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讲 人本治疗法

第十一讲 人本治疗法
第十一讲 人本治疗法

第十一讲人本治疗法

第一节理论概述

人本治疗法是一种应用范围很广的比较人性化的治疗模式,该模式对人性有比较积极乐观的看法,强调将案主作为治疗的中心,以开发案主的潜能、促成其自我成长为出发点和宗旨,运用同感、无条件的关怀等技巧为案主提供一个宽容、信任的范围,使其提高和转变自我认识,树立恰当的自我概念,解决困扰,达成自我实现。

一、理论背景

1、形成背景

人本治疗法(Person-centered Therapy),又名案主中心治疗法(Client-centered Therapy),其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罗杰斯于1940年起便开始建立人本治疗法的基本概念框架和治疗模式。

2、历史发展

第一阶段(1940—1950年)。罗杰斯于1942年所作的《辅助与心理治疗》确定了人本治疗法的基本概念。

第二阶段(1950—1957年)。罗杰斯于1951年所作的《案主中心治疗法》是人本治疗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第三阶段(1957—1970年)。罗杰斯在1957年出版了《促进个性改变的必要条件》,被认为是人本治疗法的第三个里程碑。

第四阶段(1970年至今)。在此阶段,罗杰斯不再强调工作者的技巧,而更注重工作者的特质、信念和态度,赋予工作者更大的自由去建立与案主的关系,当然,工作者可以运用一些影响性的技巧如自我袒露、回馈、提问等。1974年罗杰斯将案主中心治疗法改称为人本治疗法,其应用范围也从个体治疗扩展到更广的领域,如学校辅导、家庭辅导、行政管理等。

二、基本假设与概念

1、人的本性

罗杰斯对人的本性抱有积极和乐观的态度,他认为,从本质上讲,人是善良的、理智的、仁慈的、进取的、有责任感的,有与他人协助和友好相处的能力和愿望。

罗杰斯认为,正式由于人具有理智和进取等本质,所以每个人都具有不断实现更高层次目标的潜能,在个体不断追求的过程中,潜能得以发挥,也使个体更趋于成熟。他认为,如果这种追求的过程受到阻碍,就有可能产生内心的困惑甚至心理疾病。

罗杰斯主张从整体上把握人的本性,他认为人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人的行为和情绪、内在和外在也是一个整体,他们是相互影响。他认为要把握一个人的本性,了解一个人,必须要从整体上系统地看待和分析,而不能仅看一时一事,要能体会行为背后的深层次的原因。

另外,在分析人性的过程中,罗杰斯还主张从案主主观的参考架构去分析问题,因为每个人都有较之于他人不同的经历、性格和自我概念,所以对于同样的事情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反应。因此,工作者不能将自己的看法强加于案主身上,而是要从案主的角度,尝试用案主的内心参考架构去理解和分析案主的处境、行为和情绪。

2、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罗杰斯的人本治疗法的一个核心的概念,因为他认为自我概念决定一个人的行为和心理。自我概念是人在内心深处对自己的评价与界定,包括对自己身份的界定(我是谁?),对自己能力的认识(我能做什么?),以及对自己的要求(我应该是怎样的?)。总的来说,在内容上,自我概念包括九个方面——身体、社交、性、感情、喜好、理智、职业、价值观和人生哲学。

自我概念是人自身的一种主观评价,与客观的真实情况不一定是一致的。它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别是早年的成长经历对自我概念的形成更是至关重要。自我概念一方面受自我体验和自我特质所影响,另一方面受他人对自我的态度和评价的影响。在两者的相互作用下,形成了一个内心深处的自我概念,这种未必符合事实的自我评价会潜意识地影响人的一言一行。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对行为的影响表现为三个方面:

(1)如果自我概念与现实经验相一致,那么将会更加促使个体的自我实现,强化正确的自我概念。

(2)如果自我概念与现实经验不相符合或冲突,就会导致某些思想和行为的偏差。

(3)如果自我概念与现实经验完全脱节,则可能会产生错误的思想或行为,甚至是人格的分裂。

3、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是指个体对自己天赋、能力和潜力的充分开发和利用。人既然有理智、进取、自我负责的本质,那么人就有了自我实现的本质愿望,自我实现就是人人具有的根本要求。人在不断追求和实现自己的目标的过程中,不断趋于成熟。因为人的潜力和能力都似乎动态的,所以自我实现也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如果自我实现受阻碍或者受挫,也可能导致个体成长的受挫,易出现偏差心理和行为。

4、治疗目标

人本治疗法的目标就是帮助案主树立恰当的自我概念,促进其开发潜能,实现自我成长。

大致来说,罗杰斯认为通过人本治疗法可以实现以下目标:

㈠自己有较客观和积极的评价。

㈡较自信,自我接纳,人格统一。

㈢有和他人协调相处的能力。

㈣行为成熟,适应能力强,社会化程度提高。

㈤有克服压力和挫折的能力。

㈥能够接纳他人。人本治疗法的治疗目的不在于解决案主面临的问题,而是协助其成长,

使其更加独立,能依照自己的意愿办事,使其性格更为统合,成为一个能真正发挥自己功能的人。

第二节治疗方法与技术

1、树立正确的工作者角色

人本治疗模式中,强调把案主作为中心,作为主角,工作者扮演一个辅助者的角色,但工作者又必须具有良好的素质,因为在治疗过程中,工作者不是依靠专业技术和理论去帮助案主,而是依靠自身的态度和人生观等去促进案主的改变。

2、形成良好的治疗关系

罗杰斯认为,要想协助案主性格上的改变,达成自我成长,必须创造适宜的治疗关系,他认为良好的治疗关系必须具备六个要素:

⑴工作者和案主心理上的接触

心理上的接触形成良好的治疗关系的第一步骤。心理上的接触要求工作者要深入的了解案主,用案主的内心参考架构去考察案主的处境,分析他的心理和行为,要求工作者和案主之间建立彼此尊重和信任的关系,打破案主的心理防御机制,坦诚的交流。

⑵案主因为自我概念和现实经验的冲突而感到焦虑不安

当案主取向工作者寻求帮助的时候,他可能因为这种矛盾而焦虑不安,用心理防卫机制来为自己辩解,歪曲事实,但长此以往也会令他精神紧张,内心沮丧,处于易受伤害的状态。

⑶工作者在治疗过程中表现出表里一致

罗杰斯认为,工作者必须表里一致,要表现出与内心情绪一致的行为和态度,开放地揭露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受,不刻意做作,不矫饰自己的内心情感,而是表现出真实的自己,哪怕有时自己的情绪的时候要慎重,不可任意发泄个人情绪,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为这种表达是基于真诚的目的,让案主体验到一种真实的、诚恳的、有人情味的关系,促进双方的信任和沟通,也使案主能有所参照,以工作者为榜样。放弃心理防卫机制,开放自己,忠于自己的感受,也成为一个表里一致的人。

