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天然气地质学 第4章储层孔隙结构新进展
4.储层孔隙结构

(3)最小非饱和孔隙体积百分数Smin
Pc达到仪器最高压力时,水银无法侵入的孔隙 体积百分数 Smin↑→微孔喉体积↑→岩石储集性能越差 Smin=f(颗粒大小、均一程度、胶结类型、 孔隙度、渗透率) Smin=0~90%
Smin讨论
1、Smin取决于所使用仪器的最高压力 •水银系统的毛细管力曲线上:曲线尾部常不平 行于压力轴,仪器的最高压力越高,曲线越向 纵轴偏。此时:
③孔隙缩小型喉道 孔隙与喉道无明显界限,扩大部分为 孔隙,缩小的狭窄部分为喉道。
④管状喉道 特点: 管状喉道,细而长,断面近圆形。 成因: 溶蚀作用形成。负鲕灰岩内鲕粒铸模孔的连
⑤解理缝型喉道 白云石或方解石晶体中被溶蚀扩大的解理缝。
第二节 孔隙结构表征
实验研究方法:二大类 •直接观测法 •岩心观测、铸体薄片法、图像分析法、扫描电镜法等; •间接测定法 •毛细管压力法,主要为压汞法。
①粒间溶孔 颗粒间溶蚀→粒间溶孔。 广义上,粒间溶孔是原生和次生的混合孔隙: •次生粒间溶孔 粒间溶孔中次生溶蚀部分大于原生孔部分。 •混合粒间溶孔 粒间溶孔中原生部分大于次生部分。 ②组分内溶孔 粒内溶孔、杂基内溶孔、胶结物内溶孔、交代 物溶孔等。
③铸模孔 颗粒、生屑或交代物等完全溶解而成。外形 与原组分相同。
③杂基内微孔隙
粘土杂基和碳酸盐泥中存在的微孔隙。 特点: 孔隙极细小,仅在扫描电镜下可清晰辩认。 可形成高孔隙度,但渗透率很低。
④层面缝
具剥离线理的平行层理纹层面间的孔缝。 在一系列厘米级甚至毫米级厚度的平板薄层 间,为力学性质薄弱的界面,极易剥离,其 界面间即为层间缝。
(2)次生孔隙
次生作用→
一、碎屑岩储层孔隙和喉道类型
1、孔隙类型 (1)分类 •成因分类: 原生、次生及混合成因孔隙。目前国内外比较流行的分类方案 •孔隙大小: 超毛细管孔隙、毛细管孔隙、微毛细管孔隙 •孔隙成因和几何形状: E.D.Pittman,1979 粒间孔隙、溶蚀孔隙、微孔隙、裂缝孔隙 •综合性分类: 按成因:分为原生和次生孔隙二大类;然后,按孔隙产状和几何形状再 进一步细分。
油气储层的研究内容及新进展

油气储层的研究内容及新进展摘要论述了我国采取“稳定东部, 发展西部”的油气战略后, 油气地质所面临的形势, 以及油气工业的发展对储层地质提出四个领域的挑战: 深部储层、挤压盆地储层、低渗透储层和碳酸盐岩储层; 这些都是石油勘探开发中久攻不克的难题。
根据我国陆上东西部油气区的勘探开发实际和近年的储层研究实践, 文章系统多视角地分析了这四个难题, 并提出了相应客观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向。
关键词储层地质深部储层碳酸盐岩储层低渗透储层正文:1 前言50 多年来, 我国石油工业取得了辉煌成就, 勘探开发了丰富的油气资源。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事业的发展, 尤其储层地质研究涉及广泛的领域, 包括不同盆地类型、不同沉积类型、不同沉积体系类型和不同油气藏类型。
从大型坳陷盆地、裂谷盆地至大陆边缘盆地和前陆盆地, 从淡水、微咸水、半咸水湖盆至含盐湖盆和湖泊与沼泽交替沉积盆地, 从陆相至海相, 从东部至西部, 油气储层地质研究为油气勘探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进入21 世纪, 我国油气勘探开发的难度大大增加, 石油储量的品质下降, 每年油气探明储量水平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对油气的大幅度需求。
八五和九五期间在“稳定东部, 发展西部”的油气战略方针指导下, 油气勘探不断有重要发现, 而十多年的勘探生产实际表明, 我们面临的油气地质条件较上个世纪更加复杂, 需要不断更新石油地质的观念和发展新的储层地质理论和勘探开发技术, 以提高勘探开发效益, 增加油气储量和产量, 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
具体说, 在东部老油区, 目前还是我国的石油主要产地, 但是石油产量逐年递减, 发现的常规油气藏规模越来越小, 每年探明储量不断减少, 勘探领域走向难度更大的深层油气藏和隐蔽油气藏。
中部地区的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 是中生界大型平缓的陆相盆地, 河流砂体发育, 储层物性变化大, 非均质性强, 有大面积的低渗透油气储层, 储层描述和预测难度大。
