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怀疑与学问》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精 《怀疑与学问》试题(含答案)

精 《怀疑与学问》试题(含答案)

试题一、基础达标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停滞.( ) 塾.师( ) 颉.( ) 程颐.( )流萤.( ) 辨伪去妄.( ) 步骤.( )2.解释下列词语。

虚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墨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攻自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辨伪去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停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你认为文中哪句话概括了“怀疑与学问”的关系?4.怎样理解文章开头的程颐和张载的话?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的开头引用他们的话?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

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5.“怀疑、思索、辨别”三步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6.作者是如何论证对一本书或一种学问进行怀疑的?7.文中引用孟子的话的作用是什么?(二)课外阅读写文章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儿叶圣陶写文章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儿,艰难的事儿。

文章的材料是经验和意思,文章的依据是语言。

只要有经验和意思,只要会说话,再加上能识字会写字,这就能够写文章了。

岂不是寻常不过容易不过的事儿?所谓好文章,也不过材料选得精当一点儿,话说得确切一点儿周密一点儿罢了。

如果为了要写出好文章,而去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语言的确切周密,那当然是本末倒置....。

但是在实际上,一个人要在社会里有意义地生活,本来必须要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语言的确切周密。

那并不为了写文章,为的是生活。

凡是经过这样修养的人,往往会觉得有许多文章要写;而写出来的往往是好文章。

《怀疑与学问》基础训练(解析版)

《怀疑与学问》基础训练(解析版)

第19课怀疑与学问【基础训练】一、选择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整个教室里哼起了国际歌的旋律,就像某电视剧里苏联战俘们在德国军官视查..时的场景,不动嘴,只是让声音在喉头..低沉地哼。

B.在新疆叶城突然看到辽阔的幽深绿色之后,我的第一反应竟是悚然,震惊..中紧闭了双眼,如同看到密集的闪电,眼神荒疏了忘却了这人间最滋润的色彩,以为是虚妄..的梦境。

C.要想让中国传统戏曲焕发....,唯有创新才是弘扬戏曲文化的..出新的生命力。

决不能满足于现状,墨守成规康庄大道。

D.人不能死于盲从..的目光。

..。

不懂得怀疑一切的人,眼睛里永远都无法流露出睿智【答案】A【详解】A. 视查——视察。

故选A。

2.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正确的一项是()A.“他顺利地通过..了这次考试。

”“通过..这次考试,他发现了问题。

”两句中的加点的“通过”都是动词。

B.“绿得发亮”“甩在地上”“万籁俱寂”“遮天蔽日”短语类型分别是后补、动宾、主谓、并列。

C.“夜深人静的时候,何大学问也常常感到阵阵悲凉。

”其中,“夜深人静的时候”是状语,主干是:何大学问悲凉。

D.“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

”这个复句的第二层关系是并列关系。

【答案】D【详解】A.错误,句中两个“通过”词性分别是动词、介词。

B.错误,“绿得发亮”“甩在地上”“万籁俱寂”“遮天蔽日”短语类型分别是后补、动补、主谓、并列。

C.句子主干是:何大学问感到悲凉。

故选D。

3.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美丽是平凡的,平凡得让你感觉不到她的存在;美丽是平淡的,平淡得只剩下温馨.的回忆;美丽又是平静的,平静得只有你费尽心思才能激起她的涟漪.。

广袤.无垠的大地是美丽的,巍峨矗立的高山是美丽的,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是美丽的。

A.xīng yī máo zhìB.xīn yī mào zhìC.xīng qí mào jiéD.xīn qí máo jié【答案】B【详解】“馨”读作xīn,“涟漪”形容被风吹起的水面波纹。

人教部编九上语文课内阅读理解:怀疑与学问

人教部编九上语文课内阅读理解:怀疑与学问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

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

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

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虛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

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

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

《怀疑与学问》阅读选择练习题

《怀疑与学问》阅读选择练习题

《怀疑与学问》阅读选择练习题①“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

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

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视察。

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

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

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

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

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

《怀疑与学问》练习题与答案

《怀疑与学问》练习题与答案

《怀疑与学问》练习题与答案习题精选一、基础知识1.以下成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墨守成规不拘一格寸步难行富国强兵B.不求甚解不攻自破耳目一新欢天喜地C.寸土必争入木三分孤方自赏艰难困苦D.耳闻目睹见多识广开卷有益拾金不昧2.下面各句括号内依次应填入的关联词是:()(1).一切学问家,()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