⑷工作者应对案主表现出无条件的关怀

无条件的关怀是协助案主成长的要素。因为当案主体会到这一点后,他就不必在工作者面前隐藏或歪曲自己的真实感受,而无所顾忌地将自己的行为、感受和意愿表露出来,有利于案主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成长。

工作者对案主无条件地关怀并不代表他赞同或支持案主的所有的行为、意见和感受,甚至在案主表达出一些不切合实际的想法以及可能对他人或自身伤害的行为意向时,工作者可以坦白地表达自己的不赞同,但工作者是理解的,并能继续给予其真诚的关怀。当然,罗杰斯也意识到,工作者本身也有自己的独特经历和内心参考架构,要做到对每个案主都表现出同样程度的尊重和接纳是不容易的。

⑸工作者要运用“同感”去理解案主的心理和行动

同感,就是指工作者能够站在案主的立场和角度,体会案主对其环境的理解和感受,准确地把握案主的思想和主观看法,工作者似乎如临其境,却又不迷失自己,保持自己客观的评价和清醒的认识。

同感可分为基本的同感和深度的同感。前者是通过反映案主所透露的观点和情绪来表达工作者的感同身受的领会,而后者则是能够深入地洞察案主表面情绪之后的其自己尚未察觉的潜在的感受和情绪,比前者更能深入拓宽案主的自我了解。

⑹工作者对案主的尊重、理解和无条件的关怀要让案主感受得到

人本治疗法强调以案主为中心,工作者以一个辅助者的角色利用自己的尊重、理解和无条件的关怀为案主创造一个有好的、非谈判性、安全自由的氛围,促成其自我开放和自我认知,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成长。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如果案主感受不到工作者的尊重、理解和无条件的关怀,那么,就难以和工作者建立相互信任的友好关系,就达不到建设性的改变。当然,由于案主面临的问题可能错综复杂,工作者的经验不足,水平不一,对案主的同感和无条件的关怀很难达到一个完美的境界,但最起码要使工作者的尊重理解和无条件的关怀达到能够让案主感受得到并能因此开放自己的最低标准。

3、治疗过程

罗杰斯非常重视治疗过程,在整个辅导过程中,工作者与案主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后,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彼此者需要非常关注自己“此时此地”的内心世界,在有建设性的沟通和交流中心达到案主自我成长的目的。

人本治疗法强调以案主为中心,以人为本,提倡尊重每一位被治疗者作为一个人的基本尊严和价值,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工作者要始终从这一理念出发,以案主需要为根本,工作者不能完全掌握会谈,要注意让案主本身的能力促成其自身的改变。

人本治疗法强调以案主为中心,还认为治疗的焦点应该是案主本身,而不是他所面临的表面问题。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工作者所要做的就是创造宽松的氛围让案主毫无畏惧地袒露自己的内心情绪,工作者要深切地体会案主的处境和心态。

在治疗过程中,要让案主时刻体会到工作者的尊重、信任和无条件的关怀,接着这种充满情感的关系,使他能重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周围的环境,尝试体验、面对和处理以往回避或不愿接受,却又是发自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和意念。

人本治疗法在治疗过程中,强调“此时此刻”的关注,而反对传统治疗方法中把案主作为“病人”而加以“诊断”。罗杰斯非常反对将人分门别类,诊断他人得了何种“病症”,他认为这是违反了一个基本的信念,即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如被生硬归类则有损人的尊严。罗杰斯认为,只有当事人自己才有权利和能力诊断自己的问题,即使工作者认为有能力准确把握案主的问题,也不该冒险尝试判断。

4、模式的特点与评价

⑴注重研究

罗杰斯遵循科学统计的方法和原则,坚持运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和修正自己的假设,鼓励

设计新的科学与研究模式研究个人主观经验。虽然他的实验方法的科学性仍有缺陷,但新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启发了一大批社会工作者。

⑵人性化的治疗理念

人本治疗法带动治疗领域由“问题化”转变为“正常化”。罗杰斯摒弃辅导乃是由一位“专家”去医治一位心灵上有病或有问题人的概念。反之,也积极提倡辅导的目的是协助案主成长。

⑶易于学习和掌握

人本治疗法所倡导的基本要素如:同感、无条件的关怀和真诚等,十分的明白易懂。它的基本技巧如:全神的聆听、关怀、澄清及情感反映等,对各种个案辅导模式都是非常适用的,用途广泛。因此,还被推广到行政、国际关系、教育、医护等各个领域。

⑷安全性高

因为它不需要工作者对案主下定论或提议、解释其行为、分析其潜意识和梦境,或使他的性格有重大改变,而是需要工作者给予其全神的聆听、尊重和了解其看问题的角度。所以,工作者误导案主或损害其心理的机会也大为减少。

⑸特别适用于青少年辅导

很多青少年往往缺乏自信、自我形象低落,常常感到被不公平对待、不被喜欢和了解,人际关系差等。通过人本治疗法的辅导,可促使青少年提升自信心,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与人和谐相处。

⑹更易于被不同文化所接受

因为其人性化的治疗理念,和其他模式相比,人本治疗模式更易于被其他国家及社会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工作者和案主所接受。

人本主义治疗模式的原理与案例分析

人本主义疗法的理论与方法 摘要:人本主义疗法,基于人本主义理论而创立,认为人的本性是好的,人是有理性的,在适当的环境下,会努力朝向潜能充分发展的方向前进。因此,应当注重提供良好的咨询气氛,给来访者以真诚、无条件的尊重和准确共情,调动来访者自身的潜力,开放内在的自己和外在的经验世界,从而迈向自我实现的境地。人可以独立自主、自我引导自己的生活,无须凭借心理分析和行为指导即可有效地解决自己的问题。咨询的中心应是最大限度地发掘来访者自身的潜能和积极能动作用,依靠自己的努力来解决心理问题。 关键词:人本主义疗法理论方法 一、人本主义疗法的理论概述 (一)人本主义治疗模式的概念 人本主义疗法也称来访者中心疗法(client-center therapy),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向上趋势,治疗者只要对病人关心,给予温暖和鼓励,发挥他们内在的潜力,完全有能力作出合理的选择和自救。 该治疗模式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Rogers C,1902~1987)于1940年代创立,强调调动患者(来访者)的主观能动性,发掘其潜能。不主张给予疾病诊断,治疗则更多地是采取倾听、接纳与理解,即以患者为中心或围绕患者做心理治疗。1974年,罗杰斯又进一步发展,改称为人本疗法(personal-center therapy),更强调以人为本,而非患者或来访者,进一步突出被治者为正常人、为心理发展过程中潜能未尽发挥或暴露的阶段性逆遇或问题,治疗本身就是指导被治者认识和了解自我、发挥潜能。由此形成了社会工作领域重要的治疗模式。 (二)人本主义疗法的基本理论 人本主义治疗模式最重要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一是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倾向。罗杰斯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基本的动机性的驱动力,他称之为“实现倾向”。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成功,能够得到自己价值的实现。二是个体拥有机体的评价过程。个体在其成长过程中,不断与现实发生着互动,个体不断地对互动中的经验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不依赖某种外部的标准,也不借助于人们在意识水平上的理性,而是根据自身机体上产生的满足感来评价,并由此产生对这种经验及相联系的事件的趋近或回避的态度。个体自身的满足感

