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湖南地区出土玉器概述
湖北枣阳九连墩出土的文物

湖北枣阳九连墩出土的文物一、背景介绍湖北枣阳九连墩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遗址,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掘以来,出土了大量的文物。
这些文物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古代社会的了解,还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二、出土文物的分类根据出土文物的特点和用途,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 陶器陶器是最常见的出土文物之一。
在九连墩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包括陶罐、陶盆、陶壶等。
这些陶器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展示了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技艺水平。
2. 铜器铜器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们不仅可以用于生产和生活,还被视为贵重的礼品。
在九连墩遗址中,出土了各种各样的铜器,如铜镜、铜钱、铜鼎等。
这些铜器的制作工艺精湛,反映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3. 玉器玉器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被视为吉祥、美好的象征。
在九连墩遗址中,也出土了一些玉器,如玉璧、玉佩、玉簪等。
这些玉器的制作精美,展示了古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崇拜。
4. 金器金器是古代社会中的奢侈品,通常只有贵族阶层才能拥有。
在九连墩遗址中,也发现了一些金器,如金饰品、金戒指等。
这些金器的制作工艺精细,显示了古代金匠的高超技艺。
三、文物的价值与意义湖北枣阳九连墩出土的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意义:1. 考古价值通过对九连墩遗址的考古发掘,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和文化状况。
出土的文物可以为研究古代社会提供重要的实物证据,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还原历史。
2. 艺术价值九连墩出土的文物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水平,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
通过研究这些文物,可以深入了解古代艺术的发展和演变。
3. 文化价值文物是一种文化的载体,通过文物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宗教信仰和思想观念。
九连墩出土的文物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社会制度,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文物保护与利用为了保护九连墩出土的文物,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1. 文物保护对于九连墩出土的文物,应该进行专业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古玉界:湖北省博物馆藏精品玉器大赏

古玉界:湖北省博物馆藏精品玉器大赏湖北省博物馆总占地面积达 81909平方米,建筑面积49611平方米,展厅面积13427平方米,馆藏文物20万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近千余件,位居全国省级博物馆前列。
白玉圆雕折枝牡丹佩饰长5.5,宽4.5,厚1.4cm,重37.9g大玉戈李家嘴3号墓出土长94、宽11cm 质地为蛇纹石,硬度3.5。
该玉戈为仪式用器,是目前已知商代最大的一件。
