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二章复习要点归纳

合集下载

《老子》全文解说第二章:相对性的产生

《老子》全文解说第二章:相对性的产生

《老子》全文解说第二章:相对性的产生走过了人生第一年的小人儿经历了许多不平凡的时刻,已满周岁的婴儿在这一年的发展中已经呈现出许许多多自己独特的个性。

有过孩子的人或多或少都会记得他们的儿子或女儿站起来走路的种种片段,这样的神奇事件就发生在周岁的前后。

婴儿有些像一个顽强的探索者,他们用一个成人拥有的特性---走路,走进了人生的第二年。

就在我们为他们的成长欢呼的时候,婴儿也在逐渐走向成人、走向常态的路上距离他们出生时刻的道越来越远了。

远离道的第一个信号就是道的唯一性幻化出二元的相对性。

在上一章中我们看到,宇宙、人生的诞生时刻是“无”,世间万物都从“无”中出生而后走向常态的“有”。

在“无”向“有”过度的过程中有一个无法分清“有”还是“无”的“玄”状态。

“有”和“无”是道创生万物后出现的第一个相对的事物,道在创造一个事物之后首先将自己的唯一性分裂,一系列相对的概念在这个事物诞生不久就随即出现。

例如,在宇宙诞生不久就出现了有无混合的“玄”状态,之后又出现了原子核和电子,正、负电就是一对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概念。

同宇宙一样,人生的诸多相对性在距离人生起始点不久的第二年出现。

许多人可能会有这样的印象,刚刚出生的婴儿的长相都差不多,把两个毫无血亲的新生儿放在一起会被人误以为是双胞胎。

然而,用不了多久,他们的长相就出现差别了。

不仅仅是长相,他们的身高、体重、性格等等都显现出不同的生长发育程度。

这个阶段的父母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比较自己孩子与其他孩子谁更高些,谁更重些,尽管这些比较在孩子长大一些他们就懒得做了。

虽然我们可以批评孩子的父母这样做很无聊,也无助于孩子长高或长胖,但这并非家长有意为之,而是人生成长到第二年所反应的突出特征所导致的。

尽管相对性将伴随我们一生,但当人长大之后,某些指标的相对落后并不能显示一个人的落后。

例如,一个人跑得慢并不能说明这个人不成功,成年的人需要许多综合指标来统筹考虑。

如此一来,某个指标的相对性就不那么重要了。

老子二章1

老子二章1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好的,这就有了丑陋了;都知道什么是善良的,这就有了恶了。

所以有和无互相依存,难和易互相造成,长和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音和声相互和谐,前和后相互跟从。

所以有德的圣人看待万物都是顺其自然,实行不用言辞的教育,万物兴起而顺应不加干涉,生发而不去占有,有所施为,但是不依赖,大功告成却不居功。

正因为不居功,所以永远不会离开功。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知道满足而不妄想的人是富有的,努力不懈地去奋斗的人是有志气的。

言行不离道之规律能够长久,躯体虽死而精神永久的人才是长寿的。

课题:天下皆知美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都有自身的对立面,并以对立面作为自身存在的前提。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所以是美的,那时因为有丑陋存在;知道善所以是善的,那时因为有邪恶存在。

有与无相互生成,难与易相互成就,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互依存,音与声相互和谐,前与后相互伴随,这是永恒的。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讲故事激趣。

1、听成语故事《东施效颦》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2、听了故事你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不要盲目地去仿照,只会弄的适得其反。

