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游侠列传读后感

合集下载

史记游侠列传与中国人的侠义精神

史记游侠列传与中国人的侠义精神

那么在太史公司马迁笔下备受推崇的游侠 如朱家、郭解又有些什么特征呢? ·武功崇拜,对武功的追求是游侠的最大特 征,也是生存的需要。
·缓人之所急,救人于厄难而不爱其躯。如文 中的朱家敢于舍身赴险将生命置之度外,体 现了游侠崇高的人生价值取向。
• 厚施而博望,不矜其能,修伐其德。无论 是郭解还是朱家都往往给予人很多的帮助 自己却不在乎得到了多少。
唐人“始有意为小说”,“文采与意想”皆有可观, 被誉为中国小说史上第一座高峰,而“豪侠”正是 唐传奇三大表现题材之一。中晚唐时期士人对豪侠 题材产生浓厚兴趣,塑造了一大批各具风姿的豪侠 形象,留下不少传世佳作,并对后世的武侠文学产 生深远的影响。
这类小说在唐中期还较少,李公佐有《谢 小娥》扮男装的谢小娥;沈亚之《冯燕传》 的冯燕;《柳毅传》中的钱塘君;《柳氏 传》中的许俊;《霍小玉传》中的黄衫客, 也都属于侠义一类人物。这类小说在唐晚 期有较大的发展。
在《游侠列传》中不得不说的是司马迁用 了最多笔墨的 郭解 郭解,轵人也,字翁伯,善相人者许负外 孙也
年少时候的郭解在众人的眼中应该并不是 什么良善之辈: 少时阴贼,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以躯 借交报仇,藏命作奸剽攻,休铸钱掘冢, 固不可胜数。适有天幸,窘急常得脱,若 遇赦。
太史公记载了几件关于郭解的大小事情, 从这些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到郭解的任侠精 神和他为世人敬佩的原因。
2、游侠精神与中国的侠文化 游侠精神是中国侠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武侠崇拜促进了中国侠义精神的不断发展 和延续,同时也体现了游侠的精神要义
武侠崇拜是一种心理意识,是一种精神信 仰,是人的一种反叛性本能
在吏治黑暗时期,人们得不到保护,侠给 人以温暖、希望、勇气,游侠精神就成了 平民百姓心中的信仰
不同的侠客观:

《史记·游侠列传》:一种难以言喻的孤独

《史记·游侠列传》:一种难以言喻的孤独

侠——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非常独特的一种生命形式。

在儒家建立的严密群体伦理社会结构中,侠——代表了一种孤独、一种背叛、一种出走。

侠——不仅仅是武功技术的拥有者。

侠,在儒家文化的天罗地网里,更大的价值是保有了最后一点个人浪漫的生命自由,保有了从人群走向江湖山水的纯粹心灵向往,保有了以个人力量对抗世俗价值的傲气。

中国文化如果缺乏“侠”的精神,会更没有个人价值,会更缺乏孤独自我完成的骄傲,也会更失去对抗权贵与统治者的自信。

侠——在堕落的儒学系统里是最后的是非与正义的坚持。

1 墨家具备了“侠”的雏形有学者认为“侠”的起源与春秋战国盛行的墨派哲学有关。

墨家主张“兼爱”与“非攻”。

“兼爱”有意对抗儒家以家族为主的私利垄断,提倡超越家族、以人性为基础、无阶级的、平等的社会,是初期的社会主义信仰。

“非攻”是指责强凌弱、众暴寡的社会掠夺,墨家哲学更以实际行动参与春秋战国国际间的和平与制衡。

墨家的“实际行动”包括了拥有武力,拥有精英的救援团队,在霸权的侵凌跋扈时,以实际行动救助弱小者。

墨家的成员多是一代有热血、有梦想,追求社会平等、助弱扶贫的社会精英。

他们多身怀绝技,却不甘为统治者驱使,不甘为功名富贵出卖自己,宁愿走向民间,独来独往,或隐姓埋名,或长啸狂歌于市井酒肆,惊世骇俗,无视家法国法,特立独行,视权力财富如粪土。

