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历史上第一条茶马古道——陕甘茶马古道(一)-茶贵人
[转载]论中国历史上第一条茶马古道——陕甘茶马古道(一)_茶贵人
![[转载]论中国历史上第一条茶马古道——陕甘茶马古道(一)_茶贵人](https://img.taocdn.com/s3/m/147e5419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10.png)
[转载]论中国历史上第一条茶马古道——陕甘茶马古道(一)_茶贵人从宋代以来,特别是明代实行“茶马交易”政策以来,陕甘茶马古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茶马古道,它对于促进西部经济发展,保证边疆安全和民族团结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陕南从汉唐以来就形成以金州(今安康)为中心的紫阳茶区(包括紫阳、汉阴、石泉、西乡、城固、汉中以及四川保宁府的部分产茶区县)。
在冷兵器时代,战马是主要的作战工具,为了防范边外西番等少数民族的侵扰,维护边疆安全,获取战马,从宋以来就实行用陕西茶产换取边外少数民族战马的“茶马交易”政策。
到明代更上升为国家安边的基本政策,受到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
为运送陕西茶产到边疆,遂形成经紫阳-汉阴-石泉-西乡-城固-汉中-略阳、风翔-河州、兰州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条茶马古道。
研究这一问题,不仅对于阐明陕西在宋明以来的战略地位,而且对于廓清宋明以来北中国茶叶贸易网络结构,论证中国历史上“以绿色换和平”的发展思路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一、中国历史上第一条茶马古道兴起的原因1紫阳茶区的产生和发展陕西是全国饮茶和植茶最早的地区之一。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茶而解” [1] ,说明饮茶自陕人始。
迄至秦汉,秦并巴蜀,使饮茶开始在民间风行。
顾炎武《日知录》说“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 [2]。
到了隋唐时代,饮茶更是以陕西为中心遍及全国郝封愆著《封氏闻见录》记述长安的饮茶风气是“自邹、齐、沧、隶,渐至京师,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 [3] 。
因此,陕西也是全国植茶较早的地区。
到唐代,唐王朝在陕西汉江流域设金州,其境内“西城、安康二县山谷”为唐代陕南茶区的一部分。
宋代,全国茶叶产量35000吨以上,而包括今紫阳茶区在内的利州路和成都府路11州“岁产茶2102万斤” [4] ,占全国总产60.1%,“秦司置司兴元,属官一员掌之职,在收宕昌、高峰、贻峡、文州所买马,类聚发纲,及受本府南郑、城固、洋州之西乡茶引钱,及利洲路军博马,按帛发马,一岁凡一百三十纲六千五百匹” [5] 。
茶马古道景点介绍

茶马古道景点介绍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
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
茶马古道分陕甘、陕康藏、滇藏大概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抵达西亚、西非红海海岸。
2013年3月5日,茶马古道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邛崃段(含平乐骑龙山古道、临济拴马岭古道、天台山土溪、紫荆村古道、夹关宫殿古道、油榨古火(盐)井遗址)保护范围:现存古道占地范围外延1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50米。
2.蒲江段——衬腰岩茶马古道(含建修衬腰岩通路石级竣工碑记)保护范围:衬腰岩山顶上大松树古石板路至长滩湖畔古道,全长470米,古道左右两侧各3米以内。
建设控制地带:古道左右两侧各50米以内。
