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茅盾的社会批判性
茅盾社会分析派小说创作的得与失

茅盾社会分析派小说创作的得与失
一,“有意为之”。
为适应社会需要而超越出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硬写,因而在艺术上出现了许多失误甚至严惩的失误;
二,“半途而废”。
茅盾的创作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一开始总是野心勃勃,连短篇小说也像是一部被压缩了的中篇或某部长篇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长篇更是多卷本的系统工程模式和“长河式”格局,而最后又总是不能如愿;
三,“理大于情”。
其创作具有鲜明而强烈的“服务意识”,具有直接参与中国现代革命史斗争的强烈倾向性,并表现出“社会科学家”的气质特点,使小说具有了科学论文和社会百科全书的特点,因此也就很容易被人说成是“社会文献”。
曹禺对中国现代话剧的贡献
曹禺第一次成功地把西方悲剧观念及艺术手段有选择地引进本土,并加以民族化的改造,使之中国化,从而使中国戏剧走上了与世界戏剧同步的现代化道路;曹禺成功地创造了以现实主义为主导,结合浪漫主义及多种现代主义创作方法为一体的戏剧表现手法,实现了戏剧文学创作的整体性突破;曹禺第一次成功地尝试了话剧多维结构模式的探索,使中国话剧在结构艺术上呈多姿多彩的健康发展格局。
曹禺的剧作,代表着中国话剧文学的成熟,他的中国戏剧文学创作的现代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回眸历史_对茅盾创作模式的理性审视_王嘉良

Nov ., 2007 Vol .39 No .11
回眸历史 :对茅盾创作模式的理性审视
王嘉良
(浙江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 , 浙江 金华 321004)
[ 摘 要 ] 作为一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声望卓著的作家 , 茅盾的文学 创作及其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曾在中国新文学史上产生过深刻 影响 , 而数十年来对其评价产生严重倾斜 , 不利于文学历史经验的总 结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以来的评论中 , 争议最大的是对茅盾创作“模 式”的评价 , 其中虽褒贬不一 , 但质疑之声不绝于耳 ,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 对茅盾成就的估价 , 也影响了对现实主义文学的科学评价 。 返观现实 , 回眸历史 , 对茅盾创作“模式”作理性审视就非常必要 。 历史地看 , 茅盾 作为中国现代作家中接受“欧洲正宗现实主义” 的典型代表 , 从理论自 觉性和创作实践自觉性两个层面把握现实主义 , 对中国现实主义创作 模式的建构起到了别人无可替代的作用 ;而其创作模式中最遭非议的 坚持用社会科学理论指导创作 , 也有着复杂情状 , 不可予以简单否定 。对《子夜》等作品的评价 , 因 受到特定时代语境的影响 , 总是摇摆不定 , 连茅盾本人也未能免俗 , 这是值得深入探究的 。 [ 关 键 词 ] 茅盾 现实主义模式 《子夜》 理性审视 [ 作者简介] 王嘉良(1942 — ), 男 ,浙江省上虞市人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 ,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 [ 中图分类号] I206 .6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0439-8041(2007)11-0108-07
· 109 ·
学术月刊 2007 · 11
文学理论观点 , 也许能说明一些问题 。在 20 世纪行将 结束之际 , 日本的英国文学研究者筱田一士把茅盾的 《子夜》列为“20 世纪世界文学上杰出的十部巨作” , 即 “20 世纪十大小说”之一 , 其选择标准就在“把 20 世纪 小说看成是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两派根据小说创造的 原点而针锋相对相互竞争的文学” , 而“坚持现实主义 小说创造的原点”的《子夜》 , 正是“同时代的世界文学 上具有先驱性的存在” ①。 这位外国学者把茅盾列为 “世界十强”不一定为所有研究者所认同 , 正同某些中 国学者把茅盾革出“中国十 强” 也不可能为所 有研究者 接受一样 。“席位”问题并不重要 , 我看重的是这位学 者对 20 世纪文学思潮的分析视角 。他从 20 世纪诸种 文学思潮并存、共竞的角度立论 , 指出 20 世纪世界文 学仍是两大流派的竞争而非为现代主义所专擅 , 指出 20 世纪现实主义小说仍具有“创造的原点”价值因而它 依然构成一种重要创作传统 , 指出在中国现实主义小 说家中能够有资格用自己的作品同世界对话的作家是 茅盾 , 这一些 ,都具有无可争辩的正确性 。
茅盾文学批评

一、关于茅盾茅盾(1896~1981)现代作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
1896年7月4日(清光绪二十二年五月二十四)生于浙江桐乡一个秀才之家。
幼年受父母启蒙,1905年入小学,1909年至湖州入浙江省第三中学,1911年秋转入嘉兴中学堂。
不久,辛亥革命爆发,茅盾积极投身革命。
后转入杭州安定中学。
1914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毕业,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从事译著和编辑工作。
