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翻译的适应论视角
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

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一、本文概述《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翻译适应选择论在术语翻译中的应用和影响。
翻译适应选择论作为一种新兴的翻译理论,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动性和选择性,认为翻译是一种适应和选择的过程。
本文将通过分析术语翻译中的具体案例,揭示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实践意义,并对该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价值和地位进行评估。
文章首先将对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进行介绍,明确其在术语翻译中的适用性。
接着,将选取不同领域的术语翻译实例,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运用适应选择论的原则和方法,实现术语的准确传达和有效沟通。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探讨翻译适应选择论对术语翻译实践的影响,包括对翻译策略的选择、翻译质量的提升以及文化交流的促进等方面。
文章将对翻译适应选择论在术语翻译中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分析其在应对全球化背景下语言多样性挑战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为翻译实践和研究提供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期望能够深化对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理解,推动术语翻译的实践和研究向更高水平发展。
二、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述翻译适应选择论是一种独特的翻译理论,它强调翻译过程中的适应性和选择性。
该理论认为,翻译并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社会和心理层面的交流和互动。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适应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和读者需求,同时选择最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实现翻译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核心在于译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译者需要在理解源语言的基础上,结合目标语言的文化和社会背景,进行灵活的选择和适应。
这种选择不仅包括对词汇、句式和修辞等语言层面的选择,还包括对文化、社会和心理层面的选择。
通过这种选择,译者可以使翻译更加贴近目标语言读者的需求和期待,从而实现翻译的目的。
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指导下,翻译过程不再是一种机械的语言转换,而是一种充满创造性和灵活性的文化交流活动。
语用翻译的适应论视角

语用翻译的适应论视角
黄燕
【期刊名称】《柳州师专学报》
【年(卷),期】2007(22)1
【摘要】在概述语言适应论的基础上,从适应跨文化的语用翻译、适应意识突显性的语用翻译、适应语言结构的语用翻译等三个方面论述了适应论对语用翻译的应用价值.
【总页数】4页(P50-53)
【作者】黄燕
【作者单位】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广西,柳州,545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文化选择视角下r语用翻译教学的关联性研究与分析 [J], 包威
2.戏曲剧种介绍原语文本的多模态语用翻译视角 [J], 尚喜梅
3.戏曲剧种介绍原语文本的多模态语用翻译视角 [J], 尚喜梅
4.语用翻译视角下倪豪士《项羽本纪》英译中的脚注研究 [J], 邵萍; 王春
5.语用翻译视角下影视剧名的翻译——以经典和热播的影视剧名翻译为例 [J], 于佳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翻译的语用动态适应观_以_麦可白_第一幕为个案

收稿日期:2008-10-19 作者简介:高吉先,曲靖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和西方文论研究。
翻译的语用动态适应观———以《麦可白》第一幕为个案高吉先,袁 锋(曲靖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曲靖 655011) 摘 要:维索尔伦的语用学综观下的适应理论认为,语言使用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适应交际需要而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这为语用学提供了一个全面而科学的研究视角。
将语用适应论运用于莎士比亚悲剧之一《麦可白》第一幕的翻译研究中,试图为翻译研究建立一个统一而连贯的理论框架,使诸多有争议的问题,比如直译还是意译,归化还是异化,在这个框架内都能得到比较满意的解释。
