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赏析——游侠列传
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原文译文赏析

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原文|译文|赏析《史记·游侠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
记述了汉代著名侠士朱家、剧孟和郭解的史实。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史记·游侠列传》原文作者:司马迁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
”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
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其世主,功名俱着于春秋,固无可言者。
及若季次、原宪,闾巷人也,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
故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
死而已四百馀年,而弟子志之不倦。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戹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
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于井廪,伊尹负于鼎俎,傅说匿于傅险,吕尚困于棘津,夷吾桎梏,百里饭牛,仲尼畏匡,菜色陈、蔡。
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菑,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胜道哉!鄙人有言曰:“何知仁义,已飨其利者为有德。
”故伯夷丑周,饿死首阳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贬王;跖、蹻暴戾,其徒诵义无穷。
由此观之,“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非虚言也。
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于世,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沈浮而取荣名哉!而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
故士穷窘而得委命,此岂非人之所谓贤豪间者邪?诚使乡曲之侠,予季次、原宪比权量力,效功于当世,不同日而论矣。
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
近世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矣。
比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其埶激也。
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
然儒、墨皆排摈不载。
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
以余所闻,汉兴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之徒,虽时扞当世之文罔,然其私义廉絜退让,有足称者。
《游侠列传序》古文赏析

《游侠列传序》古文赏析【作品介绍】《游侠列传》是《史记》名篇之一,记述了汉代著名侠士朱家、剧孟和郭解的史实。
司马迁实事求是地分析了不同类型的侠客,充分地肯定了“布衣之侠”、“乡曲之侠”、“闾巷之侠”,赞扬了他们“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不矜其能,不伐其德”等高贵品德。
【原文】游侠列传序出处:《史记》韩子曰①:“儒以文乱法②,而侠以武犯禁③。
”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④。
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⑤,辅翼其世主⑥,功名俱著于春秋,固无可言者。
及若季次、原宪,闾巷人也⑦,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⑧,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
