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地质构造与资源环境研究专栏·(精)

合集下载

青藏高原特点有哪些青藏高原是如何形成的

青藏高原特点有哪些青藏高原是如何形成的

青藏高原特点有哪些青藏高原是如何形成的青藏高原是我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4000~5000米。

那么青藏高原都有哪些特点?又是如何形成的呢?青藏高原特点1、地质环境青藏高原是我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4000~5000米。

那么青藏高原都有哪些特点?又是如何形成的呢?青藏高原特点1、地质环境青藏高原由北向南包括祁连-柴达木、昆仑、巴颜喀拉、冈底斯、喜马拉雅、羌塘-昌都等6个构造带,各构造带之间为蛇绿混杂岩所代表的缝合带隔开,大致以龙木错-金沙江缝合带为界。

2、地貌特征青藏高原高山大川密布,地势险峻多变,地形复杂,其平均海拔远远超过同纬度周边地区。

青藏高原各处高山参差不齐,落差极大,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占青海全省面积的60.93%,占西藏全区面积的86.1%。

3、地壳构造青藏高原地壳、上地幔介质在纵向与横向上均呈现出明显的不均一。

岩石圈存在着清楚的块-层构造:纵向分层,横向分块。

岩石圈厚度约140~170公里,地壳平均厚度70公里左右。

4、气候特征青藏高原气候总体特点:辐射强烈,日照多,气温低,积温少,气温随高度和纬度的升高而降低,气温日较差大;干湿清楚,多夜雨;冬季干冷漫长,大风多;夏季温凉多雨,冰雹多。

青藏高原的形成原因距今8000万前,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起了强烈的构造运动。

地质学上把这段高原崛起的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

青藏高原的抬升过程不是匀速的运动,不是一次性的猛增,而是经历了几个不同的上升阶段。

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进。

今一万年前,高原抬升速度更快,以平均每年7厘米速度上升,使之成为当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

在青藏高原,水和风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巨厚的沉积地层。

青藏高原的地质结构和自然地理特征

青藏高原的地质结构和自然地理特征

青藏高原的地质结构和自然地理特征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也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区域,地理位置位于中国西南部。

它绵延纵横,地域广阔,带有壮丽景色和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

青藏高原的地质结构与其壮丽的自然地理特征密不可分。

地质学家认为,青藏高原形成于约6000万年前的新生代晚期,通过亚欧大陆的碰撞和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的相互挤压形成。

这个过程中,地壳发生了巨大的抬升和挤压,形成了青藏高原的巍峨山脉和峡谷。

因此,青藏高原也被誉为“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拥有丰富多样的地理特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其海拔和地形特征。

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其中包括一些山峰和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和昆仑山脉。

这些山脉不仅给高原增添了宏伟的景象,还起到了天然屏障的作用,保护着高原内部的生态系统。

除了山脉,青藏高原还拥有广阔的高原草原、河流和湖泊。

高原草原是青藏高原上典型的自然地理特征之一,覆盖着广阔的地域。

这里有着茂密的青稞和野花,悠闲的牦牛和藏羊漫步其中。

在高原的某些地区,还可以找到冰川和雪峰,形成了壮丽的冰川景观,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和摄影爱好者。

青藏高原还是亚洲重要的水源地之一,其冰川和湖泊为周边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其中,位于高原中部的纳木错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而最大的冰川则是位于乌鲁木齐河流域的维西梅里巴冰川。

这些湖泊和冰川的形成既源于地质结构,又源于高原自身的地理条件,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高原的气候也是其自然地理特征之一。

由于青藏高原位于亚洲内陆,受到温带季风和地形气候的影响,其气候变化十分剧烈。

在高原的不同地区,可以体验到从寒冷干燥的高寒气候到温暖多雨的亚热带气候的巨大差异。

这种气候多样性也导致了高原植被的多样性,从高寒草原到森林,再到亚热带的灌木和树木。

总之,青藏高原的地质结构和自然地理特征使其成为地球上一处独特的区域。

其高山、冰川、湖泊和草原,以及多样的气候和植被,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探索和欣赏之旅。

