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宾老师谈舌诊与五行之气
李玉宾老师讲舌诊(2)中土:四节

李玉宾老师讲舌诊(2)中土:四节
原文地址:李玉宾老师讲舌诊(2)中土:四节作者:坤鹤百草堂中医馆
4-1虚寒1
这个很明显就是偏寒了,他没有化火是吧,也是痰浊的壅滞,你看这个舌苔,都把舌头糊上了。
4-2虚凉1
这个也是,这是个老年人了,这个寒象更明显,有点润润的,没有生气。
4-3虚滞1
这慢慢的就是实症了,整个舌头很厚重,壅滞上了,舌头厚重,
比较结实,就是那种实性的中土壅滞,要用山楂去消磨,这个山楂我用了50克。
4-4浊冲1
这是一个结滞,这种舌苔你看,都是很不干净的,碰到这种舌苔你就化痰就行了。
4-5浊滞1
这是个重症肌无力的患者。
这个舌苔还是不错的,你看他这个中缝是偏歪的,舌面凹凸不平,这就是有形的郁结很重。
凡是舌面比较平的,说明气的通透还可以,路径还是畅通的,舌面都已经凹凸不平了,这个有形的瘀结都已经很严重了。
一定要用消磨、破结的药,在有形的层面上疏通。
再加上这个舌苔很黏浊,不干净,也要在无形的气、痰、湿的方面流通。
这个皂角都用了1克,莪术也是破有形的郁结。
4-6浊滞2
这个也是,这个中缝都是歪的,凡是中缝歪的都是郁结久了,像这种有明显的偏鼓偏暗,都是有形的郁结,要加上破血分的药。
4-7浊滞1
这个主要是看舌苔了,舌苔很黏浊是吧。
一看到舌苔不清透你就要想到脾胃这一块。
那么以上这些主要就是中土这一块。
李玉宾讲中药

李玉宾讲中药前言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曾言:“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作为一名中医药大学的毕业生,我在毕业之初也曾有过这样的彷徨。
临证辨治,胸无成竹,处方用药,鲜见佳效。
然观古人用药疗疾,每每效若桴鼓,覆杯而愈。
因思中医学术,一脉相承,古今一也,何以到了自己这里,疗效却与古人有着天渊之别?莫非是自己真的还没有博极医源?然中医之源,究为何物,亦不自知,只好逢师便拜,以求一解,如此逾年。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天,网上传来只字片语为我指点迷津,觉颇有见地,遂寻索不舍,终于辗转得见恩师任启松老先生。
恩师为祖传中医,医易皆通,入世离俗,俨然飘然世外。
为我传书一册,《四圣心源》是也;授我学医一字,“象”是也。
并为我描述中医的理论框架乃一气周流,所谓六气本一气,五行即一行。
谆谆告我,中医非博闻强记能通,须自身体悟方入。
由是跟师学习,系统研习《四圣心源》所描述的一气周流理论体系,体悟中医“象”的内涵。
虽不能完全理解老师所讲的境界,亦不轻言放弃,而是每日将自己放在“一气周流”与“象”的思索中,反复揣摩,希求开悟。
一日走在路边,见车来车往,不经意间一抬头,看见天上白云飘飘,刹那间感受到了天地之气,也正如路上的车流一样来来往往。
由此顿悟。
《内经》言: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与?两者讲的不都是这种境界吗?原来中医并不是空洞玄妙的理论,而是这种可以真实感受的境界,原来这种境界是真实存在的!这,大概就是我苦苦寻索了几年的中医之源吧?理虽顿悟,事须渐行。
自此才感觉自己入了中医的门,也明白了老师所讲的象,其实就是一气周流过程中的动态剪影,有其气必有其象,有其象必有其气。
《内经》言: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学习中医,善于从象的角度去体悟,也许是一条入门的捷径。
