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与《当代中国史学》论文.

合集下载

顾颉刚“古史层累说”探研

顾颉刚“古史层累说”探研

顾颉刚“古史层累说”探研作者:李正辉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5年第9期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2013年度立项课题“现当代中国文献辨伪学(1912—2012)研究”(课题编号:13BTQ035)的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5—02—26作者简介:李正辉(1980—),男,河南汝南人。

郑州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目录学与经学。

李正辉(郑州图书馆,河南郑州450008)摘要:顾颉刚提出中国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激烈的论战。

古史层累是顾颉刚学术的根本观点,他的研究工作几乎都是围绕这一观点展开的。

“古史层累说”的形成与顾颉刚所处学术年代以及个人的学术性格和人生际遇有着密切的联系。

对“古史层累说”进行客观的认知,有助于对顾颉刚学术以及上古史的研究。

关键词:顾颉刚;疑古;辨伪;“古史层累说”DOI:10.16083/ki.22-1296/g4.2015.09.060中图分类号:K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9—0138—03顾颉刚(1893~1980),本名诵坤,字铭坚,号颉刚,江苏苏州人。

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同时也是现代神话学、民俗学的奠基人。

他1906年入地方公立高等小学,1913年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毕业。

先后在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任教。

创办过民俗学会、禹贡学会、中国边疆学会等学术团体以及《禹贡》半月刊、《边疆周刊》《责善》半月刊、《民众周刊》等杂志。

还主编过《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燕京学报》《史学集刊》《文讯》《老百姓》旬刊等刊物。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科院历史所研究员,还担任过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等职务。

先后主持《资治通鉴》“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的校点工作。

一、“古史层累说”解析顾颉刚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这封信中提出“中国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它主要包括以下三层意思:一者,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

以顾颉刚的古史辩派

以顾颉刚的古史辩派

古史辨派对儒家经学涉及的内容也很多,主要是关于孔子 与“六经”的关系、经今古文学、专经的研究。 古史辨派对破除长期存在的“唯古是信”的传统观念、将 经典作为历史文献来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等方面,起到 了积极作用。 古史辨派对传统易学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其研究的结论 都有待考证,但你必须认同古史辨派的求真精神和实证方法, 而古史辨派易学研究的价值也正在这里。古史辨派的许多研 究成果,至今仍是研究中国古代史和儒家经典方面很有参考 价值的学术文献。“古史辨派”的古史辨伪工作,对于推翻 旧的臆造的古史体系,探求科学的古史系统,推进中国史学 的近代化,建立了巨大的功绩。 当然在古史辨派的研究中,也夹杂着一些武断片面的东西。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是顾颉刚在古史研究实践中提出的核 心观点,也是他从事古史研究的重要指导思想。这一学说, 虽然有着 某种不足,但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其一, 区别了客观历史和文献记载的、传说中的历史。顾颉刚通过这些古 史观点说明以往传说的古史是不可信的,这就为建立新的古史研究观 打下了思想基础。依顾颉刚所说,文献记载的历史和客观的历史是不 同的;时代不同,习俗文化和道德评价标准不同,人们常根据时代的需 要改写历史;旧的古史系统之所以能“层累地造成”,是记载者对客 观历史事实的附会和创造的结果。其二,指出研究古史要着重考察古 史在传说中的经历,这就为中国古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同时 拓宽了中国古史研究的领域。这一观点的提出表明他对考辨古史有 一种深入和辨证的认识。其三,顾颉刚在推翻以往古史观的同时,实 际上对儒家经典的神圣性提出了怀疑,因为他所否定的内容都是《六 经》中记载的。这一古史观打破了史学界以往盛行的迷信圣贤之言。
至此五四前后,西方新思潮新学理的输入已推进到具有历史意义 的新阶段。有相当数量的留学生学成归国,李大钊、陈独秀、鲁 迅、蔡元培、钱玄同、胡适等人即是其中最为出色者,他们原本 学有根抵,眼光敏锐,将西方新的学说和科学方法带回中国,并 针对中国社会最严重的病根,发动了一场声势巨大的思想革命, 西方学理的传播也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二十世纪中西学 术交融由此达到了新的飞跃。他直接处在几位传播新思想、新学 术的出色人物影响之下,他们是:任北大校长、主张“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开创新风气的蔡元培,主编《新青年》并担任北 大文科学长的陈独秀,以西方学理治中国哲学史、勇于“截断众 流”的胡适,激烈地批判旧传统的钱玄同,发起创办《新潮》杂 志、与《新青年》相呼应、大力鼓动新思潮的傅斯年。

如何理解顾颉刚先生的“古史是层累地造成”?

