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
code-switching

2. Poplack(1980)区分了三种类型的语码转换:句间语码转换( inter-sentential switching)、句内语码转换(intra- sentential和附加语码转换(tag switching)。句间 语码转换发生在两个句子或分句的分界处,而且每个句子或分句都分别属于一种语 言。句内语码转换涉及到句子或分句内部的转换。附加语码转换指的是在单一语 言表达的句子或分句中插入另一种语言表述的附加成分(tag),附加语码转换不一定 出现在小句末尾,它可以出现在句子的任何位置
创新点: 关于语码转换的研究 一、引述国外理论多,实证和应用的成果少。 二、研究汉英语码转换多,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少,汉语和方言更少。三、 研究书面语的语码转换多,自然状态下的口语少。
理论综述
语码转换的定义 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是操双语或多语的言语社团进行言语交 际不可避免的结果(Hudson,2000),但语码转换不仅在双语和多语的情 况下发生,也可在同一种语言的标准变体(standard variety)和非标准 变体(non standard variety)之间发生。 语码转换的类型 1.Blom&Gumperz根据社会和语境的因素将语码转换分为为两种:情景 语码转换(situational code-switching)和隐喻语码转换(metaphorical code-switching)。情景语码转换指由于情景因素的改变而引起的语码转 换,这类语码转换意味着“只有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适合在某个特定的情 景中使用,讲话人需要改变自己的语言选择来适应情景因素的改变,从而最 终维持讲话的合适性”(Auer, 1998: 156)。隐喻语码转换指说话人为了 改变语气或同对方的角色关系而转换语码,是在情景不变的的情况下,交际 者为了表达一定的交易意图而实施的语码转换。
汉英语码转换的语用功能研究

汉英语码转换的语用功能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人们交际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一种新的语言现象——本族语和外语之间的语码转换。
在语言接触过程中,“汉英语码转换”是常见而又相当普遍的语言现象,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对“汉英语码转换”现象的产生、语用功能特点做较系统的梳理。
通过实例分析考察该现象的影响因素,从而揭示其背后隐藏的动因和功能。
标签:语码汉英语码转换语用功能一、引言语码(code)是一种符号系统,在人们的交际活动中产生,它是指某种语言或者语言变体。
Wardhaugh认为,“语码仅仅是一种语言符号,不存在任何感情色彩,没有或褒扬或贬低的含义,更不存在讥讽、抨击、反映社会问题的意图。
”①由此可见,单个语码只是一个语言符号,但是多个语码混合形成语码转换则存在着一些感情色彩。
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作为一种语言变体,是一种常见且复杂的语言交流现象,也是一种言语交际策略。
美国加州大学著名学者Myer-Scotton提出了“基础语框架模式”。
他认为:“凡含有语码转换的话语或者语篇,其中必有一种语码为基础语,另外一种为嵌入语。
”②由此可知,汉英语码转换则是以汉语为基础语,而英语则是嵌入语。
近30年来,有关语码转换的研究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许多中外学者从各个角度对语码转换提出了种种独到的见解。
本文旨在分析汉英语码转换的语用功能。
二、汉英语码转换的语用功能对于语码转换的功能及意义,国内学者持不同观点。
何安平认为,“语码转换给交谈创造一种积极的意义价值,不仅可以缓和谈话单调的气氛,而且能加快国人顺应时代潮流的步伐,更新与时代同行的思想。
同时,语码转换也是全球一体化的重要标志。
”③任付标则指出,“使用中英语码转换是毫无意义的,弊大于利,不利于本族语言的健康发展,滥用语码转换甚至会影响人们正常的交际。
”④可见,对于语码混合,不同的学者所见不同。
但不管怎样,这是现代语言社会不可避免的语言现象。
语码转换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语码转换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语码转换(Code Switching)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运用价值。
语码转换是指在交流中使用多种语言而不引起交流困难的行为。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具有不同的语言能力和习惯。
语码转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汉语,提高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首先,语码转换可以促进学生的听力和语音能力。
通过使用学生熟悉的语言(母语或其他外语)进行解释和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语的发音和语音规律。
例如,在教授汉语拼音时,可以使用学生的母语拼音来比较并解释汉语拼音的发音特点,以便学生更快地掌握汉语的发音。
其次,语码转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汉语的语法和词汇。
通过将汉语和学生的母语或其他外语进行对比和翻译,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汉语的语法结构和词义。
例如,在教授汉语的动词时,可以使用学生母语的动词来比较并解释汉语动词的用法和变化规律,以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汉语的动词。
此外,语码转换可以促进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通过允许学生在汉语教学中使用他们熟悉和掌握的语言,可以帮助他们更自信地参与课堂讨论和交流。
这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鼓励他们用汉语进行思考和表达,并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例如,在课堂上,可以鼓励学生使用自己的母语或其他外语来与同学进行讨论和辩论,以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听力理解能力。
最后,语码转换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通过使用汉语以外的语言(如英语、法语等)解释和讲解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理解中国的文化特点和社会背景。
这可以丰富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认知,促进他们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语码转换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运用价值。
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听力和语音能力,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汉语的语法和词汇,促进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并丰富他们对中国文化和社会背景的认知。
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运用语码转换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汉语。
方言和普通话语码转换之社会语言学分析

