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毕业论文)浅析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中的死亡主题
超自然的主题 哥特式的恐惧——爱伦·坡小说中死亡的四种观念模式

尽管弗洛伊德希望死的理论是难以置信 ,可是希望结束生 命有其 自身存在 固有的传统 。自从浪漫主义兴起以来 , 西方文化 在拉德克利夫等作家 的影 响下 ,爱 伦・ 坡吸取 了哥 特式 的 中死的愿望 H渐 明显。与此 同时 , 哥特式小说 和“ 情感 ” 稳定 的出 恐怖成分 。 怪诞故事集》 14 ) 在《 ( 0 的前 中, 8 他把恐惧说成是他 现, 歌德 的《 少年维特之烦恼》 1 7 )像传染病 似的席卷 1 世纪 (7 4 “ 8 作 品基本的“ 主题 ”l 【 而且是 超 自然的。超 自然主题 的多种技巧 l , 的欧洲”1自杀成为时 尚, [ 3 , 或者说 , 因长期受 到理智 、 信仰及社会 有助于唤起恐惧感—— 带有哥特式的心灵 的恐 惧。超 自然物虽 情感得到了宣泄 。 马斯 ・ 托 查特顿是“ 因异化” 为 然 以不 同形 式 , 如精灵 马 、 鬼怪船 , 或活灵 活现的尸 体出现 , 但 陈规陋习的束缚 , 浪漫主义者而死的“ 第一范例 ”。 后来 , 在生活和文学中突然发生 是, 它通 常使生 与死互相渗透 、 戏剧化 , 也使超感 觉的对立 面戏 一 剧化 。 相信夜 间有吸血鬼的迷 信 、 灵魂的转生 、 唯灵论 、 鬼怪现象 的 自杀表现 了对于现代死亡恐惧 的一 种有趣的反应 。一眼看去, 对必死性害怕的结果怎么会是 这种经常出现的主题表现 了人 肉体的命运 和灵魂 的毁灭 。 然而 , 这似乎是一种不符合逻辑的推测 : 在有些情况下死亡恐惧症反常地 当成摆脱死亡恐惧 坡超越 了哥特式小说惯用 的手 法而去发 掘死 亡不 同的新 观念 。 死的愿望呢? 驱使个人走向死亡 。因此浪漫的 自杀风气在坡 的小说 通过鬼怪主题所提供的象征性标 示 ,我们 可以识别四种主要 观 沉夔负担 , 中得到体现 , 也反映 j现代人苦恼本质的另一个侧面。 ' 念模式 : 灭、 毁 被迫 、 分离和变形 。 在《 任性的顽童》 被迫的死亡利用 毁灭 的恐惧 , 中, 寻找“ 其 恐惧 的快乐 ” 。死亡是令人厌恶的 , 但现在则成 _具有魅 力和渴 r 二、 四种观念模式 念的对象 。《 任性的顽童》 清楚地表明 了自杀性冲动的 自白。《 梅 1毁 灭 。 . 岑格斯滕》 瓶 中手稿》 和《 使用超 自然 的主题来说 明被迫 自杀的 在富有启发性研 究《 否认 死亡》 , 内斯 特 ・ 中 欧 贝克尔认 为 : 内一, 界。 《 t l 世 在 梅岑格斯滕》 有一 匹“ 中, 神秘 的骏 马” 强行把梅岑 “ 亡是人最大的特殊忧虑 。”坡 采用 传统 象征 死亡 的手法 , 死 日 如 格斯滕 引向死亡并完成报复任务 。 显然 , 这匹马体现了男爵本人 颅骨、 骨骼象征 “ 死神” 腐烂的尸体 , 、 加剧 主人公 的忧虑 。 贝克尔 残酷 的恶意行为 , 男爵感到一种 “ 以抵 制的忧 虑” “ 难 , 他有像一 的分析说 明, 我们可 以体验到死亡 是一种 “ 复杂的象征” 它随着 , 口棺材 ” 掉下来 似的“ 感觉” 。坡把 邪恶 和死 亡联 系在一起 , 而 从 人的意识经历不 同阶段的变化 而变化 。 可是 亡隐含 的根本意 死 塑造 了梅岑格斯滕难逃 厄运这一形象 。 义也就是令人害怕的毁 灭的意义。对于死亡生理功能和 肉体的 《 中手稿》 瓶 的讲述 人希望进入深渊 , 寻求 他 自身毁灭。“ 看 形象化描写是坡的毁灭模式 的特 色 . 毁灭模式经常暗示在船上 、 来我 , t里这份惊骇 根本无从 想象 ; 即使我 万念俱灰 , l 但 还是满怀 屋内 、 旋涡里、 墙后面 、 坟墓里有形的陷阱。 好奇 , 急于要看透这些地 区的秘密 , 而且情愿看看这万分 可怕 的 毁灭模式在坡的多数故事里都可 以找到 ,如 :幽灵_ 一 《 -_ 死亡景象 ” 。小说极 度的超 自然 主义迫使人们 认识有关 死亡 的 个寓言》 红死魔的假 面舞》 这些作品创造 了一种忧思期盼的氛 《 。 “ 这些可怕地区” 在“ , 永恒夜 晚” 漆 黑” , 的“ 中 幽灵似的水手怀着 围。 害怕瘟疫的一群人不慌不忙地躲在墙里 , 死亡 以有形的形式 “ 热切 的希望而不是 失望的情感” 达致命的旋涡。他们死亡的 抵 闯入他们的生活 , 使他们难免此 厄运 。 幽灵》 《 的结尾使人听到很 绝妙年纪和对死 I 二的认 同使讲述 人充满了新奇和期望感 ,因此 多幽灵 的说话声 , 还有从远处传来 的安慰声 , 些声 音使会众 从 这 尽管有压抑不住 的恐惧感 , 但他仍等待可能得到 的启示。 在这层 座位上站起来 ,带着恐惧 的神情发抖 , “ 而且战栗得很厉害 , H 显 { 意思上 , 被迫的故事 企图取代 另外两种模式 : 离与变形 。 分 惊骇 的样子” 。毁灭模式描写同死亡忧虑一丝不挂的相遇。 3 离。 . 分 《 红死魔 的假 面舞》 时间与死亡联 系在一起 。所有 狂欢 者 把 在提倡 “ 愉悦之死 ” 理念 的时代 里 , 最后 时刻成 了铺 张浪费 都观察到带着假面的人 出现 时 ,作 为 自我错觉 的幽灵便失去 了 讲排场。