对于地理学家和旅行者来说,青藏高原无疑是一片令人神往的土地,值得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青藏高原的地理特征和自然环境问题分析

青藏高原的地理特征和自然环境问题分析

青藏高原的地理特征和自然环境问题分析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边陲,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也是全球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区。

在青藏高原的地理特征和自然环境问题方面,可以从高原的地貌、气候特点、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分析。

青藏高原的地貌主要呈现出高原、山地和河谷三个特点。

高原区域海拔较高,气候寒冷,地貌呈现平坦而开阔的特点,主要有川西高原和青海高原。

山地区域地势较为陡峭,存在许多世界著名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等。

而河谷地貌是青藏高原的特色之一,主要以雅鲁藏布江、斯迈林仓巴江等大大小小的河流形成的河谷为代表。

青藏高原的地理特征直接影响了其气候特点。

由于高原海拔较高,气温普遍较低,冬寒夏凉。

高原上空的大气层相对较薄,阳光辐射更为强烈,因此日照时间长,辐射热量大,但由于高原上空水汽薄弱,降水稀少,形成高原干旱。

此外,青藏高原地处亚洲地理中心,受到季风的影响,在进入高原的空气中,逐渐失去水汽,导致青藏高原气候干燥,尤其是西部地区。

青藏高原的地理特征和气候条件使得其自然环境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较大。

该地区拥有丰富的植被资源,包括青稞、油菜、青松等具有高寒特点的作物和树种。

此外,青藏高原还是珍稀动物如藏羚羊、雪豹、藏麝等生物的栖息地,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加剧,在青藏高原上,冰川的消融速度明显加快,给高原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逆的影响。

此外,大规模的人类活动也对高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如过度放牧、滥伐森林等。

为了保护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冰川监测和科研工作,掌握冰川变化情况,为科学制定保护政策提供依据。

其次,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力度,限制过度放牧和滥伐森林等行为,恢复和保护植被资源,保护珍稀动物群落。

此外,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确保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青藏高原地区的地貌演化与生态保护

青藏高原地区的地貌演化与生态保护

青藏高原地区的地貌演化与生态保护青藏高原地区是世界上最广阔的高原地带之一,也是中国的宝藏之地。

这个地区的地貌演化和生态保护问题备受关注。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独特的地貌景观和丰富的生物种类吸引着众多的科学家、探险家和自然爱好者前往探索和保护。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青藏高原地区的地貌演化。

这个地区地势高差悬殊,雪山、冰川、河流和草原构成了多种地貌景观。

青藏高原的地质年代可追溯到亿万年前的第三纪时期,这个时期的地壳运动和隆起使得这个地区逐渐形成高高的山脉和巍峨的高原。

在青藏高原的西北部,我们可以看到宏伟的喜马拉雅山脉,这个世界上海拔最高、最雄伟的山脉之一。

喜马拉雅山脉是地球板块碰撞产生的结果,印度板块在6700万年前撞击到了亚欧板块,形成了这座壮丽的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的雪峰、冰川和峡谷形成了青藏高原地区各种各样的地貌景观。

在青藏高原的中央,有一片广袤而富饶的草原,这就是著名的无人区――青海高原。

这个地区的地貌呈现出一片片连绵不绝的山脉和开阔的草原,构成了令人陶醉的自然景观。

青藏高原的东南部则是川西高原,这个地区的地形较为平坦,有许多深谷、溪流和河流。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青藏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采矿、放牧、过度开发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威胁着这片土地的生态平衡。

其中,放牧是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一大难题。

过度放牧导致草原的退化和土地的沙化,使得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面临巨大的威胁。

为了保护这片珍贵的土地和生物资源,政府和科学家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政府加大了对青藏高原地区的保护力度。

