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城市街道的形成与变迁

合集下载

街道改革发展历程

街道改革发展历程

街道改革发展历程街道改革发展历程的起步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面临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和社会管理转型的挑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传统的社区组织形式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复杂的社会管理需求。

为了解决社会管理的难题,200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从2002年开始实施街道办事处改革试点。

此次试点探索了一种新的社区组织形式,旨在加强社区的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提高社区服务能力,实现社区自治,试点的目标是创建一个能够促进社会和谐、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组织机构。

随着试点的成功,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提出实施“城市社区治理制度改革试点”,并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范围。

改革内容包括优化社区组织架构,提高社区服务水平,推动社区自治,加强社区与政府的合作等。

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城市社区治理体制改革方案》,明确了街道办事处作为城市社区治理的基本组织形式。

方案提出,街道办事处要建立居民自治的机制,加强社会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的建设,提高社区的自我管理和服务能力。

自此以后,街道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全面推进的阶段。

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和实施细则,推动社区治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街道办事处逐渐成为联系政府和居民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加强与社区居民的沟通和协调,提高了社区的服务质量和居民的满意度。

如今,街道改革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许多街道办事处成立了社区居民议事会、社区矛盾调解委员会等组织,开展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社区服务工作。

通过街道改革发展,社区治理水平和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得到了大幅提升,为城市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古代城市的演变与历史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的演变与历史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的演变与历史发展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的国家,而城市是这些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从古至今,中国的城市经历了多年的演变和历史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探讨中国古代城市的演变与历史发展。

1. 古代城市的起源古代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上古时期。

在开始城市建设之前,人们主要以部落为单位居住在广阔的自然环境中。

根据考古学的发现,中国商周时期(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221年)已有城邑出现,这些城邑可以被认为是中国城市之始。

在当时,城市主要是由王公贵族建造的,目的是为了守卫领土,统治人民。

城墙、城门、城楼等建筑设施的出现,不仅加强了城市的防御能力,也给城市注入了强烈的文化和建筑气息。

2. 古代城市的繁荣期随着时代的推移,中国古代城市进入了繁荣期,这个时期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618年至1279年)。

在这个时期里,中国城市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城市的规模和居民数量也逐渐扩大。

除了城墙、城门、城楼等基本建筑设施,城市中心还有许多著名的建筑,如垂拱门、钟楼、鼓楼、寺庙等。

城市中心的街道也逐渐扩建,出现了许多公共设施,如市场、茶楼、剧院等。

此时的城市不仅在文化上开放和多元化,还拥有了大量的商业活动。

城市的繁荣给城市居民带来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和文化底蕴。

3. 古代城市的衰落然而,中国古代城市在明代(1368年至1644年)和清代(1644年至1911年)时期开始进入了衰落期。

这段时期中国的城市建设保守,规模小,街道狭窄,建筑简陋。

城市的发展停滞不前,文化和经济活动也逐渐衰落。

这段时期的城市与繁荣时期相较而言,城市的防御能力下降,市容市貌失去了以前的精美和典雅。

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变得越来越贫困,经济处于衰落状态。

4. 当代城市的新发展自20世纪中期以来,中国城市得到快速发展和壮大。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形势的变化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中国也走上了城市化的道路。

当前的中国城市建设在保留了传统城市文化和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加强了现代城市的规划和管理。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城市文化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城市文化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城市文化一、城市的兴起与发展中国古代城市的兴起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朝时期。

那时,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商业交流的频繁,人们开始聚居形成了集市,逐渐演变成城市。

城市的兴起,为经济、政治、文化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二、古代城市的特点与布局古代城市在规模、建筑风格以及布局等方面有其独特的特点。

首先,古代城市常常呈现出蜘蛛网状的格局,主要街道纵横交错,方便市民的出行与交流。

其次,城市内的建筑多样化,有宫殿、庙宇、市场等,展现了社会的阶层结构和文化水平。

此外,城市内的城墙是保护城市安全的主要设施,同时也是城市形象的标志。

三、城市的功能与作用古代城市在国家的经济和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城市是商业中心,市集汇集了各地的商品,促进了商品交流和流通,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其次,作为政治中心,城市是国家的执政地,掌握着政治、军事和文化的权威,对周边地区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城市也是文化艺术的繁荣地,许多文人墨客聚集在城市中,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四、城市文化的表现形式中国古代城市文化有着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

