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的应用与前景

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的应用与前景

taxonom y,ferm en tati on,iso lati on,physico2chem ical p roperties,structu re elucidati on and b i o logical activity[J].J A n tibiot,1998,51(5):4642470.[27]M ach ida K,T ak i m o to H.M iyo sh i H,et al.U K22A,B,C and D,novel an tifungal an tib i o tics fromStrep tom yces sp.517202.V[J].J A n tibiot,1999,52(5):7482753.[28]K leeinw ach ter P,Sch legel B,Dom berger K.92H ydroxyoudem an sin A,a novel an tifungal(E)2Β2m ethoxyacrylate from a M ycena species[J].JA n tibiot,1999,52(3):3322334.Ξ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的应用与前景周庆辉, 平其能(中国药科大学药剂学教研室,江苏南京210009)摘 要: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对于亲脂性和难溶性药物是一个非常有希望的新型载体系统。

本文综述了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的物化生物药剂学特性和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并预测了该药物传递系统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自乳化;乳剂;微乳中图分类号:R9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094(2001)03-0134-05Self-em ulsify i ng D rug D el ivery System sZHOU Q ing2hu i, P I N G Q i2neng(D ep a rt m en t of P ha r m aceu tics,Ch ina P ha r m aceu tica l U n iversity,N anj ing210009,Ch ina)Abstract:Self2em u 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 s(SEDD S)is a new po ten tial delivery system fo r li pop h ilic o r poo rly so lub le drugs.In th is article,the trend,p hysi ochem ical p rop erty andb i op harm aceu tical character of SEDD S w ere in troduced.Key words:Self2em u lsifying;Em u lsi on;M icroem u lsi on 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Self2Em u lsifying D rug D elivery System,SEDD S)是包含油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的固体或液体剂型,这一系统的基本特征是在胃肠道内或在环境温度(通常指体温37℃)及温和搅拌的情况下能自发形成水包油乳剂。

氯诺昔康自乳化释药系统处方优化的研究

氯诺昔康自乳化释药系统处方优化的研究
LI Chao ,ZHANGJian2jun ,ZHANGJ un2shou
Department of Pharmaceutics ,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 Nanjing 210009 , China
Abstract Aim : To perform the study on the formulation optimization of Lornoxicam self2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2 tem. Methods : Based on the degree of emulsification and emulsifying time , the formulation optimization ( i . e. , screening of suitable oil phases , nonionic surfactants and co2surfactants) was made by the use of determination of the solubility , orthogonal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tertiary phase diagram. Re sult s :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reveals the optimized formulation of the self2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 which consists of Lauroglycol FCC as oil phase , Tween285 as nonionic surfactant , and Plurol Oleique as co2surfactant in the proportion of 5∶13∶2. Conclusion : Ap2 plication of the optimized formulation of Lornoxicam self2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 could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aqueous solubility of Lornoxicam. Key words lornoxicam ;self2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 ;formula optimization

关于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的叙述

关于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的叙述

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自乳化DDS)是一种用于药物传递的新型技术,它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增强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活性,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

自乳化DDS是目前药物传递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市场潜力。

一、自乳化DDS的定义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指的是一种能够在体内自行形成均匀和稳定的纳米乳状乳液的药物传递系统。

它通常包含油相、乳化剂和水相三种组分,通过在体内形成超微乳液来实现药物的释放和传递。

自乳化DDS不仅可以增加水溶不良药物的溶解度,提高生物利用度,而且还可以降低药物的刺激性和毒性,减少药物的剂量和频次。

二、自乳化DDS的特点1. 高效传递:自乳化DDS可以有效提高药物的溶解度,促进药物的吸收和分布,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

2. 稳定性:自乳化DDS可以形成均匀和稳定的纳米乳液,保护药物免受光、氧、热、湿等外界环境的影响,延长药物的有效期限。

3. 降低剂量:自乳化DDS可以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和选择性,减少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降低药物的剂量和频次,减少不良反应和毒性。