感 到患上缠绵疾病 的人 以写信 、 作诗 、 日记等方式来 记 可信性。坡将瘟疫描写得极其可怕致 命 :有激烈 的疼痛 和突然 “ 解除久病所带来 的痛苦 ,并 怀有 对今生今世的思考和对死后 的 的眩晕 , 因大量流血而死亡 。” 甚至更可怕 的是 ,这种疾病从发 “ 希望 。 对神灵相会 的信念使临终时 情景充满着愉快的期望 , 也是 作到死亡 只有半小 时”即红死魔引起 奇形怪状 的丑陋 , , 且瞬 间 种难以忍受的分 离” 生离死别本身就是一种惯常的事 ; 了 。 为 尸体就腐烂 。 一见到腐烂 的尸体 , 人们对于独特的人性和不死 的 美化死亡形象 , 奉献 鲜花极为寻常 。由于衰败生理 的压抑 、 必死 灵魂 的相信便 消失 了。红死魔使人想起恐惧 ,寻欢作乐 的人倒 性从苦难经历 中分离出来。 坡把“ 美女之死 ” 当成“ 世界上最富有 下, 钟停了 , 三足鼎的火 熄灭 了。瘟疫 以“ 暗和腐 败” 黑 统治着人 诗 意的主题” 发掘 出了 1 , 9世纪 文化共 同的主题 , 为“ 的恐 因 坡 的世界 , 而人 的世界被带假面具游乐 的人 的寂静主宰着 。 可怕 的 惧还往往和 ‘ ’ 生并存”1 美 共 [ 5 。与 , 的人 与生俱来 的分 离引起 t爱 l 无形 的寂静 , 证实 了灵魂的毁灭。
论爱伦_坡创作中的死亡之美

论爱伦・坡创作中的死亡之美姜水娥(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摘 要:美国19世纪作家爱伦・坡的作品常以死亡为主题。
他笔下的死亡充满了悲伤之美、恐怖之美和浪漫之美,他认为死亡之美才是极致之美。
他如此钟情于死亡之美,有这么深的死亡情结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他对死亡的描写也体现了他在失意的人生中对美的渴望与追求。
关键词:死亡; 悲伤之美; 恐怖之美; 浪漫之美; 死亡情结中图分类号:I10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43(2008)03-0069-02Comments on the B eauty of Death in E llan Poe πs WorksJ I ANG Shui -e(College o 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Guangxi Normal Univer sity ,Guilin ,Guangxi 541004)Abstract :Death is the theme in the w orks of American 19th century writer -E llan P oe.The death in his w orks was full of the beauty of s orror ,terror and romance.He thought that the beauty of death was the extreme beauty.His love of death and deep death complex had great relations with his life experiences.His description about death als o exposed his pursuit of beauty in his frustrating life.K ey w ords :death ; the beauty of s orrow ; the beauty of terror ; the beauty of romance ; death complex收稿日期:2008-01-03作者简介:姜水娥(1982-),女,河南周口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面的研究。
爱伦·坡诗歌中死亡主题的生命内涵

爱伦坡诗歌中死亡主题的生命内涵邹霞【期刊名称】《大理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11)001【摘要】爱伦·坡在诗歌中着力刻画死亡和黑暗,力图在丑恶中发现美,唤醒人们在污浊的物质世界中对美的渴望,并通过文字来实现美的永恒以及表达对生命的热爱。
透过描写美女的死亡,爱伦·坡实践了其“为诗歌而诗歌”的美学取向,塑造了美的极致“天国之美”,以正视死亡的方式肯定了生命的可贵。