关键词:翻译;语境;适应倾向;《麦克白》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879(2009)02-0096-04 在我国译界翻译莎士比亚作品将近一个世纪的过程中,从林琴南(又名林纾)所译的《吟边燕语》(1904)开始,到朱生豪的31种散文译本问世,可以看作是一重要里程碑。
作为诗剧的《麦可白》,朱译本常常牺牲了语言的节奏感而代之以理性成分较重的陈述,即不惜全部更易原文的结构;朱译本凡遇到原文于国情不合之处,往往或者改动,或者代替作者另行发挥,或者干脆删除,务求读来流畅。
[1]本文从《麦可白》第一幕选取了几个译例与原文进行关照分析,进而从语用顺应论的角度就翻译的本质及其现象作一个尝试性的研究。
维索尔伦的(Verschuern )语用学综观下的顺应理论认为,语言使用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适应交际需要而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这为语用学提供了一个全面而科学的研究视角。
本文将语用顺应论运用到翻译研究,试图为翻译研究建立一个统一而连贯的理论框架,使诸多有争议的问题,比如直译还是意译,归化还是异化,在这个框架内都能得到比较满意的解释。
一、《麦可白》第一幕翻译的语用动态顺应 Verschueren 认为使用语言是一个“不断作出选择(linguistic choices )的过程,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是出于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选择发生在语言的每一个层次上。
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兼论语用翻译标准

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兼论语用翻译标准一、概述翻译研究,作为一门跨越语言、文化和学科的综合性领域,历来备受学者们的关注。
在翻译实践中,翻译者不仅要面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语言差异,还要应对文化差异、语境差异以及读者的接受度等多重挑战。
如何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翻译标准,以指导翻译实践,成为了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
顺应论,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学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
本文旨在探讨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语用翻译标准,以期对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
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是一种动态顺应的过程,即语言使用者根据语境、社会规约和个人心理等因素,灵活地选择和调整语言策略,以实现交际目的。
这一理论强调语言使用的灵活性和变异性,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充分理解源语言的语义和语境,并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和社会规约,灵活地调整语言策略,以实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有效对等。
这种灵活性和变异性正是顺应论所强调的核心内容。
基于顺应论的理论框架,本文提出语用翻译标准。
语用翻译标准强调翻译过程中的语境适应性、社会规约适应性和读者接受度适应性。
在翻译实践中,翻译者需要充分考虑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语境差异、文化差异和社会规约差异,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确保翻译结果能够准确地传达源语言的信息和意图,同时符合目标语言的文化和社会规约,提高读者的接受度。
这种语用翻译标准不仅有助于指导翻译实践,也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
顺应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翻译标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通过深入探讨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本文旨在提出一种基于语境适应性、社会规约适应性和读者接受度适应性的语用翻译标准,以期对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帮助。
1. 简述翻译研究的重要性和现状翻译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语言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更是跨文化交流的关键桥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翻译研究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它不仅有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沟通,还能推动语言学的深入发展。
翻译适应选择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r——以《雨山行》为例