要对中医有深刻的自身体悟,自然需要习医者的身心双修,尤其是正心寡欲必不可少。
李玉宾《中医临证带教班1期》第5课病案一

李玉宾《中医临证带教班1期》第5课病案一病案一:罗某,女,13岁,上初一。
小孩一般来说没有太严重的问题,相对大人来讲简单很多。
现在的小孩绝大部分的问题都跟脾胃中焦有关系,百分之九十以上吧,都是脾胃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可能会兼有其他的兼证,比如肺气不足的会有鼻窦炎,性格偏内向的可能有点肝郁,睡觉不太好呀,有的这个孩子体质再差一点可能会肾气弱这方面的表现。
所以小孩相对来说处理起来比较简单,你就抓住中土脾胃,以脾胃为主,把这个主要问题处理好了,其他的兼顾稍微一带,一般的问题很快就会好。
一般12岁之前的孩子,气是比较干净的,比较单纯,青春期之后,慢慢就会有一些问题了。
因为小孩小,思想相对单纯一些,没有那么多事。
孩子大了,一般十七八以后慢慢事就多了,就会有一些情志上的问题。
一般来说普通的孩子,12岁以下,情志方面的问题不能说没有,比较少,一般都是单纯的简单的身体上的问题,相对好处理一些。
小孩跟大人相比,一个气本身就肝郁,再一个七情六欲方面的因素少。
所以从望诊的角度来讲,这个孩子的各方面都很清透,神和气两个层面都很清透,如果出现不清透的感觉,一般来说都是某一方面郁住了。
好,大家开始望诊,小罗可以再往前稍微做一点,让大家都看看你,望诊这方面可以先发表一下意见。
学员:我不太清楚这个年龄段的小孩标准的象是一个什么样的,脸色稍微可以再红润一点。
老师:对,小孩一般来说皮肤比较干净,应该是比较红润一些,跟大人来比会显得更嫩一些。
这次问题比较简单,大家该说的都说出来了。
通过小罗,我们可以了解下怎么望神,神气方面主要看什么呢?最主要是看清透与不清透,或者说明朗与不明朗。
大人这方面感觉就比较弱一些,小孩很容易感觉出来,稍微差一点,稍微好一点,变化是很明显的。
所以看小孩,尤其是几岁的孩子,稍微看一眼,甚至不用摸脉你就知道怎么回事,基本上有数的。
体质很好的孩子,神气光彩是很足的,脸上是那种亮亮的,红扑扑的,嫩嫩的那种光泽,就是很油润的那种感觉。
李玉宾老师讲解《四圣心源》(13)

李玉宾老师讲解《四圣心源》(13)上一次我们讲到《劳伤解》的气分病,再来讲血分病。
中医讲气血,气血本身也是一体。
气为阳,血为阴。
一般的病都是气先病,血后病。
什么意思呢?就是阳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阳主动,它变化得比较快;阴主静,它变化得相当缓和、慢一些。
所以一般的病最初都是气分病,慢慢地会变成血分的病,久病多郁。
实际上,因为气血本身不可分,说气分病、血分病只是偏重于哪方面的问题。
从本质上来讲,可以理解为气分病郁结比较轻,从一气周流的角度讲都是气的周流出现了问题,气分病的郁结较轻,气的流通相对来讲好调整一些。
血分病可以理解为身体内部已经有一些有形的郁结,就是一气郁而不通时间久了,病就由这个气郁的地方有很多的瘀浊就慢慢沉积下来,那么其中最容易形成的瘀血,就是我们讲的血分病,最常见的一个问题。
所以讲久病多郁,病久了就变成血分的疾病了,实际上是讲整个一气周流的郁结、气郁不单纯是它流通形式上的一种郁结,它整个流通的通路上已经有有形的邪气在阻碍着一气周流的流通,当然这种邪气有很多,瘀血只是其中一方面。
气和血都算是人体的正气,《四圣心源》主要是从人体的正气角度来讲,所以即便它谈到邪气的时候,也主要是涉及到了气和血两方面。