首先,城市建筑体现了华丽和宏伟的艺术风格。

例如,故宫、天坛、古城墙等都是中国古代城市文化的杰作。

其次,城市的风俗民情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北京的皇城根下、杭州的西湖边、广州的荔湾古街等地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

此外,城市中的广场、剧场以及庙会等也是展现城市文化的重要场所。

五、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影响古代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影响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传统的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对后来的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现代城市仍然保留着古代城市的一些设计理念和建筑风格。

其次,古代城市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

例如,古代城市中的艺术作品,如诗词、书画等,成为了后世文人雅士追求的典范。

六、城市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保护和传承古代城市文化对于推动中国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最新古今街道功能演变

最新古今街道功能演变

古今街道功能演变•1历史的沿革•• 1.1从城市设计角度看街道空间形态的形成••追溯历史不难发现,早期的一些城市是由街道发展而来的,当社会进入商品流通阶段后,在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出现时,便由点到线逐渐形成了街道。

••在我国《周礼•考工记》中记载了我国早期营建都城时写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同时对街道的宽度等都作了详细的描述:“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及“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等等(见图1)。

可见当时人们已认识到街道的与宽度是表现城市空间系统和社会升记秩序的重要手段,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礼制”的重视。

明朝时代的北京城(见图2)的建设思想充分反映了《周礼•考工记》中描述的理想城市,并对我国的城市建设产生过长期的影响。

图1 根据《周礼考工记》所记载的周王城规划构想图2 明代北京城早在公元1世纪,罗马时代的著名建筑师维特鲁威便在其著名的《建筑十书》中明确指出:“城市建筑分为城区、公共建筑和私人建筑两部分,两者之间街道系统的建立是最重要的关键步骤。

”千百年来,中国人的社会生活都是发生在街上,在居民的观念当中,街道或街坊都是与自己的家一样,都是自己的空间,人们常以“街坊邻居”昵称。

“清明上河图”“东京梦华录”里都有鲜明的描述。

街头叫卖、京城看灯、耍把戏卖艺、法场劫人、融于大自然的街头茶社、以一块帆布限定的卖艺空间,无不展现出热闹非凡的街道空间画卷。

1. 2街道的功能特征在古代,街道既是交通运输的动脉,同时也是组织市井生活的空间场所。

没有汽车的年代,街道和道路是属于行人的空间,人们可以在这里游玩、购物、闲聊交往、欢娱寻乐,完成“逛街”所需要的全部活动。

发展到马车时代,人行与车行的冲突己开始暴露出来,但矛盾并不突出;而到了汽车时代,街道的性质有了质的变化。

由于人车混行,人们不得不终日冒着生命的危险外出,借助于交通安全岛专用人行道和交通标识及管理系统等在街道上行走,且不得不忍受嘈杂的噪声和汽车尾气的污染,因而严重影响人们逛街的乐趣。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摘要]:历史街区是城市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较完整体现某一历史时期城市的传统风貌,反映当地历史文化特色的社区。

始建于1883年北海市中山路和珠海路,沿街都是中西合璧骑楼式建筑,连绵延续、尺度亲切宜人,以沿街店宅为主,其中珠海路骑楼建筑风貌为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骑楼风貌街区,体现中西建筑文化的历史脉络和古典气氛,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街区也面临着保护与更新的问题,急需建立保护与更新的良性互动模式,来妥善处理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问题。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更新1 历史街区的风貌特色1.1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艺术,许多城市至今还保存着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地方风情,而历史街区是城市历史文化的传统的延续和发展,是塑造城市特色的重要因素。