翻译适应选择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r——以《雨山行》为例秦晓梅【摘要】翻译适应选择论是一种新的翻译理论范式,其提出的"整合适应选择度"的翻译标准对翻译具有很强的解释力,能恰当解释许多翻译现象.从翻译适应选择论入手,以美国作家斯科特·莫马特《雨山行》的文本为依托,选取实例,比较其三个不同的中文译文,论证翻译适应选择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和解释力.【期刊名称】《开封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6)002【总页数】2页(P80-81)【关键词】翻译适应选择论;《雨山行》;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作者】秦晓梅【作者单位】西安翻译学院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 7101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雨山行》(The Way to Rainy Mountain)是美国作家斯科特·莫马特(Scott Momaday)的一部重要作品。
作者巧妙将自己祖母的生平与族人的历史结合在一起,以独特的手法叙述了奇奥瓦人文化的起源、发展及衰败。
文中涉及大量有关吉奥瓦的知识,如太阳舞、太米等,对缺乏相关文化知识的中国学生来说实在难以理解。
虽然现在有不少版本的译文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但由于学生自身水平有限,再加上目标语和源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很难判断哪种理解或是哪个译文更为合适。
原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到底是什么,译文究竟应以何种方式来表达原文,在哪些方面译文的翻译应近似于原文,都是翻译中令人困惑的问题。
本文所涉及的翻译适应选择论提供了一个更宏观的视角,从生态学角度来解释译者和翻译生态环境的关系,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2001年,胡庚申教授首次提出翻译适应选择论。
他受中国古代生态智慧的启发,结合达尔文进化论,把“自然选择”引入翻译系统的研究。
2004年,胡教授出版专著《翻译适应选择论》,对生态翻译学进行了系统介绍。
2008年,胡教授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础上提出“生态翻译学”。
《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丰乳肥臀》英译本研究》范文

《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丰乳肥臀》英译本研究》篇一一、引言《丰乳肥臀》作为莫言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文学魅力和文化内涵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标志。
而随着文化交流的加深,这部作品走向国际翻译的舞台也是理所应当之事。
但考虑到翻译过程不仅是文字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和适应,本文将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视角出发,对《丰乳肥臀》的英译本进行深入研究。
二、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述翻译适应选择论是一种以翻译活动为研究对象,以适应和选择为基本框架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活动,翻译的过程是翻译者根据原文内容、目标读者的需求和目的语的文化背景进行适应性选择的过程。
这种理论不仅强调了翻译过程中的选择性和适应性,还突出了翻译过程中翻译者的主体性。
三、《丰乳肥臀》英译本的翻译过程分析在《丰乳肥臀》的英译过程中,译者不仅需要理解原文的语义和语境,还需要考虑到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进行一系列的适应性选择。
首先,对于原文中的文化词汇和表达方式,译者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转化,以适应目标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如将“丰乳肥臀”等词汇在保持原文意蕴的同时,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英文表达,使之既能被读者理解又不失去其原意。
其次,在处理《丰乳肥臀》中蕴含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时,译者需要进行深入的背景研究,并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进行表达。
这包括对中国的历史、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了解,以及在翻译过程中对这些因素进行适当的处理和表达。
最后,在语言层面上,译者需要运用语言技巧和语法规则进行翻译。
这包括对句子的结构、语法、修辞等要素的处理和调整,以使译文更加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和语法规则。
四、《丰乳肥臀》英译本的质量评价与启示在评价《丰乳肥臀》的英译本时,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量:一方面是翻译的准确性,即是否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语义和语境;另一方面是翻译的适应性,即是否能够适应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
