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码转换国内外研究论文

合集下载

从社会语用视角浅析语码转换的功能

从社会语用视角浅析语码转换的功能

从社会语用视角浅析语码转换的功能周叶(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保定,071003)摘要:语码转换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话题,在当今社会由于双语或多语的使用者越来越多,在社交场合,言语交际不可避免的出现或多或少的语码转换现象。

语码转换作为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受到了许多学者的青睐,本文从社会语用角度浅析语码转换的功能,目的在于合理规范得使用语码转换,在社会交往中更好的规范使用语言以及传播文化。

关键词:社会语用;语码转换;语码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ode-switching is the one of the hottest topics in research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In today's society, as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bilingual and multilingual language users, the phenomenon of code-switching may inevitably occur in speech communication in some certain social situations. Code-switching, as one of the key research topics in the field of social linguistics, is drawing many scholars’attention. From the aspect of social pragmatics, this article aims to research the functions of code-switching, with the purpose of regulating the reasonable use of code-switching in social interaction and the better use of language and cultural transferring as well.Key words: social pragmatic; code-switching; code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世界交往的更加密切,交往这一项社会活动无可否认得基于语言而存在,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使用着不同的语言,两种或多种语言之间存在着相互的转换。

《蒙汉语码转换研究》范文

《蒙汉语码转换研究》范文

《蒙汉语码转换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跨语言交流变得越来越普遍。

蒙汉语码转换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旨在探讨蒙汉语码转换的背景、现状及其研究意义,为促进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提供理论支持。

二、蒙汉语码转换的背景与现状蒙汉语码转换是指在不同语言环境中,蒙语和汉语在书写和表达上的相互转换。

这种语言现象主要发生在内蒙古地区以及与内蒙古有密切交流的地区。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入推进,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蒙汉语码转换现象也日益普遍。

三、蒙汉语码转换的动机与形式(一)动机蒙汉语码转换的动机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跨文化交流的需要;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三是科技信息化的推动。

在跨文化交流中,为了更好地表达和沟通,人们常常会采用蒙汉语码转换的方式。

(二)形式蒙汉语码转换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音译,即将蒙古语的词汇或句子翻译成汉语的形式;二是意译,即根据蒙古语的意思用汉语进行表达;三是直接借用,即将蒙古语的词汇或表达方式直接引入汉语;四是混合使用,即在同一个句子中同时使用蒙古语和汉语的词汇或表达方式。

四、蒙汉语码转换的研究方法与成果(一)研究方法蒙汉语码转换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分析法、实地调查法、语料库分析法等。

通过这些方法,研究者可以收集大量的语料,对蒙汉语码转换的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二)研究成果目前,关于蒙汉语码转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蒙汉语码转换进行了探讨,包括其语言特点、文化内涵、社会功能等。

这些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推动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五、蒙汉语码转换的意义与展望(一)意义蒙汉语码转换对于促进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消除语言障碍,促进信息的高效传递;其次,它有助于增强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最后,它有助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语码转换国内外研究论文

语码转换国内外研究论文

语码转换国内外研究论文
语码转换国内外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语言学家开始注意到双语者话语中的转换现象,对语码转换的研究也随之展开。

国外语码转换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有不少研究者深入到多语社区对语码转换进行实地观察,如Myers-Scotton。

国外对语码转换的研究较为详细,而国内对其的研究起步晚且多为定性研究,但有学者对语码转换的研究提出了新思路,认为对语码转换的研究可分为四个路径,即社会语言学研究路径、心理学研究路径、会话分析研究路径及句法学研究路径。

关键词:语码转换;研究综述
一、语码转换国外研究综述
语码转换研究在20世纪50、60年代只是少数几个专家的事情,是语言学中的一个边缘课题。

这些专家意识到了双语者话语中的转换现象,如Uriel Weinreich就说理想的双语者根据言语情形的合适变化从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语言。

这期间重要的代表的人物有Einar Haugen和Uriel Weinreich,他们为语言接触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Haugen自己杜撰了Code-switching这个术语,它包括一个双语者从另一语言中引入了完全不相同的词语到自己话语里
的各种情形。

