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一日一练)2020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新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2020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届⾼三第⼀次模拟考试语⽂试题及答案解析成功⽆捷径,想着点⼦去找捷径的朋友,注定不会有收获。

认认真真,勤勤恳恳,⼀步⼀个脚印,懂得坚持的朋友才会是最后的赢家。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2020届⾼三第⼀次模拟考试语⽂试题及答案解析,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试卷试题⼀、现代⽂阅读(36分)(⼀)论述类⽂本阅读(本题共3⼩题,9分)阅读下⾯的⽂字,完成下⾯⼩题。

⼈⼯智能机器⼈写的诗、画的画、作的曲并不能被称作艺术品,因为艺术是创作者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其主观情感的呈现,⽽艺术活动更多是⼀种创造的过程,它充满感性⾊彩,⼈类艺术创造最⼤的特征就是情感化。

⽽⼈⼯智能是理性的,它整套艺术⽣产逻辑基于数据,即便⼈⼯智能的⽂艺创作开始加⼊情感激发和随机化模块,但创作的内容仍然是从⼤量作品中提取、分解、组合⽽成,这种重组⽅式不能称为情感化的艺术创作。

⼈⼯智能⽬前没有可能创造与⼈类智⼒相当或者超过⼈类智⼒的作品,因为极具个⼈⾊彩的创造性活动是⽆法复制的。

⼈类对⼈⼯智能⽂艺创作能⼒的抗拒和排斥,⼀⽅⾯基于主观情感上的“⼀时难以接受”,因为在⼈⼯智能时代,⽂学艺术可能会是⼈⼯智能机器⼈留给⼈类的最后⼀⽚施展才华的乐园;另⼀⽅⾯,⼈⼯智能在⽂艺⽅⾯的“造诣”,尚处在“低幼”阶段,离⼈类的⽂艺创作⽔平还差很远,并且在相当长⼀段时间内,仍然难以跟⼈类匹敌。

以微软机器⼈“⼩冰”的绘画作品为例,乍⼀看,颇具“艺术⾊彩”,但仔细观察会发现那些作品仍然难以摆脱元素堆砌的痕迹。

就像“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这个主题,⼩冰所画的内容基本上都在“建筑”“⼈”“家具”这⼏个模棱两可的元素上来回重复。

⽽即便是输⼊“城市”这个关键词,⼩冰依旧会把城市跟椅⼦、时钟这类元素联系到⼀起,画作也不算完整,甚⾄过于抽象。

⼈⼯智能对于⼈类⽣存现实基础的改变,迫使⼈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作家和艺术家在艺术活动中的地位、艺术存在的意义及其终极⾛向等⼀系列问题。

2020最新高中毕业班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

2020最新高中毕业班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说明:一、本试卷共8页,包括7道大题2l道小题,共150分。

其中前3道大题(10道小题)为选择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二、答题前请仔细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按照“注意事项”的规定答题。

三、做选择题时,如需改动,请用橡皮将原选涂答案擦干净,再选涂其它答案。

四、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与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宇,每对的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A.折.耗/折.中舍.弃/退避三舍.差.强人意/差.之毫厘B.供.应/供.词当.场/安步当.车曲.突徙薪/曲.高和寡C.颤.音/颤.栗载.体/载.歌载舞大处落.墨/大大落.落D.散.漫/散.步倔强./强.弩之末靡.靡之音/望风披靡.2.依次填入下列各旬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____________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改革创新”这一深化教育改革的主题。

②非政治化是《奥林匹克宪章》所规定的,一些人口口声声________自己是《奥林匹克宪章》的维护者,却明知故犯,把奥运政治化。

③直到今天,牛奶仍然没有真正走进所有的中国家庭,很多人并没有真正认识到牛奶对于强健人们__________的重要性。

A.阐明标明体质B.阐明标榜体魄C.阐释标明体魄D.阐释标榜体质3.下列各旬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对于主持人读错音,有人觉得无伤大雅....,但其声音经电视等媒体一传播,再小的错误也会放大,因此应当特别注意。

B.试想,连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都自言不是永远的称职博导,更何况望其项背....的那些年迈的博导们了。

C.一些作者的文字功底不足,往往错字连篇,病句百出,其错误之多,常令编辑目不暇接....,想帮助修改都改不过来。

D.姚明意外受伤,近几场赛事只能作擘上观....,但火箭队仍然取得了22连胜。

有人认为他们很有些运气成份。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处在汽车时代,攀比之风盛行,不但收入一般的工作人员买了汽车,而且白领、金领们也都“伤筋动骨”地买了高档汽车。

