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码转换的研究意义与方法

合集下载

英语教学中的语码转换及其功能

英语教学中的语码转换及其功能

英语教学中的语码转换及其功能谢亚军(湖南商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205)摘要:英语课堂上的语码转换是特殊语境中的转换。

在英语课堂上.教师选用某种合适的语码转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便于学生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英语课堂上的语码转换是一种普遍而复杂的语言现象,过多地使用母语或完全忽略母语都是不可取的,因此母语的使用应当视具体情况和学生目标语的程度而定,并要注意趋利避害。

关键词:课堂;语码转换;英语教学;功能语码转换(code s w i t chi ng)是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中心问题。

近年来.英语课堂上的语码转换现象已成为学者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

在我国,英语作为外语学科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教与学。

当英语既是讲授的内容又是课堂用语的时候.课堂理解和用英语交流无疑成了学生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教师要经常进行语码转换。

本文拟探讨语码转换的功能.为语言教学提供某些方面的启示。

一、语码转换及主要类型语码转换是指“在同一次对话或语言交流中使用两种或更多的语言变体”。

即说话者从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转用另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现象。

会话时。

如果一个人用某种语言发言.另一个人却用别的语言来回答。

这时就出现了语码转换。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语码转换便一直是社会语占学里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许多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语码转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尽管他们对语码转换研究的角度不一.看法也不尽相同.但归纳起来看.语码转换的研究方向大致有三类:第一类是从社会和心理语言学(包括话语分析)角度着眼.揭示语码转换和社会因素的内在关系.强凋社会因素或会话组织信息。

第二类认为。

特定语言集团内的语码转换反映了该集团对社会所持的态度以及运用语言的流利程度.它的研究重点是语码转换的形态句法学。

第i类从语用学的角度研究语码转换。

把语码转换从描述性转到解释性的动态研究上。

Popl ack将语码转换分成三类。

民办高校大学英语课堂中语码转换可行性研究

民办高校大学英语课堂中语码转换可行性研究

民办高校大学英语课堂中语码转换可行性研究摘要:语码转换作为一种社会语言现象在我国的外语教学课堂上屡见不鲜,本文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探讨了民办高校大学英语课堂上语码转换产生的原因,通过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分析了师生双方对于课堂语码转换的态度,以及课堂语码转换使用量的理想值,初步证明了40%-60%的语码转换量在民办高校大学英语课堂中是可行的。

关键词:语码转换;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可行性在双语文化背景下,语码转换作为一种社会语言现象应运而生。

20世纪60年代“语码转换”一经提出就引起了社会各个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比如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等。

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模式,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语码转换。

语码转换的研究涉足语言课堂源于1968年美国国会《双语教育法》的出台,外语课堂是否应该使用母语,或者母语的合理使用量成为了众多学者争论的热门话题。

许多语言学家不赞成使用母语,他们认为外语课堂中使用母语会产生负迁移的效应,目标语输入量不够会大大影响学生的第二语言习得。

但是很多学者经过研究发现,语码转换在外语课堂教学中的使用屡见不鲜,适时适量的语码转换可产生积极作用。

师生们在课堂上使用母语一方面是顺应语言能力的要求,另一方面有助于教学内容理解、语法讲解、术语解释、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语言“空缺”填补或课堂组织等。

正如atkinson指出的那样:适时、适当地使用母语会让学生更加愿意尝试用目标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目前,在我国的外语课堂中,尤其是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课堂中,汉英语码转换的现象普遍存在,多数师生认为使用语码转换能促进英语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最大限度发挥教师语码转换在英语课堂上的积极作用是保证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1.语码转换的定义及分类“语码转换”是指在交际活动中掌握双语或多语的交际者在同一话轮或连续话轮中从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现象。

校园文化交际中的语码转换现象和社会意义——从话语分析角度分析

校园文化交际中的语码转换现象和社会意义——从话语分析角度分析
第3 4卷 第 2 期 2 0 1 3年 2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C h i f e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 S c i )
Vo 1 . 3 4 No . 2
普通话是校园交际的第一“ 通行证” , 几乎所有 的老师和学生, 包括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都会讲普
通话。 而他们 来 自祖 国各地 , 又都 有 自己的方 言 。 因 此, 在 日常言语 交 际中, 必然会 出现普 通话 与方 言 间 的语 码 转换 。实 际上 , 这 也 是在 校 园这 一 言语社 团
态。
的语码转换也 比较常见。 这种语码转换既包括普通 话 同英语间的转换, 也包括方言与英语间的转换 。
它多发 生在 师生 问 和同学 问 。
S1: He l l o