谷纹玉环战国,外径11.5,内径6.1,厚0.4cm,1965年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琉璃珠战国,江陵九店294号墓出土龙形玉佩战国,通长13.2,宽6,厚0.9cm,1965年江陵望山3号墓出土龙形玉佩战国,长10.6,宽4.7,厚0.5cm,1978年随州曾侯乙墓出土龙形玉佩战国,长19,宽12.6cm,1965年江陵望山2号墓出土绿松石饰珠楼子湾残墓出土玛瑙瑗中晚期(距今约2310年),九连墩2号墓出土,瑗形佩,直径5.7,孔径3.4,厚0.7cm绿松石执双荷童子佩高5.2,宽3.2,厚2.5 cm,重43g描金龙纹佩复原通长80cm,总重359.1g青白玉镂空东升图环饰直径4.9,厚0.5cm,重17.9g青面素玉圭长25.6,宽6.2cm,重378.5g青白玉镂空云龙纹带由18件镂空云龙纹玉带銙组成,总重700.4g。
各带銙的正面微凸,背面平,窄边,正面中心镂空或浮雕云(三爪)龙纹。
青白玉镂空秋山饰高6.6,宽4.3,厚1.1 cm,重38.6g青面玉谷纹圭长15.8,宽4.8cm,重169.4g青玉镂空宝相花饰弧尖直径7.5,弧底直径6.9,厚0.3cm,重25.4g青玉镂空荷叶鸳鸯佩饰高7,宽6.3,厚0.3,下厚1.3cm,重51.5g十六节龙形玉佩战国,通长48,宽8.3,厚0.5cm,1978年随州曾侯乙墓出土兽面纹玉琮战国,通高5.4,直径6.6,孔径5.5cm,1978年随州曾侯乙墓出土水晶串饰战国,1982-1986年江陵九店楚墓出土透雕龙形玉佩战国,通长28,宽5.6,厚0.4cm,1965年江陵望山2号墓出土鱼形玉佩战国,两端距6.6,孔径0.3-0.4cm,1978年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镶宝嵌玉鎏金铜枕顶长15.2、宽14.8、高2.5cm 此器为枕头的端面玉(韦枼)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10年),九连墩2号墓出土,(韦枼)(钩弦器)形佩,径4.4,高14.6cm玉柄形器杨家湾出土长13.6、宽3.3cm 圆孔内镶嵌绿松石玉璧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20年),九连墩1号墓出土,直径6.1,孔径2.5,厚0.4cm玉半琮战国,通高4.8,边长6.9,厚0.8cm,1978年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玉柄形器杨家嘴1号墓出土长13.6、宽3.2cm玉柄形器长24.9、宽2.4cm 质地为透闪石。
湖南澧县地区出土玉器研究

湖南澧县地区出土玉器研究作者:邹婧白煜冉田晓霞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4年第09期摘要:文章着重探讨湖南澧县地区古代玉器的审美价值与文化意蕴。
首先通过对该地区基本概况的描述以及对其出土玉器的形制类型、制作工艺、纹饰装饰等方面的梳理与分析,得出湖南澧县地区出土玉器类别丰富且用途多样的结论。
其次对湖南澧县地区出土玉器的审美与文化价值进行探讨,为研究澧县地区审美与历史文化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与确切的证据。
关键词:湖南澧县;出土玉器;玉器遗存;审美价值;文化价值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4.09.0271 湖南澧县地区概述湖南澧县古称“澧州”,位于湖南省的最北端,是中原地区文化与南方地区文化的交汇地。
澧县已发掘的古文化遗址证实,澧水流域早在距今约9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便有人类活动的痕迹,澧县先民长期居住此处,发展着当地的社会文化生活。
随着历史的发展与变迁,澧县地区逐渐成为一个繁荣的农业城区,澧县地区的文化水平也不斷演变迭代,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与发展。
各历史时期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氛围都对澧县地区的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人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不断探索和开拓,留下了众多文化遗产,也正是这些历史及文化背景构成了澧县的玉器文明。
2 澧县地区出土玉器的发掘与调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澧县博物馆等单位对澧县地区历史文化遗迹进行了多次发掘与研究。
发掘与研究表明,澧县地区出土玉器较为丰富,先后发现了一批新石器时代、战国时期以及元代的重要且数量较多的玉器,为研究探索湖南澧县地区出土玉器的文化价值提供了实物证据。
2.1 澧县地区出土玉器的发掘遗迹现存考古发掘遗迹及资料表明,湖南澧县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未有中断,考古发现澧县新石器时代遗迹共有6处,其出土玉器的文化发展脉络也较为完整。
