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简介

合集下载

以顾颉刚的古史辩派

以顾颉刚的古史辩派

古史辨派对儒家经学涉及的内容也很多,主要是关于孔子 与“六经”的关系、经今古文学、专经的研究。 古史辨派对破除长期存在的“唯古是信”的传统观念、将 经典作为历史文献来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等方面,起到 了积极作用。 古史辨派对传统易学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其研究的结论 都有待考证,但你必须认同古史辨派的求真精神和实证方法, 而古史辨派易学研究的价值也正在这里。古史辨派的许多研 究成果,至今仍是研究中国古代史和儒家经典方面很有参考 价值的学术文献。“古史辨派”的古史辨伪工作,对于推翻 旧的臆造的古史体系,探求科学的古史系统,推进中国史学 的近代化,建立了巨大的功绩。 当然在古史辨派的研究中,也夹杂着一些武断片面的东西。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是顾颉刚在古史研究实践中提出的核 心观点,也是他从事古史研究的重要指导思想。这一学说, 虽然有着 某种不足,但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其一, 区别了客观历史和文献记载的、传说中的历史。顾颉刚通过这些古 史观点说明以往传说的古史是不可信的,这就为建立新的古史研究观 打下了思想基础。依顾颉刚所说,文献记载的历史和客观的历史是不 同的;时代不同,习俗文化和道德评价标准不同,人们常根据时代的需 要改写历史;旧的古史系统之所以能“层累地造成”,是记载者对客 观历史事实的附会和创造的结果。其二,指出研究古史要着重考察古 史在传说中的经历,这就为中国古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同时 拓宽了中国古史研究的领域。这一观点的提出表明他对考辨古史有 一种深入和辨证的认识。其三,顾颉刚在推翻以往古史观的同时,实 际上对儒家经典的神圣性提出了怀疑,因为他所否定的内容都是《六 经》中记载的。这一古史观打破了史学界以往盛行的迷信圣贤之言。
至此五四前后,西方新思潮新学理的输入已推进到具有历史意义 的新阶段。有相当数量的留学生学成归国,李大钊、陈独秀、鲁 迅、蔡元培、钱玄同、胡适等人即是其中最为出色者,他们原本 学有根抵,眼光敏锐,将西方新的学说和科学方法带回中国,并 针对中国社会最严重的病根,发动了一场声势巨大的思想革命, 西方学理的传播也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二十世纪中西学 术交融由此达到了新的飞跃。他直接处在几位传播新思想、新学 术的出色人物影响之下,他们是:任北大校长、主张“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开创新风气的蔡元培,主编《新青年》并担任北 大文科学长的陈独秀,以西方学理治中国哲学史、勇于“截断众 流”的胡适,激烈地批判旧传统的钱玄同,发起创办《新潮》杂 志、与《新青年》相呼应、大力鼓动新思潮的傅斯年。

中国近现代史学家:顾颉刚人物简介

中国近现代史学家:顾颉刚人物简介
• 1954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20年代,顾颉刚开始在学术界崭露头角
• 1923年,发表了《古史辨》第一册,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
史”观点
• 1926年,创建史地学会,组织了一批优秀的史学家进行研究
1930年代,顾颉刚的史学成果日益丰富
• 1934年,出版了《中国史学入门》,为史学初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知
顾颉刚的实证主义史学思想,以事实为基础,力求客观真实
• 强调史学研究应以事实为基础,反对主观臆断
• 提倡运用考古学、人类学等跨学科的方法进行研究,以揭示历史的真相
顾颉刚的学术传承与创新
顾颉刚的学术传承,以清代考据学为基础,吸收了
西方史学的精华
顾颉刚的学术创新,以疑古辨伪为主旨,
开创了史学研究的新风气
顾颉刚对近现代史的研究,以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为主
• 对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进行了深入研究
• 对近现代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顾颉刚的史学方法与理论
顾颉刚的史学方法,以实证主义为主
• 强调史学研究应以事实为基础,力求客观真实
• 提倡运用Leabharlann 古学、人类学等跨学科的方法进行研究
顾颉刚的史学理论,以历史观和民族主义为核心
• 强调历史研究应关注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
• 提倡民族主义精神,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
03
顾颉刚的学术思想与观念
顾颉刚的历史观与民族主义
顾颉刚的历史观,以唯物史观为主
• 强调历史研究应关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 提倡历史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反对主观臆断
顾颉刚的民族主义观念,以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为核心
• 继承了清代考据学的实证主义传统,

