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与古史辨派

合集下载

以顾颉刚的古史辩派

以顾颉刚的古史辩派

古史辨派对儒家经学涉及的内容也很多,主要是关于孔子 与“六经”的关系、经今古文学、专经的研究。 古史辨派对破除长期存在的“唯古是信”的传统观念、将 经典作为历史文献来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等方面,起到 了积极作用。 古史辨派对传统易学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其研究的结论 都有待考证,但你必须认同古史辨派的求真精神和实证方法, 而古史辨派易学研究的价值也正在这里。古史辨派的许多研 究成果,至今仍是研究中国古代史和儒家经典方面很有参考 价值的学术文献。“古史辨派”的古史辨伪工作,对于推翻 旧的臆造的古史体系,探求科学的古史系统,推进中国史学 的近代化,建立了巨大的功绩。 当然在古史辨派的研究中,也夹杂着一些武断片面的东西。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是顾颉刚在古史研究实践中提出的核 心观点,也是他从事古史研究的重要指导思想。这一学说, 虽然有着 某种不足,但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其一, 区别了客观历史和文献记载的、传说中的历史。顾颉刚通过这些古 史观点说明以往传说的古史是不可信的,这就为建立新的古史研究观 打下了思想基础。依顾颉刚所说,文献记载的历史和客观的历史是不 同的;时代不同,习俗文化和道德评价标准不同,人们常根据时代的需 要改写历史;旧的古史系统之所以能“层累地造成”,是记载者对客 观历史事实的附会和创造的结果。其二,指出研究古史要着重考察古 史在传说中的经历,这就为中国古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同时 拓宽了中国古史研究的领域。这一观点的提出表明他对考辨古史有 一种深入和辨证的认识。其三,顾颉刚在推翻以往古史观的同时,实 际上对儒家经典的神圣性提出了怀疑,因为他所否定的内容都是《六 经》中记载的。这一古史观打破了史学界以往盛行的迷信圣贤之言。
至此五四前后,西方新思潮新学理的输入已推进到具有历史意义 的新阶段。有相当数量的留学生学成归国,李大钊、陈独秀、鲁 迅、蔡元培、钱玄同、胡适等人即是其中最为出色者,他们原本 学有根抵,眼光敏锐,将西方新的学说和科学方法带回中国,并 针对中国社会最严重的病根,发动了一场声势巨大的思想革命, 西方学理的传播也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二十世纪中西学 术交融由此达到了新的飞跃。他直接处在几位传播新思想、新学 术的出色人物影响之下,他们是:任北大校长、主张“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开创新风气的蔡元培,主编《新青年》并担任北 大文科学长的陈独秀,以西方学理治中国哲学史、勇于“截断众 流”的胡适,激烈地批判旧传统的钱玄同,发起创办《新潮》杂 志、与《新青年》相呼应、大力鼓动新思潮的傅斯年。

“古史辨学派”创建人顾颉介绍刚

“古史辨学派”创建人顾颉介绍刚
顾颉刚是我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古史辨学派”的创建人
和我国历史地理学、民俗学的开创者。
顾颉刚,江苏苏州人。生于1893年,殁于1980年,享年87
岁。1913年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夏考入北京大学本科哲学
门,1920年夏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22年初写成最早的论文《郑
年,日本先后17次翻译和评介他的著作。美国学者1926年起就开
始介绍宣扬顾颉刚。西德有专门研究顾颉刚的学者和专著。顾颉
刚的论著也常被英法学者所援引。
在对古史清算工作中,他用力最多的是旧典籍的顽固堡垒《尚书》。他在
北大、燕大、中山大学开《尚书》课的同时,还编了《尚书参考
资料》8巨册,编《尚书研究讲义》5种,并搜集《尚书》经文
文字变迁资料,和顾 龙合编了《尚书文字合编》一书。此外,
又主编了一种按全书任何一字即可查到任何一句的《尚书通检》,
炎、今文家康有为的影响,后则主要师承胡适等倡导的当代西方
科学的研究方法,晚年接受了阶级观点,力求运用历史唯物主义
来指导自己的古史研究。作为献身历史研究的学者,他一生新论
迭出,著述颇丰。
顾颉刚在历史研究领域的贡献,首推他对古书古事的考辨工
作。他为此探赜索隐,皓首穷经,几乎倾注了毕生的精力。他31岁
开了“中国古代地理沿革史”课。其研究生谭其骧毕业后也在辅
仁大学开了此课。他和谭以热心于学习此课的3个学校的学生为
基本力量,于1934年创办了《禹贡》半月刊,以加深对《禹贡》的
研究,并由此推动历史地理的研究。1935年进而成立禹贡学会。当
时日本侵略军压境《郑樵著述考》。1923年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编中
学历史、语文教材。1923年2月在胡适办的《读书杂志》发表

