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与崔述的学术关联

合集下载

顾颉刚疑古思想评价

顾颉刚疑古思想评价
开 放 以来 , 随着 史 学 研 究 的迅 速 发 展 , 别 是 地 特

疑古思想提 出的背景和 目的
顾 颉 刚 年 轻 时 正 处 在 五 四新 文 化 运 动 的 高 潮 。他 的 疑古 思 想 要 推 倒 封 建 史 学 的 偶 像 , 是 当 时 反封 建 思 潮 的 一 个 重 要 方 面 , 思 想 史 上 在
名学者王元化先生所指 出的 :这 一学派 自( “ 上 世 纪 ) 十年 代 开 始 直 至 今 日曾 成 为 我 国古 史 三 研 究 领 域 中 的主 导 力 量 。 流 风所 披 , 播 海 外 , 远 其 影 响 迄 未 衰 竭 。不 过 , 由于 这 些 年 来 古 史 研
响 最 大 。郑 樵 曾作 《 辨 妄 》, 历 来 《 经 》 诗 对 诗 的 各 家 注解 都 有 批 评 , 种 做 法 深 得 顾 的 赞 同 。 这
姚 际 恒 这 个 人 曾 受 到 顾 的 特 别 注 意 , 著 的 他 《 今 伪 书 考 》, 判 定 流 行 的 古 籍 十 有 八 九 都 古 竟
是 假 的 , 在 顾 的 “ 筋 里 起 了 一 回 大 震 这 脑 荡 ” 4 。至 于 崔 述 , 对 西 周 以 前 的 历 史 和 孔 E J 他
史 ” 。对 顾 颉 刚 疑 古 思 想 的 形 成 影 响 甚 大 L 的 , 有 当 时 学 者 胡 适 和 钱 玄 同 。胡 适 在 北 大 还 讲 授 “ 国哲 学 史 ”, 开 唐 虞 夏 商 周 , 从 周 中 抛 而 宣 王讲 起 。这 使 顾 对 适 之 先 生 非 常 信 服 。至 于 钱 玄 同 , 是 一位 积 极 主 张 疑古 的学 者 , 的 许 更 顾 多 疑古 主 张 就 在 《与 钱 玄 同先 生 论 古 史 书 》中

崔述学术中的几个问题

崔述学术中的几个问题

崔述学术中的几个问题
邵东方
【期刊名称】《中国文化》
【年(卷),期】1994(0)1
【摘要】崔述(1740—1816),字武承,号东壁,直隶大名(今河北省大名县)人。

作为清代乾嘉时期的学者,他对当时所存关於上古历史的文献进行了较系统的考辨。

崔述的全部著作以及後人研究崔述的主要论述均已收入顾颉刚(1893—1980)编订的《崔东壁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重版。

以下凡引自此书,简称《遗书》,并注页数;除崔述本人著作外,均注明作者、篇名)。

【总页数】13页(P104-116)
【关键词】崔述;疑古;考信录;顾颉刚;刘知几;周公;辨伪;经学研究;吕思勉;考据之学【作者】邵东方
【作者单位】美国夏威夷大学历史系博士候选人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
【相关文献】
1.关于批判性思维在学术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兼议演绎在批判性学术中的功能[J], 韩瑞芳;
2.关于批判性思维在学术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兼议演绎在批判性学术中的功能[J], 韩瑞芳
3.关于批判性思维在学术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兼议演绎在批判性学术中的功能[J], 韩瑞芳
4.试析学术动态撰写中的几个问题——基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视角 [J], 汪诗明
5.关于制定统一合同法中的几个问题──’95中国法学会民法经济法研究会年会暨海南学术研讨会讨论制定统一合同法中值得注意的问题述评 [J], 杨立新;张少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现代性与“古史辨”

现代性与“古史辨”

