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石涛的艺术观念看现代艺术论文

合集下载

读《石涛画语录》心得范文

读《石涛画语录》心得范文

读《石涛画语录》心得范文《石涛画语录》是中国画家石涛的传世名著,记录了石涛的一生所言所写。

该书包含了石涛的艺术观念、创作经验和艺术修养的要点,对于了解石涛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石涛画语录》的心得体会。

首先,石涛强调笔墨的功力。

石涛认为,画家的笔墨功力是画作成功的关键,对于画风和形式的柔韧使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石涛画语录》中,石涛多次强调了练习笔墨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的练习方法和技巧。

他指出画家应该注重对笔墨的领悟和体验,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笔墨风格。

我深受启发,意识到只有不断地临摹和练习,才能够真正掌握笔墨的运用技巧,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

其次,石涛强调描绘自然的忠诚和准确。

石涛对于自然的描绘力求忠实和准确,他认为画家应该拥有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力和细致入微的表现能力。

在书中,石涛多次提到他对于山水之美的感受和描绘,他追求山水画能够表达出真实的山水景色和情感。

他强调绘画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要通过自己的感悟和理解来表现自然现象。

这让我重新认识到了描绘自然的重要性,以及要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感受,才能够创作出有灵魂的作品。

另外,石涛提出了画家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画家不仅要有艺术的才华和技巧,更要有广博的知识和修养。

他鼓励画家要多读书、多思考,培养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学术背景。

在《石涛画语录》中,石涛列举了一些他个人的学术见解和读书心得,这让我深感当代画家必须不断充实自己的文化内涵,提高自己的学术修养。

只有如此,才能够创作出更有内涵和深度的作品。

最后,石涛对于个性化创作的强调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画家要有独特的个性,并且要在画作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反对画家的机械复制和僵化的创作方式,鼓励画家要勇于表达自己的独特视角和独到见解。

这让我明白到,作为一名画家,关键是要找到自己的创作方法和表达方式,勇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区,表达真实的内心情感。

总之,阅读《石涛画语录》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和启发。

读《石涛画语录》心得

读《石涛画语录》心得

读《石涛画语录》心得《石涛画语录》是一本以明朝画家石涛的一些话语和观点为主题的书籍。

通过这本书,我对石涛的艺术观念、创作方法以及他对绘画的独特理解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下面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石涛是一位非常有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的画家。

他对绘画有着独特的见解,不墨守成规,善于创新。

他认为绘画应该追求真实和个性化,不应受到传统规范的束缚。

他在书中写道:“吾画布莫作初罗列,千万遵循平和法。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传统绘画规范的不屑和对个性创作的追求。

他主张用心去写实,以个人的理解和感受来表达景物的特征和美感。

其次,石涛注重写生和观察力的培养。

他认为只有通过大量的写生才能真正掌握景物的特征和变化。

他在《石涛画语录》中写道:“吾常写所见之处,尝画所知之地。

”他强调写生是他绘画的基础,只有通过亲眼观察和记录才能获得真实的素材和灵感。

通过写生,他能够观察到景物的气质和特点,使自己的绘画更加生动有趣。

此外,石涛的绘画风格独特而多变。

他擅长山水画和花鸟画,但他并不拘泥于传统的山水画风格,而是试图融合多种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对风景和自然界的描绘极富想象力,展现出他对山水的独特感悟和情感表达。

他在书中写道:“山、水、树、石能与人对话,寻找你们的思考方式,你的性格会决定你的画。

”另外,石涛还强调用笔的功夫,在画面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

他用笔干净利落,注重笔墨的韵律和节奏。

他在书中写道:“心没有境界那是胡说八道,没有境界就没有创作的境地。

画画是自己创造的空间,绽放的区域。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画笔功夫和情感表达的重视,他认为只有掌握了笔墨的灵活运用和表达技巧,才能够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

总的来说,《石涛画语录》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关于绘画创作的启示。

石涛的创作理念和独特风格不仅对于绘画有启发,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我们应该勇于尝试,敢于创新,不墨守成规,追求真实和个性化,用心去观察和体验,用笔去表达和传达。