调查得知,在澧县的考古发掘工作中,先后发掘了9处遗迹,分别是双龙乡花庙村窖藏、澧县城关镇窖藏、澧县新洲1号墓、丁家岗遗址、澧县三元宫遗址、孙家岗遗址、城头山遗址、彭头山遗址以及八十垱遗址。
湖南博物馆镇馆之宝简介内容

湖南博物馆镇馆之宝简介内容
湖南博物馆是湖南省内规模最大、藏品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其镇馆之宝是一件历史悠久、珍贵无比的文物——汉代玉琮。
这件玉琮长约30厘米,宽约17.9厘米,重约2.7公斤。
它的外形呈圆柱形,有11个棱角,上面有一些神秘的符号和图案,被认为
是古代王室的象征。
玉琮是古代贵族们所喜爱的一种装饰品,通常是用玉石雕刻而成。
而这件湖南博物馆的玉琮则是珍品中的珍品,它的工艺精湛,图案精美,被誉为中国玉器中的巅峰之作。
这件玉琮是在湖南省内的一个古墓中被发现的,经过专家的鉴定和研究,确认它的年代是汉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它的出
土也为研究汉代玉器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作为湖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每天都有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这件珍贵的文物。
同时,湖南博物馆也通过各种形式的展览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件汉代玉琮的美丽和历史价值。
- 1 -。
馆藏丨『精』湖南省博物馆藏玉器精品鉴赏

馆藏丨『精』湖南省博物馆藏玉器精品鉴赏湖南省博物馆(Hunan Museum),是中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的八个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一、湖南省最大的综合性历史艺术类博物馆。
湖南省博物馆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今馆址为其新馆,馆藏文物18万余件,尤以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商周青铜器、楚文物、历代陶瓷、书画和近现代文物等最具特色。
馆藏玉器赏析商代玉鱼材质:玉年代:商尺寸:长6.7厘米,宽1.3厘米,厚0.2厘米名称:“利苍”玉印材质:玉年代:战国来源:1973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二号汉墓出土尺寸:高1.5厘米,长2厘米,宽2厘米名称:铜镶玉樽年代:西汉尺寸:通高18厘米,口径9.7厘米来源:1973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二号汉墓出土名称:玉壁年代:西汉来源:1974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二号墓出土名称:镂空双龙纹玉璜时代:战国尺寸:长8.8厘米,宽1.9厘米,厚0.2厘米名称:龙形玉环时代:战国尺寸:直径3.3厘米来源:湖南临澧九里茶场1号墓出土汉玉蝉材质:玉年代:汉尺寸:长6.3厘米,宽2.9厘米玉猪材质:玉年代:西汉尺寸:长9.9厘米,宽2.1厘米,高2.2厘米名称:透雕动物纹玉嵌饰时代:西汉尺寸:直径5.5-5.9厘米,边厚0.4厘米来源:1978年长沙市溁湾镇象鼻嘴M1出土名称:龙形玉饰时代:商尺寸:长10.5厘米,宽4.1厘米来源:1970年宁乡黄材王家坟山出土名称:蟠螭心形玉佩时代:东汉尺寸:长6.7厘米,宽4.5厘米来源:1953年湖南衡阳墓葬出土神兽纹玉樽材质:玉年代:东汉尺寸:高10.5厘米,口径10.5厘米来源:1991年湖南安乡黄山头林场南禅湾西晋刘弘墓出土名称:龙首玉勺时代:汉代尺寸:长7厘米来源:湖南省长沙市杨家山131号墓出土名称:马首云纹玉带钩时代:战国尺寸:长6.9、宽1.9厘米来源:1964年长沙五里牌五号墓出土蜻蜓眼玻璃珠、管材质:玻璃年代:战国尺寸:珠:高1.6-1.9厘米,直径1.9-2.2厘米;管:长4.3厘米,直径1.1厘米来源:1975年湖南湘乡市牛形山一号墓出土战国水晶珠、玻璃管年代:战国材质:水晶、玻璃尺寸:水晶珠直径0.7厘米,玻璃管长2厘米玉剑饰材质:玉年代:西汉尺寸:玉剑首:直径3.8厘米,厚0.4厘米;蟠螭纹玉剑格:长1.5厘米,宽5.5厘米,厚2.5厘米;蟠螭纹玉剑璏(zhì):长5.7厘米,宽3.3厘米,厚1.1厘米;蟠螭纹玉剑珌(bì):长5.9厘米,宽6厘米,高1.2厘米来源:1955年湖南省长沙市蓉园M13出土名称:龙形玉璜佩时代:战国尺寸:长10.9、宽1.5-2.3厘米来源:湖南省长沙市杨家山铁路工地12号墓出土名称:谷纹龙形玉璜时代:汉代尺寸:长16.8厘米,宽4.5厘米,厚0.4厘米名称:谷纹玉璧尺寸:直径11.7厘米,厚0.4~0.5厘米名称:白雕玉龙首蟠螭纹带钩时代:明尺寸:长7.5厘米,宽6厘米名称:青玉雕荷花形笔洗年代:明尺寸:长11厘米,宽6.8厘米,高7.1厘米来源:1959年从原省文管所接收名称:青玉透雕茶花笔洗年代:明尺寸:宽14厘米,高7.5厘米来源:1955年从湖南沅江文化馆接收入藏名称:独占鳌头笔筒年代:明尺寸:宽13厘米,高16厘米,壁厚5厘米青玉雕“马上封侯”佩件材质:玉年代:明尺寸:宽14厘米,高7.5厘米来源:1955年从湖南沅江文化馆接收入藏吉藩九龙钮寿山石印材质:石年代:明尺寸:通高14.7厘米,印底边长6.6厘米,重750克来源:1951年省文管会移交玉蛙材质:玉年代:明尺寸:长7厘米玉质黄色,带红棕色沁。
