建筑垃圾处理技术规范》为行业标准,编号为

CJJ l34—2009。自2010年7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4.2.1、8.0.3、8 0.1 3、9.0.1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年H月j日

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2007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

修订汁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Z007]125号)的要求,

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

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

规范。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l.总则;2.术语;3.基本规

定;4.收集与运输;5.转运调配;6.再生利用;7.回填;

8.填埋;9.环境保护与安全卫生。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

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一I'L-;条文的解释.由上海市环境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

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蓬议.请寄送上海市环境工程设计科

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地址:上海市石龙路315弄ll号.邮政编

码:200232j。

本规范主编单位:上海市环境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院有限

本规范参编单位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

公司

江苏中兴建没有限公司

上海市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材料研究所

同济大学

广州市环境卫生研究所

秦峰王雷张雪梅张卫东

黄海冷发光赵由才郭树波

许碧君杨德志李露倪道仁

豢琏刊

萼隶辱

蓦示喜

蔫家凌

陈伟锋

±名术

冯其林

昧嫱讳

王新文

钱光人

陈钧颐

薪著华生

更差

河象青笺

【】冗

目次

1总则……………………………………………………………l

2术语..........................................-............。’’。’’......一2 3基本规定 (3)

4收集与运输 (4)

4.1源头减量、收集 (4)

4.2运输…………………………………………………………‘i

5转运调配 (5)

6再生利用……·………………………………………………’‘7

7回填……………………………………………………………lO

8填埋……………………………………………………………ll

9环境保护与安全卫生………………………·………………一l3

本规范用词说明…………………………………………’……“1 5

引用标准名录……………………………………………………l6

附:条文说明……………………………………………………l7

6

1.0.1为贯彻国家有关建筑垃圾处理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政策,

促进建筑垃圾统一管理、集中处理、综合利用,提升建筑垃圾处

理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水平,保证建筑垃圾处理全过程的

规范化,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建筑垃圾的收集、运输、转运、利用、回

填、填埋的规划、设计和管理。

1.0.3本规范规定了建筑垃圾处理的基本技术要求,当本规范

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时,应按国家的法律、行政法规的

规定执行。

1.0.4建筑垃圾处理除应符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

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O.1建筑垃圾construction and demolition waste

对各类建筑物和构筑物及其辅助设施等进行建设、改造、装

修、拆除、铺设等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固体废物.主要包括渣土、

废旧混凝土、碎砖瓦、废沥青、废旧管材、废旧木材等。

2.0.2转运调配transfer and distribution

将建筑垃圾集中在特定场所临时分类堆放.待根据需要定向

外运的行为。

2.0.3回填backfiII

利用现有低洼地块或即将开发利用但地坪标高低于使用要求

的地块.以符合条件的建筑垃圾替代部分土方,弥补地坪标高的

行为。

2.O.4建筑垃圾处理construction and demolition waste treat—

merit

对建筑垃圾的收集、运输、转运、调配、处置的全过程。

3基本规定

3.0.1建筑垃圾处理设施的设置应纳入当地城镇环境卫生专业

规划。

3.0.2建筑垃圾应按不同的产生源、种类、性质进行分别堆放、

分流收运,分别处理。建筑垃圾收运、处置全过程严禁混入生活

垃圾与危险废物。

3.0.3建筑垃圾运输车辆应按核准的路线和时间行驶,并应行

驶至核准的地点处理、处置建筑垃圾。

3.0.4建筑垃圾类型与处置方式宜按表3.0.4的规定确定。

注:其他建筑废物包括废旧混凝土、碎砖瓦、废沥青、废旧管材、废旧木材等3.0.5建筑垃圾处理场所均应配备计量设施。

4收集与运输

4.1源头减量、收集

4.1.1建筑垃圾减量应从源头实施,并宜就地利用和回收。4.1.2建筑垃圾宜按不同的种类和特性逐步实现分类收集。收

集方式应与末端处置方式相适应。

4.2运输

4.2.1建筑垃圾运输应采用封闭方式,不得遗洒、不得超载。4.2.2建筑垃圾运输车厢盖宜采用机械密闭装置,开启、关闭

时动作应平稳灵活.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厢盖与厢盖、厢盖与车厢侧栏板缝隙不应大于30mm;

2厢盖与车厢前、后栏板缝隙不应大于50ram;

3卸料门与车厢栏板、底板结合处缝隙不应大于lOmm。

4.2.3建筑垃圾运输工具应外观整洁、标志齐全,车辆底盘、

车轮应无大块泥沙等附着物。

4.2.4建筑垃圾水上运输宜采用集装箱运输形式。集装箱的环

保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

1集装箱后盖门应能够紧密闭合、防止垃圾散落;

2集装箱内壁应保持平整,减少垃圾残余量,便于清洁。4.2.5建筑垃圾采用散装水上运输形式时,应在运输工具表面

有效苫盖,垃圾不得裸露和散落。

4.2.6建筑垃圾转运码头宜与生活垃圾转运码头合建,并宜根据

船舶运输形式选择装卸工艺及配置设备。此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当采用集装箱运输形式时,应配备集装箱桥式起重机、

专用叉车和专用运输车等;

2当采用散装运输形式时.宜配备卸料平台和散装卸料机构等。5转运调配

5.0.1暂时不具备回填出路.且具有回填利用或资源化再生价

直的建筑垃圾可进入转运调配场。

5.0.2转运调配场的配置应符合城镇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的规定,

选址应根据当地建筑垃圾产量及资源化利用要求确定:

5.0.3转运调配场建设规模应根据服务区域内建筑垃圾产生量、

场址自然条件、地形地貌特征、服务年限及技术、经济合理性等

因素综合确定,并可按设计总调配量与设计日处理能力分为大、巾、小型三类。

5.0.4新建的转运调配场用地应符合表5.0.4的规定。

表5.0.4转运调配场用地指标

注:l表f^】用地不啦奢垃墩分党、铤源网收等其他功能J{}j地;

2用地面积应禽转运洞配场周边专门设置的绿化隔离带.仉不啦舍梭具绿化隔离作用的市政绿化和园林用地;

3与相邻建筑间隔应自转运桶配场边界起计算。

5.0.5转运调配场堆放区应符合下列要求:

1建筑垃圾可采取露天或室内堆放方式,露天堆放的建筑

垃圾应及时苫盖;

2建筑垃圾堆放区宜保证5d以上的建筑垃圾临时贮存能

力.建筑垃圾堆放高度高于周围地坪不宜超过3m;

3建筑垃圾堆放区地坪标高应高于周围地坪标高不小于

1 5tin,堆放区四倒应设置排水沟,并应满足场地雨水导排要求;

4堆放区应设置明显的分类堆放标志。

5.0.6生产管理区应布置在分类堆放区的L风向,并宜设置办

公用房等设施。中、大型规模的转运调配场宜设置作业设备与运

输车辆的维修车间等设施。

5.0.7转运调配场应配备装载机、推土机等作业机械,配备机

械数量应与作业需求相适应。

5.0.8转运调配场总平面布置及绿化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

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 50187的有关规定.中、大型规模

的转运调配场可根据需要增设资源化利用设施。

6再生利用

6.0.1建筑垃圾作为生产再生建筑材料的原料时,应符合相应

的再生建筑材料标准。

6.0.2分选处理可根据需要选择在施工现场、转运调配场、填

埋场或资源化处理厂进行。

6.0.3分选工艺应根据后续处理功能要求和处理对象特点合理

选用不同组合的设备。分选工艺宜以机械分选为主、人工分选

为辅。

6.0.4分选工艺根据原料品质,可采用单级或多级串联方式,

也可采用多条生产线并联方式。

6.0.5废旧建筑混凝土生产混凝土用再生骨料应符合下列要求:

1建筑垃圾中的废旧建筑混凝土可用于生产再生骨料,主

要产品应包括混凝土用再生细骨料和混凝土用再生粗骨料;

2废旧建筑混凝土生产再生混凝土骨料的工艺可包括破碎、

分选、清洗等环节;

3再生混凝土骨料质量宜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

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 52的有关规定。

6.0.6废旧道路水泥混凝土生产再生骨料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废旧道路水泥混凝土块可用于生产公路路面和桥涵工程

用再生骨料;

2废旧道路水泥混凝土生产再生骨料的工艺宜按照本规范

第6.0.5条的有关规定选用;

3废旧道路水泥混凝土再生骨料用于公路工程时,应预先

按照现行行业标准《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的有关

规定进行试验。其性能指标应符合下列要求:

1)用于路面混凝土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路水

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和《公路水泥混

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30的规定;

