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史记伯夷列传读后感
伯夷列传读后感

伯夷列传读后感伯夷列传读后感(一)文/星空下的人很诚实地先说一句,实际上这篇文章我并没有认真地听讲,但我能很清晰地感受语文老师在谈论《伯夷列传》这篇课文时的慷慨激昂的心情,我对此印象很深,特别是对于”好人不长命”、”恶人富贵延年”的社会现象的不公。
下课之后,我有重新浏览过这篇著作,暂且不谈文章与司马迁本人的联系,我以下的看法全部围绕文章的内容本身,而不深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就文章中所提出的几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最佳当的答案,因而我不牵强附会,但我认为作者司马迁提出的这几个问题是相辅相成的,甚至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的升华,而我就其中几点谈谈自己的微薄看法。
文章一开始司马迁就说:”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
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是啊,为什么同样是有德有才的人,有的人就能流芳百世,有的人却最终默默无闻呢?他们个人的才智相差无几,德行也几乎在同一高度,甚至那些在声明上弱的人在这两方面更有建树。
为什么呢?就我看来,这个社会上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机遇,于是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公正的待遇,作为一个圣人,他应该不必在乎自己的声名是否能够流芳百世,而这对于许由、务光等人来说,或许能不能美名外扬不是最重要的,我可以理解作者司马迁自己想要扬名立万的心情,同时他也确实如此,但我绝不赞同他对于成名的看法。
这个世界上总是存在着许多有道德的人,他们并不说辞,也没有像以前的圣人一样游学讲法,道德和圣人的存在方式有很多种:一些人退隐田园是为了自身心情的宁静,为了获得一种灵魂上的解脱,很难讲他们的品德究竟高尚到什么程度,但又是否有人像司马迁一样撰写类似《伯夷列传》这样的文章来歌颂他们呢?事实可能是没有的,即便有也并非这些隐士的意愿,更有一句话叫做”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意思是有能力的人希望依赖周围的环境忘却世事,沉湎于桃源世外,这是指小隐真正有能力的人却是匿于市井之中,那里才是藏龙卧虎之地,这是指中隐。
史记伯夷列传读后感(精选5篇)

史记伯夷列传读后感(精选5篇)史记里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
读书活动中你一定有很多感悟,写一篇史记读后感能让你得到更多的收获。
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史记伯夷列传读后感”,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史记伯夷列传读后感精选篇1我最爱的就是《史记》。
静静地,如同静静的流淌的河,流过我的心底。
也许是因为历史书本的空缺,也许是遗落了太多太多,许久许久的共鸣,我便爱上了《史记》。
没有太多的伏笔,没有太多的伤愁。
它留给我的,只是书上没有写的,然是在读后,一种百感交集的情绪充斥着身心,一种莫名的回首,忘却自我。
在你读它时,它便慢慢在浸渍着你,控制着你的思想,直到心底,它便深深地留下了烙印,怎样也挥之不去。
我喜欢吕后的狠毒,喜欢她对戚夫人的所做。
那才是真正的的女人。
正如《史记》所说,“那总比虚伪的为丈夫找小老婆,却又背后耍心计得要来的强。
”我喜欢楚霸王在生命的最终,用尽自我的最终一点余力来拼搏。
然后在乌江,回忆,惜别。
“力拔山兮,气盖兮……虞兮虞兮奈何兮。
”楚歌的凄凉回荡。
我喜欢亡国之帝——溥仪,在皇太后颤抖的将玉玺交出时,他正在爬树、嬉笑。
然后尽自我所能,普天下众生。
直到他没有了故宫一角,颠沛流离。
