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为什么厌恶顾颉刚
鲁迅与林语堂钱玄同刘半农友谊的小船是怎样说翻就翻的

鲁迅与林语堂、钱玄同、刘半农友谊的小船是怎样说翻就翻的?有思想、有态度、有品位,更有情怀鲁迅一生论敌无数,朋友也不少,如林语堂、钱玄同、刘半农都是他的老朋友。
但可惜的是,最终鲁迅和这几个老朋友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
鲁迅与林语堂1929年8月28日,上海南云楼,北新书局老板李小峰请鲁迅、林语堂夫妇、郁达夫夫妇、川岛等文化界名流吃饭。
北新书局长期拖欠鲁迅版税,鲁迅忍无可忍准备将其告上公堂。
李小峰闻讯,请郁达夫向鲁迅求情。
在郁达夫、川岛等人调节下,双方达成协议,北新书局将徐徐归还鲁迅版税。
因此,8月28日南云楼这顿饭本是“合好”之局,李小峰与鲁迅重归于好,顺便感谢郁达夫、川岛等人。
饭局本来把酒言欢其乐融融,不料席间,有人忽然提到张友松这个名字,暗示有“奸人”造谣。
一向心直口快的林语堂没有多想,便跟着别人点头附和。
张友松是鲁迅学生,也想办个书店,为此多次请鲁迅等人吃饭。
为拉拢鲁迅,张友松表示自己要以李小峰为戒,决不拖欠作者的版税。
此话传到外人耳朵里,包括李小峰在内的不少人便以为,鲁迅之所以起诉李小峰便是由于张友松在挑拨离间。
鲁迅本来就对张友松的事情非常敏感,一看林语堂点头附和,以为林语堂是在讥讽他,当场脸色发青,从座位上站起来,拍着桌子大声喊道:“我要声明!我要声明!你这是什么话!我和北新的诉讼不关张友松的事!”林语堂站起来辩解说:“是你神经过敏,我没有那个意思!”两人越说越火,像一对雄鸡一样,互相瞪了足足两分钟。
后来,还是“和事佬”郁达夫站出来,一手按下鲁迅,一手拉着林语堂和他夫人廖翠凤赶紧离开。
筵席就此不欢而散。
南云楼风波事情虽小,却标志着鲁迅和林语堂这两位老朋友关系恶化。
而此前,他们还曾互相扶持并肩战斗过,一度是亲密交往的老友。
1923年,林语堂戴着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高帽回国,经胡适推荐被聘为北大教授。
其时,新文化运动阵营已经开始分裂,北大文科教授分成两派,一派以胡适为领袖,一派以周氏兄弟为首。
鲁迅和近代史学家顾颉刚的恩怨纠纷

鲁、顾交恶,其实并非那么的复杂、纠结。
鲁迅憎恶顾颉刚,大概不出两方面原因:第一,鲁迅认为顾颉刚乃“胡适之的信徒〞、“胡适之陈源之流〞,属“现代评论派〞,而陈那么是鲁迅深恶痛绝的人。
鲁迅爱憎清楚,对敌方不稍宽假,爱屋及乌,恶其余青,是他刚直的一面,也是“派性〞清楚的一面,第二,鲁迅到厦门大学之后,看到顾颉刚所“汲引〞的熟人朋友达六七人之多,认为顾先前所宣称的“不问外事,专一看书〞是骗人的话;还有比拟重要的一点,是鲁迅也感到了顾颉刚和他“安排的羽翼〞对自己的“排斥〞(《两地书》)。
1933年4月,《两地书》出版,涉及顾颉刚的那局部书信中,隐去顾的真名,以绰号“朱山根〞代称之,熟悉内情的人一望便知那就是顾颉刚,这说明鲁迅首先把一件原本属于小范围内的事情全部公开化、社会化了,此前即1927年5月孙伏园在《中央日报》副刊上已有所披露,但未连带更多的人和事。
顾颉刚在同年10月17日的日记中记载,“昨夜在处始见鲁迅《两地书》,其中骂予之语皆彼之‘疑心生暗鬼〞,(《日记》第三卷)。
顾颉刚由此终其一生不再原谅鲁迅。
顾颉刚也清楚,鲁迅最恨的人不是胡适,也不是陈源,而是顾本人,他推断原因,约有四条,其中主要者有两点,第一,自己最先揭露了《中国小说史略》抄袭盐谷温《支那文学概论讲话》;第二,自己是胡适的学生(《日记》第二卷)。
关于鲁迅抄袭事,顾颉刚在1927年2月21日日记中有一条记载:“鲁迅对于我的怨恨,由于我告陈通伯,《中国小说史略》剿袭盐谷温《支那文学讲话》。
他自己抄了人家,反以别人指出其剿袭为不应该,其卑怯骄妄可想。
此等人竟会成群众偶像,诚青年之不幸。
他虽恨我,但没法骂我,只能造我种种谣言而已。