无法之法乃为至法

无法之法乃为至法

无法之法乃为至法——艺术石涛的“无法之法乃为至法”依我的见解是达到至高境界的人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是没有一定的法度的,他们有自己的艺术创作的规矩,一贯的风格,一定的式样但并非是他们真的没有法度,只是不依法任何度来进行创才是作,这最高的法度。

在艺术的世界里总是有思想睿智技艺坚实的老前辈,但也总会有蹒跚学步的年轻一辈,因而就抵挡不住大同小异的复制者,21世纪英才比比皆是如果能够坚持长期创作,兼取众家之长,形成自家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及个人风格。

对美学的本质理解到位,并能举一反三地把对美学的规律理解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去,这是一种能力。

当然这种能力的具备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刻领悟的结果。

作为一个大学生要想好在大学四年里你会学到什么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对,四年,我们什么都不可能学的很精,但是有一点,是在四年时间里可以学到的,并且你的一生都受用,那就是对学习的坚持,和懂得学习的方法。

尤其是对艺术的学徒们而言,不是在图书馆里看基本著作就可以提升个人绘画及创作能力的。

将思想与实践同步进行,才可以让我们学得更好。

绘画技巧的运用与艺术的感悟力方面,是需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的,有创新才可以让艺术更有感染力。

所谓创新也就是借鉴与吸收,探索与扬弃,艺术的精品是心灵与自然相融合时,所产生的一种长久的感动。

作为创作艺术的人来说熟练驾驭画笔,以表现自己的人生观与处世理想,且又在淋漓的作品中注入自己的思想情感,一挥写出丰富多彩的时代气息。

心静则世界静,把富于韵律美的绘画因素运用自如,用笔纸描绘一个“物我交融”的大美境界。

在妙语中传神,在传神中优游于创作艺术中,这就是用心作画。

用石涛的无法之法乃为至法,来阐述我对艺术的理解。

我们需要强化艺术创作的精神追求,用安静智慧的一颗妙心去照见万物与自我,要“时时不离观照“,这种对艺术者与现实间心物“观照“的强调,在传统艺术中可谓是根本之根本。

保持了这个根本,就守住了自我,也就守住了个性。

这在中国艺术界中也是一个罕见的观点,但由此观之,我们每个人的作品就都有自己不同的风格特色,尽管这种以心观照是艺术的根本,但也要注意多实践,多走出去看看,写生,摄影…。

石涛绘画的艺术表现

石涛绘画的艺术表现

画的风格细腻生动,如,《黄山图》无论是从山水、树木看,还是从 近景、远景看,都刻画得细致入微,图中下段的树放在两山石的 中间,加上山石上的纹理线条流畅,有众星捧月的效果。

上段山 石有些倾斜,像被风吹动一样,山石周围满是小树木围绕,使山 石更加活泼、生动。

石涛中期绘画风格较为粗犷,如《书画卷》局 部,石涛采用了浓墨湿笔勾勒山石树木,并用巧妙地点出树叶, 以淡破浓,营造出粗犷的风格。

他晚期绘画的风格更是多种多 样,有恣意疏淡的风格,如《山水册》之五,画面氤氲淋漓《淮阳 洁秋图》稳健和平,画面中的景物、房屋、树木、溪流都表现出平 静、稳定的氛围。

一、创新之美自古以来,艺术的本质在于创新,创新是艺术进步的标志。

石涛绘画的艺术特色首先体现为创新之美。

首先是技法上的创新。

明清时期,中国画技法接近于成熟, 令人叹为观止。

石涛对传统技法进行革新,他为山水画创作中 的皴法发展了新的内容,创造了“大披麻皴”和“牛毛皴”。

“牛毛 皴”表现峰石的潇洒、飘逸。

他巧妙改革皴法,体现了他的美学 观点,即“峰与皴和,皴自峰生。

”“大披麻皴”表现山石峰峦的苍 茫与雄浑。

石涛在董源的“披麻皴”和王蒙的“解索皴”的基础 上,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创造出“大披麻皴”和“牛毛皴。