他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和郑振铎、叶圣陶等十二人发起成立中国新文学运动最早的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文学,反对文坛上的复古派、唯美派、颓废派;主持编辑《小说月报》后选载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进步文学作品。
他于1921年在上海先后参加了共产主义小组和中国共产党。
在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茅盾曾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推动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
他参加领导了五卅运动和商务印书馆职工的罢工斗争,曾任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宣传部部长和中央宣传部秘书,北伐战争时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教官和汉口《民国日报》主编。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茅盾隐居上海,从事文学创作,先后写出《幻灭》、《动摇》、《追求》三部连续的中篇小说。
1928年7月东渡日本,著有长篇小说《虹》、短篇小说《创造》等以及文学论著《中国神话研究ABC》、《西洋文学通论》等。
1930年4月从日本回到上海,著有《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同时参加左联的领导工作,任执行书记,与鲁迅合编《前哨》、《文学》、《译文》等刊物,推动革命文学运动。
1936年10月,茅盾和许多文艺工作者发表了《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号召建立文艺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爆发后,茅盾先在汉口主编《文艺阵地》,继去香港《立报》主编副刊《言林》,并著长篇小说《你往那里跑》。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时,他被选为理事。
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社会批判

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社会批判20世纪是中国历史上极其动荡的一个世纪,饱受战乱、政治运动以及社会转型的煎熬。
在这样一个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一种显著的特征就是社会批判的浓厚色彩。
这篇文章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分析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社会批判。
首先,社会批判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体现可以从作品主题和情节中找到。
许多文学作品以批判社会不公和不平等为主题,展现出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切。
例如,茅盾的小说《子夜》以国民党政府的腐败贪污为背景,通过描写中产阶级小生的自私和道德堕落,暗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贫困和困苦。
类似的例子还有鲁迅的短篇小说《阿Q正传》,通过阿Q这个无产阶级“地主阶级化身”的形象,揭示了社会不公和阶级压迫的荒谬。
其次,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作家们通过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写,进一步加强了社会批判的力度。
他们描绘了农村的贫困和饥饿、城市的拥挤和污染、工人的艰辛和剥削,以及官僚主义和权力滥用等现实问题。
例如,钱钟书的小说《围城》通过对城市生活的细致描写,展现了中国社会上层的虚荣和势利,批判了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泛滥。
而丁玲的小说《只有神知道》则以一位年轻女性的视角,勾勒了农村妇女的艰苦生活,反映了封建制度对妇女权益的压迫和剥削。
此外,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社会批判还可以从文学风格和艺术手法中找到。
一些作家运用了讽刺、讽刺和黑色幽默等手法,以戏谑和嘲笑的方式揭示社会问题。
例如,王小波的小说《黄金时代》以幽默和荒诞的风格,描述了一位善良可爱的女性在动荡时期的生活和爱情,反映了社会道德的沦丧和人们对爱情的追求。
另一个例子是张贤亮的小说《红手指》,通过描写一个人们通过网络游戏逃避现实的故事,批判了社会对网络娱乐的过度依赖和荒谬。
最后,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社会批判也与文学理论和思潮的演变密切相关。
在马克思主义流行的年代,作家受到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影响,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和阶级斗争。
例如,巴金的小说《家》以农民起义为背景,通过描写家族和个人的努力和牺牲,探讨了农民阶级的命运和抗争。
茅盾《子夜》社会批评分析

茅盾《子夜》的社会批评原理分析一、摘要:《子夜》是茅盾的一部反映了革命现实主义的长篇著作,是社会剖析小说的代表。