%By portraying death and darkness in poems, Allan Poe aims at discovering beauty in death and awakening people's thirst for beauty in the filthy material world. He tries to realize eternal beauty and express his love for life in writing. Poe successfully puts his aesthetic principle "poetry for poetry's sake" into practice through his depicting beautiful women's deaths in poems and accomplishes supreme beauty "beauty in the heaven". Meanwhile, life is highly affirmed by means of facing death boldly.【总页数】4页(P39-42)【作者】邹霞【作者单位】大理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大理671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2【相关文献】1.李贺与爱伦·坡诗歌中死亡主题的比较 [J], 王晶2.现代人的精神困境——论爱伦·坡短篇小说中的死亡主题 [J], 贾琳琳3.人生之超越——对爱伦·坡诗歌死亡主题的解读 [J], 高彦4.从柏拉图美学的角度解读爱伦·坡作品中的死亡主题 [J], 王智文5.象似性视角下爱伦·坡诗歌死亡主题的艺术表达 [J], 张哲;黄晓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社会文化视野中的爱伦坡的死亡小说论文

社会文化视野中的爱伦坡的死亡小说论文社会文化视野中的爱伦坡的死亡小说论文摘要:天才作家爱伦·坡以其奇特的人格和作品而闻名。
本文从其人生经历、社会文化现实、哥特文学影响和个人艺术观等方面解释其死亡小说的成因。
关键词:社会文化;爱伦·坡;成因美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天才作家埃德加,爱伦,坡以其奇特的人格和作品而闻名。
他的恐怖惊悚小说成就最高,主要以死亡为主题,描写了恐怖之死、怪诞之死、复仇之死、浪漫及超越之死等。
世人从不同的角度探析其死亡小说的成因。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指出“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非事物的总和”。
事物不可能独立于他事物而存在,它必定存在于某种关系中,事实则一定是关系的集合。
所以大体可以说,世界是关系的总和,文学所要表现的也就是关系:围绕人所产生的种种关系。
包括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人自己的关系。
因而爱伦坡的死亡小说是其人生经历、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关系的总和。
1、爱伦·坡人生经历的体现爱伦·坡周岁时父亲离家出走,2岁丧母,后被富商约翰,爱伦非正式收留,但坡与养父关系一直不和,他曾在弗吉尼亚大学就读一年,养父给的生活费极少,因酗酒、而未完成学业,后人西点军校。
因故意触犯军规被开除出校。
18岁时,出版他的诗集《帖木耳》,无人问津。
27岁时与13岁的表妹结婚,1829年,养母去世。
当他38岁时,24岁的妻子因肺结核病去世。
两年后,他本人神秘去世,仅活了40岁。
可以说。
贫穷、疾病和失败伴随着他短暂的一生。
对社会的不公、对养父的不满、对世人的不平,使他需要发泄。
另外,坡和他的父亲和养父一样酗酒,加上他怀才不遇,生活无着落,同时,他又具有非凡的文学创作才能,这一切促使他处在疯狂的创作中,写“死亡”成了他最佳的发泄方式和途径。
死亡小说是他创作的产物。
巴尔扎克说:“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
”苦难对于作家的益处就是深度体验人生的机会与强烈的怀疑精神的养成。
浅析爱伦·坡短篇小说的主题

浅析爱伦·坡短篇小说的主题作者:徐俊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徐俊(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摘要:爱伦·坡是19世纪美国重要的作家,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主题,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家和艺术家。
短篇小说是爱伦·坡创作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他的短篇小说中,主要表现了美的幻灭、死亡的恐怖、孤独的逃离以及对自我的疑惧。
通过这些主题,爱伦·坡极具洞见,超前的表现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关键词:爱伦·坡;短篇小说;主题中图分类号:I71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1-0157-03爱伦·坡是19世纪美国作家,同许多艺术家一样,他在生前并没有得到世人的认可,甚至同时代的作家对他的作品也多有批评。
