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1 梦回繁华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1课《梦回繁华》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1课《梦回繁华》教案
1.阅读课文《梦回繁华》,了解课文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如“梦回”、“繁华”、“似水流年”等,理解其含义及修辞手法;
3.探讨课文表达的往昔繁华与现实感慨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珍惜时光;
4.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一次想象与创造的写作练习,要求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描绘一个场景或表达一种情感。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中,我尝试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梦回繁华》这篇课文。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课文基本内容和修辞手法上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但在将修辞手法应用到实际写作中时,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首先,我在导入新课环节提出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他们积极分享自己的经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在理论介绍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对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今后,我需要在这个环节加强讲解和举例,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提升语言表达和创作能力。
举例解释:
-在讲解课文内容时,重点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往昔的繁华,以及这种对比所传达的情感;
-强调修辞手法的运用,如课文中“梦回”一词的反复出现,使学生理解其在构建意境、渲染氛围中的作用;
-在写作练习中,引导学生尝试使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仿写一段含有对比、排比等修辞的句子,以加强语言表现力。
3.继续加强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创作能力;
4.在小组讨论中,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提高自信心。
-对于复杂的修辞手法,教师可以通过具体例句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其内在逻辑和表达效果;
-在写作实践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尝试多种修辞手法,通过反复练习和修改,使学生逐步克服难点,提升写作水平。

《梦回繁华》生字词、词语解释积累【2021部编版八上第21课】

《梦回繁华》生字词、词语解释积累【2021部编版八上第21课】

《梦回繁华》生字词、词语解释积累
一、课后读读写写注音:
手绢.juàn驮.着tuó沉檀.tán冗.杂rǒng翰.林hàn题跋. bá擅.长shàn 城郭.guō考订.dìng田畴.chóu岔.道chà簇.拥cù踏.青tà宏.敞hóng 摄.取shè遒劲.jìng春寒料峭.qiào 长途跋.涉bá摩肩接踵.zhǒng
络绎.不绝yì
补充:
汴.京biàn徽.宗huī内忧外薄.雾bó枢.纽shū舳.舻相接zhú
桅.杆wéi无暇.一顾xiá酒肆.zǎi衣冠.服饰guān
二、重点词语解释:
【工】善于(画)。

【设色】(绘画)涂色,着色。

【跋涉】爬山过水,形容旅途艰苦。

【漕运】旧时指国家利用水道调运粮食。

【舳舻相接】船只首尾衔接。

舶,船尾。

舻,船头。

【摩肩接踵】肩挨肩,脚碰脚。

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踵,脚后跟。

【络绎不绝】(人、车等)往来不断,前后相接。

【遒劲】雄健有力。

【春寒料峭】虽已春天,但天气还比较寒冷。

【长途跋涉】形容旅途的艰辛。

【车水马龙】形容车马或车辆很多,来往不绝。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2课《梦回繁华》(共23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2课《梦回繁华》(共23张PPT)
第三段第一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合作交流】这句话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具体的数据对《清明上河图》的长宽加以说 明,让读者对这幅画的规模有直观的了解,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作者在介绍《清明上河图》的时候,是按照什么说明顺序来介绍的?哪些词语可以体现? 【合作交流】作者在介绍《清明上河图》时采用了空间顺序,文中的“画面开卷处”“画面 中段”“后段”三个词语可以体现出来。
壹 逻辑顺序
就整篇而言,是按由表及里的顺序来介绍的;在 介绍画作的内容时,是按次(开卷)、主(中段)、 次(后段)的顺序。
贰 空间顺序
Tip(好处):这 种顺序安排,由
前到后,逐次介 说明画作的内容时是按从右至左的顺序来介绍的。绍,既符合观赏
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 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 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
字词梳理
汴京( biàn )
题跋( bá ) 绢本( juàn )
田畴( chóu ) 料峭( qiào ) 簇拥( cù )
舳舻( zhú lú )沉檀( tán ) 摄取( shè )
摩肩接踵( zhǒng ) 络绎不绝( yì )
翰林( hàn ) 漕运( cáo ) 遒劲( qiú )
春寒料峭 长途跋涉 摩肩接踵 络绎不绝 舳舻相接
毛宁主要研究艺术史及艺术理论领域内容,研究过程中的 代表论著有《龙门石窟天王力士造像——兼论中国佛教艺术的 本土化与世俗化》、《梦回繁华》等作品。
张择端
张择端(约1085年—1145年),字正道,汉族,琅 琊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居住于东京(今河南开封), 北宋绘画大师。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擅画楼观、屋宇、 林木、人物。所作风俗画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刻画 细致,界画精确,豆人寸马,形象如生。自幼好学,早 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