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蒲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斗争,贯穿《子夜》的全文,环绕这一条主线,小说深刻的反映了1931年革命的发展,描绘了星火燎原中国社会图景,而通过任务鲜明的个性特这和必然命运,十分有利的给读者展示了整个时代的发展趋向。
通过细致描写工人围攻吴荪甫的汽车、包围裕华丝厂的管理部、全闸北工厂总罢工等场面,可以充分的看出《子夜》具有一阵见血剖析当时社会的特点。
《子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关键词:子夜、时代背景、历史意义、社会批评三、重要观点::瞿秋白: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应用真正的社会科学,在文艺上表现中国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子夜》不能不说是很大的成绩。
叶圣陶:我有这么个感觉,他(茅盾)写《子夜》,是兼具文艺家写作品与科学家写论文的精神的。
筱田一士:《子夜》是20世纪世界文学巨著中,可以和《追忆逝水年华》、《百年孤独》相媲美的杰作。
四、正文:茅盾字雁冰,出生在一个思想概念相当新颖的家庭,从小接受新式教育,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现代作家,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中国革命文学的奠基人。
《子夜》的时代背景是1930年春末夏初。
这短短的时间内,有几件大事值得一提。
第一,国民党内部争权的斗争,又一次爆发为内战。
汪精卫、冯玉祥、阎锡山为一方,蒋介石为另一方,沿津浦铁路一带作战,其规模之大,战争的激烈,创造了国民党内战的纪录。
老百姓遭殃自不待言,工商业也受到阻碍。
第二,欧洲经济恐慌影响到当时中国的民族工业,一些以外销为主要业务的轻工业受到严重打击,濒于破产。
第三,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为了挽救自己,就加强了对工人的剥削。
增加工作时间,减低工资,大批开除工人,成为普遍现象,这就引起了工人的猛烈反抗,罢工浪潮一时高涨。
第四,处于三座大山残酷压迫下的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武装起义,势已燎原。
论茅盾作家论批评的特征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o Dun's "Writer
Theory" Criticism
作者: 马蔚[1]
作者机构: [1]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出版物刊名: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39-44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5期
主题词: "作家论";"为人生";阶级;时代;环境
摘要:在茅盾早期的文学批评中,以现实主义为核心的"为人生"趋向是其文学观的主线,这个主线也贯穿于茅盾的"作家论"批评中.他的"作家论"批评受到其文学观的影响,随着文学观的变化,"作家论"批评呈现出注重时代精神、强调真实性、从阶级角度分析三个显著特征.这些特征反映了茅盾对时代主潮的把握、对创作倾向的引导以及向政治的靠拢.茅盾的"作家论"批评适应了当时时事政治环境的需要,虽然从客观上看这种功利性的批评难以兼顾作品艺术方面的特色,但在当时仍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为之后的文学研究和批评活动提供了借鉴.。
茅盾的文学批评思想

茅盾的文学批评思想
茅盾(1892-1981),原名沈东鹏,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作家、诗人和文学评论家。
他被称为“现代文学的探路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茅盾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创作家,同时也是一位有着独特文学批评思想的学者。
茅盾的文学批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文论著作中。
他在“谈艺录”、“文学的方面”等多部文论著作中阐述了自己的文学观念和批评标准。
茅盾提倡文学要以现实为基础,紧密联系人民生活,表现人民的生活、命运和斗争。
他认为文学应当是承载社会责任的文学,要反映现实社会的矛盾和斗争,唤起人们的社会意识和启发人们的思考。
茅盾对文学创作的要求是真实、生动和感人。
他提倡文学要注重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细腻真实的描写来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
他强调文学语言要朴素自然,要符合人们的日常语言习惯,让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和感受到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茅盾的文学批评思想还强调文学的审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统一。
他认为文学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社会的反映和批判,应当贯穿审美的追求与社会责任的担当。
茅盾反对空泛的艺术形式主义,认为文学必须有深刻的社会内涵和现实意义,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茅盾的文学批评思想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被誉为“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文学批评思想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创作者,指引他们探求文学艺术的更高境界,使中国文学在现代化的道路上焕发出勃勃生机。