制定了严格的法规和政策,限制了采矿和过度开发活动。

同时,加大了对放牧的监管力度,推行可持续发展的放牧方式,保护草原的生态平衡。

其次,科学家们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工作。

通过对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监测,他们可以了解到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状态,为科学的保护工作提供依据。

此外,科学家们还积极推动绿色能源的发展,减少对青藏高原地区的环境污染。

青藏高原主要自然灾害特点及分布规律研究

青藏高原主要自然灾害特点及分布规律研究

青藏高原主要自然灾害特点及分布规律研究青藏高原主要自然灾害特点及分布规律研究一、引言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涵盖了中国西南地区和西藏自治区的大部分地区,地势复杂多变,气候条件恶劣,自然环境极为恶劣。

由于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得此地区经常发生各类自然灾害。

本文旨在探讨青藏高原主要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分布规律。

二、青藏高原主要自然灾害特点1. 高原地壳活动频繁青藏高原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与青藏高原东缘构造带的交汇区,地壳活动频繁。

大规模的地震和地壳运动常常发生,给高原地区带来了严重的地质灾害。

2. 气候恶劣多变青藏高原位于亚洲大陆内部,远离海洋的调节影响,受季风和高原特有气候控制。

其气候干旱、寒冷,季节变化明显,且在不同地区之间差异大。

高原地区经常受到暴雨、雪灾、雹灾等极端天气的袭击,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3. 水文系统复杂青藏高原是亚洲大陆的主要水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然而,由于高原地势复杂,山脉纵横交错,水文系统极其复杂。

在夏季,由于高寒地区的冰雪融化,以及山区大量降水,易引发洪涝灾害;而在冬季,由于严寒天气,河流和湖泊易被冰封,导致供水困难。

4. 物种多样性青藏高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高原之一,拥有大量的珍稀濒危物种。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许多物种的栖息地受到了破坏,濒危物种数量不断增加,生态平衡受到威胁。

三、青藏高原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1. 地震青藏高原是地震频繁区之一,主要地震带沿着高原南北走向延伸。

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唐古拉山、楚玛河断裂带是地震活动最活跃的区域之一,常年发生中强烈震事件。

2. 洪涝灾害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河流水文系统发达,夏季降雨和冰雪融水增加,易导致洪涝灾害。

此外,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加剧,进一步加重了洪涝灾害。

3. 雪灾青藏高原年降水主要以雪形式出现,是全国雪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由于高原地势复杂多变,山区交通不便,雪灾给交通运输和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困扰。

青藏高原处于印度大陆北向俯冲产生的强烈挤压构造环境...

青藏高原处于印度大陆北向俯冲产生的强烈挤压构造环境...

序言青藏高原处于印度大陆北向俯冲产生的强烈挤压构造环境,新生代早中期经历了挤压缩短、地壳增厚和均衡隆升过程。

新生代晚期地壳伸展走滑运动居主导地位,发育北西—北西西向、北东—北东东向、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不同方向的活动构造,包括不同规模的走滑断裂和不同序次的伸展构造,成为地球表面现今构造活动性最强的大陆高原和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最为强烈、强震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受到各国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的广泛关注,被国际地球科学领域公认为大陆动力学野外实验室。

青藏高原还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大陆高原,平均海拔高度达4500m,发育特殊的大陆高寒气候环境,以低温、干燥、空气稀薄、昼夜温差大、紫外线强为特征。

青藏高原南部发育季节性冻土,青藏高原中部发育规模不等、厚薄不均的岛状冻土,青藏高原北部发育广泛分布的厚层常年冻土,是国际高寒冻土和融冻灾害的重要研究基地。

国内外地质学家对青藏高原的活动断裂、地震与冻土进行过长期观测和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观测资料,出版了大量论著。

但前人侧重研究活动地块的边界断裂,对青藏高原活动地块内部和次级地块边界广泛存在的活动断裂研究程度较低,对冻土灾害和地震灾害调查研究较多,对高寒环境活动断裂诱发地质灾害重视不够,不能满足青藏高原重大工程建设和地质灾害防治需要,亟待加强工作。