1 6 5—
S 2: Wh a t ’ S t he ma t t e r ?
仅起到“ 提醒” 听话人的作用, 还可以加强语气, 强化
交 际的效果 。
s 1 : 今 天周 末 , 去h a p p y一下 吧 !
S 2 : 不去 了 , 没有 m o n e y啊 , 怎么 h a p p y 啊 …
( 三) 日常话语 与校 园流行 语 间的语 码 转换
有时候, 同一信息用两种不同的语言陈述, 还可
以起 到解 释 和说 明 的作用 。因为 , 词 汇 的表 面意 思 是 死 的, 是没 有多 少人用 的, 只有 结合 上下 文学 习词 汇, 才会 学 到真正 的意思 , 交 际里使 用 的意思 。 ” 由于 语 言思 维 习惯 的差异 , 英汉 两 种语 言 中表达 类似 概 念 的词 往往 有着 不 同的 内涵 和外 延 。这种 情况 下 ,

code-switching

code-switching

2. Poplack(1980)区分了三种类型的语码转换:句间语码转换( inter-sentential switching)、句内语码转换(intra- sentential和附加语码转换(tag switching)。句间 语码转换发生在两个句子或分句的分界处,而且每个句子或分句都分别属于一种语 言。句内语码转换涉及到句子或分句内部的转换。附加语码转换指的是在单一语 言表达的句子或分句中插入另一种语言表述的附加成分(tag),附加语码转换不一定 出现在小句末尾,它可以出现在句子的任何位置
创新点: 关于语码转换的研究 一、引述国外理论多,实证和应用的成果少。 二、研究汉英语码转换多,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少,汉语和方言更少。三、 研究书面语的语码转换多,自然状态下的口语少。
理论综述
语码转换的定义 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是操双语或多语的言语社团进行言语交 际不可避免的结果(Hudson,2000),但语码转换不仅在双语和多语的情 况下发生,也可在同一种语言的标准变体(standard variety)和非标准 变体(non standard variety)之间发生。 语码转换的类型 1.Blom&Gumperz根据社会和语境的因素将语码转换分为为两种:情景 语码转换(situational code-switching)和隐喻语码转换(metaphorical code-switching)。情景语码转换指由于情景因素的改变而引起的语码转 换,这类语码转换意味着“只有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适合在某个特定的情 景中使用,讲话人需要改变自己的语言选择来适应情景因素的改变,从而最 终维持讲话的合适性”(Auer, 1998: 156)。隐喻语码转换指说话人为了 改变语气或同对方的角色关系而转换语码,是在情景不变的的情况下,交际 者为了表达一定的交易意图而实施的语码转换。

语码转换研究述评_何自然

语码转换研究述评_何自然

Guangzhou, China Modern Foreign Languages (Quarterly) Vol.24, No.1 January 2001: 85-95Researches on CodeswitchingHE Zi-ran & YU Guo-dongCodeswitching has been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in many disciplines: sociology, psychology, linguistics and so on. And these disciplines take diversified research methodologies and discuss their respective research focuses. After years of research, rich literature on this topic has been accumulated.The present paper starts with the definition of codeswitching because of its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Generally speaking, the definition of codeswitching falls into three types: the first type maintain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odeswitching and code mixing; the second type does not maintain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two; and the third type does not take a stance as to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m. After the elaboration on the definition of codeswitching, the authors point out the different categorizations of types of codeswitching: Poplack’s inter-sentential, intra-sentential and tag switching, Auer’s discourse-related and participant-related alternation, Muysken’s alternation, insertion and congruent lexicalization and so on. The distinctions among codeswitching, code mixing, diglossia, borrowing and nonce borrowing are discussed to lay a foundation for the researche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Then various approaches to the analysis of codeswitching are generalized and introduced, namely, the sociolinguistic, grammatical, psychological, and conversational analysis approach. Examples for each approach are presented, and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re identified with the purpose to present an objective picture of the research. The authors hold that the sociolinguistic approach to codeswitching has led the social elements into the discussion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performance of codeswitching and society; the grammatical approach succeeds in provoking our understanding that codeswitching is a highly systematic and structured linguistic phenomenon, and it cannot occur at any place within a sentence; the psycholinguistic approach tries to discuss the bilingual mind in the process of codeswitching, but it has not yet achieved any significant progress; the conversational analysis approach has introduced the dynamics of codeswitching through analyzing the sequencing of conversation. All those four approaches have contributed to our perception of codeswitching, but no one is strong and comprehensive enough to cover the complexity and subtlety of the specific linguistic phenomenon. We suggest a new approach should be exploited so as to cover the linguistic, social, cultural, and cognitive elements.Keywords: Codeswitching, types of codeswitching, sociolinguistic approach, grammatical approach, psycholinguistic approach, conversational analysis approachCorrespondence: HE Zi-ran: Research Center for Linguistic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Guangdong U of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 Guangdong 510420, P.R. ChinaYU Guo-dong: PhD Program’98,Faculty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Culture, GuangdongU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 Guangdong 510420, P.R. China现代外语(季刊)第24卷2001年第1期(总第91期):85-95 中国・广州语码转换研究述评何自然于国栋本文首先讨论语码转换的定义问题,然后总结现有文献中几个典型的语码转换类型的分类方法以及这些分类的角度。

