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含答案)1.“禹传子”和“家天下”表明我国古代的分封制度已经完全破坏了。

(删除选项)2.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出现在约5000年前。

(改写)3.“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中,诸侯前往护卫周王是遵守了分封制的义务。

(改写)4.夏桀、商纣和周厉王都实行了非常残暴的统治,因此被归为一类。

(改写)5.正确的说法是: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青铜器,四羊方尊是世界已知最重的青铜器,铸造青铜器采用“泥范铸造法”。

(改写)6.古代工匠追求极致、追求品质的精神,造就了下图所示的绝世青铜精品,它铸造于商朝。

(改写)7.墓葬用品的等级界限反映了西周社会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改写)8.甲骨文字最早可能出现在商朝。

(改写)9.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为2.3亿亩,之后随着农区面积的拓展,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其中兴修水利是一个原因。

(改写)10.用“争霸”来概括春秋时期的主要社会面貌最为恰当。

(改写)11.开始出现铁农具和牛耕是符合春秋时期的,因此选项A不符合。

(删除选项)1) 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度。

2) 材料二中居于金字塔顶端的是周天子。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左传》记载,晋文公曾经说:“吾闻之,古之人有言:‘小国无以立,中国无以安,大国无以治’。

今诸侯莫不欲大,吾恐其乱。

”材料二:《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记载,孟子曾经说:“夫君子之居上也,不骄不矜,不侮不夺,而民之竞上如水火,其所至也,不可遏止。

”1) 材料一中晋文公的担忧是什么?2) 材料二中孟子对君子的要求是什么?他认为民的竞争如何?1) 材料一中晋文公的担忧是诸侯国争夺霸权导致乱象。

2) 材料二中孟子对君子的要求是不骄不矜,不侮不夺。

他认为民的竞争如水火般激烈,不可遏止。

1)根据材料一,商鞅认为怎样的治国方式是正确的?为什么?2)根据材料二,商鞅的改革措施虽然不符合传统,但为什么还是能够成功?3)材料三中,孝公采用了哪些商鞅的改革措施?这些措施带来了什么样的效果?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鞅变法的看法。

第二单元达标测试卷-2024-2025-统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达标测试卷-2024-2025-统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上册

统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达标测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国家”这个词是表示地缘关系的“国”与表示血缘关系的“家”的合成。

夏朝体现“国”与“家”融合的制度是()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郡县制2.历史上把商汤灭桀和武王伐纣称之为“汤武革命”,对这里的“革命”理解准确的是()A.推翻暴政,改朝换代B.奴隶起义,夺取政权C.革新制度,社会巨变D.发动战争,完成统一3.“武王所推行的分封制,在于把新征服的商朝王畿分割开来,以便对原来有统治势力的殷贵族加以安抚和监督,从而消除他们的顽强反抗,巩固对这个重要地区的统治。

”这主要论述了西周实行分封制的()A.背景B.目的C.过程D.影响4.下图反映了春秋时期的一种社会现象。

对如图解读最准确的是()A.分封制已经瓦解B.兼并战争连绵不断C.社会动荡不安D.周王室地位下降5.春秋时期众多的诸侯国,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

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出现交往和斗争。

对此历史现象,认识正确的是()A.有利于民族的交融B.促进了文化的繁荣C.维护了周王的权威D.推动了经济的发展6.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

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是()A.奴隶制度开始形成B.诸侯争霸兼并不断C.封建制度正式确立D.生产力飞速发展7.《商君书》载,秦国“富贵之门必出于兵”,以至于秦国人听到战争“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

以上现象的出现源于商鞅变法()A.废除井田制B.尊王攘夷C.推行县制D.奖励军功8.有学者认为商鞅变法使民户可以通过“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而致富,通过军功获爵,踏入“贵”的社会序列,因此“秦民大说”。