实际上我们在临床上见得更多的是痰浊、气结,更重一些的郁结它并没有谈到。
所以我们对于这一部分,黄元御讲的瘀血这一部分的血分证,这一部分治疗就是我们在临床上治疗有形浊邪包括瘀血的一种借鉴的思路。
我们首先来看他讲的血瘀,血瘀从临床症状上来讲,气血在人体里面都是一股温气,我们知道一气周流它是一股阳气,一股温和、柔和的阳气在流通,这股阳气实际上是阴阳和合的,气血如一,合二为一的,或者说气血都比较平和,比较均匀这么一种状态。
这个时候,一气流通充盈周身,所以一身都是非常地温暖,非常地柔畅,没有什么不舒服。
一旦有瘀血的症状,瘀血本身,一个是它会阻碍一气的周流;另一方面,由于一气,气血不能到达这个有瘀血的地方,有瘀血的地方气血很难通达,它就会缺少气血相对来讲,有瘀血的地方气血就是虚的,没有气血的温煦,有瘀血的地方就会显得偏凉、偏寒一些,就没有那股气血充盈的荣润之气,那股光泽。
李玉宾老师讲解《四圣心源》(7)

李玉宾老师讲解《四圣心源》(7)那么我就从头开始说吧,上次讲的《四圣心源》第二卷六气解呢,主要是讲了六气,它的核心呢,实际上也是五行。
也就是说六气它在人身上对应的是十二经脉,是五脏六腑。
实际上呢它本身的变化规律呢仍然是天道五行的一种体现,只不过这个五行规律在人体上、在地球上、在这个特殊的环境里,它表现出六的一些规律。
那今天呢,我们就从这个天人相应,脏腑和五脏六气相对应的角度,来讲一下十二经脉在人体的运行周流,它的一些规律,我们进一步来讲。
首先呢,还是讲一下一气周流,在我们画的这张图上,它有几个层面,这个算是复习了。
从一个最大的层面来讲就是十二经脉如环无端,就是我们画的这个一圈一圈的经络线示意图,它是一条经脉接着一条经脉,这样在贯穿如环、循环不息,是这样在周流。
那么这是一气周流的一个模式,这是人体十二经脉本身固有的这么一种周流模式,这是一个层面。
另外一个层面呢,就是脏腑相互表里的周流。
你比方说,肺与大肠相表里,在脏为肺、在腑为大肠,肺与大肠经相互表里的意思就是相互络属,肺经属肺络大肠,大肠经属大肠络肺,会有相应经络的支脉相互络属,那么这两个相为表里的脏腑,也形成了一个互相周流的体系,这也是一气周流的一种形态。
还有一个呢,还有一个层面就是五脏六腑在体内循行的经脉,大部分都是在外在的四肢、头面,那么这个经气由脏腑循行,外出到达四肢,然后再由四肢周流,回到体内进入脏腑,这个出入的过程也是一个周流的过程,它也是一圈儿。
所以从我们画的这个图上呢,我们能看到三个层面不同的一气周流。
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以前我跟大家也讲过,一气周流呢,它并不是说在身体里面就简单的画了一个圈,不是这样,它有很多个层面,有很多个层次,每一个层次上都有一气周流。
如果我们从西医学的角度来讲,人体的每一个细胞,它都有一气周流,有完整的升降出入的过程。
每一个相对独立的组织,比方头面部、一只手,它也有相对独立的一气周流,也都是有的。
李玉宾《中医临证带教班1期》第7课病案一

李玉宾《中医临证带教班1期》第7课病案一病案一:李某,女,40岁。
我们先望诊,从小孙这边开始,说一下望诊的感觉。
……我们把望诊总结一下,大家基本上都说出来了。
神气这方面呢,总体来讲,心态还是比较好的,40岁的人,20岁的心态。
这种情况,即便有问题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心态好的话气的郁结就不会太重,这是好的方面。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内经》讲: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人到了四十岁的时候,身体的阴气,相当于肾阴、肝阴,阴血这方面的东西自然就少了,再生能力就弱了,它消耗的多,补充的慢,少一些。
