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血脂异常和脂蛋白异常血症

合集下载

血脂异常和脂蛋白异常血症护理常规

血脂异常和脂蛋白异常血症护理常规

血脂异常和脂蛋白异常血症护理常规
【疾病概述】
血脂异常和脂蛋白异常血症是血浆中脂的量和质异常。

由于脂质不溶或微溶于水,必须与蛋白质结合成脂蛋白才能在血液中循环运转,因此血脂异常实为脂蛋白异常血症。

血脂异常一方面可表现为高脂血症,另一方面血浆中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也是一种血脂异常的表现。

【护理问题】
1.知识缺乏;
2.潜在并发症:冠心病、脑卒中;
【护理措施】
1.饮食与运动指导:加强生活方式干预,目的是降低冠心病、脑卒中的危
险因素。

(1)制定个体化的饮食行为干预主要包括食物的选择;低热量饮食;高纤维饮食;戒烟限酒四个方面。

(2)运动指导:根据患者的生活方式、习惯、运动量、体重的不同制定科学的运动。

提倡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方式,如快步走、慢跑、游泳、做体操、太极拳、骑自行车等,每天坚持30分钟,每周5次以上,运动后以微汗、不疲劳、没有不适反应为宜,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2.用药护理:指导患者正确服用调脂药物,不可自行减量或停药,并密切观察药物副作用,及时处理。

定期复查。

【健康教育】
1.疾病预防指导:提倡均衡饮食、避免肥胖。

劳逸结合、避免不良生活习惯。

45岁以上或有高危家族史的人群定期监测血脂水平,以早发现,早治疗。

2.疾病知识指导
3.用药指导与病情监测。

血脂异常诊断标准

血脂异常诊断标准

血脂异常诊断标准血脂异常是指血液中脂质含量异常偏高或偏低的一种病理状态,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等指标。

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

因此,对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非常重要。

一、胆固醇的诊断标准。

1. 总胆固醇(TC),正常值应在3.1-5.7mmol/L之间,若在5.7-6.2mmol/L之间为边缘高,高于6.2mmol/L为高胆固醇。

2.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正常值应在2.07-3.62mmol/L之间,若在3.62-4.14mmol/L之间为边缘高,高于4.14mmol/L为高LDL-C。

二、甘油三酯的诊断标准。

甘油三酯(TG),正常值应在0.56-1.70mmol/L之间,若在1.70-2.26mmol/L之间为边缘高,高于2.26mmol/L为高甘油三酯。

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诊断标准。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正常值应在1.04-1.55mmol/L 之间,若低于1.04mmol/L为低HDL-C。

四、血脂异常的综合诊断标准。

1. 单纯高胆固醇血症,TC>6.2mmol/L,LDL-C正常,HDL-C正常,TG正常。

2. 单纯高甘油三酯血症,TG>2.26mmol/L,TC正常,LDL-C正常,HDL-C正常。

3. 混合型高脂血症,TC>6.2mmol/L,或LDL-C>4.14mmol/L,或TG>2.26mmol/L,且HDL-C<1.04mmol/L。

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是根据不同脂质指标的水平来判断的,通过综合评估不同指标的水平,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血脂异常。

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血脂异常,并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总之,血脂异常诊断标准对于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医生和患者应密切关注血脂水平,及时进行检测和干预,以维护身体健康。

代谢疾病的实验诊断--血脂脂蛋白

代谢疾病的实验诊断--血脂脂蛋白

代谢疾病的实验诊断—血脂脂蛋白血脂和脂蛋白异常血症脂类代谢紊乱的疾病可以由遗传因素引起,可因环境因素导致,也可继发于其他疾病。

目前对脂质代谢紊乱与疾病关系的研究已从脂质和脂蛋白水平进入载脂蛋白、脂蛋白受体、相关酶、基因等的研究。

多数血脂和脂蛋白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子。

1、血脂测定与动脉粥样硬化血脂、脂蛋白、载脂蛋白等测定已广泛用于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血脑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医学领域,但是必须了解这些项目只能用于评估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和由其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程度,而不能对这类疾病如CHD作出诊断;但是对于遗传性异常脂蛋白血症等类疾病,则必须用这些试验作为诊断指标。

⑴危险因素的概念:人体的某些生理特征对某些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人们就称这些特征为某种疾病的危险因素。

现在都很重视血脂水平和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实际上血脂就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但只能用于估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而不能用做特异性的诊断指标。