霍桑、麦尔维尔、爱默生、马克·吐温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家,对爱伦·坡的创作就颇有微词。
而真正发现爱伦·坡作品价值的是象征主义先驱波德莱尔,他公开承认爱伦·坡对其创作的影响。
于是人们对爱伦·坡的作品进行了重新审视,认识到了爱伦·坡的价值。
爱伦·坡的“统一效果论”、“为艺术而艺术”、诗歌“音乐性”、对想象力的强调,以及诗歌美与真结合与善分离的文学理论,对早期象征主义理论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爱伦·坡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并且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家和艺术家。
作为诗人和小说家,爱伦·坡的小说和诗歌主题一脉相承。
在他的作品中,总是能找到孤寂、恐惧、烦恼、绝望的情绪。
也总是有病态少女、怪异男子、分裂人格这些类型的人物。
在这些人物身上,死亡、孤独如影随形。
在爱伦·坡生活的时代,对人性阴暗面的表达是很难被大家接受的,人们只在爱伦·坡身上看到悲观、消极、颓废、病态、扭曲,却不能理解爱伦·坡作品的预见性。
关于爱伦·坡短篇小说死亡主题的探析

关于爱伦·坡短篇小说死亡主题的探析摘要 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埃德加·爱伦·坡一生创作了60多部短篇小说,而死亡主题贯穿于其作品的始终。
本文通过对爱伦·坡短篇小说的综合性考察,探讨了死亡主题在其短篇小说中的表现及其原因,并从对死亡的承担者——小说中的人物进行透彻分析,力求梳理出不同小说中的人物所具有的相似死亡形式,究其原因,探其意义。
关键词:埃德加·爱伦·坡死亡缺失相似死亡形式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埃德加·爱伦·坡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唯美倾向的作家,被称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远祖、象征主义文学的鼻祖和西方推理小说的鼻祖。
爱伦·坡1809年出生于美国波士顿,1849年死于贫病。
他一生病痛缠身,却始终为家人的生计劳累奔波,虽然命运多坎坷,可是他却为诗歌和小说的创作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一扎进死亡的黑洞里阅读爱伦·坡作品,读者会发现有一种常见的死亡形式就是谋杀,作家力图通过对一个普通人放任恶侵蚀内心的书写,表达伤害周围人的性命必将付出代价——最终自己也会被送上绞刑架。
以《黑猫》为例,爱伦·坡通过这个故事描述了谋杀者心中的反常和邪念。
在故事中,爱伦·坡运用第一人称方式说明了叙述者的囚犯身份,但他并非穷凶恶极。
故事中的普路托是一只黑猫,也是叙述者最喜欢的宠物。
叙述者嗜酒成性,曾因为喝醉酒将普路托的一只眼睛剜下来,最后又在树上吊死了普路托。
其实作者是借这些情节描述来说明主人公具有一定的人格缺点,他代表了一类人,他们比起普通人更敏感而脆弱,他们心中的理智绷得过紧,因而当面对无法让他们应付的事情时,就会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在故事中,作者设置了主人公房子突然起火,虽然他与妻子侥幸逃脱,可他全部的财产却都毁于大火之中。
由于无法接受打击,主人公嗜酒成性。
当他用斧头在地下室里砍向黑猫时,妻子为了阻止他的暴行被他谋杀并砌在了墙里。
以《乌鸦》为例,浅析爱伦坡写作中的死亡主题

以《乌鸦》为例,浅析爱伦坡写作中的死亡主题发布时间:2021-11-28T10:48:21.666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2月上作者:孟文滔[导读] 爱伦坡是美国文学史上很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他擅长发掘人的内心深处和思想世界,其作品打破了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障栏。
爱伦坡热衷于死亡主题,他的诗歌向人们展示出哥特文学独有的特征,这些作品超越了美国文学史上主流的文学作品,形成其独特的写作特征。
本文以爱伦坡典型的死亡类诗歌《乌鸦》为分析对象,从死亡美学方面系统全面的阐释坡的死亡主题。
并且分析死亡主题想要传达的思想内容以及爱伦坡通过死亡主题所展现出的死亡观。
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孟文滔摘要:爱伦坡是美国文学史上很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他擅长发掘人的内心深处和思想世界,其作品打破了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障栏。
爱伦坡热衷于死亡主题,他的诗歌向人们展示出哥特文学独有的特征,这些作品超越了美国文学史上主流的文学作品,形成其独特的写作特征。