3.都江堰段——松茂古道(西街段、玉垒段、龙池段)保护范围:现存古道占地范围外延5米。
建设控制地带:西街段、玉垒段古道保护范围外延20米,龙池段古道保护范围外延40米。
4.乐善坊(自流井区)保护范围:以乐善坊所在平台广场为界,面积75.1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东至山脚;南至漆树小学围墙边和南侧建筑围墙边界;西至水体岸边,距乐善坊平台30米;北至乐善坊平台30米建筑墙体。
面积5,477平方米。
5.彙柴口古盐道(自流井区)保护范围:占地范围外延5米。
面积864.5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东至釜溪步行街建筑外墙线;东南至山脚;南至铁路边;西至西侧建筑外墙,距古盐道20米;西南至观音阁外墙和沿古盐道两侧第一层建筑;北至河岸边。
面积1.92公顷。
6.艾叶滩码头(贡井区)保护范围:占地范围外延5米。
面积为122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50米。
面积9,517平方米。
7.贡井老街盐道(贡井区)保护范围:占地范围外延2米。
面积4,434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向东外延30米,向南外延40米,向西外延37米,向北外延30米。
茶马古道的历史

今日我们所谓“茶马古道”,实为源自古代的“茶马互市”,即先有“互市”,后有“马道”或“古道”。
它主要穿行于今藏、川、滇横断山脉地区和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流域,是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式的一条古代商道。
也是我国古代西部地区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中心内容的汉藏民族间的一种传统的贸易往来和经济联系之道。
这种贸易有悠久的历史,远在唐朝就已有文献可考。
中唐以后,茶不但在内地有广大的市场,而且运销塞外。
据史籍记载,早在唐中期,“世界屋脊”上就盛行饮茶之风,汉地物产在藏族地区惟茶叶一项最为人民所喜爱。
当时输入藏区的茶种应有尽有。
如李肇《国史补》下卷中说: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中。
赞普问曰:“此为何物?”鲁公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曰:“我此亦有”。
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诸者,此薪门者,此昌明者,此琶湖者”。
足见唐代已有各种茶叶从内地输进藏区。
宋时内地茶叶生产有了飞跃的发展,“茶马互市”也成为一种经常性的贸易。
政府明文规定以茶易马。
元丰“四年(1081年),群牧判官郭茂询言:`承诏议专以茶市马,以物帛市谷,而并茶马为一司。
臣闻顷时以茶易马,兼用金帛,亦听其便。
近岁事局既分,专用银绢、钱钞,非蕃部所欲。
且茶马二者,事实相须, 请如诏便’。
奏可。
仍诏雅州名山茶为易马用。
自是蕃马至者稍众。
”(《宋史》《兵十二·马政》)。
宋朝统治阶级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南宋人张展曾指出“内以给公上,外以羁诸戎,国之所之,民恃为命”(见《宋会要·食货)))。
几句话是否回答了这个问题?具体地讲,“茶马互市”除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的茶利收入解决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茶马贸易,既维护了宋朝在西南地区的安全,又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
契丹、西夏和女真等的崛起,及其对两宋政权的严重威胁,迫使朝廷保持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维持西南地区的和平安宁,不致腹背受敌,能够腾出手来集中力童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