以冠心病(CHD)为例,CHD是一种多因素疾病,血脂异常只是CHD的发病因素之一,不是所有CHD患者血脂都增高,也不是所有血脂增高者都必然患CHD,所以它对CHD来说不能做为一个诊断指标,只能作为一个危险因素看待。

其它脂质和脂蛋白测定如HDL-C、LDL-C、apoA、ApoB等也都是属于危险因素而非诊断指标。

⑵血脂检查的临床应用血脂检测是临床常用的检验指标之一,血脂代谢异常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临床血脂检测主要用于:①作为健康普查指标,预防和早期发现高脂蛋白血症,起监控作用;②协助判断动脉粥样硬化,进行病情观察和指导治疗;③评价冠心病,脑梗塞等动脉粥样硬化疾患的危险度;④对少见的遗传性脂蛋白异常性疾病进行诊断;⑤对继发性血脂异常的疾病进行监测和评估;⑥监测和评价饮食和药物治疗效果;⑦其他。

⑶血脂试验项目的选择:血清中主要的脂质有TG、TC,脂蛋白有HDL、LDL、VLDL、Lp(a),临床上可以分别选择测定这几种脂蛋白。

血脂异常和脂蛋白异常血症

血脂异常和脂蛋白异常血症
2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颗粒比CM小,密度约为1,也富含甘油三酯,但所含胆固醇、磷脂、和Apo比例增大。VLDL的主要功能是运送内源性甘油三酯到体内肝外组织,也向外周组织间接或直接提供胆固醇。
01
血浆VLDL水平升高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02
1
低密度脂蛋白(LDL):LDL颗粒比VLDL小,密度比VLDL高,胆固醇所占比例特别大。
2
LDL的主要功能是是将胆固醇转运到肝外组织,为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脂蛋白
3
总的来说,小而致密的的LDL颗粒容易进入动脉壁内,更易被氧化,因而有较强的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HDL颗粒最小,密度最大
HDL的生理功能是将外周组织包括动脉壁在内的胆固醇转运到肝脏进行代谢,这一过程称为胆固醇的逆转运,可能是HDL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机制
分类
1
按是否继发于全身系统疾病分类
2
原发性高脂血症:多由先天性基因缺陷所致。
3
继发性高脂血症:多继发于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肾脏疾病、肝脏疾病、乙醇、某些药物等。常见的影响因素有饮食、糖尿病、甲减、肾病、酗酒、药物、其他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胆胰病变。
4
二者可同时存在
基因分类
脂蛋白代谢过程极为复杂,任何原因导致脂质来源、脂蛋白合成、代谢过程关键酶异常或降解过程受体通路障碍等,均可能导致血脂异常
人群血脂异常危险分层
危险因素
危险分层[mmol/L(mg/dl)]
血脂
TC5.18~6.19(200~239)或LDL-C3037~4.12(130~159)
TC≥6.22(240)或LDL-C4.14(160)
无高血压且其他危险因素数<3
低危

血脂异常的定义和分类

血脂异常的定义和分类

血脂异常的定义和分类一.血脂异常的定义:四项指标(注: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任意一项异常即可诊断(见红色标注)血清中总胆固醇(TC≧5.2mmol/L)甘油三酯(TG≧1.7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4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0mmo/L)二.按病因分类:(1)继发性高脂血症(2)原发性高脂血症。

三. 按临床分类:(1)高胆固醇血症(TC↑) (2)高TG血症(TG↑) (3)混合型高脂血症(TC↑,TG↑) (4)低HDL-C血症(HDL-C↓)。

四. 干预和预防:干预血脂异常是为了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五. 血脂异常的危险分层: LDL-C的治疗目标具有不同心血管疾病危险分层患者,LDL-C治疗目标值不一样六.血脂异常的危险分层及干预政策1.ASCVD危险分层:超高危疾病或危险因素:1.近期发生过ACS(在继往12个月内)2.心肌梗死史(12个月以上)3.缺血性卒中史4.有症状的周围血管病变,既往接受过血运重建或截肢5.多血管床病变(2~3处)6.早发冠心病(男<55,女<65)7.LDL-C≥4.98.既往有PCI治疗史9.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肾病(3/4期)、吸烟极高危疾病或危险因素:1.ASCVD患者2.糖尿病+高血压3.糖尿病+1项其它危险因素中/高危疾病或危险因素:高危:1. 年龄≥40岁的糖尿病患者2.高血压+2项及以上危险因素3.慢性肾脏疾病(3/4期)4. LDL-C≥4.9mmol/L(190mg/dl)中危:1.无高血压,2~3项危险因素2.高血压+1~2项危险因素低危疾病或危险因素;1.无高血压,0~1项危险因素2.高血压,0项危险因素临床确诊的ASCVD:①急性冠脉综合征(ASC);②稳定性冠心病;③血运重建术后;④缺血性心肌病;⑤缺血性脑卒中;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⑦动脉粥样硬化源性周围动脉疾病(PAD) 危险因素:○收缩压≥160 mmHg或舒张压≥100 mmHg ○BMI≥28kg/㎡○非-HDL-C≥ 5.2 mmol/L ○吸烟○HDL-C<1.0mmol/L(40mg/dl) ○男性≥45岁或女性≥55岁七.血脂异常的治疗原则1.临床上应根据个体 ASCVD 危险程度,决定是否启动药物调脂治疗。