明地体现出现代性特征。。 顾颉刚的现代性史学观念、思维与方法说明:“ 古史辨”的学术理念与治学
2 0 年 1 月 09 0 第3 卷 第4 期
古代文 明
T eJ u n lo n i n i i i a i n h o r a fA c e tC v l z t o s
O t b r 20 co e , 0 9 V 13 N . o —— 知识 是通 过 假 设和 验证 取 得 的 ,求 知 的过 程理 想 地说 应摆 脱 任何 外 在权 威 与体 制 ( 括科 学共 同体 本 身 )的专 断 ,同时也应 摆 脱个 人信仰 与 偏见 的 固执 。 所 以,贯 穿于顾 颉刚 古史 包 ”
研 究 中的进化 史观 、历 史演 进法 、科 学理 性 的认 知观 、假 设与 求证 的方法 在历 史认 知与解 释层 面上 鲜
特征,并使得顾颉刚的史学观念、 思维方法在学术理念与治学方法上大大超越 了以清代 汉学家及 疑古学者、 晚清今文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疑古辨伪之学, 中国的古史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将 同时,顾颉刚在运用其具有现代性的史学观念、方法时,因应其进化论的预设 而过度使用 “ 默证 法” ,在历史演进法的使用上囿于 “ 一元单 向”演进模式的窠臼,在假设与求证中未 能严格遵循 实事求是的原则。这些都影响到 “ 古史辨”理论与方法在古史研究中的有效性 。

假设 与求证 的方法作 为考 辨 古史 的主要 方法 。进 化史观 是 进化观 念在 历 史认 知上 的体现 ,而进 化观念 又是 在线性 不 可逆 的现代 时间意 识 中形 成 的 时间观 , 有别 于传统 社会 所盛 行 的循环 、 它 倒退 的时 间观 ,
本质上是现代性意识的体现。 科学理性的认知观是认知主体 的现代性意识在认知方式上的体现 , 它主

试论古史辨运动兴起的思想来源古代文学论文

试论古史辨运动兴起的思想来源古代文学论文

顾颉刚是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古史辨运动的主帅。

从古史辨运动一开始,顾颉刚就特别具有历史意识,在《古史辨》第1册写了一篇长达6万字的《自序》,突出强调他倡导、组织古史辨运动的心路历程,详尽地交代了古史辨运动的缘起。

半个世纪以后,他又发表了2万字的长文《我是怎样编〈古史辨〉的》(《古史辨》第1册,1982)。

[1]因此,古史辨运动产生的思想线索应该是非常清楚的。

但是,细读这两篇自述,可以发现顾颉刚关于古史辨运动产生的思想线索的叙述有颇不一致之处。

在1926年的《自序》里,顾颉刚认为他“上古史靠不住的观念”来源有四:第一是自刘知几至崔述的辨伪传统,第二是康有为为代表的清代今文经学,第三是胡适的实验主义史学方法,第四是故事传说、民间歌谣的暗示。

他说:《新学伪经考》买到了。

翻览一过,知道他的论辩的基础完全建立历史的证据上……后来又从《不忍》杂志上读到《孔子改制考》,第一篇论上古事茫昧无稽,说孔子时夏、殷的文献已苦于不足,何况三皇五帝的史事,此说极惬心厌理。

下面汇集诸子托古改制的事实,很清楚地把战国时的学风叙述出来,更是一部绝好的学术史。

(26页,1982)自从读了《孔子改制考》的第一篇之后,经过了五六年的酝酿,到这时始有推翻古史的明了的意识和清楚的计划。

(43页,1982)古史古书之伪,自唐以后书籍流通,学者闻见广博,早已致疑,如唐之刘知己、柳宗元,宋之司马光、欧阳修、郑樵、朱熹,叶适,明之宋濂、梅鷟、胡应麟,清之顾炎武、胡渭、毛奇龄、姚际恒、阎若璩、万斯大、万斯同、袁枚、崔述等人都是。

……长素先生受了西洋历史家考定的上古史的影响,知道中国古史的不可信,就揭出了战国诸子和新代经师的作伪的原因,使人读了不但不信任古史,而且要看出伪史的背景,就从伪史上去研究,实在比较以前的辨伪者深进了一层。

适之先生带了西洋的史学方法回来,把传说中的古代制度和小说中的故事举了几个演变的例,使人读了不但要去辩伪,要去研究伪史的背景,而且要去寻出它的渐渐演变的线索,就从演变的线索上去研究,这比了长素先生的方法又深进了一层了。