历史文化街区的形成总是与当时所处政治环境、经济发展情况、文化与科学技术水平等密切相连。

在18世纪下半叶,随着中英《烟台条约》的签订,把北海辟为对外通商口岸,西方殖民帝国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逐渐浸透到整个社会之中,近代西洋建筑文化传也随着流入到北海,大量带有西方哥特式、巴洛克式、文化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的各国领事馆、邮政局、医院、教堂等相续在北海建成,推进了中西建筑文化在北海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骑楼建筑风格,街区主要特色有:1.1.1 体现了西方建筑文化。

临街两边墙面的窗顶多为卷拱结构,卷拱外沿及窗柱顶端都有雕饰线,线条流畅、工艺精美。

临街墙面部不同式样的装饰和浮雕,形成了南北两组空中雕塑长廊。

整个建筑群立面构图为骑楼建筑,骑楼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两边立柱自下而上统一为一个整体,立”柱”构造形成,线条的处理手法,窗饰花纹,浮雕花饰、檐口、女儿墙等处细部处理,均采用西洋建筑处理手法,体现西方哥特式、巴洛克式文化复兴时期建筑艺术的风格特点。

1.1.2 融入了中国古典建筑文化特色。

建筑立面坡屋顶运用,平面功能布局形式--前铺后院,天井及回廊的运用以及屋前出廊均是我国古建筑的形式特点,底层架空,楼上居住更是广西民居特色之一。

长安街历史变迁及发展方向_李洪波

长安街历史变迁及发展方向_李洪波

1959年,东起建国门、西至复兴门的长安街全部拓宽为35~图1 金、元、明城址变迁
“两轴-两,长大型公共建筑和长安街在我国政治生活和全国人民心目中具有特殊的忽必烈1276年大都城墙建成。

大都南城墙内的顺城街就是现今长安街的雏公年建成内城的南城这是最早的长安这个局面一直延续长安街历史变迁及发展方向
图2 道路断面不规范——闹市口至西单
图3 规范后的道路断面图4 东长安街西望
图5 复兴门
西单
图7 东方广场及北京饭店图6 部分地段人行道改造示意。

中国古代城市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的兴起与发展

夏商周时期:城市初现
城市出现背景: 随着社会生产 力的提高,人 们开始聚集定 居,形成了城
市的雏形
城市功能:除 了军事和政治 中心外,还具 备了商业和手 工业中心的功

城市规模:虽 然规模较小, 但已经具备了 城市的雏形, 为后续城市的 发展奠定了基

代表性城市: 如二里头、殷 墟等,是中国 城市发展的开
城市兴起原因:统治者为了满足自身政治、经济和文化需求,通过建设城市来扩大统治 基础和增加财政收入。
城市兴起过程:统治者通过规划城市建设、制定城市管理制度和政策,推动了城市的兴 起和发展。
城市兴起影响:统治者的需求与政策推动对城市兴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社会经 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商业贸易的繁荣
政治体制与政策
经济发展水平
农业发展:提 供稳定的食物 来源,吸引人
口聚集
商业繁荣:促 进商品交换和 经济发展,增
加城市人口
科技进步:提 高生产效率和 资源利用效率, 推动城市发展
政策支持:政 府通过政策扶 持和财政投入 推动城市发展
自然环境与地理条件
气候条件:影响城市的发展规模和方向 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自然资源:为城市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促进城市的兴起和发展 交通条件: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影响城市的繁荣程度和辐射范围
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与变迁
城市兴起的原因: 随着农业生产力 提高,剩余产品 增多,商业交换 逐渐频繁,促使
城市兴起。
城市现代化的标 志:工业化、城 市化、科技化、
信息化等。
城市发展与变迁 的影响:城市化 带来人口、资源、 信息等的集中, 促进经济发展和 社会进步,但同 时也带来环境压 力、交通拥堵等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发展史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发展史

元•大都
规划特点:
继承和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 手法——三套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 规则的宫殿与不规则的苑囿有机结合 先铺地下水道再营建宫殿,保证了元大都一气呵成建 成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宏伟壮观的城市之一 规划:平面方形、中轴对称,宫城位于城市的中轴线 上。城西建有社稷坛,城东建太庙,商市集中城北, 加之城垣每面各开三门,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 市”“九经九轨”规划制度 元大都有中心台,是城市东南西北的中心,这在中国 城市建筑史上属首创 元大都因系择址新建,城市规划不受旧格局约束,所 以其居民区与金中都新旧坊制混合形式不同,全部为 开放式的街巷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发 展史
01 城市初生期(原始社会晚期~夏、商、周) 02 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秦汉) 03 里坊制极盛期(三国~唐) 04 开放式街市期(宋以后的城市模式) 05 总结
城市初生期