顾颉刚—古史辨自序

顾颉刚—古史辨自序

《古史辨》第一册自序顾颉刚两年前,我在《努力周报》附刊的《读书杂志》里发表辨论古史的文字时,朴社同人就嘱我编辑成书,由社中出版。

我当时答应了,但老没有动手。

所以然之故,只因里面有一篇主要的辨论文字没有做完,不能得到一个结束;我总想把它做完了才付印。

可是我的生活实在太忙了,要想定心研究几个较大的题目,做成一篇篇幅较长的文字,绝不易找到时间,这是使我永远怅恨着的。

去年夏间,上海某书肆中把我们辨论古史的文字编成了《古史讨论集》出版了。

社中同人都来埋怨我,说:“为什么你要一再迁延,以致给别人家抢了去。

”我对于这事,当然对社中抱歉,并且看上海印本错字很多,印刷很粗劣,也不爽快,就答应道:“我立刻编印就是了!“哪知一经着手编篆,材料又苦于太多了,只得分册出版。

现在第一册业已印刷就绪,我很快乐,我几年来的工([说明] 此《自序》写于1926年。

《古史辨》第一册于同年11月由北平朴社出版。

此序后收入1935年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周作人编选之《散文一集》 (《中国新文学大系》第六集)。

1988年5月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之《顾颉刚选集》、1988 年11月中华书局出版之《顾领刚古文论文集》第一册都曾收入。

又台湾远流出版事业公司1989年11月出版,改题《定在历史的路上》。

1931年,荷兰莱顿的布利尔出版公司出版美国学者恒菇义(A.W.Hummel)的英文译本,题为《一位中国历史学家的自传——中国古代史论文集(古文辨)序》。

1940年6月,曰本创元社出版平冈武夫的日文译本;经译音改译后,1953年9月由岩波书店出版,题为《ぁる历史家の生ぃ立ち——古史辨自序》,1987年6月再版。

作得到一度的整理了。

这第一册分做三编。

上编是在《读书杂志》中作辨论以前与适之、玄同两先生往返讨论的信札,是全没有发表过的。

这些信札只就手头保存的写录,当然遗失的还有许多。

在这一编里、可以知道《杂志》中文字的由来和我对于怀疑古史一件事所以有明了的意识的缘故。

疑古派

疑古派

疑古派,又称“古史辨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的一个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史学和经学研究的学术流派,其创始者及主要代表是顾颉刚和钱玄同。

疑古派的主要代表,受到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倡导的“整理国故”思想的影响。

他们主张用历史演进的观念和大胆疑古的精神,吸收西方近代社会学、考古学等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和典籍。

自1923年顾颉刚发表《与钱玄同论古史书》,到1926年《古史辨》第一册问世,标志着该派的正式形成。

以后,《古史辨》又持续出到七册,当时有不少知名学者参与了这项活动,在学术界形成了较大的影响。

古史辨派在其研究中,推翻了传统所谓的“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等概念构成的中国古史系统。

其中,顾颉刚提出了著名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

他着重地考察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源头,认为:“时代愈后,传说中的古史期愈长”;“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虽然“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

据此,他提出要打破“民族出于一统”、“地域向来一统”、“古史为黄金世界”等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参见《古史辨》第一册)。

疑古派对儒家经学涉及的内容也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关于孔子与“六经”的关系。

认为“六经”是周代通行的几部并不相干的书,它们既不是如古文经学家所谓的“六经皆周书之旧典”,也不是如今文经学家所说的“六经皆孔子之作品”,孔子没有删述或制作过“六经”,“六经”的配成当在战国后期(参见《古史辨》第一册)。

二、关于经今古文学。

在《古史辨》中,发表了钱玄同、钱穆、周予同、王伯祥等人的论文,对这个问题展开了十分热烈的讨论。

其中最重要的当推钱玄同的《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

(参见《古史辨》第五册)三、关于专经的研究:在《周易》方面,顾颉刚的《论<易经>的比较研究及<彖传>与<象传>的关系书》钱穆的《论<十翼>非孔子作》、李镜池的《易传探源》及《周易筑辞考》、余永梁的《易卦、爻辞的时代及其作者》、容肇祖的《占卜的源流》等,属于有相当影响的作品。