所以人一过了四十要注意养阴,不光是养阳,还注意养阴,注意休养。
那么她还是一个年轻人的心态,还把自己当一个年轻人在用,年轻的心态很好,但是身体毕竟有一个客观的规律,就是人到了一定的年龄,还是要适当的收敛一些,前面大家都把这个问题说出来了。
从神气方面来讲,她神气比较足,但是气,就是面色稍微有点暗,这就是神足而气微浊。
神气是身体内在的五脏藏精所化现出来的,肾气足五脏的精气外出的就会比较多,面色会比较明亮。
气微浊就是脸上稍微暗一些,这一定是精亏了,阴精亏必然整个气机流通不畅,这是单纯从这个神气面色上来看。
从她说话的声音呢,刚才小徐说,说话有点鼻音,实际上不光是鼻音,而是她这个声音,因为女姓应该很柔和,声音应该是很软,而这个声音有点粗犷,很豪爽,有一点点磁性的感觉,也很好,这实际上是阴亏的一种表现。
就是你听女性的声音,越软的,或越偏柔偏细的,属于肾气还比较足。
这种听着比较豪爽一些,多少有那么一点类似沙哑,也不是沙哑,就好像粗一点,是肾气亏的一种表现。
另外,说话底气也比较足,声音比较大,语速稍微快一点。
这都是内在的精气往外散,说明她平时消耗比较多,休息还不够,处在有点超支的状态。
这肯定跟个性有关,为什么呢?你看穿着跟身体是一回事,不是分开的。
你看打扮得很精致是吧,很有精神,也很有讲究。
但是你发现没有,头发多少有点稀少,稍微细一些,这也是肾气亏的一个表现。
中医五行理论如何指导口腔疾病的整体调理

中医五行理论如何指导口腔疾病的整体调理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五行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形成的一个动态平衡的整体。
人体也不例外,各个脏腑器官之间通过五行的生克制化关系保持着生理功能的协调与平衡。
当这种平衡被打破时,就会出现疾病。
口腔作为人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状况也与五行理论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中医五行理论如何指导口腔疾病的整体调理。
一、中医五行理论概述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相生指的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指的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维持着五行的平衡与稳定。
在中医理论中,五行分别对应着人体的五脏,即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同时,五脏又与六腑、五官、五体、五志等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复杂而有序的整体。
二、口腔与五行的关系1、口腔与五脏的对应脾开窍于口:脾的功能正常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口腔的健康。
脾主运化,若脾失健运,水湿内停,就可能导致口腔异味、口腔溃疡等问题。
心开窍于舌:心主血脉,舌为心之苗。
心火上炎时,容易出现舌尖红赤、口舌生疮等症状。
