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的开合枢

合集下载

守真书斋:六经开阖枢理论

守真书斋:六经开阖枢理论

守真书斋:六经开阖枢理论
如内关穴治疗胃痛,伏兔、足三里治疗心悸。

传统上一般分别从心包经的体内支脉联络三焦与足三里的强壮作用来说明其机理,而'胃与心包通'则提供了更具特异性的解释。

针刺曲池穴可用来治疗肝阳上亢所致的高血压,其机理可从'肝与大肠通'得到很好的说明。

四关穴堪称经典配穴,具有开关宣窍、调畅气机、活血通络之功,临床应用广泛,其机理除与气血、阴阳、标本等有关外,'肝与大肠通'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腕骨穴是小肠经的原穴,透过'脾与小肠通',具清脾湿、退黄疸之功,自古为治黄要穴。

《超级中医学》解《内经》——开合枢

《超级中医学》解《内经》——开合枢

《超级中医学》解《内经》——开合枢《灵枢·根结》曰: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敷布阳气谓之开,受持阳气谓之阖,转输阳气谓之枢;敷布元阴谓之开,受纳阴气谓之阖,转输阴气谓之枢。

开合枢理论在六经传变过程中已经得到很好的运用,是《伤寒论》重要内容,到了近代董氏针灸则将其发展成脏腑别通理论,可见开合枢理论是非常有生命力的,但是学起来不容易,非常抽象。

《超级中医学》的问世为开合枢学习找到了可以见到的准绳,开合枢理论对于西医来说就好像是天书一样让他们摸不着头脑,通过此书也可以窥探中医的奥秘,是揭开中医面纱的一个方面。

X《超级中医学》人体四肢结构与地支、脏腑、经络有准确的对应关系(如表6-7),这种对应关系给我们带来如下启示;一、开合枢与肢体关系(见表6-8):开合枢在《素问》和《灵枢》都有描述,后世医家也多有阐释,八脏理论的四肢结构理论进一步证实了开合枢理论的科学性。

不过在次序上读作“开枢合”更符合四肢结构,开枢合顺序符合上肢排列次序,下肢关节的排列次序也是开枢合,只有下肢部位次序出现差异,这就可以解释膝关节比肘关节多一块髌骨的原因,使四肢结构更符合自然规律。

二、开合枢与脏腑别通:董氏针灸学以独特的视角解释了《黄帝内经》的开合枢理论,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这一理论在八脏系统建立以后得到了进一步印证,脏腑别通与四肢关节部位之间对应关系非常明确,上肢从肩关节依次向下形成三对紧密衔接的关节和部位,与三对别通脏腑形成严格对应关系,下肢由于髌骨的原因形成别通与上肢不同,膝关节向上连接大腿对应肾脏与三焦别通,小腿向下连接踝关节对应大肠与肝脏别通,最后是跨关节与足部呼应对应胰腺与小肠别通。

当我们对脏腑别通感觉困惑的时候想一想四肢连接规律就全明白了。

所谓的别通就是开合枢内部别通,上肢阴经对应下肢阳经,下肢阴经对应上肢阳经,在四肢部位方面体现关节与部位的密切联系。

三、开合枢与六经传变(见表6-10):《伤寒论》外邪侵入人体的顺序大多数情况准守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个次序。

六经的开合枢

六经的开合枢

六经的开合枢阳密乃固说:古人或从营卫的观念、或从升降园运动的观念、或从内经六气的观念来解释仲景的六经,或有干脆认为仲景的不尊内经,乃从,而又无从考证,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我今试从中医内经生理学的观念分析之,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希望对大家有所启迪。

一、仲景的六经辩证是公认的最完善的辩证体系。

中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许多的辩证体系,像三焦辩证,五脏辩证,辩证,六经辩证,八纲辩证等,但只有六经辩证是最完美的体系,不讲八纲而八纲在其中,不讲气血营卫而气血营卫在其中,不讲五脏辨证而五脏观念在其中。

二、统而言之,仲景之六经,三阳以水气(阳)的运行为法,三阴以精血(阴)的运行为用,但是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载,阴阳是不可分离的,尤其是三阴的运行,仍要以阳气的先行为动力,经云阳行六寸,阴气才开始运行。