2)用于桥涵混凝土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路桥

涵施工技术规范》JTJ 041的规定。

6.O.7再生砖和砌块生产应符合下列要求:

1建筑垃圾中废砖瓦及混凝土可用于制造再生砖和砌块,

基本生产工艺可包括分选、破碎、计量配料、搅拌、振压成型、

养护、检验出厂等环节;

2生产再生砖和再生砌块的胶凝材料宜选用水泥;

3再生砖的性能及用途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非烧结垃圾

尾矿砖》JC/T 422、《蒸压灰砂砖》GB ll945、《蒸压灰砂空心

砖》Jc/T 637的有关规定:

4再生砌块的性能及用途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普通混凝

土小型空心砌块》GB 8239、《轻集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

GB/T l5229、《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GB ll968、《装饰混凝土

砌块》JC/T 641的规定。

6.0.8再生沥青混合料生产应符合下列要求:

1建筑垃圾中废沥青可用于生产再生沥青混合料;再生沥

青混合料生产过程中,骨料温度应控制在180℃~l90℃,沥青

温度应控制在145℃~lj5℃,搅拌时间应为32s~37s;生产过

程中,应将新旧骨料混合后再加入新沥青拌合至颜色均匀一致后

出料,再生沥青混合料出厂温度应为l40℃~l 60℃;

2沥青路面资源化再生时,应保证再生沥青混合料的稳定,

旧沥青的比例应小于25%;

3使用再生沥青铺路时,沥青产品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重

交通道路石油沥青》Gl3/‘F l5180、《道路石油沥青》SH 0522、《建筑石油沥青》GB/T l叫的规定。

6.0.9其他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应符合下列要求:

1建筑垃圾微粉可作为原材料取代石英砂,并可按照相关

工艺制备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其各项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GB ll968的相关规定;

2废木材再生前应分离附着在木材上的金属、玻璃、塑料

等物质;经防腐处理的术材.应视防腐剂毒性及含量进行妥善

处理;

3废弃的管道应按材质分类,金属(含复合管中金属)应

进入金属回收利用途径;化学化合物管道、管件应进入塑料回收

利用途径;

4钢架、钢梁、钢屋面与钢墙体宜按拆除后的板、型材分

类,板类(去除可能混杂的保温夹层)可直接送有关部门处理;

5建筑垃圾中碎砖、碎混凝土块、碎石及水泥拌合物等可

用作载体桩原材料.载体桩设计、施工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载体桩设计规程》JGJ/T l3j的规定。

7回填

7.0.1局部标高低于规划使用要求的地坪可用建筑垃圾回填,回填宜优先选择开挖土方。

7.0.2回填地块应根据规划用途选用适宜的回填原料和采用相应的压实措施。

7.0.3回填前宜对低洼地进行清理,当低洼地含水量大时,宜采取排水、清淤等处理措施以利于加固基底土体。

7.0.4雨期作业时,应采取措施防止地面水流人回填点内部,并应避免边坡塌方。

7.0.5在回填现场主要出入口宜设置洗车台,外出车辆宜冲洗干净后进人城市道路。

8填埋

8.0.1建筑垃圾填埋场选址前应收集当地建设规划、周边社会发展情况、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气象、道路、交通运输、给水排水及供电条件等基础资料。

8.0.2建筑垃圾填埋场选址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并应符合当地城镇环境卫生专项规划要求。建筑垃圾填埋场应选择具有自然低洼地势的山坳、采石场废坑等地点.并应满足交通方便、运距合理的要求。

8.0.3建筑垃圾填埋场选址严禁设在下列地区:

1地下水集中供水水源地及补给区:

2洪泛区和泄洪道;

3活动的坍塌地带。尚未开采的地下蕴矿区、灰岩坑及溶

岩洞区。

8.0.4建筑垃圾填埋场选址不应设在下列地区:

1珍贵动植物保护区和国家、省级自然保护区;

2文物古迹区,考古学、历史学、生物学研究考察区;

3军事要地、基地,军工基地和国家保密地区。

8.0.5填埋场主体设施可包括:计量设施、填埋库区没施、防渗系统、雨水污水分流设施、场区道路、垃圾坝、污水处理

设施。

8.0.6填埋场配套设施可包括:进场道路、备料场、供配电设施、给水排水设施、生活和管理设施、设备维修设施、消防和安全卫生设施、车辆冲洗设施、通信及监控没施、停车场等。8.0.7建筑垃圾填埋区应根据规划限高、地基瓜载力、车辆作业要求等因素,合理确定分层厚度、堆高高度、边坡坡度.并应进行整体稳定性核算。

8.0.8填埋场应配备推铺及降尘洒水设备,作业时宜洒水防止扬尘污染。

8.0.9工程泥浆经干化后含水率低于40%时方可进入建筑垃圾填埋场填埋。

8.0.10工程渣土、装修垃圾宜分区填埋。

8.0.Il工程渣土填埋区设计应采取雨水导排、污水收集与处

理、封场利用等措施。

8.0.12装修垃圾填埋区设{f一宜按照现行行业标准《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 l7的规定,采取地基与防渗处理、雨水

导排、污水收集与处理、封场利用等措施。

8.0.13填埋场地应在填埋前、后取得水、气、噪声等环境本底

数据。

8.0.14填埋场在作业期间应进行环境质量监测,监测要求应按

照现行国家标准《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l6889的

有关规定执行。

8.0.15填埋场地在作业期间应进行地质沉降监测。

8.0.16填埋场封场工程应包括堆体稳定、地表水导排、植被类

型选择与分布等内容,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生活垃圾卫生填

埋场封场技术规程》CJj ll2的有关规定。

9环境保护与安全卫生

9.0.1生活垃圾、危险废物不得进入建筑垃圾回填点、建筑垃

圾填埋场和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厂。

9.0.2建筑垃圾转运调配、处理、处置场所应有雨水、污水分

流设施.并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周边环境。

9.0.3建筑垃圾处理全过程粉尘污染控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建筑垃圾运输、倾倒、填埋、压实等过程产生的灰尘,

可通过配备洒水车、在堆体表面覆盖塑料布及绿化等方式来控制

粉尘产生量;

2建筑垃圾资源化厂处理车间中.宜采用密封设备系统、

局部抽吸的方式控制粉尘外泄。

9.0.4建筑垃圾处理全过程噪声控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建筑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系统应选取低噪声运输车辆,

车辆在车厢开肩、关闭、卸料时产生的噪声不应超过82dB(A);

2宜通过建立缓冲带、设置噪声屏障控制转运凋配场、填

埋场和资源化处理厂噪声;

3噪声大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车间,宜采取隔声罩、隔

声间或者在车问建筑内墙附加吸声材料等方式降低噪声。

9.0.5从事建筑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的单位应对作业人员进

行安全卫生专业培训。

9.0.6建筑垃圾处理场所应按照作业需求配置作业机械.并应

配备必要的劳动工具和职业病防护用品。

9.0.7建筑垃圾处理作业现场应设置劳动防护用品贮存室.并

应定期进行盘库和补充;对使用过的劳动防护用品应定期进行清

洗和消毒;有破损的劳动防护用品应及时更换.

9.0.8建筑垃圾处理场所应设道路行车指示、安全标志及环境

卫生设施标志。

9.0.9建筑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系统的环境保护与安全卫生

除应满足以上规定外.尚应满足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标准

规范的规定。

本规范用词说明

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于要求严格程

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

“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按……执行”或“应符合……的规定(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建筑垃圾处理技术规范

CJJ l34—2009

条文说明

制订说明

t建筑垃圾处理技术规范。CJJ l34 2009,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09年11月9 F1以第427号公告批准、发布。

本规范制订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总结了我国建筑垃圾处理工程建设的实践经验,同时参考了国外先进技术法规、技术标准,通过试验取得了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的重要技术参数。

为便于广大设计、施工、科研、学校等单位有关人员在使用本规范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建筑垃圾处理技术规范》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规范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还着重对强制性条文的强制性理由作了解释。但是,本条文说明不具备与规范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标准规范的参考。

目次

:总则………………………………………·

一术语………………………………………·

·基本规定…………………………………·

;收集与运输………………………………·

二1源头减挝、收集………………………‘

;!运输…………………………………‘

=转运调配…………………………………·

;再生利用…………………………………·

j 回填………………………………………·

)填埋………………………………………·

一环境保护与安全卫生……………………·

如姐”一招船船筋髓勰约∞

1总则

1.0.1本条主要说明了制定本规范的指导思想和目的。本规范的提出.是为了落实《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x.使政府职能部门能够准确地指导和监控城市建筑垃圾处理工程的设计、建设和运营,以保护环境,提高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置率,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1.0.2本条阐明本规范的适用范围.本规范内容覆盖了建筑垃圾从产生到最终处置所有环节。