如何理解顾颉刚先生的“古史是层累地造成”?

如何理解顾颉刚先⽣的“古史是层累地造成”?谢谢题主佳问。

这个题⽬貌似“冷门”,其实相当重要啊。

在我国近现代⽂化的星空,群星璀璨,顾颉刚先⽣就是其中⼀位著名的史学家。

顾颉刚在学⽣时代观看戏曲时,就注意到⼀个现象:同⼀出戏,随着历史的演变,剧情往往随着时代变化⽽经常被修改。

他对于某个⽂化成果曲折演变的细⼼观察,从戏曲观察逐渐扩展到历史研究中。

1922年,顾颉刚为商务印书馆编写中学历史课本,打算将《诗》、《书》等古书中的上古史传说整理出来。

随着整理的⼀步步深⼊,他发现很多耐⼈寻味的现象,萌⽣了“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观点。

1923年,顾颉刚在《与钱⽞同先⽣论古史》这篇⽂章⾥,⽐较系统地发表了他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学说。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之说,主要有三点:第⼀,“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

例如:周代,⼈们起初认为最早的帝王是⼤禹;到孔⼦时,⼈们⼼⽬中最早帝王向上提早到了尧、舜;战国时,⽂献⾥有了更早的黄帝、神农;汉以后的描述中有了更早的盘古。

第⼆,“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物愈放⼤”。

例如,关于舜,舜被孔⼦时代⼈们看成是⽆为⽽治的圣君,到《尧典》⾥就成了全⽅位积极有为的圣⼈,到孟⼦时代增加了”模范孝⼦”内容。

第三,我们即使不能知道某⼀件事的确切状况,但是,⾄少可以知道某⼀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

例如,我们不⼀定知道实际的夏商史是怎么样的,但是,可以知道东周时代⼈们⼼⽬中的夏商史。

顾颉刚发表这⼀观点后,得到钱⽞同、胡适等⼈积极⽀持。

但也遭到⼀些坚持传统看法的学者激烈批评,被视为“牵强附会”。

顾颉刚等⼈在论战中充实了其观点,他们开始出版《古史辨》。

于是,民国学术中著名的“古史辨”学派形成。

他们编纂了七⼤册《古史辨》(数百万字篇幅),对于中国早期历史以及⽂献进⾏了⼴泛的新探讨,研究范围涉及远古神话、远古历史、经学等领域,⽴新说,开新风,产⽣了很⼤影响。

从此以后,受到顾颉刚等⼈启发,学术界⼀般不再把神话传说⼈物⼀味当成真实⼈物,不再把“六经”编写全都归功于孔⼦,不再盲⽬地把扑朔迷离、⾯貌极其模糊的“三皇五帝、尧舜禹”视为最理想社会,⽽是更加注重独⽴思考、史料慎之⼜慎。

顾颉刚

顾颉刚

顾颉刚(1893—1980年),“古史辨”派的领袖,中国现代史学的奠基人。

江苏苏州人,出身于读书世家,天资聪慧,素有悟性,自幼在祖父、父亲的严格指点下苦读《论语》、《孟子》、《诗经》、《左传》、《纲鉴易知录》,后来又读了石印本《二十二子》、《汉魏丛书》,16岁时他正在读中学二年级,祖父又给他讲授《礼记》、《周易》、《尚书》等,初步形成了关于中国文化、中国古史的知识基础。

在中学时代,顾颉刚就养成了喜欢买书的好习惯,常常把家里给的零钱节省下来到书市去买书,久而久之,对书籍的版本、目录也发生了浓厚兴趣,反复翻熟了《四库总目汇刻书目》、《书目答问》一类的目录书,了解了中国历史典籍的有关知识。

