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史辨

合集下载

“古史辨学派”创建人顾颉介绍刚

“古史辨学派”创建人顾颉介绍刚
顾颉刚是我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古史辨学派”的创建人
和我国历史地理学、民俗学的开创者。
顾颉刚,江苏苏州人。生于1893年,殁于1980年,享年87
岁。1913年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夏考入北京大学本科哲学
门,1920年夏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22年初写成最早的论文《郑
年,日本先后17次翻译和评介他的著作。美国学者1926年起就开
始介绍宣扬顾颉刚。西德有专门研究顾颉刚的学者和专著。顾颉
刚的论著也常被英法学者所援引。
在对古史清算工作中,他用力最多的是旧典籍的顽固堡垒《尚书》。他在
北大、燕大、中山大学开《尚书》课的同时,还编了《尚书参考
资料》8巨册,编《尚书研究讲义》5种,并搜集《尚书》经文
文字变迁资料,和顾 龙合编了《尚书文字合编》一书。此外,
又主编了一种按全书任何一字即可查到任何一句的《尚书通检》,
炎、今文家康有为的影响,后则主要师承胡适等倡导的当代西方
科学的研究方法,晚年接受了阶级观点,力求运用历史唯物主义
来指导自己的古史研究。作为献身历史研究的学者,他一生新论
迭出,著述颇丰。
顾颉刚在历史研究领域的贡献,首推他对古书古事的考辨工
作。他为此探赜索隐,皓首穷经,几乎倾注了毕生的精力。他31岁
开了“中国古代地理沿革史”课。其研究生谭其骧毕业后也在辅
仁大学开了此课。他和谭以热心于学习此课的3个学校的学生为
基本力量,于1934年创办了《禹贡》半月刊,以加深对《禹贡》的
研究,并由此推动历史地理的研究。1935年进而成立禹贡学会。当
时日本侵略军压境《郑樵著述考》。1923年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编中
学历史、语文教材。1923年2月在胡适办的《读书杂志》发表

“古史辨派”的兴起及其评价问题

“古史辨派”的兴起及其评价问题

内容摘要:当此“世纪之交”的不平常的时刻,在对百年以来学术的发展演变进行回顾和总结之中,“二十世纪疑古思潮回顾”确实是一个值得从多方面探讨的、很有意义的题目。

二十世纪疑古思潮的主要代表,即是顾颉刚先生及其创立的“古史辨派”。

对于这一在本世纪曾经产生巨大影响的学派进行分析和评价,并非很容易的事。

历史学家杨向奎先生于30年代曾从顾颉刚先生学习,起初相信“古史辨派”的理论,后来学术观点又产生了分歧,转而对顾先生及“古史辨派”的论点提出辨难。

按理讲,以杨先生这样的学术经历,由他来评论“古史辨派”是很有发言权的。

但事情却非如此简单。

1981年,杨先生撰写《论“古史辨派”》一文,发表在庆祝中华书局成立七十周年纪念文集《中华学术论文集》一书中。

对于此文,杨先生采取慎而又慎的态度,初稿写成后先寄给史学界的朋友请提意见,并将有回信的尹达、赵俪生两位先生的主要意见摘录在文末“后记”中,说明参考了他们的意见修订了原稿。

而赵俪生先生信中则有云:“您的大著敬谨拜读了三四过,感到评论很不容易。

第一,很难定自己提意见的思维;第二,很不好措词。

”可见评价“古史辨派”确是一件难度颇大的工作。

当此“世纪之交”的不平常的时刻,在对百年以来学术的发展演变进行回顾和总结之中,“二十世纪疑古思潮回顾”确实是一个值得从多方面探讨的、很有意义的题目。

二十世纪疑古思潮的主要代表,即是顾颉刚先生及其创立的“古史辨派”。

对于这一在本世纪曾经产生巨大影响的学派进行分析和评价,并非很容易的事。

历史学家杨向奎先生于30年代曾从顾颉刚先生学习,起初相信“古史辨派”的理论,后来学术观点又产生了分歧,转而对顾先生及“古史辨派”的论点提出辨难。

按理讲,以杨先生这样的学术经历,由他来评论“古史辨派”是很有发言权的。

但事情却非如此简单。

1981年,杨先生撰写《论“古史辨派”》一文,发表在庆祝中华书局成立七十周年纪念文集《中华学术论文集》一书中。

对于此文,杨先生采取慎而又慎的态度,初稿写成后先寄给史学界的朋友请提意见,并将有回信的尹达、赵俪生两位先生的主要意见摘录在文末“后记”中,说明参考了他们的意见修订了原稿。