1.)太阳主开,指膀胱水腑在小肠火的蒸腾下,太阳寒水气化而进入,这是周身阳气运行的总来源,太阳开机不利常表现为阳气不达腠理四肢而易感表虚,易成桂枝汤证;或阳气不能自由出入而表闭,易成麻黄汤证;阳气不能蒸腾津液而癃闭或、三焦停饮等。

在此过程中,小肠火提供了气化的能量,膀胱水提供了气化的物质基础及场所,因此,仲景将膀胱与小肠都定义为太阳,主开,是为足太阳膀胱与手太阳小肠。

2.)阳明主合,指水气的吸收与收藏入里。

这里分两条路径,如果是饮入水,则由阳明胃土直接气化,散精四布,直接为人体所吸收利用;如果是食物中夹带的水,则由于有食物的保护,胃腑来不及对水吸收就进入了小肠,小肠不吸收水于是进入大肠,由于大肠与肺相表里,它们之间有管道相通,这时在小肠火的作用下,大肠中的水会气化进入肺腑,而剩下的残渣就形成了大便。

水分从消化系统进入身体就可以看成是水分的吸收与收藏,由于胃与大肠都有吸收水分入里的主要功能,故将他们都定义为阳明,主合,是为足阳明胃与手阳明大肠。

3.)少阳主枢,表示水气可以从此枢以外出,也可以枢转入里,由此少阳为路径可知。

“开、阖、枢”——伤寒助学法门

“开、阖、枢”——伤寒助学法门

“开、阖、枢”——伤寒助学法门国医战队学术部第十七期讲课内容(真实整理)主持人:黄昱蝶宣传:黄昱蝶茗珂整理:刘玄张弛国医战队学术部专题讲座主题——“开、阖、枢”——伤寒助学法门主讲:卢浩大家好,我叫卢浩,现就读于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是一名大三学子。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分享本人的一点学习心得,囿于资浅,不能尽善,纰缪之处,望大家斧正。

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是“开、阖、枢”。

三阳有开合枢,三阴也有,《素问·阴阳离合论》里面说“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

“开合枢”体系好比是门户,门要有关有开才能出入,放到阴阳系统里面就是阴阳之气的升降出入。

那门要顺利的“开”和“关”靠什么?就靠门轴,靠“枢”嘛!我们经常讲的少阳枢机不利,就是门轴出了问题嘛。

前面我们讲三阴三阳都有“开合枢”,那么这个门户就是对合的两扇门,一扇阳门,一扇阴门。

这两扇门和我们平时见到的门不一样,你家的门想关就关,想开就开,而这两扇门必须相互配合,否则就气机逆乱了。

阳门开的时候主升发,春天阳气升发,万物复苏,这时阴门就要逐渐关闭,为什么,因为阴门主收藏,如果阴门不关,那阳气刚从阳门跑出来,又要打阴门进去了,那还怎么升发万物。

反过来,到了秋冬季节,阴门要逐渐打开,让阳气收敛,让阳气进来。

这时阳门就不要打开了,要关闭,否则又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了,入不敷出嘛。

所以说,两门要协调好,如果各搞各的,那不就天下大乱了嘛。

《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如果人体也这样,那离死期也不远了。

为了更好的理解“开合枢”,我们可以借助下面这幅阴阳图来学习:如图,太阳主开,承厥阴之合而左升,为防其开之太过,则以阳明合之。

太阴亦主开,承阳明之合而右降,为防其开之太过,则以厥阴合之。

少阴、少阳各居阴阳鱼眼,作为阴阳升降出入的枢机。

我们前面把它比作门户,大家都知道,平时见到的门轴只能转动,不能移动,而这里的少阴、少阳枢轴是活动的,当这个阴阳图工作起来我们会发现少阴少阳在做环周运动。

开阖枢理论

开阖枢理论

开阖枢理论从脏腑角度理解六经开阖枢+有关开阖枢的几个观点六经开阖枢与伤寒六经病欲解时“升降出入”与“开阖枢“开阖枢升降出入与土枢四象论六经【开合枢论】引子;A鱼眼为枢机所在,枢者,转动也,非枢无以推动阴阳左右升降开阖。