本文以爱伦坡典型的死亡类诗歌《乌鸦》为分析对象,从死亡美学方面系统全面的阐释坡的死亡主题。
并且分析死亡主题想要传达的思想内容以及爱伦坡通过死亡主题所展现出的死亡观。
关键词:爱伦坡《乌鸦》死亡观一、简介在爱伦-坡的所有成就中,他作品中的死亡主题是其鲜明的特点,这一点已为大众所熟知。
在世界文学中,有很多作家致力于死亡主题。
但在美国,坡是第一个直接以死亡为主题的作家。
坡有自己的文学思想,对死亡有独特的创作主题和特殊的比喻。
概括地说,他的大量以死亡为主题的作品可以分为几种类型:恐怖的死亡、怪诞的死亡、复仇的死亡、浪漫的死亡和超然的死亡(常耀信,2008)。
作为一个擅长死亡题材的著名文学家,他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怪诞、恐怖、神秘、人物的病态心理、精神崩溃、人性的扭曲、行为的异化等,在他那个时代是别人无法理解的。
然而,他的作品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他在哥特式文学领域做出了巨大的创新。
爱伦坡有选择地继承了前人作品中阴森、凄凉、荒诞的背景设置来营造气氛,并开创了心理恐怖的描述。
人生之超越_对爱伦_坡诗歌死亡主题的解读

收稿日期:2009-05-20作者简介:高彦(1982-),女,山西忻州人,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2007级硕士研究生。
第8卷 第4期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o l.8N o.42009年08月JOU RN A L OF HU A IBEI PRO FESSION A L A ND T ECH N ICAL COL L EGE A ug.2009人生之超越)))对爱伦#坡诗歌死亡主题的解读高 彦(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金华 321004)摘要:爱伦#坡的诗歌多以死亡为主题,充满了绝望情绪和悲观主义色彩,可同时其悲观绝望中又蕴涵着一种超现实的理想,一种对生的渴望、对爱的追求,耐人探寻品味。
关键词:新生;超越现实;死亡;理想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275(2009)04-0032-02 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 llan P oe 1809~1849)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位颇有影响力的浪漫主义作家,他在诗歌、短篇小说、文学评论三个领域内都取得了卓越成就。
他的创作风格充满了奇幻的想象,堪称欧美文学上的奇葩。
爱伦#坡在诗歌创作方面注重描写内心,探索灵魂。
直至今日,他仍然是美国文学史上公认的最具创造力的诗人之一。
在短暂的一生中,爱伦#坡创作了许多优秀诗歌。
其诗歌以极大的魅力,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而其诗歌至今广为流传,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作品留给我们的那些难以索解的谜。
爱伦#坡的作品多以死亡为主题,描写了死亡的恐怖、神秘,充满了悲观主义色彩,但同时又总是一边不断地书写着对纯美、对理想的爱、对完美人生的看法。
这看似矛盾的两个对立方面,却蕴涵着其深刻的死亡内涵。
透过爱伦#坡的死亡主题,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的渴望,对爱的追求;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超越自我,超越人生的宇宙观与人生观。
一、死亡主题的现实追溯爱伦#坡1809年生于几美国波士顿,但他的童年主要在南方度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一个陌生女人来信的人物性格分析2 A Study of Children Images in Huck Finn and Tom Sawyer3 从《一间自己的屋子》看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女性主义意识4 论个人主义对美国英雄电影的影响5 从《竞选州长》看马克.