(暑假一日一练)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暑假一日一练)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2019学年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世家”一词,较早见于《孟子》:“仲子,齐子世家也。

”(《滕文公》下)赵岐注“世家”为“世儿卿大夫之家”。

司马迁著《史记》,有“世家”一体,主要叙述世袭封国的诸侯的事迹。

后世言“世家”或“世族”者,大多据《孟子》和《史记》引申,泛指门第高、世代做官的人家。

在中国封建社会,虽然世家大族的形成有多种途径,如或因军功封侯拜相、子孙袭其封爵禄位而成,或以经商致富跻身官僚而成为一方望门,但是最普遍的还是由读书进入仕途而遗泽后代以成者。

在封建社会,广为流传的这两句话:“满朝赤紫贵,尽是读书人。

”极扼要地道出了文化在封建世家形成过程中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封建世家在形成之后,为保持长久不衰,一方面是兼并土地,广积田产。

但是,仅有田产,并不足以保住富贵与名望。

如果政治上衰落,财产随时都有被势家夺去的危险,所以,比财产更重要的是要使后代子孙具有跻身官场、谋取显官要职的能力。

为此,他们的主要做法就是督子读书,尤其是那些由科场起家的世家大族,对文化尤为看重。

如果说在封建社会里家庭是社会文化传播的媒介之一,那么,世家大族在这方面显然施展着比一般家庭更大的作用,即在相当程度上发挥着传递文化的职能,并形成这样的运行轨迹:文化——仕宦——世家(官僚兼文化)——文化。

这就是封建世家与文化之间的因果联系和相互作用中国封建时代的家族制极其强固。

历代统治者为鼓励孝悌友爱等人伦道德,对世代同居之家常有褒奖,使聚族而居的封建家族制度得到强化。

那种三世同堂、九代同居、珍重门弟与世系的特点,使家族由居住地域的稳定性形成一种超稳定形态。

一个家族,就是一个稳定的人际团体,从而导致文化也像家族的延续一样,在一个稳定的群体内传递与延伸。

这样,在前面所说的文化运行轨迹中的后一个“文化”,也就具有了某种“家学”的特点。

譬如:东汉时期统治者力倡经学,不少世家大族靠经学起家,竞相以经学传授后辈,于是,某一门经学便成了某个世家大族的“家学”。

2020年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试题附带答案

2020年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试题附带答案

2020年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试题附带答案高三了,大考在即,高三励志正当时,为了自己,为了父母,加油。

无忧考网分享一些高三励志的短句子,为你的高三加油,也期待高三励志的你,能闯出一片天地,高考金榜题名,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2020年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9—2020年度高三第一次联合质量测评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家国情怀是一种人类的共通意识,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

第一,家与国的统一性。

中国社会以家为本位。

西安半坡所发掘的距今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有着大量的适合于一夫一妻居住的小屋子,显然,家是这个部落的基本单位。

由家到家族再到胞族,由胞族到胞族联盟,在此基础上,扩大到非血缘关系的社会联盟,由此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准国家性质的社会。

尽管此后在国家层面上,血缘关系的实际意义有所淡化,但它一直是中国社会结构的精神纽带。

家庭伦理用于治国就成为政治原则。

治家与治国具有内通性,所以《大学》说“治国必先齐其家”,“一家仁,一国兴仁”。

第二,国与族的统一性。

国是政权概念,族是种群概念。

中国这块大地上,存在过许多民族。

这许多民族,不管是共时态存在还是历时态存在,均可以寻到某种内在的关系。

族与族之间的关系有两种:一为血缘性;另为社会性。

民族之间不只是存在着血缘性的关系,也还存在社会性的关系,其中最主要是文化关系。

文化关系当它内化为民族精神,就具有类血缘的意义,这就是说,民族不只是具有自然的血缘性,还具有文化的血缘性。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诸多民族是有共祖的。

共祖不是一位,而是多位,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炎帝和黄帝。

炎帝和黄帝不独是华族的共祖,也是诸多少数民族的共祖。

《山海经》云:“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

”“颛顼(黄帝孙)生驩头,驩头生苗民。

(暑假一日一练)2020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暑假一日一练)2020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2019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宋词中,词人频频以水入词,传情达意,主要是因为水与词的特质相通。