湖北湖南地区出土玉器概述

上篇湖北地区出土玉器综述拓古依照现今的行政区划来概述一种物质文化的流变并不是一个好的做法。
不过好在湖北地区――大体上与江汉地区这一地理单元重合――恰好处于中国南北两大区域的交汇地带,由此视角而观察玉器这一独特的文化景观,观察其在不同时期因中心文化区域的辐射、以及因社会背景和文化交流影响所产生的变化,也是一项积极的工作。
湖北地区目前所见早期玉器属于大溪文化时期。
在松滋桂花树[1]和武穴鼓山[2]出土有玉环、璜、刀等玉器。
这一时期玉器基本为素面,切割和钻孔技术还略现粗糙。
从其形制和技术特征来看,大溪文化的玉器受到了来自长江下游的影响。
石家河文化时期进入玉器的第一个高潮。
玉器的种类仍然以小型的装饰品为主,主要有造型较为抽象的动物形象,如人面、虎(兽面)、蝉、龙、鹿等,另外有少量的簪、环、璜等。
制作工艺上已经较多使用圆雕、透雕、浮雕等技术,尤其大量的浮雕人面牌形饰给人以深刻印象。
这种人面像所映射的含意值得研究,其与山东龙山文化的联系及对其后三星堆文化的影响,则已为学者所认识。
石家河文化集中发现于天门石家河[3]、钟祥六合[4]、江陵枣林岗[5],当时玉器应当有较大数量的生产。
在肖家屋脊一个瓮棺葬W6即出土玉器56件。
此外,石家河文化玉器还流散于商时期的墓葬中,甚至在海外早期的收藏中,石家河文化的玉器也时有所见。
值得注意的是荆州汪家屋场发现的两件璋[6],璋形器并非石家河文化传统,这两件器应当是来自与中原文化的影响。
随着二里头文化的南渐,自此以后的大多数时间段内,湖北地区的历史文化嬗变为中原文化为导向的格局。
代表较高社会等级的玉器更是如此。
湖北地区目前尚无可明确为二里头文化时期玉器出土,但属于随后阶段的盘龙城遗址发现玉器在件以上[7],是迄今二里岗文化时期玉器出土最大的一宗,对于研究商代前期玉器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盘龙城遗址出土玉器的器类有戈、柄形器、璇玑形器、璋等礼仪性器和壁、璜、簪、动物造型饰件等装饰品。
中国各省出土古玉器(一)

中国各省出土古玉器(一)湖南湖南地处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和南岭山脉向江汉平原过渡的地带,地势呈三面环山、朝北开口的马蹄形地貌,由平原、盆地、丘陵地、山地、河湖构成,地跨长江、珠江两大水系。
远在旧石器时代湖南境地就已有古人类活动。
千百万年来,先民们在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生产劳作,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同时也为中国玉器的发展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玉玦,大溪文化直径2.7、中孔径1.3厘米湖南省澧县车溪乡城头山出士现藏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玦,商代直径10.4、孔径5.2厘米湖南省宁乡县黄村出士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玉环,商代左:直径9.2、孔径5.5厘米右:直径8.7、孔径5.3厘米湖南省宁乡县黄村出土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玉印,战国长1.1、宽1.1、高1.2厘米湖南省长沙市窑岭出土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玉剑珌,战国长5.1、宽6.2-7.4厘米湖南省长沙市桐梓坡出土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玉璧,秦代直径16.4、孔径5.2、厚0.5厘米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塘出土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玉剑首,西汉直径3.8、厚0.4厘米湖南省长沙市蓉园出士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心形玉佩,东汉长6.8、宽4.6、厚0.4厘米湖南省衡阳市苗圃蒋家公山出土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湖北省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地区,地势大致为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间低平,略呈向南敞开的不完整盆地,属长江水系。