这主要论述的是商鞅变法()A.维护了贵族的利益B.革除了落后风俗C.促进了社会流动性D.减轻了人民负担9.观察下面两幅地图,对比可以发现历史的发展趋势是()A.部分国家实力衰落B.国家争霸战争不断C.秦国势力不断增强D.国家逐步走向统一10.有学者认为,都江堰的开凿使成都平原渠河纵横,“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灌溉之利与航运之便使成都成为古代著名的繁华都市之一。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单元检测(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单元检测(含答案)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单元检测(满分100 分,限时45 分钟)一、选择题(共15 小题,每小题3 分,共4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 个选项中,只有1 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表为商代历史简表。

其中空缺的一项应是()朝代名称建立时间开国君主末代君主重要事件盘庚迁殷牧野之战商约公元前1600 年汤A.桀B.纣王C.文王D.武王【答案】B 我国古代奴隶社会有商汤灭夏、武王伐纣之说,由此可见,商朝开国君主为汤,亡国之君为纣王。

故选择B 项。

2.走进南京总统府,就会看到孙中山先生题写的“天下为公”四个大字,在历史上,标志着“公天下”被“家天下”局面所取代的历史事件是()A.舜禅让位子给禹C.启继承父位B.禹建立夏朝D.商汤灭夏【答案】C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

禹死后,启继承了禹的位置,从此禅让制被世袭制代替,“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2017 江苏南京中考)“(武王)封功臣谋士,……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

”材料体现的是()A.周初分封B.商鞅变法C.秦设郡县D.汉初分封【答案】A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通过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武王”“封功臣谋士”“封弟叔鲜于管”等可判断与西周的分封制有关。

4.国家博物馆馆藏的两件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四足带盖方鼎”和“商鸮卣”被戏称为中国版的“安卓小机器人”和“愤怒的小鸟”。

这些精美的青铜器是采用什么方法制造出来的()A.高温锻打法B.泥范铸造法C.人工合成法D.蒸煮法【答案】B 我国商周时期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在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所以B 正确。

5.(2014 云南中考)清朝末年,有一个学者买了一味叫“龙骨”的中药,发现上面有刻画符号,经研究这是一种古代文字。

这种文字被称为()A.隶书B.金文C.小篆D.甲骨文【答案】D 依据所学可知这种文字是我国古代的文字,因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被称为甲骨文。

6.(2018 福建莆田七中第一次月考)关于甲骨文,错误的解释是()A.我国古代的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B.甲骨文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C.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D.是研究商朝历史的唯一资料【答案】D 根据所学可知,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但并不是研究商朝历史的唯一资料。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人教部编版(含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史记》记载:“……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实施该措施的人最有可能是()A.商汤 B.周武王 C.齐桓公 D.商鞅2.西周实行分封的根本目的是( )A.结成部落联盟B.“禅让制”变成“世袭制”C.天子为巩固其统治D.为削弱地方诸候力量3.李同学去四川旅游发现景点二王庙。

二王庙位于岷江右岸的山坡上,齐建武时,改祀李冰父子,更名为“崇德祠”。

宋代(公元960~1276年)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皇帝敕封为王,故而后人称之为“二王庙”。

纪念李冰父子是因为( )A.攻克巴蜀,开疆拓土 B.安抚四川地区少数民族C.抵抗少数民族的入侵 D.兴修水利工程,造福人民4.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是在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时期5.考古学家在西安附近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中发现大量的粟粒,据此,该处原始居民可能A.种植粮食作物B.制造陶器C.发明舟车D.铸造青铜器6.西周手工业中,占主导地位的是A.青铜制造业 B.丝织业 C.陶瓷业 D.煮盐业7.“鼎”是青铜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关于“鼎”的来历及作用: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具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九鼎先后迁徙于阳城、亳京、镐京。

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由此可见,“鼎”是A.祭祀用的礼器 B.饮食用的食器 C.娱乐用的乐器 D.国家和权力的象征8.某部史书中提到:“秦昭王时,□□做蜀郡守,建成集防洪、灌溉、航运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

