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运六气看六经辨证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气化理论与天人合一(一)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气化理论与天人合一(一)郑晓红(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中心,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138 号,210023)本文刊于《中医杂志》2019年6月第60卷第12期[摘要]认为气是天人合一的物质基础,气化是天人合一的理论依据。
从五运六气,天人相应,六气属性,标本中气从化,神机气立,根结之穴,药物性味,五脏六腑,经络腧穴,脏气法时,气动于中、象形于外,体质与患病的倾向性等方面阐述了五运六气气化理论是中医学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论基础和主要载体。
认为气化论是运气学说所阐述的核心,影响和促进了伤寒六经气化学说的产生和发展。
[关键词]天人合一;五运六气;气化气是天人合一的物质基础,气化是天人合一的理论依据,五运六气气化理论是中医学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论基础和主要载体。
天人如何合一?人与天如何相通应?试作探讨如下。
气化学说发端于中国古代的气一元论,《黄帝内经》创造性地将其与生命相联系,形成了独特的以气化为灵魂和主线的认识自然、生命、健康与疾病的医学体系。
《黄帝内经》气化理论中的五运六气气化说,将人体的气化规律置于自然整体气化之中,基于自然天地阴阳之气化,提出了五运、六气、三阴三阳开阖枢、标本中气从化的气化理论,着重揭示自然气化与生命气化的宏观整体关系,亦即天道-气候-物候-病候之间的关系,以指导疾病的防治,形成了中医学这一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整体动态、重视调整人天关系的生命科学。
1 气是天人合一的物质基础生命是自然的产物,人与天地相应是中医学最基本的法则,而相应的基础是天人合一,同源一气。
从现存史料来看,最早把气的观念引入到医学理论中的当推春秋时代的医和,藉天人合一,以说明人体发病的原因和机理。
《春秋左传·昭公元年》曰:“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
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
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
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一、六经辨证
• 六经辨证概述 • 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 • 六经辨证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 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与脏腑辨证
的关系
(一)太阳病证
• 概念:风寒邪气侵袭太阳经,正邪抗争 于肌表所表现的证候,称为太阳病证。
• 临床表现:头项强痛而恶寒,脉浮,苔 白。
• 太阳中风证:发热、恶风,汗出,脉浮 缓。
• 太阳伤寒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 痛,脉浮紧。
(二)阳明病证
• 概念:外邪传入阳明胃肠,化热化燥的 证候,称为阳明病证。
• 临床表现: • 阳明经证: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
洪大。以及面赤、心烦、舌红、苔黄燥 等症。 • 阳明腑证:日晡潮热, 腹部胀满,疼痛 拒按,大便秘结等症。
(三)少阳病证
脘痞,便溏不爽,舌苔黄腻,脉濡数。
(三)下焦病证
• 概念:温热病邪久羁,深入下焦,损伤 肝肾之阴所表现的证候,称下焦病证, 为疾病的后期阶段。
• 临床表现:身热颧红,手足心热,口燥 咽干,甚倦耳聋,脉虚大,或手足蠕动 ,或瘈瘲,甚至时时欲脱
• 热伤营阴:身热夜甚,口干不欲饮,斑 疹隐隐,脉细数。
• 热入心包:高热,神昏谵语,或昏愦不 语
(四)血分证
• 概念:血分证是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最为深重的 阶段,也是卫气营血辨证的最后阶段。血分证 以心肝肾病变为主,具有耗血、动血、伤阴、 动风的特点。
• 临床表现:
• 血热妄行:各种出血,发热夜甚,心烦少寐, 舌深绛,脉细数。
(一)卫分证
• 概念:卫分证是指温热邪气侵犯肌表, 肺卫功能失常所表现的证候,一般常见 于温热病的早期。
•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脉浮数, 并伴见头痛,咳嗽,咽喉肿痛,口微渴