词“以清切婉丽为宗”,水的运用使得这一盛行于秦楼楚馆的文体洗尽铅华,增添了一分清婉、灵动和含蓄。

“诗庄词媚”,词较于诗有更多儿女情长、爱恨相思的描写,文人词更侧重内心对恋情的执着与迷惘,借助水这一意象,既突出恋人的柔情和恋情的纯洁,又显得含蓄蕴藉、缠绵悱恻。

婉约词主言情,尚含蓄,涓涓细流恰可将那些要眇之情、凄迷之境娓娓道出,并将其表现得欲露而不露。

即使是豪放词,也宜表达得沉绵深挚。

流水恰可进行一种缓冲,使之于豪壮中更显沉咽缠绵、刚柔并济。

水具有流动性和传递性,视线随着流水放射出去,心中百感也随之生发、释放。

范仲淹的《苏幕遮》由天到地,由黄叶到秋水,接天连地的一江秋水,在带动词人视线移动的同时,更将思乡之情、羁旅之倦吟唱出来。

水的绵绵不断常常带动着忧思情感的传递,水又是没有约束性的,象征着情感的一发不可收。

“离思迢迢远,一似长江水。

去不断,来无际。

”(欧阳修《千岁秋》)流水缠绵、源源不绝,激发人绵绵不断的情思,离人的目光、伊人的相思,都可以顺着流水延续千里。

流动的水连接两地、贯通两心,分离的人可以以水传情,可以思接千里。

古代交通不便,横亘于前的江河湖海是词人与恋人、友人的阻隔,也是与家乡、亲人的阻隔;同时,水也可以代指无法逾越的抽象意义上的阻碍或心灵隔阂,如故国、亡人、无法企及的爱情、对往昔的追忆等。

山遥水远,音信难托,水的阻隔性令牵挂、思念无法传递,郁结于心,只有将这份怅惘诉诸流水,“望极蓝桥,但暮云千里。

几重山,几重水”(张先《碧牡丹》)。

于是,常借助飞翔的大雁、水中的游鱼来逾越流水的阻碍,传递思念,“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2020高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2020高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分编为四组,其中加点字注音全有误的一组是( )①症.(zhèng)结②倾.(qīng)注③解.(xiè)元④龟.(jūn)裂⑤闷.(mèn)热⑥奔.(bēn)小康⑦压.(yà)根儿⑧一气呵.(hē)成⑨莞.(guǎn)尔⑩暴虎冯.(píng)河A.②④⑦⑧⑩B.②③⑥⑦⑩C.①③⑤⑦⑨D.①③⑤⑥⑨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景仰利欲熏心计日成功一言以蔽之B.蜂拥贸然行事戛然而止万变不离其宗C.松弛骨鲠在喉察颜观色防民之口胜于防川D.木讷山青水秀即景生情王顾左右而言他3.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最近陈水扁搞的这一系列“去中国化”的行径,定将受到历史的惩罚。

②市教委要求各高中校以这次课程改革为,加大实施素质教育的力度。

③真正的笑意,有如金秋的稻香,可以永远在人们的心底,温馨,恒久。

④多少年来,中国希望举办奥运会的梦想成为现实,怎能不令人惊喜!A.卑劣契机沉积竟自B.卑劣突破沉淀径自C.卑鄙突破沉积竟自D.卑鄙契机沉淀径自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他有便宜从事....的职权,地方性和局部性的问题,可以全权处理。

B.光头后卫罗伯托·卡洛斯和同胞弗拉维奥·孔塞桑胼手胝足....同屋而睡。

C.人体炸弹或许威力不大,但以牺牲肉体为代价的做法却极其残忍,就恐怖手段而言,恐怕无出其右....了。

D.作为面积只有1万多平方公里,70多万人口的阿拉伯国家,多哈举办了历史上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亚运会,其成功地举办令人高山..仰止..,让两年后举办奥运会、四年后举办亚运会的中国倍感压力。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新华网北京6月14日电,国务院公布的“劳动保障监察条例”规定,逾期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的用人单位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2020届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考试1(含答案)

2020届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考试1(含答案)

2020届高三语文模拟考试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如果说历史主义来自科学理性,那么另一种潜在话语——功利主义,则源于消费的理念。

功利主义基于实用的立场,将历史作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在我们的时代就表现为消费历史。

对比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现实主义立场,这种功利主义的谬误在于历史的“大义”消失了,只剩下“小利”。