讽刺了那些不知自丑,不识时务的人,只知道盲目效仿,结果却适得其反,成为人的笑柄。

老子》二章

老子》二章

"三生万物" 三生万物"
演化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 阴阳二气交感,二气和合之气所含能量的 释放,其结果便是万物的生产.万物都是 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都具有阴 阳两种属性("负阴而抱阳" 阳两种属性("负阴而抱阳"),都是阴 阳两种性质的统一体. 至此,"道生万物" 至此,"道生万物"的逻辑过程已经完全 展开," 展开,"道"经过层层落实,终于完成了 创生万物的历程.
柔退不争
1,守柔
老子思想: ("执古之道":总结前人经验等) 执古之道" 1,老子认为世间的纷争都是由于人的好胜, 骄傲, 自以为是引起的,人必须保持"柔弱" 自以为是引起的,人必须保持"柔弱","谦 逊","不争"的观念,才能消除彼此间的矛盾 不争" 和争端,缔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2,老子认为,柔弱和刚强是一对矛盾,它们相反相 成.柔能克刚,柔能胜强,滴水穿石. 3,老子的哲学是生命哲学,柔是生命的重要性质, 对柔的肯定与赞美,就是对生命的肯定和赞美.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约公元前540年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约公元前540年— —前480年),古希腊哲学家 480年),古希腊哲学家 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原因: 火是诸元素中最精致,并且是最接近于没 有形体的东西;更重要的是,火既是运动 的,又是能使别的事物运动.)说宇宙是 永恒的活火,他的基本出发点是:这个有 秩序的宇宙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所创造的. 宇宙本身是它自己的创造者,宇宙的秩序 都是由它自身的逻各斯所规定的.这是赫 拉克利特学说的本质,它是米利都学派的 拉克利特学说的本质,它是米利都学派的 朴素唯物论思想的继承和深入的发展. "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 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

31.老子二章--老子 (1)

31.老子二章--老子 (1)

(四课)老子,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后世与庄子并称“老庄”,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老子》,也称《道德经》,道家学派的经典。

老子思想核心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老子》二章第一段: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丑恶;都知道什么是善,也就是知道什么是不善。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译文:所以有和无相对而产生,难和易相对而成立,长和短相比而显现,高和下相对而依存,音和声相从而和谐,前和后相随而有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因此圣人用“无为”处理事务,施行“不发号施令”的教化。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听任万物生长而不替它们开始,生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万物而不恃为有功,成就功业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自居,所以就不会失去。

第二段: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

译文:天的“道”,不是像拉弓射箭吗?高了就压低一些,低了就抬高一些,力太大了就减一些,力太小了就加一些。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天的“道”是减少有余的而补充不足的,人的“道”却不一样,是减少不足的而送给有余的。

孰能有?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怎么能把有余的送给天下呢?只有有“道”的人才能。

所以圣人推动万物而不恃为有功,成就功业而不自居,他不愿意显现自己的贤明。

三、思想内容评析第一章首先论述事物的相对性: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都是相对而成立。

然后论述“圣人”的行为准则:处无为之事,行不言而教,不为始,不有,不恃,弗居。

“无为”是老子思想中的重要准则。

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总规律,万物莫不有道。

天有天道,人有人道。

天道自然,人道无为。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按照事物自身的规律去做,不轻举妄为,不发号施令,正因为这样,“无为”就可以“无不为”。

老子二章

老子二章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这首诗属于何种体裁? (2)简述全诗前后两部分的写作重点和抒写的思想情感。 (3)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阅读分析及古文翻译题
1. 古文翻译题。
(1)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五代史伶官传序》)
(2)苏子愀然,正襟危坐。(《前赤壁赋》)
(3)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写作
1. 请代宇通学院拟写一份规定性通告。 宇通学院教学楼内学生随地吐痰,有的带食物进教室,有的穿拖鞋 背心去上课,有的在墙上、桌上乱写乱画,迟到、早退现象也比较 普遍。这些现象很不文明,污染了教学楼的环境。要提高学生综合 素质,建设文明校园,学院就要结合校园管理及学生学籍管理方面 的规定,对这些不良习惯和违规行为进行整治,还要增加教师督导 员,学生督察员对教学楼进行管理,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检查监督。 (说明:不标注版头和版记部分。标题用完全式。正文主体应分条 列项表达。成文日期为考试当日,不能用XX代替。)
多选
1. 下列文句中,属于被动句的有( A B )。 A.智勇多困于所溺 B.终必不蒙见察 C.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D.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E.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 下列文种中,属于下行文的有( ABDE )。 A.决定 B.决议 C.函 D.通知 E.批复
简答
1. 阅读陆游《书愤》,按要求回答问题。
正文: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注解: 是以:因此;所以 作:兴起 惟:因为
这一句表现了“无为而治”的观点。

1.老子二章

1.老子二章

• 原文: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 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 以不去。
• 重点字词: • 是以:以——因为,是——代词“这”,介词短语宾语前
置,翻译为因此 • 作:兴起,如“狂风大作” • 而:表转折,翻译为“却”
a
6