”□□处应为A.大禹B.隶首C.商鞅D.李冰9.“忆来唯把旧书看,几时携手入长安。

”长安,即今天的西安。

西安是我国著名的古都,是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下列哪些王朝定都于此①商朝②西周③秦朝④西汉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10.下列成语的典故出自春秋时期有①老马识途②百发百中③卧薪尝胆④一鼓作气⑤完璧归赵⑥朝秦暮楚⑦三令五申A.①③④⑦B.①②④⑤⑥C.②③④⑦D.①②③④⑦11.甲骨文一般刻写在哪里()A.龟甲或兽骨上B.青铜器上C.竹简上D.纸上12.在我国古代,人们会以“牛”“耕”作为名,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这反映了牛耕技术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

七年级上册历史同步试卷及答案第二单元综合训练

七年级上册历史同步试卷及答案第二单元综合训练

第二单元综合训练一、选择题1.据《史记》记载,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作为继承人,但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

从材料中能得出的准确信息是()A.伯益建立夏朝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C.夏朝建立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的开始D.启是夏朝第一代君主2.下表为商代历史简表,其中空缺的一项应是()3.周幽王为博美人褒姒一笑竟屡次“烽火戏诸侯”。

最初几次,诸侯都会带兵前来,保卫周王。

诸侯这样做,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A.禅让制B.分封制C.郡县制D.世袭制4.商周时期,手工业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A.纺织业B.制瓷业C.青铜制造业D.造纸业5.河南安阳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

关于下列图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图1反映了商朝的冶铁业十分发达B.图2说明商朝已有了比较成熟的文字C.图3表明安阳曾经是商朝统治的中心D.上述三幅图支持了安阳是我国著名古都的观点6.历史悠久的汉语言文字不仅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一种灿烂的文化。

若寻找这一文化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7.战国初期,一些因实施改革新政而强大的卿大夫逐渐瓜分、取代原诸侯权位,执掌国政。

其中韩、赵、魏瓜分的诸侯国是()A.晋B.秦C.齐D.楚8.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

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A.奴隶制开始瓦解B.封建制度确立C.生产力飞速发展D.诸侯兼并争霸9.《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牺(祭品),为畎亩之勤(劳力)。

”这说明春秋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耕作方式()A.耜耕B.牛耕C.耧车D.机耕10.史书记载,春秋初年的17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就只剩下十几个了。

材料所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A.诸侯国的割据混战日益扩大B.人民遭受的灾难更加深重C.历史向着统一的方向发展D.封建制度正逐步确立起来11.商朝末年,为了完成父亲传位给弟弟季历的心愿,泰伯、仲雍兄弟避居吴地,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

人教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人教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人教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检测卷含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1. 下列属于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是()A. 指南针B. 电话C. 海图D. 印刷术答案:D2. 我国古代丝绸之路起点是()A. 平壤B. 西安C. 重庆D. 北京答案:B3. 世界上最高大和大型的工程是()A. 北京大运河B. 长城C. 苏伊士运河D. 巴拿马运河答案:B4. 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国与()进行了广泛的物质文化交流。

A. 非洲B. 南美洲C. 欧洲D. 澳大利亚答案:C5. 下列属于文化交流的方式是()A. 交换礼物B. 战争C. 通过电子邮件D. 列车运输答案:A第二部分:填空题1. 世界上最早的纸是中国发明的()纸。

答案:薄荷2. 著名的四大发明中,造纸术是最早发明的一种,它的诞生使信息的传递更加()。

答案:迅速3. 兵马俑的发现地点是在我国的()省。

答案:陕西4. 伟大的长城是中国古代修建的防御工程之一,它保护了我国的北部边疆不受()的侵略。

答案:敌人5. 四川都江堰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主要用来解决江河()问题。

答案:洪水第三部分:简答题1. 请简要说明丝绸之路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答案:丝绸之路开启了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往来,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走向世界,也将外来文化带入中国。

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于中国和世界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2. 你认为四大发明对中国的发展有何重要性?答案:四大发明包括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