语码转换研究简述

语码转换研究简述
动 机 时没 有 必 要 了。还 有 一 些 学 者 如 A p p e a l& M u y s k e n
1 9 8 7,Bh a i f a 1 9 9 2, B a e t e n s B e a r d s o mo r e 1 9 8 6, C l y n e 1 9 9 1,
换 的研究直到 2 0世纪才引起重视。

或 两种 以上 的语 言或语 言变体 的混合 。一些 研究者认 为语 码转换 和语码混用之 间没有区别 , 而其他 一些则持相反的观 点, 认为他们之间 是有 区别 的。因此 , 一些语 言学家 多多少 少会将语码转换 和语码混合交换使用。
也有一些语言学家 , 如A u e r 1 9 9 8 ,B o k a m b a 1 9 8 8 ,H a m -
随着社会 的不断进步 , 在不 同国家 和民族 频繁交往 的情 况下 , 双语 和多语 现象也 日渐普遍 , 而掌握 双语和 多语的人 就 被 称 为 双 语 人 或 多 语 人 。著 名 语 言 学 家 瓦 德 豪 ( Wa r d h a u g h ) 认 为只掌握 一种语 言 变 体 的情 况是 极为 罕 见 的。所 以说 , 一旦一个人开 口说话 , 都 会面临同一种选择 , 即 选用何种语码 是最为 得体 的。因此 , 随着环境 的改变 , 他们 就会选择适 当的语言进行必要的语 码转换 , 甚至混合 同时使 用两种语码 。因此语码转换是一种普遍现象 , 但是对语码 转
铬文学刊 ・ 外语教育教 学
2 0 1 4年第 1 期
语 码 转 换 研 究 筒 述
O李娜
( 兰州 交通 大学 外 国语 学 院 , 甘肃 兰州 7 3 0 0 7 0 )
[ 摘 要 ] 语码转换是一个复杂的语言现象, 对它定义的准确性一直没有严格统一的界定。本文首先对

大学校园语码转换的顺应性研究

大学校园语码转换的顺应性研究

四 、结 语
师大学学报 ( 学社会科学版) 0 1 ( ) 哲 ,2 0 , 2 . [] 4徐思益. 在一定 语境中产生的歧义现象 [ . 语文,18, ( ) J 中国 】 95 5 .
5王建华. 语境歧 义分析 [] 中国语 文,18 , ( ). J. 97 1 从 上 面 的 例 子 可 以 看 出 ,寄 人 篱 下 的 林 黛 玉 在 多种 场 【]
不 同 话 轮 中对 两 种 语 言 或 是 语 言 变 体 进 行 交 替 使 用 的双 语 语 码 转 换 的 话 语 分 析 研 究 ( L , 1 9 ;A e , 1 9 )这 如 i 98 ur 9 8
现 象 或 双 语 言 语 行 为 ( u r 1 9 ) 。从 2 世 纪 7 年 代 四 个 角 度 进 行 探 讨 的 ( 自然 、 于 国栋 ,2 0 ) 。尽 管 这 Ae , 98 0 0 何 01 开 始 , 国 内 外 很 多 语 言 学 者 从 不 同 的 角 度 对 语 码 转 换 现 些 研 究领 域 各 自从 不 同 的 角 度 对 语 码 转 换 现 象 进 行 了较 为 象 展 开 了 研 究 ,他 们 主 要 是 从 语 码 转 换 的 语 法 研 究 ( 如 合 理 地 解 释 ,然 而 这 些 研 究 方 法 仍 存 在 很 大 的 局 限性 :社
的 社会 语 言 学 研 究 ( l u p r , 18 ;M s r S o t n  ̄G m e z 9 2 y e — c t o ,
语 码 转 换 ( o e s i c i g 是 指 双 语 者 在 同 一 或 1 9 ) 、语 码 转换 的 心 理 语 言 学 研 究 ( M l n , 1 9 ) c d— w th n ) 98  ̄Cy e 9 1、