方言和普通话语码转换之社会语言学分析语码转换作为双语/双方言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已经成为多学科关注的课题,特别是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本文立足宁波,放眼全国,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量化社会语言学的方法,结合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籍贯、职业等主要的社会变量,从社会语言学的路径考察分析了汉语方言和普通话的语码转换的接触频率、对语码转换的态度、语码转换的主要动因等相关层面的问题。
标签:语码转换汉语方言普通话双语社会社会语言学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简称CS)是语言接触的结果,是双语/双方言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
迄今为止其定义和相关术语虽尚无定论,但一般是指在一次会话过程中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码。
这些语码可以是不同的语言或语言变体。
所以,语码转换可以指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也可以指同一种语言中共同语和方言、方言和方言之间的转换,甚至可以指不同的语体、语域之间的转换。
这些转换的范围和层次不等,小到词与词、短语与短语之间,再到句子与句子之间,大到连续的话轮与话轮之间。
本文的调查对象以宁波市三所学校的学生为主线,让参加调查的学生把被调查对象大致按照三辈的年龄组,以问卷填写的形式调查6个人。
这样,在宁波的学生就把问卷的调查范围扩展到了全国——虽然宁波市的外来人口的来源省份比较集中,但还是可以管中窥豹的。
本次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62份,男女比例均半,各年龄组和受教育程度的分组比例均等。
本文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1.0版本进行量化分析。
一、语码转换的接触频率作为东南沿海的开放城市,宁波以全方位的迅猛发展之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成为浙江省外来人口最多的城市。
一方面,宁波教育和社会的发展,使宁波人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普通话水平也有了明显的进步;另一方面,宁波经济和商业的繁荣,使“走出去”的宁波人和“走进来”的外地人之间的社会经济交往日益频繁,宁波人使用普通话的机会日益增加,普通话的熟练程度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语码转换及其交际功能

语码转换及其交际功能摘要:语码转换现象是现代人际交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它是一种有效的交际策略。
正确的认知,理解和应用语码转化现象,对于我们的人际交流和社会交往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语码;语码转换;社会交际在语言的交际过程中,并不一定总是要遵循某一种特定的语言变体或者方言,或者某种语言。
总是根据交际的语境等需要,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或者从一种比较正式的语体转换为另一种非正式的语体。
这种社会语言学行为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
一、语码转换在社会语言学领域,语码广义上被定义为一种语言符号,它可以被用来指代任何一种语言系统。
语码可指一种正式的语体或者非正式的语体,也可以指代一种方言,或者语言。
例如汉语是一种语码,广东话也是一种语码,英语也是一种语码。
语码(code)是指人们在实际使用中的具体语言形式,可以是一种语言或它们的变体形式语码转换是指说话者在对话或交谈中,从使用一种语言或方言转换到使用另一种语言或方言的现象。
语码转换可以分为三类:喻意型,即在语码转换过程中,一种在正常状态下仅用一种情景的变体被用于不同的情景,可以创造出另一种气氛,达到引起注意或强调的目的;会话型,即是说话者在一个句子内部进行语码转换,有的情况下甚至可能转换多次,转换过程中不发生情景变化,也不会导致话题发生变化;情景型,由于改变话题及参与者等情景因素而引起的语码转换。
Poplack(1980)区分了三种类型的语码转换:语际间语码转换、语句内语码转换和附加语码转换。
二、语码转换的意义语码转换可以发生在开始说一种语言后根据场景,中途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或在一句话中夹杂、交替地使用不同的语言,或是说话者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语言,但不会改变其话题。
语码转换作为谈话策略之一,可以用来显示身份、表现语言优越感、重组谈话的参与者、表明中立的立场、用来改善人际关系和谈话气氛等。
(一)语码转换可以用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语码转换可以用于打招呼,语言交流者在一定的社会语境中常常进行语码转换,例如一个新来者应用语码转换现象往往可以拉近他和交流者之间的距离。
语码转换