或许我曾梦见历史,却没有亲生经历。
可是我明白自我喜欢什么人物,因为《史记》。
以前我总是在历史的小黑屋,没有阳光,没有雨露,可此刻,我懂了。
史记伯夷列传读后感精选篇2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是荣幸的,这是一个有着优秀传统的神秘国度,这是一个物华天宝的泱泱大国,这是一个人杰地灵的礼貌古国。
先贤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文典籍,作为后世子孙的我们在茫茫书海中寻觅古贤人的踪迹,感慨以往的惊心动魄,思量以往的纷纷扰扰,而作为华夏儿女的我在品读《史记》之后,也真切地感受到3500多年历史中充塞的豪迈、悲壮与辛酸。
可是在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同时更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敬孔子,畏霸王,颂毛遂,服姜尚,笑幽王,憎纣王,悲韩信,怜李广。
伯夷列传读后感

伯夷列传读后感读了《伯夷列传》,心里头就像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那是一股脑儿地往上涌。
伯夷和叔齐这俩老哥,放着好好的王子不做,愣是因为道义,死活不肯继承王位,然后还跑得远远的躲起来。
这在咱一般人看来,简直就是傻到家了,放着荣华富贵不要,去追求那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可细细想来,又觉得他们有种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的劲儿。
咱就说现在这社会,有几个人能像他们这样?工作里,为了升职加薪,那勾心斗角的事儿可不少见。
有点好处,大家都跟饿狼扑食似的往前冲,谁还管什么道义不道义的。
但伯夷叔齐不,王位在他们眼里,那都不算啥。
我想起有一次,我在公司里遇上一个项目竞争。
那竞争激烈得呀,就差没动手打架了。
每个人都使尽浑身解数,想把这个项目抢到自己手里。
我一开始也跟着掺和,天天加班加点做方案,想着怎么能把对手比下去。
那段时间,满脑子都是这个项目能带来的奖金和升职机会,整个人就像着了魔一样。
后来有一天,我累得瘫在椅子上,突然就想到了伯夷叔齐。
我就问自己,我这么拼命,到底是为了啥?就为了那点钱和所谓的地位?那一瞬间,我有点瞧不起自己。
和伯夷叔齐相比,我这追求也太肤浅、太功利了。
再说说伯夷叔齐跑到周国,结果周武王要去攻打商朝。
这俩老哥又站出来反对,说这是以臣弑君,不道义。
我的妈呀,这得多大的胆子和多坚定的信念啊!别人都想着怎么在战争中捞好处,他们却只关心道义。
这让我想起有一回在菜市场。
有个摊主缺斤少两,被一个大妈发现了。
那摊主不仅不认错,还态度蛮横,说大妈故意找事儿。
周围的人都在看热闹,没一个人站出来说句公道话。
我当时也在旁边,心里明明知道摊主不对,但就是没勇气吭声。
等我回到家,心里那个后悔呀!想想伯夷叔齐,再看看自己,真是觉得惭愧得不行。
后来周武王胜利了,建立了周朝。
伯夷叔齐呢,觉得吃周朝的粮食丢脸,就跑到山里去采薇吃,最后竟然饿死了。
这结局,让人唏嘘不已。
想想我们现在,一顿饭不吃好的都觉得难受,稍微受点苦就抱怨连天。
可伯夷叔齐,为了坚守自己心中的道义,连命都可以不要。
伯夷列传读后感

伯夷列传读后感读完《伯夷列传》,我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儿交织在一起。
这伯夷和叔齐的故事啊,真让我感慨万千。
伯夷和叔齐,这俩老哥俩,放着好好的孤竹国国君不当,非要互相推让,最后还一块儿跑了。
你说这是图啥呢?我就琢磨着,这得是多大的决心和勇气啊。
要是换了我,有国君的宝座摆在面前,说不定早就乐得找不着北了。
他们跑到周国,正赶上武王伐纣。
这俩老哥倒好,居然拦在马前,说武王这是不忠不孝。
我的天呐,这胆子也太大了!人家武王那可是大军压境,气势汹汹,他俩就这么不管不顾地冲上去讲道理。
结果呢?当然没人听他们的。
武王该伐纣还是伐纣,最后还得了天下。
伯夷和叔齐呢,觉得这世界没道理可讲了,干脆连周朝的粮食都不吃,跑到首阳山上采薇充饥。