顾颉刚—古史辨自序

顾颉刚—古史辨自序

《古史辨》第一册自序顾颉刚两年前,我在《努力周报》附刊的《读书杂志》里发表辨论古史的文字时,朴社同人就嘱我编辑成书,由社中出版。

我当时答应了,但老没有动手。

所以然之故,只因里面有一篇主要的辨论文字没有做完,不能得到一个结束;我总想把它做完了才付印。

可是我的生活实在太忙了,要想定心研究几个较大的题目,做成一篇篇幅较长的文字,绝不易找到时间,这是使我永远怅恨着的。

去年夏间,上海某书肆中把我们辨论古史的文字编成了《古史讨论集》出版了。

社中同人都来埋怨我,说:“为什么你要一再迁延,以致给别人家抢了去。

”我对于这事,当然对社中抱歉,并且看上海印本错字很多,印刷很粗劣,也不爽快,就答应道:“我立刻编印就是了!“哪知一经着手编篆,材料又苦于太多了,只得分册出版。

现在第一册业已印刷就绪,我很快乐,我几年来的工([说明] 此《自序》写于1926年。

《古史辨》第一册于同年11月由北平朴社出版。

此序后收入1935年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周作人编选之《散文一集》 (《中国新文学大系》第六集)。

1988年5月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之《顾颉刚选集》、1988 年11月中华书局出版之《顾领刚古文论文集》第一册都曾收入。

又台湾远流出版事业公司1989年11月出版,改题《定在历史的路上》。

1931年,荷兰莱顿的布利尔出版公司出版美国学者恒菇义(A.W.Hummel)的英文译本,题为《一位中国历史学家的自传——中国古代史论文集(古文辨)序》。

1940年6月,曰本创元社出版平冈武夫的日文译本;经译音改译后,1953年9月由岩波书店出版,题为《ぁる历史家の生ぃ立ち——古史辨自序》,1987年6月再版。

作得到一度的整理了。

这第一册分做三编。

上编是在《读书杂志》中作辨论以前与适之、玄同两先生往返讨论的信札,是全没有发表过的。

这些信札只就手头保存的写录,当然遗失的还有许多。

在这一编里、可以知道《杂志》中文字的由来和我对于怀疑古史一件事所以有明了的意识的缘故。

疑古派

疑古派

疑古派,又称“古史辨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的一个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史学和经学研究的学术流派,其创始者及主要代表是顾颉刚和钱玄同。

疑古派的主要代表,受到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倡导的“整理国故”思想的影响。

他们主张用历史演进的观念和大胆疑古的精神,吸收西方近代社会学、考古学等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和典籍。

自1923年顾颉刚发表《与钱玄同论古史书》,到1926年《古史辨》第一册问世,标志着该派的正式形成。

以后,《古史辨》又持续出到七册,当时有不少知名学者参与了这项活动,在学术界形成了较大的影响。

古史辨派在其研究中,推翻了传统所谓的“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等概念构成的中国古史系统。

其中,顾颉刚提出了著名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

他着重地考察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源头,认为:“时代愈后,传说中的古史期愈长”;“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虽然“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

据此,他提出要打破“民族出于一统”、“地域向来一统”、“古史为黄金世界”等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参见《古史辨》第一册)。

疑古派对儒家经学涉及的内容也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关于孔子与“六经”的关系。

认为“六经”是周代通行的几部并不相干的书,它们既不是如古文经学家所谓的“六经皆周书之旧典”,也不是如今文经学家所说的“六经皆孔子之作品”,孔子没有删述或制作过“六经”,“六经”的配成当在战国后期(参见《古史辨》第一册)。