《东方教育》杂志投稿顾颉刚疑古辨伪思想起源

《东方教育》杂志投稿顾颉刚疑古辨伪思想起源

《东方教育》杂志投稿顾颉刚疑古辨伪思想起源顾颉刚(1893―1980年),本名诵坤,字铭坚,号颉刚,江苏苏州人。

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古史考辨学派创始人,同时也是现代神话学、民俗学的奠基人。

本文主要针对顾颉刚疑古辨伪思想起源进行了一些研究,文章是一篇《东方教育》杂志投稿的文章范文。

摘要:顾颉刚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神话学家和民俗学家,是古史辨派的领军人物,对于古史的考辨成就卓著。

他之所以走疑古辨伪的道路,主要是受到郑樵、姚际恒、崔述、胡适、钱玄同、康有为和王国维等人的影响,当然也和他自身的学术性格有着莫大的关系。

关键词:顾颉刚,疑古,辨伪作者简介:李正辉(1980―),郑州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众所周知,顾颉刚的主要学术成就是对于古史的考辨,学界对此研究极多,至于顾颉刚如何走上疑古辨伪的道路,鲜有见到专门研究。

顾颉刚曾说:“我的学术工作,开始就是从郑樵和姚、崔两人来的。

崔东壁的书启发我‘传、记’不可信,姚际恒的书则启发我不但‘传、记’不可信,连‘经’也不可尽信。

郑樵的书启发我做学问要融会贯通,并引起我对《诗经》的怀疑。

所以我的胆子越来越大了,敢于打倒‘经’和‘传、记’中的一切偶像。

我的《古史辨》的指导思想,从远的来说就是起源于郑、姚、崔三人的思想,从近的来说则是受了胡适、钱玄同二人的启发和帮助。

”[1]其实除此五人外,顾颉刚的疑古辨伪思想也颇受康有为和王国维的影响。

1913年顾颉刚进入北大,逐渐走上专门研究的道路。

他在读了刘勰的《文心雕龙》、刘知几的《史通》、章学诚的《文史通义》之后,认为文学、史学都应该走批评的路子,于是他又找到郑樵的《通志》来读。

顾颉刚是这样评价《通志》的:“这部书不仅涉及的范围非常广阔,而且很有批判精神,所以在过去的封建社会里一直给人们斥骂,只有章学诚替他辩护。

章学诚认为著书有两种方向:一种是钞集资料加以编排的,这种书不能启发人们的思想;能启发思想的书一定是要有独创见解的,而郑樵就是有独创性的一个,所以他说《通志》这部书好。

《怀疑与学问》知识点总结

《怀疑与学问》知识点总结

《怀疑与学问》知识点总结一、作者简介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 江苏苏州人。

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著有《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等。

二、理解词义1.譬如:比如,例如。

2.视察:察看,审察。

3.三皇、五帝:传说中远古时代的帝王,说法不一。

有的说,三皇指伏羲、神农、女娲。

据《史记》,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4.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

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5.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

6.盲从:比喻自己没有主见,没有原则,没有见地,随着别人说话、做事。

7.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

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8.辨伪去妄:(对一些事物)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留下真的)去除虚假的。

9.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10.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三、问题解疑1.文章开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引用论证作用分析法。

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

作者在开头引用这两句名言,既提出了论点,同 时学者的名言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证据,这使得论点的说服力增强。

2.就全文来看,第③自然段有什么作用?本段有引起下文的作用,为后文论 述“做学问应如何对待传说”做铺垫。

3.为什么对于传说的话,要“经过一番思考”?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而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传说,而别人的传说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4.第④自然段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事 例?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举例论证作 用分析法。

作者列举“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事例进行论证。

论述了人们怎样以怀疑的精神做学问,使 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精神很有必要。

【中国古代史学】现代中国史学和民俗学的奠基者顾颉刚——纪念顾颉刚先生诞辰110周年

【中国古代史学】现代中国史学和民俗学的奠基者顾颉刚——纪念顾颉刚先生诞辰110周年

【中国古代史学】现代中国史学和民俗学的奠基者顾颉刚——纪念顾颉刚先生诞辰110周年顾颉刚先生(1893.5.8~1980.12.25),名诵坤,字铭坚,号颉刚,江苏省苏州市人。