西新区是发现潜在油气资源的地区, 也是大型油气田发现的地区, 但是地质条件复杂, 如前陆盆地, 储层受挤压强烈改造…1‟。
_储层孔隙结构研究进展

综述与评述
天然气地球科学 NATURAL GAS GEOSCIENCE
Vol.24No.2 Apr. 2013
储层孔隙结构研究进展
陈 欢 庆1,曹 晨2,梁 淑 贤1,李 佳 鸿1
(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 2.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与生产分公司油藏管理处,北京 100007)
储层孔隙结构的性质对于赋存在其中的流体的 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影 响 和 控 制 作 用。Ezat[21]对 美 国密西西比州上侏罗统 Smackover组石灰岩储层的 孔隙损失、流体流动和物质传 递 进 行 了 研 究。Cathy 等[22]以阿曼北 部 巨 型 的 碳 酸 盐 岩 储 层 为 例,对 非 均 质 性 碳 酸 盐 岩 中 的 孔 隙 体 系 特 征 进 行 了 分 析 ,通 过 研 究发现,在储层中,孔隙非均质性特征对流体的渗 流 特 征 起 着 决 定 性 的 作 用 ,而 常 规 的 岩 石 物 性 参 数 在 指 示 驱 油 效 率 方 面 效 果 并 不 好 。 何 文 祥 等[23]以 鄂 尔 多 斯盆地长6储层为例,特低渗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参 数 对 渗 流 行 为 的 影 响 进 行 了 分 析 。Benyamin 等[24]对 在重油储层利用表面活性剂提高注入水驱效果过程 中 ,孔隙润湿性 对 剩 余 油 微 观 结 构 的 影 响 ,即 孔 隙 尺 度 的 流 体 流 动 特 征 进 行 了 分 析 。 结 果 认 为 ,通 过 统 计 油 滴 的 长 度 和 直 径 ,可 以 帮 助 我 们 正 确 认 识 孔 隙 水 平 的黏性大小 、毛 细 管 力 、惯 性 力 等 。 研 究 验 证 了 前 人 有关油滴的大小和形状与孔隙尺度的原油捕集和运 动有关的观点。本文研究可以帮助我们重新构建在 不同的润湿性条件下的剩余油分布模型。 1.1.5 储 层 孔 隙 结 构 对 开 发 的 影 响
《2024年致密油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范文

《致密油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篇一一、引言致密油储层作为全球油气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孔隙结构特征的研究对于提高油气开采效率和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致密油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的深入研究,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研究区域与目的本文选取某地区致密油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孔隙结构特征的分析,揭示致密油储层的孔隙类型、大小、分布及连通性等特征,为提高该地区致密油开采效率和开发效益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多种方法综合分析致密油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包括文献调研、野外地质调查、岩心观察、物性测试、压汞实验及图像分析等。
四、致密油储层孔隙类型及特征1. 孔隙类型根据岩心观察和物性测试结果,该地区致密油储层主要发育微孔、纳米孔和微裂缝等孔隙类型。
其中,微孔和纳米孔是主要的储油空间,微裂缝则有利于油气的运移和聚集。
2. 孔隙特征该地区致密油储层孔隙具有以下特征:孔隙度低,渗透率差;孔隙结构复杂,以微孔和纳米孔为主,连通性较差;微裂缝发育,但分布不均。
这些特征使得致密油储层的开采难度较大,需要采取有效的开发措施。
五、致密油储层孔隙结构影响因素分析1. 成岩作用成岩作用对致密油储层孔隙结构具有重要影响。
在成岩过程中,原生矿物颗粒之间的空间逐渐被压实,形成微孔和纳米孔。
同时,成岩作用还会导致微裂缝的产生和扩展,对油气运移和聚集具有重要作用。
2. 沉积环境沉积环境对致密油储层的孔隙结构具有决定性影响。