殷商时代的城市
城址一般选择临近山水,大多呈 不规则长方形平面,功能分区简单 而明确,大多南北朝向。
隋唐城市 (二) 洛阳
隋唐洛阳城
隋唐二朝继承汉以来的东、西 二京的制度,以洛阳为东都。 洛阳的地理位置比长安适中, 便于在政治和经济上控制东南
地区。
— 总体规划 — 里坊 — 道路系统 — 市肆
平城京平面图
开放式街市期

宋元
一、宋元时代的城市背景和城市概况
唐朝末年,由于中央政权和割据的藩镇 之间的混战,不少城市和建筑在战争中收到 破坏。五代十国的割据、混战形势持续了近 80年。
文学:罗贯中《三国演义》(元末明初)
施耐庵《水浒传》(元末明初)
吴承恩《西游记》(明朝中期)
曹雪芹《红楼梦》(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城市街道的形成与变迁1.封建礼制棋盘格局中的皇权大道和市民街巷中国的皇帝认为自己是上天的儿子,其居住的房子和城市是“天道”在地上的重现,暗含了“天、地、人”三才融合观念。

在中国传统哲学观念中,人身体的经络格局与居住的房子,房子与所在的城市,城市与国土,国土与上天都是一一对应,合二为一的,称为“天人合一”。

另外,中国是一个以家庭为单位组成的国家,国即家的放大,皇帝是一国之君也是一家之主,所以中国传统城市的构建基础是“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城市其实是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大院子”。

中国古人对于宇宙天体的认识逐渐形成“天圆地方”的空间形态观念,城市(都城)按照星象与大地和天空中的星系组织成一个整体,位于国土的中心。

因为天为园地为方,所以地面上理想的城市为方形。

城市周围由城墙围合,城中的皇宫位于城市中心,围绕皇城布置市场及祭祀场所,南北和东西向大道将城市空间分割成棋盘式的街区,街区内是基本居住单位:里坊,里坊内居住的则都是为皇室提供服务的臣民和工匠。

这种城市格局反映了尊卑、上下、秩序和大统一的思想,这一理想城市模式传承数千年,一直延续到清代。

不单是都、州和府城的建设,中国大大小小的传统城市基本都能找到这种建城思想的痕迹,周边地区国家的城市形态也受到影响,尤其是日本。

正如郑晓變先生指出,虽有经常的继承发展,但“万变不离其宗”。

著名的有北京、西安、开封等。

封建礼制建背景下,中国传统城市街道尤其是都城,形成“皇权大道”和市民街巷两个体系。

唐代长安城封闭里坊制度发展成熟。

中国封建帝王在建城,更多考虑的是保护君主的安全和显示其不可侵犯的威严,而不是为了城市居民的公共生活服务。

封闭的里坊制度就是为了更好的统治民众而产生的城市组织形式。

里坊制是从奴隶社会时期的“鄙邑”发展而来的。

奴隶主利用井田制的方形地块划分方式,将奴隶的居住和生产也划分为一个一个方形区域,由此形成了“里”(邑)这种居住和生产的土地单元,其不但是基本的农业生产单位,也是基本的劳动者的生活居住单位。

随着封建生产关系发展,城市内农业生产逐渐消失,里坊就演变为集中不同职业市民居住和工作的城市空间单位,不同职业的市民被划归入不同的里坊内。

隋唐长安城市平面为方形,中轴线南北对称;大街东西条,南北条;城南墙有城门座,其它位置城墙有城门座。

全城南北和东西大街,交错构成规则的棋盘状,共划分出个里坊。

坊内由宽约的十字形街道划分出个大街区,再由宽约的十字形小街道划分出个小街区,小街区内由更狭窄、曲折的“曲”和“巷分隔出居住院落和房屋。

里坊内部是有小街道和曲巷构成的城市生活空间,里坊外围是高的坊墙和深的御沟与大街相隔,居民通过坊门出入里坊,坊门早开晚闭,实行夜禁气从尺度上看,唐代长安的里坊更像一个周边由坊墙维护的独立市镇。