茅盾的批评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论茅盾小说的时代性

论茅盾小说的时代性摘要茅盾是一位富有创作个性的新文学大家,他以自己的文学理论和小说创作,为中国新文学开创了一种充分体现时代性和社会性的现实主义传统。
由于早年从事过文学理论批评的工作,茅盾对小说时代性的追求首先有一种理论上的自觉,在此基础上,他以自己卷帙浩繁的小说创作努力实践这一文学主张。
在创作过程中,茅盾往往选取充分反映时代的重大题材,通过作品反映出体现时代特征的主题。
他笔下的人物形象,包括“时代女性”、民族资本家和农民形象,都是与当时的时代共浮沉、共命运,具有特定时代的鲜明特征。
除此之外,茅盾小说的时代性还体现于独具匠心的艺术表现之中,通过细读茅盾的文论和作品,可以发现,为了突显文学的时代性,茅盾在创作方法、结构形式、文体特点、艺术手法等多个方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
虽然茅盾的这种时代性追求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但是在人文精神有所失落的当下文坛,强调时代性和使命感的茅盾创作传统仍然值得珍视和发扬。
关键词:茅盾;小说;时代性;题材和主题;人物形象;艺术表现On the Times Quality of Maodun’s NovelsAbstractMaodun is a great new literature master with full creative personality. He create a kind of realism tradition that fully reflect the times quality and the society quality with his literary theories and fictioneerings. Because Maodun worked at the literary theories and criticisms in his early ages, he has consciousness in theory in his pursuit of the times quality firstly. Also, he tried his best to practice this literary view in his voluminous fictioneerings. In the process of creation, Maodun often choose great subjects that can reflect the times, and then reflect the themes with the times feature through his fictioneerings. Under the Maodun’s pen, the character images, include “the times females”、the national capitalists and the peasants, shared a common fate with that times, so they all have distinct features of the specific times. Besides, the times quality of Maodun’s novels still exists in his unique artistic expressions. In order to highlight the novel’s times quality, we could find Maodun made a great effort in creative methods、structural forms、stylistic characteristics、artistic skills and other aspects after reading his criticisms and works carefully. Of course there are some limitations in Maodun’s pursuit of the times quality, but at present literary circles where are losing humanistic spirits, I think the Maodun’s creative tradition which emphasizes the times quality and the mission sense are still worth of treasuring and developing.Key words: Maodun; novels; the times quality; subject and theme; character image; artistic expression目录引言 (1)第一章题材和主题的时代性 (2)一、选取充分反映时代的重大题材 (2)二、提炼出体现时代特征的主题 (5)第二章人物形象的时代性 (9)一、“时代女性”:随时代而浮沉 (9)二、民族资本家:“命运注定了要背十字架” (13)三、农民形象:仇洋与反抗 (18)第三章艺术表现的时代性 (22)一、创作方法的时代性特征 (22)二、小说结构和文体的时代性追求 (24)三、运用多种艺术手法突显时代氛围 (28)结语 (38)注释 (39)参考文献 (42)后记 (44)附:本人在读期间发表科研论文、论著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45)论茅盾小说的时代性引言强烈的时代性,是茅盾小说的一个鲜明特征,关于这一点,许多文学史书籍都曾经提到,不过,它们大多数只是笼统地提及而较少系统地论述,而且,在“纯”文学作品倍受青睐的当下,人们对注重社会功利性的茅盾创作似乎评价偏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茅盾的社会批判性【内容提要】茅盾是在“五四”新文学运动发展到关键时刻,站在时代的制高点,倡导建设新文学的理论体系,提出了当时最切实可行的“为人生”的“进化的文学”观【关键词】为人生社会批判生产力茅盾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他为中国革命事业、中国新兴的革命文学事业奋斗了一生,不仅留下了大量杰出的文学作品,而且在文学期刊、报纸副刊的编辑理论与实践方面,也多有建树。