Review
• I. Definition----Code and Code-Switching • II. Classification----Situational Code-Switching Metaphorical Code-Switching • III. Reasons for Code-Switching Real lexical need To emphasize group identity Private conversation Particular topic To quote somebody else
Classification 2
• Metaphorical code-switching
When a change of topic requires a change in the language used, we have metaphorical codeswitching.
III. Reasons for Code-Switching
Reason 2
• To mark and emphasize group identity
9
Reason 3
• To make their conversation a private one and try not to let others understand them.
Reason 4
Hale Waihona Puke Reason 5 • To quote somebody else
A speaker switches codes to quote a famous expression, proverb, or saying of some well-known figures.
日常会话中语码转换现象之分析

42日常会话中语码转换现象之分析马国睿邯郸市第四中学摘要: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渐频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掌握和使用外语。
语码转换是一种语言文字交流中的普遍现象。
这种现象对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乃至对整个社会都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本文通过列举典型实例分析了会话与交流中语码转换产生的原因及其社会意义,对人们正确认识这一语言现象并加以合理运用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语码转换;话语;语境;国际交流1引文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渐频繁,外语对汉语的影响越来越突出,从而使越来越多的人都希望能够学习、掌握并使用外语进行交流。
在这种背景下,语码转换在日常会话和交流中变得越来越常见。
其实,语码转换在语言交流中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但一直以来围绕这一现象的争论却从未间断,褒贬不一。
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新文化运动时期,不少学者都认为语码转换是一种不合适的语言使用方式[1],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大多数学者才认识到语码转换是双语或多语制语言的自然产物[2]。
上世纪80年代,约翰·甘柏兹(John J.Gumperz)提出,将语码转换分为“我方语码”(We-code)与“他方语码”(They-code),及“情境型语码”(situational code-switching)与“对话型语码”(conversational code-switching)的二分类法[3];而Poplack 则把语码转换划分为三类:句间语码转换(inter-sentential switching)、句内语码转换(intra-sentential switching)和附加语码转换(tag switching)。
这两种分类法对语码转换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考虑到语码转换对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乃至对整个社会产生的影响,本文从社会语言学视角下,通过列举典型实例分析了会话与交流中语码转换的产生的原因及其社会意义,以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这一语言现象并加以合理运用。
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