吐温的幽默艺术6 《等待戈多》中的矛盾分析-分裂的语言与互补的人物7 评《河湾》主人公-萨林姆的非洲观8 Analyzing Rhett’s Character in Gone With The Wind----the Mixture of Fire and Ice9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10 亲属称谓:英汉社会文化差异11 《福尔摩斯历险》所折射的英国侦探小说的要素12 解读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13 从文体风格谈培根散文《论美》的翻译14 从《没有国家的人》看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对人性的呼唤15 英汉文化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16 论英语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技巧17 EFL Learning Strategies on Web-based Autonomous Learning18 美国价值观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体现19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对策研究20 A Study of Cultural Influence upon Internet Language21 An Ecocritical Analysis on Lady Chatterley’s Lover22 立法语言模糊现象研究——以刑法为视角23 从文化角度谈动物习语的翻译24 中英婚礼习俗中的红和白颜色文化的研究25 从句法模式论英语公益广告语气系统的人际意义26 从符号学理论角度探讨网络命名的文化倾向27 追求自然和谐的童真理想—解析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儿童形象28 翻译呼啸山庄的感想(英译中)29 从女性主义解读《芒果街上的小屋》30 英语歧义初探及其排除方法31 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商务英语信函写作32 《红字》中不可缺少的珠儿33 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对比及其翻译34 广告翻译策略初探35 新兴资产阶级代表—鲁滨逊克鲁索36 身势语在初中与高中英语课堂中的不同应用37 英汉句子状语的对比与翻译38 中西方数字“九”的文化对比分析与翻译39 英语动画片中的中国元素探究40 关联理论视角下英语广告双关语的解读41 论企业对员工过度压力的管理42 论《霍华德庄园》中的象征主义43 从“进步”话语解读《苔丝》中环境因素与人物性格44 论《荆棘鸟》中人性和宗教信仰的矛盾冲突45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大一学生阅读策略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46 跨国广告的在华本土化策略浅析47 从《小妇人》看男性缺失时十九世纪美国女性的成长48 从跨文化角度论谚语中的比喻与翻译49 英语电影片名的汉译研究50 从合作原则看英语广告中模糊语言的运用及解读51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色彩的象征意义(开题报告+论)52 谁能给苔丝提供一段真正的婚姻?—浅析《德伯家的苔丝》的婚姻观53 浅析英语新闻标题特点及其翻译技巧54 合作性学习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55 从思维方式差异看英语复杂句汉译56 An Analysis of Ecological Ideas in Walden57 Psychoanalytical Study of Kate Chopin’s The Awakening58 A Study of Intertextuality in Advertising Text59 中英数字习语的翻译60 《海的女儿》中安徒生的悲剧情结分析61 Improving the College Students’Writing Skill through Cohesive Devices62 美国律师辩护中的预设63 《红楼梦》中的颜色词及其翻译64 中学英语教学到大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研究65 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66 论基督教教义对美国人慈善观的影响67 从《芒果街上的小屋》透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68 The Horror Elements in 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69 浅析小说《教父》中教父的心理转变及其成因70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当代启示71 中西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研究72 从《唐老鸭》看赵健秀的男性主义73 体态语在中美交际中的差异及原因74 论狄兰托马斯诗歌的语篇衔接特征75 