[初中语文++]《梦回繁华》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初中语文++]《梦回繁华》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 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 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 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 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 一个高潮。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在高大雄伟的城 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 铺、寺观、公厕等,一应俱全。各类店铺经营着罗帛布 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 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应有尽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 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作业: 1.随笔 观看央视《国家宝藏》之《千里江山图》,仿照课
文,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按照卷首——卷中——卷 末的顺序,运用典雅有韵味的语言写一篇介绍《千里 江山图》的说明文;
2.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方式课外阅读《<清明 上河图>的故事》《解读 <清明上河图>》《迷一样的< 清明上河图>》等书籍,实现由课内到课外整本书的群 文阅读。
小结说明方法的使用: 所谓说明方法使用得恰当而准确,就在于说
明某一事物或事物的某一方面时“最适合”使用 某种说明方法。也就是说说明方法的选择是由说 明对象的特点决定的。
猜读法:
1.这个繁华的地方曾经存在过; 2.这个繁华的地方现在可能不存在了; 3.谁“梦回繁华”? 4.这个繁华的地方是哪里? 5.这个地方是怎样的繁华? 6.从这个人渴望回到这个繁华的地方能看出他怎样 的心境?
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如桥社梁的会结价构值、车马的样式、人物的
衣冠服饰、各行各业人员的活动,皆细致入微。它不是一般热闹场 面的记录,而是通过对各阶层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深刻地揭示出 这一特定总历结史《时清期明的上社河会图生》活的状艺况术。特画点中和丰社富会的价内值容。有着文字无法 取代的历史价值,在艺术表现的同时,也是为12世纪中国城市的生 活状况留下的重要形象资料。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第5单元 21《梦回繁华》优秀课件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第5单元 21《梦回繁华》优秀课件

课后作业
【第二问】这些“繁华”景象是北宋繁盛时期社会生活状况的真实记录, 所以也就成了南渡的北宋遗民怀念故土、怀念昔日辉煌的精神寄托,但另 一方面,这一繁华只是表象,它掩盖了当时十分严重的内忧外患。
跟踪检测
2.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 宛如飞虹。
“宛如飞虹”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地描绘了汴河上拱桥的形状, 突出了它的宏伟。
积累拓展 结合本文的学习,练习就一幅绘画进行有文采的说明。然后,同学之 间进行交流。
积累拓展
最后的晚餐 《最后的晚餐》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达·芬奇的代表作品。作 品题材取自圣经故事。犹大向官府告密,基督在即将被捕前,与十二门 徒共进晚餐,席间基督镇定地说出了有人出卖他的消息。达·芬奇此作就 是基督说出这一句话时的情景。画家通过各种手法生动地刻画了基督的 沉静、安详,以及十二门徒各自不同的姿态、表情。此作传达出丰富的 心理内容。
预习思考
学习字词
汴京(biàn )
·
题跋( bá )
·
绢本( juàn )
·
田畴( chóu )
·
料峭( qiào)
·
簇拥( cù )
·
舳舻( zhú lú )
··
沉檀(
·
tán
)
摄取( shè )
·
摩肩接踵( zhǒng )
·
络绎不绝( yì )
·
翰林( hàn )
·
漕运( cáo)
·
遒劲( qiú )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再次浏览课文,看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的?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本文的语言既平实准确又典雅生动。比如: ①“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 米”——此句属于平实说明,通过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介绍了画 卷的纵横。