血脂异常(dyslipidemia)课件

血脂异常(dyslipidemia)课件

脂 蛋 白
应用超速离心方法,可将血浆脂蛋白分为: 乳糜微粒(CM)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中间密度脂蛋白(IDL)
低密度脂蛋白(LDL)
高密度脂蛋白(HDL) 还有一种脂蛋白称为脂蛋白(a)[Lp(a)]
表1.
分类 乳糜微粒 (CM) 颗粒大 小(nm) 80-500 主要脂质 甘油三酯
血浆脂蛋白的特性及功能
(4)游离脂防酸代谢
神经内分泌机制通过腺苷酸环化酶对细胞中 的脂肪分解酶起调控作用。
FFA 的半衰期为 4 ~ 8 分钟。 FFA 代谢途径 : 一
是供肌细胞利用,二是被肝摄取,再合成为甘油
三酯,组成VLDL或氧化为乙酰辅酶A 。
糖尿病患者血浆 FFA 水平升高,在酮症时更
明显。血浆 FFA上升表示脂肪动员加强。
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
方式的变化,人群平均的血清TC水平正逐
步升高。
血脂异常对健康的损害主要在心血管
系统,血脂异常与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
的缺血性心血管病(包括冠心病和缺血性
脑卒中)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是代谢
综合征的组成成分之一。
应重视血脂异常的防治。
调查发现中国人群血清脂质水平和异常率
(2)甘油三脂代谢
外源性甘油三酯来自食物,消化、吸收后成为
乳糜微粒的主要成分。
内源性甘油三酯主要由小肠(利用吸收的脂肪
酸〉和肝(利用乙酸和脂肪酸)合成,构成脂蛋白
后(主要是VLDL)进入血浆。
(2)甘油三脂代谢
血浆中的甘油三酯是机体恒定的供给能量来
源,甘油三酯在脂蛋白脂酶(LPL)作用下分解
为游离脂肪酸供肌细胞氧化或储存于脂肪组织。
排人肠腔的胆固醇和胆酸盐可再吸收经肠肝 循环回收肝内再利用。

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相信不少网友听说过“高血脂”,但是较少人知道血脂异常。

其实,高血脂属于血脂异常的一种。

那么,究竟什么是血脂异常?小编详细解释给你听。

血脂异常就是人体内血脂代谢异常,实际上是脂蛋白的代谢异常,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目前大多数医院的化验,主要包括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升高和/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

那么,血脂又是什么呢?血脂主要指血浆内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血脂虽仅占全身脂类的极小部分,但因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故备受公众关注。

高血脂症在我国已不少见,据调查成人中血总胆固醇(TC)或甘油三酯(TG)升高者约占10%至20%,甚至儿童中也有近10%者血脂升高,而且高血脂症的发生率还有逐渐上升的趋势,这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饮食习惯发生改变等原因有密切关系。

从原因上分,一类是由遗传因素所决定;另一类则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因素。

后一类占大多数。

主要由四方面因素造成:1、生活方式,包括膳食营养、体力活动、精神应力、情绪变化、烟酒嗜好等;2、药物作用,诸如噻嗪类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肾上腺皮质激素、口服避孕药等;3、内分泌代谢障碍,主要有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肥胖、高尿酸血症等;... 血脂异常的危害血脂主要指血浆内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血脂虽仅占全身脂类的极小部分,但因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故备受公众关注。

血脂异常会对身体产生怎么样的影响?当血浆总胆固醇>5.72mmol/L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64mmol/L,或甘油三酯>1.7mmol/L时,即称为“高脂血症”或“高脂蛋白血症”。