7第七章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练习题答案

第七章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练习题 一、填空题 1、现代社会认为健康应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2、所谓心理健康,应包括两层意思:没有心理疾病;具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3、划分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种:统计学规范;生理学规范;主观经验规范;社会适应规范;价值观规范。 4、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即:学校中的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行为问题、青春期性心理问题。 5、美国特殊教育专家柯克将学习障碍分为发展性学习障碍与学业性学习障碍。 6、心理辅导活动课主要有两种形式:以教师讲授为主要形式的课程;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形式的课程。 7、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角色扮演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哑剧表演、空椅子表演、角色互换、改变自我、双重扮演、魔术商店等方法。 二、、单项选择题 1、心理健康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和良好的(A) A、社会适应 B、社会化人格 C、精神面貌 D、精神状态 2、在充分放松的情况下,让学生逐渐接近所惧怕的事物,或逐渐提高其对所恐惧的事物的刺激强度,使其对惧怕的事物的敏感性逐渐减轻,直至完全消失的心理治疗方法是(C) A 、强化 B、消退 C 、系统脱敏 D 、自由联想 3、可采用(A)来治疗对动物的恐惧反应。 A、系统脱敏法; B、肌肉松弛法; C、代币奖励法; D、强化法 4、关于团体心理辅导的论述以下哪一条是不对的 ( C ) A、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细分为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等 B、团体心理辅导工作效率高,是适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式 C、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适合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活动的主持者应受过相应的训练 D、团体辅导是一种一对多的心理辅导方式

人本主义治疗方法及案例分析与比较

一、人本主义治疗模式的概念 人本主义疗法也称来访者中心疗法(client-center therapy),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向上趋势,治疗者只要对病人关心,给予温暖和鼓励,发挥他们内在的潜力,完全有能力作出合理的选择和自救。 二、人本主义疗法的基本理论 一,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倾向(罗杰斯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基本的动机性的驱动力,他称之为“实现倾向”。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成功,能够得到自己价值的实现.) 二,个体拥有机体的评价过程。(个体在其成长过程中,不断与现实发生着互动,个体不断地对互动中的经验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不依赖某种外部的标准,也不借助于人们在意识水平上的理性,而是根据自身机体上产生的满足感来评价,并由此产生对这种经验及相联系的事件的趋近或回避的态度。个体自身的满足感是与自我实现倾向相一致的。凡是符合自我实现倾向的经验,就被个体所喜欢、接受,成为个体成长发展的有利因素,而那些与自我实现倾向不一致的经验,就被个体所回避和拒绝.) 三,人是可以信任的。 (以人为治疗中心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是可以信任的,是可以改变的。) 三、人本主义治疗模式的特征 一,人本主义所持的态度是对来访者的无条件的关注; 二,人本主义治疗模式是摈弃医学模式的,不把来访者当做患者,而是平等的主体对象; 三,治疗作用:仅限于当前的人体验和感受; 四,注意的重心是放在病人的现象学世界上; 五,人本主义治疗模式成功的标志是病人态度发生改变真实体验自己的情感; 六,治疗模式的动力基础就是相信人都有自我实现的趋势。 七,人本主义治疗模式关心的问题是人格改进,而非人格结构; 八,人本主义治疗模式适用于各种患者(来访者)。 四、人本主义治疗模式的主要技术 一、是真诚交流的技术。它要求社会工作者要与案主进行真诚、平等的主体间交流; 二、是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他要求工作者要对案主进行无时无刻的尊重和重视,这是促进患者心理积极转变的必要条件; 三、是共情的技术,即要求社工与案主实现情感共通。 五、案例分析 (一)个案基本情况 小林,女,22 岁,某大学四年级学生。在毕业离校前一个月服安眠药自杀,被室友发现,送医院抢救,自杀未遂,由辅导员和室友陪同来到心理咨询室。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读后感

读《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有感 罗艳菊 这是一本有关我们的信念如何控制着我们的生活,以及我们可以然后获得 健康的信念的实用性书籍。这本书也向你展示了如何解决过去的负面经历造成 的影响。它将帮助你改善与其他人沟通的技巧。 ——约翰·贝曼这本书有两条线,第1条线就是感知,它是一个输入的过程,我是怎么感 知这个世界的,第2条线是应对,是输出部分。第1条线感知,首先第1章讲 到了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包括对关系的定义,对个体的定义,对事件的解释,对改变的态度。萨提亚把我们对世界感知的方式分为等级模式和成长模式。 我们感知方式的雏形,来源于家庭,也就是基本三角关系。孩子在刚生下 来的时候是一个自然的状态。他需要用父母的眼睛来看到自己,也就是说他有 一个身份认同依赖,而父母由于受自身的限制。他会有投射,他把自己没有完 成的那些部分投射到孩子身上,那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发展出他的应对方式,这就引出了第2条线——应对。两条线是一个环,也可以说是一条线。 萨提亚讲到了5种应对方式,也就是了5种生存姿态,其中4种是不良的 生存姿态,一种是健康的生存姿态,也就是表里一致。以上就是理论部分。 我们的目标是表里一致,是健康的生存姿态。如何调整到健康的生存姿态呢?接着就是技术部分。作者有将其分成技术与工具两个部分。五至九章分别 介绍了改变的过程、成分干预技术、转化过程技术、个性部分舞会技术以及家 庭重塑技术,第十、十一章介绍了雕塑、隐喻、曼陀罗、冥想、家庭规则转化指南、温度读取等工具。 第5章改变的过程,是这些技术的提纲契领。萨提亚提的改变主要是指内 部的转换。改变的过程是,发现你行为背后的应对模式,然后觉察它,它的内 容与过程,再理解它,你是如何为它赋予意义的。之后你会发展出新的方式, 也就是改变。改变,而非消除或消灭。改变的关键是添加,也就是引入一些新 的东西。它既包括内容的添加,比如,新的感知、新的关联、对自身新的感受、