关于茶马古道的资料[2]
![关于茶马古道的资料[2]](https://img.taocdn.com/s3/m/ee433673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86.png)
关于茶马古道的资料[2]古丝道、茶道、盐道交汇的地⽅在古代,清溪是四川的重要交通枢纽。
当时的牦⽜道、沈黎道、清嘉道交汇于此。
牦⽜道为南⽅丝绸之路北端之⼀段,是四川五路驿道⼲线之⼀,凿于汉代,起⾃凰仪堡(今属荥经县),经清溪、九襄、西昌、云南,达缅甸;沈黎道是连接川藏的主要通道,凿于汉代,起⾃凰仪堡,经清溪、富林,沿⼤渡河进⼊泸定,再达康定,为茶马古道之“官道”,南路边茶主要由此进⼊藏区;清嘉道凿于秦汉,起⾃清溪,经九襄、皇⽊⼊峨边、峨眉达乐⼭,乐⼭的⾷盐由此道运到清溪,再⼊藏区,因以运盐为主,所以有“盐道”之称。
这条重要的古驿道虽然废弃多年,但是出清溪古城北门沿⼭⽽上5华⾥,到达王建古城遗址后,仍可见到保存完好的古道。
王建城遗址呈梯形,南北长600余⽶,东西宽约200⽶。
据汉源县志记载,这⾥是汉武侯的置军旧垒。
为确保清溪县城的安全,唐代的韦臬、李德裕先后于此增置三堡,⾄五代王建置城,故名王建城。
如今旧城已毁,然城外的3处古堡废迹仍然可见,⽽且城尾仍有两户农家居住。
南北⾛向的清溪古驿道从古城中⼼穿过,古道两旁的宅基地⾥虽种上庄稼,⽽残墙破窗犹存,据说这⾥当年也是背夫的⼀个驿站。
背夫们晚上到达这⾥,放下沉重的“背⼦”,吃顿饱饭烫个脚,睡个好觉,第⼆天⼜⾛。
要知道,从这⾥到清溪城,短短5华⾥,背夫们还要⾛整整⼀天!古道约两⽶宽,⽤不规则的⽯块铺成。
古时⽆数的丝绸、边茶和⾷盐就从这经过。
每个⽯块都光溜溜的,可以想象上边留下多少⼈的脚印,浸透了多少背夫的汗⽔。
记者沿古道向深⼭⾛去,越⾛风越⼤,真有“风萧萧兮易⽔寒”的感觉。
据介绍,由此⽽上,翻过海拔2900⽶的相岭⼭到达凰仪堡,约60华⾥。
古道盘⼭⽽上,中间要经过24个“之”字拐,称为24盘。
这天,云雾低垂,站在王建城遗址,相岭⼭直插云霄。
⼭势险峻,道路崎岖,⾏路之难,远⾮当代⼈所想象。
四川是"蜀⼭⽒⼥"的公婆嫘祖发明蚕桑丝绸的地⽅,是中国丝绸的原产地和早期起源地之⼀。
茶马古道

谈起茶马古道,人们往往会想起被炒得红红火火,赫赫有名的川藏、滇藏茶马古道。
那只是西南地区的事,似乎茶马古道与陕西无缘。
其实,茶马古道的主要分布地不在大西南的云贵川,而在大西北的陕甘青新。
在秦岭山脉的高山峡谷,在陕甘地带的丛林草莽荒野,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的古道,这就是中国第一条文明文化传播古道——茶马古道,也叫陕甘茶马古道。
古道的源头位于陕西省南部,汉江上游,秦巴腹地。
有关专家通过考察、考证、研究提出:“陕西是全国饮茶和植茶最早的地区之一,陕甘茶马古道是中国茶马古道的主干道,比西南茶马古道历史更悠久。
”陕甘茶马古道的路线为:从紫阳出发,途经汉阴、石泉、西乡,再过洋县、城固、汉中、略阳,进入甘肃徽县,然后到古河州临夏。
距紫阳县城10里的瓦房店,任河和渚河交汇,上通巴蜀,下接荆湘,便利的交通条件和繁忙的茶叶贸易,使之成为古时商旅马队的市井。
明清时期这里有17家会馆云集于此,上世纪七十年代有7个会馆存留,至今还存有北五省会馆和江西馆。
会馆建筑得豪华精细,见证了当时茶叶的经营规模和盛况。
现在勉县的茶店(古镇)、略阳的何家岩(古镇)等还留有茶马古道的一些遗迹,这也是急需保护的珍贵文化遗产和亟待开发的旅游项目。
神圣的“马帮之路”中国茶叶最早向海外传播,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
据史料记载,在与内蒙古毗邻的边境,中国商人向土耳其输出茶叶。
隋唐时期,随着边贸市场的发展壮大和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茶叶以茶马交易的方式,经回纥及西域等地向西亚、北亚和阿拉伯等国输送,中途辗转西伯利亚,最终抵达俄国及欧洲各国。
民茶折税外,悉官买。
敢藏匿不送官及私贩鬻者,没入之,论罪;主吏私以官茶贸易……为官司擒捕者,皆死。
”乾德三年下诏。
从唐代开始历代统治者都积极采取控制茶马交易的手段。