这得多倔啊!我有时候跟我妈闹别扭,不肯吃饭,可撑不了多久就饿得受不了。
他们倒好,就靠那点野菜过日子,最后愣是给饿死了。
说到这儿,我想起有一次我和朋友去爬山。
那山可高了,一开始我们都兴致勃勃,觉得自己肯定能爬到山顶。
可是爬着爬着,就累得气喘吁吁。
我看着那一眼望不到头的台阶,心里直打鼓,真想扭头就回去。
可我那朋友,咬着牙一直往上走,还不停地给我打气。
我当时就想,这伯夷和叔齐是不是也这样,心里虽然害怕、虽然犹豫,但还是坚持着自己的想法,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哪怕前面是死路。
再说这伯夷和叔齐采薇为生,那日子过得肯定苦不堪言。
我就想象着,他们在山上,风餐露宿,衣服破破烂烂的,头发也乱蓬蓬的。
每到下雨天,连个躲雨的地方都没有,只能缩在山洞里,冻得瑟瑟发抖。
那野菜也不是那么好采的,有时候找了半天也找不到多少,肚子饿得咕咕叫。
可就算这样,他们也不肯低头,不肯向周朝妥协。
想想我自己,有时候作业多一点,或者遇到点小困难,就开始抱怨,觉得自己倒霉。
和伯夷叔齐比起来,我这点事儿算什么呀!他们面对的可是生死抉择,可还是坚守着自己的道义。
如今这社会,像伯夷叔齐这样的人好像越来越少了。
大家都忙着追求功名利禄,为了一点好处争得头破血流。
伯夷列传读后感

伯夷列传读后感读完《伯夷列传》让我深受触动。
这篇列传以伯夷及其兄弟叔齐为主线,生动地展示了两位贤者在相对黑暗的时代中坚守道义、宁死不屈的崇高品质。
他们以其高尚的人格和不为所动的原则,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伯夷和叔齐是夏朝时期的人物,他们的父亲姬息贲担任夏国的宰相,但他们并没有因此沾沾自喜。
相反,他们矢志不渝地践行道义,敦厚贞正的品行让人敬佩不已。
面对夏朝腐败的政治环境,他们没有选择妥协,而是甘愿放弃荣华富贵,以不受命令屈从于不合理的要求。
作为伯夷和叔齐的弟弟,我深感他们的无畏与坚毅。
在伯夷被逐出夏国、不能过父母葬礼的时候,叔齐毫不犹豫地追随哥哥,一同离开家乡,与世隔绝。
他们选择了隐居山野,过着清贫的生活,摒弃了一切名利。
故事的高潮在于当他们被周武王征召为臣子的时候。
被赐予至高无上的权力与财富的机会摆在了他们的面前。
然而,伯夷和叔齐并没有动摇。
他们谦逊地辞谢了这份重任,坚持以与天地合一的方式生活。
这篇列传深刻地描绘了伯夷和叔齐那种高尚品格与坚守原则的精神。
他们对自己所坚信的道义有着无比的坚定,宁愿选择死亡,也不背离他们内心深处的信念。
这种忠诚和正直超越了个人利益和权力的诱惑。
通过阅读《伯夷列传》,我深切地认识到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面对什么样的困境,我们都应该坚守自己内心的信念。
夏朝的政治腐败固然令人痛心,但伯夷和叔齐以其高尚的品格点亮了人性中的善良和正直。
他们的故事也提醒我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要保持清醒和正直。
在浮躁的社会中,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将功利与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道义为准绳,追求高尚的人格和有意义的生活。
通过《伯夷列传》的阅读,我感受到了深深的动容。
伯夷和叔齐的精神给了我力量,鼓舞着我在现实中勇敢地追求真理,并始终保持清醒和正直。
他们是伟大的榜样,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
作为现代人,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汲取智慧,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伯夷列传读后感

伯夷列传读后感伯夷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传记,记述了伯夷兄弟对于王公贵族留食肉之宴的拒绝,并选择了放弃世俗荣华富贵,守身清修的生活态度。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被伯夷兄弟凛然坚守的品德和追求的精神所深深感动。