他建构的自己的现实主义理论体系,其创作也成为实践这种理论的典范。
“五四”时期,茅盾正在商务印书馆工作,诸多编务中,他着重做了三件事:一是助编《学生杂志》,介绍科技小说,倡导革新精神多;二是主持编著和译介了大量世界进步文学作品,以充实和增长新文学的力量;三是主编并改革了《小说月报》,发表白话作品,肩用新式标点符号,介绍新派小说,使之充满新的文学革命之正气。
这三件事在当时都属于新学,从中可见他一贯顺乎潮流,应乎时代和“表现人生指导人生”的思想与准则在“五四”新文化浪潮中,著盾正是这样迎风逐浪,开始他早期的文学事业。
20世纪初,正是中国社会处于大变动大动荡的历史时期,新思想、新文化、新思潮汹涌而来,各类文学团体和文学刊物也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
茅盾的文学理论上的贡献是人所共知的,他是以《学生杂志》、《小说月报》等刊物为阵地,投身“五四”新文学运动洪流之中的。
他发表了大量的文艺杂论和译介文章,向封建旧文学旧思想发动了猛烈的攻击,同时以《新青年》为大本营的文学革命倡导者们取同一步调,而在稍后,则在许多方面更超越了他们,开始引导着“五四”文学革命不停顿地向无产阶级思想指导的“革命文学”过渡,推动着中国新文学运动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茅盾在以民主与科学为标志的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与《新青年》同人坚持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精神,反对封建旧思想旧文化以争取“人”的解放的步调是合拍的。
尤其可贵的是,一开始他就自觉地把思想文化革命同改革社会、振兴中华、创造文明的政治抱负和爱国宏愿结合起来,同全球风靡的新思想新文化以及创造人类历史上的新纪元的博大胸怀结合起来,初步显露出他的思想认识是向着时代的深度和高度挺进,表现了他的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忧患意识的高涨。
当他1920年正式从理论上致力于新文学的倡导时,便将文学革命同思想革命同“再生我中华民族”的政治理想结合起来。
他当时明确地认识到“新思想一日千里,新思想是欲新文艺去替他宣传鼓吹的”(1);倘能坚定地踏着文学革命这条路走,那一定能使中华民族的文学艺术“发皇滋长,开了花,结了果实”,而这“艺术之花”又能“滋养我再生我中华民族的精神,使他从衰老回到少壮,从颓丧回到奋发,从灰色转到鲜明,从枯朽里爆出新芽来”(2)。
他还“代国内有志文学的人宣言: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在世界文学中争个地位,并做出我们民族对于将来文明的贡献”(3)。
基于这种宏伟目标,所以他在大量译介外国文学的同时,积极探究新文学运动的理论主张,致力于新文学思想的创建。
如果说,在“五四”文学革命的倡导期,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等提出了较系统的新文学主张的话;那么,“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学运动的发展期即1920年前后,茅盾便结合新文学发展的具体情况,博采西欧新文艺思潮之长,对文学革命主张,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发挥,并初步形成了具有自己思想特色的新文学理论体系,给予“五四”时期文学的创造与发展以深远的影响。
“五四”爱国运动后,“新青年”派对文学理论主张的探讨,当时除了李大钊于1920年初在成都《星期日》上发表的《什么是新文学》具有一定的思想理论价值外,其他的主要成员如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等在文学思想上并没有什么新的建树,而胡适、周作人的文学主张甚至还有些倒退。
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的日益扩大,“新青年”派在思想信仰上的分歧越来越大,发展到后来,“新青年”团体从组织上解散了,虽然有的成员继承《新青年》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彷徨中前进,但毕竟成了散兵游勇布不成阵;还有的成员离开了新文学战线或背离了“五四”文学革命的正确方向而向右转;当然也有些骨干成员成了马克思主义者,不过他们已把主要精力用于政治运动和实际性的革命工作了。
正是在“新青年”派倡导和发动的新文学运动面临着新的课题的紧要关头,茅盾以新的姿态,崭露头角,很快成了新文学理论的积极探索者和鼓吹者,成了新文化运动的支持者、实践者和领导者之一,成了新文学运动中最卓越的文学理论战士。
茅盾在“五四”时期提出的文学革命理论的核心是什么呢?简言之,那就是“为人生”的“进化的文学”观。
他在《新旧文学评议之评议》一文中表述得十分清楚:“我以为新文学就是进化的文学。
进化的文学有三件要素:一是普通的性质;二是有表现人生指导人生的能力;三是为平民的非为一般特殊阶级的人的。
”茅盾作品的批判性有其特色一:批判对象的宏大。
他直接触及现实社会,关心如何解决社会中的普遍性问题。
批判对象包容各个层面,人物之间又是错综复杂。
特色二:通过显示时代画面和塑造典型形象来完成。
他能把人物放置于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完整现实中,多方面刻画其典型性格展示其复杂的“社会关系”。