故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⑨,褐衣疏食不厌⑩。
死而已四百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11)。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12),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13),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14),羞伐其德(15),盖亦有足多者焉(16)。
且缓急(17),人之所时有也。
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于井廪(18),伊尹负于鼎俎(19),傅说匿于傅险(20),吕尚困于棘津(21),夷吾桎梏(22);百里饭牛(23),仲尼畏匡(24),菜色陈、蔡(25)。
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菑(26),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胜道哉!鄙人有言曰(27):“何知仁义,已飨其利者为有德(28)。
”故伯夷丑周(29),饿死首阳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贬王(30);跖、暴戾(31),其徒诵义无穷(32)。
由此观之,“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33),非虚言也。
【注释】①韩子:即韩非。
所引文字见《韩非子·五蠹》。
②儒:儒家学派。
此指儒生。
文:指儒家经典,如《诗》《书》之类。
乱法:破坏法度。
③侠:游侠者。
武:勇武的行为。
禁:禁令。
④二者:指儒、侠。
讥:非难。
学士:指儒生。
称:被人称扬。
⑤术:方法。
此处实指权术。
⑥辅翼:辅助。
世主:当代的天子。
《史记·游侠列传》:一种难以言喻的孤独

侠——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非常独特的一种生命形式。
在儒家建立的严密群体伦理社会结构中,侠——代表了一种孤独、一种背叛、一种出走。
侠——不仅仅是武功技术的拥有者。
侠,在儒家文化的天罗地网里,更大的价值是保有了最后一点个人浪漫的生命自由,保有了从人群走向江湖山水的纯粹心灵向往,保有了以个人力量对抗世俗价值的傲气。
中国文化如果缺乏“侠”的精神,会更没有个人价值,会更缺乏孤独自我完成的骄傲,也会更失去对抗权贵与统治者的自信。
侠——在堕落的儒学系统里是最后的是非与正义的坚持。
1 墨家具备了“侠”的雏形有学者认为“侠”的起源与春秋战国盛行的墨派哲学有关。
墨家主张“兼爱”与“非攻”。
“兼爱”有意对抗儒家以家族为主的私利垄断,提倡超越家族、以人性为基础、无阶级的、平等的社会,是初期的社会主义信仰。
“非攻”是指责强凌弱、众暴寡的社会掠夺,墨家哲学更以实际行动参与春秋战国国际间的和平与制衡。
墨家的“实际行动”包括了拥有武力,拥有精英的救援团队,在霸权的侵凌跋扈时,以实际行动救助弱小者。
墨家的成员多是一代有热血、有梦想,追求社会平等、助弱扶贫的社会精英。
他们多身怀绝技,却不甘为统治者驱使,不甘为功名富贵出卖自己,宁愿走向民间,独来独往,或隐姓埋名,或长啸狂歌于市井酒肆,惊世骇俗,无视家法国法,特立独行,视权力财富如粪土。
墨家的生命理想,墨家建立的人格典型,隐隐然已经具备了“侠”的雏形。
墨派的信仰在战国曾一度盛行,所谓“天下不归于杨,则归于墨”。
孟子曾强烈批判流行的墨派哲学。
孟子认为墨家思想导致“无父”、“无君”。
今日看来,“无父”正是家族的颠覆;“无君”也隐含着对抗统治者、还政于民的最初期民主理想。
墨家塑造了“侠”的雏形,在乱世替天行道。
但是,秦汉统一,中央集权,“侠”的特立独行自然不容于统治集团。
《史记》说:“侠以武犯禁”,墨派哲学急速消失,墨派分子被解散为隐匿民间的“游侠”,《史记》一句话,道破墨派知识分子反统治者的本质,也说明了“游侠”的悲剧命运。
《史记游侠列传太史公曰》原文翻译及鉴赏

《史记游侠列传太史公曰》原文翻译及鉴赏在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了许多杰出的历史文化作品。
其中,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中国历史文化瑰宝之一。
本文将为您翻译并鉴赏《史记》中的一篇名为《游侠列传太史公曰》的文章。
太史公曰:“昔秦穆公封泾阳君曰游侠之子。
”其说:抱子弑君,湮国亡君,虽身殁名消,德音未绝。
是以南面称孤者,皆新市泾阳之若耳。
昔者,秦文公之时也,富有九围之农,其妻良人三十人而未有子。
文公之时已衰矣,然未有亲亡,是以欲迎良祥之神以得子于泾阳之上阳宫,因周流降飨,遂使太史咎犯吉在泾阳之东掘井而泽,因神人之兆以循要于南郑之上阳。
