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技术教案1

合集下载

高职儿科护理教案

高职儿科护理教案

高职儿科护理教案教案标题:高职儿科护理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儿科护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掌握儿科患者的基本生理和心理特点。

3. 熟悉常见儿科疾病的护理要点和处理方法。

4. 培养高职学生的儿科护理技能和专业素养。

教案内容:一、引入(5分钟)a. 介绍儿科护理的重要性和在医疗领域的地位。

b. 引导学生思考儿科护理与成人护理的区别。

二、理论讲解(30分钟)a. 儿科护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b. 儿科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如年龄特征、认知发展、沟通技巧等。

c. 儿科疾病的分类和常见病例分析。

三、案例分析与讨论(20分钟)a. 给学生提供几个典型儿科病例,让他们分析病情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方案。

b. 引导学生讨论不同病例的护理重点和注意事项。

四、实践操作(60分钟)a. 分组进行模拟儿科护理操作,如测量体温、给药、换药等。

b. 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儿童护理设备和工具。

c. 强调儿科护理中的安全和卫生要求。

五、教学反思与总结(10分钟)a.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b. 学生分享实践操作中的体会和困惑。

c. 教师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教案特点:1. 结合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强调儿科患者的特点和护理需求,培养学生的儿科护理意识。

3.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师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和提高专业素养。

教案评估:1. 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

2. 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和技能掌握情况。

3. 学生对儿科护理概念和原则的理解程度。

4. 学生对案例分析和讨论的参与情况。

5. 教师的教学反思和学生反馈。

教案建议和指导:1. 强调儿科护理的专业性和责任感,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实践。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在实践操作环节,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注重安全和卫生。

4. 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和提高技能水平。

儿科护理学教案模板

儿科护理学教案模板

儿科护理学教案模板一、课程名称:(适用大部分课程教案)二、授课对象儿科护理学专业学生,具备基础医学知识及护理学基本理论。

三、授课时间2学时,每学时45分钟。

四、授课教师具备丰富儿科护理经验的讲师或以上职称教师。

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儿科护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了解儿科常见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护理措施;(3)能够运用护理程序对儿科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制定护理计划。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儿科护理事业,关爱儿童的健康成长;(2)树立正确的护理职业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3)培养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勇于面对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

六、教学重占和难点1、教学重点(1)儿科护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儿科常见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护理措施;(3)护理程序的运用。

2、教学难点(1)护理评估中主客观资料的收集和分析;(2)护理计划的制定和实施;(3)儿科护理中特殊情况的处理。

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个具体的儿科护理案例,引发学生对儿科护理问题的思考,提出本节课将要探讨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新知讲授(20分钟)- 教师系统讲解儿科护理的基本原则、方法和程序,结合PPT和实物演示,详细阐述儿科常见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相应的护理措施。

- 通过提问、举例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关键知识点。

3、合作探究(15分钟)- 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提供的儿科病例进行讨论,运用护理程序进行评估、诊断、计划和实施。

-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布置与儿科护理相关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儿科护理学教案范文

儿科护理学教案范文

儿科护理学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儿童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的特点;2.掌握常见的儿童疾病的护理知识和技能;3.学会进行儿童家庭护理;4.培养学生的儿科护理意识和技能。

二、教学内容:1.儿童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的特点;2.儿童常见疾病的护理知识和技能;3.儿童家庭护理;4.儿童急救知识和技能。

三、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展示一张儿童照片或讲述一个与儿童有关的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思考儿童的特点和护理的重要性。

2.学习儿童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的特点:(1)讲解儿童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知识;(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儿童发展的特点;(3)设计小组展示活动,让学生通过展示儿童的发展曲线、心理特点等来展示所学知识。

3.学习儿童常见疾病的护理知识和技能:(1)介绍儿童常见疾病的种类和症状;(2)详细讲解每种疾病的护理知识和技能;(3)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他们模拟各种疾病情况进行护理操作。