艰辛的血与火、激情昂扬的抗争与奋斗、美好的未来想象都被轻飘飘地耸身一摇,像狗抖落毛皮上的水滴一样,全部抛弃。

这从那些最为风行的网络文学主题中就可以看出来,曾经在现代革命被打倒的帝王将相又回来了,并且以与绝对权力相匹配的绝对道德的面目出现,就像那些痴女和迷妹受虐狂似的拜倒在霸道总裁的脚下一样,此类文本将做稳奴隶或者攫取权力奴役他人作为最终的目标。

这不啻是一种历史的逆流,新文化运动以来辛辛苦苦一百年,一觉回到了运动前。

它们的历史观——反进化论的思维,回到了退化论。

而修真玄幻类的小说则只有在历史架空的异质时空才会发生,它们躲避现实,从历史中逃逸。

在这个逃逸的过程中,就像盗墓贼一样,窃取历史的遗产并且将它们作为休闲装饰物和消费品以自肥。

历史在消费逻辑中不仅不是一笔丰厚的遗产,反而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是一项召唤我们去偿还的债务。

但是哪怕历史的幽灵始终徘徊不去,消费者也不想听从任何历史债务的召唤,他们只想逃债,用戏谑的方式扮演忘记一切的智力障碍者,或者摘取历史中可以提炼出使用价值的内容,并将之生产为衍生最大化的文化商品,投放于市场。

2020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卷 语文(一) 学生版

2020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卷 语文(一) 学生版

2020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卷语 文(一)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一、(辽宁葫芦岛市六校2020届高三联考)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杨景龙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

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

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逃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自李璟《摊破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

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出机杼。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显明,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独特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2)不应有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3)王夫之《姜寨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诗经.采薇》中“以哀景写乐”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马致远《寿阳曲·远浦帆归》)2.按要求选择(5分)(1)他乡偶遇多年未见好友,以下句子最适合表达此时情感的一项是()(2分)A.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B.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

C.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

D.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项是(. )(3分)不同的解答,你必须明白这些经过,才可以利用前人的收获,免得绕弯子甚至于走错路。

A.许多人都曾经思虑过、讨论过其中每一个问题B.其中每一个问题曾经许多人都思虑过,讨论过C.其中每一个问题都曾经许多人思虑过,讨论过D.许多人对其中每一个问题都曾思虑过,讨论过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3-7题。

(16分)文学社会学的“摆渡”罗时进①中国古代诗文,从先秦到唐宋是各种文体的萌生、成长、形成阶段;明清诗文自然也有成长,甚至出现显性的发展,但这种发展是与回溯、总结相伴的。

也正因为如此,诗文二体迄于唐宋,内部结构方面的问题很多,而至明清则外部关系问题更加突出。

虽然,几乎所有称之为“外部关系”方面的问题在唐宋乃至先唐时代都有,但显然不如明清时代那样全面集中、高度呈现,这不免使人好奇。

而正如文学内部结构具有相关性一样,外部关系问题之丛生往往表现为两种形态:一是链式的,一是树形的。

前者是问题套连着问题,后者是主要问题旁生出诸多问题。

这种复杂状态尤其能够激发出研究兴趣。

因为,如欲抵达明清诗文的本真,理解其文人、文心、文本之感人处,不将诸多“外部”关系梳理清楚,会多少有些隔靴搔痒。

②这也就是自己这些年在明清诗文研究方面比较侧重于文学与社会关系的主要原因了。

但文学社会学是一条并不平坦的道路。

我们知道,文学同时属于个人智慧、文本形式和社会结构这三个领域,从任何一个领域出发,都可能抵达文学世界。

不过应该承认,这三者与文学世界不是等距离的,而文学社会学研究较之其他方法更容易发生偏差,罗贝尔·埃斯卡皮在写作《文学与社会》时已经注意到相关问题:真正从社会学角度出发的研究明显地被忽略了,即使在按照传统方法编写得最好的文学史教材中也是如此。

有时候作者意识到了社会维数,并试图加以描述,可是,由于缺乏严谨的、专门的方法,因而他们还是经常当了人与作品这个传统框架的俘虏。

历史的深度仿佛在一块两维屏幕上被压扁了;文学事实因此受到扭曲,就同一张世界地图在平面投影上的失真情况一模一样。

③在1950年代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文学社会学是学者们最习惯使用的研究方法,这一方面是受到传统的“知人论世”说的影响,一方面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