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后来转读哲学门。

入学后由于毛子水同学的影响,参加章太炎主讲的“国学会”,聆听了太炎先生的国学系统讲演,深受启发,这可能影响了他一生所走的治学道路。

对顾颉刚批判传说古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还有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与胡适讲授的《中国哲学史》。

从《孔子改制考》中使顾颉刚知道了很多古史材料是靠不住的,胡适讲授《中国哲学史》第一章《中国哲学结胎的时代》,用《诗经》作时代的说明,丢开唐虞夏商,认为这时的传说史料不可靠。

受到这些启发,使大学时代的顾颉刚萌生了用个人的力量去“整理国学”的“野心”。

1920年毕业被留校做助教,从此踏上了潜心研究中国古史的学术道路。

由于他的学术志趣,对富于批判精神的郑樵和崔述的学术深感兴趣,于是在研究的基础上,也是为了抒发自己的心志,先后撰著了《郑樵传》、《郑樵著述考》、《清代著术考》,标点校定了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标点补辑了崔述的《崔东壁遗书》等。

这些工作为顾颉刚后来的考辨古史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同时也为他启发了思路、增加了智慧。

1923年顾颉刚在《读书杂志》第9期发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对中国的传说古史进行怀疑,认为“古代的文献可征的很少,我们要否认伪史是可以比较各书而判定的”。

《古史辨自序》(上下)顾颉刚读后感

《古史辨自序》(上下)顾颉刚读后感
)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顾颉刚先生的结构和语言的独特之处。这本书不仅是对古史研究的总结,更是作者对历史认知的一种探索和表达。
首先,从结构上看,顾颉刚先生的《古史辨自序》井然有序。书中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主要讲述了古史辨运动的发起和过程,下册则主要对古史进行了辨析。这种结构安排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古史辨运动的发展和古史辨析的深入。我喜欢这种结构,因为它让我对古史有了新的理解,也让我对历史的认知有了新的启示。
其次,从语言上看,顾颉刚先生的文字精准严谨,同时又通俗易懂。他运用丰富的文献资料和论证手段,对古史中的虚假成分进行了揭示。他的文字让我对古史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我喜欢他的语言风格,因为它让我对古史有了新的理解,也让我对历史的认知有了新的启示。
然而,我也有一些不太喜欢的部分。例如,有时候书中的论证过于繁琐,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此外,由于古史研究的特殊性,有些观点和论证可能存在一定的争议。但即便如此,我仍然认为这本书的价值和意义不可忽视。
对我来说,《古史辨自序》(上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让我对古史有了新的认识,使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另一方面,它让我对学者们的责任和担当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激发了我对历史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第四篇范文
在阅读《古史辨自序》(上下)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顾颉刚先生的写作风格、人物塑造和主题深度的独特之处。这本书不仅是对古史研究的总结,更是作者对历史认知的一种探索和表达。
再次,顾颉刚先生对主题的深度挖掘让我感到震撼。他通过“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揭示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他还通过对古史辨运动的描述,展现了学者们对历史研究的热情和对真理的追求。这些内容的深度挖掘,让我对古史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

顾颉刚古史论文集

顾颉刚古史论文集

顾颉刚古史论文集引言古代史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历史事件、文化传承、社会制度等内容的学科。

历史学家顾颉刚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独到的见解而为人所知。

他在古代史领域发表了许多重要的论文,为研究者们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料和观点。

本文将介绍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的内容以及这些论文对研究古代史的意义。

论文一:《商代政治制度演变研究》在这篇论文中,顾颉刚系统地研究了商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他认为,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封建国家,其政治制度的建立和演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商代各个时期的政治制度特点进行考察,顾颉刚指出了宗法制度的建立、分封制度的完善、奴隶制度的兴起等重要因素。

这篇论文不仅仅揭示了商代政治制度的本质,还为研究封建社会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论文二:《中国战国时期的国家形态及其演进》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最为复杂的阶段之一。

在这篇论文中,顾颉刚通过对战国时期各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战国时期国家形态的特点及其演进过程。

