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码转换及语码混合研究

合集下载

校园语码转换现象的研究

校园语码转换现象的研究

校园语码转换现象的研究在当今社会中,校园语码转换现象越来越普遍。

所谓校园语码转换,指的是在校园中使用一种特定的语言和词汇,而在与外界交流时又使用不同的语言和词汇。

这种现象在大学生中尤其突出,主要是因为在校园中,学生需要适应不同的社交环境和群体,并通过这种转换来展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达到更好的交流效果。

在研究校园语码转换现象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词汇和用语校园语码转换的首要因素之一是词汇和用语。

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中,人们可能会使用不同的术语来表示同一件事情。

例如,在学术领域或与教师交流时,学生可能会使用更正式的术语和词汇,而在与同学交流时,则可能使用更随意的语言和词汇。

这种转换不仅涉及到术语和专业词汇的使用,还包括语气、口音和语调等方面的变化。

二、身份认同校园语码转换还与身份认同密切相关。

在校园中,学生的身份可能会发生变化,例如从新生到老生,从普通学生到会长等。

不同的身份和地位也需要不同的语言和词汇来展现和维护。

例如,对于新生来说,他们可能会使用更加随意和亲切的语言和词汇来与同学交流,以获得更多的社交认同和接纳。

而对于会长等高级别的学生来说,他们则需要使用更加正式的语言和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权威和责任感。

三、群体认同校园语码转换还涉及到群体认同的因素。

不同的学生可能会加入不同的社交群体,例如俱乐部、组织等。

这些群体往往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词汇,学生也需要在与这些群体交流时使用对应的语言和词汇来展现自己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四、社交环境校园语码转换还与社交环境密切相关。

不同的社交环境和场合需要不同的语言和词汇来适应和应对。

例如,在学术报告会或正式会议中,学生需要使用更加正式和专业的语言和词汇,以显示自己的学识和素养。

而在派对或异性社交中,学生则需要使用更加轻松和亲切的语言和词汇,以推动情感关系的发展。

总之,校园语码转换现象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在研究校园语码转换时,需要从多个方面考虑,包括词汇和用语、身份认同、群体认同和社交环境等。

汉英语码转换的语用功能研究

汉英语码转换的语用功能研究

汉英语码转换的语用功能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人们交际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一种新的语言现象——本族语和外语之间的语码转换。

在语言接触过程中,“汉英语码转换”是常见而又相当普遍的语言现象,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对“汉英语码转换”现象的产生、语用功能特点做较系统的梳理。

通过实例分析考察该现象的影响因素,从而揭示其背后隐藏的动因和功能。

标签:语码汉英语码转换语用功能一、引言语码(code)是一种符号系统,在人们的交际活动中产生,它是指某种语言或者语言变体。

Wardhaugh认为,“语码仅仅是一种语言符号,不存在任何感情色彩,没有或褒扬或贬低的含义,更不存在讥讽、抨击、反映社会问题的意图。

”①由此可见,单个语码只是一个语言符号,但是多个语码混合形成语码转换则存在着一些感情色彩。

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作为一种语言变体,是一种常见且复杂的语言交流现象,也是一种言语交际策略。

美国加州大学著名学者Myer-Scotton提出了“基础语框架模式”。

他认为:“凡含有语码转换的话语或者语篇,其中必有一种语码为基础语,另外一种为嵌入语。

”②由此可知,汉英语码转换则是以汉语为基础语,而英语则是嵌入语。

近30年来,有关语码转换的研究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许多中外学者从各个角度对语码转换提出了种种独到的见解。