不同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岩石类型、颗粒大小和分选性等均会影响孔隙的发育程度和类型。
因此,在勘探开发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沉积环境对致密油储层孔隙结构的影响。
六、结论与建议通过对该地区致密油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的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该地区致密油储层以微孔和纳米孔为主,连通性较差,需要采取有效的开发措施提高开采效率。
2. 成岩作用和沉积环境是影响致密油储层孔隙结构的重要因素,需要在勘探开发过程中充分考虑。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原理和进展田世澄

R0 <0.5% 有机质缩聚作用形成 高分子腐殖酸,演化为干酪根。干酪 根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重杂原子。产物 生物甲烷和少量的高分子烃;烃类具 明显的奇碳优势。
(2)深成作用阶段即成熟阶段
此段可划分为两个带,油带R0 0.5%~1.3%主要生成液态烃。气带 1.3%~2.0%,主要生成凝析油气。
田世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二OO四年六月二日
前言
一、广义的新进展
地层学、层序地层学 石油构造、盆地分析 油气勘探新技术、新方法(地震、测井、钻井、采油工程等)
二、狭义的新进展
石油地质学领域的新进展,包括:油气的生成、储集、 运移、聚集成藏,油气系统等。
石油是当今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能源,是我国经济 安全和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也是当今国际社会 争夺的重要战略物资,屡次中东战争的重要根源之一。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种石油,也没有完全不同的石油。
➢光谱分析证明
中、新生代石油灰分以氧化铁为主,古生代石油灰分氧化钒和氧化镍 为主,与岩石比较富集钒2000倍,镍1000倍,铜50倍,钴30倍与煤和 石油都是有机生成的。
➢油层温度很少超过100°
深部油层温度达141 °,石油中,轻质芳烃二甲笨>甲笨>笨,温度超过700 °时就会发生逆向变化,石油含卟啉化合物\石油旋光性,证明石油是低 温条件下生成的。
细菌通过酵素可使许多不稳定 的原始生化组分被分解和消化。
实验和野外资料表明,有机质 经细菌作用后还可直接产生沥 青物质。
细菌在自然界有很强的生存适 应力和繁殖能力。本身就是一 种生烃物质
➢催化剂
在自然条件下,最主要最有现实的催化剂是粘土。蒙脱石型的粘土催化活 力最强。
油气田沉积演化与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分析

油气田沉积演化与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分析油气田储层是油气勘探开发的关键,而储层孔隙结构是影响储层物性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以油气田沉积演化与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分析为主题,探讨油气田储层的形成、演化和孔隙结构特征,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一、油气田沉积演化油气田的形成离不开地质年代学和沉积学的理论和方法。
沉积演化过程中,岩石的物理、化学和结构特征都在发生变化,直接影响了储层性质和孔隙结构。
油气田的沉积演化可以分为盆地发育、岩石沉积、成岩作用、油气生成和运移等阶段。
在盆地发育过程中,盆地的地貌造成不同的剖面形态和沉积条件,决定了不同区域的岩相类型、沉积速率和流变特征。
岩石沉积阶段可以分为物质输入、物质分散、沉降沉积、作用改造等不同的过程。
成岩作用包括压实、嵌布、碳酸化、泥岩压溶和流体作用等,通过改变岩石物理和化学特征,直接影响了储层孔隙结构和渗透性。
油气生成阶段,有机质经过成熟作用和热解反应释放出烃类物质,被储存在孔隙中。
油气运移和富集阶段,主要是液体和气体在物理和化学条件下的分布和迁移,富集在有效的储层中形成油气藏。