下面就是我对于伯夷列传的读后感。
伯夷兄弟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崇高的人格魅力。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王公贵族的宴会和权力地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无法抵挡的诱惑。
然而,伯夷兄弟选择了义无反顾地回绝这些宴会邀请,坚守着他们对道德和正义的信念。
他们不为权势财富所动摇,将周公既定的伦理道德观念看得比一切都更为重要。
伯夷列传中,作者以铺陈叙事的手法,将伯夷兄弟的心路历程娓娓道来。
伯夷兄弟曾是殷商的贵族,有着锦绣前程。
然而,一场意外使他们陷入了一个艰难的选择:是否违背内心自由意愿参加宴会呢?在伯夷兄弟看来,留食肉之宴乃是道德沦丧的象征,是对人性本真的背离。
他们宁愿放弃社会地位,选择隐居山林,过上纯朴的生活。
伯夷兄弟表现出的坚守与舍弃令人深思。
在他们眼中,个体的尊严与荣誉远胜于权势富贵。
他们对外物的无欲无求,正是为了守护内心的清明。
这种内心力量的展现让我想起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在面临压力与诱惑时,是否能坚守自己的原则,并且拥有一颗持之以恒的追求真理与善良的心。
伯夷兄弟的故事向我们传递了无私奉献、坚守正义的精神,这让我们重新审视和思考自己的处世态度。
读完伯夷列传,我深深反思了自己对待权势和财富的态度。
现实社会中,很多人都为了追逐金钱和权力不择手段,不顾道德底线。
然而,伯夷兄弟的故事提醒着我们,应该坚守自己的原则,守护人性的底线。
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我们都应该以道义为先,保持内心的纯真和坚守初心。
通过阅读伯夷列传,我也对伦理道德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伯夷兄弟的形象是美好品德的代表,他们始终坚持着自己心中的正义和纯真,在世俗的追逐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行为准则。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伦理道德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改变,它是跨越时空的普世价值。
伯夷列传读后感

伯夷列传读后感读完《伯夷列传》,我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
伯夷和叔齐这俩老哥,放着好好的王位不坐,非要搞什么“义不食周粟”,最后愣是把自己给饿死在首阳山上。
这事儿初听起来,感觉这俩人是不是有点傻?放着荣华富贵不要,为了个所谓的“道义”,把命都给搭上了。
可细细琢磨,又觉得这其中大有文章。
咱先来说说这哥俩的出身。
那可是贵族啊,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主儿。
按常理,这样的身份,那不得吃香的喝辣的,一辈子逍遥快活?但他们偏不。
当老爹要把王位传给叔齐的时候,叔齐这老弟多讲究,说啥“这王位应该是大哥伯夷的,我不能要”。
伯夷呢,也是个硬骨头,“你既然是老爹指定的,那就是你的,我可不稀罕”。
就这样,俩兄弟你推我让,最后伯夷干脆撒丫子跑了,叔齐一看,得,大哥都走了,我还留着干嘛,也跑了。
你瞧瞧,这在一般人眼里,是不是有点难以理解?放着好好的权力、财富不要,非得去追求那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后来,这哥俩听说西伯侯姬昌那地儿不错,“善养老”,就屁颠屁颠地跑过去了。
结果呢,到的时候西伯侯已经死了,他儿子武王正准备拉着老爹的棺材去讨伐纣王。
伯夷、叔齐这俩老哥又站出来了,拽着武王的马缰绳就开始唠叨:“你老爹死了,不好好安葬,还兴兵打仗,这能算是孝顺吗?作为臣子,去讨伐君主,这能算是仁义吗?”嘿,这武王身边的人可就不干了,心想这俩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敢在这节骨眼上捣乱,正准备收拾他们。