火为一切动力来源,农业用木,工业用煤用油,皆为取火,以释放能量,产生动力,就是以火为枢机所在:少阴君火以明于上,少阳相火以位于下。

位于上者为能量,火之释放者也;位于下者为能源,火之收藏者也。

在上者为心,卦象离,阳中有阴,为血;在下者为肾,卦象坎,阴中有阳,为精。

血耗则君火不明,离中阴减则近乾,上必虚热以燥,热及阳明而不阖则汗出津脱;精亏则相火不位,坎中阳少则近坤,下必虚寒以湿,寒及厥阴而不阖则阳陷热郁。

相火以位,则阳载阴升,卦象震,厥阴之阖主升,震下之阳来自坎中,水升之路也;君火以明,则阴覆阳降,卦象兑,阳明之阖主降,兑上之阴来自离中,火降之路也。

火之降有表里二途,开阖由表及里:从太阳则走表,通条水道,转入肾。

从阳明则走里,由腑入脏,归于脾。

水之升有内外两道,开阖自内而外:从厥阴则向外,变化而赤,化为火。

从太阴则向内,以阴济阳,化为湿。

太阳之开,始于厥阴之少阳(冬至),终于阳明(秋分)。

太阴之开,始于阳明之少阴(夏至),终于厥阴(春分)。

太阳太阴之开为阴阳运动全过程,阳明厥阴之阖为阴阳运动始终之点,少阳少阴则为阴阳未动根本之位。

B子时统于肾,为少阳所主,用为甲木,丑寅卯乙木升散于辛庚;,辰巳主地气上升,胃腑降而脾脏升,输布火门,统于太阴,合于阳明(以太阳为用)。

午时统于心,为少阴所主,用为丁火,未申酉丙火降敛于壬癸;戌亥主天气下降,心包升而三焦降,通调水道,统于太阳,合于厥阴(以太阴为用)。

如就是则一日之内五行六气脏腑十二经俱能相应于十二时。

若以五十分之,则十二时流散无穷矣,何益于用哉皆少阳主升少阴主降也,火门乃命门也,,,,,,笔记;【合后天八卦图及左右定太阳太阴上下火水内外定阴阳而悟之】1、《火之降有表里二途,,,》解译:一者,上之阳火随内之阴而走之,太阳为开,其由下内而出上表,阴出阳也。

六经难点:开阖枢理论

六经难点:开阖枢理论

六经难点:开阖枢理论中医养生之亮剑2022-06-10 05:59发表于广东夫论六经而阴阳已括于内,论阴阳而万病已归于中,故曰伤寒六经者,万病之旨归也。

伤寒六经者,三阳三阴也,由腑而入于藏也。

三阳者,太阳膀胱,阳明胃肠,少阳胆腑是也。

三阴者,太阴脾藏,少阴心肾,厥阴包肝是也。

试以开阖论之,太阳主开,阳明主阖,少阳主阳枢;太阴主开,厥阴主阖,少阴主阴枢。

太阳主阳门之开,乃阳气开放升发也,亦为阳之表,寒易伤之,故曰:太阳之上,寒气主之。

太阳膀胱为水经水腑,寒伤之,则水患为病。

故治太阳病,为治水也。

太阳膀胱经,主地气上为云也,乃使体内之水湿蒸腾于外也。

若寒伤之,则地气上为云之功能减弱,甚者地气不能上为云也,此即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太阳中风伤寒证是也。