1.0.3本条阐明建筑垃圾处理技术规范应与时俱进,结合实践,不断完善。对于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应积极推广,并同时保持审慎的态度。既不可故步自封,也不能盲目应用.避免造成资金和资源的浪费。

1.0.4本条强调了建筑垃圾处理全过程除了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还应同时执行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本条定义了建筑垃圾,强调了建筑垃圾的性状。

2.0.2本条定义了建筑垃圾转运调配。转运调配场属于建筑垃圾中转场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增加建筑垃圾预处理功能.以利于建筑垃圾资源化。

2.0.3本条定义了建筑垃圾回填。建筑垃圾回填为建筑垃圾处理的一种类型,既满足了城市建设对土方的需求,也节省了处置建筑垃圾所需的土地资源。

3基本规定

3.0.1本条阐明建筑垃圾管理应有专业规划指导。

3.0.2本条阐明在收运、处置的全过程中.建筑垃圾应与其他固体废弃物分类管理,做到源头分类、分别收集、分流运输。3.0.3本条阐明建筑垃圾运输车辆的运输时间、路线、处置地点的要求。建筑垃圾主管部门应与交通部门共同确定中心城区范围内允许、限制和禁止建筑垃圾运输车辆通行的道路;建筑垃圾主管部门按照规定路线核发准运证;建筑垃圾运输车辆必须携带准运证,按准运证规定路线、时间行驶。管理部门在具体执行时,可参考采用联单制,即分别由建筑垃圾产生单位、建筑垃圾运输单位、建筑垃圾填埋或处置单位填写确认,并由建筑垃圾移出地、移人地相关单位及运输单位保管,以便日后主管单位检查该建筑垃圾的产生源、运输去向、接受或处理单位。

3.0.4本条阐明建筑垃圾依成分不同宜采取的处理措施。

4收集与运输

4.1源头减量、收集

4.1.1本条阐明建筑垃圾处理应符合减量化原则。它要求从建设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减少污染。

1通过提高设计和施工质量,保证建筑物耐久性,延长使

用年限;

2通过改进和采用先进施工工艺,减少建筑垃圾产量;

3提高建筑垃圾源头分类收集程度,实现建筑垃圾减量。4.1.2不同种类建筑垃圾的成分、性质有很大差异,应分类收集、分流收运。特别是装修垃圾,有害成分较为集中,应集中收集、运输、堆放、处理。

4.2运输

4.2.1本条规定建筑垃圾运输应采用封闭方式,对于条件不具

备的应采取有效的苫盖措施,避免运输过程中的环境污染。4.2.2本条规定对建筑垃圾运输车辆的车厢密闭性作了技术要求。未安装使用密闭机械装置的运输车辆,应到国家发展和改革

委员会发布的《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中的汽车生产、改装

企业进行加盖改装。

4.2.3本条阐明了建筑垃圾运输工具的外观要求。

建筑垃圾运输车辆厢盖两侧应统一印刷建筑垃圾专用运输车

字样.挡风玻璃右侧显眼处应贴有建筑垃圾准运证,并应随车携

带其他有关许可证件,接受相关部门查验;建筑垃圾运输船舶应

在船舷两侧附有专门标志。

建筑垃圾运输车辆开出施工工地应车窬整洁.以不污染沿途

市政道路环境为标准。特别是运输开挖的黏质渣土.或者在雨天

运输作业,宜配置轮胎冲洗装置,对车辆轮胎冲洗后方可驶出作业场地。这一点对中心城区尤为重要。

4.2.4集装箱运输形式的环保可行性、技术进步性都优于散装

运输形式.因此推荐建筑垃圾水上运输采用集装箱运输形式。4.2.5建筑垃圾采用散装运输,运输过程若不能有效地做到封

闭化.运输过程、码头装卸过程中会出现垃圾散落的现象,因此

应尽可能避免建筑垃圾污染沿途道路、河道。

4.2.6建筑垃圾的产量与城市建设进程密切相关.具有较大波

动性,单独建设建筑垃圾码头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因此推荐建筑

垃圾转运码头与生活垃圾转运码头合建,配备必要的设施即可。

5转运调配

5.0.1本条阐明进入转运调配场的建筑垃圾种类,剥于无法再

利用的建筑垃圾可以直接运往填埋场填埋处置。

5.0.2本条阐明转运调配场的设置应纳入城镇环境卫生专业规划,应根据实际情况,明确是否设置建筑垃圾转运调配场;如果

设置,应根据选址要求明确选址规划。

5.0.3、5.0.4阐明确定转运调配场建设规模的相关因素,以及与建设规模相应的用地指标。

5.0.5本条阐明分类堆放区及转运区的基本设置,对建筑垃圾

堆放方式、地坪标高、雨水导排等作了规定。

5.0.6本条阐明转运调配场内生产管理区的布嚣及附属设施设

置要求。

5.0.7本条阐明转运调配场内作业机械的配备要求。

5.0.8本条对转运调配场总平面布置及绿化提供了设计依据,

对规模较大的转运调配场可以考虑实现建筑垃圾分类、破碎等初

步的资源化处理。

6.0.1本条阐明建筑垃圾可生产再生产品.产品应经国家有关

部门审核后方可进入市场。由于大众的畏惧和抵触心理,建筑垃

圾资源化再生产品的安全性、实用性受到怀疑,建筑垃圾资源化

再生产品只有通过国家相关部门审核认证合格,才能得以继续

推广。

6.0.2本条阐明建筑垃圾分选地点应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选择。

6.0.3本条阐明选择建筑垃圾分选工艺的相关因素。

6.0.4本条阐明确定建筑垃圾分选工艺设计处理能力的相关因素。对于多条分选生产线并联设计,单线的最大处理能力主要取

决于建筑垃圾产量的波动情况,如缺乏相应资料,宜取为设计处

理能力的l.2倍。

6.0.5本条阐明废旧建筑混凝土生产再生骨料的工艺、产品及

产品应用的技术要求。

生产工艺可根据产品要求,结合生产实际采用适当的工艺组合,必要时可设置多级破碎、多种分选及清洗。

再生混凝土细骨料,即小于或等于5mm的混凝土再生砂;

再生混凝土粗骨料,可以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和实际需求选择生产

连续粒级的产品或单粒级的产品,如5mm~25mm的连续粒级

再生粗骨料和]Omm~20 mm的单粒级再生粗骨料。此外.也可

根据具体情况.利用几种单粒级再生粗骨料产品依照有关标准规

定配置所需的连续粒级的再生粗骨料。

6.0.6本条阐明废旧道路水泥混凝土生产再生骨料的工艺、产

品及产品应用的技术要求。

6.0.7本条阐明建筑垃圾生产再生砖、砌块的原料、工艺、产

品的技术要求。

6.0.8本条阐明建筑垃圾再生沥青混台料的原料、工艺、产品

的技术要求。

6.0.9本条对其他类型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作了规定。随着

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建筑垃圾的种类口益增多,资源化处

理途径也会相应增加,本规范无法尽数列举.仅列出目前较为常见、应用比例较高的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处理方式。

7回填

7.0.1、7.0.2当地建筑垃圾管理部门结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确定和调整回填点分布。管理部门尚应做好回填点分布的信息收

集和信息发布工作,为满足回填及资源利用等需求提供信息服

务。建筑垃圾回填应采取必要的压实措施.具体应根据回填地点

规划用途确定。因开挖土方的性状适用于地基回填土,因此推荐

开挖土方为回填的优先选择材料。

7.0.3本条对建筑垃圾回填作了技术规定.强调加固基底。7.0.4本条强调雨期作业应做好排水措施,防止地表滞水流人

基底,浸泡地基,造成基底土下陷及边坡塌方。

7.0.5本条阐明车辆应及时冲洗,避免污染城市道路。

8.0.1~8.0.4阐明建筑垃圾填埋场的选址要求。

8.0.5本条阐明建筑垃圾填埋场的主体没施内容。

8.0.6本条阐明建筑垃圾填埋场的配套设施内容。

8.0.7本条阐明建筑垃圾填埋区的垃圾堆体的设计要求。

8.0.8本条阐明填埋场的作业设备配置要求。

8.0.9根据以往填埋场运行经验,低于40%含水率的泥土不会

造成作业困难或者发生溃坝。工程泥浆持水性较差,经过简单的

风干或日晒处理,含水率即可降到40%以下。

8.0.10~8.0.12工程渣土和装修垃圾在建筑垃圾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但二者成分存在差异。采用填埋处置方式,应分别采取