© Copyright 2003 Dr Lubna Alsagoff
4
2. Types of Code-switching
2.1 Gumperz(甘柏兹)和Blom(布鲁姆)
Situational code-switching (情景语码转换) Metaphorical code switching (喻意型语码转换 )
© Copyright 2003 Dr Lubna Alsagoff
1.2 Code-会话中,说双语或多语的人可能时而用这 种语言或变体,时而使用另一种语言或变体,不 断地换来换去……我们称这种现象为语码转换 (Zwicky,1995)。
简单来说,语码转换是指在同一次对话或交 谈中使用两种甚至更多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的 现象.
16
5. References
[1]范琳.语码转换述要[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1998(4). [2]高军,戴炜华.语码转换和社会语言学因素[J].外 国语,2000(6). [3]兰萍.语码转换及其社会意义[J].西南民族学院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4]刘正光.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J].外语教学, 2000(4).
1.1 Code(语码):
dialect(方言)
language(语言) pidgin(洋泾滨语) creole(克里奥尔语) standard language (标准语)
3
语码(code)是社会语 言学家用来指语言或语 言的任何一种变体 (language variety),是一 个中性词,不带有感情 色彩。
Message Qualification (表示信息限制) 反映社会地位、身份和社会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untry
South Africa Switzerland India
Languages
Swahili and English German and Romance languages Hindi, English and other languages
Preference
Code switching is preferred Language separation is preferred. Dependent on situations Usually tolerable
3
语码(code)是社会语 言学家用来指语言或语 言的任何一种变体 (language variety),是一 个中性词,不带有感情 色彩。
© Copyright 2003 Dr Lubna Alsagoff
1.2 Code-switching (语码转换)
在同一会话中,说双语或多语的人可能时而用这 种语言或变体,时而使用另一种语言或变体,不 断地换来换去……我们称这种现象为语码转换 (Zwicky,1995)。
12
© Copyright 2003 Dr Lubna Alsagoff
3.4 AS summary
在谈到某个主题时,由于想不起或缺少适当的表达方式 而采用另一种语言 当不想让在场的某个人或某些人知道所讲的内容时,转 用别人听不懂的语言 炫耀自己能说几种语言或为了迎合对方而转换语码 或用语码转换来突出某些话语
6
2.3 Auer(奥尔)
Discourse-relatedalternation (与语篇相关的转换) Participant-related alternation (与交际者相关的转换)
© Copyright 2003 Dr Lubna Alsagoff
7
sample:
C:\Users\Rita\Desktop\新建文件夹 (2)\M-H-E-C.mpg
© Copyright 2003 Dr Lubna Alsagoff
17
[5]于国栋.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J].外国语, 2000(6). [6]曾文雄.语码转换的语用考察[J].渝西学院学报, 2002(1). [7]甄丽红.心理需要与语码转换现象[J].广州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4(2). [8]Suzanne Romaine. Bilingualism [M]. Blackwell publishers,1995. [9]关辛秋.朝鲜族双语现象成因论[M].民族出版社, 2001. [10]祝畹瑾.社会语言学译文集[M].北京大学出版 社,1985.
18
© Copyright 2003 Dr Lubna Alsagoff
Thank you!
2011级 学科教学
© Copyright 2003 Dr Lubna Alsagoff
19
Message Qualification (表示信息限制) 反映社会地位、身份和社会关系
15
© Copyright 2003 Dr Lubna Alsagoff
Practice:
C:\Users\Rita\Desktop\Code-switching\TTXS.mp4
© Copyright 2003 Dr Lubna Alsagoff
16
5. References
[1]范琳.语码转换述要[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1998(4). [2]高军,戴炜华.语码转换和社会语言学因素[J].外 国语,2000(6). [3]兰萍.语码转换及其社会意义[J].西南民族学院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4]刘正光.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J].外语教学, 2000(4).
© Copyright 2003 Dr Lubna Alsagoff
5
2.2 Poplack(帕普兰)
Inter-sentential switching(句间语码转换) Intra-sententialswitching(句内语码转换)
Tag-switching(附加语码转换)
© Copyright 2003 Dr Lubna Alsagoff
2003 Dr Lubna Alsagoff
13
4. Society functions of Code-switching
语码转换可看作是操双语者的社会语言工具,常被视作协 商人际关系的策略(a strategy to negotiat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起着重要的交际作用,具有社会语用功能. Quotation (表示引用) Reiteration (表示重复)
简单来说,语码转换是指在同一次对话或交 谈中使用两种甚至更多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的 现象.
© Copyright 2003 Dr Lubna Alsagoff
4
2. Types of Code-switching
2.1 Gumperz(甘柏兹)和Blom(布鲁姆)
Situational code-switching (情景语码转换) Metaphorical code switching (喻意型语码转换 )
© Copyright 2003 Dr Lubna Alsagoff 2
1. Definitions of Code&Code-switching
1.1 Code(语码):
dialect(方言)
language(语言) pidgin(洋泾滨语) creole(克里奥尔语) standard language (标准语)
Addressee specification (突出听话人特征)
© Copyright 2003 Dr Lubna Alsagoff
14
4. Society functions of Code-switching
Personalization vs. objectivization (个性化和客观化对比) Injection (表示插入语)
Code-switching
Numbers: Rita Lucy
© Copyright 2003 Dr Lubna Alsagoff
1
contents
Definitions of code&Code-switching
Types of Code-switching
Motivations of Code-switching Society functions of Code-switching
© Copyright 2003 Dr Lubna Alsagoff
8
3. Motivations of Code-switching
Scotton: Markedness theory (标记理论)
Giles&Smith: Accomodation theory (言语顺应理论)
© Copyright 2003 Dr Lubna Alsagoff
10
3.2
Accomodation theory (言语顺应理论)
Giles&Smith:
一个群体的成员在某种情况下尽力 使他们说的话更像另一个群体。这就是言语会聚 (convergence)。这时说话者调整自己的语码,以求 更接近对方使用的语码,目的是赞同或讨好谈话对象. eg: Interview 面试的场合,被面试者经常根据需要调换随时自 己的语码,以迎合面试官的喜好,尽量的讨好拉 近关系,这就是很明显的言语顺应。
9
3.1 Markedness theory (标记理论)
Scotton: 语码代表着一组组权利和义务,语码选择既是
手段又是标志,进行无标记选择和有标记选择两个交际 目的. eg: Shopping 姐姐 弟弟 家乡话 普通话 有标记选择 无标记选择
© Copyright 2003 Dr Lubna Alsagoff
© Copyright 2003 Dr Lubna Alsagoff
11
3.3 Two main factors to consider
People in bilingual communities. Receptive and rejective communities.
Some cultures are more hybrid than others Chinese, French, Greek are more homogen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