还好姜太公在旁边,说这俩人是义士,给放了。
这一段啊,每次想到我都忍不住想笑。
你说这哥俩,哪来的这么大胆子?面对千军万马,还敢上去理论,真不怕被咔嚓了。
但笑过之后,又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勇气和坚持。
再后来,武王伐纣成功,建立了周朝。
这伯夷和叔齐呢,觉得这天下是靠武力夺来的,不地道,誓死不吃周朝的粮食。
于是,就跑到首阳山上,挖野菜充饥。
最后,就这么把自己给饿死了。
有人说他们傻,不懂变通。
可我觉得,他们这是一种极致的坚守。
在这个充满诱惑和变化的世界里,能有几个人像他们这样,为了心中的信念,不顾一切?想想咱自己,生活中稍微有点困难,有点诱惑,可能就妥协了,放弃了自己的原则。
伯夷列传读后感

伯夷列传读后感读完《伯夷列传》,心里头那叫一个五味杂陈。
伯夷和叔齐这俩老哥,放着好好的王位不坐,非得跑出去隐居,这操作一开始真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
你说这世间,权力地位多少人梦寐以求,他俩倒好,潇洒一转身,把这一切都抛在了脑后。
我想起有一次和朋友出去旅游,去了一个挺偏远的小山村。
那地方山清水秀的,确实美。
我们住在一家农家乐里,老板是个挺憨厚的大叔。
晚上大家坐在一起闲聊,就说起这山村里的日子。
大叔说,之前也有人劝他把农家乐搞大,多赚点钱,可他不愿意。
他说就喜欢现在这种平平淡淡的生活,钱够花就行,不想折腾那些有的没的。
当时我心里就想,这和伯夷叔齐好像有点像啊,都是那种不在乎世俗眼中的富贵荣华,只追求自己心里舒坦的主儿。
伯夷叔齐坚持自己的道义,反对周武王以暴制暴。
在他们看来,武王伐纣这事儿不合规矩。
这让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面临一些所谓的“规则”和“潜规则”。
比如说找工作,有时候大家都觉得要托关系、走后门才能找到好工作。
可也有那么一些人,就像伯夷叔齐一样,坚守着自己内心的原则,相信靠自己的本事总能行。
我有个同学,毕业那会儿,家里人给他找了各种关系,想让他进一家大公司。
但他愣是没答应,自己一家一家公司去面试,虽然过程挺曲折,碰了不少壁,但最后还真让他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
他说,靠关系进去的,心里总不踏实,还是自己努力争取来的靠谱。
再说伯夷叔齐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上,这结局够凄惨的。
但你说他们后悔吗?我觉得未必。
这就好比有些人,为了自己的梦想,哪怕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累,也绝不回头。
我家隔壁有个大哥,从小就喜欢画画,家里人都觉得这玩意儿没前途,不支持他。
可他不管,白天打工赚钱,晚上就窝在自己那小房间里画画。
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也没混出个大名堂,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但有一次我碰到他,问他后不后悔,他笑着摇摇头说:“这是我自己选的路,没啥后悔的。
”我从他的眼神里,看到了和伯夷叔齐一样的坚定。
读这《伯夷列传》,我越琢磨越觉得,伯夷叔齐的故事虽然发生在几千年前,但放在今天,也照样能给咱不少启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史记伯夷列传读后感
伯夷列传是《史记》里的第一篇列传,篇幅非常短,大约是列传里最短的了。
它非常特别,不仅因为它的短,而且其中描写传主生平事迹的内容只有一个段落,其余的部分是各式各样看似与传主不直接相干的感慨。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史记伯夷列传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史记伯夷列传读后感1
