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之”字的几种用法PPT

合集下载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句式结构为“主语+之+谓语”。
例句:
①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3.宾语前置的标志,一般出现 在疑问句中,疑问
代词作宾语时,放在谓语动词前。 句式结构:宾语+之+谓语(动词)
例句:
①句读之不知。《师说》
②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③宋何罪之有?《公输》
4. 定语后置的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 定语放 在中心语的后面。 句式结构:中心语(名词)+之+定语(形容词)
例句: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马之千里者。《马说》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 (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 有凑足音节、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可不译。 例句: 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②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教学目标: 1.掌握虚词“之”的三种用法;
2.准确判断虚词“之”在文中的词性及意义,
并能准确翻译。
西安外国语大学附属西安外国语学校 王媛媛
第一种用法: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翻译为“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一般用作 宾语,句式结构为“主语+谓语+宾语(之)” 例句: ①公从之。《烛之武退秦师》
之:代词,他,此处指佚之狐
②具答之。《桃花源记》 之:代词,他们,指桃花源人
③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之:代词,我
2.指示代词,译为“这(这件事),此(此事),
那,那样,那里”等,在句中既可作主语,又
可作宾语。
例句:
①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之:代词,这。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归纳ppt课件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归纳ppt课件
❖ 例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表示手段或 凭借。)
❖ 1 .介词
9、为wèi
❖ (1)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 1.代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其qí
❖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 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 臣。
❖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 中的小主语(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 “它”,不能加“的”。例①: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作宾语。) 例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例③:此皆言其可 目者也。(“其可目”作宾语。)
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 4、 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勉速行乎!无重而罪!——
《左传》 ❖ 5、 表示推测语气: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 愿见之乎。——《三
国志·诸葛亮传》 ❖ 6、 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 ❖ 7、 表示商榷语气: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 宰予。——《韩非
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 (二)用作疑问副词。 ❖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


(3)动词
往, 到……去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送孟浩然之广陵》
B
动词,到
人称代词,我
指示代词,这、此。 指示代词,这、此。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代词,在否定句中,前置
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
2.解释下列 “之”的用法 ① 又试之鸡 ② 我欲因之梦吴越 ③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④ 吾欲之南海,何如 代词,它 代词,这个传说 动词,到 动词,到 音节助词,不译
⑤ 顷之,烟炎张天
⑥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助词
⑦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代人,作宾语)


使之然也。 (《劝学》)
(代物,作兼语)
(代事理,作宾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指示代词,这)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 传》)
(活用作第一词,也分几种情况: 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 可译为“的”,有时可不译。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②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
不作主语。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
复指性定语。

③活用作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相当于 “我”“你”。
你的运用能力有多强?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文言虚词“之”字的几种用法上课讲义

文言虚词“之”字的几种用法上课讲义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掌 握古文中部分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其中“之”字,比较常见,也很重 要,由于受语言环境的影响,它的 意思和用法十分灵活多变,理解起 来有一定的难度。
文言虚词“之”字几种用法
主讲人:张晓春 临沂第十一中学
“之”字的几种用法
一、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
“之”字的用法 二、作代词用:主要用法有两种类型
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
“去”。
一、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
1、 结构助词。当于现代汉相语“的”,放在定语 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例如:
①于厅事之东北角。(林嗣环《口技》) 译:在客 厅的东北角。
②水陆草木之花。(周敦颐《爱莲说》)译:各种 草木的花。
2、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 的成分。不必译出。例如:
样”“这件事”、“那”、“那样”等。例如:
① 渔为甚异之。(陱渊明《桃花源记》)译:渔人对这件事 感到非常诧异。之:代指桃花林的情景。
②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陱渊明《桃花源记》) 译:听说了这件事。之:代指桃花源的事。
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 “往”、“去”。例如:
①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译:他停止 耕作,到田埂上休息。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刘禹锡《爱莲说》)译: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沾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译:这里没有嘈杂的音乐声使自己的耳朵受到侵扰。没 有官府的公文使自己的身体受到劳累。
3、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 起补足音节、舒缓语气的作用。不必 译出。 例如:
二、作代词用:主要用法有两种类型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文言虚词的用法常用文言虚词(25个)(一)之1. 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 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四)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 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二)其1.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2. 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三)以1. 用作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为学》) /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2. 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文言虚词“之”的一种用法“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PPT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文言虚词“之”的一种用法“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PPT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主谓间取消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独立性
“我死”,可以独立成为一句话。但 在这句话里它只是一个分句。这种情 况在文言文中也必须加“之”。
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类似的语法现象,但不用加“之”, 叫作主谓短语做句子成分
我认为小明很快乐
主语 谓语
宾语
思考下面这几个句子中的“之”的含义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2.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3.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之”字在文言文里用法很多,可以作动词、可以作代词、可以作助词、 可以作语气词、可以作连词、还可以作兼词等。 “之”字作助词时的用法之 一,就是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之字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 句子独立性的确切意思是: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表示这个结构没有独立性, 只是句子中的一部分(或为单句的一个成分,或为复句的一个分句)。这种 用法的之是不用翻译的
两狼之并驱如故
两狼并驱
主语
谓语
表状态,主语
谓语
两狼并驱如故
两狼并驱这种状态像原来一样
两狼之并驱如故
起标志作用即主谓间取 消句子独立性
例: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人立志”有主语“人”,有谓语“立志”,可以独立成句 的,但在这句话里它只作了一个句子成分——主语,谓语是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这种情况在文言文中必须加“之”
谢谢