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肾的精气充足,则牙齿坚固;若肾精亏虚,就可能出现牙齿松动、脱落等问题。
肝主筋,其华在爪:肝的气血充足,筋脉得以濡养,牙龈就会健康;若肝气郁结或肝火上亢,可能导致牙龈肿痛、出血等。
肺主皮毛:口腔黏膜也属于皮肤的一部分,肺的功能失常可能影响口腔黏膜的健康。
2、口腔疾病与五行失衡口腔溃疡:多与心火亢盛、脾胃积热有关。
心火亢盛时,热扰心神,可出现心烦失眠、口舌生疮;脾胃积热则容易导致口臭、口腔溃疡等。
牙周炎:常与胃火上炎、肾阴亏虚有关。
胃火炽盛时,上攻牙龈,可引起牙龈红肿、疼痛;肾阴不足,虚火上炎,也会导致牙龈萎缩、牙齿松动。
口臭:可能是脾胃湿热、肝胆湿热所致。
脾胃湿热时,浊气上泛,出现口臭;肝胆湿热则胆汁外溢,也会引起口臭。
李玉宾老师讲解《四圣心源》(8)

李玉宾老师讲解《四圣心源》(8)前两次呢,把这个《四圣心源》第二卷《六气解》,咱们理论部分做了这个交流。
今天呢是把后面分着讲的这个六气,每一气它有什么特点,我们临床治疗的时候需要如何去处方用药,这原则性的东西,今天来讲这些内容,后面这部分内容呢其实是占的篇数比较大,六气呢,每一气都有一节,后面呢,有一个小节,每一气有一个代表性的方子,内容很多,但是呢实际上是我们有了前面的基础,原则上的东西呢,前面两次讲课已经跟大家交流过了,所以后面的内容呢,虽然内容多我们今天晚上一次就把它讲完了,比较好讲。
今天晚上我们讲具体的六气,六气的特点,那么这六气呢,就是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
大家看这六气里面,实际上有两个火,就是君火和相火,如果把这两个火看作一个火来对待,那这个六气实际上是按五行相生的次序来排列,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是这么一个次序,这跟我们前面讲的一气周流、五行相生的次序是一样的,为什么要列出两个火来,内经里面讲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君火它是,就跟这个君主一样,它应该是内藏,而不外露,而相火呢,它是通达于外温煦周身,是做具体事情的,就像一个宰相,治理国家一样,君主有什么命令,宰相就去执行,人身这一气无非是阳气,气动而为阳,所以这一气周流就是阳气在周流,阳气它在动的时候呢,实际上是有神明,有心神在指导,这个心神呢,就相当于人体的君主,所以它的权利是最大的,所以内经还讲主明和下安啊,心神清明,那么下,下面就是五脏六腑十二官,君臣佐使,下面这文武百官啊,各个脏腑功能才会各据其位,各职其能,这就是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的这个意思。
所以这个心火啊,少阴君火,它实际上是代表着心神这种地位,通常情况下,心火它应该是清明内藏不外露,一旦有心火外露的时候,那就是你的脏气衰了,脏气不藏了,五脏藏了不泄,五脏藏精气而不泄,一旦心火外露,这就是比较危险的症状,我们临床上摸脉,很怕见到真脏脉,那这个心火也是这样,临床上见到心火这样的症状也比较少,一般都是危证,我们一般情况下见到的火都是相火,所以呢这个,虽然六气解讲的是六气,实际上本质上还是五行,君火在这个五行当中,它是隐而不见,所以我上次跟大家讲水火合一、水火一体,就是这个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玉宾老师谈舌诊与五行之气一、舌诊的定位:舌头的中间是中土,左侧主生发,右侧主敛降;符合一气周流的规律。
前面舌尖是心火,后面舌根是肾水。