顾植山:从五运六气看六经辨证

顾植⼭:从五运六⽓看六经辨证已故中医学家⽅药中先⽣曾指出:五运六⽓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和渊源”。
事实上,六经辨证是中医基础理论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六经的存废⾮同⼩可!本⽂拟据运⽓理论对六经辨证的原义和实质试作阐释,藉此说明运⽓学说的重要意义。
探求“六经”实质关键在对“三阴三阳”的理解中医学中将疾病分属三阴三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进⾏辨证论治的⽅法,习称“六经辨证”。
《黄帝内经素问·热论》⾸先将热病分作三阴三阳六个阶段;⾄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以三阴三阳为辨证纲领,树⽴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光辉典范,对中医学的发展产⽣了极⼤影响。
但是,“六经”的实质是什么,后世医家颇多争议。
讨论六经实质,关键在对“三阴三阳”的理解。
⽬前通常的解释认为:三阴三阳是阴阳的再分,事物由阴阳两仪各⽣太少(太阴、少阴,太阳、少阳)⽽为四象,进⽽⼜分化出⾮太⾮少的阳明和厥阴,形成三阴三阳。
有⼈认为,《素问·热论》的六经以表⾥分阴阳,《伤寒论》六经则以寒热分阴阳。
若按此理解,三阴三阳表达的仅是寒热的甚微和表⾥的深浅。
但作为辨证纲领的六经,并没有把热象最著或阳⽓最盛的病叫太阳病,也没有把寒象最重或阳⽓将绝,抑或传变到最⾥的病叫太阴病。
且太阳主表,何以不联系主⽪⽑的肺卫⽽与膀胱配应?为什么温邪外感就不是先犯太阳?太阴若为阴之极,为什么《伤寒论》太阴病提纲云:“太阴之为病,腹满⽽吐,⾷不下,⾃利益甚,时腹⾃痛。
”讲的仅是⼀般脾胃消化道症状?太阴病的第⼆条是“太阴中风,四肢烦痛”,第四条是“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均不能以寒盛⾥极作解释。
⽇本汉⽅医家把少阴病说成是“表阴证”,但《伤寒论》少阴病多亡阳危候,论中列出的“难治”、“不治”、“死”的条⽂就有8条之多,远较太阴和厥阴病深重,其证候性质能以“表阴”概括吗?等等此类的问题,显然不是简单的阴阳再分或⼋纲说所能解释清楚。
三阴三阳的概念不搞清楚,六经的实质就永远是个谜。
庚子年五运六气古中医详解

庚子年五运六气古中医详解
庚子年是一个五运六气周期的年份,对于古中医来说,五运六气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
五运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行,六气指的是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的气象变化。
以下是庚子年各运六气的详细解析:
庚子年属金运,金主肺,因此太阳经(肺经)气旺、水势增强,全年气候寒冷干燥,易患上呼吸系统疾病;同时还应注意清热化痰、祛风止咳的养生。
庚子年的太阳气从立春开始,初旬进入少阳,并经过三伏、土旺等六气的变化,最后在隆冬结束。
因此,庚子年春季肺气旺盛、宜清肺润燥;夏季火气旺盛、宜清热解毒;处于土旺时期的中秋节应注意养胃;秋冬之际太阳气再遇太阳,容易陷入寒湿之邪,因此应加强祛寒保暖。
总之,庚子年五运六气的变化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应根据时令气候变化进行相应的养生调理。
五运六气

卫生部发布的 7 月份疫情报告 :霍乱 67 例 ,较去年同期(19 例) 上升了 215 倍 ;流行性乙型脑炎 1690例 ,较去年同期(1317 例) 上升 28132 % ,并发生了猪链球菌病和人间皮肤炭疽暴发疫情 ,部分地区出现鼠间及人间鼠疫疫情。丙类传染病居第一位的是感染性腹泻。卫生部发布的 8 月份疫情报告 ,重点疫情霍乱 116 例 ,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上升 ;疟疾也呈高发趋势。
2.2 运气学说对 SARS 治疗的指导意义
综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各地专家推荐的防治非典方案 ,对非典的热、毒、瘀、湿、虚诸端 ,考虑已颇周详 ,也有医家论及阴证寒疫问题 ,惟于伏气之燥多未注意 ,因而对肺燥这一重大病机的处理难中肯綮。
大凡伏气皆病发于里 ,故早期便可见正虚阴伤 ,SARS早期即出现极度乏力 ,恰是伏燥伤肺的重要指征。笔者认为 ,若外感骤见极度乏力 ,多为伏燥伤肺所致。
一般将乏力归之热伤气津 ,但 SARS 病人多为青壮年者 ,初见发热 ,又无大汗 ,若云热伤气津而见极度乏力 ,于理欠通。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归纳病机十九条谓“诸气膹郁病痿 ,皆属肺金”,又云 :“筋缓者 ,燥之甚也”,[3 ]指出了外感急性乏力与肺燥的关系。喻嘉言《医门法律》讲得更明白 :“肺气膹郁 ,痿喘呕咳 ,皆伤燥之剧病”;“惟肺燥甚 ,则肺叶痿而不用 ,肺气逆而喘鸣 ,食难过膈而呕出。三者皆燥证之极者也”;“诸气膹郁之属于肺者 ,属于肺之燥 ,非属于肺之湿也。”[4 ]
