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PKPM计算结果和探索者来配置主梁的附加箍筋和吊筋

合集下载

最新PKPM构件配筋详解

最新PKPM构件配筋详解

P K P M构件配筋详解功能说明这项菜单主要以图形方式显示各构件设计及验算结果,可以直接输出DWG图形文件。

图8.6.4 构件计算配筋简图8.6.4.1 各构件设计及验算结果功能说明简图上各构件的配筋结果表达方式如下:(1)钢筋混凝土梁和型钢混凝土梁(RC-Beam、SRC-Beam)图中:Asul-Asum-Asur:为梁上部左端、跨中、右端配筋面积(cm2);Asdl-Asdm-Asdr:为梁下部左端、跨中、右端配筋面积(cm2);GAsv:为梁加密区抗剪箍筋面积和剪扭箍筋面积的较大值(cm2);GAsvm:为梁非加密区抗剪箍筋面积和剪扭箍筋面积的较大值(cm2);VTAst :为梁受扭纵筋面积(cm2);VTAst1 :为梁抗扭箍筋的单肢箍面积(cm2);G、VT :为箍筋及剪扭配筋标志。

注意事項(1)梁配筋简图如下:图8.6.4.1-1 梁配筋示意图(2)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箍筋都是按用户输入的箍筋间距计算的,当输入的箍筋间距为加密区间距时,梁端箍筋加密区的计算结果可直接使用;如果非加密区与加密区的箍筋间距不同时,需要对非加密区的箍筋面积按非加密区的间距进行换算后再使用。

当梁受扭时,配置的箍筋单肢面积不应小于VTAst1。

(3)输出的箍筋面积为箍筋间距范围内所有肢的总面积,在确定单肢箍筋的面积时,需要除以箍筋肢数。

(4)输出的纵筋及箍筋面积都满足规范要求的最小配筋率要求,如果计算出的配筋面积小于最小配筋率时,按最小配筋面积来输出。

(5)VTAst和VTAst1都为零时,该行不输出。

功能说明(2)矩形钢筋混凝土柱和型钢混凝土柱(RC-Column、SRC-Column)图中:Asc :为柱1根角筋的总面积(cm2);Asy、Asz:分别为柱B边和H边的单边面积,包括两根角筋面积(cm2);Asvj:为柱节点域抗剪箍筋面积(cm2);GAsv :为柱加密区抗剪箍筋面积(cm2);GAsvm :为柱非加密区抗剪箍筋面积(cm2);Uc :为非地震作用效应荷载组合下柱的轴压比;Ucs :为地震作用效应荷载组合下柱的轴压比;G :为箍筋配筋标志。

附加箍筋及吊筋的设置原则及计算

附加箍筋及吊筋的设置原则及计算

附加箍筋及吊筋的设置原则及计算混凝土规范(2010)9.2.11条:位于梁下部或梁截面高度范围内的集中荷载,应全部由附加横向钢筋(箍筋、吊筋)承担,附加横向钢筋宜采用箍筋。

箍筋应布置在长度为s的范围内,此处,s=2h1+3b(图10.2.13)。

当采用吊筋时,其弯起段应伸至梁上边缘,且末端水平段长度不应小于本规范第9.2.7条的规定。

次梁和主梁相交时,附加箍筋在主梁两侧都加;当附加箍筋不够时,才加附加吊筋。

主梁KL1收到次梁KL2传来的剪力为117+97=214KN;
附加箍筋主梁两侧各3根一级8的钢筋,即6根一级8的钢筋,双肢箍,可承受的附加剪力为210*6*2*50.3=126.756KN
则还需配置附加吊筋,其吊筋的抗力应该大于等于214-126.76=87.24KN。

(完整版)PKPM手工配筋(根据SATWE配筋简图).docx

(完整版)PKPM手工配筋(根据SATWE配筋简图).docx

(完整版)PKPM手工配筋(根据SATWE配筋简图).docx根据 SATWE计算结果手工配筋一、 SATWE梁的计算结果的含义:1、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箍筋都是按用户输入的箍筋间距计算的,并按沿梁全长箍筋的面积配筋率要求控制。

若输入的箍筋间距为加密区间距,则加密区的箍筋计算结果可直接参考使用,如果非加密区与加密区的箍筋间距不同,则应按非加密区箍筋间距对计算结果进行换算;1)用户输入的箍筋间距信息在SATWE参数设置框中2)沿梁全长箍筋的面积配筋率要求,见《混规》11. 3. 9 梁端设置的第一个箍筋距框架节点边缘不应大于50mm。