本文旨在分析汉英语码转换的语用功能。

二、汉英语码转换的语用功能对于语码转换的功能及意义,国内学者持不同观点。

何安平认为,“语码转换给交谈创造一种积极的意义价值,不仅可以缓和谈话单调的气氛,而且能加快国人顺应时代潮流的步伐,更新与时代同行的思想。

同时,语码转换也是全球一体化的重要标志。

”③任付标则指出,“使用中英语码转换是毫无意义的,弊大于利,不利于本族语言的健康发展,滥用语码转换甚至会影响人们正常的交际。

”④可见,对于语码混合,不同的学者所见不同。

但不管怎样,这是现代语言社会不可避免的语言现象。

印地语-英语的语码混合与语码转换研究

印地语-英语的语码混合与语码转换研究
! fÂ2bò6¯ ( 76Ã) ! U Ò -""" +Qþ' °tvw Áì摘W要:L“印2式英b语”是ò概念<谬¯误。该(研究<路Ã径)存在ý三(大f问Â题!:~(1!)*#核f心概Â念! 谬误Z;º(¡2)强 调英L语U变量ò,忽ð略印y地#语*0变&!量- ;(+3)Q不þ符$合f印g度语z言(生f活g事实P。印b地语ì-英W语M混c用þ现"象属于语码
a “印式”中的“印”是一个国别概念,指印度共和国。所以“印式英语”与“印度英语”一般等同, 本文不做区分,统一称“印式英语”。
·123·
Copyright©博看网 Bookan. All Rights Reserved.

是受本土语语音和语法影响的变体”,但在论及语音、词汇和语法等“规律”的成 fgSK! ðÄ%2Tdeñþy]}ÁU2ò3$ Ñ,yz " é{b|
( =2>;<?) ! ý !#" fÂ' ÉÌÁÏ)Å»4! sÁÂü½! ý -" f age),英语是唯一的联邦级辅助性官方语言(Additional Official Language)。2011 Â$ ¾fg»¼! ÌÁϵ¶a»ÊȨ̈ ( 723>52@A<BC26) ! ý &" fÂ$ 年oÌ印Á度Ï人ð口Ä普%查显ì示d,2印ü地ý语2总µ使¶用! 人¾口f占g印Í度Ò总Î人Ï口Ð比Ñ例! 为»5Ò7.Ó1%ð,Ë是!目Ô前y使Ô用人 数Õ!最>多ý的本!#土" f语Â($Vernacular)。a印度存在本土语—英语混用现象,其中印地语—
语语码的句内混合,也见于口语。印地语-英语语码混合分为转写型、复合型与缩写型三类,缩

汉语语境中的语码混合流行语语义变化研究

汉语语境中的语码混合流行语语义变化研究

汉语语境中的语码混合流行语语义变化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大规模传播,汉语语境中出现了新的语言现象,即语码混合流行语。

它是一种混合不同语言或者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在口语表达中混合英语、日语、汉语等多种语言。

随着流行语的普及,汉语语境中的语码混合流行语也在持续发展,成为一种新的话语体系,具有独特的语义特征。

在汉语语境中,语码混合流行语主要包括英文缩略词、拼音语、部首词、双语等,它们在口语表达中扮演着不同角色。

其中英文缩略语主要在口语表达中用于提高表达效率,如“GDP”(国内生产总值)、“PM2.5”(空气污染粒子)等。

拼音语是根据拼音的发音来构成的新词,它们的复杂性也比较强,如“给力”(表示精力充沛)、“抠门”(表示节约)等。

部首词是根据部首构词产生的新词,它们的发展比较迅速,例如“改进”(表示改进)、“占山为王”(表示相互 rivalry 抗争)等。

双语词汇是由两种语言结合而成,如“宅客”(结合汉语和英语而成,表示一种宅男文化)、“体贴”(结合汉语和日语而成,表示一种亲切的做法)等。

汉语语境中的语码混合流行语语义的变化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它们的意义有可能会发生变化。

例如,“宅客”最初指热爱电脑游戏的年轻人,现在变成了热爱宅在家里的年轻人。

其次,它们也可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

特定语码混合流行语可能受到某一文化的影响,而另一种文化可能不会理解。

再次,它们也可能有不同的语义级别。

某些语码混合流行语可能在俗语中出现,而另一些可能是正式语言。

最后,它们的广泛度也大有不同。

有的语码混合流行语仅仅限于某一领域,而另一些则普遍存在于全国各地。

汉语语境中的语码混合流行语语义变化,有助于我们理解语言多样性,更好地适应不同文化背景,提高汉语水平。

同时,研究流行语变化对理解和掌握汉语语言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有必要研究语码混合流行语的发展趋势,以及它们的文化意义和语义特征。

总而言之,汉语语境中的语码混合流行语是一种新兴的语言现象,它不仅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并且能够更好地满足当代汉语口语表达的需要。

语码转换的研究意义与方法

语码转换的研究意义与方法

语码转换的研究意义与方法一、语码转换的研究意义1、语码转换是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民族间的交往日趋频繁,出现了双语或多语现象。