他分析了六国之间政治力量的消长和角色转换,阐述了战国时期的宗法制度、分封制度对国家政治的影响。

顾颉刚的研究揭示了战国时期国家演进的动态过程,为了解战国时期政治变革的规律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论文三:《古代中国与中亚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这篇论文探讨了古代中国与中亚地区在文化上的交流与融合现象。

顾颉刚认为,中亚地区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丝绸之路贸易、宗教传播以及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研究,顾颉刚揭示了中亚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

他的研究证明了古代中亚与中国之间文化交流的广泛性和深度,并为研究古代丝绸之路及中亚地区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史料与视角。

论文四:《古代帝国的形成与发展》古代帝国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组织形态之一,对人类历史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顾颉刚在这篇论文中对古代帝国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

顾颉刚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贡献

顾颉刚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贡献

顾颉刚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贡献
戴磊
【期刊名称】《德州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38)5
【摘要】顾颉刚生前十分重视中国近代史研究。

在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历史脉络中,顾颉刚留下了难以抹去的足迹。

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顾颉刚基于“学术救国”的考量,大力倡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积极开展中国近代史研究,并广泛搜集了中国近代史史料。

顾颉刚的研究理念和实践,为推动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科学化、专业化做出了有益探索。

【总页数】6页(P85-90)
【作者】戴磊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历史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09
【相关文献】
1.当前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中的地域性差别和不平衡性——基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数据分析
2.章开沅先生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碎片化”问题的理论贡献
3.略论陈旭麓先生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贡献
4.学术史视野下《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的贡献
5.林增平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贡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顾颉刚在“古史辨”中治史的现代化