知人论世的理念本来很好,是理性而科学性的,也是感性而人文化的,但因为被意识形态所左右,变得图式化、标签化、简单化了,文学社会学的理论意义也随之耗散殆尽。

新时期初人们一梦醒来时,它不可避免地获得了一个“庸俗社会学”的恶谥,以至于有学者明确声明:“什么方法都好,就是不能容忍社会学方法。

”尽管不断有学者将文学社会学与其他国外文艺理论、方法并论加以介绍,为其科学性与可行性辩护,但似乎总难洗白。

在研究过程中,许多研究者的课题高度接近甚或深度切入了文学社会学之要义,却仍然回避这一命名。

命名或可回避,但文学发展的史实无可回避。

④研究实践与命名的脱节,还与强调文学学科的主体性有关。

自从文学社会学在欧洲成为一个学派并产生了影响后,他们的一些社会学著作中便往往堂皇地将其作为内容设定了,使社会学的疆域得到拓宽。

虽然对这一学科发展思路无可置喙,但也不免会产生一个疑问:文学社会学是文学研究的对象,还是社会学研究的范畴?⑤其实,随着学科壁垒的打破,这个问题在宏观文学史意识中早已淡化了。

即使要细究,不少历史学著作中都专论文学家与文学发展,文学研究者以之为自然而然,如果社会学、考古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纳入文学,又何尝不可,何损文学的学科主体性、学术自足性呢?今日学术之大、之新,往往由通、由博而生,阐他域以辅文学是好事,反之亦然,其理实不待详辩。

⑥当然,文学社会学是立足文学而借由社会学的摆渡,这与站在社会学角度研究文学还是有所不同的。

前面用了“船到桥头”的比喻,不妨还以“船”来说吧。

文学社会学的“船”上应该载有文人、文学作品、文学生活——这是一艘由文献与文心构建的“文学之舟”。

研究它与历史、时代、社会、阶层、制度、家族、社群、城市、地理等的关系,犹如讨论行船与气候、航道、水流、风力、崖岸、景观之间的影响,这是文学本体与某些客观环境的诠释与对话,其欲抵达的方向是文学史的构成及其发展规律,而不是其他。

⑦不言而喻的是,“文学之舟”要航行到目标,需要的动力因素很多,文学社会学只是多种研究方法之一,是研究合力的组成部分,尽管立足于文学,仍不免有偏至性。

这种偏至性决定了它所能够解决的只是部分问题,而不可能是全部;对文学史的构成及其发展规律的探讨,起侧翼支持或补充作用,而不能替代他翼之重要作用。

3.第①段加点词语“隔靴搔痒,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4.第②段引用罗贝尔•埃斯皮卡的话论证“文学社会学研究更容易发生偏差”,请具体分析这一引用是如何证明观点的。

(3分)5.下列对“文学社会学”这一概念的理解与文意不相符的—项是()(3分)A.文学社会学因为受意识形态左右而使其理论意义耗散殆尽。

B.文学社会学研究一度出现过研究实质与研究命名的不一致。

C.文学社会学既是文学研究的对象,也是社会学研究的范畴。

D.文学社会学对文学的发展与演变起到侧翼支持或补充作用。

6. 第⑥段以“船”设喻,对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A.使自己的论述更加形象生动,使自己的观点更具说服力、更易于理解。

B.文学社会学的“船”应该载有的相关内容,正是其研究的立足点所在。

C.以行船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影响,形象地说明文学本体相对应的独立性。

D.形象地说明如何从社会学角度研究文学,阐明文学与社会学之间关系。

7.试简要概述作者对“文学社会学”的论述过程。

(5分)(二)阅读下文,完成8-11题。

(15分)村庄里的草木晓寒①在我的认知里,村庄是存在于一种秩序中的。

山和水,土地和房屋,各安其间,井然有序。

村庄里的草木,同样遵从于一种秩序,沿着时间的铁轨穿过风、阳光、雨水,穿过很多东西,从来不知道偷懒,也不会有所偏倚,一生都在重复一条春荣秋谢的路。

它们以不同的姿势贴近村庄,像一床被子把村庄覆盖,假使一个陌生人像翻书一样把它们轻轻地揭开,村庄的秘密便会不再缓冲地暴露在眼前。

黛色的屋顶、炊烟、牛羊,一垄一垄的稻子,弯着腰劳作的农人。

我是在草木里长大的,从来不怀疑草木的忠诚,它们不会让一个外来者轻易地窥探,习惯了用自己的枝枝叶叶,守护着村庄的私密。

②进入城市以后,我经常会在无眠的夜里找寻最初的记忆,希望以此来安慰不断入侵我内心的怀想。

但我在一番搜肠刮肚之后,发觉小时候的事情早已忘得一干二净。

我只记得端午节时插在大门边的蕲艾、菖蒲,还有缠绕的葛藤,它们看着我进进出出,有时候像恶作剧一样,借助穿堂风把泥土的气息塞进我的呼吸,令我猝不及防。

有些事情,连我自己都觉得不可信,纵使生活困窘,我的童年也应该有意想不到的斑斓,几种平常的草木,怎么就这样轻松地收买了我的记忆?③草木毫不费力地占领了我记忆的一端,但并不见得我那时如何喜欢草木。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草木是一种不必要的存在。