唐肃宗至德元年,在内蒙古开创了茶马交易的先河,北宋时茶马交易主要在陕甘地区,明万历年间上等马一匹换茶三十篦(计量单位),中等二十,下等十五,正如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在《茶马》诗中写道: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
茶马古道简介

茶马古道简介
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和西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是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
中国茶马古道有三条,第一条是陕甘茶马古道,是中国内陆茶叶西行并换回马匹的主道。
唐朝时发展成为丝绸之路的主要干线之一;第二条是陕康藏茶马古道(蹚古道),主要是陕西人开辟;第三条滇藏茶马古道。
陕甘茶马古道是陕西商人在西北进行茶马互市线路,从长安、汉中到甘肃、宁夏、新疆,到唐朝时,与丝绸之路相连,走向中亚、欧洲,成为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之一。
陕康藏茶马古道—蹚古道,通行地区为陕、甘、川、藏,由陕西商人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形成。
而此时所谓的茶马古道主要的运输工具是骆驼。
茶、马,指的是贩茶换马(这里的茶和马均是商品)。
由于明清时政府对贩茶实行政府管制,贩茶分区域,其中最繁华的茶马交易市场在康定,称为---蹚古道,因此陕康藏茶马古道是当时可以在国内跨区贩茶的茶马古道。
川藏茶马古道是陕康藏茶马古道的一部分。
滇藏茶马古道,由云南向北进入西藏,向南入不丹、尼泊尔、印度境内(此为滇越茶马古道),直到西亚、西非红海海岸。
陕西、四川、云南的茶马古道哪家最强

陕西、四川、云南的茶马古道哪家最强作者:任升来源:《中文信息》2020年第04期摘要:同样是茶马古道,为什么相当一部分人一提起茶马古道就想到了云南、四川,而最早、正统的陕西茶马古道反而不被承认。
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揭开茶马古道的神秘面纱,从而得出答案。
陕西的二条茶马古道最强,四川次之,云南最后。
其他各地的茶马古道只能说是陕西、四川茶马古道的延伸或分支。
关键词:茶马古道;历史;哪家最强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4-0-01为什么会有茶马交易?《明史》载:“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
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而明制尤密。
”番,旧时对西部边境各少数民族的稱呼,主要指藏族、羌族。
一、茶马古道简介1.中国茶马古道中国茶马古道分为:1.1陕甘茶马古道。
是中国内地茶叶西行并换回马匹的主道。
是古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之一。
1.2陕康藏茶马古道(蹚古道)。
始于汉代,由陕西商人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形成。
由于明清时政府对贩茶实行政府管制,贩茶分区域,其中最繁华的茶马交易市场在康定,称为蹚古道。
1.3滇藏茶马古道。
真正形成于清朝。
1.4川藏茶马古道是陕康藏茶马古道的一部分。
2.研究茶马古道历史意义重大。
同样是茶马古道,为什么相当一部分人一提起茶马古道就想到了云南、四川,而最早、正统的陕西茶马古道反而不被承认。
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揭开茶马古道的神秘面纱,从而得出答案。
以前没人叫茶马古道,茶马古道的名称是云南的几位学者起名并被广泛传播。
但是,最早的茶叶交易并不是在云南。
(1)茶马古道历史久远。
处于当时大背景下的人们对于茶马丝绸布匹交易司空见惯,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和深远影响,加之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忽视了对历史文化的研究,由茶马古道所辐射的文化力被隐藏了起来,随着时间的消逝,那个时代的人们一茬茬去世,等到我们看到并想到应该重视时,我们失去了一线资料的来源,只能在史志书和其他书籍的只言片语中查找茶马交易文化。