4.学习儿童家庭护理:(1)讲解儿童家庭护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配对活动,让他们模拟儿童家庭护理场景,进行护理操作和沟通技巧练习。

5.学习儿童急救知识和技能:(1)介绍儿童急救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2)详细讲解常见儿童急救情况的处理方法;(3)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急救操作的模拟训练。

6.梳理知识点,进行复习和总结;7.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编写一份儿童护理计划;8.结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儿科护理实践。

四、教学评价:1.课堂观察:观察学生在学习中的专注程度、互动情况等;2.学生演示:观察学生在角色扮演和模拟急救操作中的表现;3.课堂小测:进行一次简单的选择题测验,测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4.作业评价:评价学生编写的儿童护理计划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五、教学资源:1.儿童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资料和教材;2.儿童常见疾病的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幻灯片和教材;3.儿童家庭护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幻灯片和教材;4.儿童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幻灯片和教材;5.角色扮演和模拟急救操作的道具和设备。

儿科护理技术课程设计

儿科护理技术课程设计

儿科护理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和常见儿科疾病的基本知识。

2. 学生能够掌握儿科护理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技巧。

3. 学生能够描述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并了解相应的护理措施。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儿科护理技术,包括儿童生命体征的监测、给药方法、静脉穿刺等。

2.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儿童日常护理操作,如更换尿布、口腔护理、皮肤护理等。

3. 学生能够运用沟通技巧与儿童及其家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进行健康教育。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儿童的关爱和尊重,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

2. 学生能够认识到儿科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专业自豪感。

3. 学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同事共同分担工作,相互学习和支持。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结合。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护理专业学习阶段,具有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和护理技能,但对儿科护理的深入理解和操作尚需培养。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案例教学、实操演练和小组讨论,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上具体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儿童生长发育特点:讲解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包括各年龄段儿童的生理特点、心理需求及护理重点。

- 教材章节:第二章 儿童生长发育2. 常见儿科疾病及护理:介绍儿科常见疾病,如感冒、肺炎、腹泻等,及其相应的护理措施。

- 教材章节:第三章 儿科疾病及护理3. 儿科护理基本原则:阐述儿科护理的基本原则,如安全、舒适、关爱等,并举例说明。

- 教材章节:第四章 儿科护理基本原则与操作4. 儿科护理技术操作:教授儿科护理技术操作,包括生命体征监测、给药方法、静脉穿刺、尿布更换、口腔护理、皮肤护理等。

- 教材章节:第五章 儿科护理技术操作5. 健康教育与沟通技巧:讲解如何与儿童及其家长进行有效沟通,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护理效果。

幼儿护理技术教案模板范文

幼儿护理技术教案模板范文

---一、活动名称幼儿日常护理技术训练二、活动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幼儿日常护理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性。

- 熟悉幼儿常用护理技术,如洗手、戴口罩、测量体温等。

2. 技能目标:- 能够正确进行洗手、戴口罩等基本护理操作。

- 能够熟练使用体温计等常用护理工具。

3. 情感目标:- 培养幼儿对护理工作的尊重和兴趣。

- 增强幼儿的责任感和团队协作意识。

三、活动准备1. 物质准备:- 洗手液、肥皂、毛巾、消毒液、口罩、体温计、消毒棉球等。

- 护理操作示范视频或图片。

2. 经验准备:- 教师需具备一定的护理知识和实践经验。

四、活动过程1. 导入:- 通过讲故事或提问的方式,引起幼儿对护理技术的兴趣。

- 提问:你们知道护士阿姨每天都要做什么工作吗?2. 讲解与示范:- 教师详细讲解洗手、戴口罩、测量体温等护理技术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 利用视频或图片进行示范,让幼儿直观地了解操作过程。

3. 分组练习:- 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配备一名教师进行指导。

-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幼儿的操作错误,确保操作规范。

4. 互动交流:- 邀请幼儿分享自己的操作体验,鼓励他们互相学习和交流。

- 教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点评和表扬。

5. 总结与反思:- 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内容和收获,强调护理技术的重要性。