青藏铁路北起青海省西部重镇格尔木市的南山口车站,南抵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横穿处于强构造活动区和高寒环境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工程,具有复杂的工程地质条件,不仅发育冻土和融冻灾害,而且穿越不同性质的活动断裂。

青藏铁路沿线活动断裂既能孕育强烈地震,产生地震灾害,还与冻土融冻相互耦合,诱发很多特殊类型的地质灾害,包括蠕滑变形、不均匀冻胀、斜列冰丘、移动冰丘、构造裂缝等,对铁路、公路、输油管道、通讯光缆等线路工程及桥梁、涵洞具有不良影响,局部产生显著的灾害效应,严重威胁工程安全。

青藏铁路的建设和运营面临减灾防灾的繁重任务。

“青藏高原”资料汇整

“青藏高原”资料汇整

“青藏高原”资料汇整目录一、青藏高原的形成与隆升二、青藏高原高寒灌丛草甸和草原化草甸CO2通量动态及其限制因子三、青藏高原沙漠化土地空间分布及区划四、—青藏高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及其气候驱动作用五、青藏高原构造结构特点新重力异常成果的启示六、青藏高原的构造演化七、青藏高原东缘中生代若尔盖古高原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八、青藏高原东北缘若尔盖盆地晚新近纪地质及其环境演化九、冈底斯地壳碰撞前增厚及隆升的地质证据岛弧拼贴对青藏高原隆升及扩展历史的制约青藏高原的形成与隆升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是亚洲大陆的“巨型山脉带”。

它拥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独特的文化传统。

然而,青藏高原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地质演变过程。

本文将深入探讨青藏高原的形成与隆升。

青藏高原的形成可以追溯到约4000万年前的始新世。

当时,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开始相互碰撞,引发了大规模的地壳运动和火山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板块不断向北挤压,使得青藏高原逐渐抬升。

这一过程持续了数千万年,形成了现今我们所见的高原面貌。

在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中,板块运动的机制和力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地壳运动、地层构造、岩石成分等多种手段,揭示了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和机制。

他们发现,青藏高原的隆升主要是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相互挤压所致,这种挤压力量造成了地壳的抬升和变形。

除了板块运动外,青藏高原的形成还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影响。

例如,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地壳内部的热流动、以及地壳下方的岩石性质等都对其隆升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青藏高原的形态和高度。

值得一提的是,青藏高原的隆升不仅对中国的地理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大量冰川和积雪形成,对中国及周边地区的水资源产生了重要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升也改变了全球的气候格局,影响了亚洲季风的形成和流动。

青藏高原地貌演变研究

青藏高原地貌演变研究

青藏高原地貌演变研究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是全球最大的高原,也是世界屋脊。

其地貌景观独特,雄伟壮观。

自然界的力量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辽阔的草原、深邃的峡谷和巍峨的雪山,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青藏高原的地貌演变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研究领域,涉及到许多复杂的地质、气候和生物因素。

首先,青藏高原的地质构造是其地貌演变的基础。

该地区位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两个板块的碰撞和挤压力量导致了高原的隆起,并继续影响到今天。

隆起过程中形成的剥蚀和沉积作用是塑造高原地貌的重要因素。

巨大的地壳运动导致了山脉的抬升,形成了长江、黄河等重要的河流。

其次,青藏高原的气候条件对地貌演变也有重要影响。

在高海拔地区,气候变化剧烈,温度低,降水少。

长时间的寒冷和干旱导致地表水汽凝结成冰,形成冰川的形式。

冰川的运动不仅可以形成高山峡谷和湖泊,还可以通过冰雪的磨蚀和移动改变地表的形态。

冰川融化还导致了断层的活动,并对高原内部形成了多样的湖泊和湿地。

而青藏高原的生物因素对地貌演变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高原上独特的植被和动物种类对于维持地表的稳定和演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高原上的牦牛、藏羚羊和野马都起到了保护土壤和植被的作用。