墨家的生命理想,墨家建立的人格典型,隐隐然已经具备了“侠”的雏形。

墨派的信仰在战国曾一度盛行,所谓“天下不归于杨,则归于墨”。

孟子曾强烈批判流行的墨派哲学。

孟子认为墨家思想导致“无父”、“无君”。

今日看来,“无父”正是家族的颠覆;“无君”也隐含着对抗统治者、还政于民的最初期民主理想。

墨家塑造了“侠”的雏形,在乱世替天行道。

但是,秦汉统一,中央集权,“侠”的特立独行自然不容于统治集团。

《史记》说:“侠以武犯禁”,墨派哲学急速消失,墨派分子被解散为隐匿民间的“游侠”,《史记》一句话,道破墨派知识分子反统治者的本质,也说明了“游侠”的悲剧命运。

史记游侠列传读后感400字

史记游侠列传读后感400字

史记游侠列传读后感400字史记游侠列传读后感400字精选篇1《史记》这本书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不敢说我真正的读过它,我只能说我浏览过这本书。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全书有130篇,记载了皇帝到汉武帝时期三千多年的历史,有着极高的实用价值。

《史记》以客观的角度来记事,“不虚美,不隐恶。

”是司马迁能写好这本书的关键。

他敢于用笔写出汉武帝的迷信鬼神等缺点,是作为一位史官最可贵的精神。

司马迁受尽折磨,用了二十七年在狱中写出了《史记》。

作为一个普通人,他承受了他人不能承受的痛苦;作为一个史官,他放下自己的情绪,他是一个正直的记录者;作为一个作家,他写出经久不衰的绝美好作。

《史记》不是只有实用价值,《史记》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一个个真实,生动,性格鲜明。

比如:《刺客列传》中的荆轲和聂政,有着刺客的精神;《魏公子列传》中侯赢和朱亥,表露出市井人才的才智侠义;《陈涉世家》里陈胜和吴广,尽显起义英雄的豪情壮志,书中的帝王将相,市井之民写得活灵活现,看完之后回想一番,就像是电影一般的展现出来。

书中我最爱看《陈涉世家》,陈涉只是个种地的农民,但他不同于其它的壮丁,他的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唤醒了无数的英雄豪杰,他那种敢于打破陈规,不怕列强的精神让我佩服。

书中司马迁也给予陈涉高度的赞扬,这是在史记中少见的片段。

最后成为了皇帝的汉高祖刘邦也安置了三十户人家看守陈涉的坟墓,定时杀牲祭祀他。

可见,无论在是谁的眼中,陈涉都是一个伟大的英雄。

《史记》是一本充满文学色彩的史书,它积聚着坐在一生的心血,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史记游侠列传读后感400字精选篇2因为下个学期我们就要开展古代汉语的学习了,而史记作为古代汉语著作的典范,尤为值得我们去阅读。

《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我们在初高中时期时都接触了《史记》的内容,比如《项羽本纪》以及《陈涉世家》这两篇*。

史记游侠列传读后感400字(精选5篇)

史记游侠列传读后感400字(精选5篇)

史记游侠列传读后感400字(精选5篇)史记游侠列传读后感400字(精选5篇)《史记》中有三大类:本纪、世家、列传,汉代学者称赞《史记》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

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史记游侠列传读后感400字”,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史记游侠列传读后感400字【篇1】《史记》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著。

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了中国第一部,也是最为的纪传体通史。

《史记》思想深邃、气势开阔、笔力雄放,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通史方法为历代”正史“开创先河。

其丰富的艺术价值被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所传承并不断发展。

从鲁迅”史学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高度评价中就可看出它对后世的影响。

读《史记》,使我认识了四面楚歌中,乌江自刎的项羽;生灵涂炭中,起兵反秦的陈胜吴广;紧急危难中,智勇双全的蔺相如;流亡在外,却终登皇位的重耳……历史风云,世间百态,一次次震撼着我的心灵,其中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最为引人深思。