相应的环保措施。

8.0.13、8.0.14明确填埋场在运行前及作业期间的环境监测

要求。

8.0.15本条阐明填埋场应进行作业期的地质沉降监测,避免因

填埋库区地质沉降给周围地质环境造成破坏。地质沉降监测技术

要求可参照中国地质凋查局颁布的相关标准。

8.0.16本条阐明填埋场封场工程内容,对堆体稳定、覆盖土

层、绿化等作了技术规定。

9环境保护与安全卫生

9.0.1本条规定了进入处理场所建筑垃圾的性质。

9.0.2本条阐明建筑垃圾转运调配、处理、处置场所污水排放

要求。建筑垃圾转运调配、处理、处置场所污水排放应满足环境

评价报告批复的要求,宜采取雨水污水分流、污水调蓄、污水处

理等措施,雨水排放应经过沉淀等处理,确保达到受纳水体排放

标准要求。

9.0.3本条阐明建筑垃圾处理过程中粉尘污染的控制要求,这

也是大气污染控制的主要方面。

9.0.4本条阐明建筑垃圾收运、处理过程。{一对噪声的控制要求。9.0.5本条阐明建筑垃圾处理场所应采取的职业健康与劳动卫

生宜传教育要求。

9.0.6作业机械、劳动工具和职业病防护用品根据作业需要可

以包括铲车、压实机、专用防尘口罩、工作服、安全帽、劳防手

套等。

9.0.7本条阐明建筑垃圾作业单位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劳防

用【fl!1保质保量及时供应。

9.0.8本条阐明建筑垃圾转运调配、处理、处置场所区域内应

设箕必要的指示性标志。标志设置方法可参照《道路交通标志和

标线》GB 5678.1~GB 5678.3、《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

(;lj 2894的相关规定,及中国标志网公布的最新国家标准标志。9.0.9环境保护措施应按照《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l23 18、《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

标准》GB l6297、《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地表水环境

质量标准》GB 3838、《地下水质量标准》GBjT l zl848、《污水综

合卡¨澈标准》GB 8978等的有关规定执行;劳动安全与卫生措施

3D

直按照《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Bz l,《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

接触限值》GIG 2/T 2.1--(;137.2/T 2.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GIUT 28001,《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T l2801等的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1 总则 1.0.1 为了在地基处理的设计和施工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保护环境,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建筑工程地基处理的设计、施工和质量检验。 1.0.3地基处理除应满足工程设计要求外,尚应做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等。 1.0.4 建筑工程地基处理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经处理后的地基计算时,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的有关规定。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 地基处理ground treatment 提高地基强度,改善其变形性质或渗透性质而采取的技术措施。 2.1.2 复合地基composite foundation 部分土体被增强或被置换,形成的由地基土和增强体共同承担荷载的人工地基。 2.1.3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characteristic value of subgrade bearing capacity 由载荷试验测定的地基土压力变形曲线线性变形段内规定的变形所对应的压力值,其最大值为比例界限值。 2.1.4 换填垫层cushion 挖去表面浅层软弱土层或不均匀土层,回填坚硬、较粗粒径的材料,并夯压密实形成的垫层。 2.1.5 加筋垫层reinforced cushion 在垫层材料内铺设单层或多层水平向加筋材料形成的垫层。 2.1.6 预压地基preloading foundation 对地基进行堆载预压或真空预压、或联合使用堆载和真空预压,形成的地基土固结压密后的地基。 2.1.7 堆载预压drift preloading 对地基进行堆载使地基土固结压密的地基处理方法。 2.1.8 真空预压vacuum preloading 通过对覆盖于竖井地基表面的不透气薄膜内抽真空排水使地基土固结压密的地基处理方法。 2.1.9 压实地基compacted foundation 利用平碾、振动碾或其它碾压设备将填土分层密实的处理地基。 2.1.10 夯实地基rammed foundation 反复将夯锤提到高处使其自由落下,给地基以冲击和振动能量,将地基土密实的处理地基。 2.1.11 挤密地基compaction foundation 利用横向挤压设备成孔或采用振冲器水平振动和高压水共同作用下,将松散土层密实的处理地基。 2.1.12 砂石桩复合地基sand-gravel columns composite foundation 将碎石、砂或砂石挤压入已成的孔中,形成密实砂石增强体的复合地基。 2.1.13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cement fly ash-graval pile composite foundation 由水泥、粉煤灰、碎石等混合料加水拌合形成增强体的复合地基。

建筑垃圾处理方案

城市建筑垃圾处理方案民族大道维修工程 中铁十六局集团 南宁市民族大道人行地道工程项目经理部 2016年4月12日

一、施工的目标 贯彻执行《国务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及南宁市相关文明施工的相关规定,实现文明施工,现场达到南宁市相关标准,创建一个建筑垃圾的施工环境。 二、运输路线 本工程土方运输路线:起点为民族大道各施工工地出口,终点高新园艺场长巷坡二队的长巷消纳场。 三、编制依据 《国务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广西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件》、建设部《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南宁市工程渣土管理办法》等,以及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 四、土方外运方法 本工程渣土运输将严格按照南宁市有关渣土运输的有关规定,选用性能良好、车厢封闭较好、证件齐全的车辆,运土车辆严格按照指定的线路行驶。做到运输车辆不超载,车厢上部全部加盖板覆盖,避免运输过程中渣土散落污染市区道路及周边环境。外运的时间段:按整体工程进度计划从2016年4月12日至8月30日,按市环保及城市管理的要求,按只允许夜间挖运,每天挖运时间段:从前一天下午8:00至第二天早晨6:00,每日工作10个小时。土方及石渣外运量=开挖总量-回填总量=57493.3 m3,(详见附表)计划4个月时间完工,每日挖运量约2000m3,如只按上述时间挖运,单车15m3*7趟/天=105m3,需要约20辆车。为防止渣土在运输过

程中的乱倒、乱弃问题,在施工过程中我公司将采用开挖现场与弃土场双向签票的办法,坚决杜绝渣土乱倒、乱弃。保证外运土方运到指定弃土场。 根据南宁市关于防治扬尘的有关规定,为了保证在此次土方外运工作进行的同时,不给周围已形成的环境造成影响,我方将在土方运输过程中作好清扫保洁工作,并由专人负责。为保证车辆运输不对市区环境造成污染,施工现场南边出入口设置洗车槽, 并安排专人进行车辆清洗工作,对每辆运土车须经打扫车轮、将运土车箱上两侧土方拍实,盖好车厢盖后方可放行。在渣土运输的区间段内安排清洁人员,随时对车辆散落下来的土块、泥块进行清扫,安排专人进行巡视、值班、组织路口交通,并成立保洁人员组织及保洁的设备配置计划。

餐厨垃圾处理技术总结

餐厨垃圾处理技术大总结 垃圾处理是环境保护的一大难题,餐厨垃圾是生活垃圾的主要组成部分,餐厨垃圾在众多种类垃圾中具有独特性,水分含量高、有机物质丰富等等使餐厨垃圾处理成为难题,餐厨垃圾应当统一按固体废物处理方法进行处理。针对各异的应用范围与实际情况实际选择恰当的方法。处理方法归纳后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等;具体的处理技术包括填埋、焚烧、堆肥、发酵等方式,总之餐厨垃圾处理资源化再利用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1、填埋法 填埋处理是一种简单且普遍的垃圾处理方法。但是会局限垃圾资源的综合回收利用,而且占用大量的土地,污染环境。 2、焚烧法 将餐厨垃圾和生活垃圾混在一起进行焚烧处理或建立垃圾焚烧厂,通过垃圾焚烧产生的热量进行发电。 3、堆肥法 依靠着自然界广泛分布的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之下,把餐饮废渣的水分蒸发掉,经干燥后磨碎,把餐饮废渣通过一系列处理工序转变为可供农业生产使用的有机复合肥,防止有害气体的产生。 堆肥化处理主要包括有:好氧堆肥,蚯蚓堆肥。 4、厌氧发酵 厌氧发酵技术是指利用垃圾生产沼气并将其转化为电能与燃气,对厌氧消化罐中产生的残渣进行二次发酵堆肥处理。国际上常用的有干式、湿式两种工艺。 餐厨垃圾进行厌氧消化可得到沼气、氢气、乙醇或者乳酸等。

工艺流程如下图: 5、生产生物柴油 生物柴油指以动植物油脂为原料,通过酯交换而生产的柴油,也可称之为再生燃油。地沟油通过酸、碱两步法、分离反应法、完全催化法等工艺制成生物油。 工艺流程如下图: 6、生化处理机 选取自然界生命活力和增殖能力强的高温复合微生物菌种,在生化处理设备里,对食品、餐厨垃圾等有机垃圾进行高温高速发酵,使各种有机物得到降解与转化。 7、饲料化技术 餐厨垃圾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营养成分,转化为饲料具有相当的优势。饲料化可分为生物法与物理法。