4. 多途径传递:自乳化DDS可以通过口服、皮肤贴膜、静脉注射等多种途径进行药物传递,满足不同疾病和个体的需求。

三、自乳化DDS的应用领域自乳化DDS已广泛应用于抗癌、抗炎、抗感染、抗肿瘤、抗病毒、抗病原体、抗过敏、抗肿瘤、抗缺氧等多个疾病的治疗领域。

利用自乳化DDS可以提高抗肿瘤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增强疗效和减轻副作用。

自乳化DDS还可以用于RNA干扰、DNA逆转录酶抑制剂、蛋白质、基因和细胞的传递,为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提供有效手段。

四、自乳化DDS的发展趋势随着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自乳化DDS将会迎来更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市场潜力。

未来,自乳化DDS将会实现个性化、精准化和定制化的药物治疗,为个体化医学和精准医学提供有力支持。

自乳化DDS还将与纳米医学、生物成像、生物传感、生物信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新的交叉学科和新的技术体系。

自乳化释药系统研究进展

自乳化释药系统研究进展
SEDDS的主要特点是能够将不溶于水的药物以纳米尺度分散 在油水两相中,形成稳定的乳化体系,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 利用度。
自乳化释药系统的重要性
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自乳化释药系统可以将脂溶性药物以纳米尺度分散在油水两相中,形成稳定的乳化体系, 从而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减轻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
粒径均一、包封率高。
03
修饰与功能化
根据需要,对脂质体进行修饰和功能化,以提高其在体内外的稳定性
、靶向性和生物相容性。
自乳化剂的选择与处理
类型与性质
选择具有适宜乳化能力的自乳化剂,并考虑其HLB值、粘度、 电导率等性质。
配伍性
考虑自乳化剂与药物以及其他辅料的配伍性,避免产生化学反 应或物理相互作用。
内分泌系统疾病治疗
要点一
靶向内分泌腺体
要点二
调控激素水平
自乳化释药系统可以靶向内分泌腺体 ,如甲状腺、肾上腺等,提高内分泌 系统疾病的治疗效果。
自乳化释药系统可以精确调控激素的 释放量和使用时间,避免内分泌失衡 引起的疾病。
要点三
降低副作用
自乳化释药系统可以减少传统给药方 式带来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 量。
安全性和有效性。
纯度
确保药物纯度高,无杂质或污染 物。
结晶状态
某些药物可能以结晶形式存在,需 要将其转化为无定形态或使其溶解 度增加以提高吸收。
载药脂质体的制备
01
材料选择
选择适当的脂质体材料,如卵磷脂、胆固醇等,以实现良好的药物包
封和稳定性。
02
制备方法
采用合适的方法制备载药脂质体,如薄膜蒸发法、超声波法等,确保
03
自乳化释药系统的性能评价

QH917自微乳化释药系统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QH917自微乳化释药系统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QH917自微乳化释药系统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药物被开发出来,并逐渐应用于诊疗中。

然而,许多药物分子在体内难以达到目标组织或靶点,因为它们无法穿过细胞膜、无法被溶解于水中或无法避免被代谢或排泄。

这些问题导致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低、副作用大、治疗效果不理想。

因此,如何改善药物分子的生物利用度,提高药效已经成为当今药物研发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其中一种方法是采用微乳化技术来实现药物的有效输送。

微乳化是指两个不相容的液体(油和水)通过添加表面活性剂,形成了一种稳定的混合物,其内部由互相分散的小颗粒所组成,其粒径通常在10-100 nm之间。

微乳化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增强药效,减少毒副作用等。

因此,在药物研发和医学诊疗中,微乳化技术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

二、研究目的针对当前微乳化技术在药物输送领域仍存在的一些问题,本研究旨在设计和开发一种新型的微乳化释药系统,使其在药物输送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实现药物的定向输送和控制释放,从而提升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减轻副作用。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溶剂重置法(Solvent Evaporation Method,SEM)将药物和表面活性剂分别加入超纯水和油相中,进行乳化和微乳化,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一种新型的微乳化释药系统。

具体步骤如下:1. 选取合适的药物和表面活性剂,确定微乳化液体系统。

2. 通过SEM方法制备药物微乳化液,并测试其稳定性和粒径大小。

3. 采用透析法对微乳化液中药物的释放行为进行研究,建立一套合理的微乳化液体释药模型。

4. 在此基础上,探究微乳化液中药物的定向输送和控制释放机制,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减轻副作用。