这些发明对于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造纸术提高了信息传递速度,指南针改善了航海技术,火药革命性地改变了战争形态,印刷术促进了知识的传播。

这些发明对中国的国家建设和世界文化交流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3. 请举例说明古代人们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的物品交换。

答案:古代人们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了丰富的物品交换。

中国出口的物品有丝绸、瓷器、茶叶等;而进口的物品有香料、香水、药品等。

这些交换使古代文明得以互相影响与交流,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检测试卷(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帝王世代沿袭,父子相传、兄终弟及,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

这种王位世袭制度开始于(B)A.尧舜的继位传承B.禹传子,家天下C.商汤灭夏D.黄帝成为部落联盟首领2.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②处应该是(B)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3.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了大量商朝时期的文物,历史上把都城迁到殷的是(C)A.桀B.汤C.盘庚D.纣4.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西周建立,与之相关的史实是(C)A.炎黄战蚩尤B.商汤灭夏C.牧野之战D.春秋争霸5.暴君亡国,明君兴政。

参照这一标准,下列四人中,与其他三人明显不同的一位是(A)A.商汤B.商纣C.夏桀D.周厉王6.下列图片与西周分封制有关的是(C)A B C D7.《左传》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该材料主要反映分封制的相关信息是(C)A.诸侯的义务B.实行分封制的原因C.分封制依据的主要标准D.分封制带来的结果8.西周时期,周王朝对墓葬用品有严格的规定。

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它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A.严格的贵族等级界限B.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C.周王室的奢侈和昏庸D.西周青铜铸造业落后9.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朝代,史称“上古三代”。

在那个久远的时代里,发生了许多值得人们深思的历史事件。

标志着东周建立的历史事件是(D) A.商汤灭夏B.国人暴动C.周武王伐纣D.周平王东迁10.妇好是商王的王后,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商王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出兵,结果大胜。

这个故事最早可能记载在(A) A.龟甲或兽骨上B.竹简或木牍C.丝帛或麻布上D.宣纸上11.甲骨文造字方法有多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是纯粹利用图形来作文字使用,随着时间发展,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如日、月、水、火等。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测评试卷及答案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测评试卷及答案

结论 史前时期青铜文明高度发达 战国时期的生产力水平提高 春秋时期时代特点:动荡 减缓了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
14.《容斋随笔》曾谈到,与山东六国用人专用宗族不同,秦国任用的商鞅为卫国
人,张仪、范雎是魏国人,吕不韦是韩国人、李斯是楚国人。以上材料反映出秦国
(C)
A.人心思定
B.骁勇善战
C.广纳贤才
D.墨守成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容器,除具有中原殷商文化和长江中游地区的青铜文化风
格外,其余的器物如青铜神树、纵目青铜面具等种类和造型都具有古蜀文明的特点。
这充分说明( A )
A.中华文明多彩多姿
B.古蜀文化领先世界
C.早期国家开始出现
D.原始农业已经产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5.《史记•商君列传》记载:“行之十年……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秦人富强,天子致胙(祭祀)于孝公,诸侯毕贺。”材料描述的是商鞅变法的
(D)
A.背景
B.措施
C.弊端
D.意义
16.下表为战国时期的主要变法及其措施,这些变法( B )
5.在商代,占卜是商王日常活动的重要内容,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
这种占卜方式( B )
A.减少了统治者决策的盲目性
B.使商朝王权充满了神秘色彩
C.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
D.旨在创造出成熟稳定的文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个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


1、有人说:““封邦建国”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这主要是评价
A、世袭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2、小说《封神榜》中有关“炮烙之刑”、“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的描写,反映了统治者的极度暴虐腐朽。

这与哪一位统治者有关?
A、夏王桀
B、商王纣
C、周厉王
D、周幽王
3、2009年6月10日是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

按照“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下列那一项的存在形式明显不同于其他三项
A、三星堆
B、都江堰
C、端午节
D、故宫
4、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是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农具,对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青铜农具②石斧石锛③六角形铁锄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②③①
5、学习历史有一基本结论就是“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