早期的语言接触研究把语码转换看作是“干扰”(interference)现象。

而Labov也把语码转换看作是令人不解的问题。

Myers-Scotton进行了长达10年的非洲多语社区语言使用的田野工作,直到1972年才认识到语码转换是一个特殊的语言现象。

20世纪80年代,学者们开始寻找更为普遍性的限制,主要涉及词。

探析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语码转换的作用的论文-英语教学

探析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语码转换的作用的论文-英语教学

探析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语码转换的作用的论文英语教学摘要:语码转换是近年来语言学研究领域中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语码转换有一定目的性:在不同的情况下,使用者希望通过语码转换来达到一定的目的。

比如,为了显示自己在某方面的专业特长,或自己的幽默,或为了避讳、强调等。

课堂语码转换是特殊语言环境中的转换,能否利用或如何利用母语的输入促进外语教学已开始成为外语教学界的一个研究焦点。

本文对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语码转换的作用进行了探讨,以期最大限度地增强英语教学的效果,提高质量。

关键词:教师语码转换英语课堂教学作用自从20世纪50年代“语码转换”这一术语首次被使用以来,语码转换日益成为各个学术领域的热门话题。

研究者们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或评述。

其中,社会学把语码转换视为一种社会现象,企图在宏观的层次上探讨语码转换与社会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人类学则把语码转换看做是某个具体社团或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或是该文化在语言层面的具体体现;语言学却认为语码转换是交际者的语言能力在语言使用中的表现。

语码转换可以帮助交际者实现更多种类的心理动机,比如趋吉避讳、间接回答、缩短心理距离和排除其他交际者等。

这充分说明了语码转换的诱因很多,且相当复杂,而英语课堂语码转换正是由于处于特殊的语言环境中而进行的转换。

1968年美国国会颁布了《双语教育法》。

该教育法的颁布促使了对语码转换的研究开始涉足语言课堂,而且关于外语课堂使用多少母语为宜的争论逐渐激烈起来。

很多语言学家都认为,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进行母语的输入会干扰学生,由于词汇空缺、教师语言能力有限及学生在接收全英语输入时难度较大等原因,在我国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英语和汉语之间的转换还是极其普遍的。

多数教师承认:在课堂上运用适量的母语可以产生积极作用,并且应谨慎地、有目的性地进行语码转换。

多数学生则认为教师使用汉语是为了促进理解,有助于理解课堂讲授内容,进行情感交流,调节课堂气氛等,因而他们希望教师在讲解语法、语言技巧及文化背景时更多地使用母语。

大学教师英语课堂上的语码转换研究

大学教师英语课堂上的语码转换研究

大学教师英语课堂上的语码转换研究摘要:本研究通过问卷和访谈调查了中国大学教师英语课堂上的语码转换情况。

研究发现:英语教师课堂语码转换是一种普遍现象。

大部分师生认为英语教师应该进行语码转换,并对教师语码转换的作用持肯定态度。

英语专业教师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师的语码转换情况不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教师语码转换二语/外语课堂态度功能1 引言课堂语码转换(即母语与二语/外语之间的转换)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美国的双语教育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对双语课堂的研究扩展到双语/多语环境的地区。

近年的研究开始关注单语环境下外语课堂上目标语的使用。

对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作用主要有两派观点。

ellis和wong-fillmore等反对在外语课堂教学中使用学习者的母语。

(转自turnbull,2001)也有研究者认为语码转换在外语教学中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并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应最大限度使用目的语。

(atkinson,1987;schweers,1999;cook,2001;levine,2001;陈立平,2004)研究还发现教师语码转换主要有三种功能:解释、翻译和情感功能。

(auerbach,1993;polio & duff,1994;mattson & burenhult,1999) 值得注意的是,国外课堂语码转换研究的结论并不完全适应于国内课堂。