建筑垃圾处理措施

建筑垃圾处理措施

一、前言 每个行业都会产生各种垃圾,尤其是建筑行业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各种建筑垃圾。为了体现环保施工的新理念,营造良好的施工环境,展示公司施工现场的新风貌,我公司将切实承担起总包职责,加强文明施工管理,采取有力的环境保护措施,将施工时所产生的建筑垃圾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二、工程目标 1、工程管理目标 1.1文明管理目标:确保市级文明工地,积极配合县上双创工作。 1.2安全管理目标: 1)施工安全管理达标创优, 2)无重大伤亡、机械和火灾事故,死亡事故为零; 3)无扰乱社会安和污染环境事故; 4)一般事故频率控制在0.15%以下; 2、环境管理目标 我们将依据环境管理标准,建立环境管理建筑垃圾处理保证体系,配备相应的资源,遵守法则,合理处理,节能减废,力争达到施工与环境的和谐,创建环境保护工作先进达标现场。 在制定控制措施时,考虑对环境影响的范围、影响程度、发生频次、社区关注程度、法规符合性、资源消耗、可节约程度等。

3、组织管理 在项目经理部建立建筑垃圾处理保证体系中,明确体系中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并保持一套工作程序,对所有参与体系工作的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 现场由项目经理挂帅,由项目技术负责人具体协调,下设文明施工管理员专职负责具体协调工作,生产、技术、质量、安全、消防等积极配合,同时要加强对操作人员的教育与培训。 三、工作制度 建立并执行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处理检查制度。每半个月组织一次由各施工单位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处理负责人参加的联合检查,对检查中所发现的问题,开出“问题处理通知单”,各施工单位在收到“处理通知单”后,应根据具体情况,定时间、定人、定措施予以解决,项目经理部有关部门应监督落实问题的解决情况。在工地现场入口处,设置现场施工标志牌,标明工程概况,工程负责人建筑面积开竣工日期,施工进度计划,总平面布置图以及场容分片包干和负责人管理图及有关安全标志。 四、环保预控措施 (一)施工现场防大气污染措施 1、高层或多层建筑清理施工垃圾,使用封闭的专用垃圾道或采用容器吊运,严禁随意凌空抛撒造成扬尘。施工垃圾要及时清运,清运时,适量洒水减少扬尘。

建筑垃圾现状及处理办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旧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开发建设、房地产崛起以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大力发展等活动,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我们在致力于解决“垃圾围城”问题时,将注意力投向了生活垃圾的处理处置,却在无意之中忽略了建筑垃圾。事实上,目前建筑垃圾的处置方式,主要是露天堆放或者简单的填埋,处理方式落后。随着建筑垃圾产生量逐年增长,这种处置方式不仅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污染了土壤、大气、地下水,使得环境问题更为突出。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与相应配套政策支持,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率非常低,再利用率还不足5%,而发达国家的建筑垃圾再利用率超过90%。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垃圾循环利用产业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同时,城市建设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压力下对材料的需求急剧增加,回收循环利用建筑垃圾将成为一种趋势。建筑垃圾循环利用也是降低运输和处置成本、节约填埋空间、保护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必要措施。近年来,我国虽然已经有部分企业涉足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但是企业数量少,力量薄弱,没有合法的建筑垃圾收集与消纳权,企业用地得不到规划许可,缺乏产品质量标准,再生产品的市场认知度低。无论是从经济的角度还是从环保的角度,推动建筑垃圾回收利用产业的发展已经刻不容缓。 建筑垃圾主要包括废混凝土块、废沥青混凝土块以及施工过程中散落的砂浆、混凝土、碎砖渣、金属和木材等。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相伴产生的建筑垃圾日益增多,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城市建设规模最大的国家,据估计我国每年城市产出垃圾约为60 亿t,

其中建筑垃圾为24 亿t 左右,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40%[3]。每万吨建筑垃圾约占用填埋场 1 亩的土地,不仅大大降低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对生态环境也造成明显影响。面对严峻的建筑垃圾围城局面,如何合理控制建筑垃圾已成为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理论上讲,建筑垃圾产生量不会无限制增长,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将开始呈现下降趋势,即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抛物线趋势。目前国内外有不少关于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的研究,国内大部分关注环境污染指标(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国外除了关注城市固体废弃物外,还研究了有关家庭生活垃圾产生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等方面内容,但国内外都较少关注数量庞大的建筑垃圾。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处置建筑垃圾的方式一般是送到城市郊外或者农村,露天堆放或者填埋。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建筑垃圾不断增加。有研究显示,过去50年,中国至少生产了300亿立方米的黏土砖制品,未来50年大都将转化为建筑固体废弃物;中国现有500亿平方米建筑,未来100年大都将转化为建筑固体废弃物[4]。根据住建部统计年鉴,2000年,全国总施工面积为160 141万平方米,2009年为588 594万平方米,10年间,年均增长率为7.3%。有研究表明,1 000平方米的建筑施工面积平均产生550吨建筑垃圾。 以湖南省为例,通过调研发现,在省城长沙市仅有两家以建筑垃圾为原料生产再生砖的企业。其中一家已经断断续续坚持运作10年,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 强制性条文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79-2012 强制性条文13条: 3.0.5处理后的地基应满足建筑物地基承载力,变形和稳定性要求,地基处理的设计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经处理后的地基,当在受力层范围内仍存在软弱下卧层时,应进行软弱下卧层地基承载力验算;2、按地基变形设计或应作变形验算且需进行地基处理的建筑物或构造物,应对处理后的地基进行变形验算;3、对建造在处理后的地基上受较大水平荷载或位于斜坡上的建筑物及构造物,应进行地基稳定性验算。 4.4.2 换填垫层的施工质量检验应分层进行,并应在每层的压实系数符合设计要求后铺上层。 5.4.2 预压地基竣工验收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1、排水竖井处理深度范围内和竖井底面一下受压土层,经预压所完成的竖向变形和平均固结度应满足设计要求;2、应对预压的地基土进行原位试验和室内土工试验。 6.2.5 压实地基的施工质量检验应分层进行。每完成一道工序,应按设计要求进行验收,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时,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6.3.2 强夯置换处理地基,必须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和处理效果。 6.3.10 当强夯施工所引起的振动和侧向挤压对邻近建构筑物产生不利影响时,应设置监测点,并采取挖隔振沟或防振措施。 6.3.13 强夯处理后的地基竣工验收,承载力检验根据静载荷试验、其他原位测试和室内土工试验等方法综合确定。强夯置换后的地基竣工验收,除应采用单墩静载荷试验进行承载力检验外,尚应采用动力触探等查明置换墩着底情况及密度随深度的变化情况。 7.1.2 对散体材料复合地基增强体应进行密实度检验;对有粘结强度复合地基增强体应进行强度及桩身完整性检验。 7.1.3复合地基承载力的验收检验应采用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对有粘结强度的复合地基增强体尚应进行单桩静载荷试验。 7.3.2 水泥土搅拌桩用于处理泥炭图、有机质土、pH值小于4的酸性土、塑性指数大于25的粘土,或在腐蚀性环境中以及无工程经验的地区使用时,必须通过现场和室内试验确定其适用性。 7.3.6 水泥土搅拌桩干法施工机械必须配置经国家计量部门确认的具有能瞬时检测并记录出粉体计量装置及搅拌深度自动记录仪。 8.4.4 注浆加固处理后地基的承载力应进行静载荷试验检验。 10.2.7 处理地基上的建筑物应在施工期间及使用期间进行沉降观测,直至沉降达到稳定为止。

64建筑垃圾处理技术规范方案设计(CJJ134_2009)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公告 第427号 关于发布行业标准 《建筑垃圾处理技术规范》的公告 现批准《建筑垃圾处理技术规范》为行业标准,编号为 CJJ l34—2009。自2010年7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4.2.1、8.0.3、8 0.1 3、9.0.1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年H月j日 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2007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 修订汁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Z007]125号)的要求, 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 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 规范。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l.总则;2.术语;3.基本规 定;4.收集与运输;5.转运调配;6.再生利用;7.回填; 8.填埋;9.环境保护与安全卫生。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 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一I'L-;条文的解释.由上海市环境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 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蓬议.请寄送上海市环境工程设计科 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地址:上海市石龙路315弄ll号.邮政编 码:200232j。 本规范主编单位:上海市环境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院有限 本规范参编单位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 公司 江苏中兴建没有限公司 上海市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材料研究所 同济大学 广州市环境卫生研究所 秦峰王雷张雪梅张卫东 黄海冷发光赵由才郭树波 许碧君杨德志李露倪道仁