实践证明 ,运用五运六气理论时 ,采用多因子综合和从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的方法 ,可以取得较为准确的预测结果。
2 从 SARS 看运气学说对临床辨证论治的指导意义
2.1 从五运六气看 SARS 的中医病机
SARS 病人的证候寒热错杂 ,燥湿相间 ,传变不按一般温病的卫气营血或三焦规律 ,使许多人在辨证时感到迷茫。从运气的角度分析 ,庚辰年刚柔失守产生的“燥”和“热”是伏气 ,癸未年二之气的“寒雨数至”造成的“寒”和“湿”则是时气 ,由疫毒时气引动伏气 ,燥、热郁于内 ,寒、湿淫于外 ,导致了 SARS 内燥外湿、内热外寒的病机证候特征。
中医诊断:六经辨证知识点总汇

中医诊断:六经辨证知识点总汇一、六经辨证的概念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
几千年以来,它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辨证施治。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
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
运用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於外感病的诊治,对肿瘤和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一)太阳病证太阳病证是指外感病初期所表现的证。
太阳主一身之表,抗御外邪侵袭,为人体的藩篱,外邪侵袭人体,大多从太阳而入,因此首先表现出太阳病证。
邪犯太阳,随其浅深而证有经腑之分。
正邪抗争于肤表浅层所表现的证,为太阳经证;若太阳经证不愈,病邪循经入腑,乃成太阳腑证。
1.太阳经证:指六淫之邪侵袭人体肌表,正邪相争,营卫失和所表现的证。
太阳经证为外感病的初起阶段。
其证候表现为恶寒,头项强痛,脉浮。
外邪侵袭肌表,卫阳被郁,肌表失于温煦,故见恶寒;太阳经脉循行于头项背部,寒邪凝滞经脉,经气不利,故头项强痛;正邪抗争于表,脉气鼓动向外,故脉亦应之为浮。
恶寒,头项强痛,脉浮为太阳病的主症主脉,不论病程长短,但见有此脉症,即可辨为太阳病。
由于感受病邪的不同和体质的差异,太阳经证又有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之分。
(1)太阳中风证:指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致使卫强营弱所表现的证。
临床又称外感表虚证。
【证候表现】发热,恶风,头痛,自汗出,脉浮缓;或见鼻鸣,干呕。
【证候分析】太阳主表,统摄营卫,风邪外袭,营卫失调,肌表失于温煦则恶风;风为阳邪,邪正交争于表,则发热;风性开泄,卫外不固,腠理疏松,营阴不能内守,则自汗出;汗出肌腠疏松,营阴不足,脉道松弛,故脉浮缓;鼻鸣,干呕,乃是风邪袭表,表气不利,肺胃之气不和之象。
【辨证要点】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
学习笔记五运六气之运气学说与辨证论治

学习笔记五运六气之运气学说与辨证论治学习笔记|五运六气之运气学说与辨证论治原创宣琪宣琪的半亩方塘 2022-03-21 10:05疾病和死亡与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
运气学说就是在探讨风寒署湿燥火诸种气候致人于病的“之化、之变”的规律问题。
古人于运气学说不仅用以测知气候对疾病的影响,还用以测知气候与生理和治疗的关系。
现代医学已经证明,人体内的细胞分裂、血液成分、直肠温度、尿量及尿的成分等等,都有昼夜节律、一个月或一年的节律。
《灵枢九宫八风》说: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
五运六气,变化之极,总不外太过、不及、生化、克制诸端。
人体病变的发生,也不外乎是这几个方面。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曰气淫。
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
太过则有余,凭借我太过有余之气,彼虽是我所不胜,而是克我的,我亦能以盛气凌(薄)之,薄即欺凌之意。
如果是我能胜的气,也就是能被我克的气,当然我更能乘势而侵袭它了。
《素问五运行大论》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于畏也。
运气学说基本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甚至可以说是以五行生克制化的思想为基础的。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云: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