第九章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

第九章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 第一节人物背景简介 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实质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道德教育领域的衍伸,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在其心理学的研究中结合道德教育实践阐发的一系列教育见解。因此,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也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我们在此简单介绍一下马斯洛和罗杰斯这两个主要代表人物。 马斯洛(A.H.Maslou1908—1970)是早年移居美国的俄国犹太人的后裔。他出生在美国的纽约。童年伙伴中没有犹太儿童,使他形成了一种孤独但喜欢钻研读书的性格。中小学阶段他学习成绩优异。毕业后在父亲的建议下去一个法律学校学习,由于对法律专业兴趣不足,学了一年便退学了。1928年底结婚后,他和夫人一起进入威斯康星大学学习。在威斯康星大学他分别于1930年、1931年和1934年获得了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1934年至1937年他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当过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桑代克的助手。他受行为主义的影响并没持续太久,主要是因为他发现用行为主义教育方法对儿童进行教育并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于是,他逐渐认识到整体论、动力论和文化因素这几方面都是研究人的心理时不町忽略的。 1937年至1951年马斯洛应聘去布鲁克林学院工作。在此期间除了担任该院的心理学教学工作外,还进行了许多理论研究。1943年他在长心理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了著名的论文《人类动机沦人。此文被后来的许多文集收录转发,并被译成多国文字发表。 1951年以后他主要在布兰代斯大学任职,曾担任过该校心理学教授和心理系主任。这期间他学术活动频繁,理论成果显著,在美国乃至世界范围的心理学界有很大影响,他积极活动建立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会,现已成为美国心理学会的正式分会。1967年他被推举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马斯洛的主要著作有《动机与人格》(1954)、《科学心理学》(1966)、《存在心理学探索》(1968)、《人性能达到的境界》(1971)等。·罗杰斯(C.R.Rogers,1902一1987)生于美国一个基督教徒家庭。少年时代他因家住农村而对农业课程产生了兴趣。1919年他中学毕业后进入威斯康星大学农学院学习。后宋又转学历史专业,专修宗教史。1924年获得学士学位。 毕业后,他又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读硕士课程,先是半日制后是全日制学习,最后于1928年完成学业,获得硕士学位。他的研究生学习专业是儿童诊疗理论,毕业论文主题是测评儿童的人格问题。这段学习经历为他以后一生的研究方向奠定了基础。 1928年至1940年罗杰斯受聘在纽约州的曼彻斯特城保护儿童协会任儿童心理学家。这段经历使他有机会将心理学理论与临床经验结合促成一个崭新的心理学分支——临床心理学的成熟-他还边工作边攻读博士课程,于1931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2]8 学位。1939年他基于lo多年经验和丰富研究材料出版了《问题儿童的临床治疗》——书。该书出版后使他的工作受到了世人的瞩目。

《心理咨询与治疗(修订版)》江光荣著.笔记.

读书笔记---《心理咨询与治疗(修订版)》江光荣著 曾银川整理https://www.360docs.net/doc/5c11717217.html,/psych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现代社会生活与心理咨询1 第二节心理治疗与咨询的历史1 第三节咨询与治疗概述2 第四节咨询和心理治疗的道德准则 3 第二章咨询要素分析3 第一节咨询和治疗中的共同要素 3 第二节咨询和治疗的主要变项 4 第三章咨询目标5 第一节健全人格与咨询目标 5 第二节确定什么样的咨询目标7 第三节怎样确定咨询目标7 第四节价值问题8 第四章会谈及会谈技巧9 第一节会谈的一般问题9 第二节会谈中的非言语交流9 第三节倾听与询问的技巧10 第四节影响性技巧12 第五章咨访关系与咨询特质13 第一节咨访关系概述13 第二节共感13 第三节其它咨询特质14 第四节几个问题的讨论15 第六章一般咨询过程16 第一节对咨询过程的认识16 第二节咨询的基本阶段16 第三节几个技术性问题17 第七章变态行为18 第一节变态行为概述18 第二节变态行为的症状表现19 第三节神经症21 第四节人格和性心理障碍22 第八章心理分析疗法23 第一节概观23 第二节基本理论24 第三节心理分析的治疗25 第四节心理分析疗法评价26 第九章行为疗法27 第一节概观27 第二节基本理论27 第三节行为治疗过程28 第四节治疗技术29 第五节行为治疗评价29 第十章以人为中心疗法29 第一节概观29 第二节基本理论30 第三节治疗过程和策略30 第四节以人为中心疗法评价31 第十一章理性—情绪疗法31 第一节概观31 第二节基本理论31 第三节治疗过程和策略33 第四节理性—情绪疗法评论33 第十二章其它疗法34 第一节现实疗法—美国格拉塞34 第二节折衷的咨询和治疗34 第三节森田疗法35 第四节钟氏领悟疗法35 第十三章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中国化36第一节文化差异与中国化的必要性36 第二节咨询和心理治疗中国化的任务和途径36 第三节有关的中国化探索36

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咨询与治疗

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咨询与治疗 (一)基本理论观点 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本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来的,它从现象学和存在主义中吸取其哲学的基础,提倡从人的主观意识经验出发,反对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和精神分析的无意识动机决定论,被称为心理学中有别于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传统的第三势力。一般说来,这一学派理论具有四个共同的认识: 1、强调人的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反对还原主义,着重从整体上理解人的动机和人格。 2、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尊重每一个体的自由选择和主动性,人们能根据自己的意向,确定其自身存在的意义。 3、人的意识能超越传统的、现实的,文化的界限,因而具有创造性和无限发展的潜在可能性。 4、人性研究的重点是意识经验,应该遵循现象学途径。 存在-人本主义理论反对把人看作是简单的生物人、自然人,而特别强调人的价值和意义。它认为人的行为不象动物,并不全是环境条件作用的结果,而是自由的、能够独立自主的、具有无限潜能的,并且每一个人都能够意识到自身的各种变化;能理解自己的需要和经验;能分析自己的行为;也能作出抉择并对此承担责任。一个人如果从小就处于具有良好成长氛围之中,例如有温暖和同情支持的父母以及家人,每个人就都会发现他的真正的自我,实现他的全部创造性与潜能。 但是,一个人如果遭到虐待或受到重大的生活经历中的挫折与否定时,自我就会发生创伤或裂痕,内在的潜能不能发挥出来,而且还会受到损害。这样,人们就不会是一个真正自我实现的人,而可能是一个自我防御和心理失调的人。 马斯洛(A. H. Maslow)、罗杰斯(C.R.Rogers)均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类最基本的动机。人类都具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即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各种潜能的趋向,人是“积极主动的、自我实现和自我指导的。”这是人本主义理论的核心。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罗杰斯还提出了“自我概念”,认为它是在人自我发展过程中,在与环境或别人的接触与交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关于自我的认识和看法。自我概念包括人对自己的认识,对自己与其它客体的区别和相互关系的认识,以及对人的价值标准的认识。 罗杰斯认为,在社会化过程中,人总是愿意自己的行为受到别人的尊重和关注。当一个人的行为产生了积极的自我体验,同时又得到他人的肯定时,他的自我概念就会是准确的,他的人格就能正常发展。但如果外界的要求和评价(价值条件)和他的个人体验相抵触,可能会得不到尊重与关注时,他就有可能采取歪曲和回避真实自我体验的办法,歪曲自我概念,以缓和受人关注的需要与个体体验之间的矛盾冲突。也就是说,按照别人的看法和评价,不惜改变自身的标准,使自我概念发生歪曲,从而导致心理上的混乱,这个过程就叫做“价值条件作用”。自我概念歪曲得越严重,各种心理异常表现如焦虑、抑郁、罪恶感和精神错乱等就表现得越明显。