四、预期成果和意义本研究将设计并开发一种新型的微乳化释药系统,并针对其定向输送和控制释放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这将有助于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的副作用,为临床医疗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型药物递送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s, DDS)已成为现代医药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探讨其设计理念、技术突破以及对未来药物研发和治疗模式的影响。

我们将重点关注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基因与细胞递送系统、以及智能响应型递送系统等前沿领域,并评述这些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和挑战。

通过深入剖析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的最新研究进展,本文旨在为医药科研工作者和临床医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以期推动药物递送技术的持续创新与发展,为患者带来更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案。

二、药物递送系统的分类与特点药物递送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s, DDS)是医药领域中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其目的在于优化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提高药物疗效、降低副作用,并实现药物的精准释放。

根据不同的设计原理和应用场景,药物递送系统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各自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被动靶向药物递送系统:这类系统主要利用药物在体内的自然分布规律,通过改变药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如粒径、溶解度、稳定性等,实现药物在特定组织或器官的富集。

被动靶向系统简单易行,但靶向性相对较弱,通常适用于全身性治疗。

主动靶向药物递送系统:主动靶向系统则通过引入特异性配体(如抗体、多肽、小分子等)与药物载体结合,使药物能够主动识别并结合到目标组织或细胞表面的受体上,实现药物的精准递送。

这种系统的靶向性强,但设计和制备相对复杂。

物理刺激响应型药物递送系统:这类系统利用外界物理刺激(如温度、光照、磁场、电场等)触发药物释放。

例如,热敏脂质体可以在温度升高时释放药物,光敏纳米粒则能在特定光照条件下实现药物释放。

物理刺激响应型系统具有较高的可控性和精准性,但需要外部设备的支持。

化学刺激响应型药物递送系统:这类系统利用体内特定的化学环境(如pH值、酶活性等)触发药物释放。

自微乳化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自微乳化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自微乳化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柯仲成;桂双英;陈龙
【期刊名称】《时珍国医国药》
【年(卷),期】2012(23)2
【摘要】自微乳化制剂作为一种新型给药系统,能促进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及吸收,显著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具有非常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文章从处方组成、处方研究、质量评价和剂型研究四个方面对自微乳化药物给药系统(SMEDDS)的近年研究进行了综述。

【总页数】3页(P462-464)
【关键词】自微乳给药系统;处方组成;质量评价;剂型研究
【作者】柯仲成;桂双英;陈龙
【作者单位】黄山学院;安徽中医学院.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3
【相关文献】
1.口服自微乳化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J], 赵颖;宋丹;方艺霖;孙冠芸
2.口服固体自微乳化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J], 赵佳丽;温许;张晶;刘建清;宋洪涛
3.复方丁香油自微乳化\r给药系统的制备及体外评价 [J], 闫梦茹;张文博;罗国平;
德梅特拉·西蒙;王小宁;冯锁民
4.蒿甲醚自微乳化给药系统对小鼠人脑胶质瘤皮下移植瘤的抑瘤作用研究 [J], 张
亚红; 王丽娟; 林凤云; 兰作平; 甘淋玲
5.自微乳化给药系统促进卤泛群经淋巴转运的研究 [J], 谭亚男;尹宗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自乳化药物传递体系的研究进展