古史之中心题目:顾颉刚的《五德终始说》及其影响

古史之中心题目:顾颉刚的《五德终始说》及其影响

古史之中心题目:顾颉刚的《五德终始说》及其影响
李长银
【期刊名称】《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
【年(卷),期】2016(000)002
【摘要】1930年,顾颉刚在《清华学报》第1期发表了《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一文,标志着''''古史辨运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此文的撰写缘起,一方面是顾氏有意进一步将《帝系考》系统化,另一方面则是受了《本国史》教科书案的刺激。

至于顾氏之所以能够撰写这篇长文,不仅在于其继承了前人如崔述、康有为、崔适等人的''''疑古''''成果,更因为其运用了近代的史学方法——''''历史演进的方法''''。

因此,此文一经问世,''''颇予史学界以大冲动'''',堪称中国近代古史学上的经典之作。

【总页数】17页(P65-81)
【作者】李长银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092
【相关文献】
1.试论邹衍五德终始说中五德与帝王的配置关系 [J], 李华;曾振宇
2."五德终始说"之理论逻辑与现实困境——以王莽代汉立新为中心的讨论 [J], 曹婉丰
3.论五德终始说在秦的作用和影响 [J], 赵潇
4.论五德终始说在秦的作用和影响 [J], 赵潇
5.论董仲舒五德终始说的影响及终结 [J], 王保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知识论命题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知识论命题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知识论命题[关键词]顾颉刚;"层累构成说";历史知识论;神话[摘要]顾颉刚"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一说的内涵不仅局限于史料学的层面;它的现代性似乎主要体现在顾颉刚对历史知识一般性质、尤其是其不确定性的看法上或对历史知识的革命性态度上。

搁置历史本体、着重于古史知识形成过程的"层累构成说"标明了顾颉刚经验主义的知识立场。

而在普遍的知识论意义上,从怀疑古史纪录到怀疑全部历史纪录,顾颉刚事实上已经触及了历史知识的一般性质与"神话的性质的关系问题。

1923年5月6日,顾颉刚趁胡适让他暂时主持《努力》周报所附月刊《读书杂志》之际,将此前的半封书信,以《致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为题,刊发在《读书杂志》上。

半个多世纪后的1980年,顾先生回首当年时说:"哪里想到,这半封信一发表,竟成了轰炸中国古史的一颗原子弹。

"〔1〕(p17)时人的感受可能印证了当事人的回忆:"颉刚先生在我们中国学术界确是一个霹雳,这想是大家都感到的。

"〔2〕钱穆的说法或许略带夸张:"《古史辨》不胫走天下,疑禹为虫,信与不信,交相转述,三君者(胡适、钱玄同、顾颉刚--引者注)或仰之如日星之悬中天,或畏之如洪水猛兽之泛滥纵横于四野,要之凡识字之人几于无不知三君名。

"〔3〕上述这些"形容"究竟准确到什么程度,我们且不去管它,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样一个事实:"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这一源远流长的中国上古史知识框架应该说在1923年已经崩溃,而肇因就是顾颉刚的这半封书信。

勿庸置疑,这是20世纪中国所发生的一个最为重大的学术史事件。

它不但构成20世纪上半期人文学术变迁的总体背景,也使上个世纪末的中国知识界仍处在"疑古运动"的余波荡漾之中。

顾颉刚的思想总结

顾颉刚的思想总结

顾颉刚的思想总结篇一:顾颉刚与《当代中国史学》论文在中国现代史学家中,能像顾颉刚(1893-1980)那样中外闻名的,没有几人。

而像顾那样,以名人专家的身份,高屋建瓴,对其领域的成就得失,加以评论的,似乎更为少见。

由此看来,本书实在是弥足珍贵了。

俗话说:文品如人品。

这表明,两者之间又有联系。

那么,就让我们首先从作者谈起吧。

民国时期的学界,流传有这样一句话:”我的朋友胡适之”,用来谐戏那些以认识胡适(1891-1962)为荣、并将他常挂在嘴边炫耀的学人。

这句话一方面显示胡适名望之大,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胡适的为人。

的确,胡适之交游,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车夫马弁,在同类学者中,并无几人可及。