初级实务第7章矫正社会工作试题

第七章矫正社会工作 一、单项选择题 1、矫正社会工作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也称为()。 A.感化工作 B.教育工作 C.改造工作 D.监管工作 2、()不属于矫正社会工作的功能。 A.监管功能 B.矫正功能 C.服务功能 D.教育功能 3、涵盖生活照料、经济支持、疾病医治、心理辅导、就学就业指导、家庭关系调适等内容的矫正社会工作服务,主要指的是()。 A.监管功能 B.矫正功能 C.服务功能 D.教育功能 4、在矫正过程中,矫正对象往往表现的敏感、神经质、情绪不稳、反应过度、对人对事多疑、偏激等,这是指矫正对象()。 A.具有自卑消沉的心理特征 B.具有冲动好斗的人格特征 C.具有严重脱节的社会特征 D.具有困难重重的生活特征 5、下列哪项不属于矫正对象的需要?() A.基本生存条件的保障需要 B.教育、就业权益的保障需要 C.再社会化的服务需要 D.监管的需要 6、下列哪项不属于矫正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 A.接纳 B.可塑性 C.个别化 D.监管 7、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矫正社会工作贯穿于对罪犯进行司法矫正的各个方面以及整个过程,其主要内容包括司法判决前的服务、监禁场所中的服务、社区矫正中的服务以及刑满释放后的服务等四个方面 B.司法判决前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仅指犯罪嫌疑人 C.司法判决前的社会工作包括针对犯罪嫌疑人的社会工作介入和针对犯罪嫌疑人亲友的社会工作介入 D.社会工作者介入司法过程,自司法判决前的案件审理阶段就已经开始 8、矫正社会工作者对刑释人员提供的服务也称为()。 A.更生保护 B.监督保护 C.监管保护 D.事后保护 9、社区矫正中的社会工作间接方法是()。 A.个案工作方法 B.社区工作方法 C.小组工作方法 D.监督工作方法 10、社区矫正是一个注重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讲求操作的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综合了众多专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其健康发展,需要加强这些理论、知识和方法的研究,指的是()。 A.社会工作研究在社区矫正中的运用 B.社会工作行政在社区矫正中的运用 C.社区工作方法在社区矫正中的运用 D.个案工作方法在社区矫正中的运用 11、将社区矫正的政策法规变成具体的针对矫正对象的社会服务,又将服务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以影响政策法规的修订,是指()。 A.社会工作研究在社区矫正中的运用 B.社会工作行政在社区矫正中的运用 C.社区工作方法在社区矫正中的运用 D.个案工作方法在社区矫正中的运用 12、挖掘社区志愿力量,共同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是指()。 A.社会工作研究在社区矫正中的运用 B.社会工作行政在社区矫正中的运用 C.社区工作方法在社区矫正中的运用 D.个案工作方法在社区矫正中的运用 13、下列属于社会工作行政在社区矫正中的运用的是()。 A.挖掘社区志愿力量,共同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B.开展社区教育,培养社区居民接纳、尊重矫正对象的意识和习惯 C.进行综合治理,以改善矫正对象的生活环境 D.将社会政策变为社会服务的活动 14、针对矫正对象过去与不良团伙有千丝万缕联系、缺乏健康社会网络支持的现象,可以设计并实施以交真朋友、走自新路为主体的小组辅导项目,属于()。 A.针对矫正对象带有共性的问题和困惑设计小组活动的主题

浅析人本主义心理治疗

浅析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在社会工作实务操作 过程中意义 杨波 【摘要】结合存在主义理论的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在社会工作实务操作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更对整个社会工作从基础思想到操作方法都有具体的指导性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存在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社会工作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对当时时代背景下的心理学体现了巨大的号召力,因为其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去创造一种有意义的生活。这不仅是适应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心理学的研究与需求,他的观点及其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的应用,对于生活在现代及不断发展的人类社会中的人永远都有其深远的指导意义。人本主义主张首先把人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而且个体是具有自然与社会性的开放的有机系统。同样“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的医学模式”要求在医疗实践中,要以人为本,有整体人的意识,强调人的身心健康。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创始人马斯洛、罗杰斯、罗洛·梅等共同主张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生命意义、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的本性和存在价值提到心理学研究的首位。关于健康的个人生活的“终极目标”的研究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新贡献。精神分析理论把“趋向平衡”作为人这一特殊有机体的终极目标,人本主义认为这只是病态下的目标,或只是过度状态。 一、人本主义的心理治疗 以人为中心疗法当人的自我实现的成长性动机与现实中遇到种种挫折相冲突时,就会产生焦虑与罪恶感,这种冲突自我不能解决时,人就会产生心理或精神痛苦,需要求助心理咨询与治疗。罗杰斯的心理治疗称为“以人为中心疗法”。他对个体采取了一种积极的观点,认为人们趋向于自我完善。罗杰斯认为治疗性的变化是在一些条件满足后就能发生的。 以人为中心疗法认为治疗中使来访者发生转变的条件是:①心理沟通。②不协调。③平等与真诚。在治疗关系中尤为重要的一点,这也是所有人本主义所提倡的。④多无条件积极关注或接受。⑤移情。指不受个人观点与价值观的影响,而进入他人的内心世界,体验对方的感受。与第4条是一致的。⑥移情与接受的知觉。对治疗师来说,无条件的接受与移情的理解患者是不够的,患者必须也觉察到自己正以某种方式被理解和接受。是自然的而非强迫的。罗杰斯的”以人为