”其次,石涛在构图方面的创新别具一格。

石涛绘画在构图 上体现出的独特之处,在于变化中追求和谐,在墨色的局限中追 求完美。

第一,用淡墨粗笔重复勾勒山石的侧面,留出空白表现江水 的浩渺和天空的无边无际。

石涛的山水画打破了传统的构图 法,右下角主要刻画树木的神态,远处的山石层次分明;左边的 山石树木虽没有右下角的突出,但还是经过了细致的刻画,用淡 墨细笔勾勒出山的侧面;更重要的是整个画面中留出了大量的 空白,近中段的留白表现江水的浩荡,远山后的空白衬托出天空 的无边无际。

第二,对山水景象进行特写。

石涛的《奇妙蒲团松》中突出 了特写,他把蒲团松和人物放在整个画面的中间,前景和远景都 只是几笔带过,精细刻画蒲团松栩栩如生的姿态,把人物放在蒲 团松中间,人物造型和神态各有特点;人物的坐姿表现出松的枝 干强大有力;浓墨细笔勾勒出松的枝繁叶茂,把松的奇姿表现得 生动活泼。

浅析石涛山水艺术

 浅析石涛山水艺术

浅析石涛山水艺术摘要)石涛,我国清代早期著名的书法绘画家。

他的书画最有趣的是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

但一般表现的都是豪放、激情四溢的性格,也是在继承先人的基础上,不断进步创新,也添加了也许自己的鲜明个性和思想。

石涛不仅在绘画上,更在书法上有不小的造诣。

他以自己悠久的艺术感情和实践经验为基础,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总结,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艺术论。

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出生帝王家的特殊遭遇,造就了他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艺术知觉,他所存留的书画艺术,对后世留下的深刻久远的影响。

(关键词)石涛艺术绘画山水石涛的人生经验与外部环境的差异,创造了不同的审美理解,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体系。

在绘画创作中以独特多样的艺术风格特征来体现,重新诠释了诗道山水画的审美价值取向,为现代山水画的创作提供了思想参考。

本文以石涛山水画为契机,通过他不同时期的作品以及成就进行分析,来诠释对现代艺术的冲击影响。

一、石涛的艺术成就石涛的一生中不仅受到尊敬,而且在他去世后的几百年里都不乏有人对他尊重。

原因就是在于他的伟大艺术成就。

石涛在中国画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历代所有人相比,艺术业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石涛在艺术上可以说是“伟大的演员”。

他不仅擅长绘画、书法,还擅长诗歌,几乎每幅画都必有题。

而且精通多种艺术理论,其造诣达到了深不可测的地步。

其次,石涛的艺术作品的数量非常多。

今天,收藏着最广泛的石塔和书画的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在《石涛书画全集》中记录了400多幅作品,这些作品全部收藏在中国博物馆的收藏品、民间,以及海外作品。

在300多年的战乱和灾难之后的今天,可以看到这么多作品的传承实属不易,而且每张都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最后,石涛艺术作品的革新和面貌多样。

石涛重视挖掘传统学习的精神层面,在用法中更是强调自用自法,再加上他对绘画上进一步强调自然,就不会被传统束缚,形成了今天和其他人完全不同的绘画面貌。

石涛一生不同时期的经验、交际、见识、心境等直接反映在当时的艺术创作中,每个时期都在创作风格上留下差异。

试述石涛的一画论

试述石涛的一画论

试述石涛的一画论
石涛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油画家,也是当代最具特色的艺术大师。

他的一画论是当代艺术的一个里程碑,它在改变当代艺术观念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石涛的一画论从思想上、审美上和内容上都有深刻的影响。

在他看来,“大胆地把你的观念表现出来,意识到艺术的个性化”是艺术创作的核心。

他强调挖掘一幅作品的内在精神,不要受外界的影响,尽量去把自己的内心隐秘的想法表达出来。

在石涛的一画论中,也强调了挖掘作品的审美,他认为作品的审美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以使作品的风格更加独特,使人们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此外,他还强调作品的内容,以及画面中所呈现出来的观念,他认为艺术要取精英文化,反映出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感受。

石涛的一画论不仅改变了当代艺术的观念,而且也使许多艺术家受益匪浅,提升了他们的审美水平。

他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改变了当代艺术的概念,极大地推动了当代艺术的发展,令艺术受到在国内外的认可。

总而言之,石涛的一画论无疑是当代艺术发展巨大的助推器。

它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当代艺术观念,而且还使许多艺术家受益匪浅,极大地推动了当代艺术的发展。

石涛道出绘画的真谛,智者作画,以生命的真性搅起绘事的灵感!