浅谈城市建筑垃圾管理现状与对策

浅谈城市建筑垃圾管理现状与对策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建筑垃圾产生也随之不断增加。建筑垃圾乱拉乱倒,运输撒漏污染路面等问题也成为影响市容环境卫生的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以鲁中地区某市为例,2009年产生建筑垃圾约200余万方,2010年约为320余万方,2011年约为350余万方。这些建筑垃圾一部分被运到建筑垃圾填埋场填埋,一部分用于复坑回填利用,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堆积在城区周边、城乡结合部,既影响了市容又污染环境。据调研,其它一些地区城市建筑垃圾管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类似现象。因此,加强建筑垃圾科学管理, 促进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有效解决建筑垃圾运输、处理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目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前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存在的问题 据调研,一些地区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存在的问题,从其表现形式看,主要为建筑垃圾的偷倒、乱倒、沿途撒漏等违章行为,但从深层次看,则是建筑垃圾管理的权威性和力度不够,管理模式、管理技术、管理思路和源头管理手段等已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 (一)管理体制不顺。一些地区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市级监督管理在市住建部门,检查考核在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

门。有的建筑垃圾处置核准直接下放到区县,部分区县明确了环卫部门为主管部门,少数区县建筑垃圾管理放在行政执法部门。由于市、区(县)管理主体不一致,管理不顺畅,导致我市建筑垃圾管理的力度不够,治理效果不明显。 (二)管理手段滞后。建筑垃圾管理缺乏新的行之有效方法和措施,不能对建设工地实施切实有效管理,难以及时掌握收集清运动态,建筑垃圾清运信息得不到准确反映,甚至 造成管理的真空区域,出现“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的现象,导致滞后管理、被动管理的局面,致使建筑垃圾乱倒、沿途撒漏、扬尘污染问题突出,难以得到有效根治。 (三)处置场地缺乏。建筑垃圾的消纳大多是由建筑垃圾产生单位自找出路或委托清运公司和个体户代找受纳场所,这也是导致管理部门难以计划、规划和协调建筑垃圾排放、受纳处理,影响管理效果。建筑垃圾消纳场所的缺乏,促使个人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在郊区、农村私设消纳场地,扰乱了建筑垃圾清运市场和管理秩序。由于缺乏建筑垃圾调剂信息平台,供需双方很难得到及时有效地调配,大量的建筑垃圾只得被倾倒在城乡结合部、村镇周边,成了二次污染源。 (四)处理模式单一。大部分建筑垃圾复坑填埋,极少部分用于建筑工地回填,我市还没有一家资源化利用企业把建筑垃圾作为再生资源利用。

建筑垃圾减量化规划标准-标准全文

CECS XXX:2019 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 中文标题:建筑垃圾减量化规划标准英文标题:Planning Standard for reduction of construction waste (征求意见稿)

为了加快推进建筑减量化工作进程,从更加宏观的角度考虑建筑垃圾在减量过程中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2018年第一批协会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了本标准。 本标准主要技术内容是:1 总则、2 术语和符号、3 基本规定、4 场地及总体布局、5 设施建设规模及分析、6 设施建设选址及布局、7 黄线管控导则、8 附则。 本规程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产业化分会归口管理,由主编单位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反馈给北京建筑大学(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邮编,100044邮箱:752123536@https://www.360docs.net/doc/5b19123654.html,)。 本规范主编单位:北京建筑大学 本规范参编单位:中国建筑发展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北京工业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北京中建柏利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

1 总则 (4) 2 术语 (5) 3 基本规定 (6) 4 场地及总体布局 (7) 5 设施建设规模及分析 (10) 6 设施建设选址及布局 (12) 7.黄线管控导则 (16) 8.附则 (17) 本规程用词说明 (17) 条文说明 ...........................................................................................错误!未定义书签。

建筑垃圾处置专项技术方案设计

目录 一、编制依据 (1) 二、建筑垃圾处理依据 (1) 三、工程概况 (2) 四、施工现场的主要垃圾 (3) 五、施工现场垃圾堆放区块布置图 (4) 六、管理组织架构 (5) 七、管理措施 (5) 八、工作制度 (6) 九、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 (7) 十、建筑垃圾清运 (9) 十一、施工现场的收尾工作 (13)

一、编制依据 1、《人民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2、《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 3、《危险废物储存、污染控制标准》 4、《城乡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管理工作的通告》 5、《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 6、《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 7、《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场容卫生标准》 8、《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垃圾渣土管理的规定》 9、《危险废物名录》 10、《市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办法》 11、《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环境保护标准》 12、《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可的决定》 二、建筑垃圾处置依据 建筑垃圾处置核准(包括建筑垃圾的倾倒、运输、中转、回填、消纳、利用等) 其设立依据有: 1、《人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十六条“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采取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或者其他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不得在运输过程中沿途丢弃、遗撒固体废物”。第十九条“对收集、贮存、运输、处置固体废物的设施、设备和场所,应当加强管理和维护,保证其正常运行和使用”。第四十条“建设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场所,必须

符合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环境保护和城市环境卫生标准”。 2、《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人民国国务院令101号)第二十八条“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城市生活废弃物的收集、运输和处理实施监督管理”。 3、《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建设部令139号)第七条“处置建筑垃圾的单位,应当向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提出申请,获得城市建筑垃圾处置后,可处置”。第十六条“建筑垃圾处置实行收费制度,收费标准依据有关规定执行”。 4、《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可的决定》(国务院第412号令)序号第101“城市建筑垃圾处置由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核准”。 三、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雅居乐金沙湾健康教育新城项目B0601 地块. 建设单位:雅海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勘察单位: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 监理单位:市宏业金基建设监理咨询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中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工程地点:本项目位于市雅居乐金沙湾健康教育新城项目B0601工程位于市秀英区西秀镇金沙湾四路与金荣路交汇处西南侧位于金沙湾,处于西岸和盈滨

建筑垃圾分类和处理措施.doc

建筑垃圾分类和处理措施 为体现环保施工的新理念,营造良好的施工环境,展示公司施工现场的新风貌,使工程在施工中和建成后都成为文明工程。我公司将切实承担起总包职责,加强对土建及各专业分包方文明施工的管理,采取有力的环境保护措施,将施工时所产生的建筑垃圾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所包含的住宅、地下车库由陕西建工第九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总承包。目前资金已落实到位,施工现场三通一平完善,具备开工条件。 本工程主要建筑垃圾有基础土方开挖的土方、散落的砂浆和混凝土、剔凿产生的砖石和混凝土碎块、竹木材、各种包装材料,约占建筑垃圾总量的80%,其它垃圾成分约占20%。 二、建筑垃圾处置依据 建筑垃圾处置核准(包括建筑垃圾的倾倒、运输、中转、回填、消纳、利用等) 其设立依据有: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十六条“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采取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或者其他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不得在运输过程中沿途丢弃、遗撒固体废物”。第十九条“对收集、贮存、运输、处置固体废物的设施、设备和场所,应当加强管理和维护,保证其正常运行和使用”。第四十条“建设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场所,必须符合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环境保护和城市环境卫生标准”。 2、《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101号)第二十八条“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城市生活废弃物的收集、运输和处理实施监督管理”。 3、《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建设部令139号)第七条“处置建筑垃圾的单位,应当向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提出申请,获得城市建筑垃圾处置后,方可处置”。第十六条“建筑垃圾处置实行收费制度,收费标准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4、《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第412号令)序号第101“城市建筑垃圾处置由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核准”。 三、建筑垃圾处置措施 1、组织管理 在项目经理部建立建筑垃圾处理保证体系中,明确体系中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并保持一套工作程序,对所有参与体系工作的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 现场由项目经理总负责,由项目技术负责人具体协调,下设文明施工管理员专职负责具体协调工作,生产、技术、质量、安全、消防等积极配合,同时要加强对操作人员的教育与培训。 2、工作制度 建立并执行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处理检查制度。每半个月组织一次