人本主义疗法 罗杰斯

人本主义疗法 ---罗杰斯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的学习与教学观念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 人本主义疗法的创始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以人为中心的心理疗法是人本主义治疗的核心内容,相对于精神分析和行为疗法,被称为心理治疗理论中的“第三势力”。 罗杰斯1902年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早年攻读过农业、生物、物理和神学,后来进入哥伦比亚师范学院学习心理学,接触了行为主义的理论并接受了精神分析的训练,毕业后在罗彻斯特市防止虐待儿童中心作为心理治疗家工作了12年。他在心理治疗中总结自己的经验,于1942年出版了《咨询与心理治疗》一书,阐述自己的来访者中心的心理治疗观。1951年出版了《来访者中心治疗》一书,为来访者中心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罗杰斯在心理学方面的贡献是杰出的,曾于1964-1967年担任美国心理学会的主席,1956年和1972年分别获得了美国心理学会授予的杰出科学贡献奖和杰出专业贡献奖。 人本主义疗法强调来访者的主观能动性,对人采取积极乐观的看法,注重个人的内在价值和主观体验,强调咨询关系的重要性,强调以咨询者的态度为中心。这些观点都强烈冲击着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有一定的积极价值,但不适合处理危机中需给予某些指导性策略的来访者,不适合无法通过口语表达的来访者。 1.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在搜寻资料过程中找到两个版 本的说法,下面一一罗列)一理论基础:1.实现的趋势它假定人类和所有的生物,不论是植物或动物,与生俱来就有一种不断发展、增长和延续其机体的趋势。 2.自我概念这个自我形象是通过自身与环境,特别是与其他人对他的评价相互作用后逐步建立起来的。 3.充分体验它是对宏观事物和可以意识的机体内部过程的态度。人本主义理论的核心在于人人都有其独立的价值与尊严,人人都必须自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向。 二理论基础:1.1 自我治愈的潜能 罗杰斯心理治疗的思想基础是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的尊重和信赖。他认为人性发展的基本属性是建设性的。人有追求美好生活和为之奋斗的本性。健康代表着人格健全和人性的完满发展,病态是健康人格的异化。心理疾病患者并没有失去自身原有的潜能,我们要相信他们有能力发掘自身潜能恢复健康。 1.1.1 造型倾向 人性的发展和生物进化一样具有建设性的方向,罗杰斯把这种方向叫做“造型倾向”。这是一种积极的倾向,它假定人具有引导、调整、控制自己的能力。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有一种不变的诊断,即认为所有心理问题及困扰均是由于这种实现的倾向的阻滞所造成的。基于他的这种观点,他所倡导的来访者中心疗法或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的基本原理就是要排除这种障碍,使来访者向着自我调整、自我成长和逐步摆脱外部力量的控制的方向迈进。罗杰斯认为需要心理治疗和帮助的人正如地下室的马铃薯一样,曾受到环境条件的严重扭曲。但他深信这些

智慧树知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江汉大学)》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江汉大学)》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心理健康标准是一个发展的文化的概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也因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而有差异。 A.对 B.错 答案: 对 2、心理健康是相对而言的,健康与不健康只是程度的不同,而无本质的区别。 A.对 B.错 答案: 对 3、西方的心理健康观念,以重视个人与自然、社会保持和谐关系,把自我实现看做心理健康的最高境界。 A.对 B.错 答案: 错 4、心境障碍是以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心境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 A.对 B.错 答案: 对 5、以人为中心疗法是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A.对 B.错

答案: 对 6、常模是某一特定人群的心理健康总体平均标准。 A.对 B.错 答案: 对 7、评价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是__。 A.心理与环境的一致性 B.心理与情绪的协调性 C.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 D.人格的稳定性 答案: 心理与环境的一致性,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人格的稳定性 8、大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特点是__。 A.智力发展高峰 B.情感发展高峰 C.欲求发展高峰 D.创新高峰 答案: 智力发展高峰,欲求发展高峰,创新高峰 9、心境障碍又称之为__。 A.心情障碍 B.激情障碍 C.情感障碍 D.情绪障碍

答案: 情感障碍 10、系统脱敏法又称__。 A.兴奋法 B.抑制法 C.交互兴奋法 D.交互抑制法 答案: 交互抑制法 第二章 1、大学生要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A.对 B.错 答案: 对 2、在大学阶段,参加实践活动比学习专业知识更重要。 A.对 B.错 答案: 错 3、对于任何难度的学习任务,中等程度的学习动机水平是最佳的。 A.对 B.错 答案: 错 4、刚入大学的学生如果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最好的办法是转专业。 A.对

第八章 家庭治疗

第八章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的兴起与发展 关注整个家庭的交往模式、沟通方式等,认为症状是家庭的产物,而不是某个家庭成员自己的问题。 家庭治疗的兴起和发展经历了开始、发展、黄金和融合几个阶段。 一、家庭治疗的兴起 1 家庭治疗的开始: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 二战,战争创伤,离婚率上升等,投入到对家庭和婚姻的研究,形成和发展了家庭治疗 理论和方法,认为必须改变家庭成员的互动方式和家庭结构才能改善患者的症状。 2 家庭治疗的理念 家庭治疗:是指改变家庭成员围绕症状所表现出来的交往方式,从而达到治疗症状的一种治疗理论和方式。 定义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1] 症状的形成源于家庭成员的不良交往方式,即便不是如此,症状的维持也是家庭成员不良交往方式强化的结果; [2] 通过改变家庭成员的不良交往方式可以达到治疗症状的目的。 实施家庭治疗需要全家人或者有关的主要家人参与,以家庭群体的方式进行治疗工作。 3 家庭治疗与个体治疗的区别 [1] 从治疗的对象 家庭治疗是对整个家庭进行治疗。随着治疗的进行,家庭治疗的对象还会发生改变,从初期的整个家庭成员,到家庭的部分成员。 [2] 从治疗的内容 对家庭成员间的交往模式和家庭结构进行治疗。通过改变家庭成员的交往模式或家庭结构可以达到减缓或消除症状的目的。而个体治疗直接针对个体的症状进行治疗。 [3] 从症状的原因或作用 家庭治疗认为患者是家庭不良交往模式的替罪羊,家庭成员间的不良较为模式使得患者表现出某种症状,而且患者的症状起到了掩盖家庭成员不良交往模式,维持家庭关系现有平衡的作用。 [4] 从划分患者的角度 家庭治疗无明显的患者和非患者之分,患者只是症状的表现者,承担者而已,有问题的是家庭成员的交往模式和家庭结构。而个体治疗则有明显的患者和非患者之分。 4 家庭治疗的作用:在于让几代家庭成员在一起以改变他们的互动关系。 二、家庭治疗的发展 1 早期阶段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属于家庭治疗的早期发展阶段。有三位关键人物: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最早探索家庭在患者症状的产生和维持中所起作用的人,他认为

人本主义疗法模拟训练

实验三十六人本主义疗法模拟训练 一、人本主义疗法的简介 人本主义于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70~80年代迅速发展,它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等同于动物,只研究人的行为,不理解人的内在本性,又批评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经症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心理,因而被称之为心理学的第三种运动。 人本主义理论对心理障碍成因的解释为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不协调。一旦自我概念不是由个人有机体的评价过程来决定,而是内化了别人的价值并把别人的价值当作自己的价值的一部分,为迎合别人的需求与接受从而否定了自己的经验,自我概念与经验间形成冲突并产生不和谐。此时这种不和谐会使人越发感觉不能适应环境,从而出现焦虑、烦躁等异常心理状况并产生心理障碍。 人本主义疗法(Humanistic Therepy) 是建立在哲学基础之上,通过为求助者创造无条件支持与鼓励的氛围使患者能够深化自我认识、发现自我潜能并且回归本我,患者通过改善“自知”或自我意识来充分发挥积极向上的、自我肯定地、无限地成长和自我实现的潜力,以改变自我的适应不良行为,矫正自身的心理问题。 二、实验目的 1.了解人本主义治疗的实质就是重塑真实的自我,达到自我概念与经验的协调统一。(以 患者中心疗法案例为例); 2.了解人本主义疗法的原理;