予自问胸怀坦白,又勤于业务,受兹横逆,亦不必较也。
〞(《日记》第二卷)由此可见,鲁迅应该早就知道谁是始作谣言者。
1935年底,在为《且介亭杂文二集》所作后记中,鲁迅慨叹道,“男盗女娟〞,这是“人间大可耻事〞,现在《中国小说史略》译为日文,盐谷温的著作也早有了中译本,两国读者“有目共见〞,自己背负了十年之久的“剽窃〞恶名,总算可以卸下了,而陈源那么将永远无法洗刷造谣、说谎的罪名。
顾颉刚与鲁迅的是非曲折

顾颉刚与鲁迅的是非曲折修前【摘要】顾颉刚与鲁迅曾同时在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任教。
虽然如此,两人的交往却极少,只能算作泛泛之交。
一直以来,两人的关系不仅没有改善,反而是越弄越僵,最终几乎要对簿公堂。
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之间一直存在着矛盾,其主要表现在“古史辩”、“剽窃案”、“厦大风波”、“留粤听审”等事件中。
关键词:古史辩剽窃案厦大风波留粤听审在谈及两人的是非曲折前,有必要先介绍下顾颉刚,鲁迅就不必了,因为他是众所周知的。
顾颉刚(1893—1980)原名顾诵坤,字铭坚。
江苏苏州人。
在北大学习期间师从胡适。
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民间文学研究家。
历任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近十所高校教授。
是“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
是“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学说的创立者,这一学说打破了把古代视为“黄金时代”的观念,曾在史学界引起激烈争论。
著有《古史辨》、《孟姜女故事研究集》、《汉代学术概论》、《中国三千年来民族发达史》等。
一所谓“古史辩”问题,是指顾颉刚在1923年讨论古史问题时,曾说“禹,《说文》云:‘虫也’……,大约是蜥蜴之类,我以为禹或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
”于是他人便将此归纳成“禹是一条虫”。
实际上这只是顾颉刚的一种假设,不久之后,他就放弃此说啦。
但此话一经宣扬,鲁迅知后便极力讽刺奚落。
鲁迅在《故事新编·里水》中,针对顾颉刚的观点(顾颉刚假定鲧是鱼,禹是蜥蜴),把顾颉刚称为“鸟头先生”。
因为“顾”字繁体为“顧”,据《说文解字》,顧字从页雇声,雇是鸟名,页本义是鸟头。
很明显,鲁迅在这里进行了人身攻击。
鲁迅之所以如此对待顾颉刚,是有其背景的。
方时,北大教授分成两派,互不相让。
一为留学英美派,代表人物有胡适、陈源,代表刊物为《现代评论》、《晨报副刊》。
另一派为留学法日派,代表人物有鲁迅、周作人、沈兼士等,均为浙江籍,代表刊物是《语丝》、《京报副刊》。
而当时顾颉刚正师从胡适,不消说,鲁迅将顾颉刚视为英美派(即现代评论派)了,所以对其是怎么看怎么不顺眼,百般奚落,认为顾颉刚“将古史‘辨’成没有”。
鲁迅当年是如何痛骂胡适的

鲁迅当年是如何痛骂胡适的1925年,鲁迅辛辣嘲讽胡适“蒙着公正的皮”的丑态让人作呕1、胡适主张学校是教学机关,不应该卷入政治漩涡尤其是党派斗争漩涡中去,鲁迅骂他出卖灵魂,令人作呕鲁迅年长胡适10岁。
二人之友谊,始于1918年(共同为《新青年》撰稿),终于1925年(因“女师大风潮”而生嫌隙)。
胡适日记中,记载了不少这段时期二人交往的具体情形,如“与启明(周作人)、豫才(鲁迅)谈翻译问题。
豫才深感现在创作文学的人太少,劝我多作文学。
”“演讲后,去看启明,久谈,在他家吃饭,饭后,豫才回来,又久谈。
周氏兄弟最可爱,他们的天才都很高。
”①鲁迅出版《中国小说史略》,胡适曾誉之为“一部开山的创作”;鲁迅对胡适的《西游记》、《水浒传》研究,提供过不少帮助,也称赞过胡适的某些文章“警辟之至,大快人心!”②1925年的“女师大风潮”,鲁迅力挺许广平等女学生,痛骂校长杨荫榆、学者陈源、教育部长章士钊。