石涛道出绘画的真谛,智者作画,以生命的真性搅起绘事的灵感!

石涛道出绘画的真谛,智者作画,以生命的真性搅起绘事的灵感!摘要:石涛主张画家应为“辟混沌手”,如鸿蒙初开的源力使得世界森然有序,艺术家的真性是艺术创造的原动力,无真性无以抒心,亦无以传递人生的妙悟。

石涛的“一画论”中的“一”,也是从真性的角度谈绘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如果说艺术家内心的原始创作的冲动是“一”,那么笔下的“丘壑无尽”即是“一切”。

真性是艺术的缘起,也是创作的核心问题。

石涛的真性表现在三个方面:“躁硬”“浓涂大抹”“丑”的形式。

关键词:石涛辟混沌手真性一画论石涛《画语录》说:“笔与墨会,是为缅综;缅绵不分,是为混沌。

辟混沌者,舍一画而谁耶?画于山则灵之,画于水则动之,画于林则生之,画于人则逸之。

得墨之会,解缅绵之分,作辟混沌手,传诸古今,自成一家。

是皆智者得知也。

”⑴他道出绘画的真谛,智者作画,以生命的真性——真实的生命冲动,搅起绘事的“根性”上的感觉,方可自成一体,流传古今。

石涛在《画语录》的开篇言到:“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

”太朴即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宇宙未分状态下的描述,也称之为混沌、鸿蒙、洪洞等。

“太朴一散”,即是混沌分散,山川万物随即井然有序。

石涛以此比绘事,认为一个人性(根性)的原始能量是成就创作的最根本的因素,在画家的妙悟之中,在合于造化精神的绘画过程中,画面秩序亦呈现了;又因画作是由每个不同的生命个体(人)转出,画作个性亦自然不同。

“艺术形式是开辟混沌留下的’迹’(如《画语录》所说的'迹化’)”,它由人们的生命根性传出,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不是对古人的重复,不是对外界的描摹,也不是有意追求与别人的相异,天生一人自有一人用,天生一艺即有一艺之品。

"⑵龚贤曾引禅语说绘事:“一僧问古德:’何以忽有山河大地?答云:何以忽有山河大地?画家能悟到此,则丘壑不穷。

”在清静本然的觉性中,灵悟顿开,丘壑无穷,从根性的觉解中,方能灵光无限。

这个“觉性”即是艺术发生的一切根本,如混沌未分的状态,"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浅析石涛笔墨的形式美

浅析石涛笔墨的形式美

浅析石涛笔墨的形式美论文导读:作品重视笔墨的运用、物象的组合、奇美的布局,传神而有诗意,富有时代气息。

细观石涛的笔墨纹理,会发现其相对独立的非具象的形式美,但又不脱离具象,体现了石涛画作的美的奥妙。

现从他笔墨的线条、气韵、动静之美并结合典型作品来探讨其笔墨的形式美和对后世的影响。

笔墨是中国画最重要的造型手段和表现手段,从艺术表现的角度看,它是绘画造型的艺术语言,具有一定的气韵美。

有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

关键词:笔墨,形式,线条,气韵,动静石涛是中国绘画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更是绘画史中一个敢于创造并善于创造的革新家。