太史公良既犯咎而吉还,乃为属谭,使人延之长安,曰:“腠民貊虏曰为朕言者以异。
”太史公曰:“如此者皆帝王之志,古之相也,虽殁而微儿,犹足为国家佐文。
”是以秦昭襄之时伐夏及东夷,修姚、姬之族;宗正、太师、司马、太史、廷尉、公卿,以循皇者之次见命;大將军,衛將軍、右將軍皆已将命矣,而太史公尚殁以故左將軍也。
少子之贤,则材舛而用能敢矣。
昔者女嬴氏有谓文公曰“舛好杀人”也,然用贤则未有能尽受者也。
于是穆公乃贵为子,而群臣莫之悦。
愿生其忧患以骇之,乃与人假醉以示荐者,曰:“明既伏矣,吾以尔为司马,以奉燕、赵之意。
”太史公生之,故欲使国政顺陈也;使太子建与士师专之,而秦成君亦愿听言以行义也,故曰其君好言。
今则知父知君,而不父不君;一夫闻之,曰“往归之可也。
”是以太史公曰“虽微儿,犹足佐国家。
”其后秦昭襄之时,继舜之后也。
曰“太子,无事,日夜相饮以乐。
”永栗良曰:“君无德也,故无事。
”既使以为:“父之族有佼佼者,吾求得立之也。
”太公良曰:“吾与子无贤下,犹以寡弱不能扞予,岂见贤人哉?”昔者秦吹胡公丑伯阳,以其无厌无德无知无能,而使其孙创立王室,传之久远;宋之喜与扁求,下神农祝于中丹,除其匹夫之食久而有成政秦,世称公辩。
大司马欲以为太甲之饮,其后昭襄之时,东至于海,南半通,覆刚益用。
这篇文章是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游侠列传的一部分,作者自称太史公。
高一语文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

高一语文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史书之一。
其中的游侠列传是《史记》的一部分,主要记述了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游侠人物以及他们的事迹。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司马迁《史记》中的游侠列传进行分析与解读。
一、游侠的定义与背景游侠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中,指的是一类以行侠仗义、忠诚勇敢为特征的人物。
他们常常在乱世中崛起,以剑术高强、义气凛然的形象示人。
《史记》中的游侠列传记录了他们之间的交往和斗争,展现了他们所追求的荣誉与正义。
游侠的背景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国家分裂、战争频发。
在社会秩序混乱的背景下,不少游侠视为是士人道德的表现,他们奋发图强、助人为乐,也是古代社会上的一种精神象征。
二、司马迁对游侠的态度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游侠持有一种既赞赏又批判的态度。
他赞扬了游侠们的勇敢和忠诚,将他们视为淳朴忠义的典范。
然而,他也指出了游侠们的浪费才华、好大喜功以及持执己见的弊端。
正因为司马迁笔下的游侠既有正面的形象,又有负面的品质,所以《史记》中的游侠列传使文中的游侠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三、游侠列传中的经典人物1. 范蠡:春秋时期的楚国人,精通音律并擅长琴棋书画。
他为了爱情放弃了江山,并最终成为与西施并肩而立的传世佳话。
2. 李广:战国末年的一位将军,以其刚勇善战而著名。
他以一敌百,多次立下赫赫战功。
3. 韩信:秦朝末年出身卑贱的游侠,通过自身的努力成为长平之战中胜利的关键。
四、游侠列传的时代背景《史记》中的游侠列传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代之一。
各个国家之间长期战争不断,社会秩序紊乱,民不聊生。
游侠们以勇气和正义感为基础,走上了保护百姓、维护正义的道路。
五、游侠列传的意义与价值游侠列传不仅仅是对历史人物和事迹的纪录,更是对当时社会风貌的描绘和对人性的思考。
其中游侠们对正义和荣誉的追求,对人民的拯救,都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古代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和追求。
试析史书中的游侠形象——以《史记》《汉书》游侠列传为例

试析史书中的游侠形象——以《史记》《汉书》游侠列传为例古代中国历史上的游侠形象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关注和喜爱。
这些游侠以其勇敢、忠诚和正义的精神形象,在史书中被赞誉为一种典型英雄形象。
本文将以《史记》和《汉书》中的游侠列传作为例子,试析史书中对游侠形象的描绘和赞美。
《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其中收录了许多游侠列传,如《鲁仲连列传》、《邹阳列传》等。