胡适也受波及,第一次被鲁迅极辛辣地不点名嘲讽(之前也有过讥刺,但程度甚轻),说他“将自己的魂灵枭首通衢,挂出了原想竭力隐瞒的丑态。
丑态,我说,倒还没有什么丢人,丑态而蒙着公正的皮,这才催人呕吐。
”③嘲讽的原因如下:女师大风潮蔓延到北大,北大评议会部分人士认为教育部长章士钊解散女师大,乃是教育界罪人,在投票程序并不合法的情况下(如主持人违规参与投票以打破六票对六票的均势,临时宣布评议会无表决权之议案、强行付诸表决等),投票宣布北大独立,与教育部脱离关系。
胡适等17名北大教授则于事后发表公开信,呼吁学校“应该早日脱离一般的政潮与学潮”、“学校为教学的机关,不应该自己滚到政治漩涡里去,尤不应该自己滚到党派政争的漩涡里去”。
胡适的这些言论,引发了鲁迅极大的不满。
④2、女师大学潮中,学生一方粗暴剥夺校长资格,查封校长办公室;鲁迅指责校长杨荫榆对学生“率警殴打,断绝饮食”,并非事实20年代高校“学生自治会”权势过大,与女师大风潮有极大关系。
被鲁迅骂过的人

鲁迅先生是五四运动中的一代骁将,中国新文化的奠基人之一。
毛主席给予他很高的评价,指出: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国新文化的方向。
即便在20世纪30年代的当时,虽有"左"的右的以及自称"中间"的各方势力夹击,进步青年却一直奉他为精神领袖。
鲁迅因其文风泼辣,力透纸背,经常在文坛犀利的批评和自己不同见解的人和事物。
随手一列,他骂过或者冷嘲热讽过的人有吴稚晖、陈源、徐志摩、章士钊、胡适、林语堂、梁实秋、郭沫若、周扬、成仿吾、章克标、邵洵美等,与他打过一点笔墨官司的人里甚至还有夏衍、朱光潜、李四光、施蜇存等。
我们也不妨来看看鲁迅“骂”过的人的以后的几种情况。
被鲁迅骂过的人,不一定都错,更不一定都坏,比如郭沫若、成仿吾的创造社太阳社诸君子,周扬、田汉等"四条汉子",都是好样的革命家,包括章士钊老先生和梁实秋老先生,依然德高望重。
被鲁迅所喜欢的人,解放以后好象都倒过一点霉。
“奴隶总管”胡风成了反革命,丁玲、冯雪峰是右派,而被鲁迅引以为战友的瞿秋白,文革中从烈士一下子变成了"不足为训"的叛徒。
当然后来这些人也都平反了。
也有被鲁迅骂过现在真成了坏人的如迪克即张春桥。
探讨鲁迅先生的缺点与不足,是可以的,但鲁迅的精神决不容亵渎。
下面,我们把被鲁迅骂过的名人找重点的说一下:梁实秋看到这个名字,我们恐怕马上就想到了鲁迅先生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一文。
而他也是与鲁迅先生笔战时间最长的一位现代文化名人。
二人的笔战,起初系由对文学的阶级性的不同看法引起,后又延伸到很多方面。
留学美国,师从白璧德的梁实秋主张文学的人性论,而鲁迅却持相反的意见。
可以说,论战之初,还主要在文艺思想的学术范围内,但渐渐双方都过火了,都在一定程度上掺杂进了强词夺理、意气用事,甚或抵毁谩骂,正是在此特定的氛围中,鲁迅先生才写下了《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一文,而梁实秋也著文《鲁迅与牛》予以反击。
顾颉刚与《鲁迅全集》注释

70东方论坛一青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EASTERN FORUM—JOURNAL OF QINGDAO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No.1,2021顾颉刚与《鲁迅全集》注释鲍国华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天津300387摘要:在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全集》的注释过程中,注释者除查阅文献资料外,还访问了与鲁迅著作内容相关的当事人和知情人。