参考译文:因此,圣人用“无为”的态度处 理世事,实行正己正人 的“不言”之教化。 任凭万物自作自息而不去强力主宰;万物生 成不据为己有;有所作为,但不因之而自恃; 成就大事而不居功。就是因为他有功而不自 居 ,其功就永恒不灭
重点文言虚词拓展:而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做 做主语,译为“你”.例如: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 昭公二十年》)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 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重点字词: 犹:像 抑:按,向下压 举:举起,抬高 见:通假字,通“现”,显示
a
12
参考译文:自然的规律不就象张弓一样吗? 靶高了就弓压低,靶低了就弓抬高,弦位过 满就减损些,弦位不足就补充些。自然的法 则,是损减有余来补充不足。人类社会的作 法却不然,而是损减不足来供奉有余。谁能 自己有余而用来奉献给天下呢?只有有道之 人。因此,圣人有所作为却不自恃,有所成 就也不居功自傲,他不愿显示自己的贤德。
“无为而无所不为”内涵和哲理:
•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消极地无所作为,反对的只 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妄为,要求不以个人主观的欲望 来破坏自然的发展。 •
a
11
原文: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 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 见贤。

老子二章复习要点归纳

老子二章复习要点归纳

《老子》二章复习要点归纳一、作者与出处及实词(见教材上的注释和课后积累二)二、中心把握:第一章讲述了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道理,重在治国。

具体来说由事物间的相互对立、互相转化的规律给人的启示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一切顺应自然的发展,而不加入自己的意志和私欲。

只有“不辞”、“不有”、“不恃”、“不居”,才能得到“不去”的结果。

这种“成功不居”的不争思想,有利于治国。

第二章论述的是个人品行修养,重在身。

有自知之明,自胜之强,就成为更高的修养标准。

这是很大的挑战,也是成熟人格的表现。

三、文本探究“”1、读第一章时,是否发现这一章的规律?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都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2、它们之间除了完全对立之外,还有什么内在联系?在相互对立中互相依赖,二者又可以相互转化。

3、这种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规律给我们哪些启示呢?一切顺其自然,不居功自傲。

4、课文中的哪几句话可以做它的佐证?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5、《论语》的“君子”是孔子赞美的品德高尚、追求完善人格的人。

《老子》中提及到“圣人”,何谓“圣人”呢?指的是悟“道”者,以“道”作为立身处世原则的人,也有人认为“圣人”指的是统治者。

6、“无为而治”指的是什么都不去做吗?不是。

指的是无心于为,无心即没有特别的意念,顺其自然,就是“我不特别想怎么样”。

然后实行不言的教化,不发号施令。

治国的关键在于清静无为、少私寡欲,不要肆意妄为,让百姓自化、自正、自富,感觉不到统治者的存在,否则,就会招致反抗,引起天下大乱。

7、第一章对你的修身为人有哪些指导?抛弃私欲和贪婪,采取顺其自然的方式对待人和事。

8、第二章主要谈的是修身和自我发展的问题。

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谈一谈自己的思想收获。

如“自知之明”,要了解自己,必须静下心来,,因为当局者迷,能对自己做出客观估价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道德经第二章学习笔记

道德经第二章学习笔记

道德经第二章学习笔记展开全文老子道经第一章是全书的总纲,阐述了老子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奇妙的智慧。

余下的八十章,无非是第一章思想的延伸,和针对某一具体事物,某一方面的阐述,本质上是统一的。

第二章就是老子首次对第一章中的思维原则,作了一个具体的呈现和详细的解释。

更准确地说:第二章是对第一章中“名,可名也,非恒名也”这句话的具体说明和进一步的阐述。

名相只是人为附加的概念,不是恒定不变的事实,更不代表事物本身。

一切名相,只是我们对于宇宙万物关系认知的一个角度,而且是极为有限的角度而已;当认知的角度改变,原有的名相也随之消失;同时又产生新的名相,需要建立新的关系认知。

如执著于固有的名相不变,是常人的思维惯性。

如此将无法真正了解变化的万物和变化的关系,也脱离了对事物真实关系的把握,停留在固有的思维中,就无法根据变化了的角度空间,做出相应的行动。

因此人就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和认识,并得到与自己愿望相违的结果。

道家把对世间万物的认识,都分成了“阴阳”;即两个互相对立的方面,这就是“一动分阴阳”。

同时,这种阴阳分出来后,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依据各种条件和观察者角度不停地改变其内涵。