二、关于经今古文学。

在《古史辨》中,发表了钱玄同、钱穆、周予同、王伯祥等人的论文,对这个问题展开了十分热烈的讨论。

其中最重要的当推钱玄同的《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

(参见《古史辨》第五册)三、关于专经的研究:在《周易》方面,顾颉刚的《论<易经>的比较研究及<彖传>与<象传>的关系书》钱穆的《论<十翼>非孔子作》、李镜池的《易传探源》及《周易筑辞考》、余永梁的《易卦、爻辞的时代及其作者》、容肇祖的《占卜的源流》等,属于有相当影响的作品。

《古史辨自序》(上下)顾颉刚读后感

《古史辨自序》(上下)顾颉刚读后感
)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顾颉刚先生的结构和语言的独特之处。这本书不仅是对古史研究的总结,更是作者对历史认知的一种探索和表达。
首先,从结构上看,顾颉刚先生的《古史辨自序》井然有序。书中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主要讲述了古史辨运动的发起和过程,下册则主要对古史进行了辨析。这种结构安排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古史辨运动的发展和古史辨析的深入。我喜欢这种结构,因为它让我对古史有了新的理解,也让我对历史的认知有了新的启示。
其次,从语言上看,顾颉刚先生的文字精准严谨,同时又通俗易懂。他运用丰富的文献资料和论证手段,对古史中的虚假成分进行了揭示。他的文字让我对古史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我喜欢他的语言风格,因为它让我对古史有了新的理解,也让我对历史的认知有了新的启示。
然而,我也有一些不太喜欢的部分。例如,有时候书中的论证过于繁琐,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此外,由于古史研究的特殊性,有些观点和论证可能存在一定的争议。但即便如此,我仍然认为这本书的价值和意义不可忽视。
对我来说,《古史辨自序》(上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让我对古史有了新的认识,使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另一方面,它让我对学者们的责任和担当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激发了我对历史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第四篇范文
在阅读《古史辨自序》(上下)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顾颉刚先生的写作风格、人物塑造和主题深度的独特之处。这本书不仅是对古史研究的总结,更是作者对历史认知的一种探索和表达。
再次,顾颉刚先生对主题的深度挖掘让我感到震撼。他通过“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揭示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他还通过对古史辨运动的描述,展现了学者们对历史研究的热情和对真理的追求。这些内容的深度挖掘,让我对古史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

古史辨自序书评

古史辨自序书评

古史辨自序书评
《古史辨自序》是由明代史学家陈锡联于清初编撰的史学著作,全书共分为四卷,分别以“古史辨自序”、“春秋典记”、“古今文籍”和“古今纪事”四部分构成。

《古史辨自序》以古代文献为基础,从历史、文学、地理、法律、政治等多方面论述古代历史,对古代文献进行了梳理和整理,为后世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书中记载了许多古代历史事件,以及古代文献的编纂、研究和汇集,是一部既有学术价值又有文学价值的史学著作。

《古史辨自序》的作者陈锡联是明代学者,他把古代文献的研究和整理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他的著作在古代文献研究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力。

他的《古史辨自序》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历史学的重要著作,是古代史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古史辨派的研究方法

古史辨派的研究方法

古史辨派的研究方法
古史辨派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自19世纪中叶以来得到了迅速发展。

“古史辨派”是指19世纪中叶以前勅昌继、黄大主等历史学家对古代史料进行研究,旨在辨析古代史实和有关历史事实真伪的一种学术方法。

在古史辨派方法中,学者们把古代历史记载作为唯一的历史研究依据,把古代文献看作历史的权威史料,经过多重辨析,以验证古代历史记载是否正确,打破汉学家学术认知的局限,解决对古代史料学习的难题,以及人们的审慎思考,使得历史的科学认识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古史辨派方法有三个特点:首先,注重历史事实的比较,加强古代文献的辩证思想。

其次,重视文化多样性,把古迹、文献、传说等古代历史记载作为有助于解决古代历史难题的重要依据,在解释历史发展过程中,特别重视历史记载的时代性和地域性。

第三,强调历史的细节,把古代史料研究作为古代历史的科学性认识在古迹、文献、传说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不断进行新的比较、推理、鉴别,以获取新发现。