二、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直接影响储层性质和储层渗透性,因此是油气田勘探开发中非常重要的因素。
储层孔隙可以分为主孔隙和次生孔隙等,其中主孔隙是沉积过程中原生形成的孔隙,多数情况下是天然形成的,对于储层渗透性的影响最大。
次生孔隙是在成岩变质过程中形成的,对于储层物性的影响较小。
主孔隙结构特征主要包括储层孔隙度、储层孔径和储层孔隙形态等。
储层孔隙度是指储层中孔隙空间的占比例,是指储层孔隙的数量和分布。
孔隙度越大,储层的渗透性越好。
储层孔径是指储层中孔隙的大小分布,大孔径的储层渗透性相对较好。
储层孔隙形态是指储层中孔隙空间的形态特征,如孔洞口径、孔洞形状、孔壁构造等。
孔洞口径越大,其渗透性能越好。
在储层孔隙结构特征中,孔隙度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孔隙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储层孔隙体积和渗透性,其大小的变化,会影响储层物性。
储层地质学(中国石油大学)-4成岩作用

和次生孔隙的形成。
1、有机酸的形成 在烃源岩生成液态烃之前,干洛根分子就释放出其外围羧 基和酚基,形成一元羧酸和二元羧酸两类水溶性有机酸。 二元羧酸阴离子浓度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热脱羧作用, 温度高时,二元羧酸就会脱羧转变为一元羧酸和(或)CO2。
2、羧酸和酚基在碳酸盐和铝硅酸盐溶蚀和次生孔隙形成中的
缚石类胶结物:呈粒状、板状、纤维状、针状等。 赤铁矿胶结物:常受含氧孔隙水的分解。 黄铁矿胶结物:形成于强还原环境。在同生成岩阶段的黄铁矿
在电镜下显示为草莓状,由八面体黄铁矿微晶集合而成。在砂
岩油藏中,黄铁矿常富集于油水边界部位。
4、交代作用 (1)概念 一种矿物代替另一种矿物的作用。
(2)类型
储层地质学——成岩作用 及其对储层孔隙发育的影响
(1)成岩作用:是沉积物沉积之后转变沉积岩直至变质作用 之前,或因构造运动重新抬升到地表遭受风化之前所发生的
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以及这些作用所引起的沉积物或
沉积岩的结构、构造和成分的变化。 (2)影响因素:较多,但以孔隙水的性质及运动最为重要。 (3)主要类型:压实、压溶、交代、矿物的多形转化、重结 晶等作用。
2、压溶作用 产生:缝合线、微缝合线、未缝合线的缝。 若缝合线中没有不溶残余和自生矿物充填,可作为储集
空间储渗油气。
3、胶结作用 (1)碳酸盐矿物胶结物 古代的:主要为方解石和白云石; 现代的:方解石、文石、镁方解石和白云石。
三种结晶形态:泥晶、纤维晶、较粗的粒状晶体。
影响胶结物晶体形态的因素是镁离子、硫酸根离子、铁离 子的选择性毒害效应,结果使镁方解石成长为数微米宽的纤 维状或泥晶状陡斜菱面体。
4、交代作用 (1)白云石化作用 雾心亮边构造:在 污浊白云石的外缘形成
油气储层地质学

0 Introduction
Definition Diagenesis are the chemical and physical changes that sediments undergo during and after their accumulation, but before consolidation(Gumbel
学科 中的 位置
地质学 地下油藏 石油工程 石油地质学 储层 油藏工程
圈闭 隔盖层 储层地质学 流体 温压场
盆地分析 石油地质学 沉积学 油层物理学 钻井工程 采油工程 测井地质学 油藏工程 计算机模拟 数学地质方法
一、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
1972以来,现代沉积学飞速发展, 1979以来,储层次生孔隙及成岩作用研究 突破, Mcdonald, D. A. , R.C. Surdam; Schmidt V., 1985以来,第一届国际储层表征研讨会召 开ke H.B.Carrol;K.J.Weber 1987,《储层沉积学》出版Tillman R.W. 1990,储层建模Haldorsen H.H., E. Damsleth
LST
缓坡侧(南侧) 剥蚀
滨浅湖、滩坝 暴露、剥蚀 辫状河三角洲
滨浅湖 下切河道、低位扇
辫状三角洲 滨湖
暴露、侵蚀
湖盆 盐、湖 浅湖 盐湖 半深湖—轴向三角洲 深湖—半深湖 半深湖
滨湖—浅湖 浅湖
冲积平原
陡坡侧(北坡) 暴露、剥蚀 滨浅湖、退积扇三角洲 低位扇(冲积扇) 扇三角洲 深湖—半深湖 盆底扇(低位扇)