石家河文化,是青铜时代文化,距今约4600-4000年。
因发现于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而得名。
此地有一个规模很大的遗址群,多达五十余处。
该文化已经发现有青铜铜块、玉器、祭祀遗迹、类似于文字的刻划符号和城址,表明它已经进入文明时代。
玉柄形器,石家河文化高6.4、顶宽0.85、底宽0.6厘米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肖家屋脊出士现藏于荆州博物馆鹰形玉笄,石家河文化长8.1、直径1-1.5厘米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肖家屋脊出土现藏于荆州博物馆玉管,石家河文化左:高4.2、上端外径1.65、下端外径3.4厘米右:高3.3、上端外径2.7 、下端外径3.8厘米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肖家屋脊出土现藏于荆州博物馆玉璜,石家河文化内角间距4.7、厚0.4厘米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肖家屋脊出土现藏于荆州博物馆圆形玉饰,石家河文化直径3.5、厚0.4厘米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肖家屋脊出土现藏于荆州博物馆虎面形玉饰,石家河文化高2.8、宽3.6、厚1.1厘米湖北省荆州市马山镇枣林岗出土现藏于荆州博物馆玉柄形器,商代长13.6、宽3.2、最厚0.3厘米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杨家嘴出士现藏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龙形玉佩,战国直径7.6、头宽1.6、身中宽1.7、厚0.5-0.7厘米湖北省随州市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方形玉镯,战国长7.2、宽7、高1.5、厚0.3-0.4厘米湖北省随州市出士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人面形玉牌饰,石家河文化高2.85、宽2.2、厚0.55厘米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肖家屋脊出土现藏于荆州博物馆人面形玉牌饰,石家河文化高2.6、宽1.3、厚0.5厘米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肖家屋脊出士现藏于荆州博物馆人头形玉饰,石家河文化长5.7、厚0.5厘米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肖家屋脊出土现藏于荆州博物馆虎面形玉饰,石家河文化左:高2.2、宽3.5、厚0.4厘米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肖家屋脊出土现藏于荆州博物馆虎头形玉饰,石家河文化高1.8、宽3.3、厚0.4厘米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肖家屋脊出土现藏于荆州博物馆龙形玉饰,石家河文化最大外径3.8、厚0.8厘米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肖家屋脊出士现藏于荆州博物馆鹰形玉饰,石家河文化宽4.2、高1.9、厚0.5厘米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肖家屋脊出土现藏于荆州博物馆蝉形玉饰,石家河文化高2.5、宽2、厚0.25厘米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肖家屋脊出土现藏于荆州博物馆蝉形玉饰,石家河文化高2.6、宽1.9、厚0.5厘米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肖家屋脊出土现藏于荆州博物馆江西省江西省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地势中间低,四周高,赣江自南向北纵贯全境,从盆地中部缓缓流过,构成一个以鄱阳湖为中心,包括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五大流域的向心水系,是人工灌溉技术发明以前古人类生活的理想场所,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得这些地区成为古代文化发达之地。