《古史辨自序》(上下)顾颉刚读后感

《古史辨自序》(上下)顾颉刚读后感
)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顾颉刚先生的结构和语言的独特之处。这本书不仅是对古史研究的总结,更是作者对历史认知的一种探索和表达。
首先,从结构上看,顾颉刚先生的《古史辨自序》井然有序。书中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主要讲述了古史辨运动的发起和过程,下册则主要对古史进行了辨析。这种结构安排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古史辨运动的发展和古史辨析的深入。我喜欢这种结构,因为它让我对古史有了新的理解,也让我对历史的认知有了新的启示。
其次,从语言上看,顾颉刚先生的文字精准严谨,同时又通俗易懂。他运用丰富的文献资料和论证手段,对古史中的虚假成分进行了揭示。他的文字让我对古史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我喜欢他的语言风格,因为它让我对古史有了新的理解,也让我对历史的认知有了新的启示。
然而,我也有一些不太喜欢的部分。例如,有时候书中的论证过于繁琐,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此外,由于古史研究的特殊性,有些观点和论证可能存在一定的争议。但即便如此,我仍然认为这本书的价值和意义不可忽视。
对我来说,《古史辨自序》(上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让我对古史有了新的认识,使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另一方面,它让我对学者们的责任和担当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激发了我对历史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第四篇范文
在阅读《古史辨自序》(上下)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顾颉刚先生的写作风格、人物塑造和主题深度的独特之处。这本书不仅是对古史研究的总结,更是作者对历史认知的一种探索和表达。
再次,顾颉刚先生对主题的深度挖掘让我感到震撼。他通过“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揭示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他还通过对古史辨运动的描述,展现了学者们对历史研究的热情和对真理的追求。这些内容的深度挖掘,让我对古史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

古史辨派主要观点

古史辨派主要观点

古史辨派主要观点1923年顾颉刚先生的《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主要观点是: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我们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

此后,顾颉刚先生又提出了判别古史可信与否的四项标准: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打破古史人化的观念、打破古代为黄金世界的观念。

顾颉刚先生的疑古学说引发了古史论战。

刘掞黎、胡董人、柳诒微等人对“层累”说提出批质疑,顾颉刚、钱玄同等进一步申说其疑古思想。

除了对史料的理解、对辨别古史真伪的方法不同等学术上的分歧外,批评者主张对于古中国取“察传”的态度,“参之以情,验之以理,断之以证”,他们担心的是“这种翻案的议论,这种怀疑的精神,很有影响于我国的人心和史界"(刘掞黎《讨论古史再质顾先生》)。

顾颉刚认为根本分歧在于“这是精神上的不一致,是无可奈何的"(顾颉刚《答柳翼谋先生》)。

胡适评论“顾先生的‘层累地造成的古史’的见解真是今日史学界的一大贡献,我们应该地仔细研究他,虚心地试验他,不应该叫我们的成见阻碍这个重要观念的承受。

(胡适《古史讨论的读后感》)”。

“我们可以说,颉刚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一个中心学说已替中国中界开了一个新纪元了(胡适《介绍几部新出的史学书》)。

”1顾颉刚疑古学说的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斩除思想的荆棘,指出了旧的古史系统的不可信,打破了长期以来被奉若经典而不可触动的圣贤之言,为重建可信的中国古史开辟了道路;促使中国史学走出旧学的案白,迈出了以史学独立、史学“求真”为宗旨的近代史学学科建设的实重在在的一步。

1926年6月,汇集了讨论古史的信件与文章的《古史辨》第一册由朴社出版。

一年重印了二十次,疑古学说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影响,至1941年,共出版七册,收入各类文章350余篇,300多万字。

在《古史辨》系列中支持、赞同并声援是古学说的学者被称为“古史辨派”2。

顾颉刚与古史辨派

顾颉刚与古史辨派
即第一,“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如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是禹,到孔子时有尧 舜,到战国时有黄帝、神农,到秦有三皇,到汉以后有盘古等。


第二,“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如舜,在孔子时只是一个“无为而治” 的圣君,到《尧典》就成了一个“家齐而后国治”的圣人,到孟子时就成了一个孝子的模范 了。 第三,在勘探古史时,我们即使"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 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譬如,"我们即不能知道东周时的东周史,也至少能知道战国时的东 周史;我们即不能知道夏商时的夏商史,也至少能知道东周时的夏商史"。