若寒邪郁内化热,则可稍助地气之上为云也,故又有太阳伤寒郁热证。

太阳膀胱腑者,主天气下为雨也,乃使体内之水湿渗利于下也。

若寒伤之,则天气下为雨之功能减弱,甚者天气不能下为雨也,此即太阳蓄水证与太阳蓄血证是也。

若天气不能下为雨,则水湿不能渗利于下,泛于四肢,聚湿为痰,此即太阳水泛证与太阳痰饮证是也。

阳明主阳门之合,乃阳之大者,热易聚之,热聚生燥,故曰:阳明之上,燥气主之。

故治阳明病,治燥热也。

阳明者,胃肠也,然言大肠则肺已赅于内,以肺与大肠相表里也。

燥伤于肺,肺液为之枯涸,燥热立起,此即阳明肺热证,亦即阳明肺经证是也。

燥伤于胃,胃液为之枯涸,燥热立起,此即阳明胃热证,亦即阳明胃腑证是也。

燥伤于肠,肠液为之枯涸,燥热立起,此即阳明肠热证,亦即阳明肠腑证是也。

然言阳明肺热证,则温病已赅于其中。

经云:诸气膹郁,皆属于肺,故一切气郁为患,皆可从肺论治,此统为阳明肺气膹郁证。

少阳主阳门开阖之枢,乃阳门转动之关键也,亦与阴门相交接之关键也,亦为用之枢转。

少阳乃阳之小者,又为阳木,风气亦主之,风热聚于少阳则助其热也,故曰:少阳之上,相火主之。

相火煽于胆经,则胆经热起,此即少阳胆经热证,亦即少阳胆经气分热证。

六经开阖枢——精选推荐

六经开阖枢——精选推荐

六经开阖枢
六经开阖枢
太阳为开。

开阖者,如户之屝,枢者,扉之转枢也。

舍枢不能开阖,舍开阖不能转枢。

是以三经者,不得相失也。

开主外出,阖主内⼊。

枢主内外之间。

太阳膀胱,⽓化上⾏,外达充于⽪⽑,以卫外⽽为固。

故太阳主开,举凡邪⾃外⼊,皆太阳不能主开之过也。

阳明为阖。

阳明胃经主纳⽔⾕,化精汁洒⾏五脏六腑,化糟粕传⼊⼤⼩肠,其⽓化主内⾏下达。

故阳明主阖。

凡是呕逆,⾃汗等,皆阳明不能主阖之过也。

少阳为枢。

少阳三焦,内主膈膜,外主腠理,内外出⼊之⽓,均从腠理往来。

故凡邪在腠理,则寒热往来,少阳之⽓不得外达。

诸证上下往来之⽓,均从膈膜⾏⾛,故有结胸,陷胸,邪欲⼊胃,则呕吐不⽌诸证,此皆少阳不能转枢之过。

太阴为开。

三阳之⽓,开阖于形⾝之内外,三阴之⽓,开阖于内之前后上下。

故⽈,阳在外,阴这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

太阴为开者,⼿太阴肺主布散,⾜太阴脾⽅运⾏,凡⾎脉之周流,津液之四达,皆由太阴司之。

故⽈太阴为开也。

厥阴为阖
厥阴为阖者,⾜厥阴肝经主藏下焦之阴⽓,使⾎脉潜藏,⽽精不妄泄,⼿厥阴⼼包络,主藏上焦之之阴⽓,使阴⾎敛⽽⽕不作。

故⽈厥阴为阖也。

少阴为枢者
少阴为枢者,⼿少阴⼼经,内合包络,下藏脾⼟,故能为⼆经转枢,⾜少阴肾经上济肺⾦,下⽣肝⽊,亦能为⼆经之转枢也。

此为数者,为审证之⼤关键,不可不详究也。

六经开、阖、枢学说的源头和应用

六经开、阖、枢学说的源头和应用

六经开、阖、枢学说的源头和应用在《伤寒论》中, 并未明确提出开、阖、枢的说法, 唯言“传变”则有之。

历来名家注《伤寒论》者, 以“开、阖、枢”之说作解释者很多。

《伤寒论》“开、阖、枢”理论盛于明清之季, 柯琴、张志聪、陈修园等都极力倡论此说, 尤以卢之颐倡之最激, 渐至于成为研究张仲景学说的一大流派。

1 《伤寒论》开、阖、枢说的渊薮及争议开、阖、枢说最早见于《素问?阴阳离合论》和《灵枢?根结篇》。

《伤寒论》虽无开、阖、枢的记载,但由于仲景善于“勤求古训”, 已把《内经》的学术思想融会在《伤寒杂病论》中。

故后世医家, 为了说明六经病的机能, 阐发了仲景的这一学术思想。

以开、阖、枢为理论, 对《伤寒论》进行了注疏。

有关《内经》的开、阖、枢理论, 后世解释颇多, 阴阳盛衰转化说、六经经气逆变说、六经经气盛衰动转说等, 其开、阖、枢的意义, 不仅是说明由阳到阴, 由阴到阳, 由初到盛、由盛到衰, 由衰到转的阴阳运转递变过程,而同时应该看到它是一个完整而辨证的整体, 有开则有阖, 有阖则有开, 开阖之间又离不开枢转。

所以开、阖、枢乃是说明同一事物的三个方面, 彼此各有所主而又不可分离, 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是以开、阖、枢原理说明三阴、三阳经络的生理、病理现象, 开、阖、枢作用的失调, 就必然导致六经疾病的发生。