《伯夷列传》十分难读,难在对人性的拷问,难在对价值观的选择。
因之,昔日读、今日读,竟有迥异的结论。
余读《伯夷列传》,以为可从两处而入,一观伯夷叔齐之人格,二睹太史公之良苦用心。
伯夷、叔齐两位在思想上有强烈的洁癖,这种人在任何时候都不愿意违背自己所信奉的原则。
从兄弟让位到同归西伯,从叩马而谏到饿死首阳,他们对心中的“道义”是从一而终的。
他们见过了太多的兄弟残杀,因此追慕谦让的美德;他们向往盛世痛恨暴君,但绝不允许“以暴易暴”的事情发生,因为他们觉得,手段和目的同样重要。
这种人当然是无法参与政治的,政治是没有洁癖的。
或许我们会认为他们迂腐不堪、食古不化,不能用发展、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但我们永远都没有资格指责他们的人格。
古人的赞许和称颂,大抵是从此处而发,“古之贤人也(孔子语)”、“圣之清者也(孟子语)”、“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韩愈语)”。
那他们有怨吗?“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他们有怨,但怨的不是自己的选择,“求仁得仁,又何怨哉?”他们怨的,是世道人心。
太史公将其置于七十列传之首,当然不是没有他的寄托。
他首先要彰显的就是“让”的美德,这在《五帝本纪》、《吴太伯世家》之中已早有体现,但这当然不是他所要寄托的全部。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作为一个历史学者,太史公最为深切惋惜的,就是仁人志士在世时因天道无常而不得善报,没世后又不能见诸史籍而被人们遗忘,所以他才说“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湮灭而不称,悲夫。
”伯夷叔齐,事迹本是渺远难闻,但孔子的称述使其贤名益彰;颜渊好学,却不免蚤死,但终究有《论语》载其“身居陋巷、不改其乐”。
太史公常以绪《春秋》的职责自任,自然是要给这些不该被历史遗忘的人做传。
而七十列传之中的人物,或仁人志士,或游侠商贾,或出将入相,或郁不得志,但终究都是“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与天下”者,所以以《伯夷列传》为七十列传之首,正见太史公的良苦用心。
然而,我们或许还会再问一句:“立功名于天下”真的如此重要吗?太史公为他人立名之时,难道不也是为自己立名吗?此类问题,见仁见智,正如面对伯夷叔齐,千百个人恐怕便有千百个说法罢。
史记伯夷列传读后感2
《史记·伯夷列传》记叙了伯夷、叔齐二位孤竹国王子,相继辞让君位,逃离本国,投奔西伯;西伯死后,武王伐纣,他们认为是不义之举,进行了谏阻;随后,武王灭殷,四方归顺,他们感到耻辱,坚持不吃周朝的粮食,于是到首阳山隐居,采薇而食,悲歌明志,最终饿死的感人故事。
本篇位居“七十列传”之首,且在形式上有别于其后诸篇。
其后诸篇,多是先记叙史实,再发表简要的议论,议论前冠以标志性的“太史公曰”。
而本篇则先议后叙,夹议夹叙,甚至议多于叙,这算得上是《史记》列传中的特例了。
由此可见,司马迁对伯夷叔齐二人的极力推崇。
且不论伯夷叔齐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人,也不论历来对他们的评价上存在的分歧。
在司马迁笔下,伯夷叔齐正是坚守道义、“积仁洁行”、宁折不弯的理想人格的化身。
像伯夷叔齐这样的品德高尚的人,竟落得饿死的下场!也许他们心里没有怨恨,但他们追求仁德就得到仁德了吗?与之类似的还有好学的颜渊,他独得孔子的青睐,何以糟糠为食,寿命不长?而与之相反,像盗跖那样的暴戾之徒,却能够享尽天年。
司
马迁又联想到他自己所处的时代,那些行为不端的人却能终身享乐;而循规蹈矩的人却屡遭灾祸。
这使得司马迁陷入了矛盾和困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他对所谓“天道”产生了质疑——不!不是质疑!是质问!不是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吗?为什么那些善人却得不到美好的结局?《史记》中这样的悲剧人物可谓是俯拾即是。