-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五、活动延伸1. 家园合作:- 鼓励家长与幼儿一起学习护理技术,共同营造良好的家庭卫生环境。

2. 模拟游戏:- 设计模拟医院场景,让幼儿扮演医生和护士,进行角色扮演游戏。

六、注意事项1. 操作过程中,确保幼儿的安全,避免发生意外伤害。

2. 教师需耐心指导,关注每个幼儿的学习进度。

3. 活动结束后,对护理工具进行清洁和消毒,保持卫生。

---七、评估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度和操作规范性。

2. 收集幼儿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护理技术的认识和态度。

3. 通过观察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中的行为表现,评估护理技术训练的效果。

儿科护理教学设计教案1

儿科护理教学设计教案1

介绍
儿科护理教学设计是培养护理学生对儿童护理的 专业能力和素养的重要环节。通过科学的教学设 计,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护理技能, 使其具备为儿童提供高质量护理的能力。本章将 介绍儿科护理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和目的。
教学设计的定义
精心策划
通过系统的思考 和规划,设计出 合理的教学方案
多元化
采用灵活多样的 教学方法,满足 不同学生的学习
的护理计划
定期评估
定期评估计划的 执行情况,并做
出调整
提供资源
向家庭提供必要 的资源和支持
家庭护理指导
01 营养健康
指导合理膳食的搭配
02 生活习惯
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时间
03 防护措施
提供孩子在家中的安全保护措施
康复护理
康复护理是促进患者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层面全 面恢复健康的护理过程。对于儿童来说,康复护 理更需综合考虑到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通过 专业的康复计划,帮助孩子恢复功能,提高生活 质量。
● 07
第7章 儿科护理教学设计教 案总结
教学收获
在本章节中,我们总 结了儿科护理教学设 计教案的收获和经验。 通过教学实践和教案 编写,我们深入了解 了儿科护理的重要性, 提升了专业技能和教 学水平,为未来的教 学工作积累了经验和 知识。
发展展望
01 技术革新
应用最新的技术手段提升教学效果和体验。
● 05
第5章 家庭护理指导及教育
家庭护理指导
家庭护理指导包括如 何正确给儿童洗澡、 寻找食物过敏迹象以 及提供安全的睡眠环 境等方面的建议。家 长需要了解这些指导, 以确保孩子得到适当 的护理和保健。
健康教育
儿童健康教 育
包括饮食、睡眠、 运动等方面的教

儿科护理学部分教案

儿科护理学部分教案

儿科护理学部分教案一、教案概述1. 课程名称:儿科护理学2.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3.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儿科护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地进行儿科护理操作,具备初步的儿科护理能力。

4.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儿科护理的基本概念、儿童生长发育、儿童营养与喂养、儿童保健和儿童疾病护理等内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儿科护理的基本概念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和规律儿童营养与喂养的原则和方法儿童保健的内容和措施儿童疾病护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 教学难点:儿童生长发育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儿童营养与喂养的个体化和特殊需求儿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儿童护理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儿科护理的基本概念、儿童生长发育、儿童营养与喂养、儿童保健和儿童疾病护理等内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病例,引导学生运用儿科护理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

3. 操作演示法:演示儿科护理操作,讲解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儿童护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儿科护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感。

2. 讲解:讲解儿科护理的基本概念、儿童生长发育、儿童营养与喂养、儿童保健和儿童疾病护理等内容。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病例,引导学生运用儿科护理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

4. 操作演示:演示儿科护理操作,讲解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儿童护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儿科护理的操作规范和护理理念。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操作技能:评估学生在操作演示中的技能掌握程度,包括操作规范、注意事项等。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沟通交流、解决问题等能力。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儿科护理技术教学设计