公元前494年,吴国进攻越国,越国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无奈勾践只得屈辱求和,按照吴王的要求。

勾践得在吴国服苦役。

三年里,他忍辱负重,一心复国。

回国后,他又艰苦奋斗,励精图治,与百姓同甘共苦,最终,”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吞掉吴!“史记游侠列传读后感400字【篇2】《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它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约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我国传统国学精品中,唯有《史记》是无以伦比的“百科全书”。

鲁迅先生曾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这部巨著是对历史发展的深刻总结。

他发表了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独到见解,同时又对矛盾现实给予了有力批判。

《史记·游侠列传》与司马迁的游侠思想

《史记·游侠列传》与司马迁的游侠思想

《史记·游侠列传》与司马迁的游侠思想黄晓星(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北京100089)摘要:《史记·游侠列传》是中国正史中第一篇为游侠所作的传记。

文中的游侠具有高尚的秉性、光明磊落的人格,靠血肉之躯践行诺言、行侠仗义,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司马迁对此深感痛惜。

司马迁借《游侠列传》不仅表达了对游侠精神的认识和赞许,而且寄寓了个人品格和道德理想,以及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反抗精神。

关键词:《史记》;司马迁;游侠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7740(2017)03-0097-04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 of Lianyungang Normal College Sept ,2017No.3收稿日期:2017-08-10作者简介:黄晓星(1990-),女,广西桂林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跨文化。

2017年9月第3期游侠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特殊群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游侠曾对社会产生过不同的作用。

西汉时期,游侠之风兴盛,司马迁的《史记》载有《游侠列传》,用以记载游侠的事迹,是中国正史中第一篇专为游侠而作的传记。

由于种种原因,自《史记》《汉书》之后,正史不再为游侠作传。

这篇可以称得上空前绝后的《游侠列传》不仅叙述了汉代游侠的事迹,反映了司马迁对游侠精神的认识和赞许,而且体现了司马迁的个人品格和理想追求。

一、《史记》中游侠的品格《史记》不仅记录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三千多年的历史,还熔入了司马迁对历史的思考、对社会与人生的认识。

在《史记》各篇中,《游侠列传》一向被认为是司马迁的别有寄托之作。

除了创作《游侠列传》之外,司马迁还专门为《游侠列传》作了一篇序———《游侠列传序》。

在这篇序中,司马迁吐露了真实的心声———“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余悲世俗不察其意”[1]844。

司马迁为何选择《游侠列传》表达自己的“恨”?为何司马迁隐藏于《游侠列传》的思想感情异于其他人物的列传?其原因在于游侠身上的独特品格为司马迁所推重,即“侠客之义”。

史记 游侠

史记 游侠

同时,司马迁的《史记》反映出来的另外一个时代特征,通过司马迁的类传中对特殊群体的描述来反映出来的。

类传,是司马迁列传中的一种,它是通过对一类人合起来给他们写一个传记的形式来表达,这一类群体在当时的一些历史的活动和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

比如说,我们都知道,《史记》当中很有名的就有《游侠列传》,《游侠列传》是司马迁为游侠这一批人,比如朱家、田仲等这个群体所立的一个列传。

“游侠”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和中国古代人一直所推崇的侠义精神的“侠”是有一脉相承的关系的。

那么,中国的“武侠小说”的兴盛,它表现出的侠义精神和游侠表现出来的精神有很多相似之处。

只不过后来的武侠小说经过了很多文学化的创作。

司马迁在《游侠列传》里,他说:“自秦以前,匹夫之侠:”个人力量的游侠,凐灭不见,见不到这些人。

司马迁说:我觉得十分可惜。

但是以我能够见到的这些人来看,汉代兴起的时候,汉代初期就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这些人。