自乳化药物传递体系的研究进展
对于脂溶性药物,趼:r)璐制剂比其传统的口服制
剂有着更多的优越性。SEDDS在遇到胃肠道的水性环 境可迅速乳化,形成o/w的含药乳粒(粒径小于5 /_an)。细小的油滴可从胃中迅速排空,使药物在整个胃 肠道广泛分布,从而减小了大块药物与胃肠道壁长时间 接触后产生的刺激性。与普通油溶液相比,SEDDS形 成的乳剂颗粒细小,有较大的油水界面,对那些因溶出 度小而影响吸收的药物而言,SEDDS可提高药物吸收 的速率和程度,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此外,SEDI]s 具有吸收迅速,服用方便,制备简单,适合大规模生产等 优点,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和应用价值。
SEDDS一般采用高HLB的非离子乳化剂。非离 子乳化剂比离子乳化剂毒性低。它们只引起胃肠道壁 渗透性的可逆性转变。SEDDS要在胃肠道内自乳化 并维持乳剂状态,处方内必须要有3()%~6()%的乳化 剂,但大量的乳化剂可能会刺激胃肠道。所以应充分考 虑乳化剂的安全性。高HI。B乳化剂的强亲水性是立 即形成0/W乳滴和自乳化液在水溶性环境中扩散所 必要的,它能使自乳化过程更快。乳化剂是双亲性的, 它们本身也能溶解相对大量的疏水性药物,可以防止 药物在胃肠道内沉积和延长药物分子的溶解状态,这 对有效吸收非常重要。当乳化剂含量高到一定程度的 时候,将会导致自微乳化体系的形成一]。不同种类的 液体或同体乙氧基聚氧乙烯甘油酯、聚氧乙烯油酸酯、 Tween80是最常用的乳化剂。天然乳化剂的自乳化 能力有限,但它们口服安全性高’川。为了达到好的乳 化效果、通常采用3()%以上的乳化剂。
此混合物系统被广泛运用于农药和杀虫剂工业中 已有多年,在70年代未,有人提出将SEDDS作疏水 性药物的载体,到80年代,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已 逐渐增多。作为一种新型制剂,SEDDS已越来越引起 人们的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的药物浓度平衡,可能降低药一时曲线的髟谷比¨J。
SEDDS可经淋巴管吸收,这样既可克服首过效应,也可避免 口服药物后胃肠道内酶的水解,有助于提高生物利用度¨J。 目前研制的SEDDS多将自乳化浓缩液灌封于软胶囊或可充 液硬胶囊中,剂量小而准确,服用方便。 2处方组成
作为药物载体,SEDDS的所有辅料成分应无毒、无刺 激、无不良药理作用、不影响主药的药效和稳定性等。在这 一体系中,关键是根据SEDDS的形成机制,结合药物的特点 来寻找合适的油相、表面活性剂和助乳化剂及其比例。在 选定油相、表面活性剂和助乳化剂后,通常采用伪三元相图 进行处方优化,以确定最佳比例和自乳化区域NJ。 2.1油相SEDDS要求的油相要能以较少的用量溶解处 方量的药物,即使在低温储藏条件下,也不会有药物析出, 容易被处方中的乳化剂乳化。目前常用长链和中链有不同 程度饱和度的甘油三酯油类来设计自乳化制剂。新的半合 成中链衍生物,它们具有类似表面活性剂的两亲性,这时处 方中更亲脂的表面活性剂可视为亲水的油相∞,。 2.2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水中不解离,分子 中构成亲水基团的甘油、聚乙二醇和山梨醇等多元醇,构成
自乳体释药系统的体外评价主要包括相图、粒径、Zeta 电位、浊度、自乳化效率、自乳化速度和体外释放等ⅢJ。影 响自乳化体系的因素很多,主要集中在油相、乳化剂、助乳 化剂及其配比,因此需利用伪三元相图筛选处方,以确定能 形成自微乳的区域,同时可用目测判断自乳化的形成并用 甲基蓝染色法判断乳剂的类型【l“。粒径、浊度、Zeta电位等 是体系稳定性的指标,粒径越小,油水界面积越大,稳定性 越好。粒子极性与乳化剂的HLB值有关,可用药物的油/水 分配系数衡量。自乳化效率指自乳化浓缩液自发形成稳定 乳剂或分散相粒径均一的乳滴的能力,可通过自乳化速率 和粒径进行评价。自乳化速度可通过目测体系中的不同浊 度变化、白服乳化平衡时间及特定波长吸收值的变化来进 行评价【l…。释放试验采用的稀释介质可选择水、生理盐水、 0.1 mol/L的HCl或pH 7.4的磷酸盐缓冲液等模拟胃肠生 理环境的介质以及含有机相和人工胃液的双相溶出介质系 统。Anthony等m1研究了在模拟的胃、肠环境及水中,亲脂 .性、亲水性和亲水亲脂性药物的SEDDS的释放实验,发现亲