第21课《梦回繁华》课件-八年级上册部编版

第21课《梦回繁华》课件-八年级上册部编版

艺术价值 导思3.《清明上河图》具有怎样的艺术特点 和社会价值?
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的形式采 用了兼工带写的手法,使得线条道劲、笔法 灵动,具有现实主义特性,画作内容十分真实, 为后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梦回繁华
梦回繁华
写作手法 导思4.作者在介绍《清明上河图》时是如何突 出“梦回繁华”这主题的?
梦回繁华
梦回繁华
分析下面第⑤段语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东京梦华录》中所记述的街巷、酒楼、饮食果子,以及
“天晓诸人入市”“诸色杂卖”等,都能在这画面中找到生 动的图释。画中的“孙阳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 录》中所记得“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 脚店”等,无有不符。
毛宁
基本信息 主体内容 艺术特点 社会价值
非凡智慧 杰出成就
梦回繁华
梦回繁华
对《清明上河图》这一价值连城的国宝级的作品, 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进行介绍?
①就整篇文章来说,作者采用了逻辑顺序,先说画作产生 的历史背景,然后介绍画作的作者,紧接着介绍画作的内容, 最后说明画作的艺术特色,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为了突出这个主题,作者没有从绘画技巧的角度做过 多的介绍,而是扣住这幅画作描绘的现实内容,将画作所 表现的北宋时期汴京的“繁华”尽量表现出来。
第一部分: (第1自然段)
介绍《清明 上河图》的 创作背景。
第二部分: (第2自然段)
交代《清明 上河图》的 作者张择端 及其创作动 机。
梦回繁华
第三部分: (第3-5自然段)
关注写作手法
导思4.作者在介绍《清明上河图》时是如何突出“梦回繁华”这主题的?
社会背景 导思1.《清明上河图》是在怎样的社 会背景下创作的?创作动机是什么?

第22课《梦回繁华》课件(共35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2课《梦回繁华》课件(共35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梦回繁华”即是说的这幅图画的内蕴,更是为了展示画图人和看 图人对过往生活的怀念。
3.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说明的?请同学们分小组进行讨论。 (提示:先梳理课文内容,归纳总结说明顺序)
介绍《清明上 河图》产生的 社会背景。
介绍《清明上 河图》的基本 信息。
介绍《清明上河 图》的艺术特点 和社会价值。
具体分说(分)
(第5段)画卷的特色和价值
后段汴京市区的街道
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
空间顺序
赏析语言特色
10.本文的语言既平实准确又典雅生动,对此你有什么理解?
本文的语言既平实准确又典雅优美,特别是在说明画面内容的 部分,大量使用四字短语,如“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 峭”“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将画面的整体和细节描摹得准确而 细致。这样典雅而富有文化意蕴的语言,与文章说明对象的特点非 常契合。
举例子
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 物的衣冠服饰,各行各业人员的活动,皆细致入微。 具体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细节刻画真实的特点。
9.本文使用的最突出的说明方法是什么?有什么样的作用?
摹状貌。作者着力描摹画面的整体和细节,化静为动。将画面 转化为一个个生活场景。大量使用这一说明方法,是因为《清明上 河图》作为一幅以真实、细腻著称的风俗画,想要将其画面内容说 明清楚,就必须进行细致的描写,再现它所绘的社会生活。说明文 使用说明方法的“准确”,就其根本而言,在于使用最适合的方法 说明某一说明对象。
漕运:旧时指国家利用水道调运粮食。 舶胪相接:船只首尾衔接。舶,船尾。胪,船头。 脚店:供人临时歇脚的小客店。 沉檀:沉香木和檀香。二者均为香木。 摩肩接踵:肩挨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踵,脚后跟。 络绎不绝:(人、车等)往来不断,前后相接。 手卷:裱成横幅的书画长卷,只供案头观赏,能卷舒,不能悬挂。 遒劲:雄健有力。