然而,低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0.91mmol/L)在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方面与“高脂血症”具有同样的危险性。

有研究指出,尽管很多人都听说过高脂血症,但在血脂异常者中能坚持治疗,并治疗达标者仅占10%;特别是冠心病人中达到治疗目标值的更低,只有5%。

了解常见的血脂异常

了解常见的血脂异常

了解常见的血脂异常血脂异常是指血液中脂肪含量异常偏高或偏低,是临床上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之一。

正常的血脂水平对维护人体健康至关重要,而血脂异常则会增加心血管疾病、肥胖、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血脂异常类型,并探讨其原因、症状以及预防和治疗方法。

一、血脂异常类型1. 高脂血症:高脂血症是指血液中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O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过低。

常见的高脂血症类型包括高TG高CHOL 型、高TG低CHOL型、高TG正常CHOL型等。

2. 低脂血症:低脂血症是指血液中甘油三酯、胆固醇等脂类物质的含量过低。

低脂血症可能导致能量供应不足、细胞功能异常等问题。

二、血脂异常的原因1. 遗传因素:血脂异常可与家族遗传有关。

例如,某些基因变异会导致胆固醇合成或清除功能减弱,引发高脂血症。

2. 高能量饮食:高脂肪、高糖分的饮食习惯容易导致血脂异常,尤其是高甘油三酯型或高胆固醇型高脂血症。

3. 缺乏运动:久坐不动、缺乏规律的体育锻炼也是导致血脂异常的原因之一。

运动能有效调节脂质代谢,促进脂肪的分解和利用。

三、血脂异常的症状1. 高脂血症症状:高脂血症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但长期患者可能会出现血管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相关症状,如心绞痛、冠心病等。

2. 低脂血症症状:低脂血症较为罕见,一般常伴有其他系统疾病的症状,如神经系统症状(头晕、记忆力减退等)和肝脏症状(黄疸、腹胀等)。

四、预防和治疗方法1. 饮食调控:合理饮食是预防和治疗血脂异常的重要措施。

建议摄入富含纤维、维生素、矿物质等的水果、蔬菜和全谷类食物,限制高含脂肪和高糖分食物的摄入。

2. 规律运动:坚持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跑步、游泳等,有助于提高体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改善血脂异常。