大学英语课堂语码转换调查

大学英语课堂语码转换调查

教程 I 、 视 野大 学英 语 听说 教 程 I 和 2 世 纪 新 I新 I I I l 大 学英 语视 听说 教程 I ( 表 1 。 I见 I )
表 1 教 师 信 息及 讲 授 课 程
教师 职称 性别 教龄 所授课程 T 副教授 男 l 1 讲师 男 2 1 讲 师 女 3 1 讲 师 女 " 4 1 9 7 9 8 视听说教程 视 听说教程 视 听说教程 听说教程
4 8 7 9 8 6 8 1
9 8
百分 比
2 .8 7 0 l.9 13 0 0

百分 比
3 .2 54 4 0 3. 4 4 .4 8 8 4 .5 8 1
4 96 7.
百分 比
3 .0 7 5 4 .7 5 5 5 .6 1 1 5 .5 18
计 。数据 统计 显示 , 在英 语 课 堂上 语 码 转 换 是 普遍 现象 。从 数量 上来 看 , 首先 , 在读 写课 堂 中教 师运用 语 码转 换 次数 明显 高 于 其 他 两 门课 程 , 听说 课 程 但 和视 听说 课 程 中 的 语 码 转 换 并 没 有 太 大 差 异 。其 次 , 师课 堂用 语 中 的句 内语 码 转 换 和 句 际语 码 转 教 换 基本 持平 , 别为 4 .4 和 4 .6 ( 表 2 。 分 49% 60 % 见 )
( ) 查 问卷 一 调
调 查 问卷共 分 两 套 。一 套 针 对 学 生 , 用 匿 名 采 方式 ; 一套 针对 教 师 , 用记 名方 式 。为 了保证 调 另 采 查 的可靠 性 和有 效性 , 我们 在调 查 以前 , 问卷 的 目 对 的和 里 面 的术 语 进行 了详 细 的解 释 和说 明 。学生 问 卷发 放 给非英 语 专业 1 6个 自然 班共 43名 学 生 , 9 回 收后 , 检查 4 5份 问卷 有效 。教 师 问卷 全部 有效 。 经 7 教 师 和学 生 问卷 都 包 括 2 O个 问 题 ,主要 调查 师 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码转换的研究意义与方法
一、语码转换的研究意义
1、语码转换是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
不同民族间的交往日趋频繁,出现了双语或多语现象。掌握双语或多
语的人被称为双语人或多语人。严学宭认为,世界上大约有二分之一
的人是双语人或多语人。Wardhaugh也认为只掌握一种语言变体的情
况极为罕见。双语或多语现象的研究表明,如果要更好地理解那些影
响并指导我们语言行为的社会、心理及纯语言的因素,就必须联系社
会语境来研究语言,并且使我们有机会将语言研究与社会学、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联系起来,成为一个真正跨学科的研究课
题。在多语社会生活中,通常都面临着选何种语码最为得体的问题。
人们会根据不同的交际环境选择适当的语言,必要时还进行转换,甚
至混合使用两种语码。因此语码转换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也是社会语
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2、语言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而语码转换是多语共
存的必然表现,是促进语言社会和谐的重要形式和动力因素。语言是
人类用于交际和思维的最为重要的工具。多语言、多方言是国家宝贵
的经济文化资源,多语言多方言的共存共荣是语言和谐的追求。高林
波等指出,构建和谐的社会语言生活,就是在语言文字社会应用中以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主,同时容纳多种民族语言和多种汉语方言,容纳
多种民族文字和多种汉字字形,和谐共处,使得社会语言生活呈现主体
化与多样性的和谐统一,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
务。江结宝指出(双)多语,和谐语言将创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营
造团结友爱的社会氛围,提供科学诚实的语言信息,从而促进经济的
发展、精神的文明,最终推动社会的和谐。语言和谐与否是衡量一个
社会文明程度的指标之一,社会中的语言如果不和谐,构建和谐社会
就失去了基石。语码转换是多语共存的必然表现,是促进语言社会和
谐的重要形式和动力因素。结合语言和谐研究多语地区的语码转换,
是语码转换研究的新视角。