史书中对游侠形象的描写非常精彩,展现了游侠们的崇高品质和丰富内涵。
首先,史书中的游侠形象展现了忠诚和勇敢的精神。
比如《鲁仲连列传》中,游侠鲁仲连被描绘为一个舍命救人的英雄。
他在伐楚之战中舍弃自己的性命,救助了受伤的王倩,展现了他对国家、君主和战友的无私支持和忠诚。
在《邹阳列传》中,邹阳则被描写为一个因为帮助朋友而犯下谋反罪名的游侠。
他不惧严刑拷打,坚守正义,最终为朋友洗脱清白,展现了他的勇敢精神和正直品质。
其次,史书中的游侠形象强调了正义和道义观念。
这些游侠以慷慨赴义和行侠仗义的事迹为人们所称道。
比如《史记》中的《召陵辛祭仲容》列传中,史书描绘了辛祭仲容帮助被压迫的人民,维护社会正义的故事。
他以其高尚的道德观念和伟大的牺牲精神,成为人们心中的英雄。
同样,《汉书》中的游侠列传也强调了游侠们固守正道,维护社会稳定的精神。
史书中的游侠形象还突显了游侠们深厚的文化修养和人文情怀。
在那个时代,游侠不仅需要具备武艺过人的实力,还需通达音律、懂得礼仪和文学。
在《史记》的列传中,有一些游侠将自己的才情用于文学创作,如《白虹贯日》以及《吕洞宾列传》中的吕洞宾等。
他们通过诗词和文章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成为那个时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史书中游侠形象的一些负面描绘。
在《史记》和《汉书》中的游侠列传中,也有一些游侠被描绘为奸诈狡猾、心机深沉的形象。
这些游侠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甚至违背道德原则。
虽然这些形象并非游侠的典型代表,但也提醒我们要对游侠形象进行全面客观的认识。
司马迁的游侠观

司马迁的游侠观在《史记・游侠列传》中,司马迁阐明了他的游侠观:“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
”接着,他又直接和间接地提出了“布衣之侠”、“匹夫之侠”、“乡曲之侠”、“闾巷之侠”、“卿相之侠”、“豪暴之侠”等称谓,由此可见司马迁对游侠认识的深刻性和全面性。
而他所提出的“侠客之义”正是对后世影响异常深刻的侠文化的核心。
司马迁看待游侠,更多的是从积极的方面其精神的光彩,他对游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舍己为人、除暴安良等行为给予了肯定和赞扬,他看到的是这种正义行为给内心不平而又无处申诉的广大弱势群体所带来的压抑精神的伸张、心灵的慰安和虚幻中的平衡。
在他的笔下,战国四公子、侯嬴、朱亥、朱家、剧孟、郭解等十几位令人扼腕慨叹的形象即是其理想化游侠观的实证,这些人所展现的是令人感奋、催人振发的侠客之义,一种几乎纯粹的完美。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与侠在文化上各有侧重的,侠代表的是尚武传统,儒代表的是礼乐传统。
侠强调个性的张扬,儒强调道德伦理对个性的制约与引导。
但从深层人格构造来看,他们又存在诸多相通之处。
儒家强调见义勇为,这与游侠观念的核心“信义”是异曲同工的。
司马迁的游侠观流露出来的是个人身世遭遇的沉痛感慨,其感慨所由,乃是因为入世心理受到强烈冲击,出现不平,从而寻求一种现世中的宣泄,获取心灵的慰藉与平衡。
在司马迁的游侠观念中,儒家思想似乎表现的不是特别明显,而是一种自然的,无意识的行为。
此时,司马迁虽然能以史宣泄心中之不平,但他还只是从文人和历史学家的角度表达了对游侠的赞扬和同情。
而开创了文人以游侠自况的先河,在诗歌中以游侠的形象寄托自己的愿望和理想的,正是曹植。
他在《白马篇》中塑造的少年游侠,有着英勇豪迈的气概和忠贞为国的崇高品质,正是他心中志气的反映。
《史记》赏析——游侠列传

《史记》赏析——游侠列传一箫一剑平生意文能传诵千古,不只要在纸面上好看,关键是要能使人人同感,纵使千古以下,尤能令人热血沸腾,感喟不已。
或许是少年心性使然,多年前读太史公的《史记》,开篇一般轻轻跳过,首先翻看的定是《游侠列传》、《刺客列传》以及《项羽本纪》这类血性文字。
太史公文字,人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确实具有镌刻山河、雕镂人心的不朽伟力。
然而,别的文字或许看过一遍即休,只是这篇《游侠列传》,却能一看再看,百看不厌。
《游侠列传》是《史记》名篇之一。
此文不但善于叙事,且叙事与议论相结合,行文中‚咨嗟慷慨,感叹宛转‛,层层回环,步步转折,处处倾泻出作者的‚愤激‛和‚不平之气‛。
后人多认为太史公此文乃自伤身世有感而作,看来并非虚言。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曾交待写作动机,云:‚游侠救人于厄,振人不瞻,仁者有采;不既信,不倍言,义者有敢焉。