图1 唐长安平面及里坊放大示意图划分里坊的是城市的主、次大道。

主要大道宽度大于,次要大道宽度多在之间。

长安南北轴线朱雀大街宽约,被称为“天街”,从城墙南大门直达皇宫,皇城前面的东西向大街宽约这是一个超大尺度的城市街道空间城中的大街与里坊之间由坊墙和御沟分隔开来,街道与两侧用地之间没有任何联系,这样宽阔的道路,除了偶尔举行的皇帝出巡和祭祀仪式外,平常很空矿,完全超出了正常的交通需要,故此称之为“皇权大道”。

唐代里坊内街道不具备商业功能,商业活动集中在东西两个集中的具有市场功能的里坊内,并且市场活动有时间限制。

虽然后期有所改变,市场活动逐渐在坊内出现,总体来说唐代长安的城市内有“街”但无“市”,街道空间功能单一,生活内容较少。

随历史发展,中国传统城市街道中的皇权大道(划分里坊的南北和东西大街)逐渐转变为城市大街,而里坊是其生活街巷的发源地。

宋代是中国传统城市街道空间发展的一个分界点,北宋东京(幵封)的城市街道的格局唐长安有明显不同。

城市中保留四条主要道路为御道,用红漆杈子与其他行人路分开,但其专属性质已大为削弱。

封闭的里坊制度取消,尽管里坊作为一种居住划分的方式存在,但坊门和坊墙没有了,里坊临街一面开满商店、酒肆,街道不但具有交通功能,形成了繁华的商业街市,成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间。

街道的宽度缩小,一般在之间,宋以后的城市街道宽度有逐渐缩小的趋势。

夜禁制度也随之取消,进一步繁荣了城市生活。

北宋东京已经幵始萌生“大街小巷”的空间格局,街成为商业店铺集中的市场,小巷则作为各家住宅院落入口的连接空间。

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的表现力宋代城市街道和街道生活的场景气图2 中国传统城市大街形态的变化到元大都及明清北京城的街道分工就更为复杂。

皇帝专用的御道主要位于城市轴线上重要的行政和祭祀场所,除了专用的大门平时禁止使用外,如果没有皇家活动,平民是可以随便使用御道的。

城中通向城门的要干道较宽,这些大道的交叉口往往是店铺、茶楼、酒肆集中的地方,形成集市,例如,东四、西四、东单、西单等。

另有宽度较窄次干道形成的商业街市,如王府井大街、大栅栏。

与住宅连接的是宽度最窄的胡同小巷。

中国传统城市街道系统是由皇权大道和里坊街巷演化而来,街道以通向城门的为最宽,为城市的主干道,成棋盘式布局,街区内由胡同组成,胡同和大街垂直沟通,形成一套完整严密的大街小巷系统。

图3 胡同意图2.“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城市街道的影响如果以上是“自上而下”的建城途径,那么结合地理、气候特点的建城途径就可以称为“自下而上”的途径。

中国春秋时代的《管子》提出“因天才,就地利,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的城市建设观念,主张从实际出发,不重形式,不拘一格。

同时,在城市与山川自然环境的关系上,《管子》提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高毋近旱,而水用足。

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以南京、苏州、杭州(临安)为例,形制受《周礼》影响,同时又融合了自然地形的山环水抱自然肌理,是礼制规划与因地筑城理念的巧妙结合。

由于和山水的结合,城市街道布局往往与水系结合的双重性交通体系。

宋代以后里坊制度的废除,和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都促进江南水乡的城镇水网体系,由“市”向“镇”自发生长,形成以水为轴的街市格局。