它们的足迹可以帮助土壤抵御风蚀和保持水分。

此外,高原上的植被覆盖也对土壤侵蚀和水域污染起到了保护作用。

因此,保护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地貌的稳定是至关重要的。

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青藏高原的地貌面临着新的挑战。

城市化、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以及旅游业的兴旺,都给高原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压力。

过度的放牧和土地开垦对青藏高原的地貌演变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导致了土地退化和水资源的短缺。

因此,对于青藏高原地貌演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力量,也对于保护这片独特的自然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家们应该进一步研究青藏高原的地理演化过程,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并制定合适的保护政策来保护这片宝贵的地区。

只有保护青藏高原的自然生态,才能让后代子孙继续享受到这片富饶多彩的土地所带来的好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藏高原地质构造与资源环境研究专栏·西藏普兰县马攸木砂金矿床的发现及其意义多吉1,温春齐2,刘建林1,巴桑1,官辉1,霍艳2,格桑多庆1(1.西藏自治区地勘局,西藏拉萨850000;2.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摘要:1999年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马攸木地区首先探查到砂金异常,进而通过预查、普查和详查,发现了砂金储量居目前西藏之首的马攸木砂金矿床。

该矿床Ⅰ号矿体长为14196.3m,平均宽度为126.61m,平均厚度为11.25m,加权平均品位为0.5116g/m3,砂金资源总量属大型。

介绍了Ⅰ号矿体砂金的形态与粒度、成分和成色。

马攸木砂金矿床的发现,对西藏地区及古地中海—喜马拉雅成矿域的找矿与成矿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砂金矿床;马攸木;西藏中图分类号:P618.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552(2003)11~12-0896-04 Discovery of the Mayum placer gold deposit BurangCounty Tibet andits significanceDUOJI1WEN Chunqi2LIU Jianlin1BASANG1GUAN Hui1HUO Yan2GESANG Duoqing1(1.Tibet 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Lhasa 850000Tibet China;2.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610059Tibet China)Abstract:Placer gold anomalies were found in the Mayum area in the western segment of the Yarlung Zangbo suture zone in 1999 and then through regional appraisal and detailed reconnaissance the Mayum placer gold deposit whose placer gold reserves now rank first in Tibet was found. Orebody No. 1 of this deposit is 14196.3 m long126.61 m wide and 11.25 m thick on the average and has a weighted average grade of 0.5116 g/m3. According to the placer gold resources this deposit belongs to a large one. In the paper the shape grain size composition and fineness of placer gold in orebody No. 1 are introduced. The discovery of the Mayum placer gold deposit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gold prospecting and the study of the metallogenic theory in Tibet and the Tethys-Himalaya metallogenic domain.Key words:placer gold deposit Mayum Tibet藏南特提斯晚侏罗世维美组的沉积环境江新胜1,2,颜仰基2,潘桂棠2,廖忠礼2,朱弟成2(1.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59;2.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82)摘要:对维美组的沉积结构、构造、动物群生态特征、地层展布情况和放射虫硅质岩的产出环境等进行了分析,认为维美组与其南部的同期沉积门卡墩组顶部石英砂岩一样,同属典型的滨浅海沉积,晚侏罗世康马-隆子和北喜马拉雅地层分区为统一的滨浅海,不存在次深海—深海环境。

层序地层分析表明,当时曾发生了陆架海退和陆架暴露事件,造成了大面积石英砂岩的沉积和相关的层序不整合界面。

侏罗纪的沉积环境演化与古地理变迁说明,藏南特提斯被动大陆边缘自形成以来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多次活动、稳定,海侵、海退的过程。