非加密区的箍筋间距不宜大于加密区箍筋间距的 2 倍。

沿梁全长箍筋的面积配筋率ρsv 应符合下列规定:3)如何进行换算?保持总的配箍率不变,当加密区间距为100,非加密区间距为200,则应对非加密区箍筋面积进行换算,假设换算前后面积分别为ASV1、ASV2,间距分别为S1、S2,则有:ASV1/ S1= ASV2/ S2.[ 即 Asv/S 保持不变,原因见《混规》 -2010 中式( 4.3.2-2 )]2、算例下面的梁为百盛米厂第三层右边数过来第四根边梁。

该梁有关信息如下:截面参数(m)B*H = 0.250*0.600保护层厚度(mm)Cov = 30.0箍筋间距(mm)SS= 100.0混凝土强度等级RC= 30.0主筋强度(N/mm2)FYI = 360.0箍筋强度(N/mm2)FYJ = 210.0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NF= 41、梁顶纵筋和梁底纵筋(bxh=250mmx600mm )1)配置原则:框架梁、次梁单侧纵筋不得多于两层,底筋根数不少于3 根;同侧纵筋布置中,不同直径的钢筋,直径相差不大于 2 级;框架梁、次梁通长纵筋直径可小于支座短筋直径。

尽量使通长面筋(钢筋面积)不大于支座纵筋面积的60%,但不宜小于30%。

2)手工配置:梁面(右):AS=12cm2=1200 mm2 , 实配 4 根 HRB400级直径 20( 1257),保护层C=20,2x(20+8)+3x25+4x20=211<250, 放置一排,满足(见《混凝》 P102 和 P115)梁底(左)(: AS=13cm2=1300 mm 2, 实配 5 根 HRB400 级直径 20(1571 ),保护层 C=20, 2x(20+8)+4x25+5x20=256>250, 放置两排,上排 2 根,下排 3 根。

探索者软件技术问题汇总 (1)

探索者软件技术问题汇总 (1)

用户技术问题汇总TSSD:1.问:初始设置保存之后,怎么调出。

答:在开始菜单探索者结构中,导出探索者单机版设置。

同时也可导入修改好的设置。

2.问:右侧菜单栏字体太小,以及没有图形按钮?答:在右侧初始菜单上面TSSD2011,点击一下,有个字体大小和位图按钮。

3.问:保存初始设置,*.ini文件找不到。

答:初始设置存储到系统后,在安装目录中查找*.cfg文件;若拷贝后无效果,则将安装目录中处文件夹外的所有文件全部复制。

4.问:点击探索者找不到CAD答:CAD版本不对,目前探索者只支持CAD2000--2012标准版,不支持其他版本例如纪念版、绿版,因为某些控件或文件无法识别或查找不到,而探索者是基于标准版开发的5.问:弧长标注,探索者如何进行字上标弧。

答:(1)用TSSD尺寸标注中弧长标注;(2)CAD标注样式选择TSAN-100-100→修改→符号和箭头→弧长符号→文字上方;(3)使用CAD中标注弧长命令。

这样可使弧长标注符合探索者标注大小,无需调整文字尺寸。

6.问:word文档钢筋在无字符映射表时,如何输入钢筋符号。

答:输入E530+Alt+x→E539+Alt+x,或者将探索者中钢筋符号粘贴到word中。

7.问:Ctrl+回车自动变比例如何使用。

答:例:梁长为2000,绘图比例为1:20,输入2000,使用Ctrl+回车,程序自动进行换算,但是DYN(动态输入)开启时,无法输入Ctrl+回车命令。

8.问:冷轧带肋钢筋输入方式。

答:为探索者10种钢筋最末两个,直接使用多行输入即可。

9.问:屏幕菜单没有显示。

使用屏幕菜单开关选项也不能显示。

答:CAD选项中,文件页中,支持文件路径搜索,查看探索者是否在首位;在命令行输入menuload,如下图,可输入acad,tssd,tssduser,进行加载。

10.问:08版网络版程序访问不到锁。

答:将windows下system32中tsz.hasp中IP地址修改为插网锁的服务器的IP地址。

PKPM构件配筋详解(DOC)