Main environments of clastic deposition
Alluvial fan fluvial river delta fan-delta clastic shoreline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
52
二、毛管压力曲线常规定量分析
(四)孔隙-喉道分选性
75% 总饱和度下的压力 PTS 25% 总饱和度下的压力
(五)储层级别(Reservoir grade)
18
二、次生孔隙(secondary porosity)
2、破裂孔隙-裂缝(fracture)
19
二、次生孔隙(secondary porosity)
2、破裂孔隙-裂缝(fracture)
20
二、次生孔隙 (secondary porosity)
3、晶间孔隙 ---重结晶作用晶间孔为主
21
二、次生孔隙(secondary porosity)
2 碳酸盐岩基块的喉道类型:管状喉道 孔隙缩颈喉道 片状喉道
五、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结构
1 孔隙空间由孔隙及相当孤立的近乎狭窄的连通喉道组成。 2 孔隙空间的缩小部分为连通喉道,喉道变宽即成孔隙。 3 孔隙由细粒孔隙性连通带所连通,镜下可见连通支脉。 4 孔隙系统在白云岩的主体或胶结物的颗粒之间发育,孔隙大 部分反映了颗粒外形。 5 孔隙主要由裂缝沟通。 6 由两种以上基本孔隙结构构成。
孔喉分选性则是指孔喉大小分 布的均一程度
50
第四节
压汞数据的孔隙结构参数研究进展
二、毛管压力曲线常规定量分析
(一)排驱压力(displacement pressure) Wardlaw和Taylor(1976) :取饱和度为20%时对应的压力为排驱压力。
Schowalter(1979):把汞饱和度在10%的压力定义为排驱压力。 在毛管压力曲线上, 沿着曲线的平坦部分作切线与纵轴相交的压力 值就是排驱压力(Pd)。
12
第二节
1、溶蚀孔隙 (1)粒间溶孔
碎屑岩类储层孔隙类型
二、次生孔隙(secondary porosity)
(2)粒内溶孔
(3)填隙物内溶孔
注意:目前人们已认识到 次生孔隙在砂岩孔隙中占 较大比例,至少有1/3是 次生的。
13
二、次生孔隙(secondary porosity)
1、溶蚀孔隙
(1)粒间溶孔
表生作用阶段,风化剥蚀和大气渗水的淋滤可形成区域性分 布的风化壳次生孔隙发育带。(不整合面下,断裂带附近
23
二、次生孔隙(secondary porosity)
粘土矿物迅速转化带属成岩后生作用中期,恰与生油窗、 压实突变、泥岩脱水排烃时期对应,是次生孔隙总量占优势的发 育阶段,对油气运移、聚集十分有利。 预测: 故:综合成岩作用、有机质成熟度、混层粘土矿物转化、 泥岩压实作用、泥岩脱水等资料,可预测砂岩次生孔隙发育带的 纵向分布。
53
二、毛管压力曲线常规定量分析
(八)反映孔喉大小分布百分数的参数 美国岩心实验室
1.大孔喉(>1.5m)的孔隙体积百分数;
2.粗微孔喉(0.5~1.5m)的孔隙体积百分数; 3.细微孔喉(<0.5m)的孔隙体积百分数。
4.极细微孔喉(<0.1m)的孔隙体积百分数。(新增)
(九)其他组合参数 1.结构优度(GG) 2.孔隙结构系数(P)
38
三、碳酸盐岩的孔隙成因类型及特征
1.原生孔隙
(1)粒间孔 (2)粒内孔 (3)生物骨架孔 (4)生物钻孔 (5)鸟眼孔隙
2.次生孔隙
(1)粒内溶孔 (2)粒间溶孔 (3)其它溶孔溶洞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四、碳酸盐岩储层的喉道类型
1 颗粒碳酸盐岩的喉道类型:与砂岩储层类似
30
1 建设性成岩作用
(3)构造应力:地层褶皱断裂和岩浆活动,产生大量的构造 缝。
31
2 破坏性成岩作用
(1)世代胶结:胶结物取决于水化学成分和浓度。
32
2 破坏性成岩作用
(2)空隙充填:充填物有内源物和外来物。
33
2 破坏性成岩作用
(3)压实、压溶作用:孔隙度变小,厚度变薄。
34
2 破坏性成岩作用
37
第三节
碳酸盐岩储层微观特征
二、碳酸盐岩的储集空间类型
1 孔或洞:长宽比1:1~1:10。
粗孔:D=2~0.1mm;细孔:D=0.1~0.01mm;微孔:D<0.01mm
大洞:D>10mm;中洞:D=10~5mm;小洞:D=5~2mm;
2 裂缝:长宽比大于1:10。
大缝:D>3mm;中裂缝:D=1~3mm; 小裂缝:D=0.1~1mm;微裂缝:D<0.1mm
4
二、储集层的孔隙结构
1、储集空间类型: 控制孔洞缝的大小、形状、分布。 (1)原生孔隙(primary porosity):沉积时保留下来 (2)次生孔隙(secondary porosity):成岩次生作用形成 (3)裂缝