3.熟悉人本主义疗法的方法及步骤。 三、实验原理 患者中心疗法与精神分析和行为治疗不同,不是靠探究无意识邻域或改变反应形式来纠正不正常的行为,而是动员患者内在自我实现潜力,使病人有能力进行合理的选择和治疗他们自己。心理治疗主要是调整自我的结构和功能的一个过程。一个人有许多体验是自我所不敢正视和不能清楚感知的,因为面对或接受这些体验,与自我目前的结构不协调,并使其感受到威胁。治疗者如同一个伙伴,就像是可以接受的改变了的自我,帮助病人消除不理解和困惑,产生一种新的体验方式,而放弃旧的自我形象。通过以病人为中心的治疗所起的新型人际关系,使病人体验到“自我”的价值,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从而达到治疗的目标。与一般的指令性心理治疗比较,患者中心疗法反对操作和支配病人,很少提问题,避免代替病人做出决定,从来不给什么回答,在任何时候都应让病人确定讨论的问题,不提出需要矫正的问题,也不要求病人执行推荐的活动。 四、实验对象与材料 1.对象:来访者。 2.设备:心理咨询室。 五、实验方法 第一、来访者主动求助。来访者如果没有改变自我的需要,治疗很难成功; 第二、治疗者说明情况。治疗者向来访者介绍治疗过程,强调来访者的作用,治疗者的作用只是创造有利于来访者成长的气氛; 第三、鼓励来访者自由表达情感。治疗者不管来访者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均应以诚恳、友好的态度相待; 第四、治疗者能接受、认识、澄清对方的消极情感。治疗者不只是被动接受对方提供的信息,仅仅对表面的内容作反映,而应深入到对方内心深处,注意发现对方影射或暗含的情感。这是很困难且很微妙的一步;

人本主义心理疗法治疗要点

人本主义心理疗法治疗要点 当事人中心疗法(Person-centered therapy) 历史: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于20世纪40年代创立。 概念:以平等伙伴的身份去理解当事人的问题与情绪,为其提供一种无所顾忌地自由表达和宣泄的机会,并帮助其体验其自我价值,实现其人格成长。 罗杰斯说:“个人中心疗法学派主要是一种存在观点,寻找适当的态度和行为的表达,而这些态度和行为乃是能够创造出促成成长的气氛。它是一种重要的生活哲学,而不是一种简单的技术或方法。? 治疗者应具备的三种态度: 真诚一致(congruence),即治疗者所表达的内容与他自己内在的体验是一致的,不说言不由衷的话,不摆专家的架子和说教者的姿态,而是坦诚交流。 无条件的积极关注(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即积极的非批判性的接纳态度,但不可与赞赏混淆。 同理心(empathic? understanding),即能够准确地感受到当事人所体验的情感和个人意义。 技术要点:促进当事人发生变化的方向 从缺乏信任、封闭和畏惧人际关系,转变为对别人更具开放性和愿意探索改变的可能性。鼓励当事人放弃排斥别人或固执己见的想法,对经验和外在的世界的可能性采取更加开放的态度,愿意探索

改变的可能性。 技术要点:完全投入与互动 治疗师如何评价或诊断当事人并不重要,当事人如何评价自己才是最重要的。给当事人作心理测量等评估可能反而不利于当事人主动积极地参与治疗过程,因为他以为治疗师对他的问题能提供一套现成的解决的办法。 促使当事人完全地投入治疗历程才是最重要的 治疗过程就是咨询者与当事人共同参与的探险是双方显露人性,一起追求成长经验的过程。 技术要点:兼容的实务方法 本疗法不排斥任何其他治疗学派,心理医生可以综合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进行实务工作,而只要你始终遵守治疗的核心条件即可。 本疗法特别适合那些没有受过系统的临床心理学教育与训练的人士应用。 咨询发展的阶段或过程 第一阶段:求助者对个人的经验持僵化、刻板和疏远的态度。 第二阶段:可以畅谈自我以外的话题。 第三阶段:流畅地表达客观的自我。 第四阶段:自由地表达个人过去的情感。 第五阶段:自由地表达当时自己的感受,但有所迟疑。 第六阶段:完全接受过去那些被阻碍和否认的情感。 第七阶段:不需要心理医生的帮助可自由表达自己。

第九章 人本主义的人格心理学

第九章人本主义的人格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新思潮。 它重视研究人的本性、动机、潜能、经验以及价值。 到了60、70年代,迅速形成与发展起来,成为西方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之一,也成为第三势力。它以反抗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姿态出现 第一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 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马斯洛 一、人本主义兴起的背景 ◆(一)、反对传统科学心理学理念的弊端 1 、对行为主义的批判:忽视了人的主观性,把人降低为“一只较大的试验白鼠或一架较慢的计算机”.把人格看成是一套由环境决定的行为模式,实质上是一种机械的决定论和还原论. 2 、对精神分析的批评:贬低了人的意识经验的作用,强调本能的原始欲望与人的消极方面,忽视了人类本性中最基本的东西。 基于对古典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的批判,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张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健康的人身上,注重研究人的主观世界,突出人所特有的选择性、创造性、自我实现等,恢复人的价值和尊严。 ◆(二)、古代哲学背景: 1、存在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2、现象心理学的影响 ◆(三)、时代背景: 1、对后工业社会反人性化走向的反思。 2 、反战和反主流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会的工作原则: 以马斯洛为首心理学家创立了一门研究人类积极本性的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并建立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会。 (1)研究对象是具有经验的人 (2)研究关心的是个人的创造性与自我实现 (3)研究对个人和社会有意义的问题 (4)主要工作范围是人的尊严和价值的提高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五个中心论点: (1)人本主义具有强烈的现象学倾向,强调人的主观体验,对人的主观世界的心理内容具