3. 管理体重:合理控制体重对预防和治疗血脂异常至关重要。

减少过量的能量摄入和加强体力活动有助于减轻体重,改善血脂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游离脂肪酸(FFA)
由长链脂肪酸与白蛋白结合而成。 是机体的一个主要能量的来源。 脂肪组织细胞中的甘油三酯经脂肪分解可提供
大量FFA。 半衰期4-8分钟。 代谢途径:一是供肌细胞利用,二是被肝摄取, 再合成甘油三酯,组成 VLDL 或氧化为乙酰辅 酶A。 糖尿病患者血浆FFA水平升高。血浆FFA上升 代表脂肪动员加强。
甘油三酯:外源性TG来自食物,内源性TG主要由小肠 磷脂:主要由肝及小肠粘膜合成,是生物膜的重要组
和肝合成,构成脂蛋白后(主要是VLDL)进入血浆, TG是机体恒定的供给能量来源。 TG增高,发生冠心 病危险性增大。
成部分。磷脂对脂肪的吸收,转运,存储起重要作用, 也是维持CM结构稳定的因素。
34
治疗原则
继发性血脂异常应以治疗原发病为主
综合性的治疗措施
防治目标水平 :目的在于防治缺血性心
血管疾病。
35
36
37
治疗
医学营养治疗、运动、戒烟等 药物治疗 外科治疗 血浆净化疗法 基因治疗
38
医学营养治疗
调整血脂异常,减轻肥胖及超重者体重
控制总热量,脂肪入量 <30%总热量,饱
3
血脂、脂蛋白、載脂蛋白
血脂:是血浆中的中性脂肪(甘油三酯和胆固醇)
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类固醇)的总称。 載脂蛋白:脂蛋白的蛋白部分是一种特殊蛋白, 因与脂质结合担负在血浆转运脂类的功能,故 称为載脂蛋白。載脂蛋白还具有参与酶活动调 节、参与脂蛋白与细胞膜表面受体间的结合等 作用。 脂蛋白:是由蛋白质、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磷 脂所组成的球形大分子复合物。包括乳糜微粒、 极低密度脂蛋白、中间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 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
混合微团
9
(二) 脂类的吸收
在十二指肠下段及空肠上段吸收
扩散 重新酯化 乳糜微粒 载脂蛋白结合 肝脏
混合 微团
小肠粘膜 细胞内
门静脉
10
脂类的消化、吸收、转运和储存
11
乳糜微粒(CM)
食物中的脂肪在肠道中吸收后合成甘油三脂,
胆固醇脂,APOA 、B,组装成CM 后释放入淋 巴液,半衰期5-15分。 颗粒最大,密度低,含丰富甘油三脂。 作用:①主要将外源性甘油三脂送到肝外组织 供利用。②运送过程中被脂蛋白脂酶( LPL ) 水解。③含胆固醇丰富的 CM 残体被肝摄取代 谢,使肝的胆固醇含量增加。④进一步代谢参 与了LDL和HDL的合成。 不易进入动脉壁内,与动脉硬化关系不大,但 易致胰腺炎。
24
分布 作用部 位 激活剂 功能
血脂异常的分类
高脂蛋白血证表型分类
按是否继发于全身疾病分类
基因分类
25
高脂蛋白血症表型分类
Ⅰ型高脂蛋白血症(高乳糜微粒血症):临床罕见。 TG升高,TC正常或轻度增加。 Ⅱa型高脂蛋白血症:血浆中仅LDL增加。TC升高、 TG正常,临床中常见。 Ⅱb型高脂蛋白血症:血浆中VLDL及LDL均增加。TC、 TG均升高,临床上相当常见。 Ⅲ型高脂蛋白血症:家族性β脂蛋白血症, TC、 TG均明显升高,临床罕见。 Ⅳ型高脂蛋白血症:血浆中VLDL增加。 TG明显升高 TC正常或偏高。 Ⅴ型高脂蛋白血症:血浆中VLDL及CM水平增高。 血浆中TC、 TG均明显升高
33
诊断
实验室检查 脂蛋白: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正常) 〉1.04 mmol/L (减低) 〈 0.91 mmol/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正常) 〈 3.12 mmol/L (边缘升高) 3.15—3.61 mmol/L (升高) 〉3.64 mmol/L
和脂肪酸占8%-10%,每天胆固醇摄入量 <300mg。 对高甘油三酯血症者,应限制热量和糖 类的入量。
29
基因分类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证 家族性高甘油三脂血证
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证
30
临床表现
(一)黄色瘤、早发性角膜环和脂血症眼底改变 (二)动脉粥样硬化
31
临床表现
血脂异常可见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 血脂异常可表现为黄色瘤,最常见的是眼睑周围扁平