2、喉道类型
5
三、孔隙结构研究实验方法
1、铸体薄片分析(cast thin section)
1 建设性成岩作用
(1)白云石化:华北、四川地区,晶粒大,孔隙度高。以“ 砂糖状”白云岩孔隙性最好。
28
1 建设性成岩作用
(2)古岩溶:在长期沉积间断面发生大规模岩溶作用,形成 孔洞发育的侵蚀面,具良好的储集空间。一般顺缝、顺层、 沿风化壳分布。
29
1 建设性成岩作用
(3)岩溶:沉积物固结成岩后,暴露在大气环境中,易发生 溶蚀作用,空隙周围无充填物,形态不规则,较严格受岩性 控制。
7
三、孔隙结构研究实验方法
3 毛管压力分析--压汞法(mercury injection)
2 cos 0.75 Pc Rc Rc
参数:反映喉道的分布及不同喉道 大小连通的孔隙体积分布情况。
8
三、孔隙结构研究实验方法
4 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ic Microscope—SEM) 研究孔隙表面形态。
14
二、次生孔隙(secondary porosity)
1、溶蚀孔隙 (1)粒间溶孔
Hale Waihona Puke 15二、次生孔隙(secondary porosity)
(2)粒内溶孔
16
二、次生孔隙(secondary porosity)
(2)粒内溶孔
17
二、次生孔隙(secondary porosity)
2、破裂孔隙-裂缝(fracture)
9
四、应用孔隙结构参数对储层评价
1.根据毛管压力曲线形态对储层定性分类 (1)大孔粗喉型储层 (2)小孔粗喉型储层 (3)大孔细喉型储层
(4)小孔细喉型储层 2.根据毛管压力曲线参数对储层定量评价
目前国内外还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 主要由于储层类型不同, 孔洞缝的成因不同,岩性不同等等,评价参数的界限值的变化幅 度较大。
参数:孔洞缝的类型、形状、大小及与喉道的配置,估算 面孔率、孔喉配位数。
6
三、孔隙结构研究实验方法
2 图象分析法(Petrographic Image Analysis,PIA)
参数:定量计算分析面积内的总孔个数,总孔面积,每个 孔的六个参数(面积,周长,长轴,短轴,长短轴比,等 效园面积),计算面孔率,作出孔分布直方图。
3.相对分选系数(Dr)
5.孔隙结构系数(Gs)
4.特征结构系数(1/DrP)
(一)孔隙和喉道大小与毛管压力的关系
孔喉半径:
4 cos Pc PHg P V d 2 cos
rc pc
0.75 rc Pc
49
一、毛管压力曲线的定性分析
(二)毛管压力曲线的形态分析 毛管压力曲线的形态主要受孔 喉分布的歪度(又称偏斜度)及 孔喉分选性两个因素所控制。 歪度就是指孔喉大小分布中偏 于粗孔喉或细孔喉
4 成岩作用强:储渗空间以次生孔隙为主。 5 空隙类型多样:储层结构复杂,常常是孔洞缝兼具,成因各 异,多种组合类型,储渗体形态多样。 6 岩块基质物性差:裂缝起重要作用,储层非均质性强; 7 具生成油气的能力:形成自生自储的油气层。
48
第四节
压汞数据的孔隙结构参数研究进展
一、毛管压力曲线的定性分析
地球物理响应特征: 声波测井和地震波传播速度显示低速异常-有效方法。
24
25
26
第三节
一、总的特征
碳酸盐岩储层微观特征
1、储集空间类型多 2、成岩次生变化大 3、孔洞缝在纵横向上具有突变性
在纵向上:没有固定的产层层位 在横向上:高产井、低产井、干井交叉出现,井间干扰十分明显。
27
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4)膏化:石膏、硬石膏交代其他矿物—膏化作用;石膏、 硬石膏被其他矿物交代—去膏化作用。
(5)热液作用:伴生成岩矿物搬运,-热液矿化作用。
35
3 双重影响作用
(1)硅化:我国非常发育,华北的寒武系和奥陶系,华南的 石炭、二叠系。形成硅质岩。
36
3 双重影响作用
(2)重结晶:尤其是白云岩的重结晶,晶粒变粗,孔隙喉道 增大且规则,增加有效孔隙,储集性能变好。也可发展到晶 间孔基本填满,孔隙度大大降低。
10
第二节
碎屑岩类储层孔隙类型
一 原生孔隙(primary porosity)
1、粒间孔隙(intergranular porosity) 2、杂基内原生孔隙
11
第二节
碎屑岩类储层孔隙类型
一 原生孔隙(primary porosity)
1、粒间孔隙(intergranular porosity)
3.含油气层 :储集层中储集了一定数量的石油或天然气, 称含油气层(oil-bearing r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