宋代以来的怀疑精神一脉相承
纵观历史上的疑古辨伪,可以看到,它萌生于战国、秦、汉而勃发于唐、宋、元、明,到了 清代已趋于成熟,顾颉刚曾用图解表述了这一学术源流。他把孔子与六经这一中国文化的中 心比作北京的皇宫,把战国、西汉(今文经学)、东汉三国(古文经学)、宋人理学比作围 在皇宫外的的几层城墙。 顾炎武打破了宋人(以及元、明两代)的粉饰,使人们看见了里面的一道墙 乾隆以前的学者摧破了三国至唐代的粉饰 嘉庆以后的学者又摧破了东汉的粉饰,于是人们又看得深了一层 此时顾颉刚已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我们的责任是要把西汉和战国诸子粉饰的两道 城墙摧破,这样中国文化的中心就可以明白的知道了。


五四时期反封建的时代潮流为古史辨派的产生开辟了道路

旧的传统观点一向认为:夏、商、周三代就形成了统一国家,甚至认为尧、舜时代已经是统 一国家,唐尧、虞舜是至圣之君,上古是黄金时代,以后世道浇薄,国家难治,遂形成千古 流传的复古思想。而且从尧、舜这些古圣王起,经过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 子、孟子,一脉相承,成为神圣的“道统”。 对于记载这些“道统”的经书只能顶礼膜拜,不能有所怀疑,由此形成为封建制度、秩序服 务的顽固迂腐的意识,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正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思想革新、反对复 古主义、重新评判传统文化的进步思潮的激荡下,在胡适提倡的存疑主义的诱发下,顾颉刚 等人鼓起推翻传统观念的勇气,对一切旧事物都持怀疑态度,经常讨论如何审理古史和古书 中的真伪问题,自觉担当起了打破传统偶像、批判封建史学的历史重任,当此时“批评之风 大盛,昔时信守的藩篱都很不费力地撤除了,许多学问思想上的偶像都不攻而自倒了。

顾颉刚

顾颉刚

顾颉刚(1893—1980年),“古史辨”派的领袖,中国现代史学的奠基人。

江苏苏州人,出身于读书世家,天资聪慧,素有悟性,自幼在祖父、父亲的严格指点下苦读《论语》、《孟子》、《诗经》、《左传》、《纲鉴易知录》,后来又读了石印本《二十二子》、《汉魏丛书》,16岁时他正在读中学二年级,祖父又给他讲授《礼记》、《周易》、《尚书》等,初步形成了关于中国文化、中国古史的知识基础。

在中学时代,顾颉刚就养成了喜欢买书的好习惯,常常把家里给的零钱节省下来到书市去买书,久而久之,对书籍的版本、目录也发生了浓厚兴趣,反复翻熟了《四库总目汇刻书目》、《书目答问》一类的目录书,了解了中国历史典籍的有关知识。

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后来转读哲学门。

入学后由于毛子水同学的影响,参加章太炎主讲的“国学会”,聆听了太炎先生的国学系统讲演,深受启发,这可能影响了他一生所走的治学道路。

对顾颉刚批判传说古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还有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与胡适讲授的《中国哲学史》。

从《孔子改制考》中使顾颉刚知道了很多古史材料是靠不住的,胡适讲授《中国哲学史》第一章《中国哲学结胎的时代》,用《诗经》作时代的说明,丢开唐虞夏商,认为这时的传说史料不可靠。

受到这些启发,使大学时代的顾颉刚萌生了用个人的力量去“整理国学”的“野心”。

1920年毕业被留校做助教,从此踏上了潜心研究中国古史的学术道路。

由于他的学术志趣,对富于批判精神的郑樵和崔述的学术深感兴趣,于是在研究的基础上,也是为了抒发自己的心志,先后撰著了《郑樵传》、《郑樵著述考》、《清代著术考》,标点校定了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标点补辑了崔述的《崔东壁遗书》等。

这些工作为顾颉刚后来的考辨古史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同时也为他启发了思路、增加了智慧。