顾颉刚在“古史辨”中治史的现代化

二、对历史认识层次的提升 仰之如日星之悬中天,或畏之如洪水猛兽之泛滥纵横于四野,要之 顾颉刚把对历史的认识提高到认识论的较高层次是他治史走向 凡识字之人几于无不知三君者。” 郭沫若在 13 年由衷地指出: 90 现代化的又一体现。现代科学的认识论告诉我们:作为史学研究, “ 顾颉刚的 ‘ 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 ,的确是个卓识。……他的识 见委实是有先见之明。……旧史料中凡作伪之点大体是被他道破 方面要按照人类社会发展到质的规定性进行实证,整合它原来的 又要用史学主体内在的尺度去衡量分析历史事件, 的。”脚‘ 许冠三认为:顾颉刚 “ 那古史 层累地造成’说,肯 面貌;另一方面, 在史学研究中, 史学主体和史学客体的契合尤为重要。 定是当代史学上的绝大的卓识……”川 ’ 余英时称顾颉刚为 “ 人物和过程。 中 顾颉刚的 “ 层累说”已触及到历史认识论的根本问题,即历史认识 国史学现代化的第一奠基人”。删 时至今日, “ 走出疑古时代”似乎成了大家的共识。上个世纪 的主体性和历史认识过程中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历史认识论 9 年代李学勤先生把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了对古史辨史学的这样一 是史学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前学者认为:历史已经成为过去, O 永远不会再现,后人只能根据史料来认识它。但是,史料在形成过 段评论:以古书论古书,不能跳出书本上学问的圈子,无法进行古 史的重建,对古史造成很大空白。但是, “ 走出疑古时代”是对疑 程中,不仅受到认识者的视角和时代等因素的限制,而且也渗透着 古的告别而不是否定。若没有疑古的准备,便不会有古史的重建。 记录者的主观看法 史学家在研究过程中,虽然审查考辨史料,但 顾颉刚掀起了古史辨运动,上承史界革命,下接马克思主义史学, 是同时也烙上了自己的时代及价值取向的印痕。历史认识本质上是 史学家),认识客体 ( 历史实际)和认识中介 ( 历史 冲破儒家思想束缚,打破家派观念,不迷信权威,同时引进西方的 认识的主体 ( 材料) 三者在历史研究实践中的能动的 统一。由于认识主体受到认 治史方法,以 “ 求真”, “ 求实” 的治史态度和史学实践, 推动了 识能力和条件的限制,所以历史学家的认识不可能达到多么完美的 中国史学的现代化。因此,笔者认为在我们 “ 走出疑古时代”,重 建中国古史的同时,不妨回头看看顾颉刚治史现代化的表现尤有必 地步。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认识范围的 扩大,认识方法的改进,人们的历史认识就有可能由不完善到接近 要。 完善。当然人的认识过程和历史发展过程一样不会终结。 对历史知识的 不确定性的看法与处理 顾颉刚的 “ 层累说”已经能触及到历史认识论的根本问题,主 顾颉刚的 “ 层累说”包含以下三个层面的内容: 第一,可以说明 “ 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譬如:周 要表现在: 第一,顾颉刚认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古史,古史中渗透着 代人心中的是禹,到了孔子时代有尧舜,到了战国时代有黄帝,神 农,到秦有三皇,到了汉代有盘古等。 顾颉刚于是就有了一个假设: 历史认识主体的时代意识,反映他所在的那个时代社会思潮和文化 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和 “ 时代愈后, “ 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发生地次序和排列的系统恰恰是一个反 风貌。所以才会有 “ 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大”。孔子由一个 “ 无为而治”的圣君,到 背。” 家齐而后国治”的圣人,再到成为孝子的模范。这可以说明 第二,可以说明 “ 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大”。如 个“ 每~个时代的历史主体都有一种对古史的不同看法,都是从 自己时 舜,在孔子时只是一个 “ 无为而治”的圣君,到 《 尧典》就成为一 代需要出发,迎合当 时的时 势,自 然也就带有那个时代的特点。 他 个“ 家齐而后国治 的圣人,到孟子时就成为孝子的模范了。 又以对周公的记载为例,认为 《 尚书. 金》是 “ 鬼治主义盛行的时代 第三,我们在这上面,即使 “ 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 物 ,所以那里面对周公的 记载是 “ 一个装神作怪的道士 。到 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譬如: “ 我们即不 产 ” 了战国时代,养生之风盛行,于是记载中的周公便是 进善百人, 能知道东周时的东周史,也至少能知道战国时的东周史;我们即不 成了 能知道夏商时的夏商史,也至少能知道东周时的夏商史。”由此顾 教士千人,宫朝者万人”,甚至 一沐握发,一饭三吐哺”删 重视人才的贤者。为此他还得出一个 “ 伪材料 也可成为真材料的 颉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 我们要辨明古史,看史籍的整理还轻, 许多伪材料,置之于作伪的时代固不合, 但置之于伪作的 而看传说的经历却重。”嘲‘ 最后他又总结出这样的看法:“ 我 观点: “ 时代,则仍是绝好的史料,我们得了这些材料,便可以了解那个时 们对古史的主要观点,不在于它的真相而在于它的变化。” ’ ¨ 代的思想和学术。”州‘ 肿 伯 那也就是说不求其是否真实,而求其变化的过程。 第二,他认为既然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古史,所以古史的真 由上述顾颉刚 “ 层累说”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顾颉刚认为历 我对于古史的主要观点,不在它的真相,而 史知识是具有不确定性的。真正的实实在在的历史或原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顾颉刚与《当代中国史学》论文
2008-01-20
在中国现代史学家中,能像顾颉刚(1893-1980)那样中外闻名的,没有几人。

而像顾那样,以名人专家的身份,高屋建瓴,对其领域的成就得失,加以评论的,似乎更为少见。

由此看来,本书实在是弥足珍贵了。

俗话说:文品如人品。

这表明,两者之间又有联系。

那么,就让我们首先从作者谈起吧。

民国时期的学界,流传有这样一句话:"我的朋友胡适之",用来谐戏那些以认识胡适(1891-1962)为荣、并将他常挂在嘴边炫耀的学人。

这句话一方面显示胡适名望之大,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胡适的为人。

的确,胡适之交游,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车夫马弁,在同类学者中,并无几人可及。

但其实,真正能成为胡适朋友的人,也实在没有想像的那么多。

而在他们当中,顾颉刚绝对是很重要的一位。

1917年,胡适自美归国,任教北京大学。

虽然在回国以前,他已经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博得一些名声,但要想在北大立足,并采用新的研究手段与角度,将中国传统的经学史研究,扩大和转变为类似西方的哲学史研究,则仍然让他感到是一种冒险,因此心存不安。