这些人虽然说他们个人有的时候会触犯国家法律。

行侠仗义的时候确实触犯了国家的法律,但是,他们作为个人来说,个人品德非常地廉洁,非常地有侠义精神,仍然有值得称道的地方,给予游侠是一个肯定的评价。

那么我们看,司马迁之所以会说到“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难道是因为在整个中国的秦代之前,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因为有游侠但却没有留下资料吗?其实是因为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游侠还没有那么极度地兴盛起来,游侠的兴盛其实在战国时期才渐渐地兴起,而游侠的活跃也就活跃在秦以及汉的早期。

在春秋战国时期,整个中国原来这种分邦建国,周天子分封的体制,在不断地瓦解。

伴随着这种体制瓦解,是当时的宗法等级制的政治系统已经不能行用了,并且与之相应的伦理道德评价体系也在渐渐地垮台。

因为到了战国时期,整个传统的宗法体制和意识形态就陷入了混乱。

国家已经无力去处理社会上的纷争,以国家的力量来约束很多的社会力量。

所以这个时期,一方面社会力量大大地兴起,另一方面,是国家无力去救助比较弱小的群体。

史记游侠列传读后感400字

史记游侠列传读后感400字

史记游侠列传读后感400字
《史记·游侠列传》是司马迁所著的一篇历史记载类的文章,
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游侠的风采和行为,展示了游侠所表现出的各种品质和特点。

这篇文章让我非常感慨与思考,以下是我的读后感。

读《史记·游侠列传》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伟大的历史使命。

作者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在撰写这部权威的历史著作上,在这部著作中,他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游侠们的生活、品质和行为,从而真实地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景象和人们的精神面貌。

这也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历史文化的致命魅力。

读《史记·游侠列传》表达的第二个感觉是:豁达的风格和良
好的品质。

游侠们在困境中表现出不屈不挠的精神,对正义和道义的坚守也让我心生敬意。

这种英雄气概是不同于我们现代人的,他们有着世外高人般的豁达和自信,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有着严格的标准和要求,为了维护尊严和荣誉之类的抱负,他们甘愿走上短暂却充实的人生之路。

此外,《史记·游侠列传》还让我看到了良好的社会和政治风气。

在当时社会,游侠们不是人人都能成为游侠,而是有一定的资产和品质要求。

同时,游侠们的存在也为了维护社会的秩序和尊严,为正义而战,他们的出现让人们有了更加公正和平衡的生活。

这种思想和行为对今天的社会发展给予了启示和借鉴。

总之,《史记·游侠列传》是一部表现出历史风采和文化内涵的著作,它所展现出的风貌、品质、行为等方面,让今天的我们有了更好的社会意识和道德观念。

它提醒我们铭记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以及重视和保护社会和谐与尊严。

口头评论史记游侠列传

口头评论史记游侠列传

文章一开始就说,游侠为韩非子所不齿,是社会的底层人物。

但是他们的仁义、谦逊、讲信用和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为老百姓所称颂,而这些优点,是大多数沉迷于功名利禄的上流社会人士根本不具备的。

司马迁从客观的分析,论证,告诉读者游侠也有正面意义,他关注弱势群体,以全面观察历史的态度将他们记载在正史里。

文章中,记叙了朱家、剧孟、郭解等人的行侠事迹。

他们的家中大都贫穷,而他们帮助别人,言出必行,得到了大家的赞许、敬佩与帮助。

函谷关以东,人人都欲与朱家结交,剧孟的母亲死了,有千余辆车的人来吊丧。

每当有人对郭解不利之时,就有郭解的门客帮郭解杀死那个人。

郭解谦虚地行侠仗义,结局竟是被公孙弘谗言而灭族。

游侠们令官吏惧怕,因为他们有时不遵守法律,不服从管理。

他们的行为,虽然老百姓认同,但却被官员所反对。

文章前半部分,司马迁为了突显出这样的“侠客之义”,司马迁运用了多层对比。

在文章的开头他就引用了韩非子一句名言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儒家因为过多追求依赖于古代文献扰乱法制,侠客们总是用暴力触犯律例,指出法家对儒侠二者皆持批判态度。