2024年度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梦回繁华》

2024年度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梦回繁华》

在《梦回繁华》中,作者通过对汴京城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北宋时期城市的繁华景象和市民 生活的丰富多彩。同时,作者还通过对城市建筑、交通、商业等方面的描写来反映当时的社 会经济状况和城市化进程。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城市描绘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还为现代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了 借鉴和启示。
2024/3/23
25
结合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进行分析
01
从历史角度看,《梦回繁华》所描绘的汴京城是北宋时期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中心,其繁华景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同时,汴京城也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范之一,其布局和建筑 风格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的独特魅力。
2024/3/23
02 03
从地理角度看,汴京城位于黄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交通 便利且地势平坦开阔。这种地理位置为城市的繁荣和发展 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梦回繁华》中对汴京城周边自 然环境的描绘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 系。
详略得当
文章先总述《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 景、作者及历史价值,然后分述画面 的不同部分,最后再总结全画的艺术 特点和历史意义。
对于画面的重要部分,如汴河两岸的 繁华景象,作者进行了详细的描绘; 而对于次要部分,则简略叙述,使文 章重点突出。
生动的描绘
作者运用大量形容词和修辞手法,如 比喻、拟人等,将画面描绘得栩栩如 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繁华的宋代都 市之中。
2024/3/23
8
描绘繁华景象手法及技巧
运用色彩
作者通过描绘丰富的色彩,如“ 青绿”、“朱红”、“金黄”等 ,表现出宋代都市的繁华和多彩

2024/3/23
采用对比
通过对比城乡、贫富、动静等方面 的差异,突出都市的繁华和活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梦回繁华
课题梦回繁华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
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
调节。





知识与技能
1.准确认读并理解“擅长、春寒料峭、摩肩接踵、长
途跋涉”等词语。

2.了解《清明上河图》的意义和历史地位。

过程与方法
1.学习作者细致入微、想象丰富的写作方法。

2.体会作者细腻生动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了解北宋时期繁华的社会风貌,培养对中华民族的悠
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自豪感。





作者
简介
毛宁,我国书画评论家。

写作
背景
本文选自《中外绘画名作八十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有改动。

北宋时期已成历史,且年代久远,只能通过文学
文字记录去了解和想象当时的精神风貌和生活状况,本文就是通过
《清明上河图》这一重要文化资料去了解北宋汴京的生活状况。


且建炎之后,南渡的北宋遗民怀念故土,在他们眼中,《清明上河
图》有特殊的意义,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所以作
者说“梦回繁华”。

读准
字音
汴.京(biàn)田畴.(chóu)跋.涉(bá)漕.运(cáo)
舳舻
..(zhú lú)握篙.(ɡāo)摩肩接踵.(zhǒnɡ)
络绎
..不绝(luò yì)长而不冗.(rǒnɡ)遒.劲(qiú jìnɡ)
辨清
字形
理解
词语
舳舻相接:船只首尾衔接。

舳,船尾。

舻,船头。

春寒料峭:料峭,微寒。

形容初春的寒冷。

跋涉:爬山过水,形容旅途艰苦。

车水马龙:车像流水,马像游龙。

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
热闹情景。

摩肩接踵:肩并肩,脚碰脚。

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络绎不绝:形容行人很多,往来不断。

遒劲:雄健有力。

形态各异:指很多事物形状、姿态、形式不尽相同,各有各的特色。





同学们知道我国国宝级名画《清明上河图》吗?(学生回答“知道”。

)这幅画中主要画了什么内容呢?(学生回答“北宋时期的市井风情”。

)很好,那么你们有仔细研究过这幅画吗?这幅画中隐藏了哪些秘密呢?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跟着作者去深入了解一下这幅旷世奇作吧。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文标题“梦回繁华”是什么意思?
作者通过介绍《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向人们展现了北宋时期繁华的社会风貌,使读者身临其境,仿佛亲身穿越过去一样。

【感悟精彩句子】
1.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
驮队。

三个四字成语将清晨郊外的景象写得很生动,让人仿佛置身于其境中。

2.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
宛如飞虹。

描写细致入微,条理清晰,比喻形象生动,十分传神。

【把握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结构和内容的阐述,介绍了北宋汴京的生
活面貌,展现了一派繁荣景象,肯定了《清明上河图》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应用。

文中运用了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其中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既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又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如“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


把“拱桥”比作“飞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拱桥的结构优美。

举例子则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用说明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事物。

文章多次采用说明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事物。

几乎在文章每一部分都穿插了议论,特别是开头和结尾,都有作者鲜明的观点,“空前的”“无法取代”“重要”等词语充分肯定了北宋汴京的繁华和《清明上河图》的地位。

这样的议论,能让读者更深刻地了解汴京的社会风貌,认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写一段文字介绍你喜欢的一幅名画,说清楚画中包含什么内容以及你的感想。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