古史辨派作为一种研究方法,采取了新的研究方向,对研究古代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古史辨派注重历史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强调全面准确地了解史实,其深刻的文化多样性、审慎思考的精神,使得古代史料的研究不仅获得了巨大的突破,而且还树立了相当重要的历史研究准则。

同时,古史辨派也BBC】对古代史料分析的认知进行了改革,提出了新的内涵,从而推动了古代历史学的发展。

借此,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古史辨派这一研究方法所带来的影响力,并可以更深入地探究古代历史现象。

古史辨第一册自序读后感

古史辨第一册自序读后感

古史辨第一册自序读后感这自序啊,一开头就把我给吸引住了。

顾先生就像打开了话匣子,从自己小时候对古史的好奇说起。

原来他小时候就对那些老祖宗的故事特别着迷,就像我们小时候对神秘的神话传说一样,满脑子都是好奇。

不过呢,他可不像我们只是听听就完了,他是一路“钻”进去了。

顾先生在探究古史的过程中,那真叫一个坎坷。

他就像一个在迷宫里摸索的探险家,到处都是迷雾。

他发现古史里好多东西都像是被人层层包裹起来的谜团。

比如说那些关于三皇五帝的传说,我们一直都觉得那是确凿无疑的历史,可顾先生就大胆怀疑了。

他这么一怀疑,就像是在平静的湖水里扔了一颗大石头,激起了千层浪。

好多人都觉得他这是在“离经叛道”呢。

可他才不管这些,就像一个执着的小孩,非要把事情弄个明白。

我觉得顾先生最厉害的地方,就是他不盲目相信前人的说法。

他就像是一个超级侦探,拿着放大镜去审视那些古史记载。

他发现很多古史的说法其实是一代一代传下来,在这个过程中被不断加工、添油加醋的。

这就好比是我们玩的传话游戏,传着传着就变味了。

他这种怀疑精神,在当时可真是太需要了。

就像一阵清风,吹进了那种有点沉闷、大家都只知道墨守成规的学术氛围里。

而且呀,顾先生在自序里写他的研究过程,特别的真实。

他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给你摆一堆大道理的学者。

他会把自己的困惑、自己的思考过程,甚至是自己的一些小纠结都写出来。

这让我感觉他就像是身边的一个大哥哥,在跟我分享他的学习心得。

他说他在整理那些古史资料的时候,有时候感觉自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找不到方向。

但是他又不甘心放弃,就这么一点一点地找线索,这种坚持的劲儿真的很让人佩服。

不过呢,这篇自序也让我有点小感慨。

古史研究这么复杂的事儿,顾先生一个人在那里苦苦探索,虽然有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但也面临着很多的反对声音。

这就好比是在一个传统的大家庭里,你想搞点新花样,大家一开始肯定是不理解的。

但是顾先生还是勇往直前,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读完这自序,我对古史研究也有了新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疑古派的主要代表作品受到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倡导的“整理国故”思想的影响。

他们主张用历史演进的观念和大胆疑古的精神,吸收西方近代社会学、考古学等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和典籍。

自1923年顾颉刚发表《与钱玄同论古史书》,到1926年《古史辨》第一册问世,标志着该派的正式形成。

顾颉刚就特别具有历史意识,在《古史辨》第一册写了一篇长达六万字的《自序》,强调他倡导、组织古史辨运动的心路历程,于是他等于开创了古史辨派;第三册以后,古史辨演化成古书辨,器局日渐促小而琐碎。

以后,《古史辨》又持续出到七册,当时有不少知名学者参与了这项活动,在学术界形成了较大的影响。

后来顾颉刚在编《古史辨》时他也承认“我的野心真太高了”,“我真成了夸大狂了”。

鲁迅曾谓,“其实,他(指顾颉刚)是有破坏而无建设的,只要看他的《古史辨》,已将古史‘辨’成没有。

” 古史辨派在其研究中,推翻了传统所谓的“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等概念构成的中国古史系统。

其中,顾颉刚提出了著名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

他着重地考察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源头,认为:“时代愈后,传说中的古史期愈长”;“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虽然“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

据此,他提出要打破“民族出于一统”、“地域向来一统”、“古史为黄金世界”等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参见《古史辨》第一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