但其实,真正能成为胡适朋友的人,也实在没有想像的那么多。

而在他们当中,顾颉刚绝对是很重要的一位。

1917年,胡适自美归国,任教北京大学。

虽然在回国以前,他已经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博得一些名声,但要想在北大立足,并采用新的研究手段与角度,将中国传统的经学史研究,扩大和转变为类似西方的哲学史研究,则仍然让他感到是一种冒险,因此心存不安。

胡适的这种不安也十分自然,因为他所面对的,是一批比他小不了几岁,自幼便受到传统学问熏陶的学生。

在他们当中,顾颉刚是突出的一位。

出身苏州世代书香、其家族曾被康熙誉为”江南第一读书人家”的顾颉刚,在去北京念书以前,不但已经熟读了那些所谓的”经书”,而且还旁涉各类书籍,并培养了对历史研究的兴趣。

可幸的是,胡适的新方法、新态度不久即为顾颉刚所认可,顾还为他在同学中说项:”他虽没有伯弢(陈伯? |--胡适的前任)先生读书多,但在裁断上是足以自立的”。

更重要的是,顾还拉了另一位旧学底子厚、而又能”放言高论”的同学傅斯年(1896-1950)去听胡适的课。

由于傅和顾的认可和支持,年轻的教授胡适才在北大站稳了脚跟。

与他的老师胡适相比,顾颉刚虽然没有”暴得大名”,但成名也不可谓不早。

他于1920年北大毕业,由胡适介绍入图书馆工作,并协助胡适编书。

顾颉刚疑古学浅论

顾颉刚疑古学浅论

GU Jie-gang's Scholarship of Doubting Ancients 作者: 路新生
作者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上海200062
出版物刊名: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07-115页
主题词: 顾颉刚;疑古学;方法论;渊源;崔述;《五德终始学下的政治和历史》;巫史文化;辩伪学;刘歆;造伪说
摘要:顾颉刚先生是我国现代'疑古'运动的代表性人物.顾先生的治学方法论有'中'、'西'嫁接的特点,他所选择的中、西两端的代表,一为胡适,一为崔述.顾先生'层累说'受到了崔述较深的影响,其治学方法也和崔述一样,一方面能够将史事的'原始状'与'传衍状'相分离;另一方面,亦由于过分强调史料的'当下性'而忽视了史料的'滞后性',致使顾先生在疑古的具体操作中不免出现了某些误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崔述的学术思想是顾颉刚疑古思想的重要来源,其间并且存在日本疑古思想的外来 影
响 ,是可以肯定的。但是在1923年正式提出“层累说”以前,顾颉刚还没有见到日本那珂
通世本《考信录》。其后他整理编订《崔东壁遗书》,是以陈履和刻本为底本, 参考 了那珂
通世的 研究 成果。 关于顾颉刚、崔述与日本学术思潮的关联,主要有:(一)胡适“极
少数人欣赏,多数人不承认”说和钱穆“传矣而不广,存矣而不著”说;(二)王煦华“质的
变化”说和邵东方“根本差别”说;(三)廖名春“可能接受白鸟库吉‘尧舜禹抹杀论’”说;
(四)李庆“中日两国研究互动”说和钱婉约“共同源头”说;(五)李学勤“疑古思潮在日
本也有进步意义”说。 一、与崔述的最初接触(1906-1923) 据胡适先生《 科学 的
古史家崔述》年谱目:崔述卒后8年(1824年),陈履和刻成《遗书》;卒后87年(1903年),
日本史学会印行那珂通世标点之《东壁遗书》;卒后105年(1921年),顾颉刚标点《东壁遗
书》;卒后107年(1923年),胡适撰《科学的古史家崔述》;卒后120年(1936年),顾颉刚
标点之《东壁遗书》出版。对崔述学术的传播有清晰的条列。〔1〕(《附录》)(p.950-951) 据