同时,中国大学里的英语教师分为大学英语和英语专业教师两类。

那么,面对不同的学生和教学目的,这两类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情况是否存在差异?基于此,本研究旨在调查大学阶段的师生对英语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态度、教师语码转换的类型、作用以及两类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异同。

2 研究设计2.1 研究问题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三个主要问题:大学师生对英语教师课堂语码转换持何种态度?教师在什么情况下会进行语码转换?英语专业教师和大学英语教师的语码转换情况是否存在差异?2.2 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湖北某工科大学200名学生作为受试者进行问卷调查,包括100名非英语专业一、二年级学生和100名英语专业一、二年级学生。

语码转换运用论文

语码转换运用论文

语码转换运用论文第一篇:语码转换运用论文摘要:语码转换是发生在持双语者或多语者进行言语交际时的一种普遍现象,它分为情景型、喻意型和会话型三类。

个人的语码选择和转换这一策略主要受到社会因素和个人的主观动机等因素的制约。

关键词:语码;语码转换;社会因素;主观动机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是社会语言学中的一个术语,是社会语言学重点研究的一个课题。

它通常发生在双语者或多语者中,即随着具体的语境,持双语或多语者在说话时会面临着选择一种合适的语码的问题,而且在一些情况下还可能或需要从一种语码转换到另一种语码,或使用两种语码的混合码,这就是我们要谈的语码转换。

(许朝阳,1999:55)许多语言学家对语码转换这一语言现象,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有的研究语码的构成,有的关注语码转换的社会意义和其所发生的语境。

本文拟从社会因素和个人主观动机两方面来分析语码转换的动机。

一语码转换的概念及类型语码(code)是指人们在实际使用中的具体语言形式,可以是一种语言或它们的变体形式。

语码转换是语言交流中说话者根据实际需要从一种语言转用另一种语言的现象,(曲晶,孙芙蓉,2007:148)即人们在交往中产生的语言接触。

语码转换可以发生在开始说一种语言后根据场景,中途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或在一句话中夹杂、交替地使用不同的语言,或是说话者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语言,但不会改变其话题。

据此,语码转换可以分为三类:喻意型(metaphorical)即在语码转换过程中,一种在正常状态下仅用一种情景的变体被用于不同的情景,可以创造出另一种气氛,达到引起注意或强调的目的;会话型(conversational)即是说话者在一个句子内部进行语码转换,有的情况下甚至可能转换多次,转换过程中不发生情景变化,也不会导致话题发生变化;情景型(situational)由于改变话题及参与者等情景因素而引起的语码转换。

(RAHudson,2000:100)二语码转换动机的回顾上文已述,语码转换是指持双语或多中语言的个人在具体的交际活动中根据具体场景及自己交际的实际需要而进行的语码调整或转换。

英语课堂中语码转换的利与弊-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英语课堂中语码转换的利与弊-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英语课堂中语码转换的利与弊-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引言20 世纪70 年代以来许多语言学家都致力于语码转换的研究工作,并在该领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此后,一部分学者将研究重点转向英语课堂中的教师语码转换现象。

教师语码转换研究自20 世纪80 年始,主要由二语习得研究者们在吸收社会语言学领域语码转换研究的基础上陆续展开,通过大量实例从不同角度来研究教师的语码转换。

(1)语码(code) 是社会语言学家用来指语言或语言的任何一种变体(language variety)。

Verschuere(1999) 把语码定义为一种语言的任何可以区分出来的变体。

语码是一个中性术语, 不像方言(dialect)、语言(language)、标准语(standard language)、语域(register)等术语带有某种感彩。

(2)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 的定义,不同的语言学家侧重点也不尽相同。

美国语言学家佐伊基(Zwicky) 将语码现象阐述为:在同一会话中,说双语或多语的人可能时而使用这种语言或变体,时而使用另一种语言或变体,不断地换来换去这种现象就是语码转换。