掌握双语或多语的人被称为双语人或多语人。

严学宭认为,世界上大约有二分之一的人是双语人或多语人。

Wardhaugh也认为只掌握一种语言变体的情况极为罕见。

双语或多语现象的研究表明,如果要更好地理解那些影响并指导我们语言行为的社会、心理及纯语言的因素,就必须联系社会语境来研究语言,并且使我们有机会将语言研究与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联系起来,成为一个真正跨学科的研究课题。

在多语社会生活中,通常都面临着选何种语码最为得体的问题。

人们会根据不同的交际环境选择适当的语言,必要时还进行转换,甚至混合使用两种语码。

因此语码转换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也是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2、语言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而语码转换是多语共存的必然表现,是促进语言社会和谐的重要形式和动力因素。

语言是人类用于交际和思维的最为重要的工具。

多语言、多方言是国家宝贵的经济文化资源,多语言多方言的共存共荣是语言和谐的追求。

高林波等指出,构建和谐的社会语言生活,就是在语言文字社会应用中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主,同时容纳多种民族语言和多种汉语方言,容纳多种民族文字和多种汉字字形,和谐共处,使得社会语言生活呈现主体化与多样性的和谐统一,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江结宝指出(双)多语,和谐语言将创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营造团结友爱的社会氛围,提供科学诚实的语言信息,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精神的文明,最终推动社会的和谐。

语言和谐与否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指标之一,社会中的语言如果不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就失去了基石。

语码转换是多语共存的必然表现,是促进语言社会和谐的重要形式和动力因素。

结合语言和谐研究多语地区的语码转换,是语码转换研究的新视角。

3、国内外关于语码转换的研究需要完善。

英语语言中语码混合若干方面的探讨

英语语言中语码混合若干方面的探讨

英语语言中语码混合若干方面的探讨语码(code)是指人们用于交际的语言、方言、语体或语类。

语码是某种语言可以辨别的变体,涉及具体地域、社会、阶层、功能分配或特定语境的系列选择。

语码混用(code-mixing)通常指的是同一个句子、同一段话、同一篇文本中,出现两种或多种语码的交替使用。

1 语码混合应用于广告的必要性(1)社会发展及国际交流的需要。

自WTO以来,市场经济不断完善,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投资和旅游。

为了给他们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许多广告语篇使用中英对照的方式,以此来满足国际交流的需要。

例如:智慧演绎,无所不在Intelligence everywhere.(摩托罗拉手机)只管去做Just do it.(耐克运动鞋)这两则广告使用了语码混用,可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同时给国内外顾客提供方便。

(2)社会目标受众的选择。

每一则广告都有一定社会范围的目标受众,即读者。

广告设计者针对不同的目标受众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法和技巧。

例如以下招聘广告:English TeacherRequirements:——University degree and above in English or normal English.——Eager to learn and open-minded and creative.——Deep understanding and respect for different cultures.很显然本广告首先要跨的门槛是英语。

若求职者看不懂广告中英文的意思,那就只好“望洋兴叹”了。

可见,招聘广告中使用语码混合以利于筛选人材。

(3)遵循广告本身的AIDA原则。

AIDA原则是美国E.S.Lewis提出的广告设计四标准,它包括Attention(引起注意),Interest(发生兴趣),Desire(产生欲望),Action(付诸行动)。

一则好的广告语必须遵循这四项原则。

例如:Ours exclusively.The new essential fragrance from ESTEE LAUDER.Fantastique.Enchanting.Let the new essential fragrance from ESTEE LAUDER leave him positively…SpellBound.May we suggest Spe llBound perfume,2.5 oz,$70.Eau de parfum,1.7oz.$50.Eau de parfum spray 3.4 oz.$50.Perfume Baby Crème 6.7 oz.$50.这是法国化妆品公司ESTEE LAUDER推销SpellBound品牌的香水时所使用的广告语言。

中国汉英双语现状及语码混合转换探析

中国汉英双语现状及语码混合转换探析

中国汉英双语现状及语码混合转换探析一、引言《朗文语言教学与应用语言学词典》(2003)(以下称《词典》)对双语制(bilingualism)下的定义是:个人或群体使用至少两种语言,如特定地区或国家的居民;对双言制或双语体现象(diglossia)所下的定义是:一个社团内同时存在两种语言(language)或语言的两种变体(variety),各用于不同的目的。