我厌倦它们,它们长在路边,打湿早行人的裤脚,把枝桠伸向屋顶,吞噬阳光,堵塞瓦楞的沟壑,让雨水漏进屋来,潜入稻田和菜地,挖空心思抢庄稼的风头。

我拿着刀去砍,背着锄头去铲,用手使劲拔,连根拔掉。

我大概还想过,要是能像赶牛羊一样,把村庄里的草木赶得一根不剩,只剩下干干净净的庄稼,一条条光溜溜的泥巴路,天与地之间坦荡如砥,这样,村庄里的人便能省略大把的汗水。

就在我开始构思这个宏大理想的时候,我的喉咙突然痛了起来,没有任何征兆,痛得连喝水都要小心翼翼。

祖父见了说,没事,是上火了。

他从山上挖来一种树根熬成水端到我面前,他笑着说赶紧喝了吧,喝了就好了。

当时我并不相信这种土办法能瓦解我的疼痛,我切了一截稻草当吸管,一点点吸进去,苦,涩,酸,好像所有人类难以接受的味道都集中在这水里,弄得我头晕目眩,只是没想到几天后,竟奇迹般地好了。

④从那时起,我感到了草木的神秘,开始审视周围的草木。

村庄里到底有多少种草木呢?到处都是,没有人数得清,连年纪最大的老人也不知道。

我想它们大约是被风吹来的,一阵大风,从山那边吹过来,它们落户以后,忙着开疆拓土,攻占所有的空隙,连一条石头缝都不放过。

它们带着露水,披着烟霭,把村庄揽在怀里。

村庄累了,困了,就躺在它们的怀抱之中,草木歌唱,歌声把村庄带进沉沉的梦乡。

⑤祖父有一双巧手,他会用梧桐树皮打草鞋,半天的工夫打一双,穿上去软绵绵的。

他还会用山棕织蓑衣,用箬叶织斗笠。

我看过他织蓑衣,用一个五齿耙撕扯棕片,一点点地扯,扯出的丝像女人长长的头发,他弄一点水把手掌打湿,将丝搓成一根根细细的绳子,然后在屋坪里打开一床晒垫,把棕片铺好,操起钢针飞针走线。

他半蹲着,身子往一侧倾,右手不停地来回,钢针和绳子随着他的手穿过来绕过去,像一个老渔夫在织网一样。

偶尔他也会站起来拿着他那根长烟杆抽烟,在烟雾里打量自己的作品,似乎在想哪里要挡风,哪里要遮雨,阳光把祖父的影子压弯,像农人高高举起的镰刀。

他再一次穿针引线,好像要把阳光也一起织进去,用储存的阳光来驱赶风雨,外出干农活,穿上祖父织的蓑衣,戴上他织的斗笠,就像聪明的鸟筑了一个结实的巢,再大的风雨也奈何不了。

⑥母亲会在一家人闲着的时候,突然从屋角搬出一坛浸熟的野柿子,或者一大把板栗、煮熟的苦珠、一袋子酸枣糕。

餐桌上也经常变换花样,一碗香喷喷的蘑菇、竹笋、橡子豆腐,一盆子艾叶耙耙。

日子困顿,她以一个母亲的力量为一家人驱逐着贫穷的阴影。

霜降时节,父亲照旧从对面的山上挑回来一筐筐木炭,木炭乌黑,每一根都闪着光泽,还保留着树干的雏形,一根根木炭在寒冬里复活,变成亮堂堂的炉火,变成腊肉的香,最终停留在我们笑着的脸上。

⑦草木赐予了我们一种不可复制的生活,成为我们获取快乐的源头,离开了草木,很多的日子都将变得黯淡荒芜。

⑧岁月更迭,草木长高,村庄变矮,我在草木之下劳作,歇息,枕着泥土仰望草木,我看到阳光从它们身上流过,镶上一层绿油油的底色,我看到雨在上面冒出白烟,我看到不断改变的色彩,一万只蝴蝶的跌落,大地之上的一场蝴蝶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