盖尔(Gal,1988:247) 则将语码转换看做一种会话策略,人们运用这一策略建立、或者摧毁群体边界;用他们的权利和义务去创造和改变人际关系。

Oxford(1990) 将语码转换定义为,在学习一种新语言时,学习者用自身语言,亦即母语(native lan-guage),和新语言之间进行的有意识的,快速的,熟练的语言信号转换和互用。

我们可以这样来解释语码转换:语码转换是指在同一次对话或交谈中使用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的现象。

二、关于教师语码转换的研究(一)国外研究国外研究者Guthrie (1984), Lin (1988;1990), Po-lioDuff(1994), Bergman(1993)等学者认为,在保证学生目的语量化输入的前提下,英语教师适时、适量地使用母语,进行必要的语码转换,有利于提高对目的语的输入和吸收。

汉语背景下的中英语码转换

汉语背景下的中英语码转换

汉语背景下的中英语码转换【摘要】随着中国与国际接轨越来越紧密,在汉语背景下,中英语码转换用语的实用程度也渐渐增多。

本文对网络、广告和文学著作里的中英语码转换做了分析比较,还分析了汉语背景下的中英语码转换的原因。

【关键词】中英语码转换;网络;广告;文学所谓语码转换,是指人们在一次性对话或交谈中同时使用了两种或更多的语言及其变体(gumperz, 1982)。

目前国内的研究学者也有很多,如:何自然,于国栋。

接下来,本文将从网络、广告和文学著作中的语码转换来分别进行分析。

一、网络上的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 in net)随着英特网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语码转换转换出现在网络上,以下有部分例子:a. homework (作业) 我还没搞定。

b. i服了you (u) 。

c. who怕who(谁怕谁)d.别理我,我今天很down(情绪低落)。

e.你真in(时髦)。

f.今天玩的真是h妙(兴奋)。

g.“韩国美女pk中国古典美女”h.别忘了e我(发电子邮件给我)i.下班call我(打电话给我。

)j.今天天气好好啊,so我们去shopping吧!(所以,购物)以上所例举的十个例子是典型的和常见的网络语码转换。

在例(a), (b), (c) 和 (j)中,名词和代词“作业”,“我”,“你”,“谁”和“购物”被对应的英语”homework”, “i”, “you”, “who”和“shopping”所代替; 在例(d), (e), (f)中,形容词和副词“情绪低落”,“时髦”和“兴奋”被”down”, “in” and “high”所代替;在例(g), (h) and (i) 中,动词和被动词短语“挑战”,“发电邮”和“打电话”被”pk”, “e” (e-mail的缩写) 和“call”所代替;在例(j)中,连词“所以”被”so”所代替。

研究发现,上述例子是英语汉语夹杂的情况。

这些汉语被英语替代的情况大部分是名词短语、介词、形容词、副词、动词和动词短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码转换国内外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语言学家开始注意到双语者话语中的转换现象,对语码转换的研究也随之展开。

国外语码转换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有不少研究者深入到多语社区对语码转换进行实地观察,如Myers-Scotton。

国外对语码转换的研究较为详细,而国内对其的研究起步晚且多为定性研究,但有学者对语码转换的研究提出了新思路,认为对语码转换的研究可分为四个路径,即社会语言学研究路径、心理学研究路径、会话分析研究路径及句法学研究路径。

关键词:语码转换;研究综述
一、语码转换国外研究综述
语码转换研究在20世纪50、60年代只是少数几个专家的事情,是语言学中的一个边缘课题。

这些专家意识到了双语者话语中的转换现象,如Uriel Weinreich就说理想的双语者根据言语情形的合适变化从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语言。

这期间重要的代表的人物有Einar Haugen和Uriel Weinreich,他们为语言接触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Haugen自己杜撰了Code-switching这个术语,它包括一个双语者从另一语言中引入了完全不相同的词语到自己话语里
的各种情形。