《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根据《素问藏气法时论》来示例五脏五行生克制化的病理变化……1、肝胆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
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
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2、心小肠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
【顾植山】五运六气辨治应用思路及用方

【顾植山】五运六气辨治应用思路及用方1什么是运气辨治运气学说是古人探讨自然变化的周期性规律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影响的一门学问。
中医学强调“天人相应”。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活在宇宙中,必然受到宇宙自然气息运动变化的影响,反映在体质、健康状态和疾病病机诸方面。
《内经》对病因的认识是天、人、邪,三虚致病,临床上应辨天(即五运六气)、辨人(即体质,包括运气体质)、辨病证三方面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体现中医学“天人相应”的整体思想。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也”,强调了运气思想在临床的重要性。
运气辨治的实质,是基于天人相应的思想,透过自然气息的运动变化了解人体气机变化及其临床表现,“谨调阴阳,无失气宜”,通过调整天人关系,达到祛病健康的目标。
运气辨治,注重辨时、辨机、辨阴阳开合枢变化,是对静态的、空间的辨证的重要指导和补充。
王肯堂晚年总结:“运气之说,为审证之捷法,疗病之秘钥”。
2运气辨治应用思路(一)运气辨治之常——“必先岁气、无伐天和”《黄帝内经》强调“谨守气宜,无失病机”,临证“必先岁气,无伐天和”,掌握了五运六气的变化规律,重视“握机于病象之先”,抓得“先机”。
1、辨岁运——“运”兹举2014甲午年为例来说。
甲年运气常位特点是土运太过,《素问·气交变大论第六十九篇》曰:“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上应镇星。
甚则肌肉萎,足痿不收,行善瘈,脚下痛,饮发中满食减,四肢不举……”;再如2012壬辰年乃木运太过之年,风木之气流行,木乘土,则脾气受邪,易患泄泻、纳呆、腹胀、肢体沉重等疾病,甚则患易怒、头眩等木气亢盛伤肝的病症。
如此先明当年岁运,根据岁运的特点来治疗疾病,选择用药。
《怡堂散记》记述“痘书韩氏五瘟丹,又名代天宣化丸,亦从岁气用药。
•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人中黄为君;•乙庚之岁,金运统之,黄芩为君;•丙辛之岁,水运统之,黄柏为君;•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栀子为君;•戊癸之岁,火运统之,黄连为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或阳气将绝,抑或传变到最里的病叫太阴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 大的影响?原因在于张仲景发展了六经
病。且太阳主表,何以不联系主皮毛的肺
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 辨证体系。陶弘景的《辅行诀脏腑用药
卫而与膀胱配应?为什么温邪外感就不
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 法要》也取材于《汤液经法》,但采用的是
么叫“阴阳离合”呢?《史记·历书》说:“以
笔者认为,老子《道德经》中“三生万 足之六经而未及手六经。《伤寒论》的六
至子日当冬至,则阴阳离合之道行焉。” 物”之“三”,指的就是自然之气的开、阖、 经辨证,基本上继承了《素问·热论》六经
说明三阴三阳的划分是以一年中阴阳气 枢。宇宙由太极生阴阳,阴阳之气有了 的概念。经北宋朱肱的发挥,遂有“六经
的仅是一般脾胃消化道症状?太阴病的
虚则太阴;实则少阳,虚则厥阴。有人 会有《伤寒论》如此高的学术地位。
第二条是“太阴中风,四肢烦痛”,第四条
问 :为 什 么 不 是 太 阳 和 太 阴 、少 阳 和 少
日本的古方派医生不重视《黄帝内
是“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阴、阳明和厥阴互相中见和互为表里? 经》,其代表人物吉益东洞甚而否定阴阳
成三阴三阳。有人认为,《素问·热论》的
图 1 三阴三阳开阖枢图
在上,又属阳邪,故温邪上受,就要先犯 急危重症疑难病,常用六经辨证而获奇
六经以表里分阴阳,《伤寒论》六经则以寒