李庆先生统计,〔2〕清末民初之际崔述事迹见于以下书籍: 1.陈履和《敕授文林郎福建
罗源县知县崔东壁先生行略》(见道光四年刊《崔东壁先生遗书》附) 2.唐鉴《国朝学
案小识》卷十四、 3.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三十六 4.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
二编卷三十五 5.陶梁《国朝畿辅诗传》 6.咸丰三年《大名府续志·文苑传》 7.
闵尔昌《碑传集补》卷三十九 8.清史馆编《清史列传》卷六十八 9.赵尔巽《清史
稿·儒林三》 顾颉刚先生所整理的《崔东壁遗书·附录》,又有徐世昌《大清畿辅书征》
卷三十三的《崔述小传》一种,〔1〕(《附录》)(p.915)可为上述统计作一补充。这些小传均
为史料性质,来源也都是陈履和的《行略》。 在学术研究方面,据李庆先生所述,在胡
适、顾颉刚等人发现崔述以前,1905年《东方杂志》第二卷第七期刊有署名霾照的《崔东壁
学术发微》,1907年《国粹学报》第三卷第九期(总三十四期)有刘师培的《崔述传》。由于
刘师培及其妻何震曾在日本留学,与日本学界多有联系,所以李庆认为:“此文的写作,或是
受到日本出版《东壁遗书》的刺激,也是可以想像的。”〔2〕 1932年2月,顾颉刚
先生编订《崔东壁遗书·附录·传状目按语》时,也已肯定刘师培所作《崔述传》是目睹了
日本史学会所刊《东壁遗书》,并节缩陈履和《崔东壁先生行略》而作。顾颉刚还说,在1926
年,他由张春晖处得到了嘉庆二十三年所刊《崔东壁先生行略》的原版。〔1〕(《附录》)(p.939)
胡适、钱玄同、顾颉刚等人对崔述的注意,据《古史辨》第一册上编,有以下的过程: (一)
由顾颉刚首先提出崔述一事 1920年12月15日,有了编辑《辨伪丛刊》(当时叫做《辨
伪三种》)的计划以后,顾颉刚在致胡适的信中说:“清代人辩证古史真伪的,我知道有两大
种而都没有看过。一是崔述的《东壁遗书》,一是林春溥的《竹柏山房丛书》,先生那里有么?”
〔3〕(《告拟作〈伪书考〉跋文书》)(p.14 此处所说“我知道有”一事,80年代初
顾颉刚撰文补充说:“约莫在我十二三岁时,我在家中找出了一部李元度所著的《国朝先正事
略》,……其中有《崔东壁先生事略》一篇,说他著有《补上古考信录》、《唐虞考信录》、《夏
考信录》、《商考信录》、《丰镐考信录》、《洙泗考信录》,把西周以前的 历史 和孔子个人的历
史,作出了细密的考辨,于是大量的《传》、《记》中许多失真的记载给他一扫而空了。这岂
不是一件大快事!但是这部伟大的著作,直到我大学毕业时还没有看见,因为它的流行量太小
了。”〔3〕(《我是怎样编写〈古史辨〉的?》)(p.6-7)(原刊《 中国 哲学 》第二、六辑。)
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成书于同治初年,由曾国藩作序,流传广泛。日本学界了解崔述,
最初也是通过此书,详后引内藤湖南之语。 顾颉刚十二三岁,是1904-1905年。顾潮、
顾洪将此事系在顾颉刚14-15岁在长元吴公立高等小学校读书期间,〔4〕(p.31)时间是1906
-1907年。 顾颉刚在信中同时说到的林春溥《竹柏山房丛书》,很快在胡适的藏书中找
到了,翻检之后并没有辨伪方面的 内容 ,使顾颉刚和胡适都感到失望。〔3〕(《论〈竹柏山
房丛书〉及〈庄子·内篇〉书》)(p.17)顾颉刚治学是从目录学开始的,在林春溥的《竹柏
山房丛书》十五种之中,恰有《开闢传疑》二卷。顾颉刚之所以向胡适询问此书,推测是记
住了这二卷的书名。由顾颉刚对林春溥《竹柏山房丛书》判断的失误来看,他所说的“知道
而没有看过”《东壁遗书》的话是可信的。 (二)胡适、顾颉刚分别寻找《考信录》 1920