双语和双言之间有什么区别?在一次讲座上,香港浸会大学语言研究中心的卢丹怀博士指出双语是一种个人现象而双言则是一种社会现象。

游汝杰和邹嘉彦(2004:57)提到“双重语言现象(笔者注:即双语制)是就语言的使用能力而言的”而“双层语言现象(笔者注:即双言现象)是就语言的社会功能而言的,”“是就语言在社会生活中使用的层次而言的。

”Fishman(1972:83)也曾经也提到双语和双言的主要区别是:“双语制主要是个人语言才能的描述,而双言则是社会对不同语言或语言变体进行功能分配的描述。

”他将双语制和双言制之间有可能出现的关系分为四种, 如图所示(Fishman 1972:75):第一方块指的是那些双言制与双语制并行的言语社团(speech communities characterized by both diglossia and bilingualism),社团内的人口通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并将不同的语言应用于不同的领域,这个阶段被认为是一贯理想的最完美的双语制。

事实上很少有这样完全双语和双言的社团,Fishman提到一个比较相近的国家巴拉圭。

它有超过一半的人口通晓西班牙语与Guarani(巴拉圭国语),人们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语言,这两种语言的职能划分明确。

第二方块指代有双语制而无双言制的言语社团(bilingualism without diglossia),这种社团中个人可能掌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但没有严格的社会规范来引导不同语言的使用,语言间没有较明确的使用范围(domain)和职能(function)划分。

校园语码转换现象的研究

校园语码转换现象的研究

校园语码转换现象的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传统的写作方式逐渐被人们所抛弃。

尤其是在校园中,学生们用语的方式也在不断地变化。

以往的正式写作方式被人们所摒弃,逐渐向着简洁、快捷、潮流的方向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一种被称作“校园语码转换”的现象愈发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什么是校园语码转换所谓“校园语码转换”,就是指人们在写作、沟通时,将一些事物或含义进行简化、转换后进行表述的行为。

例如,将“你好”简化为“吖”,将“我很累”转换为“真乃”,将“今天下午约会”的含义转换为“下雨天一起去看电影”。

这种语码转换行为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文化性,通常在校园中较为流行。

校园语码转换的原因校园语码转换现象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原因。

在当前信息爆炸、快节奏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受到的信息越来越多,每天面对着大量的课业、工作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逐渐抛弃繁琐、正式的写作方式,通过简化、缩写表达来缓解自己日益增加的工作量和压力。

另外,当前社会文化也愈发重视年轻人的创造力和个性,校园语码转换因此也成为一种时尚文化现象。

校园语码转换的利与弊校园语码转换现象也带来一些利弊。

一方面,它可以使沟通变得更加便利快捷,减轻写作压力,增强创造力;另一方面,它也经常会牺牲表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以及人际关系方面的敏感度,甚至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

如何避免校园语码转换的负面影响在使用校园语码转换的同时,也需要注意一些规范性和准确性的问题。

例如,避免语言错误和用词不当,保证文字表达的清晰和准确性;另外,也要注意尊重他人等方面的社交素质问题。

结论总的来说,校园语码转换现象是当前社会快捷、潮流的表现,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文化性。

它既带来了沟通的便利快捷,又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使用中,我们需要注重语言规范性和准确性,强化社交素质,充分发挥创造力,切实应对这一时尚文化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码转换及语码混合研究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科学文化等往来越来越密切,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小。

语言被称作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在全球化的趋势下,语言也加快步伐展现着独特的魅力,语码转换和语码混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并且成为近年来社会语言学研究领域中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语码转换以及语码混合现象的产生,涉及到社会文化、人们主体认知、交际目的和心理因素等诸多因素,是多种因素的语言行为。

本文从其定义与产生的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并且加以适当的言语来剖析语码转换及语码混合所带来的社会效应。

关键词语码转换;语码混合;定义剖析;原因剖析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38-0048-02
1 二者定义剖析
关于语码转换和语码混合的定义,有的研究学者认为两者之间并没有很大的区别,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部分专家仍能通过各种方式去说明这两者还是存在着一定的不同。

我们将结合多方面的说法对其进行解析。

语码转换,是指说话者在对话或者交谈中,从使用一种语言或方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或方言,可以用来表达语言优越感、表明立场、改善谈话气氛等。