秦商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1062018.01观察思考 VIEWPOINT自从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热播以来,以主人公周莹为代表的一代秦商形象开始走进人们的视线中。
秦商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商帮之一,在历史上曾经占据显赫的地位。
中国第一条茶马古道——陕甘茶马古道,第一条盐马古道——定边盐马古道,最早的“合伙股份制”企业制度,最早的贸易中介等成就都是秦商创造的。
经过漫长岁月的沉淀,如今的秦商文化和秦商精神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在当今“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积极发挥现代秦商的文化和精神,对于推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与合作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秦商文化的起源与精神明朝初年,政府推行“食盐开中”“输粮换银”的经济政策,偏居西北的秦商由此孕育而生。
鼎盛时期,秦商会馆遍及全国,比如北京的“关中会馆”、河南上蔡的“山陕会馆”等,秦商人的生意遍及全国,甚至出走国门。
秦商的经营领域主要集中在食盐、茶叶、布匹、药材、烟业、酿酒、典当、木材八大行业。
逐渐壮大的商帮也以“忠、道、勇”为精髓打造了一代秦商精神。
秦商文化是由历代商帮杰出人士励精图治、艰苦创业、诚信经营塑造出来的秦商整体形象,秦商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历代秦商的努力。
陕西地处黄土高原,又是十三朝古都,历史的沉淀和个体的努力组成了秦商特有的文化基因,这种文化基因支撑了秦商人在中国商业历史上创造的一个个辉煌历史。
秦商文化从起源到发展,从发展到传承是秦商精神的薪火相传,是商帮文化在现代商业社会历久弥新的新文明建设,是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
商帮文化强大的地缘效应和对整个商业社会的推动作用都是巨大的,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秦商文化与秦商精神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秦商文化凝聚出一代秦商精神,以“忠”为核心价值、以“道”为经营理念、以“勇”为特色的主要内容的精神架构以及所包含的时代精神、开拓精神、求富精神、创业精神、敬业精神、诚信精神、节俭精神、忠义精神等科学内涵。
乘势而起的时代精神。
抓住机遇,与时俱进是陕西商人崛起的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载]论中国历史上第一条茶马古道——陕甘茶马古道(一)
_茶贵人
从宋代以来,特别是明代实行“茶马交易”政策以来,陕甘茶马古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茶马古道,它对于促进西部经济发展,保证边疆安全和民族团结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陕南从汉唐以来就形成以金州(今安康)为中心的紫阳茶区(包括紫阳、汉阴、石泉、西乡、城固、汉中以及四川保宁府的部分产茶区县)。
在冷兵器时代,战马是主要的作战工具,为了防范边外西番等少数民族的侵扰,维护边疆安全,获取战马,从宋以来就实行用陕西茶产换取边外少数民族战马的“茶马交易”政策。
到明代更上升为国家安边的基本政策,受到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