譬如《魏其武安侯列传》中,记载了刚强直率、好打抱不平的灌夫,被骄奢淫逸、飞扬跋扈的武安侯田蚡陷害致死的事情。
这不能不说是个明证了吧!武安侯之所以能权倾一时,既不是因为显赫的军功,也不是因为卓越的才能,而只是因为他的特殊身份。
司马迁不无暗示地写道:“景帝后同母弟”、“王太后贤之”等。
由此可见,没有所谓“天道”,在封建社会,个人的生死荣辱,全在于统治者的喜怒好恶之中。
司马迁当然不能明白指出,但我们看他对两种人物命运的展现,不难体会到他对统治者任人唯亲、埋没贤才的愤懑和控诉。
司马迁当然也无力改变,当他像灌夫一样仗义执言,而为李陵挺身辩护,难道不是“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吗?然而等待他的,只有的灾祸,只有统治者的冷酷无情。
既然没有“天道”可循,我们又该遵行何“道”呢?抑或有所谓“天道”,而不“常与善人”,那我们又该如何选择呢?是宁遭灾祸而做善人呢,还是为求富贵而做恶人?司马迁连续引用孔子的话做了回答,表现了他对先贤孔子的无比仰慕之情。
他选择了像孔子那样活着,哪怕举世混浊,哪怕终身贫困,哪怕灾祸不断,仍要
保持品行的高洁,何其孤傲!伯夷叔齐不也是这样选择的吗?别人为争王位苦心积虑,而他们却弃之敝屣,由此可见,富贵对他们来说不是最重要的;“天下宗周”,而他们却宁可饿死而“不食周粟”,由此可见,生命对他们来说也不是最重要的!我们固然不赞同对生命的轻视,也不鄙薄对名利的渴求。
正因为这样,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能于追逐竞争中有所坚守,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了。
史记伯夷列传读后感3
《史记》七十二列传第一篇是伯夷列传。
读过该篇数次,每次读完都感觉这篇*有些奇怪,但又说出个子午卯酉来,疑问如下。
第一,为何司马迁把这篇*放在第一的位置。
也许你会认为没有什么,哪篇列传放到首篇是随机的,但是我不这样的认为,至于是什么原因我可能揣摩不出司马迁的想法,但我认为一定有其道理的。
例如《聊斋志异》首篇*是《考城隍》,文中有一句话,有心向善虽善不赏,无心向恶虽恶不罚,通过这句话就能写出作者把《考城隍》放到第一篇就是告诉读者,不能只看一个人做事的结果,还要看这个人做事的出发点是什么。
例如小孩吃饭时把杯子掉地上弄碎了,这是无心的,不要介意。
如果一群成年人吃饭的时候,把杯子掉地上弄碎了,就要看看是不是故意这样
做的。
同样是杯子掉地上碎了的事,出发点不同,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第二,为何这篇*的格式与其他篇列传的格式不同。
其它篇列传的基本结构是先介绍主人公出生地等,再写主人公与事,通过记事写人,通过人来写事。
记事是为了写人而服务的,所以研究列传中的人一定后看作者都选了哪些事,每一个人经历的事很多,但是作者选这个事而不用另一个事一定是有其想法的。
最后是太史公曰,也就是司马迁对这个人或者事的评价,评价事也主要是为了评价人。
该篇*,开头没有介绍伯夷,文中也不是只写伯夷一个人。
结尾处没有太史公曰部分。
第三,为何该文读后能明显感觉到司马迁有股怨气。
其他*中没有或者很少能见到司马迁这种怨气。
处处疑问,似乎是有很多的他不明白的。
例如,"此何以称焉?""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求仁得仁,又何怨呼?""由此观之,怨耶非耶?""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其轻若此哉?""恶能施于后世哉?"
在*中,司马迁问,不是经常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吗?。
好人伯夷、颜回等为何不长寿而恶人反而活的很长命哪?这是什么道理。
他又写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什么意思?他想告诉大家等着看什么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