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经典赏析———《罗拉快跑》后现代性分析
谈《罗拉快跑》中的后现代主义叙事风格-2019年文档

谈《罗拉快跑》中的后现代主义叙事风格由“德国的卢贝松”之称的新锐导演汤姆?蒂克威编导及配乐的影片《罗拉快跑》是一部非常前卫的、实验性很强的影片,同时也是一部很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电影。
此片凭借着独特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以及产生的效果,被誉为德国有史以来最棒的电影。
甚至有人称它为一次伴奏着强烈鼓点打击乐的革命行动,一个“电影叙事的革命”。
[1] 这个革命性的电影叙事,正是反映着后现代主义精神的电影叙事。
本文就结合后现代主义的理论,从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对《罗拉快跑》的叙事风格进行分析。
一、精神分裂式的叙事结构:三个时空、三种结局王宁在《后现代主义之后》一书中,在对后现代主义做概括时提到:“后现代主义又是一种叙事风格或话语--后现代主义文本呈现出某种'精神分裂式'的结构特征”。
[2]《罗拉快跑》的背景就体现了这种精神分裂式的特征:柏林,没有历史,没有政治背景,也没有历史化政治化的背景,只有精神分裂式的情节:在一个非历史化非政治化的城市空间中,玛尼,一个普通的小混混,把老大的10万马克弄丢了。
可笑的是,那是被一个流浪汉捡走的。
20岁的红头发罗拉,必须在20分钟之内为男友玛尼筹到10万马克,否则玛尼的性命就难保。
接到求救电话的罗拉开始狂奔。
故事在这儿裂变为三个时空,同时也产生了三种结局……但无论哪一种可能,罗拉总是奔跑于现时之中,奔跑在精神分裂的时空中。
导演通过这三种戏剧化的情节的设置,通过罗拉的不停奔跑,来说明时间是一个可以被任意挤压和延宕的概念,通过三个相同时空相同情境下的微小差别以及最终带来的不同结果的展示,传递新的思想。
这种对统一、普遍的模式的放弃,呈现出一种精神分裂式的结构特征,给人一种碎片式拼贴的感觉,并凸显了影片传达出的后现代特质。
在这种平面奇观下,命运完全无常了,对社会、心理危机的焦灼与疏离反而离人远去,被感官上的愉悦取代。
这或许才是作者想要达到的目的,而这是传统结构所无法企及的。
《罗拉快跑》观后感

《罗拉快跑》观后感《罗拉快跑》观后感(一):“游戏”人生《罗拉快跑》是由汤姆·提克威执导的于1998年上映的影片,特殊的叙事结构,并采用多元化的手法,将动画电子乐等一些现代化元素融入进影片,创作出了现代电影的新的表达方式。
同时影片中对女权主义的表现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将影片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首先,电影采取的是一种板块式的叙事结构,整部影片被清晰明了的分为三段。
影片开端由一个面目狰狞的兽面钟摆引入,钟摆来回发出沉重的声响伴随着节奏越来越快的“滴答”声,给影片定下了一种强有力的节奏。
随后由钟摆怪兽口中推入镜头,乱走的人群在虚化的场景以及降格处理下显得漫无目的,碌碌无为如行尸走肉般,显示出一种对人生的思考。
同时,片中次要人物此时一一出现,并以银行警卫踢起的足球为连接,镜头转入动画版罗拉,动画中首先生动形象的交代了罗拉的主要形象,并用一种闯关的方式来表现其游戏的性质,至此片头结束。
接着镜头快速推进到罗拉房中,人物正式出场,开始第一段叙事。
影片接下来的三段叙事结构大体相同,每一段中罗拉奔跑的时间都占了大部分,罗拉的奔跑伴随着电子化的音乐更加富有动感,让人精神紧绷,而在三段奔跑之间由曼尼和罗拉的想象空间分隔开,一大片红色的环境与两人之间的低语让观众紧绷的神经得以缓冲。
影片叙事中用黑白和彩色来区分过去和现在两种时空,同时用镜头的快速运动和快节奏的剪辑构建了一个节奏性极强的氛围。
影片的看点不仅在于其结构的新颖,在影片所构建出的清晰轮廓中,导演在影片中融入动画、涂鸦、电子乐等多种元素,令人耳目一新。