为运送陕西茶产到边疆,遂形成经紫阳-汉阴-石泉-西乡-城固-汉中-略阳、风翔-河州、兰州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条茶马古道。
研究这一问题,不仅对于阐明陕西在宋明以来的战略地位,而且对于廓清宋明以来北中国茶叶贸易网络结构,论证中国历史上“以绿色换和平”的发展思路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一、中国历史上第一条茶马古道兴起的原因
1紫阳茶区的产生和发展
陕西是全国饮茶和植茶最早的地区之一。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茶而解” [1]
,说明饮茶自陕人始。
迄至秦汉,秦并巴蜀,使饮茶开始在
民间风行。
顾炎武《日知录》说“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 [2]。
到了隋唐时代,饮茶更是以陕西为中心遍及全国郝封愆著《封氏闻见录》记述长安的饮茶风气是
“自邹、齐、沧、隶,渐至京师,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
[3]。
因此,陕西也是全国植茶较早的地区。
到唐代,唐王朝在陕西汉江流域设金州,其境内“西城、安康二县山谷”为唐代陕南茶区的一部分。
宋代,全国茶叶产量35000吨以上,而包括今紫阳茶区在内的利州路和成都府路11州“岁产茶2102万斤” [4]
,占全国总产60.1%,“秦司置司兴元,属官一员掌之职,在收宕昌、高峰、贻峡、文州所买马,类聚发纲,及受本府南郑、城固、洋州之西乡茶引钱,及利洲路军博马,按帛发马,一岁凡一百三十纲六千五百匹”
[5] 。
而陕西植茶的大发展则主要是在明清两代。
明承宋制实行“茶马法”。
由于地理位置和茶叶品质方面的原因,朝廷十分重视陕、川之茶。
《明史·茶法》除末尾一段提到其他茶区以外,几乎全部篇幅都记载了陕、川茶叶史实。
当时,“中茶易马,
惟汉中、保宁;而湖南产茶,其直贱。
”
[6]
文中所称“汉中”,当指汉水上中游这一地域,而非仅限于今汉中地区。
民国《西乡县志》载:“汉中之茶产于西乡,西乡茶地惟三里耳。
三里去县又四百里,经豺狼虎寇之窟,比以加赋。
其民昼夜治茶不休,男废耕,女废织,而莫之能办也。
”
[7]
自明至民国,紫阳茶运销西北,多先集结于汉中、西乡。
所以当时的汉茶,实际上多为今紫阳县所产。
清乾隆以后,湖广川湘一带的破产农民大量涌入紫阳。
他们占据山林,垦荒种粮,同时恢复了茶叶生产。
民国《西乡县志》称:“至清代,陕南唯紫阳茶有名。
”
[8]
据安康专区茶叶指导所考证,清代中叶紫阳区各县最高年总产茶曾达1500吨,其中紫阳县1000吨以上。
后因左宗棠西征,湖南茶大量涌入西北,紫阳茶受到排挤,渐渐萎缩。
顺治初年,因为清王朝统一全国的战争正在进行,所需军马量大,故需要通过茶马法来获取。
《大清会典》载:“陕西茶法,给番易马。
初差御史巡视,后归巡抚兼理,他省凭引招商”[9]。
其后由于全国逐渐统一,疆域扩大,清廷在察哈尔等地建立了广阔的牧场。
同时,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也不必非通过卖
马的途径换茶,茶马法慢慢失去了作用。
顺治末年,茶马法衰落,紫阳也于1661年(顺治十八年)“奉文撤取执引商人所立之茶店”
[10] ,紫阳县境内茶叶生产也逐渐衰落。
民国《紫阳县志·地理志》在谈到清末民初该县茶叶生产状况时说:“茶麻以西南区及蒿坪河一隅为最多,茶之原质、色香味较他处所产俱胜。
谷雨前毛尖尤称上品,唯制法不精,行销地向复加以限制。
”
[11] “光绪间价尤低廉,多有毁去茶树者。
近年茶价稍昂,植者渐广。
”
[12]
抗战期间,湘、皖等省茶区相继沦陷,交通阻塞,南方茶叶无法运销西北;而紫阳茶不但未受战争影响而停滞,销路反而扩大。
它不仅销往西北各省重要城镇,而且向为皖、湘茶叶销场西安、鄂北、豫南,也有紫阳茶销售,大有供不应求之势。
解放战争期间,该县茶叶生产处于稳定状态,没有新的发展。
至1949年底,全县茶园面积20000亩,总产545吨。
2宋以来的茶马交易初兴
宋朝,茶叶由民户进行生产,但是交易却为官府垄断,官府对茶业实行专卖,即征榷制度。
国家置6处榷货物司专管茶叶税收等事务,又设13场作茶叶交易市场。
965年(乾德三
年)下诏:“民茶折税外,悉官买。
”“敢藏匿不送官及私贩鬻者,没入之,论罪;主吏私以官茶贸易及一贯五百,并持杖贸易、为官司擒捕者,皆死。