史学家顾颉刚曾与鲁迅共事,并产生恩怨纠葛,自然在被访问之列。
在接受访问及与注释者的通信中,顾颉刚以平和坦荡之心,提供了不少第一手资料;但在自家日记中,则呈现出不尽相同的立场和观点。
围绕《鲁迅全集》注释的方方面面,在历史的明与暗、思想的显与隐、文本的表与里之间,折射出顾颉刚微妙的政治和文化感受,这成为考察20世纪后半期中国知识分子心态史的一个突出个案。
关键词:顾颉刚;《鲁迅全集》;注释;心态史中图分类号:121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110(2021)01-0070-12在迄今各版本的《鲁迅全集》中,对鲁迅作品的注释,始于1958年版。
①这一版《鲁迅全集》由冯雪峰主持,林辰、孙用、杨霁云、王士菁等担任收集、整理、注释和编辑工作,②“对鲁迅作品的写作背景、涉及的古今人物、历史事件以及社团、书籍、报刊乃至典故、名物、方言土语、引文出处等等,尽可能一一加以注释疏证”③,共撰写注释5800余条,约54万字,为鲁迅作品的阐释和普及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为此后的注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注释,出现在1981年版《鲁迅全集》中。
这一版针对1958年版注释的不足,从1975年底开始,以单行本的形式重新编注出版鲁迅作品的“征求意见本”,对此前的注释进行修订和补充。
“征求意见本”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幽力、财力,查阅旧的报刊资料,访问当事人和知情人,先后有近200人参加了注释工作。
④在此基础上,人民文学出版社于全国性纪念鲁迅百年诞辰的1981年出版了16卷本《鲁迅全集》,注释总数达23000余条,240万字左右,较1958年版增加三倍以上。
鲁迅,横刀立马的孤独者

鲁迅,横刀立马的孤独者翻开《一个都不宽恕――鲁迅和他的论敌》一书,我们依然能感受到80多年前文坛论争的硝烟。
鲁迅手持“匕首”和“投枪”与论敌进行激烈较量的历史画面又重现眼前。
鲁迅在论争中体现出来的“一个都不宽恕”的“硬骨头”精神,他将大量的时间耗费在论争上的做法,需要今天的人们反思与重新评价。
横刀立马的孤独者鲁迅一生写过的许多杂文,被称为“匕首”和“投枪”。
而鲁迅的论敌也不少,有复古派的章士钊、胡先?X、梅光迪等人,有现代派的陈西滢、徐志摩等人,有左联的郭沫若、钱杏?、田汉等人,还有高长虹、顾颉刚等无派系人士,几乎整个文化界人士都与鲁迅有过大大小小的论争。
其论战时间之久、论争范围之广、论敌之多,着实令人匪夷所思。
著名学者陈涑渝将鲁迅与文化界人士的论争史料,汇编成《一个都不宽恕――鲁迅和他的论敌》一书,详细梳理了鲁迅与论敌之间的各种纷争,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波澜壮阔的论争画面,对于后人研究鲁迅的“论争现象”大有帮助。
在《一个都不宽恕――鲁迅和他的论敌》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与他人的论争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既有和派系之间的纷争,也有与高长虹、顾颉刚等人的短兵相接,这些论争主要集中在三大方面:鲁迅与复古派的论争、鲁迅与现代评论派的论争以及鲁迅在左联时期的论争。
我们不难理解鲁迅与复古派之间的恩怨。
从本质上来,无论是复古派中的甲寅派还是学衡派,都是当时社会上出现的文化守成主义,对新文化的发展有极大的阻碍作用,这确实让鲁迅坐立不安。
1925年,甲寅派主张尊孔读经,鲁迅立马写了《十四年的“读经”》、《学界三魂》和《“碰壁”之余》等文章,批评尊孔读经是“开倒车”。
如果说鲁迅与复古派的论争只是蜻蜓点水般的笔战,那鲁迅与现代评论派的论争便是大规模的论战,而鲁迅在左联时期的几次论争则是更大范围的纷争。