然而,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儒者多在社会上位尊名扬,而侠客们却大受迫害。

通过对比,表现社会对游侠的不公。

作家又举例那些依靠权术而获得官位的宰相卿大夫,而写进历史的人,并表示对那些人自己实在是没有什么可说的。

而季次,原宪想要洁身自好,他们的正义的价值观没有迎合当世的人,被人们笑话。

而侠,司马迁评价到“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他们的行为虽然不符合道德准则和法律,但是他们一定信守诺言,做事有始有终,诺言是发自内心的,为别人游侠会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此外,游侠还“不矜其能,不伐其德”,他们不夸耀自己的能力,不吹嘘自己的道德。

司马迁认为游侠有许多值得称道的地方,相比与通过权术得到官位,洁身自好而被世人耻笑的儒生,游侠有很高的价值,应当得到社会的肯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游侠列传读后感美哉游侠悲哉侠义——读《史记·游侠列传》有感接连读了《史记》里的几篇列传,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游侠列传》,连续读了几遍还是爱不释手。

作者先以儒侠对举,以儒为侠作反衬,称颂了游侠言必信,行必果,急人之困,不爱其躯的可贵精神;然后分别叙述了朱家、剧孟、郭解的生平尚侠事迹,着墨不多,却写得英风飒然。

读完此篇又联系到现实生活,不禁由衷发出感叹:美哉游侠,悲哉侠义!美哉游侠!诚信之美。

“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

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会做到。

真可谓是一诺千金。

他们都有很强的责任意识,一旦受人之托则将终人之事,而且为了这千金之诺,可以轻生死,抛血躯。

果有成功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为人操守之美。

朱家“藏活豪士以百数,其余庸人不可胜言”却“终不伐其能歆其德”、郭解“振人之命,不矜其功”。

他们都办了好事但却从不居功自夸。

急人之难,舍己救人之美。

“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士为知己者死”、“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

朱家“所藏活豪士以百数,其余庸人不可胜言”、“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

他们总是把别人的事放在第一位,为了帮助别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

他们尽管贫穷,然一旦人有事相求,合于义,必全力以赴。

他慷慨的救济穷人,“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而自己却过着“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过軥牛”的生活。

这正是游侠精神力量的可贵之处,感人之处,他们把救助厄困的社会道德推向了极至。

厚施而薄望之美。

朱家“诸所尝施,唯恐见之”、“既阴脱季布将军之厄,及布尊贵,终身不见也”。

他们帮助别人,不是出于金钱、权势、名利的考虑,完全从心中之义出发。

合于义,则为之,不计报偿;不合义,则不为,千金难动其心。

退让顾全大局之美。

郭解曾经深夜前去调解一场许多人都没能调解的纠纷,当事人佩服他的为人,听从了他的意见。

郭解又连夜赶回,并告诉当事人让他们先不要听他的话,等他走后,让洛阳诸公们再来调停,那时他们再和好。

本来是自己做的好事,却要说成是别人的功劳。

郭解这样做不但解决了一场纠纷,也维护了洛阳诸公的面子。

明理之美。

他不以利害为转移,而依据是非来判断事物。

在处理自己侄儿被杀这件事上,当他了解实情后“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

’遂去其贼,罪其姊子”。

在知道自己的亲侄儿被人所杀,而杀人者竟然敢逃之夭夭时,想来大多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个杀人者未免也太看不起自己了。

更令人气愤的是自己的姐姐竟然曝尸其子而来羞辱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大多人会怒发冲冠立即杀掉那人为侄儿报仇。

而解却没有贸然报仇行凶,而是沉着冷静的暗中调查,在找到那个人后还能心平气和的听他讲完事情的经过,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得知实情后能够公正的对待,合理的处理,不但没有责怪杀人者反而对他的行为表示赞同转而责备其姐姐,要是不是明理之人如何能做到在面临血缘亲情与社会公理矛盾的时候,能够大义灭亲以维正道?自省容人以德报怨之美。