作品重视笔墨的运用、物象的组合、奇美的布局,传神而有诗意,富有时代气息。

细观石涛的笔墨纹理,会发现其相对独立的非具象的形式美,但又不脱离具象,体现了石涛画作的美的奥妙。

现从他笔墨的线条、气韵、动静之美并结合典型作品来探讨其笔墨的形式美和对后世的影响。

一、笔墨的线条美石涛的笔墨具有相对独立的表现美与形式美,他那具有审美趣味的墨线具有强烈的刚性美,书法入画的线条具有笔势与动感,有着强烈的生命力。

所画山石,或用凝重而流畅的中锋线条,用笔转折明确,通过直、曲线的相互运用来增强画面的现代感,具有很强的形式感;或用侧锋线条先勾出山体的轮廓,然后用不同的皴法表现其体积感。

一幅作品具有艺术美并含有深意、表现形式与众不同,使人感到处处有新异、百看不厌,这是很难达到的艺术境界,石涛的《岩壑幽居图》就达到了,它是一曲线的交响乐。

论文参考。

画面描绘了一间座落在崖隙的小屋,用极其蜿蜒盘扭的线条来勾勒石壁,其意义绝不在山石形象本身,我们在观赏画中的山石线条时,就好像自己也加入了画家运笔造山的创造行动中,书法般的线条给人以跃动飞舞的感觉;大量淡褐色和少量浅青色的使用,与飞动的山石轮廓组合地恰到好处。

石涛画作中状物与布线的形式美还具有多样统一的规律。

他的布线注重传神、达意、抒情,并在此基础上讲究形式本身相对独立的美,这从他描绘江淮水乡的芦苇便可看出:一是疏密得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石涛的艺术观念看现代艺术论文
内容摘要:文章论述了石涛艺术的表现观念、形式、语言与现代艺术的“情感性”“表现性”“抽象性”的一脉相承之处。

关键词:石涛现代艺术
列夫·托尔斯泰在《论艺术》描述艺术活动的情感性,认为艺术是情感的表现。

石涛主张,“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全,即笔墨由造化产生,又顺还之于造化去。

”①他切实地实践了“进此当以天地为师”的理念,其一生都在“搜尽奇峰打草稿”,则是物我合一的即景“情感”,合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古代优秀传统。

现代派艺术是表现,是创造,不是再现,更不是模仿,是“情感”的表现。

石涛是清初画坛杰出的革新家,他冲破陈规,反对不师造化,陈陈相因,拘泥于古人的创作方法,要求从真实山水中写出生动活泼的富有生命的新风格。

“主人门不出,领略一庭秋”“窗中人已老,喜得对梅花”“船窄人载酒,岭上树皆酣”“秋老树吐脱,林深人自闲”“谁从千仞壁,飞下一舟来”,从这些小品的诗情画意中,可能看出石涛这个出家人本是一个陶醉于生活的真正艺术家,他视觉敏锐,文思如源,写诗作画,尽情发挥自己的独特感受,笔底锋芒毕露,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全不像压抑性情的佛门信徒。

可以说,他是个十足的“现代派”的艺术家。

现代派艺术更附合艺术的本源,是艺术家内心世界“情感”的反映。

现代派艺术主张“绘画不作自然的奴仆”“绘画摆脱对文学
___依赖”“绘画语言自身的独立价值”“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

强调表现“精神的美”和“传达内在信息”,反映着时代的哲学、人文、信仰、道德等。

西方的绘画艺术进入印象主义时期,标志着绘画艺术进入了现代派艺术时期,莫奈的《印象日出》,讲究是“有意味的形式”。

后印象主义的凡·高、塞尚重情感,象征把绘画推向风格主义。

马蒂斯、毕加索、康定斯基、蒙得里安都从写生中走过来,又更艰难地走出这条因循前人的老路。

着意探寻自我的感受和形式美的规律,从客观形象到艺术境界之间,亦即外师造化与中得心源之间,无不是“情感”在艺术升华。

以“情”动“人”,作品才有感染力,而且寓意深刻、发人深思,与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进此当以天地为师”的理论一脉相承。