引发鲁迅与现代评论派论争的缘起于“女师大风潮”、“五卅惨案”、“三?一八惨案”等事件,鲁迅写下了《我的“籍”和“系”》、《并非闲话》和《不是信》等文章,对现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保持警惕,并在《并非闲话(二)》中说道:“人自以为‘公平’的时候,就已经有些醉意了。
顾颉刚状告鲁迅

在学术界最 有名的著作是 《 中国小说史 略 》,
这让他 在哪里都 会得到 尊敬 ,可敌方 阵 营为 了打掉鲁迅的声誉 ,由陈西滢等散布 出消息 ,
说鲁迅 的这本 书其实是抄 袭 日本 人盐谷温 的
6 0 l 文史精华 , 2 0 1 7 . 0 1 . 下
YI W ENYI SHI 逸 闻 轶 事
“ 你只 叫我考证生 日,我是 根据现有 的资料
考证 出来 的 ,我是从 学术考 察 ,不是从爬 虫
本 身是一个 大胆 的怀 疑主义者 ,经过胡适 的
点拨 , 更 发展为彻 底的 “ 疑古 ” 学派领军人物 。 在 中国 ,怀疑 主义者很 容易爆 出惊 世骇俗 的 观点 ,所 以顾颉 刚很早 就出了名。
逸闻轶事
YI W ENYI S H
顾 颉 刚 状 告 鲁 迅
◎傅 林
唯 一要与 鲁迅打 官司的 “ 敌人”
在 民 国的文坛上 ,鲁 迅 的敌人 大概是 最
生 日已由顾颉 刚先 生考 出来 了 ,是 6 月 6日, 所 以我们就 定这一 天 为 ‘ 工 程师节 ’。”后 来 ,陈立夫 知道 了原 来顾颉 刚认为 “ 禹是一
话 ”的原则 ,没经过 任何查证 就大 喊 “ 鲁迅
抄袭 了 ”。本来 就对此 极为厌 恶的鲁迅 见哪 个 喊的声音 大就对 哪个下手 ,于是开 始 了对
“ OK ! ”一个不拿拄杖 的学者说 。
“ 不 过 您要 想 想 咱 们 的 太 上 皇 ,” 另 一
个不拿拄杖 的学者道 。
顾颉 刚的冷 嘲热讽 。
多 的。但 只有一次 他 的敌 人和他 到 了对簿公
堂 的地步 ,这人就是顾颉 刚。 顾 颉 刚 是北 京 大 学哲 学 系 1 9 2 0年 的 毕 业生 ,为胡适 、鲁 迅 、周 作人 的学 生辈 。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为什么厌恶顾颉刚
凤凰资讯
是非还是意气鲁迅为什么厌恶顾颉刚
顾颌刚
鲁迅小说《理水》中有一座文化山,山上有一位鸟头先生,他鼻子红得发紫,说话结结巴巴。
当人们议论大禹治水时,他立刻把鼻尖涨得通红,吃吃地说:“这这些些都是废话,你们是受了谣言的骗的。
其实并没有所谓禹,‘禹’是一条虫,虫会治水的吗?”这位乌头先生就是影射我国现代著名史学家、“古史辨学派”代表人物顾颌刚。
据《说文解字》,顾字从页雇声,雇是鸟名,页本义是头,“鸟头”这个绰号即从“顾”字而来。
在《古史辨》第一册中,顾颉刚指
出:“禹是上帝派下的神,而不是人。
”他又依据《说文解字》对“禹”字加以解释,说禹是蜥蜴之类的虫。
1919年3月26日,鲁迅在《孔乙己·附记》中反对用小说进行人身攻击,使小说成为一种泼秽水的器具;但16年后他撰写《理水》,却把顾颌刚的生理缺陷当做笔下的嘲讽材料,这显然违反了他当初的创作宣言。
鲁迅后来承认,《故事新编》“内容颇有些油滑,并不佳”(1936年1月18日
致王野秋函),也许含有对上述做法的自我批评吧。
说“禹是一条虫,这是一种石破天惊的新论,更丝毫没有可笑之处。
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中,顾颌刚先生指出,《尚书》今文28篇中的《尧典》、《禹贡》、《皋陶漠》3篇是战国儒家的伪造文件。
伪书的作者利用远古的神话材料,确立了一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古史系统,虚构他们的许多美政,引导人们一心向往儒家宣扬的尧舜盛世。