语码混合,是指在一个双
语或者多语的社会群体交流中,说话人很容易在谈话过程中掺杂使用两种甚至多种以上的语言变体或者语码,从而更加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思想。

从它们的定义来看,语码转换和语码混合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尽管它们之间有着一定小范围的差别,但总体来说还是一个总的语言变化的展示,是一定社会现象的反应和语言转换的升华。

2 产生原因剖析
语码转换和语码混合的产生,既有社会发展进步的原因,又有语言发展升华的因素,同时也产生于语言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以及语码转换和混合所带来的社会意义等。

从另一个层次意义上上,分析它产生的原因其实也是说明它存在的功能。

本文将从可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个方面来剖析,以更清晰明了的方式进行分析和研究。

语码转换和语码混合产生的客观原因
1)社会发展的产物或者说是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国、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贸易往来等交流的深入,在不同的社会交流情境中存在着形式各样的语码转换和语码混合的运用,不仅能更有助于人们在信息交流方面获得更多的便捷,而且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进了感情。

例如,台湾或者深圳的中国白领或者街头小贩都在有意无意中运用着语码转换,这是社会现象普遍运用的反映;
2)影视、传媒作品、书面等精神娱乐活动的需要。

我们都知道,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追求高质量的物质生活,更向往的是轻松的精神生活的享受,大众传媒等娱乐媒介给人们的精神带来了一定的放松。

在这些传媒事业的发展过程中,语码转换和语码混合的使用可以增添作品的时代性和亲民性,更加符合大众的口味。

比如,电视或者电台上常见的“nba不见不散”;
3)人们社会心理动机发展的需要。

每个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适应能力是截然不同的,不同的人的社会心理动机不同,与他人进行沟通的方式方法亦不同。

为了能让他人更加明白自己的想法和期待,或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情感显露和表达的意思,很多时候都需要采用语码转换等去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同时,在交际过程中,一方常常因为另一方语码的转换而不自觉地进行语码调整,这既可以被看做是一种反馈行为,也是想通过可以转换来亲近他人的体现;
4)语言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升华的需要。

我们都知道,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的产物,是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的成员相互联系和沟通的桥梁和纽带,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它依附于社会又不纯粹滞后于社会。

语码转换等现象的产生,说明语言已经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获得了较为自由的进步空间,并且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特别的形式展现。

4 语码转换和语码混合产生的主观原因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分析主观原因,主要是从人们日常交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情况下分析,并说明此时语码转换所起到的作用。

1)为了用更加简约的语言表达清楚。

语码转换和混合可以被看做是一种交际策略,为了让对方听懂自己的意思并且做出一定的反馈,人们会刻意或者不自觉地运用这种策略来节省掉不必要的沟通程序,取得更好的沟通效果。

例如nba、cba、cctv等都是不同形式的语码转换;
2)为了缓和语气来使对方更容易接受。

日常交流沟通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语境情况,此时应当采取适当的语言技巧,这就强调了语码转换以及混合的重要性。

尤其是当批评对方或者是有可能伤害对方的自尊心时候,更要注重这方面的运用。

比如,“你是一个好学生,但是仍然需要更加地work hard”,这样一种婉转的语气,结合中英文的语码转换的强调效果,不仅伤害不到学生的自信心,而且可以间接的让他们明白在很多地方还需要改进和提高自己;
3)为了突出自己的社会地位或者是一种心理暗示。

任何一个国家或者是地区的语言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和特性,每种语言及其变体都有自己的特殊作用,应该受到同等的尊重和对待。

但在社会沟通交往的过程中,部分人为了显示自己的良好教育程度或者将自己的社会地位对别人进行一种心理暗示,常常在谈话中运用中文夹杂英文或者其他外文的方式来突出自己的特别和不平凡,不可否认
的是这也可以看做是语码转换和混合的方式之一。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语码转换以及语码混合已经成为一种特殊而又常见的语言交际策略的普遍现象,同时也是对语言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拓展,更是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产物。

我们正处于一个多语码的时代,语言研究工作者需要继续努力,更加深入地发掘语码转换和混合所蕴含的丰富的社会意义,真正使得语言发挥其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林素容.语码转换的社会语用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2]祝碗瑾.社会语言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3]牛忠光.个人语码转换的动机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
[4]曹乃玲.流行语中语码混用及其修辞价值[j].修辞学习,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