建筑垃圾的现状、组成及处理技术

建筑垃圾的现状、组成及处理技术 我国建筑垃圾处理已成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建筑垃圾主要由固体废弃物组成,借鉴国外垃圾处理经验,提出了垃圾综合利用可从削减源头开始运用孔内深层强夯技术、建筑垃圾夯扩超短异型桩施工技术。 标签:建筑垃圾处理;孔内深层强夯技术;夯扩超短异型桩施工技术 doi:10.19311/https://www.360docs.net/doc/5b19123654.html,ki.1672-3198.2016.23.128 1 建筑垃圾组成及处理的重要性 1.1 建筑垃圾主要组成 所谓建筑垃圾是指在对建筑物进行新建、改扩建,以及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根据垃圾产生根源可以将建筑垃圾分为施工建筑垃圾和拆毁建筑垃圾,其中,前者是指在新建、改扩建工程施工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后者是指拆除建筑物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两类建筑垃圾一般由废渣土、弃土、余泥、剔凿过程中产生的砖石碎块以及拆除搭手架留下的竹木材、废金属、在装修装饰中产生的废料、包装废料等弃料组成。这些材料对于建筑本身而言是没有任何帮助,但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建筑垃圾数量是巨大的,根据有关调研数据显示,建筑垃圾500~600t/万平方米,我国建筑垃圾可达4000万t/年。 1.2 建筑垃圾处理重要性 近10多年来我国房地产业得到超前发展,建筑垃圾犹如城市建设中留下的“疮疤痕”,由于无序的堆放,时间一长,不仅侵占土地,而且产生的废气、废渣还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甚至带来围城之患。长期以来我国建筑垃圾要么采用就地露天堆放或填埋处理,而且在清运堆放中遗散和粉尘、灰砂等又对沿途造成了新的第二次环境污染。建筑垃圾开始出现与人争地,污染环境等问题,因此对建筑垃圾处理既是环境保护的需要,又是建设新城镇、新农村要求,尤其通过科学合理综合利用建筑垃圾,在减少占用掩埋土地同时,还可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对城市、乡村建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国外建筑垃圾处理经验启示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大多数垃圾废弃物如废气金属、木材、砂浆等往往经分拣、剔除或粉碎后,经过相应的处理,可以作为再生资源重新使用。关于建筑垃圾的处理利用,美国、日本、德国的许多先进经验和处理方法经验值得借鉴。 美国对建筑垃圾采用微博技术,粗细骨料添加固化类材料后,也可用于公路路面基层。旧沥青面料达到100%回收利用,且成本降低1/3。而日本把建筑垃圾视为“建筑副产品”,日本政府于1977年、1991年分别制定实施了《再生骨料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 1总则 1.0.1为了在地基处理的设计和施工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保护环境,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建筑工程地基处理的设计、施工和质量检验。 1.0.3地基处理除应满足工程设计要求外,尚应做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等。 1.0.4建筑工程地基处理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经处理后的地基计算时,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 的有关规定。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地基处理ground treatment 提高地基强度,改善其变形性质或渗透性质而采取的技术措施。 2.1.2复合地基composite foundation 部分土体被增强或被置换,形成的由地基土和增强体共同承担荷载的人工地 基。 2.1.3地基承载力特征值characteristic value of subgrade bearing capacity 由载荷试验测定的地基土压力变形曲线线性变形段内规定的变形所对应的压力值,其最大 值为比例界限值。 2.1.4换填垫层cushion 挖去表面浅层软弱土层或不均匀土层,回填坚硬、较粗粒径的材料,并夯压密实形成的垫 层。 2.1.5加筋垫层reinforced cushion 在垫层材料内铺设单层或多层水平向加筋材料形成的垫层。 2.1.6预压地基preloading foundation 对地基进行堆载预压或真空预压、或联合使用堆载和真空预压,形成的地基土固结压密后 的地基。 2.1.7堆载预压drift preloading 对地基进行堆载使地基土固结压密的地基处理方法。 2.1.8真空预压vacuum preloading 通过对覆盖于竖井地基表面的不透气薄膜内抽真空排水使地基土固结压密的地基处理方 法。

城市建筑垃圾处理

政府在城市建筑垃圾处理中的对策与建议 (一)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引及目标 面对政府在城市垃圾处理中的缺位问题,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于法规制度、经济政策、日常政务中,可以在此难题处理上发挥巨大优势。不同于以往“先污染后治理”的自伤性发展,也不局限在环保问题,循环经济所形成的是一种以资源为始发点、以再生资源为终点从而代替废物垃圾并由二者围绕产品循环往复的兼顾经济、社会、环境三方的闭环式、极具生态性的模式。所以,要弥补政府的缺位问题,制度、政策、政务、技术、教育等各环节都需要以循环经济为指引,政府工作者及企事业人员应从思想上摒弃固有弊端,以一种开放式、经济型、高效益的理论为指引,这才是解决城市建筑垃圾的关键要穴。在法规制度、经济政策、政务上都要以循环经济的核心3R原则为借鉴加以考量,这并不意味着社会发展时刻将利益挂在嘴边,而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的可持续,以期人类与自然和谐共赢。 (二)法规制度从根源上缓解建筑垃圾问题 1.环境保护法上的完善建议 自2015年保护环境随着《环境保护法》出台被列为一项基本国策起,环境问题受到了广泛重视,环保法实施两年来取得了卓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对当下城市垃圾的有效处理造成困扰,所以建议稍作改进。 首先,环境保护规划制度仅规定县级以上政府编制相应规划,但是随着城市发展涌现的城中村、拆迁、道路建设等变化,宏观上进行规划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今日益精细化的社会要求,所以应以规划制度为原则,出台相应法规对企业、基层组织的责任进行细化,针对城市发展过程中建筑垃圾问题要求企业、当地基层组织等协力制定符合县级以上城市规划要求以及顺应循环经济理念的建设施工计划。 其次,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针对建设项目所设定,但是城市建筑垃圾问题多发于建设项目完工后或开始前的拆迁、重建、废弃等,且为避免重复评价,一个建设项目的环评工作多是考核项目本身的属性、地点、方式而忽略项目过程前、进行中、过程后产生的垃圾问题,所以环评制度应将建设项目所产生的城市垃圾

餐厨垃圾处理技术方案

餐厨废弃物处理项目 工程设计方案 上海环境卫生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二〇一五年十一月

目录 1概述 (1) 1.1餐厨废弃物处理项目建设背景 (1) 1.2餐厨废弃物处理工艺论证 (3) 1.2.1高温消毒制饲料技术 (3) 1.2.2微生物处理制农用微生物菌剂/饲料技术 (4) 1.2.3好氧堆肥技术 (5) 1.2.4厌氧消化技术 (5) 1.2.5亚临界水解技术 (6) 1.2.6工艺比选 (7) 2餐厨废弃物处理方案 (10) 2.1处理对象规模 (10) 2.2工艺流程 (10) 2.3工艺环节描述 (11) 3投资匡算 (21)

1概述 1.1餐厨废弃物处理项目建设背景 餐厨废弃物是指饭店、宾馆及企事业单位食堂等餐饮单位加工、消费食物过程中形成的残羹剩饭、过期食品、下脚料等。餐厨废弃物常规处置方法为填埋和喂养生猪。但餐厨废弃物具有含水率高,且餐厨废弃物含有大量人畜共患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的特点。常规处理方式如填埋易造成填埋场作业环境差;喂养生猪易造成生猪患病,进而影响人体健康。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餐厨废弃物产生量日渐上升,每年达到5000~6000万吨。由餐厨废弃物处理不当引发的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隐患,已成为各方广泛关注的一大难题。 近年来,相关部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了餐厨废弃物处理行业的快速发展(表1-1)。2010年,国家发改委启动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城市试点工作,并于分别于2011~2015年确定五批、共计100个试点城市。 表1-1 餐厨废弃物相关政策、文件

在政策引导与试点推进下,全国范围内的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大氛围已基本形成。201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十二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提出到2015年全国50%的设区城市将初步实现餐厨废弃物分类收运处理,

枣庄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

枣庄市人民政府令 第126号 《枣庄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批准,现予公布,自2011年3月1日起施行。 市长:陈伟 二O一一年一月二十六日枣庄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城市建筑垃圾的管理,保障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根据国务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山东省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建设部《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枣庄市城市规划区内(包括薛城区、市中区、峄城区和枣庄高新区)建筑垃圾的倾倒、运输、中转、回填、消纳、利用等处置活动。其他区(市)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本办法所称城市建筑垃圾(以下简称建筑垃圾),是指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和拆除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开挖渣土等以及居民装饰装修房屋过程中所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他废弃物。 第三条市城市管理局负责全市建筑垃圾的管理工作。 负责制定建筑垃圾的处置规划,对建筑垃圾处置活动实施统一管理; 负责建筑垃圾的处置核准; 负责研究建筑垃圾无害化处理及综合利用;