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20年北大毕业后留校任职。

一生主要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在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中央研究院、燕京大学、云南大学、齐鲁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苏州社会教育学院、兰州大学、诚明文学院、震旦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处任教授或研究员。

他是我国的一位国学大师。

20XX年是他诞生110周年。

进一步探讨、认识他在我国学术上的成就和贡献,就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一他是现代中国史学的奠基者。

1922年他为商务印书馆编《现代中学本国史教科书》时,对中国古史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创造了震惊学术界的“层累说”。

他把《诗经》、《尚书》、《论语》中之上古史料“比较看着”,说:“忽然发见了一个大疑窦——尧、舜、禹的地位问题!《尧典》和《皋陶谟》我是向来不信的,但我总以为是春秋时的东西;哪知和《论语》中的古史观念一比较之下,竟觉得还在《论语》之后。

我就将这三部书中说到禹的语句抄录出来,寻绎古代对于禹的观念,知道可以分作四层:最早的是《商颂·长发》的‘禹敷下土方,……帝立子生商’,把他看作一个开天辟地的神;其次是《鲁颂·bì@①宫》的‘后稷……奄有下土,缵禹之绪’,把他看作一个最早的人王;其次是《论语》上的‘禹、稷躬稼’和‘禹……尽力乎沟洫’,把他看作一个耕稼的人王;最后乃为《尧典》的‘禹拜稽首,让于稷、契’,把后生的人和缵绪的人都改成了他的同寅。

尧、舜的事迹也是照了这个次序:《诗经》和《尚书》(除首数篇)中全没有说到尧、舜,似乎不曾知道有他们似的;《论语》中有他们了,但还没有清楚的事实;到《尧典》中,他们的德行政事才灿然大备了。

因为得到了这一个指示,所以在我的意想中觉得禹是西周时就有的,尧、舜是到春秋末年才起来的。

顾颉刚

顾颉刚

顾颉刚(1893—1980年),“古史辨”派的领袖,中国现代史学的奠基人。

江苏苏州人,出身于读书世家,天资聪慧,素有悟性,自幼在祖父、父亲的严格指点下苦读《论语》、《孟子》、《诗经》、《左传》、《纲鉴易知录》,后来又读了石印本《二十二子》、《汉魏丛书》,16岁时他正在读中学二年级,祖父又给他讲授《礼记》、《周易》、《尚书》等,初步形成了关于中国文化、中国古史的知识基础。

在中学时代,顾颉刚就养成了喜欢买书的好习惯,常常把家里给的零钱节省下来到书市去买书,久而久之,对书籍的版本、目录也发生了浓厚兴趣,反复翻熟了《四库总目汇刻书目》、《书目答问》一类的目录书,了解了中国历史典籍的有关知识。

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后来转读哲学门。

入学后由于毛子水同学的影响,参加章太炎主讲的“国学会”,聆听了太炎先生的国学系统讲演,深受启发,这可能影响了他一生所走的治学道路。

对顾颉刚批判传说古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还有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与胡适讲授的《中国哲学史》。

从《孔子改制考》中使顾颉刚知道了很多古史材料是靠不住的,胡适讲授《中国哲学史》第一章《中国哲学结胎的时代》,用《诗经》作时代的说明,丢开唐虞夏商,认为这时的传说史料不可靠。

受到这些启发,使大学时代的顾颉刚萌生了用个人的力量去“整理国学”的“野心”。

1920年毕业被留校做助教,从此踏上了潜心研究中国古史的学术道路。

由于他的学术志趣,对富于批判精神的郑樵和崔述的学术深感兴趣,于是在研究的基础上,也是为了抒发自己的心志,先后撰著了《郑樵传》、《郑樵著述考》、《清代著术考》,标点校定了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标点补辑了崔述的《崔东壁遗书》等。

这些工作为顾颉刚后来的考辨古史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同时也为他启发了思路、增加了智慧。

1923年顾颉刚在《读书杂志》第9期发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对中国的传说古史进行怀疑,认为“古代的文献可征的很少,我们要否认伪史是可以比较各书而判定的”。