脾胃虚证时应在中间,多为凹陷;实证时应在右侧,多为饱满。
下面我们找几个实例来看。
1、舌尖对应心气、左寸脉:这是个初发心梗的患者,他的舌尖部位艳红发嫩,明显异于其他,舌尖代表的是心气,脉象对应在左寸脉。
2、肺对应的位置:下面这个舌苔仔细看类似一个倒“T”型的分布。
横划两侧部分对应的就是两肺,脏器的肺。
所以右寸脉应在这个位置。
看看,上面这个也很明显,两肺的位置!3、尺脉应在舌根部。
这是尺脉虚的一个象,两手尺脉应在舌根部。
4、关脉:关脉分虚实。
右手的关脉,如果是虚的话,应在舌中间。
就是中土的这个脉象。
只要舌头中间是虚的,虚陷凹陷啊,软啊,他的右关脉是虚的。
这个舌头他的左边还是比较圆润的,右边明显的厚一些,偏大偏硬一些。
这就是一个实相,右关脉的实证,或者是整个右脉,因为右侧的舌头主敛降,主右脉;左侧的舌头主左脉。
我们看舌头主要看三个方面:一个是看神气,神气是从舌头的亮度来看的,看他的明暗,从而显示神气的强弱,反应整个人的生气、精神。
再一个就是看舌苔,舌苔分布的均匀与否,干净与秽浊,反应整个中气的清浊强弱,苔主要反应的是脾胃之气。
最后看舌体,舌体的厚薄啊,红与黑啊,软与硬啊,反应了他的整个的全身气血的一个分布、盛衰的情况。
实际上还是从神、气、形三个层面去看。
中土是脾胃,所有的病症无非就是虚实两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疏通道路,恢复一气的流通。
1-1虚满1 这个舌苔就是明显的中土虚。
像这个舌头看起来还是比较亮的,神气还是不错的。
舌苔相对来说比较少,中土的地方又是凹陷的,中土是很虚的。
整个舌质呢,也是偏薄一些,明显的是一个中虚,肾气弱这么一个患者。
看看下面这个:这个就明显发暗,神气弱,阳气虚。
一个舌头的明暗,就知道他神气的强弱,或者说是阳气布散的情况。
回过头来继续看我们中土那个。
以1-1-1为例,首先神气还可以,这个人不至于有太严重的问题,可能是偏虚。
那么他的主要问题是中土,他中土那个地方凹陷下去了,表示这个整个中土非常薄弱。
不光是气虚,整个精气都是亏的,空洞了。
另外还有很多比较清透的粘液,这就是中土生湿了,没有力量运化,水液到了这个地方散不开了,所以有水湿的停留。
另外舌尖部分有很多小点点,这就是心火郁结不能通降,就是通常讲的相火不降。
黄元御讲:“方见上热,必知下寒”。
这个上热就是他中土虚,升降的力量都不足,郁在上面了,这个肾气一定是亏的,这个人是偏瘦的,肾气亏,升达的力量不足,中气弱,也没有一个很好的收纳能力,火气飘在上面,郁而生火,这个小点也不是很大,说明气比较虚。
颜色又比较深,说明时间比较久了。
总的来说就是:中土虚,肾气弱,然后又有上面火气的郁结。
但是他整个气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清透的,不算太浊。
这个情况的治疗:固运中土,加上补肾和开达上焦郁结,疏散肝气的瘀滞,因为他那一圈,满满的,这个气要散一散。
就是开通道路要让他转开。
所以你看这个方子:党参、茯苓、白术、槟榔、白蔻、竹茹、干姜、甘草,上来全都是运中焦的;用了很少量的柴胡、陈皮,破破气,因为他本质是虚的,量不大;微量的丹皮、桃仁活活血;后面用益智仁、枸杞子补肾;薄荷、生麦芽稍微鼓动一下子;黄精、山楂,都是偏于补中土的,以填补固守中土为主,加上补肾,气血流通的药。
这个方子和他的这个舌头基本上是吻合的,是一个虚象。
1-1虚满2这个跟上一个类似,也是中间凹陷,前面有一些小点,他这个气比较足,亮度稍好一些,小点子长得比较大,舌头上没有那么多水液了,舌根看到比较清楚。