这些多元素的运用亦更符合现代社会人对于新鲜刺激事物的好奇心,从而使影片更加引人注目。
同时,其亦有独到之处。
其中影片对于动画的运用可谓神来之笔,就其画风而言,它算不上细腻,甚至有些粗糙,然而这种有些粗糙的涂鸦式的动画生动传神的表现出画面所要表达的内涵。
一如影片开头之处,寥寥几笔就勾勒出罗拉的整体形象,红头发、蓝背心、绿裤子,特征明显,生动形象。
赏析电影《罗拉快跑》

对电影《罗拉快跑》的赏析《罗拉快跑》是德国导演汤-蒂克的一部成功的后现代主义电影, 它是一部视听感极强的电影。
影片主题是写爱情, 罗拉为了营救爱人不顾一切拼命奔跑, 三个奔跑过程, 三种不同结果。
本文从跑谈起,以美学、结构、技术等视角对影片进行浅析。
影片结构新颖,开篇精彩,色彩鲜明,强调主观真实。
很多人初次看了这个电影之后都会感觉比较过瘾,有些人会发出“没想到电影可以这样拍”的感叹。
它既是一部形式电影,融合了动画、涂鸦、电子乐、MTV 等多种元素;也是一部技术电影,除了多元化的表现手法,无论剪辑手法,还是拍摄风格,都流露着一股浓浓的实验意味。
这个电影情节也许并不能让人耐人询味地去深刻地思考,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内容却让人感到它的真实性。
在德国柏林,混黑社会的曼尼打电话给自己的女友罗拉,曼尼告诉罗拉: 自己丢10万马克。
二十分钟后, 如果不归还10万马克, 他将被黑社会老大处死。
为了得到10万马克和营救曼尼, 罗拉在二十分钟之内拼命地奔跑。
同时,曼尼在电话亭不断地打电话到处借钱。
电影表现了罗拉奔跑、罗拉找钱营救曼尼的三个过程和三种结果:第一次奔跑:罗拉没借到钱, 罗拉和曼尼抢超市, 罗拉被警方击毙。
第二次奔跑: 罗拉在银行抢到钱, 曼尼被急救车撞死。
第三次奔跑: 罗拉在赌场赢到钱, 曼尼找回丢失的钱, 罗拉、曼尼成为富人,故事圆满结束。
这个电影的故事情节是简单易懂的,但是其中的艺术手法地运用确实神乎其技,让我们对导演的思想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敬佩。
影片还重视听觉感受, 伴随奔跑的是强烈的声音。
影片声音方案的核心是主观声音, 即影片主观的音乐贯穿, 影片客观环境真实的音响很少, 这充分地体现了导演对现代音乐的喜爱与迷恋。
我们应该注意到导演似乎不相信我们人类器官所听到看到的世界的真实性, 更相信他的内心所感受到的主观真实,他用主观声音努力表现这种主观的更高层次的真实。
伴随罗拉的奔跑影片用快节奏的音乐贯穿, 这种音乐既渲染了气氛, 同时又加快了节奏, 这种音乐是时下流行的新潮音乐, 新潮音乐无疑给观众带来了新的感受与刺激。
《罗拉快跑》从电影结构板块方面观后感

从电影结构的角度赏析《罗拉快跑》在分析影片之前,我们得先来探讨一个问题——什么事电影结构?电影结构:传统的电影理论把电影结构等同于情节的结构。
实际上,电影结构是由不同的一些要素、方面、层次和形态构成的复杂系统,毫无疑问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由于结构系统的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身调整性,不管内部结构发生怎样的变化,它作为电影的基本特性却一直保持住了。
在整体规定的有力约束之下,各个区别系统此消彼长、互相替代,对结构空间展开争夺,对结构“权力”重新分配。
电影结构的符合常规是艺术在创作和接受之间早已订立的一个契约,但突破常规则更是艺术在创作和接受之间所进行的一次新的谈判。
正是在电影结构不断的调整和更新中,电影的艺术生命才不断获得重生。
电影结构系统又包括场景结构、情节结构,时空结构等等。
在这里我们把电影结构方式简单的分为1、单一因果线性结构。
2、回环套层结构。
3、交织对比结构。
4、版块结构与团块结构。
5、环形结构:对谜底的最终揭示。
6、碎片结构。
7、意识流结构。
十几年前,一部小成本电影在世界影坛风靡一时,那就是德国年轻导演汤姆・提克威执导的《罗拉快跑》。
影片以电子游戏中的闯关模式讲述了一个老套的爱情故事,在美国、德国和欧洲以及亚洲地区都取了突出的票房成绩,引起世界影人的关注。