在这一点上,《丰乳肥臀》的英译本做得相当出色,既保留了原文的文学魅力,又考虑到了目标读者的接受程度。
适应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研究

适应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研究1.引言广告在商业社会中随处可见,它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
因此,研究广告翻译具有重要意义。
语用学是一门相对较新的学科,专注于语言使用。
实用翻译揭示了翻译中语用等同的含义,然而,翻译的大部分语用学方法仅在某些方面解决了翻译的实用意义。
翻译研究没有系统的,全面的实用主义观点更不用说广告翻译研究了。
本文研究试图从一种新的语用角度——适应理论来探索和描述广告翻译,从而对广告翻译的过程呈现出动态的整体观。
本研究旨在使人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对广告翻译过程和广告翻译的本质有了更深入和广泛的理解。
构建翻译人员在进行广告翻译时所处的情境,以提高他们在满足广告翻译所需的交际需求时的意识和有效性的意识和有效性。
2.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论”根据Verschueren的观点,使用语言必须包含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为语言内部或语言外部原因做出的选择。
Verschueren在以下七点中做出了选择:语音,句法,词汇,语义。
在每个可能的结构层面同时做出选择,并且选择可以从语音选項到语言形式。
其次,发言者不仅选择语言形式,还选择交流策略。
第三,做出选择的过程可能表现出任何程度的意识。
有些选择是非常有意识的,而其他选择可能是完全自动的。
第四,在产生和解释话语时做出选择,两种类型的选择对于沟通流程和产生意义的方式同等重要。
第五,语言用户没有选择和不选择的自由,除非他可以决定使用语言或保持沉默。
第六,选择不等同,因为与社会支配的模式存在相关性。
最后,选择会唤起或带来他们的选择。
任何形式的选择都是由于它在任何意义上的位置所决定的,不仅指明了特定的位置,而且还让人联想到整个维度。
2.2 语言特性(1)可变性可变性是语言的属性,它定义了可以作出选择的可能性范围。
语言语内交流以灵活的方式进行。
可变性允许语言用户能够在语言结构的各个层面做出选择。
由于语言的可变性,可能的选择范围不能被视为静态或稳定。
它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它在不断变化。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分析《平凡的世界》英译本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分析《平凡的世界》英译本
《平凡的世界》英译本是按照“翻译适应”的论视角作出调整的,这一翻译思
想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将中国文化内容转化为英语受众可以接受的形式,并且被译文中编辑者利用它对对称性、对抗性、兼容性的实践操作,深刻洞察原作文本张力与审美层次,并以英语文本的表现力保留其原貌。
首先,翻译适应让原著作者的文字被重新诠释,从而获得新的目的性。
一方面
是由于原著被完全理解,英译本比原文篇幅更紧凑,使用更加精准;另一方面对原文有了全新的审美,例如原文本中描写人物特性的景象,英译本则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例如究极,神仙等,从而使中国文化更加弥足珍贵。
另外,翻译适应让对称性在翻译中得以保留,原文本中强调的内容,都能够用
英语形式表露出来,例如表达人物脆弱自我感受,以及凡俗而又真实的社会现状,都被英译本呼应出来,较好地传播和保留了中国文化的原貌。
最后,翻译适应视角能够给原作文本的审美效果注入新的活力,通过中英文的
对比,得以更多层次的发现,弥补英语文本表达方式的局限性,同时让英语读者有全新的认知。
这一翻译菁英体现出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文化情怀,这也是翻译适应思想非常重要的一点。
总之,《平凡的世界》英译本实践了翻译适应论视角,对当下中文文化的传播
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满足英语受众的阅读要求,而且有助于中文文化的深度传播,努力凸显英语表达的不同刹那,以及中国文化的浓浓热情,令人心灵震撼和有深刻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一种适应 性媒 介 ( m edium o f adap tab ility ) 中加 以 处理 , 而 适应性媒介指的是 , 人们 藉之可以以变异的、 协商的、 适应的 方式使用语言 [ 1] 200。这种适应性媒介就是 意识程度 , 它所涉 及到的是某些认知心理因素在交际者语言选择、 做出适应时 的意识程度是 否相 同。由 于社 会心 理 因素 的存 在 , 语 言选 择、 做出适应的意识程度 会有所不同。不同的心理过程会产 生不同的意识突显性。这 种心理 过程的 意识必 然是 一种语 用意识。在翻译过程中 , 语用翻译 离不开译者的心理意识程 度 , 译者在意义生成 过程中 要弄清楚 译者与 原著 作者、 译文 读者在语言选择、 做出适 应时的意识程度是否一致。若是一 致 , 那么译文就适应了翻 译中的 三元关 系 ( 原文作 者、 译者、 译文读者 ) 及其意识形态。例如 在杨氏 夫妇翻 译的力 作 ∀儒 林外史 # [ 4] 中 , 有一句 : ( 3) 为头一人 , 头戴 武巾 , 身 穿团花 战袍 , 白 净面皮 , 三 绺髭须 , 真有龙凤之表。 T he leader of the band wo re a m ilita ry cap and flo w ered silk costum e . H e had a clear co m plex ion , h is beard w as fine , and he looked every inch a king .