万方数据
黑龙江医药Heilongjiang Medicine Journal VoL 23 No.1 2010
·57·
境的生物膜相互作用,以提高脂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胃肠上皮细胞是负电性的,Gershanik等啪1选用Caco一2细 胞作为人小肠上皮细胞的模型,研究电荷依赖的微乳体系 与人小肠上皮细胞的相互作用。当浓度较高时,带正电荷 的乳液影响细胞膜的性质,细胞生存率降低。用水稀释后, 未发现细胞毒性效应。将乳液荧光标记后,与Caco一2细胞 共同培养3 h,测定其结合率,发现带正电的乳液比带负电 的荧光结合率高。对于疏水性药物,选用脂质处方通常可 以减少所需的药物剂量。自乳化制剂口服生物利用度主要 受两方面的影响,即药物的溶解度和制剂进入胃肠道后的 变化。选用脂质处方,首先应考虑药物沉淀的问题,其次是 药物吸收的问题。对于在任何脂质处方中都不能溶解的药 物,特别是那些在油和水中都不溶的药物(109 P一2)是不适 合制成脂质制剂的。疏水性强的药物易于穿过脂质双分子 层,但在消化道内溶解速率缓慢。 6.2体内因素的影响
总结在进行SEDDS的处方设计时,一般通过溶解度实 验、正交筛选和相图绘制,以形成的乳化程度和乳滴粒径大 小为指标,对处方中的油相、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助溶剂进 行筛选,寻找最佳处方。 6影响口服自微乳制剂生物利用度的因素
影响口服自乳制剂生物利用度的因素较多,体外因素 主要包括乳滴粒径、荷电性、药物性质等,体内因素主要是 体内环境(胃肠液)对乳液的影响。 6.1体外因素的影响
早期研究显示,自乳化释药系统的处方设计与下列因 素有关:(1)油/表面活性剂的性质;(2)表面活性剂浓度及 油/表面活性剂比值;(3)自乳化的温度。处方可供选择的 辅料也很多,包括油脂类、亲水或亲脂的表面活性剂及水溶 性助乳化剂,但只有一些特殊的组合才能得到自乳化。Con- stantinides瞄1认为处方设计基本原则是:选择最简单有效的 处方,将辅料的种类降到最少,选用毒性低的辅料;保持制 剂对药物的溶解能力。此外,Kommuru等嶂副提出SEDDS的 处方应需考虑相图中的自乳化区域和自乳化后液滴大小分 布。每个系统的相行为都需以已绘制的相图为指南进行研 究。平衡相图与粒径测定结合在一起才可得到优化 SEDDS。另外自乳化、液晶形成、0一W相转变温度等方面 的原理都可以用来指导处方优化ⅢJ。SEDDS的形式多样, 设计者可以有多种处方选择。下面举几个例子:
万方数据
·56·
黑龙江医药Heilongjiang Medicine Journal V01.23 NoL 1 2010
3 SEDDS的形成机制 自乳化和自微乳化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主要有以下
几种理论: 3.1负界面张力说:认为界面张力起重要的作用,随着表 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油水界面张力逐渐降低,当达到一定 浓度时,由于助乳化剂的存在,产生混合吸附,出现负的界 面张力,从而体系自发地分散成微细液滴,增加总表面积以 达到热力学平衡u“。 3.2增溶理论:以Shinoda等¨21代表提出的增溶理论认为: 在SMEDDS中,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大量的胶束对 油或水产生增溶作用,油或水进入胶束内部使胶束发生溶 胀,从而形成精细分散的液滴。增溶作用是微乳自发形成 的主要原因之一。 3.3界面膜一液晶体理论:有文献¨列报道,乳化难易与水 穿透各种液晶体的难易有关。在水中加入二元混合物(油/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后,油相和连续相(水相)之间形成一单 分子界面膜,水能穿透界面而溶解于油相中,这一过程持续 进行直至在界面达到溶解极限,水进一步穿透就会形成液 晶体。最后,靠近界面的物质都成为液晶体,表面活性剂的 浓度决定最终形成液晶体的量。液晶体一旦形成后,水就 向溶液内核快速穿透,加上自乳化时的轻微搅动,界面被打 破并形成乳滴。Craig等u4’研究了一系列的Imwitor742(一 种辛酸和葵酸的单甘油酯和双甘油酯混合物)/Tween80自 乳化系统,结果显示自乳化形成可能与液晶体形成有关,其 机制尚不完全明确。 3.4热力学理论:文献[1如报道,当分散过程的熵变大于分 散体表面积增加所需的能量时,就会发生自乳化。此外,形 成常规乳剂所需的自由能是两相间产生一新的界面所需能 量的直接函数,可用公式(1)表示:AG=∑iNi订r2icr(1)式 中,AG为过程的自由能(忽略混合自由能),N表示半径i液 熵的总数,仃为表面能。在自乳化系统中,形成乳剂所需的 自由能非常低甚至为负值(这时,乳化就自发地发生)¨“。 4体内外评价