如:历史小说创作的创新,不仅表现在能用深刻的寓意来针对现实,赋于历史和传说人物一种新的现代意识,注意作品描写的典型化,而且注意了使自己笔下的反抗形象更富有亮色,在技巧上“也较为圆熟。
”(4)没有鲁迅那种孤独感,更没有那种感伤情调和忧郁色彩,但对新反抗形象充满着一种“亮色”。
吴用在作品中没有出场,但作者通过玉臂匠金大坚以及圣手书生萧让在秘密私刻石揭过程中的对话,使我们见到了吴用在斗争中讲究策略,对斗争充满了必胜的信念。
特色三:经济视角的切入使其创作在社会理性分析层面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如果说鲁迅的主要意义在于精神破坏( 批判国民性),而茅盾的主要意义在于精神与物质的创新(创造工业文明及其资本家),也就是说,茅盾是在生产力意义上具有历史进步性的作家。
这种历史进步性在当代中国,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体现出非常深刻的生产力意义。
所以,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有生产力意义的作家。
茅盾文学创作对于当下中国的生产力意义,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亮点。
特别对于现在不断发生价值观念变化的当代中国来说,更值得研究;再则,这个特点在茅盾那里又是非常突出的,这本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上的一个突出的问题。
这种新生的生产力意义也就是运用西方管理手段和先进的生产工具运作现代企业,参与金融、证券,以通过金融衍生品的短期投机——这也是当代西方最有风险的金融期货投机手段(注:90年代末期索罗斯在香港的金融衍生品期货投机以及英国金融机构在新加坡的金融衍生品期货投机及其惨败,就证明这种金融投机至今仍然具有其强大的市场意义。
),来进行企业融资,以促进企业的高速发展,促进资本的快速增值。
《子夜》的中心线索是吴荪甫的实业发展:吴荪甫实业发展依靠的是从德国学成的现代管理科学;生产工具上采用的是意大利先进的纺织机械;同金融界的紧密合作比如与杜竹斋;与同行的资产重组,比如与王和甫、孙吉人等人组建益中实业公司;对劣势资本的合同胁迫重组,比如对朱吟秋的吞并;对企业管理人才的识别与使用,从文学形象上来理解也许更符合我们的职业习惯。
并且这种理解,最容易为人接受的就是社会现象本身的例证。
阿Q系列与吴荪甫系列具有根本意义的区别,这个区别在于,阿Q是过去的,是属于封建社会的,吴荪甫是未来的,是属于封建社会以后的社会的;阿Q之所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主要在于中国历史的停滞及其倒退,新时期以前一直如此,并且在新时期开始后的一段时期内都没减弱;但90年代邓小平南方谈话后,这种社会意义已经越来越弱了(超时代的阿Q形象的哲理心理意义不在此论之列);当封建社会在中国成为历史陈迹的当下,在中国驶入现代社会进步轨道的当下,正如人们所发现的:阿Q越来越少,吴荪甫越来越多了。
并且,当中国人已经在物质上充实起来,当市场经济已经左右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当君治、人治、非法制的社会越来越成为历史,当中国真正与封建社会意识形态彻底无缘以后,当每一个人真正为自己作主、为自己的发展奔走的时候,当下中国弥漫的早已不是阿Q的奴性、愚昧、麻木、精神胜利、自欺欺人,中国农民已经成了鲁迅理想的“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2)里的人了。
80年代初期何士光短篇小说《乡场上》的冯幺爸形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冯幺爸有了自己的土地,他成了自己的主人,在乡场上站起来了(注:这也是当下某些长期从事启蒙文化的学者感到不同程度失落的地方:启蒙的对象已经不在了。
);当下中国弥漫的已是吴荪甫作为企业家的野心、谋略、手段、勇气、信心、失败、挣扎、赌博、沮丧、逃避、企图……这个例证不用到文学作品中去寻找,中国现在到处都是。
这是一个崇尚生产力的时代。
这是一个物质、行动、操作、求实、创新的时代,而不再是一个精神、思想、意识、注经、守旧的时代;这是一个鲁迅所梦想过的时代,既不是“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也不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而是“第三样的时代”;这是吴荪甫们称雄的时代,再没有什么神仙皇帝,企业家已经成为当代群雄(注:当然当下中国还有许多精神被忽略的地方,还有许多历史前进时期的必然的片面问题)。
在表现中国现代意识上,茅盾和其他的中国现代作家也有其显著的区别:大多数作家都以启蒙主义作为宗旨,提倡人道主义、个性主义,鲁迅把这叫做“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5),郭沫若的个性主义,巴金、老舍、曹禺的人道主义……当然,茅盾也是提倡人道主义的,但与上述作家不同的是,茅盾的现代意识中还有更为鲜明的产业意识、金融意识。
而这一点,甚至可以说茅盾在现代作家中仅是惟一。
总之,作为一个社会批判型现实主义家,茅盾具备了同时代其他评论家所鲜见的一种壮阔的胸怀,一种远大的眼光,一种文学上的历史的宏观能力。
他的“五四”文学理论建树对“五四”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是功不可没的。
参考文献:(1)《小说新潮栏宣言》,1920年1月《小说月报》第11卷第1号。
(2)《一年来的感想与明年的计划》1921年12月《小说月报》第12卷第12号。
(3)《新文学史料》第3辑第75页。
(4)张平,评几篇历史小说,《现代文学评论》第一卷第三期,1931年6月10日(5)鲁迅, 文化偏至论[A].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