早期的语言接触研究把语码转换看作是“干扰”(interference)现象。

而Labov也把语码转换看作是令人不解的问题。

Myers-Scotton进行了长达10年的非洲多语社区语言使用的田野工作,直到1972年才认识到语码转换是一个特殊的语言现象。

20世纪80年代,学者们开始寻找更为普遍性的限制,主要涉及词
类的转换。

这期间的大多数学者研究认为语码转换应被看作是一类带有社会动机的技巧性行为,如Gumperz和Heller。

Auer,P.讨论语码转换的会话功能。

Myers Scotton也讨论了语码转换的社会动机。

此外对语码转换进行研究的还有Romaine和Appeal,R.& Muysken,P.。

20世纪90年代则建立了一些普遍原则来解释词类的转换现象,特别是代词的转换现象。

这期间学者对语码转换研究更加关注,他们在80年代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拓展其研究路向,同时,对以前的理论和方法的讨论进行反思,出版了许多论文集和专著。

近几年来,国外学者对语码转换的研究情况则大致如下:(1)对原来的理论作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如Rodolfo Jacobson。

(2)更关注会话语篇语码转换的研究,如Journal of Pragmatics关于会话语码转换的专辑。

(3)语码转换的微观研究,用民族志学方法来研究某一语域的语码转换现象,如教育领域里课堂语码转换。

Ho-Dac Tuc则讨论了澳大利亚墨尔本地区越南语与英语的语码转换模式。

(4)类型学研究,Muysken更多地关注语码转换的元理论建构和语码转换的类型学研究。

(5)跨学科视角,运用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语言学及语法理论等学科理论综合考察,如Gardner运用社会语言学、语法理论和心理语言学等多学科视角来分析考察语码转换。

二、语码转换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对语码转换的研究要比国外晚得多,从研究的成果看其是从
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

近20年来,国内的语言学专家、学者不断关注并讨论和研究语码转换现象,获得了一定数量的成果。

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类:
一是研究语码转换的综述、评介类的文章。

如祝畹瑾的如祝畹瑾的《语码转换与标记模式——<语码转换的社会动机>评介》;何自然、于国栋的《语码转换研究述评》等。

二是对语码转换的模式研究。

于国栋的《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语码转换研究的顺应性模式》;王瑾、黄国文的《从会话的角度研究语码转换》等。

三是对语码转换的实证及应用性研究。

例如,陈立平的《英语专业教师在课堂上语码转换调查》;李经纬的《语码转换与称呼语的标记作用》。

四是国内汉语界对少数民族语之间、汉语和少数民族语之间的语码转换研究。

例如,金钟太的博士论文《朝汉语码转换的多视角研究》等。

尽管有上述成果,但与国外相比我国的语码转换研究仍略显单薄。

表现在:引述和介绍的成果占多,实证和应用的成果较少,同时缺少有影响的专著,特别是对国内语言环境下的语码转换研究还很少。

另外,语码转换的研究路向主要有以下四个:一是社会语言学研究路向。

这一路向一方面强调社会性,另一方面则强调语言性。

因此语码转换研究领域有两个:一是把语码转换看作是其他现象如社
会顺应的一个方面,一是研究语码转换本身。

二是心理学路向。

在社会心理学方面,学者考察语码转换是从交际者基于各自的言语行为相互之间所作出的各种评价性推断的角度来研究的,这包括说话者的个性和社会特征及他们使自己的行为规约顺应其他交际者的
意愿的程度,还有他们对交际者的角色关系意味着什么等。

三是会话分析路向。

这一路向研究发生在会话里的各种类型的转换,因为它们通常是实现各种会话策略的手段。

四是语言学路向(句法学路向)。

句法学研究语言的句内转换领域,特别是讨论两种语言中形成特定结构的规则差异。

参考文献:
[1] Appel,R.& Muysken,nguage Contact and Bilingualism[M].London:Arnold,1987,27(1):9-32.
[2] Auer,P.Code Switching in Conversation:Language,Interaction and Identity[M].London:Routledge,1998.
[3] Auer,P.A discussion Paper on Code-switching[A].In Papers for the Workshop on Concepts,Methodology and Data[C],Strasbourg:European Science Foundation,1990:69-88. [4] 何自然,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述评.现代外语(季刊)第24 卷2001年第1期(总第9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