这个格局和1-1-1是一样的,主要是虚,不过这个正气比较足一些。
这个就好调一些。
的方子也类似,不过用了一些熟地、黄连来补肾,力量相对强一些,因为他本身的正气强一些,脉稍微有力,所以用药的力量也可以大一些。
总体的思路是运中、疏肝、补肾。
所以你就知道,这种前面有郁结,要记得去疏通;中间虚弱,要记得去补。
那么这是比较简单的虚证。
1-2虚软2有时候不光虚,还有浊气!看这个,当然这个凹陷偏后一些,实际上他的亏偏向肾气了,这是一个产后身体虚的妈妈,你看她这个舌苔是很粘的,中下焦偏于下焦的地方凹陷进去了,下焦亏虚,从湿气的角度,你要运中才能除湿。
下焦的凹陷你要学会用补肾的药。
用药的时候当时处理的我是以运中化痰为主,补肾的稍微用了一点枸杞子,用的还不是很多,就是先给她祛浊。
这个舌头为什么放在脾胃这一块儿来讲呢,你要知道这个虚证的时候,给她补的时候一定要先把它这个浊气去掉。
浊气不去,肾气很难给补进去。
所以我们看到了虚,不是要马上补,一定要看他正气的虚实。
正气只要不是太虚,就要先给他祛浊,再扶正。
1-3凉滞1这个舌头和虚满那个有点类似,只不过舌苔比那个要粘一些,舌苔反应的是中焦胃气的清浊,舌苔越粘,痰浊越重,所以要加强化痰的力量。
其他的比如中土凹陷,还是一致的。
苍术、白术并用,运化的力量就更强一些。
其他就是该化痰的化痰,该流通的流通。
丹参、丹皮是血分的流通,柴胡陈皮是气分的流通。
只要中焦的痰浊重一些,你运化的力量强一些就行了。
比方说平时只用到白术,现在就苍术和白术一块儿用,或者把苍术的量再大一些都可以。
我们的目的无非就是让这个气能够流通起来。
哪儿虚就给他扶助一下,脾胃虚了,党参,白术,干姜、炒山药、白蔻、竹茹这些都是扶助脾胃的药。
干姜偏温运,白术偏固守,白蔻偏运转,芳香运转,化湿。
只要有痰浊,皂角、大枣是必用的。
一般来说我都会用上一组调血调气的药,丹皮、桃仁、柴胡、陈皮,这个地方用的是丹参。
为什么用上调气血的药,气血双通双调,让这股气动起来。
这个舌头也是,所有的中土虚都是中间凹陷,这个有一种明显偏凉的感觉。
这个舌苔啊,如果生气旺盛,像地上长得草一样,是带着一股气的,这个看不出来,舌苔很薄,贴在上面,长不起来,有点凉的感觉。
这个方子可以适当的用些生麦芽,量大一些,适当用一些细辛、肉桂啊把这个气给鼓动一下,比较合适。
凡是中土虚的,你看多了就知道,要么就是中间凹陷,要么就是比较软。
1-5沉软1这个舌头有些不对称,是肝郁的现象,先不管他,咱们分重点看一下,这个你主要看他的舌苔是不是比较粘腻啊,凡是舌苔粘粘的,连成一片了,整个把舌头盖住了,这都是中土虚,运转无力,痰浊壅重的现象。
这种情况一定要运中土、化痰浊。
2-1绵软1这个舌苔也是很粘滞,又有一种软软的,水泡时间长了的感觉,虚得很厉害时才会出现这种泡的感觉。
像这种看着特别不干净的粘苔就一定得用皂角这种化痰的药,和运中焦比较强劲的药。
苍术15克,一般10克就行了,这儿皂角用1克都不为过。
这儿用的是炒麦芽,一般用生麦芽,因为这个舌头看着水水的,湿气比较重。
所有的痰浊我最后都用大黄、黑丑,因为浊气要排出去,得有出路。
治疗的时候无非就是运转,疏通,排浊。
2-2绵软2不同的舌头舌苔粘腻的程度不一样,这个舌苔就比较细腻,好像盖得比较严。
你只要看到这个苔好快把舌头盖住了,不透气了,这种苔基本上都要用到皂角,不用皂角很难化开。
2-3绵冲1这个舌苔也比较有意思,舌苔一绺一绺像小孩儿头发打卷儿一样。
这就是气结在一块儿了,中焦气滞。
这个也是,这么多小点点,它为什么这么多小点点,整个气机好像封上了,出不来了。
整个中土之气相对来说还可以,还能有舌苔长出来,这种小点点,长得越大越红越结实,说明这个气郁的越厉害,郁在血分上了。
药用活血清热的药。