石家河文化——玉器

石家河文化——玉器石家河文化是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
因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群而得名。
主要分布在湖北及豫西南和湘北一带。
为承袭屈家岭文化演变而来,年代距今约4600~4000年。
该文化出现如石家河遗址群那样的中心聚落,由邓家湾、土城、肖家屋脊等数十处遗址组成。
当时的经济生活以稻作农业为主。
在邓家湾遗址发现了铜块和炼铜原料孔雀石,标志着冶铜业的出现。
琢玉工艺崛起,特色鲜明,玉器有人面雕像、兽面雕像、玉蝉、玉鸟、玦、璜形器等,都属于小型玉器。
邓家湾遗址的个别地段,集中出土了大批小型陶塑,有的一座坑中竟达数千件之多。
所塑有鸟、鸡、猪、狗、羊、虎、象、猴、龟、鳖以及抱鱼跪坐的人物等。
石家河文化以出土小型精致的玉件而倍受关注。
玉人头、玉鹰、玉虎头和玉蝉属于石家河文化玉器中的精华部分。
这些玉器体积小、重量轻,纹饰简洁,做工却很精细。
它们大多出土于成人瓮棺之中,显示石家河先民具有特殊的原始宗教信仰。
石家河文化中的玉人头基本都具有“头戴冠帽、菱形眼、宽鼻、戴耳环和表情庄重”的特征,但在造型上富于变化。
这些玉制的人头形像可能代表着石家河先民尊奉的神或巫师的形象。
石家河文化的动物形玉器多为写实造型:展翅飞翔的玉鹰生动逼真、惟妙惟肖;玉虎头方头卷耳,生气勃勃;玉蝉写实的形象,开创了商周时期玉蝉造型的先河。
石家河文化的玉器代表了江汉平原史前玉雕的最高水平。
良渚和红山,一南一北两大玉器文化闪烁的耀眼光芒,令石家河玉文化黯然失色,鲜为人提及。
但仔细研究会发现,石家河玉器如同远古的和氏壁,如果剥掉玉皮,其灿烂辉煌不亚于良渚,红山。
在已出土的石家河玉器里,有这样几种可以反映其特点。
玉面人头像。
分为獠牙和非獠牙两种。
形状特点为方脸,橄榄眼,鹰勾大鼻,耳有大耳环,阔嘴。
工艺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剔地阳纹,也叫压地或减地阳纹。
这种工艺做一条阳线,首先要刻出两条阴线作为阳线两边的轮廓,然后在分别剔除两边多余的部分将阳线凸起,最后还要平整除去部分的表面,工序相当复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篇湖北地区出土玉器综述拓古依照现今的行政区划来概述一种物质文化的流变并不是一个好的做法。
不过好在湖北地区――大体上与江汉地区这一地理单元重合――恰好处于中国南北两大区域的交汇地带,由此视角而观察玉器这一独特的文化景观,观察其在不同时期因中心文化区域的辐射、以及因社会背景和文化交流影响所产生的变化,也是一项积极的工作。
湖北地区目前所见早期玉器属于大溪文化时期。
在松滋桂花树[1]和武穴鼓山[2]出土有玉环、璜、刀等玉器。
这一时期玉器基本为素面,切割和钻孔技术还略现粗糙。
从其形制和技术特征来看,大溪文化的玉器受到了来自长江下游的影响。
石家河文化时期进入玉器的第一个高潮。
玉器的种类仍然以小型的装饰品为主,主要有造型较为抽象的动物形象,如人面、虎(兽面)、蝉、龙、鹿等,另外有少量的簪、环、璜等。
制作工艺上已经较多使用圆雕、透雕、浮雕等技术,尤其大量的浮雕人面牌形饰给人以深刻印象。
这种人面像所映射的含意值得研究,其与山东龙山文化的联系及对其后三星堆文化的影响,则已为学者所认识。
石家河文化集中发现于天门石家河[3]、钟祥六合[4]、江陵枣林岗[5],当时玉器应当有较大数量的生产。
在肖家屋脊一个瓮棺葬W6即出土玉器56件。
此外,石家河文化玉器还流散于商时期的墓葬中,甚至在海外早期的收藏中,石家河文化的玉器也时有所见。
值得注意的是荆州汪家屋场发现的两件璋[6],璋形器并非石家河文化传统,这两件器应当是来自与中原文化的影响。
随着二里头文化的南渐,自此以后的大多数时间段内,湖北地区的历史文化嬗变为中原文化为导向的格局。
代表较高社会等级的玉器更是如此。
湖北地区目前尚无可明确为二里头文化时期玉器出土,但属于随后阶段的盘龙城遗址发现玉器在件以上[7],是迄今二里岗文化时期玉器出土最大的一宗,对于研究商代前期玉器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盘龙城遗址出土玉器的器类有戈、柄形器、璇玑形器、璋等礼仪性器和壁、璜、簪、动物造型饰件等装饰品。
除少量戈等器饰平行阴线纹之外,玉器表面多光素。
玉器质料则主要为纯度和硬度都不高的玉。
作为商王朝经营南方的重镇,盘龙城出土的玉器表现出与王朝中心文化高度一致的面貌。
盘龙城玉器的器类以戈、柄形器等类别的礼仪性器为主,多见条形片状的玉器造型,在装饰上采用平行阴线为主的手法,这些都明显承袭了二里头文化以来的中原传统。
在工艺方面,隼形饰、蛇形饰采用浮雕的技术流畅地表现出动物的躯体和器官。
数量众多的大型玉戈――特别是长度近一米的巨型玉戈,又说明这一时期治玉如开料技术的长足进步。