更重要的是,自1999年影片问世以来,它就被电影评论界定位为‘新世纪的新电影’,至今仍被先锋艺术派所推崇,无疑这部电影也是板块结构与团块结构的代表之作。
影片讲述了女孩罗拉接到男友曼尼的求救电话,在接下来的20分钟时限内不停奔跑去解救曼尼的故事。
故事听起来似乎非常简单,但是导演巧妙地借鉴电脑游戏中的运行方式和操作规则,将一种游戏化的娱乐意识与叙事智慧融汇到故事的讲述当中。
同时,叙述视角上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点和第一人称主观视点的交叉,能够让观众参与到影片的情景中紧跟罗拉的步伐一起奔走。
整部影片的叙述可以分为四个环节:罗拉的三次疾走段落构成的三个环节和故事的缘起一个环节。
电影《罗拉快跑》影视鉴赏

电影《罗拉快跑》影视鉴赏《罗拉快跑》是一部借鉴电脑游戏运行方式和操作规则且具有娱乐色彩与叙事智慧的德国电影。
很多人初次观看《罗拉快跑》都会大呼过瘾,“没想到电影可以这样拍”。
它既是一部形式电影,融合了动画、涂鸦、电子乐、MTV 等多种元素;也是一部技术电影,除了多元化的表现手法,无论剪辑手法,还是拍摄风格,都流露着一股浓浓的实验意味。
在镜头和段落剪辑上,它也具有电脑游戏的节奏感、全知视点和主观视点的交叉,以及多种电影手法的新尝试。
影片梗概德国柏林,黑社会喽罗曼尼打电话给自己的女友罗拉,曼尼告诉罗拉:自己丢了10万马克.20分钟后,如果不归还10万马克,他将被黑社会老大处死。
为了得到10万马克和营救曼尼,罗拉在20分钟之内拼命地奔跑.同时,曼尼在电话亭中不断地打电话到处借钱。
不同于一般电影叙事的起承转合,这部影片分别用三个整齐的20分钟段落来表现罗拉奔跑、罗拉找钱营救曼尼的三个过程和三种结果:第一次奔跑:罗拉没借到钱,罗拉和曼尼抢超市,罗拉被警方击毙。
第二次奔跑:罗拉在银行枪到钱。
曼尼被急救车撞死.第三次奔跑:罗拉在赌场赢钱,曼尼找回丢失的钱。
罗拉、曼尼成为富人。
在遇到倒霉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询问,什么是倒霉事情的原由,一旦找到了最初的原由,我们往往会感叹一句,“如果某某事不发生就好了",“如果我当时这么做就好了”……。
“罗拉快跑”正表现的是这个“如果……”.在罗拉的三次奔跑中,往往是一个很细小的变化导致整个事物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生的不可测性一览无疑。
一,叙事角度:游戏化的结构《罗拉快跑》就像一部罗拉闯关的电脑游戏,正如片头所说:“地球是圆的。
游戏只有九十分钟。
其他纯属理论."电影中不时出现挂在墙上的巨大表盘,显示离规定时间还有二十分钟或者三分钟,摇滚式的音乐节奏似乎也在提示罗拉:“RUN!RUN!”一次的结果不满意,还可以从起点重新来过,玩出不同的结果。
输赢不是最关键的,关键的是把游戏玩到最后,是游戏过程中所必需的人的坚强意志和竭尽全力。
后现代电影《罗拉快跑》视听语言分析

第2卷第20期H鎳谂祕文化纵横后现代电影《罗拉快跑》视听语言分析周蕊(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摘要:《罗拉快跑〉邊一部快节奏的后现代主义作品,“快速”“眩目”“冲击”“迷惑”是其风格化的视听语言带给观众 的直观感受。
导演汤姆•提克威运用大量运动镜头、快速的剪辑风格、重金属摇滚风的音乐等语言来展现这部后现代 作品的视听魅力。
风格化的视听语言有效表现了主题,展示了新的意象所指,动画人物和游戏化情节给影片增添十足 的哲理性和趣味性。
关键词:罗拉快跑;视听语言;后现代中图分类号:J9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079 (2019) 20-0149-02后现代主义作品的突出特点是无中心、无深度、平面 化、娱乐化、碎片化,后现代电影通过视听语言来表达后现代 主义的特征和精神,使得影片在形式美感上更倾向于“快”,并且充斥着大量的复制、拼贴等各种手法,《罗拉快跑》尤为 典型。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总结《罗拉快跑》的风格基调,那 就是一个“快”字。