胡适的这种不安也十分自然,因为他所面对的`,是一批比他小不了几岁,自幼便受到传统学问熏陶的学生。

在他们当中,顾颉刚是突出的一位。

出身苏州世代书香、其家族曾被康熙誉为"江南第一读书人家"的顾颉刚,在去北京念书以前,不但已经熟读了那些所谓的"经书",而且还旁涉各类书籍,并培养了对历史研究的兴趣。

可幸的是,胡适的新方法、新态度不久即为顾颉刚所认可,顾还为他在同学中说项:"他虽没有伯�|(陈伯? |--胡适的前任)先生读书多,但在裁断上是足以自立的"。

更重要的是,顾还拉了另一位旧学底子厚、而又能"放言高论"的同学傅斯年(1896-1950)去听胡适的课。

由于傅和顾的认可和支持,年轻的教授胡适才在北大站稳了脚跟。

与他的老师胡适相比,顾颉刚虽然没有"暴得大名",但成名也不可谓不早。

他于1920年北大毕业,由胡适介绍入图书馆工作,并协助胡适编书。

在工作中,他很快就发现了古史传说之可疑,因此追根寻底、顺藤摸瓜,发现了一连串的问题,由此而发起了"古史辨"的争论。

此时的顾颉刚,才三十左右,但已经全国闻名了。

与他相比,早年北大的学生领袖傅斯年、罗家伦(1897-1969)等人,尚在海外辗转留学。

他们虽然比顾年轻几岁,但耳闻顾颉刚的成就,傅斯年也由衷地赞叹道:"颉刚是在史学上称王了!"。

傅斯年1926年底回国以后,创办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古史研究上急起直追,也有一番辉煌的作为。

而当年向胡适郑重推荐顾颉刚的罗家伦,在回国之际,则写信给顾颉刚,希求后者的帮助,谋求教职。

1可见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顾颉刚的地位有了迅速的转变,从一位年轻的学生,成为了国际知名的学者。

他的那些在海外游学的同学,未免感叹:"士别三日,则当刮目相看"。

用傅斯年的话来说就是:"几年不见颉刚,不料成就到这么大"!2的确,在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顾颉刚名声非但蜚声国内,而且已经远播海外。

美国汉学家恒慕义
(ArthurW.Hummel)在《美国历史评论》上撰文? ?樯芄蓑「铡⒑?使赜诠攀返奶致郏??压蓑「盏摹豆攀繁妗返谝徊嶙孕颍?氤闪擞⑽某霭妫?馕?兑桓鲋泄??费
Ъ业淖源?罚?踩话压蓑「帐游?笔敝泄?费Ы绲拇?怼?恒慕义的作法,也为后来的学者所认可。

1971年,美国史学家施耐德(Laurence A. Schneider)出版了中外学术界第一本有关顾颉刚学术生涯的专著,题为《顾颉刚与中国的新史学》,把顾颉刚视为中国现代史学的代表人物。

4施耐德愿意为一位当时还在世的中国学者立传,这在美国的学术界,也属少见,由此可见顾颉刚的名声与威望。

而在国内,虽然顾颉刚的名字,称得上是家喻户晓,但真正对他的学术加以研究的,则要在他过世多年以后。

这里的原因,与顾颉刚本人晚年的遭遇,有所联系,这在顾颉刚女儿顾潮写的《历劫终教志不灰:我的父亲顾颉刚》的后半部分,有比较清楚的描述,此不赘言。

中文学术界对顾颉刚以及"古史辨"加以专题研究的,始在1980年代末,如刘起�D的《顾颉刚学述》、王泛森的《古史辨运动的兴起》等好几种。

德国汉学家吴素乐(Ursula Richter)于1992年亦出版了《疑古:作为新文化运动结果的古史辨与顾颉刚》,再度证明顾颉刚之国际名望。

5
1.坦诚相见、文如其人
[1] [2] [3] [4] [5]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