殷墟时期中原文化势力范围的北撤,湖北大部分地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缺乏高等级中心聚落,玉器的发现因此零星。
这一现象一直延续到西周时期周文化的南下才略有改观。
西周早中期之间的黄陂鲁台山墓地出土一批玉器[8],戈、戚等礼器反映出鲁台山墓葬较高的社会等级,玉鱼、象、鸟等动物形象及管、串珠等小型饰件,又折射出西周玉器简化的时代风格。
西周末年诸侯国势力的兴起促进了地方手工业的发展,由此直至战国时期,湖北地区治玉工业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并形成了两大玉器群体:一是主要承袭周文化传统的曾国玉器,一是个性特征较多的楚国玉器。
受当时政治格局的影响,战国时期二者风格明显趋同。
曾国玉器在两周之际及其前后的曾国贵族墓葬中时有发现,枣阳郭家庙、随州均川刘家崖、随州城区义地岗等曾国墓葬常出有环、玦、璜、佩、管、玉片等小型饰件,其中玦、长方形或方形玉片为贯穿曾国玉器始末的常见品。
因此可知,战国早期之前,曾国玉器基本上一直属于周文化体系。
曾侯乙墓出土玉器500余件组[9],是周代玉器最为重要的一宗发现之一。
曾侯乙墓玉器玉料以质地较纯的青玉为主,绝大部分玉器饰有细密、繁缛的纹饰。
器类有环、壁、玦、璜等环状器,佩、多节佩形器,玉梳、剑、琮、镯形器、带勾,以及琀等葬玉。
玉璜、佩是数量较多的器类,且常成对出现,其造型多用双首或双身的龙形,并以突出的云状牙扉表现出龙的首、鳍、爪等附件;纹饰则以云纹、谷纹为基本单元,以加强龙的视觉效果;治玉工艺上广泛采用透雕、镂孔技术。
这种造型、装饰体现了春秋晚期以来玉器新的风尚。
数量较多的双首龙形造型,在稍晚的楚玉中也多有发现。
几件多节佩形器以单块玉料解剖成相连的多节,并将分雕连接、透雕、平雕、阴刻等工艺结合于一体,展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
多件金缕玉璜展现了玉器工艺与缕金细工的结合。
曾侯乙墓中还出土了一些玉料和半成品,有的玉器如镯形器、圆雕玉龙、玉半琮等系改制产品,这些为了解曾国玉器生产工艺及手工业作坊的管理方式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
不过,曾国玉器工艺水平在战国早期之后迅速衰退,与曾侯乙墓级别相当的擂鼓墩M2出土玉器仅有环、壁、璜、料珠等[10],无论是数量还是用料、工艺都较曾侯乙墓相去甚远。
湖北地区春秋早中期楚国玉器目前仅在当阳一带的楚墓如唐家巷、姚家港、赵巷等地有少量发现,器类也只见环、壁、琮、虎形器等,其特征显然承袭自中原周文化。
此后,伴随楚国国力的膨胀,级别略高的墓葬及随葬伴出的玉器广有发现,楚玉出土地点遍及鄂东的麻城、黄国、鄂城,鄂西的丹江口、襄樊以及三峡地区,楚国的中心区域沮漳河中下游一带的江陵、荆门、当阳发现玉器更为集中。
不过总体看来,楚人在玉器方面的成就远不及其其他方面,玉器器类不多且始终以饰品一类占绝大多数。
战国中期之前湖北地区发掘楚墓多以中小型为主,出土玉器的种类多为环、壁、管、珠之类。
不晚于战国中期,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条件下楚国玉器工艺有了较大发展,玉器的切割和抛光技术得到明显的提高。
一些新的材质如琉璃、玛瑙、水晶等制作的器类如环、珠等有较大数量的发现,并已开始出现在汉晋六朝多见的滑石制品,绿松石镶嵌工艺得到了普遍的运用。
但楚玉在器类、造型、装饰等方面仍然缺乏创新。
迄今已发掘的望山、沙冢、包山、天星观等大型楚墓,出土玉器器类也多一如小型墓葬,仍然以壁、璜、佩、带勾等常见,出土数量也十分有限。
战国中期前后楚玉的纹饰已趋于简化,器物多以阴线勾出素边,纹带则以半浮雕的云纹、谷纹为主。
透雕技术广泛地运用于佩类器中,并雕出各种曲体或卷体的龙。
望山M2是战国楚墓中出土玉器稍多者[11],其中可见多件玉器出自同一玉料,结合其玉器质料、工艺的同一性,可窥知当时作坊的组织层次。
楚玉也间或有外来的影响。
位于曾国故地的九连墩楚墓出土玉器略有中原文化的气息[12],而江陵秦家山M2出土的玉覆面可能直接来源于中原地区[13]。
汉玉在江陵、云梦、宜昌、随州、襄樊、老河口、丹江口等地都有出土,其特点多承袭楚风。
由于缺乏高等级墓葬的发现,湖北地区两汉玉器数量不多,器类仅限于壁、环、璏等饰件及印、带勾等小型日用品。
玉器级别较低的情形一直延续到三国两晋六朝时期,除滑石猪之外,其他类别的玉器发现不多。
由于其时长江中游水道作用的大大提升(鄂城甚至一度作为吴国都城),因此玉器出土地点多见于鄂州、武昌、石首、枝江、宜都、宜昌等沿江地带。
唐代湖北地区有数处高级贵族墓葬的发现,其中安陆王子山吴王妃杨氏墓出土有金缕玉佩、嵌玉、绿松石饰件以及大量料器[14]。
湖北地区已发现多座明王、王妃墓,不过因明初薄葬之风甚,出土玉器则只有以钟祥梁庄王墓为量多质精[15]。
梁庄王墓玉器有圭等仿古礼器、佩及嵌玉等饰件、腰带等实用器。
这批玉器运用浮雕、镂空等技法娴熟,人物、花卉等装饰造型圆润,器物多有玲珑剔透之感,展示出走向新的高潮的明代玉器工艺水准。