儿科护理技术教学设计

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提高临床思维能力
培养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 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03
教学内容
儿科护理基本知识
儿童生长发育特点
儿童常见疾病及护理
儿童用药原则及方法
儿童心理护理及沟通技 巧
儿科常见疾病及护理技术
常见疾病:感冒、 发烧、腹泻、咳 嗽等
护理技术:测量 体温、喂药、换 尿布、清洁皮肤 等
结果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成 绩、技能掌握程度等
结合方式:将过程评价和结果 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的 学习情况
评价方法:采用多种评价方法, 如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伴 互评等
学生自评与互评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 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以便更好地改进和提高。
教师反馈:教师对学生的 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以便更好地改进和提高。
互评:让学生互相评价, 了解其他同学的优点和不 足,以便更好地学习和借
鉴。
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学生 自评、互评和教师反馈, 了解教学效果,以便更好 地改进和提高教学设计。
教师评价与反馈
评价标准:理论知识、操作技能、沟通能力等 评价方法:观察法、提问法、操作考核法等 反馈方式:口头反馈、书面反馈、示范操作等 反馈内容:优点、不足、改进建议等
实验室:提供真实的 护理环境,让学生在
实践中学习
虚拟仿真软件:通过 模拟场景,提高学生 的应变能力和操作技

模拟教具:包括婴儿 模型、注射器、听诊 器等,帮助学生掌握
护理技能
在线资源:提供丰富 的护理知识、案例和 视频教程,方便学生
自主学习
临床实习基地及合作医院
实习基地:选择具有丰 富临床经验和先进设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体温调节: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差,皮下脂肪较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容易散热。但如体内水分不足,血液浓缩而发热称“脱水热”;室温过低可引起硬肿症。
6.常见的几种特殊生理状态:
①生理性体重下降:新生儿初生数日内,因丢失水分较多,出现体重下降,但一般不超过10%,生后10天左右,恢复到初生时体重。
②生理性黄疸: 约有50~90%的新生儿在生后2至3天开始出现黄疸,4至6天达高峰,足月儿10至14天消退,早产儿2至3周消退
三、正常足月儿的护理
(一)常见护理诊断
1.有体温改变的危险
2.有窒息的危险
3.有感染的危险
(二)护理措施
1.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口、鼻部的粘液及羊水,以免引起吸入性肺炎。保持新生儿适宜的体位,一般取右侧卧位。适宜的环境:
2.维持体温稳定:病室清洁、整齐,阳光充足、空气清新。保持环境的中性温度(又称适中温度是指在这种温度下新生儿能维持正常体温,而能量消耗最少的环境温度。)是维持正常体温的重要条件。新生儿室温 22-24℃,湿度55%-65%。
新生儿分类:
(一)根据胎龄分类:
足月儿:胎龄大于等于37周小于42周(260~293天)的新生儿。
早产儿:胎龄大于等于28周小于37周(196~259天)的新生儿。
过期产儿:胎龄大于等于42周(294天)的新生儿。
(二)根据出生体重分类
正常体重儿(NBW):出生体重大于等于2500克、小于等于4000克的新生儿。
2.足月新生儿的外观特点。
3.足月儿的日常护理。
布置作业
1.新生儿常见的几种特殊生理状态。2.足月儿如何护理?
参考书目
主编:王朝晖 儿童护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版
主编:范玲儿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1版
授课教案
项目一足月儿的特点与护理
一、概述
新生儿(neonate)是指从脐带结扎至生后28天内的婴儿。围产期(Perinatal period)指从妊娠28周到出生后7天的一段时间,是产前、产时和产后的一个特殊时期。