“百家争鸣”学术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A、孔子“有教无类”,使社会上有学问的人增多
B、夏桀暴政,人民怨声四起
C、西周灭掉商朝,实行分封制
D、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
6、下列关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的评价正确的有
①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②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③在争霸过程中,许多国家都以改革加强了自身的力量④华夏族和其他各族频繁接触,促进了民族融合。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妈妈领着小明去看中医,某位自称是“神医”的人,给小明看一看气色,问了问病情,听了听小明的声音,就给小明开了药方。

小明对妈妈说:“这个神医是冒牌的”。

小明的判断依据是
A、他没给小明切脉
B、他没有给小明量血压
C、他没有问小明得了什么病
D、他对小明不够客气
8、成语的来源以及构成形式复杂,又往往包含典故史实,警世箴言,散见于历代典籍。

富含许多古代人的智慧结晶,也可视为先民的历史写照。

下列成语中与我国春秋战国历史有关的是
①破釜沉舟②纸上谈兵③风声鹤唳④退避三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融合了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是
①书法②雕塑③杂技④舞蹈⑤绘画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
10、对联:“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所描写的人物是()A.李冰B.孔子C.屈原D.司马迁
11、同学们来到殷墟,讲解员指着一段文字残片告诉同学:“这文字记录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的价值。

”由此判断,这些文字应该是()A.甲骨文B.小篆C.隶书D.行书
12、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的一场空前激烈的大战是()
A.长平之战
B.城濮之战
C.桂陵之战
D.马陵之战
13、战国初年,晋国的卿大夫瓜分了晋国,形成的三个国家是()
A.齐、楚、赵
B.韩、赵、魏
C.楚、燕、韩
D.秦、齐、魏
14、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A.各国的变革B.士人的四处游说C.阶级统治的需要D.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15、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主要是因为()
A.农业重视使用肥料
B.青铜器在农业中的广泛使用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16、下列关于我国历法方面知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的农历,又叫“殷历”,是比较完备的历法
B.战国时期,将一年分为12个月,有大小月之分和闰月之说
C.相传在八千年前的夏朝,我国就已有了完备的历法
D.战国时期,人们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这是历法上的重大成就
17、下列属于“三星堆”文化代表的是( )
①司母戊大方鼎②青铜立人像③四羊方尊④青铜神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8、“孔子很了解自己的学生,他知道高柴愚钝,曾参性子慢,子张好偏激,子路爱冲动,就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

”对这句话最准确的认识是:
A.以“德”教化人B.有教无类C.因材施教D.当仁不让于师
19、最能代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已达到很高水平的是:()
A.编钟B.铜钟C.七孔骨笛D.陶埙
20、商鞅变法成攻的主要原因是:()
A.秦孝公的大力支持B.百姓的欢迎C.个人才能卓越D.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二、非选择题
2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国古今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民族心理素质的养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所追求的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和谐”为目标的境界。

因此,千百年来贯穿儒家文化的一个始终不变的特征就是“和”,“和”的首义是人与人的和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处在突出位置。

“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表明人最终要顺应自然规律。

数千年来,这种和谐理念经过长期的熏陶,扎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渗透于中国的社会生活,造就了中华民族成为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

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请回答:
①材料中的“仁”的含义是指什么?(1分)儒家所强调的“和”是指哪两种“和谐”?(2分)
②和谐,是中国人几千年的梦想。

请举例两位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除孔子以外)及他们关于和谐的观点。

(4分)
22、(7分)阅读下列材料:
霸道通宵论,强国先富民。

令规传万户,徙木赏千金。

十载游羊地,三年悍将林。

称雄当做首,变法古标今。

(1)这首诗歌赞颂的人物是(1分)
(2)诗中与右图相关的一句话是(1分)
(3)说一说使诗中划直线部分现象出现的原因。

(2分)
(4)最能证明划波浪线部分历史事实的是:
(2分)
(5)诗中哪一句评论对于我们今天的改革最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1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