正如其名字一样,影片集中体现了“快”美 学。
从内容上说,主人公罗拉在狭长的楼道,在钢筋水泥的楼 宇间,在银行前的马路上飞快地奔跑,为在二十分钟内凑齐 十万马克,观众跟着其飞速的步伐也在心里快速喘息:从形 式美上说,快速摇移镜头、快切镜头、大量跟镜头以及快节奏 敲打的鼓点和重金属乐感有机搭配在一起,推动情节快速发 展,营造出“快”的美学风格。
《罗拉快跑》通过其风格化的视 听语言使观众如身临其境般参与了一场生与死的赛跑,更为 直接地展现并告知观众一一对同样的事情,有不同的选择和 结果,因受到现实生活的限制,结局是多种多样的。
―、运动镜头的大量使用在运动造型上,本片的运动镜头重在表现,追求画面观 赏性。
罗拉在奔跑中,导演让摄影机不停地运动,夸张地违反 生活常态地运动。
多种镜头运动方式表现了罗拉狂奔的紧张 感和影像的新奇特质。
(一)景别频繁切换的运动铣头景别是摄影造型的重要手段,是构成节奏的重要元素,观众的观影方式、接受程度都是由景别以及不同景别之间 的构成效果决定的。
电影《罗拉快跑》影视鉴赏

电影《罗拉快跑》影视鉴赏《罗拉快跑》是一部借鉴电脑游戏运行方式和操作规则且具有娱乐色彩与叙事智慧的德国电影。
很多人初次观看《罗拉快跑》都会大呼过瘾,“没想到电影可以这样拍”。
它既是一部形式电影,融合了动画、涂鸦、电子乐、MTV等多种元素;也是一部技术电影,除了多元化的表现手法,无论剪辑手法,还是拍摄风格,都流露着一股浓浓的实验意味。
在镜头和段落剪辑上,它也具有电脑游戏的节奏感、全知视点和主观视点的交叉,以及多种电影手法的新尝试。
影片梗概德国柏林,黑社会喽罗曼尼打电话给自己的女友罗拉,曼尼告诉罗拉:自己丢了10万马克。
20分钟后,如果不归还10万马克,他将被黑社会老大处死。
为了得到10万马克和营救曼尼,罗拉在20分钟之内拼命地奔跑。
同时,曼尼在电话亭中不断地打电话到处借钱。
不同于一般电影叙事的起承转合,这部影片分别用三个整齐的20分钟段落来表现罗拉奔跑、罗拉找钱营救曼尼的三个过程和三种结果:第一次奔跑:罗拉没借到钱,罗拉和曼尼抢超市,罗拉被警方击毙。
第二次奔跑:罗拉在银行枪到钱。
xx被急救车撞死。
第三次奔跑:罗拉在赌场赢钱,曼尼找回丢失的钱。
罗拉、曼尼成为富人。
在遇到倒霉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询问,什么是倒霉事情的原由,一旦找到了最初的原由,我们往往会感叹一句,“如果某某事不发生就好了”,“如果我当时这么做就好了”……。
“罗拉快跑”正表现的是这个“如果……”。
在罗拉的三次奔跑中,往往是一个很细小的变化导致整个事物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生的不可测性一览无疑。
一,叙事角度:游戏化的结构《罗拉快跑》就像一部罗拉闯关的电脑游戏,正如片头所说:“地球是圆的。
游戏只有九十分钟。
其他纯属理论。
”电影中不时出现挂在墙上的巨大表盘,显示离规定时间还有二十分钟或者三分钟,摇滚式的音乐节奏似乎也在提示罗拉:“RUN!RUN!”一次的结果不满意,还可以从起点重新来过,玩出不同的结果。
输赢不是最关键的,关键的是把游戏玩到最后,是游戏过程中所必需的人的坚强意志和竭尽全力。
罗拉快跑

元叙事的怀疑与解构:德国后现代电影经典《罗拉快跑》上海·同济大学杨晓林发布于: 2010-11-06 20:15选自:杨晓林主编《影视鉴赏》上海教育出版社。
(孙振涛)一相关影视史知识:后现代电影概述要对后现代电影做一个概述,首先面对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是后现代电影?这是一个可以有无数种答案的问题,因为后现代电影并非一个电影类型,而是一种世界观。
什么样的世界观是“后现代”式的世界观呢?按照后现代主义的旗帜性人物利奥塔的经典定义,后现代即是对“元叙事的怀疑”,即对任何一种给定的权威模式的不信任和解构。
利奥塔说过,后现代主义并不是现代主义的末期,而是现代主义的初始状态,要想成为现代作品,必须具有后现代性[①]。