注释:[1]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湖北松滋桂花树新石器时代遗址》,《文物》1976年第3期。
[2]湖北省京九铁路考古队等:《武穴鼓山――新石器时代墓地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1。
[3]石家河考古队:《肖家屋脊》,文物出版社,1999年。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石家河罗家柏岭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94年第2期。
[4]荆州博物馆等:《钟祥六合遗址》,《江汉考古》,1987年第2期。
[5]湖北省荆州博物馆:《枣林岗与堆金台》,科学出版社,1999年。
[6]荆州博物馆:《湖北荆州汪家屋场遗址的调查》,《文物》1999年第1期。
[7]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盘龙城――一九六三-一九九四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1年。
[8]黄陂县文化馆等:《湖北黄陂鲁台山两周遗址与墓葬》,《江汉考古》1982年第2期。
[9]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
[10]湖北省博物馆等:《湖北随州擂鼓墩二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85年第1期。
[11]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望山沙冢楚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
[12]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枣阳市九连墩楚墓》,《考古》2003年第7期。
[13]荆州博物馆:《湖北荆州秦家山二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99年第4期。
[14]孝感地区博物馆等:《安陆王子山唐吴王妃杨氏墓》,《文物》1985年第2期。
[15]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北钟祥明代梁庄王墓发掘简报》,《文物》2003年第5期。
下篇湖南出土玉器简论章桢湖南出土的玉器反映出这一地域乃是有着较为古老的文化传统。
从考古学角度观察,湖南居长江中游之南部,新石器时代即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其文化的发展,连续而又稳定。
这里有目前发现的世界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存,这一经济形态的出现为后来文化之繁衍奠定了基础。
从这个意义上说,湖南玉器在这片地域的出现,与这一古老的文化传统是有着紧密的联系。
让我们回到悠远的古代,作一次考察湖南出土玉器的神秘之旅。
最早出现于湖南地区的玉器当为距今6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的大溪文化早期,这一地区的玉器传统以环洞庭湖为主要的分布区。
目前已发现的重要地点在资江下游的洞庭湖南岸和澧水中游的澧阳平原。
益阳地区资水下游的一批史前遗址都出土了约为大溪文化早期的玉器,形态简单,均素面,但磨光技术已显成熟(1)。
在这之后,则是较之时代略晚的澧县城头山出土的玉璜、玉环与与玉玦(2),其技艺并没有较前有多大的进步。
从器形来看,这里发现的玉器似与洞庭湖南岸之玉器形态略有不同,其间的文化关系到底是何状态尚不清楚。
由于目前的考古工作尚未积累足够的材料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只好存疑。
但澧阳平原的玉器形态如璜、玦、环等已基本与江汉地区有许多类似。
又与长江下游史前文化的玉器有某些共同的特征,意味着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
不过,目前若说澧阳平原大溪文化时期的玉器来自江汉或者长江下游,似乎还没有十分充足的证据。
大溪文化以降,长江中游的原始文化已经一统江湖,洞庭、江汉,其文化的格局已经达到空前统一。
湖南地区的出土玉器,大溪文化以后,目前已发掘过的数十个属于屈家岭文化时期的遗址尚少有玉器出土。
按理,屈家岭文化是接大溪文化而来,其文化传统具有连贯性,但玉器之缺失,意味着某些观念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长江下游却是有着发达的玉器技术和尚玉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