理论观点看语言中的翻译现象 及其本质 , 可以认为翻译 活动 是一种复杂的、 涉及到社 会、 文化、 认知、 语言 等因 素的不 断 选择、 不断取舍、 不断适应过程 。 2 适应论对语用 翻译的应用价值 语用翻译是一个语言交际 行为 , 也是一个多元系统 相互 适应的过程 , 就是 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语 用翻译问题 , 运用 语用学理论去解决诸如翻译所 涉及的理解过程和重构过程 , 语用和文化因素在译文中的处 理方法 , 以及原作的语用 意义 的传达及其在译作中 的得失等问题 ! [ 2] 。 从适应论的观点来看语用 翻译 , 译者应关注原文所 使用 的环境 , 参与交际者的身份 , 原 文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因素等 , 通过推理把握话语的特殊意义 与真正意图 , 选择得体的 语言 结构 , 适应当时的语境与 译文读 者的认 知要求 , 获 得语用 等 值 ; 而语用翻译过程既是原文作者、 译者、 译文读者三个 对象 之间的相互适应 , 也是原文作者的文化与译者文化之间 的相 互适应过程 , 更是不同认知领域、 语境因素、 社会文化因 素的 相互适应与融合的过 程 , 使不同的元系统、 主客体、 文化 社会 因素在翻译过程中达 到 天人合 一 !的 统一体。 适应论 视角 下的语用翻译从认 知的、 社会的、 文化 的等方 面对 翻译进 行 一种全照的综观 , 使语用翻译在动态的选择中再现原文 的信 息 , 在动态的适应过程中 生成符 合译者 的信息 , 在 动态的 商 讨中满足译文读者 的要求。这 种全面 的综观 能以 适应性 抓 住翻译问题的复杂 性 , 大 大推动 了语用 翻译的 发展 , 具有 极 大的应用价值。 2. 1 适应跨文化的语用翻译 语言、 文化和社会相互 交织在 一起 , 只有 在特 定的社 会 和文化环境中 , 语言才 有真正 的意义。不 同的 文化 , 不同 的 意识形态 , 不同的语境 , 人们对 某个语 言的表 达或 翻译会 有 所不同。语用翻译是一种跨文 化的交际活动 , 文化中蕴 藏着 驱动和制约翻译的重要内涵 , 所以翻译难就难在两种文 化的 不同。在适应论的框架内 , 翻译就要在处于不同文化范 围内 的每一个可能的层面上避免机 械地按字面意义进行直译 , 而 是灵活地选择翻译 策略 , 透过语 言表层 , 了解 其深 层内涵 和 文化涵义 , 以避免对原著意欲表达的含义不解、 异解或曲解 ; 就要在不同的文化 中做出 选择 , 寻求文 化适应 , 重 构文化 认 知 , 以满足读者的认知要求 ; 就 要得体地、 准确地将原文 的内 容表达出来 , 选择恰当的 译文来 适应不 同的文 化 ; 就要在 可 供选择的文化范围内做出商讨 如何取舍 , 使译文满足读 者的 要求 , 在适应中选择 , 在选择中 适应 , 使语言与文化环境 相互 适应。因此语用翻译不仅要适 应原著的文化内涵 , 而且 又要 适应译者与读者的文 化内涵。这种适应过程不是一味地、 盲 目地适应 , 也不是无视文本这个客体而任意发挥主体能 动性 的凌驾性 , 而是在理解原文的语言信息基础上做出语用 等值 的语言选择 , 以致能适应翻译的不同功能的要求。例如 : ( 1) 哪儿去 ? ! 随便逛逛 ? ! 如果译者仅从字面来加以 翻译 , 其实就是把一种文 化中 的语言表达式直接搬到另一种 文化中去 , 则往往会造成 语用 失误。其实 , 译者一旦进入 翻译 , 译者 就进入 了一 个不断 地
收稿日期 : 2006- 10- 11 作者简介 : 黄 燕 ( 1976 ) , 女 , 广西桂平人 , 助教, 研究方向 : 应用语言学。
50
黄
燕 : 语用翻译的适应论视角
选择语言的过程。因此在翻译过程中 , 译者应该根据具体情 况不拘泥于字面照译 , 而是 采取变通 策略 , 选择 符合 各自文 化的表达方式以适应各自文化 的内涵。 对于例 ( 1), 译者就 应该选择适应英语文化的表达方式 , 这样就可以更好地符合 英语人的思维方式 : H ow are you do ing ? F ine . Thank you. 在翻译过程中 , 是移 植还是替代 , 是意译还是注译 , 是归 化还是异化 , 这都取 决于译 者如何使 原著与 译文 相互适 应。 这就要求把原文中的文化内涵在译文中加以体现 , 以期待在 读者脑海中激发类似的 心理图 解或联 想 , 适 应读 者的要 求。 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 : 适应 !