由此推而论之,所有具有“反电影”特征的影片都可以归入后现代电影的范畴。
所谓“反电影”,即是不按照传统常规电影的游戏规则而以一种不同于此的先锋姿态制作的电影。
利奥塔曾写过一篇文章,名字就叫《反电影》。
电影生产的规范化强制性地要求在通常的影片里排除所有不符合行业规范的东西,影片里的一切必须是组织严密的、符合格式的、可被广泛接受的。
但是,电影并不总是屈服于这种规范性的法则。
利奥塔将不符合、不遵守行业规范的这部分电影叫做“反电影”,即主流电影的否定部分,主流电影压制的另一种电影。
一般认为,1981年艾伦·帕克的《迷墙》可以看作是后现代电影的一个始点。
这部集摇滚音乐、现代美术和各种形态的影像之大成的影片,是一部对后现代影像充满自觉的影片,《迷墙》甫一上映就风靡了世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平克·弗洛伊德这支成立于1966年的英国前卫摇滚乐队本身的音乐魅力。
不过,《迷墙》首先还是一部电影,一部从视觉上加快步伐将大众带向MTV时代的电影。
《迷墙》成了后现代电影的一个里程碑,同时也宣告了“后现代无经典”谬论的不攻自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后现代电影在世界各地到处开花结果,在当代美国、法国、加拿大、西班牙、中国等都有众多作品出现,它们的后现代特征有些体现在叙事上,有些体现在造型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视觉效果: 高速运动、 跳格式剪接、 动画影像、 浓郁色彩、 垂直摄影、 流畅剪辑 、拼贴画面等等。 共同构成了《罗拉快跑》的视觉效果,使成为一部好 “看”的电影作品。
视听语言(视觉效果)
拼贴画面 一个屏幕、两个画面、
一个空间
“三分屏幕”
视听语言(音响声效)
(二)音响声效: 具有节奏感的摇滚音乐、对话的紧凑,暗含冲突 伴随着罗拉的奔跑,影片用快节奏的音乐贯穿。 既渲染了气氛,同时又加快了影片的节奏。摇滚重金 属伴随流行强节奏的新潮音乐,给观众带来了新鲜感 和刺激。
三、罗拉是谁?
一
、
罗
拉
是
曼
尼
的
爱
人
罗拉为了营救自己的爱人,不顾一切地奔跑从表面上
这是一个女人拯救一个男人的故事。 二、故事真的是这样吗?
四、为何三次奔跑?——时空结构
一、影片叙事时空分析:
罗拉没借到钱, 赶到地点时曼 尼已经抢超市, 罗拉被警方击 毙。 (23分11秒)
五、影片风格——结构创新性、视听语言独特性
影片对给定的一个故事、在表征和符号层面的解释了 三种可能性。多次运用了动画、蒙太奇、大量的快速切 换镜头,贯穿始终的喧闹的摇滚乐,罗拉的红头发以及 奔跑晃动的画面营造出紧张急促的气氛足以让人窒息, 在观看影片过程中,最关心的问题从她为什么奔跑的故 事性而转移到她的奔跑状态本身。是电影表现形式对内 容的一次超越。 不强求故事、结构与电影文本内在表达的至全至美 和接受共鸣,宽容地面对影片各层面的断裂、局限、矛 盾与不稳定性。最终使影片被打上“后现代”标签。
六、影片的意义
(一)探索了新的电影的时空转换方式;
(二)颠覆了传统好莱坞时空顺序式结构,采用非线性 三段式来组织电影文本结构;
(三)开创了用叙事方式作为表意的物质承载的电影表 意,影片呈现的方式构成了影片的意义。 (四)镜头节奏的表达性、声音节奏的渲染性、剪辑节 奏的时空性,对整部电影的内部节奏风格的形成至关重 要。 成为独具后现代特征的代表作品之一。
9
四、为何三次奔跑?——深层主题
影片的假定性——罗拉的三次奔跑都因细节上的一点 小差异而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将“如果……就会”的 叙事方式发挥得淋漓尽致,可是人生没有如果。命运的 不可预知的结局让人不断关照自身。
深层主题:世界的不可知,和人类对世界的无奈与绝 望。 爱情被弱化处理,在爱情的外衣下,整部电影从无法 预知的意外开始,用低概率事件的发生揭示偶然与必然 的关系,表达了面对命运的无常和不可控性人类的渺小。
思考:《罗拉快跑》非线性叙事对影片主题体现及 后现代风格的形成有什么联系?