黄色瘤; 严重的高甘油三酯血症可产生脂血症眼底改变 早发性角膜环出现于40岁以下,多伴有血脂异常 脂质在血管内皮沉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引起早发性 和进展迅速的心脑血管和周围血管病变。 血脂异常可作为代谢综合征的一部分,常与肥胖症、 高血压、冠心病、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等疾病同时存 在或先后发生。 严重的高甘油三酯血症可引起急性胰腺炎 多数血脂异常患者无任何症状和异常体征,而于常规 血液生化检查时被发现。
甘油三酯代谢概况
合成VLDL 肝 VLDL 储存甘油三酯 脂肪组织 脂肪动员 脂肪酸和甘油 CM CM 合成CM 小肠
利用甘油三酯和 脂肪酸 肌肉、肝、心等
能量
21
磷脂
主要由肝及小肠粘膜合成,部分来自其他组织。 是生物膜的重要组成部分。 磷脂对脂肪的吸收,转运,存储起重要作用, 也是维持CM结构稳定的因素。
23
脂蛋白代谢三种关键酶的比较
关键酶 脂蛋白脂酶 (LPL) 脂肪、心肌、肺及 乳腺等肝外组织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表面 apo CⅡ 水解CM、VLDL 的TG 肝脂酶 (HL) 肝实质细胞合成,转 运到肝窦内皮细胞 肝窦内皮细胞表面 apo AⅡ 水解HDL、IDL的TG 卵磷脂胆固醇 脂酰转移酶 (LCAT) 肝实质细胞合成, 分泌入血 血浆 apo AⅠ 使胆固醇酯化进 入HDL核心
26
临床分型
高胆固醇血症
高甘油三酯血症
混合型高脂血症
27
按是否继发于全身性疾病分类
原发性:属遗传性脂代谢紊乱疾病,部分为先天
性基因缺陷所致,部分病因未明。
继发性:
①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甲减、肾病综合征、 Cushing综合征 ②高甘油三脂血症:糖尿病(未控制)、肾病综合征 尿毒症(透析时)、肥胖症、雌激素治疗、糖原蓄 积症、饮酒、系统性 红斑狼疮、异常γ球蛋白血 症、痛风 ③ 高异常脂蛋白血症:肝内外胆道梗阻、胆汁淤积性 肝病
6
脂蛋白的构成和代谢
构成:微粒状、核心主要为甘油三酯和胆固醇
脂,外层由磷脂、胆固醇、载脂蛋白构成。 代谢: ①外源性代谢途径:是指饮食摄入的胆固醇和 甘油三酯在小肠中合成CM及其代谢过程。 ②内源性代谢途径:是指由肝合成的VLDL转 变为IDL和LDL,以及LDL被肝或其他器官代 谢的过程。
15
脂蛋白(a)[Lp(a)]
由肝脏产生的独立脂蛋白
与动脉硬化的发生相关,并可能是独立
的危险因素。
16
血浆脂蛋白的组成、性质及功 能
CM
蛋白质
VLDL 10
IDL 18
LDL 25
HDL 50
1~2
脂肪
胆固醇脂 胆固醇 磷脂
84~85
4 2 8
50
14 8 18
肝细胞 转运内源
30
22 8 22
12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大部分由肝脏合成,小部分由小肠合成。 主要成份为甘油三酯。 作用:(1)将内源性甘油三酯转运到肝
外组织;(2)形成LDL 合成过程中 ApoB 是主要的,并由血浆中 的HDL提供ApoC和E 具有较强的致动脉硬化的作用。
13
低密度脂蛋白(LDL)
32
诊断
病史:黄色瘤、动脉粥样硬化等、家族史等。
体格检查:黄色瘤、角膜环、高脂血症眼底
改变。 实验室检查 血脂:TC (正常) 〈 5.20 mmol/L (边缘升高) 5.23-5.69 mmol/L (升高) 〉5.72 mmol/L TG (正常) (升高) 〈 1.70 mmol/L 〉1.70 mmol/L
早。
19
外源性TG来自食物,消化吸收后成为乳糜颗粒的主要
甘油三酯




组成部分。 内源性TG主要由小肠(利用吸收的脂肪酸)和肝(利 用乙酰和脂肪酸)合成,构成脂蛋白后(主要是VLD L)进入血浆。 TG是机体恒定的供给能量来源。甘油三酯在脂蛋白脂 酶( LPL )作用下分解为游离脂肪酸供肌细胞氧化或 储存于脂肪组织。 脂肪动员过程中,脂肪被组织脂肪酶水解为游离脂肪 酸和甘油,供其他组织利用。 进 食 后 LPL ( 脂 蛋 白 脂 酶 ) 活 性 增 高 , 血 中 CM 和 VLDL向肌肉组织供应能量,并在脂肪组织储存,使血 浆甘油三酯下降。 甘油三酯来源过多,或分解代谢障碍均可引起高甘油 三酯血症。 TG增高,发生冠心病危险性增大。 20
7
脂蛋白的构成和代谢
乳糜微粒(CM)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低密度脂蛋白(LDL) 高密度脂蛋白(HDL) 脂蛋白(a)[Lp(a)]
8
(一)脂类的消化
小肠上段是主要的消化场所
脂类(TG、Ch、PL等)
胆汁酸盐乳化
微团
胰脂肪酶、磷胆固醇等 乳化
游离脂肪酸:由长链脂肪酸与白蛋白结合而成,是机 体的主要能源。
18
胆固醇
食物中的胆固醇在小肠腔内合成胆固醇脂,大部分形 成乳糜微粒,少量组成VLDL。 内源性胆固醇由肝,小肠合成。碳水化合物、氨基酸、 脂肪酸代谢产生的乙酰辅酶A是合成胆固醇的基质。 内源性胆固醇合成过程中,受羟基甲基戊二酸单酰辅 酶A还原酶的催化。 胆固醇的去路:构成细胞膜、生成类固醇激素、维生 素D、胆酸盐等。 高热量、高脂、高饱和脂肪酸饮食促进胆固醇合成。 饥饿、低热量饮食、肝吸收胆固醇较多、高纤维素饮 食可降低血浆胆固醇。 血清总胆固醇与冠心病发病有关,水平越高,发病越
28
不同疾病高脂血症特点
糖尿病:常有Ⅳ型高脂蛋白血症。TG、 VLD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