中译英口译活动中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实证研究76 商标翻译的方法及其影响因素77 刘易斯小说《巴比特》中的都市景观和人物描写分析78 方位词“上”和“Up”语义对比研究79 Difference in Chinese and Western modes of Thinking and Its Influence on College English Writing80 从《印度之行》看东西方文化冲突81 解析《简爱》的帝国主义意识82 从传递文化信息视角探讨《红楼梦》翻译中“异化”与“归化”策略83 浅谈时代背景对于《飘》中人物性格形成的影响84 广告中反语现象的关联分析85 英语委婉语的构成与应用86 浅析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87 《还乡》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88 家乐福定价策略研究89 论《飘》与《傲慢与偏见》中女性追求幸福的不同方式90 中华老字号英译顺应论分析91 On Stylistic Features of Obama’s Victory Speech92 《夜访吸血鬼》中的模糊性别观93 英语词汇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94 《达.芬奇密码》中的女性主义95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96 从功能理论角度分析电影《点球成金》字幕翻译97 高级英语课堂中教师角色研究98 英语流行歌曲中隐喻的功能分析——以后街男孩的歌曲为例99 英汉色彩词的语用对比研究100 论英汉成语翻译101 On Emily Bronte's Self-realization Through the Characters in Wuthering Heights 102 A study on Lin Yutang’s Translation standards:faithfulness,fluency and beauty 103 《呼啸山庄》爱情悲剧根源分析104 性别与语言风格105 《可以吃的女人》的女性主义解读106 论文化背景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107 中国旅游指南的中译英研究(开题报告+论)108 简爱的独立性格剖析109 《虹》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110 原罪论与赎罪观对西方文化的影响111 《紫色》中黑人男性形象研究112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英汉广告修辞的翻译策略探究113 Comparisons between Chinese Educationists and Western Educationists114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字幕翻译115 商标名的英译汉目的论研究——以洗护用品为例116 论《红字》中的清教主义思想117 浅析法律英语的词汇特点及其翻译118 礼貌,商务信函的灵魂—礼貌原则及其在商务信函中的应用119 浅析《动物庄园》中极权主义形成的必然性120 从《绝望主妇》看美国人的婚姻观121 广告中英语口号语言特点的分析122 论英汉谚语的起源差异123 功能对等理论在新闻英语翻译中的应用124 分析与比较中美电视新闻的娱乐化,及其未来的发展125 《欢乐之家》孤独灵魂的自我发现126 On the Strategies of Translation of Political Term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127 论艾略特《荒原》中的宗教信仰与价值观128 从生态视野解读狼图腾129 论英汉动物隐喻的异同及其对英语学习的启示130 种族沟通的桥梁——对《宠儿》中两个丹芙的人物分析131 哥特文化--十字架背后的光132 论杰伊·盖茨比的悲剧133 《道连·格雷的画像》中意识与潜意识的对抗与结合134 论童话《小王子》的象征创作135 An Analysis of Two Women in the Fi lm of 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 —Victorian Woman vs. Modern Woman136 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情感投入的研究137 美国动画片名的翻译138 Doomed Tragedy out of Desire-Driven Morbid Personalities in Nabokov’s Lolita139 中英礼貌用语差异140 On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141 从概念整合视角解读《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142 论马克.