文化名家——顾颉刚

文化名家——顾颉刚

文化名家——顾颉刚1978年9月6日,已经八十五岁高龄的顾颉刚,重翻五十四年前的日记,看到1924年他和谭慕愚初相识并大伙同游颐和园的情景时,写下“五十年来千斛泪,可怜隔巷即天涯。

”顾颉刚的情感世界五十年来千斛泪史学大师余英时先生通读最近出版的《顾颉刚日记》中全部日记,其中有个意外的发现是,大家过去都认为是恂恂君子的顾颉刚,在其谨厚宁静的背后,却有着浪漫的情感,他对谭慕愚女士称得上是“缠绵悱恻”的爱情,前后绵延了半个世纪以上,委实动人。

本文回顾了顾颉刚先生的婚姻生活与感情世界。

初婚 18岁年少丧妻顾颉刚,1893年5月8日生于江苏省苏州市。

因顾家数代单传,长辈们要他早婚,因此在顾颉刚十三岁时,有一次父亲带他去茶馆吃茶,与邻桌的客人寒暄了几句,并唤他过来拜见。

顾颉刚原以为这是父辈一般熟人相遇,哪知是女方家长前来相亲,就这样他与城内吴氏订婚。

他虽不满这包办婚姻,但又不敢抗拒。

1911年1月27日,他与吴征兰女士结婚了,那时他尚不满十八周岁。

而新娘则大他四岁,是个纯粹旧式女子,两人本无感情基础,更无共同语言。

但顾颉刚感其柔弱无辜,既然木已成舟,则“男女之情舍吾妇外,不应有第二人耳”,婚后他刻意培养夫妻感情,甚至还教她认字,写自己的名字。

1912年夏,顾颉刚自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毕业。

次年4月,入北京大学预科,这时他的长女自朋刚出生两个月。

顾颉刚因专心于课业,每年仅在寒暑假回家探望。

而吴征兰体质素弱,1917年2月生次女自珍后不久,街上有大出殡者,热闹非凡,她不顾月子里的羸弱,出门观看,受了春寒,回家即患干咳,由于治疗方法不当,终于在1918年8月初撒手人间。

吴征兰入殓次日,顾颉刚的父亲便和他商议续婚之事,但他因心情不好,推说等大学毕业再议。

但因料理丧事,失眠症又发,加上祖母年近八十、幼女尚在襁褓之中,继母又随父亲从宦在杭州,家中无人照料,于是顾颉刚只得休学一年,居家侍奉祖母,兼养病体。

他体察现实情况,实在需要一位少妇主持家事,否则自己亦无法回京复学;加上失眠症久治不愈,医生劝他觅一如意夫人,可陶冶性灵以愈病。

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

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

分论点 B、怀疑是

设新学
说,启
迪新发
明的基本条件。
中心总结
中心论点(1-2):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A、程颐的话 B、张载的话
1、对于传说的话,应当
经过一番思考,不应
怀
A、 怀疑是
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从消极

方面辨

伪主要 2、不论对于哪一本书,
2、本文的两个分论点是什么?(提示:可 看文章第六段,承上启下句子)
分论点1-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 步骤。
分论点2-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 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1)国难危机时的口头消息 (2)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3)听说“腐草为萤” (4)戴震善问的例子
中心总结
中心论点(1-2):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怀 疑 与 学 问
中心总结
中心论点(1-2):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怀 疑 与 学 问
分论点 (3-6)
A、程颐的话 B、张载的话
中心总结
中心论点(1-2):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怀
A、 怀疑是

从消极

方面辨

伪主要

步骤。
分论点 B、怀疑是 (3-6) 从积极
道理论据:(1)“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2)“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
则疑”—张载
(3)
“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逐段理解课文
1、2段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 法有什么好处?
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 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 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顾颉刚简介
顾颉刚,(1893年-
1980年),原名诵坤,字铭坚。

笔名有余毅、铭坚等。

江苏苏州人。

著名的中国现代史学家、民间文艺学家。

1913年考入北大预科,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本科哲学门,留北大图书馆任助教做编目工作。

后历任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中央大学等校教授,中山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主任,中央研究院院士。

新中国成立后,任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等职。

顾颉刚教授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古史辨学派的创建人,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史学大师。

主要论著有《古史辨》、《崔东壁遗书》、《当代中国史学》、《汉代学术史略》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