PKPM构件配筋详解(DOC)
GAsvm:为柱非加密区抗剪箍筋面积(cm2);
Uc:为非地震作用效应荷载组合下柱的轴压比;
Ucs:为地震作用效应荷载组合下柱的轴压比;G:为箍筋配筋标志。
注意事項
(1)圆柱是按等效矩形截面来计算箍筋面积的;
(2)柱子的箍筋是按用户输入的箍筋间距计算的,并满足加密区内最小体积 配箍率的要求控制。柱子的体积配箍率是按普通箍和复合箍的要求取值的。输出 的箍筋面积为箍筋间距范围内所有肢的总面积,在确定单肢箍筋的面积时,需要 除以箍筋肢数;
Aswvl:为地下室外墙或人防临空墙,每延米单侧竖向分布筋面积
(cm2/m)。
功能说明
(5)墙梁(RC Wall-Beam)
墙梁的配筋及输出格式与框架梁一致。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墙梁除混
凝土强度等级与剪力墙一致外,其它参数:主筋强度、箍筋强度、墙梁的箍筋间 距等均与框架梁一致。
注意事項
当墙梁的跨高比ln/h》时,墙梁按框架梁来设计;墙梁的跨高比In/h<5时,
(3)Asvj取计算的Asvjz与Asvjy的大值;Asv取计算的Asvz和Asvy的大 值;Asvm取Asvzm与Asvym的大值;
(4)输出的柱子纵筋面积满足规范规定的最小配筋率要求。
图中:
Asw:为墙柱端部边缘构件Lc范围内配筋面积(cm2);
Aswh:为墙柱水平分布筋间距范围内水平分布筋面积(cm2);
Ucs:为地震作用效应荷载组合下柱的轴压比;
G:为箍筋配筋标志。
注意事項
(1)柱配筋简图如下:
图8.641-3柱箍筋简图
(2) 柱子全截面配筋面积计算方法:As=2*( Asx+Asy)-4*Asc
(3)柱子的箍筋是按用户输入的箍筋间距计算的,并满足加密区内最小体积 配箍率的要求控制。柱子的体积配箍率是按普通箍和复合箍的要求取值的。输出 的箍筋面积为箍筋间距范围内所有肢的总面积,在确定单肢箍筋的面积时,需要 除以箍筋肢数。

实用pkpm参数设置

实用pkpm参数设置

实用pkpm参数设置高层结构设计中六个“比”的控制与调整-----SATWE电算结果与规范条文的对照理解1. 位移比(层间位移比):1.1 名词释义:(1)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与平均水平位移的比值。

(2) 层间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与平均层间位移角的比值。

其中:最大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

平均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与最小水平位移之和除2。

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与层高的比值。

最大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

平均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和除2。

1.3 控制目的:高层建筑层数多,高度大,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结构具有必要的刚度,应对其最大位移和层间位移加以控制,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1 保证主体结构基本处于弹性受力状态,避免混凝土墙柱出现裂缝,控制楼面梁板的裂缝数量,宽度。

2 保证填充墙,隔墙,幕墙等非结构构件的完好,避免产生明显的损坏。

3.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免形成扭转,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1.2 相关规范条文的控制:[抗规]3.4.2条规定,建筑及其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当存在结构平面扭转不规则时,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不宜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2倍。

[高规]4.3.5条规定,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B级高度高层建筑均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且***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

[高规]4.6.3条规定,高度不大于150m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间之比(即最大层间位移角)Δu/h应满足以下要求:结构休系Δu/h限值框架 1/550框架-剪力墙,框架-核心筒 1/800筒中筒,剪力墙 1/1000框支层 1/10001.4 电算结果的判别与调整要点:PKPM软件中的SATWE程序对每一楼层计算并输出最大水平位移、最大层间位移角、平均水平位移、平均层间位移角及相应的比值,详位移输出文件WDISP.OUT。

有关PKPM梁配筋原则

有关PKPM梁配筋原则

准确高效制图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结构布置合理,传力途径清楚,计算方法得当,受力模型准确,图面表达清晰。