存在-人本主义理论和以人为本治疗技术综述

存在——人本主义理论及以人为中心疗法的理论及实践 一、咨询理论概述 1、咨询理论的名称:存在—人本主义理论 2、咨询理论的发展史: 罗杰斯的整个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下述三个主要阶段(Allen E. Ivey et al, 2008): 第一阶段:非指导性(1940—1950)。这一阶段强调接纳来访者,建立积极的、客观的氛围,相信来访者的智慧,以及给予来访者充分的表达空间。主要运用来访者的原话来澄清事实。罗杰斯的著作着重强调了咨询过程中的技术。 第二阶段:以来访者为中心(1950—1961)。这一阶段着重反思来访者的情感,解决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不和谐,避开对来访者有威胁的情景,将反思作为主要技术。对技术并不加以强调,而是着重强调咨询师个性化的投入。 第三阶段:以人为中心(1961—1987)。这一阶段的特点在于更多的个性化投入,更加强调关系问题。在坚持原先观点的同时,罗杰斯逐渐对治疗场景中的即刻体验更加重视,要求咨询师、集体治疗与个体咨询更为主动及更多地自我暴露,同时关注广泛的社会问题,如文化差异与权利运用等。对技术的关注降至最低,取而代之的是强调咨询师的态度,强调咨询师将自己看成是与他人相联系的一员。罗杰斯的观点反应了一种理解性的治疗风格。3、咨询理论框架 以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为基础。理论的基本假定是:所有物质的演化的倾向都是从较简单的形式向较复杂的形式发展。对整个宇宙为说,是一种创造过程的运转,而不是崩溃过程的运行(形成倾向)。每个人身上都有解决问题,改变他们的自我概念和日益提高自我指导的创造力,所有人类身上都具有趋向完善或完美的潜能。心理成长和心理成熟的根源来自个体内部而不是外部力量(实现倾向)。 存在—人本主义的理论框架由关于自我与自我实现、觉知、需要、价值条件等概念组成。(1)自我与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实现倾向的子系统。实现倾向指的是个体的有机体经验,即指整体的人,包括意识与无意识,生理与认知。而自我实现则是指实现意识知觉到的自我倾向。罗杰斯假定自我有两个子系统:自我概念和理想自我。 (2)觉知水平和积极经验的否定是关于自我概念如何运作的命题。罗杰斯认为意识有三个水平。第一,阈下知觉指与知觉的自我概念不一致但又没有被意识接纳的经验。第二,有些

第七章 中医全科医疗中的伦理问题

第七章中医全科医疗中得伦理问题 中医全科医学就是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整体健康得维护与足进为方向得长期负责式照顾,并将个体与群体健康照顾融为一体。具有突出临床实用性、诊疗简便性与服务个体化,立足于个人与家庭,强调预防为主,重视医患关系,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得基本特征。在实际工作中,全科医生与病人及其家庭接触最频繁,也最直接,经常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得伦理学问题。要想正确解决这些医疗实践中得伦理学问题,避免与减少不必要得医疗纠纷,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与自身得利益,必须好好学习伦理学知识,掌握处理伦理学问题得技巧,从而建立与谐得医患关系。 第一节中医全科医疗得伦理基础 一、定义与研究对象 (一)伦理学与医学伦理学得定义 伦理学( ethics)就是一门研究社会道德现象得本质、根源、特点、功能、作用及其发展规律得科学。医学伦理学就是伦理学得一门分支学科,就是在医疗实践、医学科学活动中,研究人们之间相互关系与医学与社会间关系得准则与规范得科学。随着社会、经济得发展以及医学模式得转变,医护人员与病人之间得关系日趋复杂,医学伦理道德问题愈显突出,医学伦理学越来越受到人们得重视。 (二)中医全科医疗酌伦理学研究对象 主要研究中医全科医生在以社区、家庭、个人为中心得医学活动中所形成得道德关系与道德规范,同时还研究全科医学与社会之间得道德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全科医生与服务对象得关系 全科医生与服务对象得关系就是中医全科医学实践中最基本得关系,服务对象包括患者、保健对象及其家属。全科医生与服务对象之间得关系,就是服务与被服务得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否协调、融洽,全科医生能否做到想服务对象之所想,急服务对象之所急,直接关系到服务对象得生命健康与医护人员得服务质量。作为一名医务人员,其职责就是维护与促进人类健康,帮助服务对象早日康复。处理这一关系得基本准则就是: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因此,中医全科医生必须把服务对象得利益摆在第一位,最大限度地符合服务对象与社会得利益。这就是中医全科医学伦理学研究得核心问题与主要研究对象。 2.中医全科医生之间得关系 中医全科医生之间得关系包括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医技人员、行政管理人员与后勤人员等相互之间错综复杂得关系,既有职责分工得区别,又要密切联系、相互协作。如何协调配合、建立良好得工作秩序,如何处理同事与同行之间得关系,如何正确对待转诊、会诊等问题,这些都就是医学伦理学需要研究与解决得问题。 3.中医全科医生写社会得关系 全科医疗实践活动就是在一定得社会关系中进行得,不仅要考虑患者及家属得利益,而且必须顾及社会利益,如计划生育、传染病控制、安乐死等问题。在医学研究中也面临如新药试验,卫生资源分配等问题,如果不从国家、社会、民族得利益着眼,就很难界定医务人员道德准则,卫生服务人员很难进行各种服务行为得选择,也无法进行正确得道德评价,更难以制定出正确有效得卫生政策法规。 4.中医全科医生得科学道德 中医全科医生既就是医务工作者,也就是科研工作者,要不断进行科学研究,只有与现代医学研究得前沿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防病治病。而且在科研活动中必须要高尚得科研道德修养,一切从所服务得社区、个人及家庭得利益出发,杜绝医疗行为中得弄虚作假。随着医学得迅速发展,在全科医生医疗实践与医学科研中出现了许多伦理学问题,如人体实验、优生与人工授精等,都涉及全科医生如何参与与处理,就是否合乎道德等一系列问题。

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Maslow)和罗杰斯(C.R.Rogers)。人本主义的学习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 1简介 人本主义于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70~80年代迅速发展,它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等同于动物,只研究人的行为,不理解人的内在本性,又批评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经症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心理,因而被称之为心理学的第三种运动。 人本学派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而潜能是一种类似本能的性质。人本主义最大的贡献是看到了人的心理与人的本质的一致性,主张心理学必须从人的本性出发研究人的心理。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1908~1970)和罗杰斯(1902~)。马斯洛的主要观点:对人类的基本需要进行了研究和分类,将之与动物的本能加以区别,提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发展的;他按照追求目标和满足对象的不同把人的各种需要从低到高安排在一个层次序列的系统中,最低级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这是人所感到要优先满足的需要。罗杰斯的主要观点:在心理治疗实践和心理学理论研究中发展出人格的“自我理论”,并倡导了“患者中心疗法”的心理治疗方法。人类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即一个人发展、扩充和成熟的趋力,它是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各种潜能的趋向。 2基本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产生深远影响的有两个著名的心理学家,分别是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和罗杰斯(Carl R.Rogers,1902-1987).。 人本主义主张,心理学应当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不是将人的心理肢解为不完整的几个部分,应该研究正常的人,而且更应该关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如热情、信念、生命、尊严等内容。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从全人教育的视角阐释了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发展人性;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和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点研究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其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发展出对世界的理解,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