3、国内外关于语码转换的研究需要完善。按照社会语言学的定
义,语码转换是指在双语(包括多语或多方言)社会人们在交谈中有
意识或无意识地从使用一种语言(或方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或方
言)的现象。国外的研究从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句法学与绘画
分析的角度,提出了许多竞争性的理论和模式,如Gumperz和Blom
最早区别了情景语码转换和喻意型语码转换;Poplack区分了句间语
码转换、句内语码转换和附加语码转换;Auer提出了与语篇相关的
语码转换和与交际者相关的语码转换;Scotton提出了标记理论;Giles
和Smith提出了言语顺应理论。国内的研究从视角上几乎触及西方同
类研究的所有方面,其中社会语言学方向的研究成果最多,如祝畹瑾、
王润经的《家庭谈话语码转换剖析》(1997)、高军、戴炜华的《语码
转换和社会语言学因素》(2000)等等;从研究方法上看,主要有综
述、专题介绍评论、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或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
四种类型。国外关于稳定的多语社群各语言或方言间的语码转换研究
十分罕见,得出的理论模式是否具有普遍性尚未可知中国期刊全文数
据库。许多研究采用的语料数量和类型还不够多,基于语料库的定量
研究更是稀少。而国内的研究方法比较简单,更多地采用定性的方法;
研究内容主要是验证国外理论的适用性,较少进行应用性或创造性的
探索;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人员较少;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领
域的研究缺少与外语界的沟通;研究视角狭窄,对语码转换的社会功
能研究缺乏实证性。基于国内外现有成果,选取多语地区为对象,对
语码转换现象进行拓展性研究,突破参与语码转换语言类型的局限
性,立足本土,丰富语料内容,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做出创造性的发现,完善语码转换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4、研究所依据的理论基础。语码转换可看作是操双语或多语者
的社会语言工具,常被视作协商人际关系的策略,起着重要的交际作
用(双)多语,具有社会语用功能。本课题所依据的理论基础是Scotton
的标记理论与Giles和Smith的言语顺应理论。标记理论认为语码代
表着一组组权利和义务,会话是一个双方商议权利与义务关系的过
程。语码选择既是手段又是标志。语码转换主要有两个交际目的,进
行无标记选择和有标记选择。无标记选择是指在惯例语境下交际双方
按预期的权利和与义务关系使用无标记语码。有标记选择指说话者转
变到一种不能代表双方预期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语码。有标记选择意
味着改变双方预期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改变双方的社会距离。言语顺
应理论一方面力图解释为什么一个群体的成员在某种情况下尽力使
他们说的话更像另一个群体。这就是言语会聚。这时说话者调整自己
的语码,以求更接近对方使用的语码,目的是赞同或讨好谈话对象。
结合实际对前人的研究理论作适当的修正和补充,这对社会语言学的
研究模式是一种尝试。

二、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坚持以田野调查为主,搜集文献材料为辅。课题成员都亲自到
民族杂居地区记录并在当地分析整理语言使用情况及语言态度等材
料,以系统论的观点来研究语码转换,强调从语言接触不同类型、不
同层次中归纳民族杂居地区语言生活的规律。

2、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办法。通过语言态度问卷
调查、配对伪装测试、句子判断调查、个别访谈和参与者观察等方法,
了解多民族杂居地区人们对所使用语言的态度以及他们对语码转换
的态度,强调深入的、微观的调查研究,围绕个案搜集、分析语言材
料,以此作为语料分析的依据。

3、建立语料库,对语码转换现象进行多角度、多变量的研究。
使用计量研究,包括使用人口数量、混合词数量统计、语用统计等。
统计工具包括SPSS数据统计软件包等,数据分析方法有描述性统计、
频数统计、方差分析和配对样本等,统计结果以柱状图、线状图、饼
状图、交叉列表等形式体现出来,注重从共时差异分析语码转换中对
构建语言和谐有利的规律和特征。
参考文献:
[1]Wardhaugh R. An introduction tosociolinguistics[M].3rd
ed.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