与 选择 !是 译者的本能 , 是翻 译过程的实质 ; 在翻 译过程 中 , 既 要适 应 , 又 要选 择 ; 适应中 有选择 , 即适应性选择 ; 选择中有适应 , 即选择性适应 [ 3] 。例 如 ∀红楼梦 # 第六回中有句成语 : ( 2) 谋事在人 , 成事 在天。 杨宪益夫 妇将 其 译为 M an proposes , H eaven d ispose ,而 英国汉学家霍克斯译 为 M an proposes , G od d isposes。这两种 译法理据充分 , 各有 千秋 , 都能在 选择措 词中适 应了 各自的 文化观念 , 在适应中选择 了符合各自文化观念的措词 : 其一 , 中国 是 一 个 佛 教 盛 行 的 国 家 , 在 佛 教 文 化 观 念 中 天 ! ( H eaven) 具有主 宰万 物的 威力 , 因 而杨 宪益 的翻 译适 应了 汉语中的文化内涵 ; 其二 , 在西方盛行的是基督教 , 基督教则 把 上帝 ! ( G od) 视为自然界的主宰 , 因而霍克斯选 择了西方 基督教文化观念而适应了西方读者的文化观念。 2. 2 适应意识程度的语用翻译 翻译过 程 也 是 一 个 涉 及 译 者 即 主 体 的 社 会 心 智 ! ( m ind in soc iety) 的复杂系统。因为 翻译活动 是一个 心智操 作活动 , 它要处理翻译程 序在某个环境下是如何进行的。适 应论认为 , 语言使用的所有动态性 方面 它们都寓于可从 都要求 结构上辨明的选择以 及语境 的特征 和影 响之中
通过 必须
。根 据适 应论 ,
我们可以把翻译看作 是一个 译者基 于语言 内部与 语言外 部 的原因所驱动的对原著文本进 行连续不断的选择 , 从原 著文 本的社会文化、 语言结构、 以及 隐藏原 著作者 的潜 在意图 等 方面 , 动态地根 据不 同的 心理 意识 程度 对原 著文 本 进行 取 舍 , 做出不同程度的适应性翻译 , 以再现原著的真实面目 ( 如 词句、 思想、 风格等 ) 和原著作者的真正意图。 适应性是语言 做 出选 择 ! 的 核心 地位 , 它 从四 个统 一 而又连贯的研 究视角 进行 语用描 写和 语用 解释 , 即 : ( 1) 语 境关系适应 语言 使用过程中 的语 言选择 必须 与语境 适 从 多方 面对 语言 做出 选择 : 选 择 应 ; ( 2) 语言 结构 适应 征
的语用翻译等三个方面论述了适应论对语用翻译的 应用价值 。 关键词 : 语言适应论 ; 语用翻译 ; 语言选择 ; 适应 中图分类号 : H 315.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3- 7020( 2007) 01- chueren1999 年提 出了颇 有影 响的语言适应论 ( T heory of L ingu istic A daptation) , 用一种 全 新的语用视 角来 看一 切作 用 ( all encompassing ) 的综 观 语用综观 , 即全面考虑语 言在认 知、 社 会和文 化中 发挥功 能 的复杂性的语言研究路向 , 而不是把语用学的研究局限 于传 统的研究范围。适应 论从语言 现象的 用法特 征和 过程的 观 察角度对语言现象进行研究 , 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语言 使用 的本质特征 , 并构建了一 套研究 语言使 用的框 架 , 大大丰 富 了语用学的研究范围 。 1 适应论与翻译 的契合 V e rschueren 认为 , 语言适应是 指语言 适应 环境 , 或者 环 境适应语言 , 或者两者同时相互适应 ; 恰当的、 成功的交 流既 是适应的过程 , 又是适应 的结果 ; 言语 交际实 际上 就是在 不 断适应 , 语言的使用过程实际就是语言的选择过程。人 们使 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基于语言 内部与外部的原因 , 在不 同的 意识程度下连续不 断地做 出语言 选择的 过程。这 样的选 择 发生在语言结构的任何一个可 能的层面上 ; 由于话语的 产生 和解释都涉及到对交际流程与 意义生成方式的选择 , 因 此说 话人所选择的不只 是形式 , 还有 策略 , 使所做 的选 择互相 适 应。人们之所以能够在语言使 用过程中不断做出选择 , 是因 为语言具有 变异 性、 商讨 性和 适应 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