授新课ຫໍສະໝຸດ 一、新生儿的定义及分类二、正常足月儿的特点
1.外貌特点2.生理特点3.新生儿特殊生理状态
三、正常足月儿的护理
四、技能训练
1.实训项目:更换尿布技术、新生儿盆浴技术、新生儿抚触技术
2.实训场地:模拟新生儿病房
3.组织安排:捆绑式学习小组,在新生儿护理模型上进行仿真训练
教学小结
1.新生儿常见的几种特殊生理状态。
(一)外观特点:哭声响亮,四肢屈肌张力高而呈屈曲姿态,皮肤红润,皮下脂肪丰富,胎毛少。头发分条清楚,耳廓软骨发育好,乳晕清楚,乳头突起。足底纹多而交错,指甲达到或超过指尖,男婴睾丸降入阴囊,女婴大阴唇完全遮盖小阴唇。
(二)生理特点:
1.呼吸系统:膈肌运动;呼吸运动浅快不规则;呼吸急促、呼吸暂停、呼吸困难。
低出生体重儿(LBW):出生体重小于2500克的新生儿。
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出生体重小于1500克的新生儿。
超低出生体重儿(Tiny baby):出生体重小于1000克的新生儿。
巨大儿(HBW):出生体重大于4000克的新生儿。包括正常和有疾病者。
(三)根据出生体重和胎龄的关系分类
小于胎龄儿(SGA):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10百分位以下的新生儿。
3.合理喂养:正常足月儿提倡早哺乳,一般生后半小时左右即可给予母亲哺乳,鼓励按需喂奶。人工喂养者,奶具专用并消毒,奶流速以能连续滴出为宜。
4.脐部及皮肤的处理:脐部残端保持清洁干燥。刚出生的婴儿可用消毒植物油轻擦皮肤皱褶处和臀部。每天沐浴1次,清洁皮肤和促进血液循环。
5.健康教育:
2.循环系统:胎儿出生后血液循环途径和动力学发生重大改变。
3.消化系统:足月儿消化面积相对较大,有利于吸收。胃呈水平位,贲门括约肌发育较差,幽门括约肌较发达,易发生溢乳和呕吐。胎粪呈墨绿色,出生后12小时内开始排泄,约3~4天内排完,若超过24小时还未见胎粪排出,应检查是否为肛门闭锁。
4.泌尿系统:一般生后24小时内排尿。
重点难点
重点:足月新生儿常见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难点:正常新生儿常见的几种特殊生理状态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仿真训练、教学基地学习、技能比赛
新课导入
一孕妇,自然分娩一女婴,第一胎第一产,胎龄38周,出生体重3000g,日龄2天,具有吸吮、吞咽能力。
学习任务:1.该女婴是否为足月儿?2.为初做妈妈的母亲进行育儿指导。
③假月经:少数女婴生后5至7天从阴道流出少量血液,似月经,持续1至3天自止,此乃因孕母妊娠后期雌激素进入胎儿体内,出生后突然中断所致。
④乳腺肿大:出生后第3至5天,乳腺肿大如蚕豆或鸽蛋,大多于生后2至3周内消退,男女新生儿均可发生。此乃因孕母雌激素对胎儿影响中断所致,不可强行挤压。
⑤马牙:新生儿口腔粘膜或齿龈上有黄白色小斑点,俗称“马牙”或“板牙”,于生后数周至数月自行消失,此为上皮细胞堆积或粘液腺分泌物积留所致。新生儿两颊部有脂肪垫隆起,俗称“螳螂嘴”,对吸奶有利,切忌切割。
适于胎龄儿(AGA):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10-90百分位之间的新生儿。
大于胎龄儿(LGA):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90百分位以上的新生儿。
(四)高危儿:高危儿是指已发生或有可能发生危重疾病而需要特殊监护的新生儿。
二、正常足月儿的特点
正常足月新生儿是指胎龄满 37-42周,出生时体重大于2500g,身长大于47cm,无畸形和疾病的活产新生儿。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儿科护理》教学活动设计
学习任务一 新生儿护理技术
总学时15
项目一足月儿的特点与护理
学时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新生儿的分类方法;能说出足月儿的特点及日常护理措施。
能力目标:能对新生儿进行健康评估,熟练为新生儿进行皮肤、脐部、口腔等日常护理。
素质目标:护理中表现出对新生儿的关爱、同情,动作轻柔,有安全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