《劝学》中曾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当有人“箕居视之”表现出无礼之态时,郭解不先究人过,而先查己过“是吾德不修也”。

找到自己的不足,对不尊敬自己的人不加怨恨,反而施之援手,解他人之困以德服人,终于“箕踞者乃肉袒谢罪”有了完美的结局。

恭敬待人之美。

郭解“不敢乘车入其县廷。

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

穷困时待人恭恭敬敬,一旦得势就翻脸不认人之徒比比皆是,而能始终如一者则寥寥无几。

当时郭解可以说已经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是人们心中的大英雄。

然郭解却能做到不乘车走进衙门,到旁的郡国替人办事时,能办到的一定办到,不能办到的也尽量使各方面都满意,然后才肯接受别人的款待着实不易。

墨子《修身篇》说:“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

本不固者未必几,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

源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

”《贵义篇》说:“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强调志、信、道、本、义;儒家《论语·泰伯篇》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为政篇》说:“见义不为,无勇也。

”《孟子·公孙丑篇》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则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告子篇》说:“生亦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两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也。

”他们都是强调道、仁、气、义等。

而这些都是游侠所具备的精神。

悲哉侠义!侠与义是分不开的,侠就是不顾自己利与害,挺身去做符合道义的事。

读了《游侠列传》后不禁为游侠们的行为而感动——他们的行为乃是一种艺术,生也美丽,死也美丽,而又转而观现今社会,不免发出“哀哉侠义”的感叹。

现代人过于实用化发展的精神世界和寻求刺激的娱乐倾向,已让我们无法看清楚以及了解作为一种历史存在的侠之真面目,更谈不上将它作为一种仍然具有综合价值的传统文化精神而给予尊重。

诚信的衰落。

兵法有云:“兵不厌诈。

”这似乎给了欺骗人一个最好的借口。

当今社会的人,能够严守诺言的寥寥无几,食言而肥的却大有人在。

假酒、假药,假化肥到处都是。

本来签好的合同却会单方面毁约,为了逃避责任甚至想方设法钻法律的空子。

说过的话转眼间就会失口否认,做错了事却拼命的隐藏。

在所有社会生活都以个人的利益为中心的前提下,诚信便失去了安身立命的根本,也就难怪会有这么多不守信的事发生了!急人之难义举的衰落。

当今的社会,大多数人都是抱着“个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心态。

做一切事情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无论做什么事情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做这件事对自己会不会有好处,若没有好处可捞,就很可能不会去做,更不要说损害自己的利益去帮助不认识的人了。

在公交车上看见有人偷东西却默不作声,在路上看到有人持枪抢劫避之惟恐不及,看到撞伤的老人不敢上前去扶只因怕惹祸上身,看到残疾人乞讨不愿伸手援助只因怕上当受骗。

见风使舵,看人下菜谱。

对待上级领导,恭恭敬敬、小心翼翼、曲意逢迎;对待平级同事,表面和和气气,内里暗自争斗;对待下级群众却板起了面孔,端起了架子,摆出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

若是有下级群众求他办事,必先赴酒席大吃大喝一番,至于事情能不能办成还另是一说,而倘若那个人不知道要“意思意思”,事情就会立马告吹。

小肚鸡肠,以恶惩恶。

动不动就会因为某些小事对他人心生怨恨。

现今社会有些人看到对自己不尊敬的人,表面默不作声,心里却对他恨之入骨,总会设法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惩治他。