‛《游侠列传》里写了几个极可爱的人物,这些被班固视为‚罪已不容于诛‛(《汉书·游侠传》)的草莽人物,在太史公的笔下成了言必信、行必果、诺必诚的传奇英雄。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自司马迁《游侠列传》问世以来,侠就与历代文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虽然东汉以后,历代史家就不再专门为游侠立传了,但游侠的精神却逐渐渗透到文人生活之中,影响至为深远。
从‚抚剑独行游‛的五柳先生到‚纵死侠骨香‛的青莲居士,几乎每一代的文人都有着‚书剑飘零‛的梦想,构成了千古文人侠客梦。
而作为历史人物的‚游侠‛,经过史家、诗人、小说家的不断加工,逐渐定型为后世武侠小说中叱咤风云的侠客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历代文人学士之学剑和任侠,大约并非真的想成为行走江湖的大侠,而是想借此‚豪气一洗儒生酸‛。
正清人张潮所谓‚胸中小不平,可以酒消之;世间大不平,非剑不能消之。
‛大概春风得意者大概不会念念不忘游侠,只有屡经坎坷饱尝人间艰辛之人,才会深感人间侠士的可贵。
当初太史公‚愤激著书‛传游侠,后来者读《游侠列传》则‚喜动颜色‛,不就因为一肚皮牢骚可以借此宣泄而出么?金圣叹深谙个人缘由,一口便道出了太史公的心思:‚一部《史记》,只是‘缓急人所时有’,是他一生著书旨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赏析——游侠列传
一箫一剑平生意
文能传诵千古,不只要在纸面上好看,关键是要能使人人同感,纵使千古以下,尤能令人热血沸腾,感喟不已。
或许是少年心性使然,多年前读太史公的《史记》,开篇一般轻轻跳过,首先翻看的定是《游侠列传》、《刺客列传》以及《项羽本纪》这类血性文字。
太史公文字,人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确实具有镌刻山河、雕镂人心的不朽伟力。
然而,别的文字或许看过一遍即休,只是这篇《游侠列传》,却能一看再看,百看不厌。
《游侠列传》是《史记》名篇之一。
此文不但善于叙事,且叙事与议论相结合,行文中‚咨嗟慷慨,感叹宛转‛,层层回环,步步转折,处处倾泻出作者的‚愤激‛和‚不平之气‛。
后人多认为太史公此文乃自伤身世有感而作,看来并非虚言。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曾交待写作动机,云:‚游侠救人于厄,振人不瞻,仁者有采;不既信,不倍言,义者有敢焉。
‛《游侠列传》里写了几个极可爱的人物,这些被班固视为‚罪已不容于诛‛(《汉书·游侠传》)的草莽人物,在太史公的笔下成了言必信、行必果、诺必诚的传奇英雄。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自司马迁《游侠列传》问世以来,侠就与历代文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虽然东汉以后,历代史家就不再专门为游侠立传了,但游侠的精神却逐渐渗透到文人生活之中,影响至为深远。
从‚抚剑独行游‛的五柳先生到‚纵死侠骨香‛的青莲居士,几乎每一代的文人都有着‚书剑飘零‛的梦想,构成了千古文人侠客梦。
而作为历史人物的‚游侠‛,经过史家、诗人、小说家的不断加工,逐渐定型为后世武侠小说中叱咤风云的侠客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历代文人学士之学剑和任侠,大约并非真的想成为行走江湖的大侠,而是想借此‚豪气一洗儒生酸‛。
正清人张潮所谓‚胸中小不平,可以酒消之;世间大不平,非剑不能消之。
‛大概春风得意者大概不会念念不忘游侠,只有屡经坎坷饱尝人间艰辛之人,才会深感人间侠士的可贵。
当初太史公‚愤激著书‛传游侠,后来者读《游侠列传》则‚喜动颜色‛,不就因为一肚皮牢骚可以借此宣泄而出么?金圣叹深谙个人缘由,一口便道出了太史公的心思:‚一部《史记》,只是‘缓急人所时有’,是他一生著书旨意。
‛千古以来,一肚皮牢骚不得宣泄的,肯定不只太史公一人。
时至今日,武侠小说不也为无数失意或不尽意以及不满足于得意的人们提供了一种诗意的逃避方式么?所谓‚成人的童话‛云云,不过是某些人的文艺托辞罢了,看官切莫当真。
多情剑客无情剑。
这话说得忒骚了点,若用《儿女英雄传》的作者话说,就是:‚殊不知有了英雄至性,才成就得儿女心肠;有了儿女真情,才做得英雄事业!‛龚自珍曾云:‚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箫与剑,正是历来中国文人理想精神寄托、情感移情之所在。
箫喻美人芳草,剑喻侠胆豪情。
然而,自古以来,‚箫‛易得而‚剑‛难求,红袖添香的知己易得,弹铗悲歌的壮士难觅,那种剑胆琴心的英雄本色,那种快意恩仇的豪迈爽快,那种剑气长虹的潇洒逍遥,历来都是一种很稀罕的英雄气质。
夜深无人之际,挑灯看剑之时,遥想纸上先贤,‚江湖侠客已无多‛,不免悲从中来,知道我辈纵使把菜根嚼烂把苦茶喝淡把故纸翻断把栏杆拍遍也不能做成那仗剑行侠、快意恩仇、浪迹天涯、笑傲江湖的侠之大者,于是只好大喝一声——‚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