关键词:藏南特提斯;晚侏罗世;维美组;沉积环境中图分类号:P534.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552(2003)11~12-0900-08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f the Late Jurassic Weimei Formationin the southern Tibetan TethysJIANG Xinsheng1,2,Y AN Yangji2,PAN Guitang2,LIAO Zhongli2,ZHU Dicheng2(1.Institute of Sedimentary Geology,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engdu610059,Sichuan,China;2.Chengdu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China Geological Survey,Chengdu610082,Sichuan,China)Abstract:The Weimei Formation is marked by Late Jurassic sediments of the southern Tibetan Tethys and belongs to the Kangmar-Longzi stratigraphic area. Analyses of the sedimentary textures and structures,ec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faunas,stratigraphic distribution and occurrence environment of radiolarian cherts indicate that the Weimei Formation belong to littoral -neritic sediments as is the case with the quartz sandstone at the top of the Menkadun Formation deposited synchronously with it. This suggests that the Late Jurassic Kangmar-Longzi stratigraphic area and the northern Himalayan stratigraphic area constituted a unifying littoral-neritic sea and that no bathyal-abyssal environment existed. Sequence stratigraphic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event of continental shelf regression and exposure took place at that time,resulting in the extensive deposition quartz sandstone and the formation of unconformity of related stratigraphic sequences. The Jurassic sedimentary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and paleogeographic changes suggest that the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of the southern Tibetan Tethys did not remain unchanged since its formation but experienced repeated activities,stabilization,transgression and regression.Key words:southern Tibetan Tethys;Late Jurassic;Weimei Formation;sedimentary environment藏东南迦巴瓦地区雅鲁藏布江蛇绿混杂岩中玻安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地质意义郑来林1,2,耿全如1,欧春生3,王小伟3(1.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82;2.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院,湖北武汉430074;3.甘肃省地勘局第三地质矿产勘察院,甘肃兰州730050)摘要:对南迦巴瓦地区雅鲁藏布江蛇绿混杂岩带内旁辛蛇绿岩中变基性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后,发现该基性岩为玻安岩,具有SiO2>53%,镁指数(Mg#)>0.6,难熔元素(Cr、Co和Ni)明显富集,而高场强元素(Nb、Zr、Ti和Y)亏损等玻安岩所具有的典型地球化学特征。

旁辛蛇绿岩中玻安岩的主要地球化学特征不仅能与世界著名的玻安岩进行对比,而且也能与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的日喀则和得几蛇绿岩中的玻安岩进行对比。

因此,可以认为南迦巴瓦地区雅鲁藏布江蛇绿混杂岩形成于岛弧环境。

关键词:玻安岩;蛇绿混杂岩;喜马拉雅造山带;南迦巴瓦;藏东中图分类号:P588.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552(2003)11~12-0908-04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ofBoninite in Yaluzangbujiang ophiolitic mélanges in NajiabawaZHENG Lailin1,2GENG Quanru1OU Chunsheng3W ANG Xiaowei3(1.Chengdu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China Geological Survey,Chengdu,610082;2.Faculty of Earth Scien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430074;3.Gansu 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Lanzhou 730050)Abstract:The boninite is recognized from Pangxin ophiolite based on geochemical criteria that are SiO2>53%,Mg#>0.6,high concentrations of refractory elements,such as Cr,Co Ni,low concentrations of high-field-strength ions. The main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ample are similar to not only boninites'from well known location but also boninites'from Rikaze and Deji ophiolite. The Pangxin ophiolite occurred in the arc setting.Key words:boninite;ophiolitic mélanges;Himalayan orogen;Najabawa西藏一江两河地区高精度航磁勘查效果王德发1,周坚鑫1,2,刘振军1,刘英才1,范子梁1,薛典军1(1.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北京100083;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摘要: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于2000—2001年在西藏一江(雅鲁藏布江)两河(拉萨河、年楚河)地区开展了1∶20万~1∶25万高精度航磁勘查,发现一批具有找矿意义的异常、一组北西向断裂及其他构造形迹,为基础地质研究、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勘查评价提供了高精度的地球物理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