历经数千年,中国传统城市的营造理论已经把东方社会伦理和自然伦理紧密融合在一起,就是“天人合一”思想。

农业文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生根源。

土地在古人心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家”的营建也意味着获得土地。

中国传统城市的棋盘装路网来源于井田制度的农田划分方式,并推广到城市乃至家院形态的各个层次。

方形的城池形态也是中国人天圆地方”宇宙空间观念的延伸。

里坊制度则是封建家族礼制在城市管理上的空间体现。

里坊内的街、曲、巷是中国传统街巷的原型。

坊间的道路尺度逐步合理化,随着里坊制度的取消,产生了城市街道。

礼制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产生了中国江南水乡独特的“水、陆”双重的水乡街道体系,尽管带有自发结合自然环境生长的迹象,但空间哲学的主体依然是中国传统礼制城市布局思想。

例如宋代的苏州城,年的一块石碑记录了当时这个城市规划平面,这是一个棋盘网格状的规划,但整体布局却表现出一种充满韵律的复杂性,没有刻板的对称、连续的直线或者千篇一律的地块分割。

这个经过详细规划的城市,街道与运河网平行,其中南北向运河有条,东西向有条,座跨越运河的桥梁巧妙地组合在各个枢纽位置,形成“水陆”双交通系统可以看到礼制规则和自然环境在这个城市里的完美的交融。

同样,严格遵照礼制建造的都城,例如北京,同样把山水格局作为都市营造的一个重要因素融合在一起,历经多年的经验,自然水系和礼制轴线和谐共处。

在这个融合的过程中,中国传统城市形成独特的以院落为基本单位的空间组合方式,规格不尽相同,但格局非常一致的院落,通过自然或者礼制的街区组合扩大成一个极其复杂的城市;全国分布南北数百个城市,又是以格局相似但又不同方式构成一个极其复杂的大大的国家。

所以中国传统城市的街道空间是连接庭院和城市的中间介质,它和城市以及庭院是一个整体,任何一部分受损失其他部分也将失去存在价值。

它的和谐与美是整体存在的,残缺了就很难体会到它完整状态的壮丽。

这种关系我们可以理解为“自然、城市和人的统一”。

3.中国传统城市的街道空间伦理中国传统城市产生于奴隶社会,汉代成形,唐代里坊制度成熟,宋代转变,明清达到顶峰,其文化核心一脉相承,其发展过程中最大的转变就是封闭的里坊制度的废除,城市街道格局也没有。

城市大街和小巷的格局逐渐从文化的象征向城市生活需求靠近。

中国传统都城格局是为了体现皇权的神圣。

通往城门的大道,与其说是百姓出入城池旳通道还不如说是皇家权威展示的空间。

尽管封闭式里坊制度宋代就已经取消,但其形制已经深深植入中国人城市街道生活的空间哲学之中。

解放后的大院,现代城市所谓的小区,都可以看作里坊制度在现代社会的重新出现,尤其是大院的不同单位、不同行业,小区的贫富层次的区分,这些现象和唐代的里坊制度何其相似。

所以,就像北方传统的四合院,中国的传统生活方式是内向型的,城市街道是“官道”,而院里才是属于百姓的私人空间,大街的喧与小院的安静犹如两个世界。

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中国历史城市本质上缺少“公共精神(街道精神)”,中国老百姓内心里的街道空间尺度在街巷层面上,更向往里坊(小区、大院)内部的街巷生活。

相较西方国家,中国人注重内部私有空间的生活。

庭院与街道之间较为封闭,而且院门往往在幽深的小巷内,进大门还有二门,七拐八拐才能忽见一方天地。

封建社会采取强权统治,压制公共活动,缺乏(并不是没有)公共生活,所以传统中国城市对公共空间要求不高。

庭院内部别有洞天,街巷往往是山墙(没有窗或高窗)外的过道空间,且多为土地压实少铺装。

但街道的生活味道依然很浓,叫卖的游街商贩,热情招呼的邻里,玩耍的小童,大树下乘凉的劳力者,一碗凉茶何等惬意。

主干道也很少铺装,人马嘈杂尘土飞扬,但街市结合分外热闹,例如前文提到的北京马市、果子市等。

所以,中国人所谓的逛街很大程度上是指去购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