顾颌刚先生运用翔实的史料,通过缜密的考证,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卫道士径烃守护着的伪古史。
他在史学研究中表现出的“疑古”精神,是当时的反封建思潮的一个侧面。
那么,鲁迅跟顾颉面刚之间的矛盾为什么会发展到水火不相容的地步呢?。
在致许广平、章廷谦等人的私人信扎中,鲁迅真实袒露了他厌恶顾颉刚的几点理由:
一,顾颉刚自称只佩服胡适、陈源两人,而胡适在20年代却多次给封建军阀出谋献策,幻想由他们来“裁兵”“制宪‘’,实行“联省自治”,甚至反对驱逐废帝博仪出宫陈源则是众所周知的鲁迅的论敌。
二、1926年秋,鲁迅与顾颉先后应聘到厦门大学任教。
顾颌刚曾表示不问外事,专一看书,但他推荐了潘家询、黄坚、陈万里来厦大,陈万里又推荐了罗常培、王肇鼎,因而在厦大国文系和国学院形成了一种势力。
他们排斥鲁迅,说鲁迅是“名士派”。
同年12月,章廷谦来厦大任国学院出版部干事兼图书馆编辑。
顾颉刚暗中竭力反对,但事成定局后,他又抢先向章廷谦报告。
章抵厦门的当天,他还派人送章一大碗红烧牛肉和一碗炒菜花。
三,鲁迅1927年致孙伏园的一封信中,说顾颉刚在厦门时曾起劲地反对国民党,使厦大国学院主任、国民党员沈兼士感到愤恨。
1927年1月中旬,鲁迅辞去厦大教职赴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
同年4月18日,顾颌刚也应中山大学文科主任傅斯年之聘来中大担任教授。
鲁迅宣布“顾某若来,周某即去”,坚决表示辞职。
同年5月11日,武汉《中央日报》副刊披露了鲁迅致孙伏园信和鲁迅的学生谢玉生致孙伏园信,指责顾颉则“反对民党”、“造作谣言”、“主张开除学生”等。
7月22日,顾颌刚在杭州看到这份报纸,便于
7月24日致函鲁迅、提出待9月中旬他回广州后将对鲁迅提起诉讼,因为在北伐战争高潮中,“反对民党”无异于反革命。
顾在信中说:“如颉刚确有反革命之事实,虽受死刑,亦所甘心,否则先生等自当负发言之责任。
”鲁迅后来公布了顾的来信和他的复信,并加了一篇文章。
今天看来,顾颉刚在厦大期间确曾有“安插私人”的做法,在对待章廷谦的态度上,也的确表里不一。
但说顾颌刚“反对民党”,恐怕不尽符合事实。
最有力的反证,就是顾颌刚曾在私下里动员胡适参加国民党。
1927年2月,顾颌刚在致胡适信中说:“有一件事我敢请求先生,先生归国以后似以不作政治活动为宜。
如果要作,最好加人国民党。
自从北伐军到了福建。
使我认识了几位军官,看见了许多印刷品,参加了几次宴会,我深感到国民党是一个有主义、有组织的政党,而国民党的主义是切中于救中国的,又感到这一次的革命确比辛亥革命不同,辛亥革命是上层社会的革命,这一次是民众的革命。
我对于他们深表同情,如果学问的嗜好不使我却绝他种事务,我真要加人国民党了。
”(见《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册)顾颌刚的这封私人信札,具体谈及了他在厦门时期的思想转变情况,证明他当时“服膺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而并非“反对民党”。
至于顾颉刚是否系胡适的信徒,也须作具体分析。
顾颉刚承认,他在治学方法上明显受到了胡适的影响;但他同时
也受了我国史学史上疑古思想的影响,乾嘉考据学的影响,道威以来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在五四运动中,他受到了当时“民主”与“科学”两个口号的深刻影响;在五四以后,他还逐步接受了唯物史观的影响。
在政治态度上,顾颉刚更没有跟在胡适后面亦步亦趋。
在给胡适的信札中,他就批评了胡适提倡“好政府主义’,“反对没收清宫”的主张和“为段政府的善后会议议员”的行为,规劝胡适跟梁启超、丁在君、汤尔和一班人断绝关系。
由此看来,鲁迅跟顾颉刚盛气相向,在某些方面固然有是非之分,在另一些方面也确有彼此误解和意气用事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