主要讲这几方面在结构施工图图面中的反映。

注意和解决这几方面的问题,可以使我们制图更准确、高效,特别是新同学,可把握复杂受力构件的能力和减少不必要的返工,提高效率。

一.结构平面布置图结构平面布置图是所有结构施工图(上部结构)的基础,要把楼层上所有结构布置、高差、标高、洞口、楼层的外周轮廓以简练无疑义的方式表达清楚。

注意事项:1. 结构线与非结构线:框架结构,砖砌体线是非结构线;砖混结构,砖砌体的线是结构线。

外装修(外挂石材等)是非结构线,挑板(包括线脚边线)是结构线。

结构线应用实线,非结构线用细线(条件图图层)甚至不用绘出。

特殊的不重要的结构线,比如线脚边线,与梁线、翻边线等叠合较多,影响图面表达的部位,也可用细线或减少绘出。

2. 结构平面图的剖断方向:自楼层上方向下看。

剖断线、高差线、洞口线、边线、折板转折线,看见线――实线结构布置线(普通梁、结构板带等)――虚线注意事项:楼梯剖断面位置可选择半楼层处;阁楼层(坡屋面)剖断面可选择近阁楼层,剖到屋面斜板,且不遮挡阁楼层梁板布置的反映;其它特殊部位以能用最简练的图面准确反映梁板处理的制图方式为宜。

3. 楼层标高应注出。

斜屋面必要时可每根梁注标高,便于定梁高。

4. 梁布置尽量传力途径清晰,减少多级次梁。

少出现3级次梁,避免4级次梁。

5. 避免多梁梁端汇于一点。

拉通梁算一道,三道以上施工困难。

如难以解决,应考虑局部梁面降低,梁高减小。

6. 考虑建筑空间要求和以后装修改造要求,特别注意住宅阁楼层、屋面层梁对下层的影响。

注意结构平面布置图的梁是对下层有影响。

7. 有些柱子因建筑空间要求有一方向不能拉梁,各层应做构造措施:如楼板加厚,增设板带。

注意顶层和底层(二层)不影响空间的地方应把此梁加上。

8. 楼电梯间前室、过道、门厅梁布置要考虑今后装修。

尽量避免直接对门和打破一个开敞空间的梁布置。

附加箍筋及吊筋的设置原则及计算

附加箍筋及吊筋的设置原则及计算

附加箍筋及吊筋的设置原则及计算混凝土规范(2010)9.2.11条:位于梁下部或梁截面高度范围内的集中荷载,应全部由附加横向钢筋(箍筋、吊筋)承担,附加横向钢筋宜采用箍筋。

箍筋应布置在长度为s的范围内,此处,s=2h1+3b(图10.2.13)。

当采用吊筋时,其弯起段应伸至梁上边缘,且末端水平段长度不应小于本规范第9.2.7条的规定。

次梁和主梁相交时,附加箍筋在主梁两侧都加;当附加箍筋不够时,才加附加吊筋。

主梁KL1收到次梁KL2传来的剪力为117+97=214KN;
附加箍筋主梁两侧各3根一级8的钢筋,即6根一级8的钢筋,双肢箍,可承受的附加剪力为210*6*2*50.3=126.756KN
则还需配置附加吊筋,其吊筋的抗力应该大于等于214-126.76=87.24K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用PKPM计算结果结合探索者来配置主梁的附加箍筋和吊筋
在框架梁的配筋过程中,当次梁搭接在主梁上时,在某些情况下需要配置附加箍筋和吊筋。

对于配置要求,详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中的9.2.11条。

但是现在再根据手算结果来配筋,感觉比较麻烦而且效率很低。

前期建模根据PKPM计算结果可以找出【梁设计内力包络图】,当中可以查看梁受到的剪力。

这个剪力就相是主梁受到的集中力。

打开探索者,可以找到【构件计算】中的【梁附加筋】,点击之后会出现如下界面:
一般来讲,先输入主梁高度然后再输入次梁高度,根据自己的计算结果填写,然后点击计算,便可以算出需要配置多少附加箍筋,可以从右下角的计算结果中查看。

这样算出的情况往往只有附加箍筋。

虽然上述方法可以直接配置附加箍筋,但是在附加箍筋可以布置的范围内,附加箍筋的抗剪能力未必能够满足要求,还需要配置吊筋,此时需要计算附加箍
筋能够抵抗多少剪力。

方法有如下两种。

方法一:在【工程设置】这个页面中点击,把计算类型改成【已知附加横向钢筋求集中荷载】(需要注意附加吊筋的根数改成0,计算出来的就是附加箍筋抵抗的剪力),计算之后,可以求出吊筋需要抵抗多少剪力,再根据公式进行计算。

方法二:直接在【附加箍筋信息】中将每侧根数改成允许配置的数量,在【附加吊筋信息】中,变动根数,计算所能抵抗的集中力,直到集中力大于等于所要抵抗的剪力为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