(2).我们()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3).怀疑()是从消极方面变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A.不仅不论不但只有B.不但只有不仅不论C.不仅不但不论只有D.不但不论不仅只有3.辨析下列复句,写出复句的类型A.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观察。

()B.不信它,因为它"非"。

()C.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变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D.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4.对文章开头两段的特点概括得最完整、最准确的一项是()A、引用了名言B.提出了中心论点C.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D.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5.选词填空A.这是一番事前的,不随便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

(思维、思索、轻信、相信)B.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

(传说、传闻、学识、学说)6.不是课文论点的句子是()A.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B.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C.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D.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二、阅读(一)、阅读下边的文字,完成下面练习。

《怀疑与学问》(解析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怀疑与学问》(解析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18课《怀疑与学问》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开卷”有学问①提及“开卷”,人们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开卷有益”。

这一成语源于北宋王辟之史料笔记《混水燕谈录》:“宋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之。

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②自此,“开卷有益”一传就是一千多年。

传到科技发达、媒体多元、信息密集的今天,其实,只要我们稍加审视,便不难发现,“开卷”未必全有益,“开卷”有学问。

③那些低级趣味、观点偏颇、知识错误的书,“开卷”不仅无益,反而有害身心健康。

对此,俄国著名哲学家、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道“不好的书告诉你错误的概念,使无知者变得更无知。

”又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

”还有一种书籍,虽然无害,但信息过时、内容芜杂,只会增加大脑负荷。

这样的书偶一涉之,当然无所谓,但看得多了,就会影响工作生活。

可见“开卷”之时,选择十分重要,既要避开引人误入歧途的坏书,又得避免徒增大脑负担的庸书。

④不同的书籍,于不同年静、不同阅历、不同层次的读者而言,其作用大相径庭。

过去一直流行“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之说,仔细想想,还走有一定道理的。

《水浒》中的一百单八将,动不动就舞棒弄枪,热血沸腾的少年,看得多了,自然会跃跃欲试,弄不好合惹出一身麻烦;而《三国演义》中的争斗较量,多以智慧、权谋、计策取胜,年纪一大,激情减少,阳刚渐失,血性不再,长期浸润其中,年迈之人会变得更加阴柔内敛,对身体、生命就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⑤况且不少书籍,良莠不齐,利害参半,这就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鉴别能力。

这种能力并非天生,而是后天培养而成。

应多看那些有定评的名著,或师友推荐的好书。

不过呢,即使优秀名著,也要注意摄取的角度。

比如《红楼梦)),鲁迅先生便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我们阅后,也不妨问问自己究竟看见了一些什么。

2022年部编版语文《怀疑与学问 》考点与同步练习附答案

2022年部编版语文《怀疑与学问  》考点与同步练习附答案

18 疑心与学问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

生平著述宏富,出版有《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古代史局部)等。

— 易错字音 —步骤.(zhòu) 停滞.(zhì) 譬.如(pì) 懒惰.(duò) 盲.从(máng) 凶险.(xiǎn) 虚妄.(wàng) 塾.师(shú) 折⎩⎪⎨⎪⎧〔zhé〕折扣〔zhē〕折腾〔shé〕折本 解⎩⎪⎨⎪⎧〔jiě〕解答〔jiè〕解元〔xiè〕解数 便⎩⎪⎨⎪⎧〔biàn 〕随便〔pián 〕廉价 — 易错字形 —视chá(察) liú(流)俗 腐草为yíng(萤)⎩⎪⎨⎪⎧mò〔墨〕守沉mò〔默〕⎩⎪⎨⎪⎧不gōng 〔攻〕自破gōng 〔功〕不可没⎩⎪⎨⎪⎧biàn 〔辨〕伪去妄biàn 〔辩〕论 ⎩⎪⎨⎪⎧评pàn 〔判〕反pàn 〔叛〕河pàn 〔畔〕⎩⎪⎨⎪⎧duàn 〔锻〕炼绸duàn 〔缎〕duàn 〔煅〕烧⎩⎪⎨⎪⎧rú〔儒〕术rú〔蠕〕动rú〔濡〕染【视察】 观察,审察。