思考:三次奔跑,相同的故事,不同的结局,哪 一段才是真实? 第一次
罗拉没借到钱,赶到地点时曼 尼已经抢超市,罗拉被警方击 毙。任务失败
第二次
罗拉在银行抢到钱。曼尼 被急救车撞死。任务失败
第三次
罗拉在赌场赢钱,曼尼找回丢失的 钱。罗拉、曼尼成为富人。 任务成功
影视经典赏析
———解读《罗拉快跑》的后现代性特征
主讲人:林雪娇
一、影片基本情况介绍
片 名:罗拉快跑 Run Lola Run 出品时间:1998年 制片地区:德国 导演、编剧:汤 姆〃提克威 片 长:80分钟 主 演 : 弗 兰 卡〃波坦特、 莫 里兹〃布雷多
二、《罗拉快跑》的影响
罗拉的奔跑地图
得知曼尼遭遇,思考
家
罗拉找父亲借钱,两次失 败后,第三次走进赌场, 开启预定轨道中的隐藏地
营救可能性,每次都 是从家出发。
银行、赌场
曼尼在电话等待罗拉的
图。
电话亭、超市
救护车、手枪等道具以 及一路上的群演路障。 细微差别,改变结局。
救援,最后一次根据线
索,追回丢失钱款。
奔跑路上
五、影片风格——结构创新性、视听语言独特性
七、课后思考
(一)《罗拉快跑》的主题是什么? (二)《罗拉快跑》的结构特点是怎样的?
(三)为什么说《罗拉快跑》是“视觉一代的电影”?
(四)《罗拉快跑》中对电子游戏形式的借鉴有哪些? (五)《罗拉快跑》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影视经典赏析 谢谢大家!
片头铺垫 第一段 第二段
罗拉在赌场赢 钱,曼尼找回 丢失的钱。罗 拉、曼尼成为 富 人 。 (20分35秒)
第三段 结束
79 分31秒
任务出现 20分钟以内, 筹集10万马克 (10分39秒)
罗拉在银行抢 到钱。曼尼被 急救车撞死。
(23分20秒)
片尾
四、为何三次奔跑?——时空结构
段落结构: 主人公分别在三条平行时空中奔跑,发生 三种故事,得到三个结果。
五、影片风格——结构创新性、视听语言独特性
一、《罗拉快跑》结构创新: (一)“重写式的板块结构”:
不同于任何一种好莱坞的经典叙事模式,而是采用了 三段式格局的非线性叙事,每一次叙事就是一个全新的 故事。
(二)对电子游戏模式的模仿: 1、一次投币,三次机会;
2、时间限制,轨道设臵,道具路障;
3、一个任务,三次闯关,三个结果。
《罗拉快跑》在德国曾经变成 一种现象、一个奇迹,它是德国98 年最卖座的电影。 “我们不可以放弃进行探索, 探索的终极将是开始的出发点, 就让我们开始重新认识它吧。” ——T.S .艾略特 “为什么我们对一切深信不疑” ——片头
二、《罗拉快跑》的三个问题
三个问题: 1、罗拉是谁?——人物关系与表层主题 2、为何三次奔跑?——时空结构与深层主题 3、这部电影的独特之处是什么?——影片风 格以其意义。
1、空间结构:伴随罗拉的急速奔跑,在同一条路上遇 到了相同的点和分岔路,一个细小差别的选择,主人公的 遭遇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2、时间结构:打破传统的线性时间结构,紧凑的非线 性三段故事,每一次重新奔跑,就是一段重写的时间。
四、为何三次奔跑?——时空结构
(一)影片叙事结构 1 、影片内部各元素的组合关系,如情节、画面、剪辑 组合关系。 2、电影整体系统的组织关系,如类型片结构模式。 3、表达方式或者总体结构。影片生命的骨骼和躯干, 是电影面貌和风格特征的最重要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