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一、文言文中“之”字的基本含义与用法在古代汉语中,“之”是一个非常常见且重要的虚词,其具有多种含义和用法。

首先,它可以表示处所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

例如,在《红楼梦》中,有句诗云:“而﹑今先人从哪寻?”这里的“哪”就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表示了处所关系。

其次,“之”还可以表示动作或状态发生的时间关系。

当“之”出现在谓语动词前面时,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曾经”。

例如《诗经·小雅•常武》中有句:“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 其中,“不素餐”的意思是“不曾经饭食”,这里的“不素餐兮”就等同于现代汉语中说的“曾经”。

此外,“之”还可以用来连接主谓关系在里。

它放在名词和形容词之间起到加强修饰作用。

例如《易传·泰》中有一句:“黄帝降位逊封于神农氏。

” 这里,“帝”的含义就是至高无上的皇帝,“降位逊封于”表示“降低自己的地位,自愿退位”,加在一起就是“皇帝为了给神农封号而主动退位”。

另外,“之”还可以用来引导状语从句。

状语从句通常修饰动词、副词或全句。

例如《汉书·地理志上》中有句:“此城行三十里,南则属秦念,北则属济阳。

” 这里,“此城行三十里”的意思是“这座城市离这里有三十里”,“南则属秦念,北则属济阳”的意思是“向南边是属于秦念的,向北边则是属于济阳的”。

综上所述,“之”字在文言文中担负着多重角色,在不同情境下表达不同意义。

它可以表示处所关系、时间关系,连接主谓关系,并引导状语从句等。

二、“之”字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应用1.《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经典之一,《红楼梦》中运用了大量的文言文。

其中,“之”字作为虚词频繁出现,并且承担着多种功能。

例如在描述人物关系时使用,“黛玉初恋时,曾把宝琴名字送与荣府周瑞娘。

” 这里的“与”字可以被“之”代替,表示荣府是周瑞娘所在的地方。

2.《论语》:作为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言论集,《论语》中也使用了大量文言文。

其中,“之”字用来表示某种行为或状态曾经存在过。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总结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总结

一、【之】1.代词⑴人称代词①第三人称——可代人、事、物,译为:“他(们)”、“它(们)”。

例:A 臣请入,与之同命。

(《鸿门宴》)B 子孙视之不甚惜。

(《六国论》)C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②第一人称(较少见),译为:“我”。

例:A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B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⑵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种)、这样、这些”。

例:A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C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D 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2.助词⑴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译为:“的”。

例:A 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B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谏太宗十思疏》)⑵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A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之于国也》)B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逍遥游》)C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⑶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例: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B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⑷表明定语后置,不译。

例: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B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⑸音节助词,不译。

例:A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寡人之于国也》)B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说》)3.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译为:“到、往”。

例:A 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五人墓碑记》)B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兰亭集序》)C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二、【为】1.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翻译比较灵活,如:⑴做、作例:A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⑵治、治理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⑶担任、充当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刘禹锡《爱莲说》)译: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沾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译:这里没有嘈杂的音乐声使自己的耳朵受到侵扰。没 有官府的公文使自己的身体受到劳累。
5
3、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 起补足音节、舒缓语气的作用。不必 译出。 例如:
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
“去”。
3
一、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
1、 结构助词。当于现代汉相语“的”,放在定语 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例如: ①于厅事之东北角。(林嗣环《口技》) 译:在客 厅的东北角。 ②水陆草木之花。(周敦颐《爱莲说》)译:各种 草木的花。
4
2、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 的成分。不必译出。例如:
②杜少府之任蜀州 译:我送杜少府到蜀州上任。
10
再见
11
样”“这件事”、“那”、“那样”等。例如:
① 渔为甚异之。(陱渊明《桃花源记》)译:渔人对这件事 感到非常诧异。之:代指桃花林的情景。
②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陱渊明《桃花源记》) 译:听说了这件事。之:代指桃花源的事。
9
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 “往”、“去”。例如:
①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译:他停止 耕作,到田埂上休息。
7
二、作代词用:主要用法有两种类型
1、 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 们”、“它”、“它们”等。例如: ①又数刀毙之。(蒲松龄《狼》)译:有砍了几刀杀死了狼。 之:代指狼。 ②具答பைடு நூலகம்。(陱渊明《桃花源记》)译:渔人详尽地回答了 他们。之:代指桃花源人。
8
2、 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掌 握古文中部分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其中“之”字,比较常见,也很重 要,由于受语言环境的影响,它的 意思和用法十分灵活多变,理解起 来有一定的难度。
1
文言虚词“之”字几种用法
主讲人:张晓春 临沂第十一中学
2
“之”字的几种用法
一、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 “之”字的用法 二、作代词用:主要用法有两种类型
①久之,目似暝,意暇甚。(蒲松龄《狼》)译: 时间长了。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 译:惆怅怨恨了很长时间。
6
4、宾语前置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 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 前。例如: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动词“有”, 宾语“陋”,借“之”帮助,把宾语“陋” 从动词“有”后面提到动词前面。这个“之”只是提宾标志, 无实在意义。按现代汉语的说法,“何陋之有?”即为“有 何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