负责指导、协调、监督、检查全市建筑垃圾的日常处置工作; 负责建筑垃圾管理的其他工作。 市城市管理局建筑垃圾管理机构具体负责新城区和光明大道的建筑垃圾日常管理,也可以直接查处薛城区、市中区、峄城区和枣庄高新区内的各类违反建筑垃圾管理规定的行为。 第四条住房城乡建设、公安、交通运输、财政、物价、规划、国土资源、环保等部门应各司其职,协同做好建筑垃圾管理工作。 第五条建筑垃圾处置实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谁产生、谁承担处置责任的原则。 政府鼓励建筑垃圾综合利用,鼓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积极进行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品的开发。 第六条建筑垃圾处置实行核准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倾倒、堆放、抛撒或者处置建筑垃圾。不得将建筑垃圾混入生活垃圾,不得将工业垃圾、危险废物混入建筑垃圾。 第七条产生建筑垃圾的单位,应当在开工前15日内,按照管辖范围向城市管理部门提出申请,获得建筑垃圾处置核准后,方可处置。城市管理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请后的20日内作出是否核准的决定。予以核准的,颁发核准文件;不予核准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八条建设单位申请建筑垃圾处置核准,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提交书面申请,申请书内容包括:产生建筑垃圾的数量、种类,与符合建筑垃圾运输条件和资质要求的运输单位签订的运输合同;参与营运车辆的相关资料;建筑垃圾运输的时间、路线;自行安

建筑垃圾处理与综合回收利用.doc

建筑垃圾处理与综合回收利用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房地产行业的不断发展,城市垃圾的数量不断增多。面对垃圾泛滥成灾的状况,我们已不能局限于控制和销毁垃圾,而应该加强针对性研究和实践,积极采取有力措施,进行科学合理的综合处理利用垃圾,变废为宝,开发适合我国的工艺发展路线,达到综合回收利用和资源化。 【关键词】建筑垃圾现状处理方法综合利用 一.建筑垃圾概述 建筑垃圾是指建设、施工单位或个人对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进行建设、铺设或拆除、修缮过程中所产生的渣土、弃土、弃料、余泥及其他废弃物。建筑垃圾指人们在从事拆迁、建设、装修、修缮等建筑业的生产活动中产生的渣土、废旧混凝土、废旧砖石及其他废弃物的统称。按产生源分类,建筑垃圾可分为工程渣土、装修垃圾、拆迁垃圾、工程泥浆等;按组成成分分类,建筑垃圾中可分为渣土、混凝土块、碎石块、砖瓦碎块、废砂浆、泥浆、沥青块、废塑料、废金属、废竹木等。 与其他城市垃圾相比,建筑垃圾具有量大、无毒无害和可资源化率高的特点。绝大多数建筑垃圾是可以作为再生资源重新利用的,如:废金属可重新回炉加工制成各种规格的钢材;废竹木、木屑等可用于制造各种人造板材;碎砖、混凝土块等废料经破碎后可代替砂直接在施工现场利用,用于砌筑砂浆、抹灰砂浆、浇捣混凝土等,也可用以制作砌块等建材产品等。 二.我国建筑垃圾现状 目前,我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绝大部分建筑垃圾未经任何处理,便被施工单位运往郊外或乡村,采用露天堆放或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耗用大量的征用土地费、垃圾清运等建设经费,同时,清运和堆放过程中的遗撒和粉尘、灰砂飞扬等问题又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建筑垃圾大多为固体废弃物,一般是在建设过程中或旧建筑物维修、拆除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结构类型的建筑所产生的垃圾各种成分的含量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组成是一致的,主要由土、渣土、散落的砂浆和混凝土、剔凿产生的砖石和混凝土碎块、打桩截下的钢筋混凝土桩头、金属、竹木材、装饰装修产生的废料、各种包装材料和其它废弃物等组成。据有关资料介绍,经对砖混结构、全现浇结构和框架结构等建筑的施工材料损耗的粗略统计,在每万m2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仅建筑废渣就会产生500~600t。若按此测算,我国每年仅施工建设所产生和排出的建筑废渣就有4000万t。我国建筑垃圾现状不容乐观,主要问题表现在:(1)建筑垃圾面广量大;(2)建章立法操作性差;(3)研究成果推广困难。 三.建筑垃圾的处置和资源化 建筑垃圾资源化是指将建筑垃圾直接作为原料进行利用或者对其进行 再生利用。资源化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国家发改委对循环经济的定义为:“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

建筑垃圾处理方案

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处理方案 为体现环保施工的新理念,营造良好的施工环境,展示公司施工现场的新风貌,使工程在施工中和建成后都成为文明工程。我公司将切实承担起总包职责,加强对土建及各专业分包方文明施工的管理,采取有力的环境保护措施,将施工时所产生的建筑垃圾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一、工程概况 信合·湖东春天2#、4#、5#、6#、8#、9#楼工程是建设地址位于信阳市鸡公山大道与羚锐大道交口西南角的高层住宅楼。工程总建筑面积78772m2,本工程为一类高层住宅楼,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结构形式为剪力墙结构,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桩基承台基础,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 本工程由信阳悦合房地产有限公司投资新建,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湖北省地质勘察基础工程公司勘察,河南创达建设工程管理有限公司监理,河南五建第二建筑安装有限公司承建,信阳市质监站,安监站实行全过程监督管理。本工程所包含的住宅、商业、地下车库由河南五建第建筑安装有限公司总承包。目前资金已落实到位,施工现场三通一平完善,具备开工条件。 本工程主要建筑垃圾有基础土方开挖的土方、散落的砂浆和混凝土、剔凿产生的砖石和混凝土碎块、竹木材、各种包装材料,约占建筑垃圾总量的80%,其它垃圾成分约占20%。 二、建筑垃圾处置依据

建筑垃圾处置核准(包括建筑垃圾的倾倒、运输、中转、回填、消纳、利用等) 其设立依据有: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十六条“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采取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或者其他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不得在运输过程中沿途丢弃、遗撒固体废物”。第十九条“对收集、贮存、运输、处置固体废物的设施、设备和场所,应当加强管理和维护,保证其正常运行和使用”。第四十条“建设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场所,必须符合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环境保护和城市环境卫生标准”。 2、《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101号)第二十八条“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城市生活废弃物的收集、运输和处理实施监督管理”。 3、《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建设部令139号)第七条“处置建筑垃圾的单位,应当向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提出申请,获得城市建筑垃圾处置后,方可处置”。第十六条“建筑垃圾处置实行收费制度,收费标准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4、《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第412号令)序号第101“城市建筑垃圾处置由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核准”。 三、建筑垃圾处置措施 1、组织管理

《安全管理论文》之餐厨垃圾处理技术概述

餐厨垃圾处理技术概述 摘要:餐厨垃圾,俗称泔脚,亦称潲水、泔水等,主要集中产生于餐饮行业、食堂及家庭,主要是指由人们的饮食行为产生的极易腐烂变质的生活污废,其具有水分、油脂、无机盐含量高的特点。本文梳理餐厨垃圾处理技术,普及公众对餐厨垃圾处理的相关知识,增强社会对餐厨垃圾处理的意识。 关键词:餐厨;污废;厨余;垃圾; 餐厨垃圾占城市生活垃圾的比重较大,约占50%。因餐厨垃圾为“人类副产的优质有害生物培养基”,极易自发滋生蚊蝇病菌,产生有毒、恶臭、可燃气体,带来消防隐患和环保、公众健康问题。不当利用餐厨垃圾的地沟油、泔水猪危害巨大,餐厨垃圾因油脂和其他有机物含量较为丰富,脱水后热值较高,是可利用的资源,故对餐厨垃圾的处理形式进行梳理是十分必要的。 1 分类 按处理媒介分为非生物处理和生物处理:其中非生物处理包括机械破碎、卫生填埋、焚烧发电、气化等;生物处理包括厌氧发酵、好氧发酵、制备生态饲料等。 (1)机械破碎。充分利用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将家庭垃圾通过垃圾粉碎机破水后进入市政污水系统进行处理。机械破碎过程中餐厨垃圾并未发生化学变化,仅降低了粒径,该方法实质上是将餐厨垃圾污水污泥化,不是消解处理而是转移污废,仅适用于具有新规划的能接纳该部分污废处理的城市或区域,否则势必会对原有的市政污水处理系统造成挑战。 (2)卫生填埋。将餐厨垃圾填埋于地下,包括持续的微生物对有机物降解过程即为餐厨垃圾卫生填埋。微生物的生化处理过程为近期的研究热点,一般性结论为微生物优先分解有机物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在有机物富余的情况下可进一步将有机物生化降解为无机物增加土壤的肥沃程度。 卫生填埋具有操作简单,费用低的优点,同时具有占地面积大且需占用时间长,存在渗滤液二次污染,释放臭气,副产沼气易引发爆炸重大安全隐患。随着人们对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