【大儒】 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流俗】 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虚妄】 没有事实根据的。

【停滞】 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开展。

【盲从】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

【修正】修改使正确。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

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尽信书那么不如无书】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第二课时一、基础知识过关1.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词语,给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

(1)海水的潮汐________与月亮的引力有关。

第18课《怀疑与学问》同步练习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含答案)

第18课《怀疑与学问》同步练习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含答案)

第18课《怀疑与学问》同步练习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含答案)18 怀疑与学问〔字词预习〕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顾颉刚( ) 程颐( ) 萤火( ) 塾师( ) 停滞( )2.解释下列词语。

(1)不攻自破:(2)停滞:(3)启迪:(4)盲从:(5)虚妄:(6)辨伪去妄:(7)墨守:〔整体感知〕3.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两个分论点是什么答:4. 前两段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答:〔积累运用〕5.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塾师(shú) 程颐(yí)B. 朱熹(xī) 颛顼(zuān)C. 虞舜(yǔ) 懒惰(tuó)D. 譬如(pì) 国难(nán)6. 下列各组成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墨守成规不拘一格寸步难行富国强兵B. 不求甚解不攻自破耳目一新欢天喜地C. 寸土必争入木三分孤方自赏艰难困苦D. 耳闻目睹见多识广开卷有益拾金不昧7.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1)一切学问家,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

(2)我们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3)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 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A. 不仅不论不但只有___B. 不但只有不仅不论C. 不仅不但不论只有___D. 不但不论不仅只有8. 下列各句中,不是课文的论点的一项是( )A. 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B. 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C. 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

D.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精段赏析〕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①“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
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

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

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
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

做学问也是一样,最
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我们信它,因为它
“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①,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②”,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
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否则是盲从,是迷信。

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③”,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
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⑥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这样的脑
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
解答。

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
锻炼出来的。

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④,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

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⑤;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

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尔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⑥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古往今来科学
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

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
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注)①三皇、五帝:传说中远古时代的帝王。

②腐草为萤:腐草化为萤火虫。

语出《礼记·月令》。

③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

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④《大学章句》:《大学》是《礼记》的一篇。

朱熹把它独立出来,分章断句,加注释,成《大学章句》一书。

⑤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
著名学者。

⑥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129.阅读文章内容,梳理本文的论证过程,将文章的分论点和中心论点补充完整,填写在
下面的横线上。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判断事实和根据要通过事前的思索,即怀疑的精神。

怀疑不仅是①_______,也是②_______。

因此③________。

130.阅读第⑥段,依据上下文,补在横线处的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①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②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③常常抱怀疑的态度④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
A.①④③②B.③①④②C.④①③②D.③②④①
131.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请选择恰当的一个作为第五段段末的论据,并说明理由。

(材料一)真正的经典阅读,是一个需要长期付出辛劳的过程,是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

宋代理学家朱熹说:“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


意思是说,读书的时候,应该沉潜其中,只有反复玩味和推敲,才能领悟其中之意。

以前人
喜欢买毛边书,鲁迅就自诩为“毛边党”,这种书印刷装订后不切光,页与页相连,看书的
时候,需要用裁纸刀裁开来看。

栽一页看一页,可谓静心读书的法宝。

(材料二)著名学者梁漱溟说:“简而言之,所谓学问,就是对问题说得出道理,有自己的
想法。

想法似乎人人都是有的,但又等于没有。

因为大多数人的头脑杂乱无章,人云亦云,
对于不同的观点意见,他都点头称是,等于没有想法。

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做学问,走上现在这条路,只是因为我喜欢提问题。

提得出问题。

然后想要解决它,这大概是做学问的起点吧。


【答案】
129.①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②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的基本条件;③做学问一定要有怀疑的精神/学先会疑/学则须疑。

130. B
131.材料二。

因为第⑤段文字强调做学问要有怀疑、思索、辨别的过程,不要盲从或
迷信。

而材料二梁漱溟强调的是,做学问的起点是提出问题并想要解决它。

与第⑤段内容相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