一般的情况下我用丹皮、桃仁,这个地方用了红花、莪术加强了破血分破结的力量。
其他的还是这个运中化痰。
2-4绵滞1这个也是,中间凹陷吧,舌苔腻吧,前面有小红疹吧,都是中土气郁上了,气不能敛降了。
这个时候你说你是清热还是运中?先运中,然后再敛降,不要轻易清热。
清热的话会伤中阳。
所以很多老人上火啊,脾胃虚啊,一吃清热药就好,不吃又犯了,吃时间长了,脾胃更差了。
慢慢吃出大病来了。
2-5软滞2这个舌苔你看,小疹子从舌根就有,一直长到舌尖,当然这个小疹子它不是突出的,也可以认为它是一个小的剥苔,不是明显的突出,但是实际上也是一个火气郁结的象。
可以看到舌根部的舌苔是很腻的,也就是说气从肾气的地方就开始郁上了,出来的就是一股郁结之气,走到哪儿郁到哪儿。
如果只是郁在中焦,肾气还比较通透的话,底下是不会有小疹子的,一般都是郁在舌尖或者舌头偏前偏上的两侧部分。
因此有时候这个气啊,你看他郁在什么位置,郁的位置越靠下,越靠里越深,他表现出来的郁结可能就更重一些。
2-6软滞1这个舌头边缘比较软,不饱满,好像气没吹饱一样。
这种软象也是中土虚、肾精亏的象。
舌苔粘腻,肯定是中土壅滞了。
这些都是中土偏虚,舌苔比较粘,中间凹陷,舌头看着比较软,不够饱满,都是中土虚。
后面也就是渐渐由虚到实的一个象。
3-1沉滞1这个你看,舌头中间呢稍微有点凹陷。
整体的感觉就是这个舌头偏硬,不够柔和,看着愣愣的,那么就是沉寒瘀结。
这就是病的时间比较久了,瘀结更重一些。
像这种用药的时候要先破郁结,我们前面看到的都是偏虚,都是在气的层面上。
水湿的层面有郁结,形成痰浊,我们只要运中化痰就可以了。
像这种瘀结比较重的一定要用上破结的药,你看都用上茜草了。
用柴胡、枳壳来破气;山楂、元胡来破有形瘀结;用上党参来养中气。
他明显的是中土这个地方的舌苔偏薄、少,也就是中土偏虚偏寒,生气不足,要加强中焦本身运转的力量。
这儿为什么用麻黄、杏仁,麻黄杏仁就是推动的,让他的气能动起来。
有时候用麻黄杏仁,比用附子肉桂的效果都要好。
附子肉桂只是往上推,麻黄杏仁是一升一降,能把这个气给你摆起来。
3-2滑滞1这个慢慢偏于瘀结比较重了,舌头慢慢比较胖大,比较厚,舌苔比较粘腻、厚浊。
这个时候都用上了茜草,在化痰的同时要加强破结的力量。
一般我用柴胡、陈皮是行气的,用上柴胡、枳壳就是破气了。
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柴胡、陈皮是可以用于虚证的,柴胡、枳壳只能用于实症。
枳壳这个药是很苦的。
茜草一般也是气瘀的比较厉害的时候才用,用它来破肝气的瘀结。
山楂你看用到30克,元胡用到15克,量都比较大,同样的方子,量不一样那么它对应的虚实不一样的概念。
这个就是实症,你一看:大舌头是吧!郁的比较厉害,凡是实症都要先破,先通,然后再补。
那么这个舌头瘀的更厉害了,舌头中间都裂开了,裂开之后中间又长出舌苔了,一定病了很久了,这个舌苔给人的感觉是什么,硬硬的,不软,偏暗,气都郁在里头出不来。
这个肯定得破啊,通破,他病在有形的层面,强烈通破。
舌苔也是比较黏浊,不清透。
这就跟石头一样了,跟胶粘在一块的。
破气化痰就不行了,要破结化痰。
也是莪术、槟榔都用上了,柴胡、枳壳,山楂用了50克,元胡用了30克,量都很大,因为这个瘀结的比前面那个更重,更结实一些。
其实不同的舌象反应的郁结轻重不一样,虚证倒是相对比较容易处理的,一般来讲它表现在气分的情况,而实症偏于表现在血分和有形的方面,所以你需要用更多的破结的药,我们最终的目的无非是把它的郁结破开,不管他是在哪个层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