年12月18日,胡适在给顾颉刚的回信中说:“崔述的《东壁遗书》我没有,林春溥的《竹柏
山房丛书》我有全部。”又说:“崔氏书有日本人那珂通世的新式圈点校印本,可惜此时不易
得了。我已托人寻去。”〔3〕(《告拟作〈伪书考〉长序书》)(p.15) 崔述的《考信录》,
除单篇零散刻印以外,据本文所知完整的刻本计有10种: 1.1824年(道光四年)陈履
和刊《崔东壁先生遗书》本 2.1875年(光绪元年)聚珍翻印本(据赵贞信《考信录解
题》附记)〔1〕(《附录》)(p.930) 3.1879年(光绪五年)王灏《畿辅丛书》刻本(只
有《考信录》等14种) 4.1924年(民国甲子)上海古书流通处石印本(一说为景本。
据洪业《崔东壁书版本表》〔1〕(《附录》)(p.936)) 5.“近年坊间石印本”(据范希增
《书目答问补正》。与上书可能为一事) 6.1902年日本那珂通世编、日本史学会据陈履
和道光本标点《崔东壁遗书》铅印本 7.上海群学社铅印小字本(据《崔东壁遗书·附录·序
目·目》顾颉刚按语〔1〕(《附录》)(p.911)) 8.1930年北平文化学社铅印大字本(据
顾颉刚《崔东壁遗书·附录·序目·目》顾颉刚按语〔1〕(《附录》)(p.911)) 9.1936
年顾颉刚标点上海亚东图书馆排印《崔东壁遗书》 10.1983年顾颉刚编订上海古籍出版
社《崔东壁遗书》本 就当时情况看,已有的几种版本中,《畿辅丛书》本是最容易寻找
的。胡适的回信表明他已了解日本出版有《崔东壁遗书》的消息,并且认为日本的版本更好
更便利。 胡适和日本学界有直接联系,如青木正儿、诸桥辙次等。青木正儿主要研究中
国近世戏曲史,一直阅读《新青年》杂志,关注中国的文学革命。他在《支那学》创刊后,
寄赠了第一卷第一号给胡适,胡适在1920年9月复信答谢,二人开始频繁交往,胡适马上托
青木正儿在日本查找姚际恒和崔述的著作。(参见桑兵《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上海古籍出
版社2001年,第四章;胡适《胡适书信集》(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此
时曾在日本留学的钱玄同尚未介入讨论。 (三)找到《畿辅丛书》本《考信录》并开始研究
1921年1月24日,胡适在致顾颉刚信中说:“近日得崔述的《东壁遗书》(还不是全书,乃
是《畿辅丛书》本,只有十四种,但《考信录》已全)觉得他的《考信录》有全部翻刻的价值,
故我决计将此书单行,作为《国故丛书》的一种。此书我一二日内可看完。今先送上《提要》
一册。此为全书最精采之部分,你看了便知他的书正合你的‘伪史考’之用。”〔3〕(《告得〈东
壁遗书〉书》)(p.19) 顾颉刚从这一天开始见到了《考信录》的《提要》,即崔述 总结
辨伪“律例”的部分。 (四)顾颉刚继续寻找《考信录》 1921年1月25日,顾颉刚
在第二天给胡适的回信中说:“《考信录》这部书,我想看了好久了,到琉璃厂问了两回,书
易得而价不能出,所以至今还没有看见。先生说这书有全部翻刻的价值,我想有暇时到先生
处看看,如我的力量能够标点的,等我《辨伪三种》做完了之后便接下去。”〔3〕(《论伪史及
〈辨伪丛刊〉书》)(p.20) 这封信说顾颉刚已在书肆见到《遗书》,但书价太高买不起,
说明他在此以前也在独立寻找此书,但还不能决定全力投入。 信中同时说到钱玄同对编
辑《辨伪丛刊》的意见,开始介入讨论。《古史辨》第一册所载顾颉刚致钱玄同的第一封信,
写于1921年1月21日,〔3〕(《论〈辨伪丛刊〉分编分集书》)(p.23)钱玄同的回信写于1921
年1月27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