1923年顾颉刚在《读书杂志》第9期发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对中国的传说古史进行怀疑,认为“古代的文献可征的很少,我们要否认伪史是可以比较各书而判定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记载这些“道统”的经书只能顶礼膜拜,不能有所怀疑,由此形成为封建制度、秩序服 务的顽固迂腐的意识,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正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思想革新、反对复 古主义、重新评判传统文化的进步思潮的激荡下,在胡适提倡的存疑主义的诱发下,顾颉刚 等人鼓起推翻传统观念的勇气,对一切旧事物都持怀疑态度,经常讨论如何审理古史和古书 中的真伪问题,自觉担当起了打破传统偶像、批判封建史学的历史重任,当此时“批评之风 大盛,昔时信守的藩篱都很不费力地撤除了,许多学问思想上的偶像都不攻而自倒了。
第三,在勘探古史时,我们即使"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 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譬如,"我们即不能知道东周时的东周史,也至少能知道战国时的东 周史;我们即不能知道夏商时的夏商史,也至少能知道东周时的夏商史"。
致知取向:"我对于古史的主要观点,不在它的真相而在它的变化。"简而言之就是"不立一夏, 惟穷流变"。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
1古史” 观。
即第一,“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如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是禹,到孔子时有尧 舜,到战国时有黄帝、神农,到秦有三皇,到汉以后有盘古等。
第二,“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如舜,在孔子时只是一个“无为而治” 的圣君,到《尧典》就成了一个“家齐而后国治”的圣人,到孟子时就成了一个孝子的模范 了。
中西学术交融——进化论
“过去认为历史是退步的,愈古愈好,愈到后世愈不行。到了新史观输入以后,人们才知道历 史是进化的,后世的文明远远过于古代,这整个改变了国人对于历史的观念。” 五四运动前 后,历史进化观在学术界广泛地传播,改变了一代人的思想观念,也直接启发和促进了顾颉 刚的学术思想和研究。
在以往的历史研究中,由于没有进化的眼光,人们往往把文献记载的史事和客观历史等同看 待,并用本时代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去解释古代的史事,因而造成了“时代愈后,知道的 古史越前;文籍越无征,知道的古史越多”的现象。
顾颉刚与古史辨派
古史辨派
古史辨派,又称“疑古派”,为顾颉刚所创立,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的一个以“疑古 辨伪”为特征的史学、经学研究的学术流派。
古史辨的出现,绝非突如其来的偶然现象,它与自宋代以来的怀疑精神一脉相承,但在二三 十年代出现并引起巨大轰动,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也是中西学术交融出现高潮下的 结果。它冲破了人们头脑中固有的信古、嗜古心理定势,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它继承了 我国历代疑古辨伪的优良传统,吸取了社会学和考古学的知识,运用了近代的科学方法,把 我国先秦至两汉的古书上有关古史的记载,作了系统的分析,揭露出它们本来的神话传说的 真面目,从而揭穿了“经”的老底,剥去了它的神圣外衣,从根本上推倒了二千多年来人们 崇信的偶像。
城墙摧破,这样中国文化的中心就可以明白的知道了。
五四时期反封建的时代潮流为古史辨派的产生开辟了道路
旧的传统观点一向认为:夏、商、周三代就形成了统一国家,甚至认为尧、舜时代已经是统 一国家,唐尧、虞舜是至圣之君,上古是黄金时代,以后世道浇薄,国家难治,遂形成千古 流传的复古思想。而且从尧、舜这些古圣王起,经过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 子、孟子,一脉相承,成为神圣的“道统”。
(4)遇可能时,解释每一次演变的原因。
古史辨影响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这一源远流长的中国上古史知识框架应该说在1923年已 经崩溃,而肇因就是顾颉刚的这半封书信。勿庸置疑,这是20世纪中国所发生的一个最为重 大的学术史事件。它不但构成20世纪上半期人文学术变迁的总体背景,也使上个世纪末的中 国知识界仍处在"疑古运动"的余波荡漾之中。
研究古史的方法——“历史演进的方法”
“历史演进的方法”:就是从历史进化的观念出发,以弄清史实在传说中最早的状况为目的, 注意考察每一件史事在传说中的经历的方法。
(1)把每一件史事的种种传说,依先后出现的次序,排列起来;
(2)研究这件史事在每一个时代有什么样子的传说;
(3)研究这件史事的渐演进:由简单变为复杂,由陋野变为雅驯,由地方的(局部的)变 为全国的,由神变为人,由神话变为史事,由寓言变为事实;
宋代以来的怀疑精神一脉相承
纵观历史上的疑古辨伪,可以看到,它萌生于战国、秦、汉而勃发于唐、宋、元、明,到了 清代已趋于成熟,顾颉刚曾用图解表述了这一学术源流。他把孔子与六经这一中国文化的中 心比作北京的皇宫,把战国、西汉(今文经学)、东汉三国(古文经学)、宋人理学比作围 在皇宫外的的几层城墙。
顾炎武打破了宋人(以及元、明两代)的粉饰,使人们看见了里面的一道墙 乾隆以前的学者摧破了三国至唐代的粉饰 嘉庆以后的学者又摧破了东汉的粉饰,于是人们又看得深了一层 此时顾颉刚已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我们的责任是要把西汉和战国诸子粉饰的两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