太阳为表, 太阴为里中之表, 俱属于开。

两阳合明为阳明, 两阴交尽为厥阴, 俱属于阖; 开阖关键在于枢, 枢又有阳枢、阴枢之分, 少阳位于太阳、阳明之间, 为阳中之半表半里, 转太阳则开, 转阳明则阖, 故为阳中之枢; 少阴位于太阴、厥阴之间, 为阴中之半表半里, 转太阴则开, 转厥阴则阖, 故为阴中之枢。

2 《伤寒论》开、阖、枢说的意义仲景《伤寒论》以六经为纲, 为治病应变之法,主要是以开、阖、枢体现三阴三阳及阳经与阴经之间的病理机转。

以开、阖、枢比喻六经的生理功能,对于掌握六经的病机及治法有一定的意义, 据此探讨《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论治, 有助于加深理解和便于掌握六经病的特点和治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经的开合枢
阳密乃固说:古人或从营卫的观念、或从升降园运动的观念、或从内经六气的观念来解释仲景的六经,或有干脆认为仲景的六经辨证不尊内经,乃从汤液经法,而汤液经法又无从考证,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我今试从中医内经生理学的观念分析之,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希望对大家有所启迪。

一、仲景的六经辩证是公认的最完善的辩证体系。

中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许多的辩证体系,像三焦辩证,五脏辩证,卫气营血辩证,六经辩证,八纲辩证等,但只有六经辩证是最完美的体系,不讲八纲而八纲在其中,不讲气血营卫而气血营卫在其中,不讲五脏辨证而五脏观念在其中。

二、统而言之,仲景之六经,三阳以水气(阳)的运行为法,三阴以精血(阴)的运行为用,但是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载,阴阳是不可分离的,尤其是三阴的运行,仍要以阳气的先行为动力,经云阳行六寸,阴气才开始运行。

1.)太阳主开,指膀胱水腑在小肠火的蒸腾下,太阳寒水气化而进入卫气营血,这是周身阳气运行的总来源,太阳开机不利常表现为阳气不达腠理四肢而易感表虚,易成桂枝汤证;或阳气不能自由出入而表闭,易成麻黄汤证;阳气不能蒸腾津液而癃闭或小便多、三焦停饮等。

在此过程中,小肠火提供了气化的能量,膀胱水提供了气化的物质基础及场所,因此,仲景将膀胱与小肠都定义为太阳,主开,是为足太阳膀胱与手太阳小肠。

2.)阳明主合,指水气的吸收与收藏入里。

这里分两条路径,如果是饮入水,则由阳明胃土直接气化,散精四布,直接为人体所吸收利用;如果是食物中夹带的水,则由于有食物的保护,胃腑来不及对水吸收就进入了小肠,小肠不吸收水于是进入大肠,由于大肠与肺相表里,它们之间有管道相通,这时在小肠火的作用下,大肠中的水会气化进入肺腑,而剩下的残渣就形成了大便。

水分从消化系统进入身体就可以看成是水分的吸收与收藏,由于胃与大肠都有吸收水分入里的主要功能,故将他们都定义为阳明,主合,是为足阳明胃与手阳明大肠。

3.)少阳主枢,表示水气可以从此枢以外出,也可以枢转入里,由此少阳为路径可知。

在图中无法表述出来,因为少阳包括三焦与胆,三
焦是水气升降出入的道路,经言:“三焦者決渎之官,水道出焉”,就是指此。

因此,图中脏腑之间所有的联线,几乎都可表示为三焦系统,三焦没有具体的形状,少阳三焦主半表半里,表示他既可达于肌表,又可以达于脏腑,所谓无处不在。

而少阳胆主相火,实为水气过了肺腑以后,就化为相火,所谓“遇木则明”才能更好的发挥火的效应,经言:“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就是指胆经相火可作用于五脏六腑。

因此,仲景将提供阳气出入路径的三焦与化气为火的胆腑都定义为少阳,少阳主枢,是为足少阳胆与手少阳三焦。

4.)太阴主开。

开机代表将阴经之源(食物)转化成可以吸收入里的部分。

脾主运化,可将食物转化成食糜,将可吸收的营养通过微血管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这一段生理过程乃太阴脾脏所为,而肝藏血,从中医的生理学看进入血液循环就是进入肝脏,这就是饮食后血糖会暂时升高,而饥饿时会低血糖的原因,血液里面血糖的浓度变高就要靠肝脏的疏泄功能来解决,这是后话。