黑龙江医药Heilongjiang Medicine Journal VoL 23 No.1 2010
·55·
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进展
陈伶俐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510100)
摘要本文从自乳化释药系统组成、基本概念、白乳化机帝l、SEDDS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及其在国内外的专
利、SEDDS的处方设计等方面出发,总结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自乳化传递系统的发展前景作了
亲油基团的是长链脂肪酸或长链脂肪醇以及烷基或芳基 等,它们以酯键或醚键与亲水基团结合,有很多类不同品 种,广泛用于外用、口服和注射液,个别品种也用于静脉注 射剂。主要有脂肪酸甘油酯、蔗糖酯、脂肪酸山梨酯等。常 用亲水性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如乙氧基聚乙二醇甘油酯和 Tween80等,它们的毒性小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但可能在 胃肠道发生转相反应¨J。常用浓度为30%~60%(w/w), 浓度过高会对胃肠道起刺激作用。 2.3助乳化剂 自乳化系统常含有超过30%(W/W)的表 面活性剂,加入可口服的有机溶剂(乙醇、丙二醇、PEG等) 作为助乳化剂可促进溶解这些表面活性剂及药物,并能降 低界面张力,增加界面膜的流动性,调剂HLB值…。一般使 用长链醇、乙二醇等的衍生物作为助溶剂,乙醇、异丙醇、甘 油等可用作口服的SEDDS助溶剂。在以SEDDS为内容物 的胶囊需要注意的是,自乳化释药系统最终常制成软胶囊 或硬胶囊剂型,如果含有乙醇及其他挥发性成分,则这些物 质可能会穿透囊壳,降低制剂的溶解力,导致亲脂性药物沉 淀。但是如果选用无醇处方,又可能降低对那些亲脂性药 物的溶解力,因此需要作综合考虑。 2.4药物SEDDS对药物的增溶来自表面活性剂和油相 的共同作用是脂溶性、吸收差的药物,特别是疏水性蛋白 质、肽类等生物大分子的满意载体”1。SEDDS通常被设计 为单剂量的胶囊剂。一般而言,固体形式的SEDDS可以有 较高的载药量,但难以确定药物在固体SEDDS中的状态,所 以一般采用均相液体形式的自乳化系统。使用合成的新型 双亲性油相和乳化剂,通常能比传统的植物油溶解更多的 脂溶性药物,而加入乙二醇、异丙醇、乙醇等溶剂也可以提 高药物在SEDDS中的溶解度。药物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自 乳化过程,包括提高、降低或保持自乳化性能归J,而且对每 一个SEDDS的影响都可能不同,但这些可以通过改变油/ 乳化剂的比例对处方进行优化。一般来说,疏水性较强的 药物对SEDDS的影响较小;处方越复杂,得到的乳剂粒径可 能会越小,但自乳化也就越容易受到药物影响¨…。所以,确 定处方前须进行溶解度试验和相图考察。
1)龙小英等Ⅲ1研究水飞蓟素SEDDS处方设计就采用 正交筛选来设计,以溶解状况、乳化速度及透光率为指标进 行综合评价,确定最佳处方。结果水飞蓟素SEDDS中除主 药外,主要由Tween85、橄榄油、甘油组成。2)纪海英等m1 研究优化尼群地平自乳化释药系统处方,以尼群地平在不 同种类及比例的油相、表面活性剂中的溶解度为考察指标, 筛选尼群地平自乳化释药系统处方。3)最近刘华等H¨研究 建立酮洛芬自乳化制剂处方,并考察其稳定性,通过溶解度 实验和三元相图的建立,筛选酮洛芬自乳化制剂处方。用 HPLC法测定处方经高低温循环和光照加速实验前后药物 的含量,考察其化学稳定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