”
[13]
宋朝末期,宋王朝与辽、金、西夏等政权战争频繁,军马需求量很大,宋王朝虽采取种种措施,仍然不能满足要求,不得不转而买番马。
1067年(治平四年),“以成都府路岁输绢三万给陕西监牧司(买马),自是番部马至者众,官军仰给焉”
[14]。
但是,国家库藏本虚而战争连年,用金帛买马难以长期持续。
而茶叶本有积压,西北少数民族又极缺茶,用茶叶买马便成为必然的事情。
1074年(熙宁七年),大规模实行用茶买马法。
此后10余年间,属京西南路金州辖的紫阳茶区及蜀道茶叶贸易空前繁荣,有记载道:“蜀道茶场四十一,京西路金州为场六”
[15]。
宋代的茶马交易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紫阳茶叶的生产与发展。
元代蒙古贵族统治者因本身来自盛产名马的游牧民族,不乏马,固废茶马制。
茶叶经营复行榷,由官府发卖,“私自采卖者,其罪与私盐同”
[16] 商人贩易茶叶“必令赍引,无引者与私盐同” [17] 。
茶引之外,又有茶由,专发给零星买卖茶叶者。
明政府为了安抚边外少数民族而在陕西实行的“茶马交易”特殊政策,为陕西茶叶在中国西部迅速崛起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
在冷兵器时代,战马是基本作战工具,养购战马是巩固国防的军国大政。
而“西番素产马”
[18] ,陕西“洮、泯、河州、西宁等处所沿边夷即古之土番”
[19] 。
因此,陕西是当时军马的主要供应地,“骁腾可用者无逾陕西”
[20]。
同时散居在陕西边外的西北少数民族,主要是“西番”的藏族,对明政权疑虑观望,朱明王朝担心他们与元朝残余势力联合起来对抗明军,因此,对其采取了笼络控制的策略。
而当时“西番”对中原在经济上的依赖主要是茶,他们游牧为主,嗜奶酪,绝蔬菜,主要从茶叶中摄取维持生命所需要的绿色物质,因此“不得茶,则困以病”
[21]。
为了从其手中换取战马并从经济上制约其侵扰中原,明政府继承并进一步完善了唐宋以来用茶马交易作为安抚少数
民族的“以茶易马法”,通过“茶马交易”
把边境贸易与边防建设结合起来,以边境贸易来促进边防建设,“用茶易马,固番人心,且以强中国” [22] 。
明代,茶马交易成为一项重要制度,被统治者认为是“摘山之利,以易充厩之良” [23] ,从而“制番人之死命” [24]
的强有力手段。
当时茶叶分官茶和私茶两种,皆输边易马。
朝廷设茶马司,其下又先后置洮州(治在今甘肃临潭)、秦州(治今甘肃天水)、河州(治在今甘肃临夏)等茶马司。
洪武(1368—1398年)中,又于陕西等处设茶马司,同时有用严刑峻法限制民间私相贸易,乃至饮茶:“私茶出境者与关隘失察者律并凌迟处死。
”“民间蓄茶不得过一月之用。
”
[25]
紫阳茶在明代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明初,朝廷明令汉中府属茶叶输边易马。
1371年(洪武四年),奏准:“陕西汉中府金州,石泉、汉阴、平利、西乡县茶园,每十株官取一分;其民所收茶官给价。
无主者,令守城军士薅培,及时采取,以十分为率:官取八分,军取二分。
每五十斤为一包,二包为一引,令有司收贮,于西番易马”
[26]。
并特地制定汉中府茶例:“岁办茶二万六千斤,兼以巡获私茶四,五万斤易马,其于远地一切停止。
本地茶园人家,除约量本家岁用外,其余尽数官为收买”
[27] 。
当时,东南如浙、闽、湘等茶叶产地远离边关,路途遥远,运输不易,故私茶出境数量远不如紫阳茶区。
紫阳茶区因靠
近西北,运输便利,私茶出境者多,民间交易较为频繁。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用马所易茶不能满足需要者,大多从这一带输入。
明廷有鉴于此,在洪武中令陕西苑马寺卿及属员等,每岁“自三月至九月,每月差行人一员于陕西等处,省谕吧隘关口头目,禁约私茶出境。
”
[28]
后又专设巡茶御史一职掌其事。
万历年间还在陕西的渔渡坝(今镇巴县境内,近紫阳)、四川的鸡猴坝两处设立府佐,率领州、县官兵,防止“私茶”出境。
在运销制度和茶叶收、售机构设置方面,于紫阳茶区也规定得特别严密。
据《明会典》载:“若汉中私茶之禁尤严。
凡中茶有引、由,出茶地方有税,贮放有茶仓,巡茶有御史,分理有茶马司、茶课司,验茶有批验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