中国的吴冠中、林风眠的绘画充满现代主义,而又具传统绘画的气韵生动,抒情意趣“似与不似之间”表达情感,这是东方艺术的精华,也是现代艺术“情感”的表现。

现代艺术形式讲究的'是语言的“表现性”。

石涛的《画语录》中的“一画之法,乃自我立”,他说:“一画之法自我开始”,并说他的一画之法是一法贯众法。

运用多种手段表现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每次感受之不同便应用不同的“表现”方式和“表现”技法。

他之所以“一画之法”并非炮制了什么作画之绝技或杂技,而是阐明了对画法之观念,他说“古人顺眉不能长我之面目”,因别人笔底的画图不同于他的感受。

故曰一画之法自他而始。

顺知:当时抱残守缺,以仿古为尚的画坛攻击石涛无古人笔墨。

石涛的竹叶、兰叶、茶叶、野苗……肥、瘦、拙全无定貌,都缘作忧、喜、啼笑。

婉媚与泼辣的飞舞与凝重,都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他网罗了先进的技法,丰富了自己的艺术创造,形成了自己不平凡的多样化的风格。

石涛的绘画强烈注重作品的表现性,破传统大胆用“表现性”的语言,表现天地自然的感受。

蒙克的《病孩》《母亲之死》《青春期》等,表现对疾病、死亡、性爱等主题,回归着艺术作品的人性化、表现化;康定斯基的著作《论艺术的精神》《关于形式问题》强调了绘画的自律性,主张用心灵体验和创造,通过非具象的形式,传达世界内在的声音,重表现。

康定斯基的理论涉及现代艺术作品的重“表现性”以及抽象形式的法则与美感。

中国的现代艺术具有文人的画家申玲,她的作品从细腻的女人的心理以“表现性”的语言表现内在心理的认识,用儿童稚拙的笔法去表现“动态”的瞬间,作品很是打动人。

张晓刚的“红色系列”是对记忆中的历史留给人的伤痕的表现,作品用人的肢体分裂组合画面,留给
人很多的想象与伤感。

这正符合了石涛的表现“图章书画一体,精雄老丑贵传神”的主张。

“一画之法,乃我而立”丰富的表现性,表现了人丰富的情感。

石涛的大幅荷塘,构图着力于方、圆、尖、曲等不同的几何形的大胆结合,与塞尚所分析的物体由圆柱、圆锥形等构成的原理异曲同工。

石涛说“墨团团黑团团,黑墨丛中花叶宽”,充分表明了他对黑色块面作用的体会和妙用,他从笔墨描写物象进而探索到笔墨运用中视觉的抽象效果,抽象艺术的美感是现代艺术的重要组合因素。

现代美学家贝尔在《艺术》中所说的“有意味的形式”,是线条色彩等形式因素的抽象组合,只有抽象的形式才能唤起欣赏者的审美情感。

石涛着眼于山石的纵横错落,有时长岭横空、霸悍惊人,虽出人意外却得其寰中。

他用的皴法之线或粗或细或浓或淡,随山石之体形作顺向或逆向之转折,线上落苔点,有时稀稀落落,有时倾盆大雨,时而似大珠小珠落玉盘,往往更在点线间镶嵌锋利小草。

点线结合了缠绵风采成了石涛独有的肌理,展现了潇洒飘逸之美,用于大幅,则如黄钟大吕,音响回荡,这就是作品的抽象的效果所起的视觉冲动。

吴冠中认为造型艺术的形式,音乐的韵律、舞蹈、诗歌……无不依靠对比、均衡、虚实、空灵等抽象因素,而所谓音乐的等于抽象的抽象,或被认为近乎空灵,其实是艺术不可或缺的潜在载体。


代艺术强调作品的“抽象性”,符合事物艺术发展的规律,从“现实”过度至“抽象”。

石涛艺术的意境与现代艺术的情趣接近,与现代西方的造型观念又心有灵犀,所以易于共鸣。

与其说塞尚是现代艺术之父,还不如说,石涛是真正的现代艺术之父。

注释:
①贺西林编著.中国美术史简编.高等教育出版社,xx年3月第6次印刷.
[1]陈池瑜著.现代艺术学导论.长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8月第1次印刷.
[2]吴冠中著.吴冠中文集.山东画报出版社,xx年8月第1次印刷.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