他们奉“有仇不报非君子”为至理名言。

只要是曾经得罪过自己的人都会铭记在心,总有一天会找那个人报仇。

采取正当的手段报仇本也无可厚非,可是若为了报仇而不择手段,以恶惩恶的做法则着实不可恭维。

当人们得意于自己的胜利时,可曾想到这用罪恶来对付罪恶的做法本身就是更大的罪恶?推卸责任。

现在很多人看到不好的事情,总是首先想到这是别人的错误,而从不知道反省自己。

看自己一切都好,看别人一切都不好,是现代人的通病。

比如宿舍没有评上文明宿舍就会想到是因为谁谁没有好自己的内务,而从来不会想到是由于自己没有去帮她。

合上这部史家绝唱,那“言必信,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侠客形象仍在我心中久久不散。

青史独留的英雄侠义千载之下,人们仍可见其傲世雄风,闻其飘香侠骨!生命是短暂的,再长寿,也不过百年光景,在无限的时空中不过是流星刹那。

侠者不是不爱生命,而是希求的更高,这种爱已经超越了生物意义上的爱,而是将生命的历程当做艺术的过程,是以生命为笔墨,以世界为素练,他们追求的不是简单的生物意义上的生存,而是生命所能展现的美。

为了这种美,甚至不惜牺牲财富,权贵,乃至性命。

现代社会每一种事物都有他的本源,中华传统文化侧重于义,西方文化侧重于利。

重于义的文化才能生长出侠的果实。

而今严重的问题是,在西方思想的冲击下,在中国传统文化正在走下坡路,一切正在向西方文化演变。

当人与人之间变得以利益为准绳,以金钱为信仰的时候,当人情味越来越淡薄的时候,在这样的土壤里,侠义的衰亡不过是个必然的结局。

在此情况下也惟有发出“美哉游侠,悲哉侠义”的感叹!参考资料:司马迁著韩兆琦评注,xx,史记(评注本)。

长沙:丘麓书社出版社。

韩兆琦。

1996,史记通论。

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韩兆琦。

2000,史记题评。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江涌豪。

xx,中国游侠史。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汪涌豪、陈广宏。

xx,侠的人格和世界。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陈向春。

《史记·游侠列传》的文化学研究,古籍研究学刊,xx (4):61-65。

周普生。

健全的监督体制和健康的国民人格——由汉侠郭解想到的,人大研究,1995(1):39-40。

tieba.baidu./f?kz=86856979 zhidao.baidu./question/43660712.html/review/1087719/question/3366391.htmlgz.eywedu./Article_Show.asp?ArticleID=5589/zjjy/Read.asp?Lab=140/renjian/lunyx.htm/renjian/youxia2.htm《游侠列传》分析《游侠列传》是《史记》名篇之一,记述了汉代著名侠士朱家、剧孟和郭解的史实。

然而在正史之中只有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中有专门的纪传。

游侠是活跃于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历史舞台上的一个特殊阶层。

这一群体虽然大多身处低层社会, 但其影响却波及统治阶层。

在司马迁通过对士和游侠相比较, 高度赞扬了游侠“其言必信, 其行必果, 已诺必诚, 不爱其躯, 赴士之厄困。

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高尚情操。

司马迁实事求是地分析不同类型的侠客,赞扬了朱家,田仲,郭解等英雄好汉的游侠,否定了盗跖庄蹻等“暴豪之徒”。

从“诚使乡曲之侠,予季次、原宪比权量力,效功于当世,不同日而论矣。

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中,司马迁更加肯定了有仁义的游侠其功过甚大于儒生。

因此,我将分析武士,刺客与游侠的关系,分析朱家郭解等汉代游侠对当时与后世的影响及其行为做法的合理性。

最后简要分析班固《汉书》中游侠形象与司马迁游侠形象的差异与形成差异的原因。

读《史记游侠列传》再读《史记》,《游侠列传》让人感慨颇多。

这篇文章太史公最是斟酌用意,以儒侠对举,以儒为侠作反衬,以朱家、剧孟、郭解等出身草根的游侠为例,称颂了他们言必信、行必果、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的高贵品格。

《游侠列传》篇全文共2400余字,着墨不多却字字珠玑,写得荡气回肠,感人至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