太阴开机不利,常常表现为“腹满而吐,食不下,时腹自痛,自利益甚”的不消化症状,至此化源渐断,精血营养跟不上,此为阴证的开始。

5.)少阴主枢。

枢是枢转,升降开合之义。

人体是一个平衡系统,光收藏不利用也不行,阴精过多时就收藏入肾,经云“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五脏盛乃能泻。

”不但肾藏精,而且精还可化髓,肾系连脊,肾精在命门火的作用下,沿脊上行,化脊髓、脑髓,而脑髓也不能光藏不泻,因此脑髓又可进入骨髓、脏腑被他们利用。

这一个循环就是少阴枢机的升降开合。

这个过程中,肾脏既提供了能量又提供了物质和场所,而心脏为最终的能量来源,故仲景将心肾定义为少阴。

6.)厥阴主合。

合机代表将营阴收藏入里。

血液中的营阴能不能进入脏腑四肢百骸为身体所用又由厥阴合机在管。

经云“肝主疏泄”,什么是疏泄功能?将浓度大变为浓度正常就是疏泄功能,所以肝脏的疏泄功能可以将血液中血糖的浓度降下来到常态,肝又是人体最深最里的脏,故仲景将肝脏定义为厥阴。

三、辩证法门。

从以上可以看出,三阳无论哪一经病,水气就运行不起来,同样三阴无论哪一经病,阴精就运行不起来,从这角度来辨病之主症,我认为才是方便法门。

例如,厥阴主合(收藏),或称之为主阴精进入,如果是癌症,脏腑因有阴实的存在,会拒绝五色营养的进
入,同时阳也入不了阴,因此,癌症就是厥阴阴实症;又如果是糖尿病,同样是五色营养不被五脏吸收,因此也为厥阴症,但糖尿病由于脏里没有实的存在,因此是一种功能的虚证,所以糖尿病也可看成是厥阴阳虚证。

原因不同,治疗就大异其趣。

按六经辩其主症以后,我们就可动手治疗,这时再按六经的传变去做文章就比较困难,因为病的传变在六经没有明显的规律,因此不妨引入五脏生克的观念。

仲景在《金匮》之开篇,就讲明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仍以上面为例,癌症可断为厥阴阴实,但究竟是哪一脏阴实,又有不同,那么在五脏生克上也不同,处方方向自然不同。

糖尿病断为厥阴阳虚证,其病则实发肝脏,因为肝主疏泄,是肝的功能问题阻碍了营养的入里,治疗就要以补其肝阳为主,恢复肝脏条达之性。

四、但是六经为体,阳气为用,尽管只分为管水气运行的三阳,以及管营血运行的三阴,但是六经却都以阳气为用,没有阳气动能的推动,则六经的功能都是完不成的。

所以,李可常说,阳气一处不到就是病。

一般的治疗处方都要考虑扶其阳气,这几乎是一个大原则,这也是目前扶阳一脉大行其道的原因,由于抓住了生命的大原则,所以方向上就不会错,只不过没有仲景的六经辩证来得那么精准。

五、病有六经传变。

我认为并不是由太阳传入阳明,太阳病就没有了,只剩下阳明病了,如果这样治阳明病,则阳明病不会断根。

凡病的传变,并非真有外邪入里,实为本气自病。

举例:一个人太阳生病,膀胱之太阳寒水无力蒸腾,肌表水气太少,由于人体是一个自组织自动控制系统,这时人体会自救,会发出水气太少的信号。

又由于阳明主合,这信号就会反馈给阳明系统,刺激阳明系统一方面将水气调入太阳,一方面吸收更多的水分入里,那阳明只有保持足够的热量才能吸收更多的水分,于是出现了阳明热证、实证。

这时,我们吃白虎汤或承气汤解决了阳明的问题,但是,如果水不化气的阳虚证不解决,则病仍会回来,因为病根仍在,这就是有时仲景方治病,会有反复的原因,非圣方不行,乃是医者辩证不精准。

因此,治病一定要深挖病根。

由于有这种原因,所以医家治病,常会由三阴治到三阳,再治到病之始,有时如肝炎,癌症等,其病之始不过是一个感冒而已,这才是病根,病根不断,病还会回头。

如果是更好一点的医生,一开始就了解了病的来龙去脉,当然是标本同治,一剂去病。

因此,也由于病的传变越多,则辩证就更难,方
剂药味也会越多。

但是,万病不离伤寒六经,无论病情怎样复杂,总是在六经上的叠加,治疗上常有合病、并病,数经同治,才会有满意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