所谓“阴阳之变,万物之统摄也”。

老子认为任何一个事物,都可以从无数的角度来理解。

而任何一个角度,都有两个互相对立的方面。

所以看一个事物,就有无数个观察角度产生的无数个“一分为二”的判断,这也就是道家所说的“不绝如阴阳”。

道家平等地认为:每一个角度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每一个角度都不是唯一的,永恒的。

都是相对的,暂时的。

这就是“名可名,非恒名也”的真正含义。

老子在本章中,就是了解到我们常人的这个思维特点,并用几个大家熟悉的典型例子,把坚持简单化思维角度的结果,引申到最后很荒谬的地步,让人们反过来清晰地觉察自己到思维的盲区,反省自己执著名相的愚痴!主要分为三个层次:1 先从美恶,善与不善的概念,来破除人们固定的判断习惯;老子明明就用“恶”来与“美”对应,而不是“丑”;这里的“恶”并非善恶的恶,而是指人的主观和感情情绪不接受的意思,也就是“讨厌”和“不喜欢”的意思;读音也不是“厄”,而是“务”,与现代“厌恶”的说法含义相同;于此相对应,“美”自然就是“喜欢”“爱好”的意思了,而不能解释为“漂亮”“美丽”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二章复习要点归纳
一、作者与出处及实词(见教材上的注释和课后积累二)
二、中心把握:
第一章讲述了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道理,重在治国。

具体来说由事物间的相互对立、互相转化的规律给人的启示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一切顺应自然的发展,而不加入自己的意志和私欲。

只有“不辞”、“不有”、“不恃”、“不居”,才能得到“不去”的结果。

这种“成功不居”的不争思想,有利于治国。

第二章论述的是个人品行修养,重在身。

有自知之明,自胜之强,就成为更高的修养标准。

这是很大的挑战,也是成熟人格的表现。

三、文本探究“”
1、读第一章时,是否发现这一章的规律?
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都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2、它们之间除了完全对立之外,还有什么内在联系?
在相互对立中互相依赖,二者又可以相互转化。

3、这种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规律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一切顺其自然,不居功自傲。

4、课文中的哪几句话可以做它的佐证?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5、《论语》的“君子”是孔子赞美的品德高尚、追求完善人格的人。

《老子》中提及到“圣人”,何谓“圣人”呢?
指的是悟“道”者,以“道”作为立身处世原则的人,也有人认为“圣人”指的是统治者。

6、“无为而治”指的是什么都不去做吗?
不是。

指的是无心于为,无心即没有特别的意念,顺其自然,就是“我不特别想怎么样”。

然后实行不言的教化,不发号施令。

治国的关键在于清静无为、少私寡欲,不要肆意妄为,让百姓自化、自正、自富,感觉不到统治者的存在,否则,就会招致反抗,引起天下大乱。

7、第一章对你的修身为人有哪些指导?
抛弃私欲和贪婪,采取顺其自然的方式对待人和事。

8、第二章主要谈的是修身和自我发展的问题。

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谈一谈自己的思想收获。

如“自知之明”,要了解自己,必须静下心来,,因为当局者迷,能对自己做出客观估价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一个人心中的自己,跟别人所看到的自己,常常有差距。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面对妻、妾、客的赞扬并没有得意忘形,亲见徐公后他幡然醒悟,他就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智者。

9、古人认为“死而不亡”这与老子的“死而不亡者寿”的观点是否一致?
不一致。

老子主张的“死而不亡者寿”指的是身虽死而精神犹存
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

“死而不亡”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精神长存,足够后人敬仰和效法;二是回归于“道”,也就是永不消逝。

这与古人祭拜祖先灵魂是不同的。

10、“知足者富”中的“富”有何深刻含义?
道家的“富”不是拥有优越的物质生活和万贯家财,它指的是你能在多大程度上抛弃私心杂念。

真正能抛弃私欲的人才是真正的富有。

头脑中不去妄想得到什么,无所谓得到和失去,自然我们就无所有也无所不有,也就是真正的“富”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