手太阴。气分是阳明,营分血分是内入 效。他的体会是“:伤寒六经辨证之法,统
热分阴阳。若按此理解,三阴三阳表达的
少阴。可见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的 病机而执万病之牛耳,则万病无所遁形。”
仅是寒热的甚微和表里的深浅。但作为
理论基础都是三阴三阳,用三阴三阳模
学者认为,《伤寒论》中的方剂主要
辨证纲领的六经,并没有把热象最著或阳
式就可以把两者统一起来。
源自《汤液经法》,但为什么《汤液经法》
气最盛的病叫太阳病,也没有把寒象最重
《素问·六微旨大论》论标本中见曰: 未能像《伤寒论》那样对后世产生如此巨
三 阴 三 阳 开 阖 枢 决 定“ 六 经 ” 和“六经辨证”
称手太阴,辨证宜从阳明太阴中求之。 人气应天“,天有六气,人以三阴三阳
而上奉之。”三阴三阳既是对自然界阴阳离 合的六个时空段的划分,也是对人体气化
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进行辨
三阴三阳的开、阖、枢,决定了“六 六种状态的表述。三阴三阳在天为风木、
厘清“六经”理论与五运六气的关系,
的篇名叫“阴阳离合论”,这就明确指出 阳,故为阴之“阖”;少阴在正北方,冬至阴 呈现出伏燥发于太阴而伤肺的特征。
对正确理解和运用六经辨证,评估六经辨
了三阴三阳与“阴阳离合”密切相关。什 极而一阳生,故为阴之“枢”。
《素问·热论》描述六经传变,只涉及 证的价值地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处方:生黄芪 15 克,桂枝 10 克,炒白 芍 15 克,扁豆 15 克,石膏 30 克,车前子 15 克,天竺黄 10 克,川朴 12 克,钩藤 15 克, 夏枯草 15 克,牡蛎 30 克,龙骨 30 克(后二 味另包先煎)。水煎服,3 剂,每日 3 次。
表里兼治解多汗
该患病情复杂,表里同病,寒热错杂,虚实相兼,阴阳失调。看 似虚证,其实主要为实证。为了缩短疗程,将外感风邪、脾胃湿热、 阴虚阳亢、痰气郁结四个病机同时兼治,但每次治疗的重点不同。
厥阴之表,名曰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 故以《周易·系辞》的“三才”来解释老子 阴阳明之地,“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肺
探求“六经”实质关键在对“三 阴三阳”的理解
中医学中将疾病分属三阴三阳(太
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 阴为枢。”如图示。
的“三生万物”,于理欠通。
证论治的方法,习称“六经辨证”。《黄帝
经”各自的属性和不同特点。需要用五 君火、相火、湿土、燥金、寒水六气,在人则
内经素问·热论》首先将热病分作三阴三
运六气在不同时空方位阴阳气的状态来 各一脏腑经络。清代医家张志聪《伤寒论
阳六个阶段;至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
理解三阴三阳。从五运六气的角度来看 集注·伤寒论本义》在阐述六经时云“:此皆
“不治”“、死”的条文就有 8 条之多,远较太 阴和厥阴病深重,其证候性质能以“表阴关 中三阴三阳的深意,只研究《伤寒论》的方 系,它们之间互相中见和互为表里的道 证和药方。日本古方派的观点在很大程
概括吗?等等此类的问题,显然不是简单
三阳之开、阖、枢,为什么太阳为开, 理就容易理解了。
患者现为阵发汗多,腰以上出汗,腰以 下无汗,特别是头部出汗最多,伴面青黄无 华,精神紧张,消瘦,着衣厚,恶寒,烦躁不 安,失眠,时还伴有烘热自汗,口干口苦著, 胸闷叹息,常打哈欠,手心热,咽有痰阻感, 大便日 3 次量少不利,苔薄黄腻,脉浮弦。
病机与治则:风寒在表,湿热内蕴, 阴虚阳亢,痰气郁结;调和荣卫,清热利 湿,平肝潜阳,涤痰导滞
什么,后世医家颇多争议。
么温邪外感又首先犯手太阴肺?按三阴 又不离经络;不是脏腑却可统脏腑。不是
讨 论 六 经 实 质 ,关 键 在 对“ 三 阴 三
三阳六气开阖枢方位,太阳在东北,阳气 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但又与风、寒、
阳”的理解。目前通常的解释认为:三阴
始开之位;太阴在西南,阴气始开之位。 暑、湿、燥、火密切相关。正是有了三阴三
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 但人是由“三”产生的万物之一,而不应 半;足经之阴阳,亦居人身之半。若谓传
一 一 一一 一 一雷一 一 一昌一 一 一疑林一 一 一难一 一 一病症治验
一一一一一一
张某,女,45 岁,1985 年 8 月 14 日初 诊。
患者自诉出汗多已 20 余日。患者于 1983 年 8 月行甲状腺癌切除术,术后作钴 60 照 射 一 疗 程 ,体 质 虚 弱 一 直 未 能 恢 复。二十余日前人流术后,阵发自汗频 频,汗流不止,到市几个医院中医治疗, 都认为是气虚不固,采用玉屏风散、补中 益气汤等方剂以补气敛汗,但效不著,汗 流如故。后来余处诊治。
已故中医学家方药中先生曾指出: 极为重要的内容,六经的存废非同小可!