吐温的种族观--以《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为例143 《奥兰多——一部传记》中译者女性主义干预方式研究144 中学英语教育中的情感教育145 浅析简.爱的反抗性格及其形成过程146 平衡的维系——《天钧》中的道家思想147 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148 控制学对英语家教影响的实证分析149 功能对等视角下汉语广告的英译策略150 对中英语“丑”词的文化和认知解读151 从《画皮》及《暮色》比较分析中西人鬼文化152 An Approach to the New Wom en’s Consumerism in Sister Carrie by Theodore Dreiser153 英语新词的发展研究154 模糊语在新闻报道中的语用研究155 The Influence of the Current American Marital Status on the Christian Views of Marriage 156 《土生子》里的象征艺术157 论《等待戈多》中的荒诞与象征158 文化语境对隐喻理解的影响159 中美商务交往中的语用失误分析160 试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分析《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161 On Trademark Translation of Automobiles162 从Hofstede的文化维度角度解析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163 照进黑暗的光--电影《弱点》主题阐释164 商务英语信函文体分析165 Schema Theory on the English V ocabulary Teaching in High School166 从等效理论视角看汉英外宣翻译167 数字模糊语义的汉英翻译168 浅析商务谈判中的恭维语应用169 On Aestheticism in Oscar Wilde's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170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171 论人性自私在《呼啸山庄》中的体现172 英汉文化中颜色词语象征意义的对比研究173 从跨文化视角解读中美商务谈判中的冲突174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175 分析中美家庭观念的差异-以李阳家暴事件为例176 爱伦坡哥特式小说探析177 称呼语的语用分析—个案分析:以《傲慢与偏见》中的称呼语为例178 《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悲剧分析179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看《老友记》字幕中的幽默翻译180 浅谈商务英语合同的翻译181 论《儿子与情人》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182 从跨文化传播角度论中国饮食文化资料的英译183 《无名的裘德》主人公人物形象浅析184 关于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影响的研究185 解读奥斯丁小说《诺桑觉寺》对哥特传统的模仿与颠覆186 中英文法律谚语比较及互译技巧187 英语体育新闻中模糊语言的词汇特点及其翻译对策188 《呼啸山庄》中的哥特元素分析189 礼貌原则在口译中的应用190 爱伦.坡的《乌鸦》中的浪漫主义分析191 斯嘉丽---一朵铿锵的玫瑰192 《老人与海》中马洛林形象的不可或缺性193 肯尼迪演讲的语音衔接分析194 适者生存—解读《野性的呼唤》中的“生命的法则”195 试论英汉日常礼貌表达的异同196 A Contrastive Study of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English and Chinese197 (日语系毕业论文)关于食品比喻表现的中日对照研究198 An Analysis of Gilmore’s American Existentialism in The Executioner’s Song 199 An Interpretation of China Bo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colonialism 200 浅谈英语在未来的国际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