离合的开、阖、枢方位可知,三阴三阳与
五运六气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和渊 源”。近现代的中医界,由于摒弃了运气 学说,对中医基本理论中的许多重要概 念已经说不清楚了,“六经”问题就是一 个典型例子。有人认为“六经辨证实即 八纲辨证,六经名称本来可废”,甚而批 评张仲景《伤寒论》“沿用六经以名篇,又
实质就永远是个谜。
渐开之时,故为阳之“开”;阳明在西北方, 呢?因少阴和太阳同处北方时位,寒邪从 态演化性概括为“动态时空”特征,三阴
“ 三 阴 三 阳 ”指 自 然 界 阴 阳 离 合的六种状态
阳气渐收,藏合于阴,故为阳之“阖”;少阳 北方入侵,体实则从太阳而发(所谓“实则 在东南方,夏至太阳回归,阴阳转枢于此, 太阳”),体虚则心肾阳气受损,发病时呈现 故为阳之“枢”。三阴之开、阖、枢同理:太 出少阴病特征,故称“邪伏少阴”。再看
是先犯太阳?太阴若为阴之极,为什么
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 五行脏腑辨证模式,影响就远不如《伤寒
《伤寒论》太阴病提纲云“:太阴之为病,腹
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六经表 论》而少有流传。讲《伤寒论》不能不讲
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讲
里相配:实则太阳,虚则少阴;实则阳明, 六经辨证。可以说,没有六经辨证,就不
均不能以寒盛里极作解释。日本汉方医
试看上述三阴三阳开阖枢图,太阳与少 五行和脏腑经络学说,认为《伤寒论》“论
家把少阴病说成是“表阴证”,但《伤寒论》
阴同居北方,均含一水寒气;阳明与太阴 不可取而方可用”。他们割裂《伤寒论》与
少阴病多亡阳危候,论中列出的“难治”、
同居西方,均含四金燥气;少阳与厥阴同 《黄帝内经》的联系,不去研究《黄帝内经》
以三阴三阳为辨证纲领,树立了中医辨
六经,以往六经理论中的一些难题,就大 论六气之化本于司天在泉五运六气之旨,
证论治的光辉典范,对中医学的发展产
多可以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例如:
未尝论及手足之经脉。”张氏强调六经是
生了极大影响。但是,“六经”的实质是
风寒外感,何以先犯足太阳?为什 “六气之化”是对的,但“六经”不是经络而
的盛衰变化为依据的,三阴三阳表述的 开、阖、枢三种运动变化状态,于是化生 传足不传手”之说。后人对此多存疑问,
是自然界阴阳离合的六种状态。
万物。有人引用《周易·系辞》的天、地、 不知其所以然。如方有执在《伤寒论条
《素问·阴阳离合论》云:“圣人南面 人三才说来解释老子“三生万物”之三, 辨或问》中说:“手经之阴阳,居人身之
方解:本方表里同治。以生黄芪、桂 枝、炒白芍益气解表调和荣卫;扁豆、石膏、 车前子健脾胃清热利湿;钩藤、夏枯草、牡 蛎、龙骨平肝潜阳;天竹黄、川朴涤痰导 滞。上药共奏解表清里、平衡阴阳之效。
二诊(8 月 16 日):服药后汗不仅不减 反较前多,成为持续性出汗,患者十分紧 张,余笑曰:表邪初解,湿热方透,此为佳 兆。患者也自感精神较前好,心烦、打哈 欠、胸闷叹息、口干苦等症均减。8 月 15 日月经来量少,初色黑红,今为鲜红,无 血块,小便黄,苔薄黄,脉浮弦。
度上影响了近现代中国的一些学者,“六
的阴阳再分或八纲说所能解释清楚。
少阳为枢,阳明为阖?从上面图式中可以
由此联系到中医的伏邪学说。前人认 经可废论”就是这一影响下的产物。
三阴三阳的概念不搞清楚,六经的 看到,太阳在东北方,冬至过后,正是阳气 为寒邪“无不伏于少阴”。为什么伏于少阴
著名中医学家王永炎等将证候的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